我承认我对王小帅是有很深的偏见的,《极度寒冷》对我来说极其做作,基本上是个文艺中年满脸不屑地对世人吆喝,我心中有艺术,你们就是看不见,就是不懂。
对,就是一身贾宏声范儿。
《十七岁的单车》亦然,导演倾注太多观点,可着劲儿让人物犯拧,可着劲儿提炼所谓的“现实”,比如偷穿主人衣服的小保姆、为底层打工仔精心设计的艳羡说辞、农村少年在城里永远被设计成迷茫四处打量的神态,城乡差异的命题被反复而稍显泥泞地强调——主题大于故事的东西我一向没好感。
始终认为王小帅最好的一部是《扁担姑娘》,那是导演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让人物慢慢地自然地走出来,效果就好了。
《日照重庆》其实也是这样,并没有犯形式大于内容、叙事过满以致细节过分符号化的毛病,可以说,在偏见作祟和外媒的错误指引下,我之前低估了这片儿,写几句来致歉。
旧稿胡扯过——“自从儿子出生后,亲子元素便是王小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材,‘抢孩子’的《二弟》和‘救孩子’的《左右》都可佐证,《日照重庆》中的父亲寻找和拼凑儿子生前生活的过程中,即使天人两隔,‘代沟’仍然处处存在,暗合王小帅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父权’命题的思考。
片中的父亲对于儿子,有长达14年的责任空窗期,因此在父亲寻找的过程中,二者生活仿佛突然对立起来,少了许多缓冲。
父亲不会用电脑,却到网吧学会搜索儿子被击毙一幕的新闻视频;父亲从没去过夜店,却托儿子好友带他走进这个儿子生前最熟悉和喜欢的所在,在灯红酒绿的嘈杂中,父亲是那样无所适从、格格不入,旧的时间和新的时间以这样一种方式交汇,而他的缺席导致“父权”难以为继,甚至面对儿子好友的诘问和质疑,也无力抵挡,只好放大儿子的视频截图的照片在旅馆的墙头,抚摸那根本认不清的面庞,仿似弥补一些失去的时光。
故事中,做出抛妻弃子行为的父亲本是站在道德弱势的角色,却因这些固执而反复的细节,让人不忍进行谴责……“其实重点在于,片中人物的情绪走向性格成因太真实了,故事刚开始,估计我们最大的疑问都是,父亲早干嘛去了?
儿子哪里有合理动机至于杀人和被杀?
随着情节发展,这些问题其实得到了很好解答。
父亲方面,可以看到他并不残酷冷漠,言辞谨慎礼貌,态度温和,甚至有些软弱——正是这样的“好人”,一旦做出诸如“抛弃妻子”的行为之后,根本没办法简单做些什么来弥补,因为这个愧疚足以压得他只有逃避的份儿,不到负疚对象死掉的时候,这种人绝对迈不出回头面对的一步——也只有负疚对象死了,不能对话他谴责他,否则他可以缩头乌龟一辈子。
对,这就是伪善,为求自己心里过得去,其实全世界都被他伤了。
至于儿子,也是真的,有些人就是要被童年创伤折磨一辈子,不痊愈,不转移,就硬生生在那里。
林波“没人理解”的行为其实可以理解,他就是太缺爱了,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一旦心里有了爱,就拼命怕对方觉得不够、看的不清,可是那几乎就是在时时展现一个巨大的、滚烫的爱的伤口,偷鸸鹋是的,自残是的,绑架以期挽回小雯是的,所以小雯会怕会逃,谁愿意每天对着一个莫名其妙的根本无法帮他愈合的大伤口呢。
旧稿也扯过——”联系到《十七岁单车》英文名就是‘北京单车’,《青红》英文名是‘上海之梦’,《日照重庆》英文名亦“重庆的忧郁”首先继续了王小帅对于特定城市的观察和体验。
山东日照,港口小城,是父亲寻子之路的起点,也是儿子寻父之路的终点;内陆重庆,沿河山城,是父亲与儿子在回忆中交汇的所在。
王小帅亦把以往对城市化的关注放在自己的镜头中,《扁担·姑娘》和《十七岁的单车》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着眼农村打工仔到大城市寻梦,在种种事关身份、财富的现实落差面前,武汉和北京并无本质区别,《日照重庆》则把最表象的冲击放在客观环境的比照之内,镜头不断略过城郊破旧的厂房,雾蒙蒙的单调街道,阴冷而几近风化的老房子,禁锢着上一辈人的生活和工作……”关于城市,其实是我对本片比较失望的一个点啦,重庆的鲜活、火气完全看不到,只有雾蒙蒙灰蓝蓝冷清清的压抑,真的不如《扁担姑娘》拍出的武汉。
我倒宁愿他别叫重庆……打住,还是少扯,节省时间干活吧。
介于本文有可能比较枯燥,先来听听背景音乐。。。
王学圻: 出卖我的爱 我背了良心债 就算付出再多感情 儿子找不回来… 子义(林波): 当初是你要分开 分开就分开 现在又要用父爱 把我找回来 儿子不是你想要 想要就要的来… 之前在电影好坏丑小站看到一个投票 中国内地新一代导演里面,你觉得哪些有希望成为大师?
http://site.douban.com/widget/votes/130705/3856/第六代导演中 姜文遥遥领先,娄烨和贾樟柯各领风骚。
而王小帅不算最坏也不很好,不温不火的。
一如日照重庆这部电影。
就这几个人的投票,我基本同意。
同样是城市题材的电影 无论贾樟柯的汾阳,娄烨的南京,甚至姜文《阳光》里涉及到的北京,都比王小帅的重庆+日照有味道的多。
在《日》摇晃的镜头中,我们甚至听不到重庆口音。
而在市井的火锅大排档,老金甚至用新闻联播一样的口吻和朋友叙旧,这叫人情何以堪。
故事讲得是在日照的海员父亲,得知在重庆的儿子因为在一次劫持人质事件中被击毙,然后去寻找事情真相的故事(哎呀这要是拍成悬疑片多好啊。。。
) 这是一个抛弃妻子的父亲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同时抽丝剥茧的将儿子形象慢慢展现。
这里有得插播一首歌 陈升的二十岁的眼泪: 是20岁的男人就要会离开 能够离开所有柔情的牵绊 是20岁的男人就不该哭泣 因为我们的梦想在他方 到40岁的时候我们再相逢 笑说多年来无泪的伤口 没有哭只有笑 笑你当年的荒谬 没有哭只有笑 笑我一个人走出风中 和这首歌不同的是,父亲并没有走出风中。
我们只是看到一个满脸沧桑的男人奔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
他要寻找儿子,哪怕面度前妻的白眼,公安局的不屑。
他走访被捅伤的店员和保安,人质,儿子的女友。
他跟着儿子的死党进出夜店,体会儿子的生活。
他在努力触及儿子,哪怕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张放大的不成形的儿子照片截图。
王学圻演的很好,一路上严肃的压抑的感情。
却在卷儿子放大的照片的时候忽然爆发,这笔任何歇斯底里有力的多。
儿子的形象也慢慢浮现,这个幼年缺少父爱的孩子敏感极端,一方面痛恨父亲,一方面却强烈向往父亲与他的大海。
他的感情是那么强烈,这也是导致女友离开并引发杯具的原因。
电影里最喜欢的场景是林波和小昊去动物园偷鸟(实在不知道那鸟叫啥。。
)的那段,两人一鸟走在夜晚的街上太有爱了 还有秦昊也相当不错,《春晚》里就很喜欢,他也是一条副线,不再细说了。。。
不喜欢的地方是台词,有些地方太生硬。
特别是范冰冰和那个女朋友什么的,简直就是在念台词,受不了啊受不了。
节奏也有点拖沓。
总得来说有点文艺不足商业不力的感觉。
打分的话五星给个三星吧。
父母离异,十岁时候爸爸就离开重庆的家,去了日照。
刚被女朋友甩了,唯一一个朋友在紧要关头没接电话。
最后被执行公务的警察一枪结束生命的林波。
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老林手上从视频里截得的马赛克般的脸,和当事者回忆的片段。
回忆者们叙述的林波很清澈的感觉。
喜欢看海,想有天去日照和父亲一起去航海。
执着的喜欢着一个女孩,为了她去动物园偷鸸鹋,只因为女孩说她喜欢这种鸟。
只有一个好朋友,整天跟在他后面。
按理说他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是沉默的大多数。
和女朋友分手自残,伤害超市里的人因该都不是出于本意。
他只是从小不被重视,想通过这样挽回他世界里本来就所剩无几的人。
这样有错吗?
老林是个开船的,常年在海上工作,跟前妻分开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半年后他从海上回来,得到的消息是他儿子半年前因为挟持人质被警察枪击了。
作为父亲,他想了解儿子死的前因后果。
从儿子朋友那句“林波他还有爸”就可以看出来他没有做到任何父亲的责任。
老林问了许多人调查儿子死的真相,却对儿子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只剩下一张从视频里截得的儿子的脸。
最后浩子在医院里说:我不想像林波一样没了爸,他最恨的人是你,可是我知道,他其实最想念的人也是你。
电影中的父子关系是中国现在的社会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缩影。
父母生下孩子后,就撇下孩子,去外面工作。
回家后只剩工作的烦恼,看着孩子不顺眼,只剩说教。
孩子则叛逆的摔门而去……电影中老金那句“谁还顾得上孩子”正中要害。
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最后浩子守着父亲说“我讨厌他,他在外面没啥本事,回家就知道说我,但我今天突然很害怕,我怕我没有爸爸。
”家是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母的关怀,明明彼此是最亲的人,却说不出温暖的字句,只剩违心的刺人字眼。
电影的最后,老林回到了日照,小儿子疑惑的看着他,也许他太久没看到,都不记得他是他父亲。
电影中的重庆很生活,冷色调处理的很棒。
汽笛声、新闻联播声、街边店子里放的high歌。
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日照重庆》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于2010年完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多年未回家的父亲林权海因为儿子林波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一事从日照回重庆,通过与多人的接触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起始缘由。
多年未见的儿子的离世让他措手不及,却也使他懂得了责任。
片子英文名是"Chong Qing Blues" —悲伤重庆,片名一出就奠定了影片悲伤的基调。
林权海回到重庆,依次通过旧友老金、前妻育英、老金儿子林波发小小昊、警局办案警察、超市保安、林波朋友玲子、被挟持的医生、林波女友小雯、击毙林波的警察刘警等人打听林波的死因去向。
他去找育英,育英对他厌恶不理。
接着他又去找小昊帮忙打印超市监控截图里儿子的照片(他希望见到儿子现在的样子),小昊却以:“冲我爸那边,我叫您一声林叔;冲林波那边,我不认识你。
”作为聊天的开场。
他去到案发超市找保安,去警局找警察了解情况,他们为了回避这件事同样冷漠回应……这些对于一个死去儿子的父亲而言,是何等的打击?
整部影片一直在寻找,在镜头上大多使用长镜头、跟拍、摇拍。
这些镜头与法国新浪潮戈达尔、阿伦·雷乃的镜头颇有借鉴之处。
比如林权海将要离开重庆前收林波的巨幅画像时,他卷起三次都被让他放进包里,最后索性摊开,苍老的手放在被放大得模糊的人脸照片,他轻轻地抚摸。
这个镜头伴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林权海心中的痛楚和悔恨无需台词就足矣表达。
但有些镜头过于冗长,譬如在网上搜索林波案件,电脑屏幕的特写镜头。
影片中充满了冲突。
林爸与重庆这座城市变化的疏离感;与前妻育英之间积淀多年的怨恨,与小昊、玲子、小雯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代沟等,向观众传递出这个“失败”男人在社会的生活状态。
其中有一场戏,林权海跟着小昊到他跳舞的夜店,台上灯光炫丽,小昊自在地在台上跳劲舞,一个过肩俯拍,在台下夹在一群喧闹的年轻人间的林权海在灯红酒绿中显得格格不入,两个镜头交叉剪辑,似乎是想传达“两个世界”是很难相融。
在林权海寻找儿子消息这条主线里,有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颇有意趣,在发廊找玲子,街边的网络流行音乐反复播放“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这句歌词。
噢对了,网络流行乐可不是林爸爸那个年代的人听的歌,照应着开始林爸爸在网吧坐在一群玩游戏的年轻人中看新闻一样,他似乎和这个时代脱节。
影片的副线则是隐藏着的林波和小雯的爱情。
从片子开始他听说儿子是因为和女友感情上的问题犯错,到高潮部分女友小雯找到林权海,向林权海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林波的形象和案发缘由才逐渐具象。
“半年前去了日照,那是我第一次看海。
”或许这次看海并不只是小雯的第一次,也是林波的第一次。
画面闪回到小雯、林波、小昊在海边的场景。
薄雾朦胧的清晨海边,海风吹得海浪波涛汹涌,林波站在船头被风吹得摇晃着身体,他努力保持平衡。
“他想跟你去航海,但你出海了。
”林波对父亲的爱由此展开。
小雯眼睛望着远方,目光澄澈明亮。
后来呢?
他们也发生了矛盾,在海边无意碰见林权海在日照的儿子林小波,林波想要带走小波,因此和小雯发生了争执,小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人争执的镜头与林波站在船头练习平衡的镜头交叉剪辑,扩大了两个人之间冲突,使林波与小雯、林波对父亲的情感交融,变得复杂。
从小雯的口中,林权海得知了儿子对自己的爱,这让他心安却更遗憾。
林权海,名字里有“海”,儿子林波,“波”也有水,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育英带林权海去看儿子(坟墓)时,她说“我想,江水最终会融入大海,就算了了孩子的一点心愿。
”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王学圻(饰 林权海)的眼神变化。
譬如刚见老金时的焦急疑惑,之后不断寻找线索未果时的迷惘无助,到后面听小雯说话时的担忧愧疚,在诊室外听小昊独白时的怜惜感动和见刘警回忆案发现场时的紧张不安。
细致入微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职父亲曲折的情感经历。
还有一个细节则是长江索道。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两条平行的索道线,索道从画面上方往下方行驶,林权海挤在索道车厢里,平行的索道线似父与子的生活,往下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剧情不太顺利。
在小雯回忆的场景里,他她和林波从日照回来,在索道车厢里说分手,索道行驶的方向同林权海开始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是通往家的方向,只不过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出现,两人在这个场景里有了交集。
影片落幕之前,林权海离开重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索道往后退,离站台上的小昊越来越远,也表明了林权海离重庆的往日生活越来越远。
这部片子结束于日照的海边,林波心心念念的海边,不是因为爱海,而是因为父亲在海上工作,看见了大海,就如同父亲在身边一样。
林权海注定找不回林波,也势必无法弥补曾经没有陪伴在林波和育英身边的遗憾,他只能离开,离开重庆,回归现有的生活,不让过去的悔恨重演。
“日照”、“重庆”看似毫不相关的地名在结局有了汇合。
第六代导演大多关心社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片子也同样如此。
有人会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叙事过于冗长,多使用长镜头这个特点和台湾导演杨德昌有类似之处,这不是一部大众喜爱的商业片,但它一定是一部用心思考过的作品。
我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后面三分之一有些乱了。
还有,安排那位“缺位”的父亲在离异后又娶了位太太,还生了个小孩的剧情编排,感觉那有点儿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
仿佛他能在这个小孩身上弥补上对第一位小孩没尽到的父亲的责任,可以悔过自新、重头再来。
生活大多不会那么温情,失去了就失去了,不会好运到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你。
开头,王学圻饰演的父亲只是出现背影,但那背影也会演戏。
演出了一个多年没见过儿子,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突然听到儿子被击毙后赶回来寻找自己失落情感的那份落寞和孤寂。
王老师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里50-65岁间的男演员中最会演、最敢演的翘楚。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都如此疏离?
何况夫妻、恋人、朋友,更遑论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
电影表达的孤寂感不时蔓延着,人与人之间,从银幕到观众席,看得人心有些发冷。
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那些剧中人不时出现的空洞的眼神,揭露了当下中国人在丧失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精神信念后表现出的无力和无助。
剧中子义饰演的儿子林波因为自小就见不到王学圻饰演的海员父亲,于是缺少亲情导致他对情感极度渴望。
不由联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爱,让人觉得快要窒息。
也许,我孤僻、冷漠的个性,虽然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也从没有要为任何人特意去做什么的性格就是这么被逐步培养出来的。
父亲过世时,我竟有突然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从此,再没有人象他那样逼婚逼的那么紧。
就象小时候他常问我:功课做完没?
我答:做完了。
他继续问:那复习了么?
我答:复习过了(在撒谎)。
他接着问:那预习了么?
我如实回答:没有。
他就说:快去预习,你怎么象算盘子,拨一拨动一动,你怎么不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考不上大学,工作也找不到(现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
多讽刺!
)···叽里呱啦一大串,稍有顶嘴,一只毛栗子敲上来。
等大学毕业,他立即奉上好多的相亲节目。
他会问:怎么不约人家小姑娘出去啊?
我答:人家没空。
他又问:你就不能主动些么?
象根木头一样···听到这,我就头大了,他怎么和对我小时候时一个模样。
后来,他自己也烦了,看到我就用眼睛瞪我,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
我是不是很不听话?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听话了。
我希望有个海员父亲,他一直出门在外最好。
当然,真实情况来了,或许就又变了。
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
爱太少,要爱;爱太多;则想逃。
有时,我觉得,是人就都有缺点,失恋有什么大不了?
犯不着去自残,更不用去自杀,用挟制人质这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方式来达到和恋人再见一面的目的,这太花痴;吃顿大餐,睡个好觉,看几部幽默的喜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尽快地平复过来。
不就是被人甩了么?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在这个功利、拜金的社会,失财也许会比失恋更易让人心碎。
好象扯远了,尽说了些和电影无关的东西。
这个电影就象是生活,表面看似平淡,其实暗流汹涌,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去品味,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好久没写影评了。
今天看电影了。
《日照重庆》。
一个网上评论褒贬不一的电影,晃悠到影院也仅仅是因为我今天两杯威士忌的作祟和一如既往蛋疼的矫情。
本来就是周二,影院的人很少。
晚上19:50,此映场只卖出去九张票。
影院里坐着九个人,是个单数。
因为我,对不起诸位了。
放映还没到一半的时候,走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男生走的时候骂了一句,“这tm那个导演拍的,讲啥呢?
”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很大牌,他叫王小帅。
这不是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即便你或者你们真的有兴致去慢慢忍受它拖沓的节奏和繁杂的铺陈,尽管你可能生成你是王小帅的影迷,哪怕你说《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是你少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这样,也不是一部可以两个人看的电影。
我其实很幸运,我一个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匆匆离去,理解你们彼此交流时的尴尬,理解你们频繁的看手机看表,理解你们看到范冰冰出场后一丝短暂的悸动以及后来无声的寂静。。
即便是交流,你们更愿意去调侃,更愿意远离,因为这不是你们习惯的故事,这不是你们喜欢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没了那么高的期望,我反而更可以仔细的去聆听,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绵延不绝的哀伤。
据说这电影是源于重庆本埠一则真实的新闻,一个常年出海的船长,回来听说自己十三年没见过的和前妻生的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了。。
儿子的模样早就不清楚了,离开他的时候只是个小孩。
事情的经过,也是不同当事人的经历的拼凑,服务员、保安、被挟持的女医生、朋友、女友、还有致命一击的警察。。。
他感觉自己的儿子本不应该死,但是其实所有人当时做的都是最正确的事或者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事件没有坏人,大家其实都是好人。
儿子也是好儿子,只是有些疯痴。
生活的剥离,他儿时相当于没了父亲,女友也要弃他而去,他快一无所有了,他想做点更疯狂的事把女友叫出来。
在最后的时刻,他被警察击毙了。
这是事情的经过。
但是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和延展远远超过了这个伤人事件的本身。
这种鲜血淋漓的暴力,很无奈,很哀伤,却稀松平常。
这种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甚至此刻正在上演。
王小帅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种在城市的高处俯视成百上千、从你身边经过你丝毫不会留意的人。
他们每天都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懒惰,懈怠,事故,守旧,内心想叛逆,想救赎却没有出口。
为了童年的创伤,我们记恨;为了一个出海的梦想,我们癫狂;为了讨心爱的人的欢喜,甚至可以去动物园去偷鸟。
这其实,就是我们。
他们每天接触这不同的压力和落差。
林波从小没了父亲,父亲出海了,父亲去了沿海的城市。
深处内陆的他想与父亲一同出海的梦想也渐渐随着成熟而幻灭。
没考上大学,处了一个大学生女友,女友日渐忍受不了他的神经质,也打算离开他。
他想做出点大事,想叫女友出来见他一面。
他在超市割伤自己、捅了别人,只是想叫女友出来,不信。
他看着地上的鲜血,开始害怕,因为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最后挟持了女医生,被建议给认识的人打电话。
打给女友,最终关机了;打给朋友,碰巧没接到;打给父亲,可父亲到底在哪里呢。。。
在焦虑和绝望中他渐渐失控,他其实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我们。
他是我们经历压力和无奈的放大版,他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谁杀了他?
穿堂而出的警察的子弹?
是自我封闭、仇视、混乱的他自己?
是他那个不知在何方给他童年巨大亏欠、他最恨的也是最想见的父亲?
还是每一个构成这个充满悲剧的社会的我们?
只有普通人的故事,才有最广阔的社会外延,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很真实。
他才最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缩影。
回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与时代赋予了人们性格和属性,才会发生令我们嬉笑怒骂、让我们有欢笑有眼泪的故事。
父子关系这么个贯穿时空的线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被重新提起。
我们不理解这个时代的父亲和子女如何交流,即便我们了解,我们少了个人为我们原汁原味的表达和呈现。
这关系如此矛盾,因为这个时代的父亲没有过往时代的光环,只剩下被子女的怨恨和轻视,但是当他们突然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想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去忏悔和救赎。
影片如同重庆一般的雾霭,压得人喘不过气,却让人如情入境,随着水手父亲探寻和回溯事件的真相。
《日照重庆》这个片名跟我最初设想得一样,是个双关。
日照是林波父亲的新家,重庆是自己。
同时,父亲在童年时的残年,给了自己一个出海的梦想,犹如阳光般射入自己的心田。
重庆的旧街旧景、烂尾楼、危房等等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了一个苍老城市伴随她的居民所经历的时代的变迁与时代和时代的碰撞。
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像是伤口,这些伤口让人感到压抑。
又如随船流淌的滔滔江水,带着林波的骨灰奔向大海。
江水被船的行进同样划出了伤口,没关系,它会愈合。。
当影片的结尾,老林拉着现在妻子生的孩子林小波的手的时候,我知道,即便我们伤痕累累,我们也要忍住伤忍住痛继续前行。
当我们追昔过往的时候,可能会错失眼前人;当我们为历史所记恨,我们也会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晚安。
<图片1>重庆的全年日照时间在全国排名倒数,更多的时候笼罩在一片阴郁里,这些充斥着负能量的温度和湿度,在夏季又转化为恶劣的阳光,发泄在曲曲折折的山坡上。
这座被长江、嘉陵江缠绕的城市,似乎总是隐藏着很多说不清的故事,如同江边的船歌号子,时远时近,在雾气腾腾的早上和你擦身而过——山中有座城,人在雾中游。
这是《日照重庆》几个版本海报里最让人喜欢的,其他几款突出人物和事件的充满情绪感的海报显得过于“社会事件化”。
片名“日照重庆”本身就有两种解读,反应影片故事发生地的两个城市日照和重庆,以及阳光照射重庆,而第二种表意可以理解为,阳光一点点揭开潜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剧中父亲这个角色如同一个浑身泛着海面上刺眼光亮的闯入者,在这座萦绕着沉重呼吸的城市中拨开迷雾,探寻儿子死亡的真相,也填补上心中被遗失这里的那份情感。
氛围很好,可以一开口的普通话...海报中的险峻的长江索道上,孤零零的缆车跨越江面,缓缓驶向钢筋水泥般的城市。
王学圻饰演的父亲,长年在海上工作,形成了他沉稳寡言的性格(或是他本来便是如此性格,所以适合在海上工作)。
从日照到重庆的“寻子”之行,他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克制,他的目标清晰,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和每一个与儿子身前有接触的人一一交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帮他拼凑起儿子的性格和样貌。
真相在儿子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里,王学圻就是那辆悬在江上的缆车,一点点接近、靠拢......“Chongqing Blues”醒目地打在冰冷的城市上空,让海报和影片的基本情绪一致,如同死去儿子冰冷的身体。
父亲对儿子死亡真相的疑惑是表面的动机,它似一团火焰支撑着他在一次次的碰壁后依然坚持下来,而在调查过程中让他不断加深的愧疚感,将这团火焰慢慢浇灭,最后化为烙在心口的一道伤疤,他体会到了儿子曾经的热情被彻底冷却后的绝望,关于父爱亲情,也关于爱情。
而这样的色调,也符合重庆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五年后的另外一部电影,也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忧郁蓝调——《路边野餐》(Kaili Blues)。
<图片3>这是一个情感危机与家庭缺陷交织后的社会悲剧,以爱情名义的犯罪,背后的根源是父爱的缺失。
被枪杀的儿子固然是悲剧的,但在其女友和朋友的回忆中,这个对父亲有着特别憧憬和期待的可怜之人,是通过其近乎病态的行为来塑造的,而这些较为极端的行为(动物园偷鸸鹋、日照抢弟弟直到最后的超市行凶),让儿子从可怜到可悲再到自寻死路。
而导演将本应从儿子身上挖掘的悲情元素最后全部转移到父亲这个角色上来。
让他这次寻子之旅变成赎罪之旅,负罪之旅,直到他最后回到光亮耀眼的日照海边,在面对全新家庭时,也没有让我们感到阳光最终穿透了内心的愧疚。
<图片2>至于最后安排秦昊的父亲脑溢血,让他也感受一把失去父亲的恐惧,则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这让本应从‘真实’镜头中自然流露的东西,变成某种强行灌输的教育口号。
而‘正义感’爆棚的范冰冰,则好像是为了增加戏份,而刻意给她写了这么一个角色。
在反复看了她被劫持时的段落后,我甚至觉得片中如此强势的御姐范爷明明可以单手制服林波的。
最让人尴尬的是,王小帅竟然安排了一段秦昊和林波女朋友小雯间的暧昧不清的戏份,擅长阴谋论的影迷会不会认为是这两位勾搭在一起的男女,设计害死了林波呢?
毕竟林波在犯罪现场给他们两个打电话,一个关机,一个未接......王小帅是一个有着强烈情感述求的导演,这部由社会事件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也被他带入了很多额外的情感。
几个演技扎实的中年演员和几个个性鲜明的青年演员组成的团队,让这部本以为要朝着写实记录方向发展的电影迅速演化为文艺片。
更要命的是各种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山城的坡坡坎坎,狭窄巷陌中显得格格不入,它们让重庆越来越远,地域的模糊让本片富有诗意的片名变得没有了分量,也远离了观众的期待。
我真的很笨。
電影看完了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其實是兩個并列名詞。
日照&重慶。
一個是子的理想之鄉,一個是父的離棄之地。
(為神馬我還是很固執的覺得,是太陽照到重慶。
)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任何關于尋找的影片最后找到的都是自己。
就此我們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片單,《情書》《菊次郎的夏天》《破碎之花》and so on。
而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日照重慶》毫無疑問也是著力于此——父親在找尋兒子死因的過程中,不斷揭示出自我的傷口。
導演對此的確非常用力,父親所“采訪”的數人無一不在指責他——是你的離棄導致兒子的殞命,你原來是罪魁禍首。
父親接近兒子的生活靠近事件的人物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同事老金及其兒子-前妻-超市保安-超市店員-醫生-兒子的女朋友-警察。
前兩個作為父親曾經生活中的人交代了他的背景,而老金兒子和前妻的態度在影片伊始就將矛頭指向了父親——他的尋找之旅勢必是困難重重的。
而之后在不斷像事件靠近的過程中,對父親的指責被無限放大,超市店員的最后一句話是“你是她父親你怎么連他長什么樣都不記得”。
而對兒子女朋友采訪和醫生的采訪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交代,導演在剪輯上做了手腳,在女朋友講述了日照之旅之后,醫生最后的話才交代。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不斷累積的重量壓力,要在某一個高潮點爆發。
父親在越靠近那個真相,壓力砝碼就會越多,而當事人的指責集中在一點爆發顯然更有力量。
除去剪輯上是時空調換之外,我們還可以回憶一些情節。
比如,他一定要最后看一看兒子。
(其實我對這種離棄15年不聞不問,得知死訊突然懺悔的事件非常好奇,如果15年都未曾想起,那這個人的死亡真的會給他帶來那么大的震撼嗎?
)前妻便把他帶到海邊,告訴他兒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與你一起出海;老金中風,小昊在醫院的一席話更赤裸裸的揭開了父親的傷口“我不想像他一樣沒有爸爸”。
沒有爸爸到底是件多么悲慘的事情,在那一個瞬間通過小昊的無助、惶恐、崩潰全部表現出來。
小文講述日照之旅,因為他的古怪行為而決意與其分手,這一關乎生死的事件也直接指向父親。
他記恨那個奪取父愛的小孩。
(他的諸多行為在合理性上都有待考量)。
這些情節都不是偶發性的,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遮遮掩掩的要讓父親去靠近所謂“真相”。
這里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因為王小帥選擇了一種紀實性非常強的拍攝手法,但卻在情節和剪輯上顯得過分“刻意”便給觀眾一種“作”的感覺。
比如他對兒子形象的陌生,不斷通過放大照片試圖與兒子建立某種聯系。
但超負荷的照片放大使兒子的臉變成數百上千個小格子。
他臨行前仔細的卷起照片的動作重復了三次,直到自己都崩潰掉;這個動作本身通過重復被不斷的強化用以很明顯——父之罪。
但是但是,我始終覺得,真正的具有蝕人心魄力量的情感絕對不是放縱而來,而是壓抑而來。
而電影中表面壓抑,卻時刻不忘煽情。
結果適得其反。
回到開始說的“尋找”,盡管導演如此用力,我仍舊沒有在電影中看到父親的“救贖”。
他只是在找尋過程靠近真相的過程中被指責,這種指責并沒有形成力量。
從故事到鏡頭,不斷靠近和著力強化的只是兒子因為缺父的種種失落,但這種絕望和失落加諸在現在父親身上的東西,我認為,并沒有真正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的只是他不懈的尋找,追問,探究,到底為什么兒子會死。
然后他得到的結果眾口鑠金,因為你。
然后呢?
他撫摸了他現在的兒子。
是以一個家庭的破碎來成就另一個家庭嗎?
如果他要通過一系列復雜行為才能懺悔15年的冷漠以待,這個父親未免過分后知后覺了吧?
也就是說,當他背起包包踏上探訪之旅的那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懺悔者,那么絮絮叨叨的整個過程有什么意義?
如果他不知道兒子對他的渴慕、眷戀以及痛恨,他就無須懺悔了嗎?
在《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陪正男尋找媽媽,一路上各種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菊次郎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原諒了那個拋棄自己與別人私奔的母親。
這種情感的轉化以及最后的釋放都非常合情合理;《情書》里的博子在與藤井樹書信的交往反復中,走出了愛人離開的陰影,這個靠近愛人過去的過程,也是自己心結解開的過程。
ok,寫到這里,我發現,“尋找”的過程一定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情感發酵,變化,對當事人產生影像,因此尋找勢必有一個出口,就著這個出口,尋找本身才具有意義。
那么《日照重慶》的出口在哪里?
父親尋找到的結果無非是自己不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悲劇后果,我并不認為這個是懸念或者有意義,我想這個才是電影最大的問題——父親根本不需要知道真相才要開始懺悔。
所以尋找本身、所謂真相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
看的好累。
一開始進電影院只有我和后排一大叔。
氣氛想當驚悚。
話說我挺喜歡這個海報,但我沒有覺察到重慶氣質(貌似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好多細節看過就忘記了,記憶可能有誤。
之前在電影院看到海報的秦昊我和22不約而同且心照不宣的嗷嗷叫。
至于主角有人說好有人喊糟,如果你也覺察了用力和虛假,我認為那并不是他的錯。
如果不是因为贴着“重庆“的标签,如果不是因为卢米埃搞的一卡通10元票的活动。
我想我没有走进院线看这部电影的动机。
不巧的是那张因为看病办的一卡通让我总是想起我不堪回首的住院时光。
而更糟糕的是,看后我们才发现,片子其实与重庆关联寥寥,最少是与我们生活的重庆关联寥寥。
至于日照,这个双关词汇或者说短语也许是片子唯一取巧之处。
英译BLUES造成的语义落差形成了文艺的氛围,但整部片子的文艺也许仅限于此。
(此前因我误读了“日照”之含义而对日照人某爷爷出言不逊,深表歉意)让我们更有些抑郁的是,王小帅导演剥夺了关于这座城市的话语权。
谁对“重庆”更有发言权?
当然是我们这些重庆市民。
肮脏、喧杂、破旧……这是王导演一意给重庆贴上的标签。
除了摇摇晃晃的过江索道和缓慢穿行的轻轨(电影里也隐约听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报站,因此这段轻轨也是让我不愉快的记忆),其他都是关于现代重庆的陌生影像。
作为重庆人,电影的很多取景都无法让我们立即辨别其出处。
即便那个扑面而来的“十八梯”也已成为渝中旧城改造的最后一块地域。
“逝去的才美好得有意义”。
但我觉得十八梯不该有只有这样的寓意。
全片几乎没有关于重庆的长镜头,整部片子在以老林的脸为焦点的镜头里一平到底,背景摇晃模糊,却又缺乏贾樟柯的诚恳。
山城之大,让我们这些重庆人尚有许多陌生的角落。
对于与重庆无亲无故的王导演,自然不该强求什么。
但至少,那些光鲜与时尚的高大建筑,那些宽敞而干净的华美街道亦是我们眼中重庆的真实面孔。
的确,不上也不下的王小帅,不商业也不文艺的王小帅,道德拷问是他钟情的课题,不过为什么不像《左右》那样自给自足就好?
即是拷问,关于一个重庆少年的杀人事件却也没有杨德昌对“牯岭街”描绘得那样贴切与直白。
一个父亲,两个儿子;一个女孩,两个兄弟。
亲情、爱情与友情合谋置林波于死地,这段人生于是冰冷结尾。
而这个抛妻别子的父亲如何在不断翻卷儿子那模糊画像的动作中完成心灵的救赎?
显然,充满浑浊而充满雾霭的嘉陵江不如日照碧浪翻滚的海滩美丽;镜头里一再穿越的菜园坝大桥没有伟岸的全景;那条反复出现的过江索道也不是通往金碧辉煌的江北大剧院,而是低矮破旧的上新街。
我想到了贾导演的《三峡好人》,想到了田导演的《云的南方》。
对于城市和地域的解读是一个好导演必修的功课。
当然,贾之于奉节,田之于云南,都是一种异乡人的眼光,可是他们的镜头里没有丢失太多的风味。
而在这部所谓的重庆电影里面,我没有看到重庆人热情蓬勃的影迹,没有听到热火朝天的重庆方言,没有捕获到标志重庆的美食和美女。
恐怕,来到重庆拍摄的出发点,仅仅借这个城市天然的影像化的壳——山环水绕,层次分明,历史与时尚交杂,雾蔼与华灯辉映,潮冷与热情混合……基于此,那些剧情上的硬伤和破绽,也就懒得去追究了。
无论如何,救赎是一个伟大而温情的命题,可以抵御一切刻意而为的因素。
但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还不如前一天在UME看《爱出色》明显。
HY说,中国导演不该总是抱怨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票房偏见,不是中国观众读不懂戛纳评委只买好莱坞的帐,而是这样无高潮无悬念不哭闹也不平静的救赎,缺乏故事节奏的片子,的确不适合在院线上演,即使演员充满说服力。
放映厅内票房尚可,但提前离场的不在少数。
我想,因为重庆这个标签,片子在重庆票房马马乎乎;若在其他城市,票房黯淡也在情理之中。
中规中矩吧,不至于很烂,但也没有很好。
在火车上看的,全程只有王学圻和张嘉丽两个人让我入戏了,尤其是张嘉丽。
fbb和小雯演得真的很让人迷惑,完全看不出来他们在想什么。
看完电影之后看了原剧本,其实原剧本写得真的很好,就直接拍出来我觉得都是至少8.0的片。
不知道王小帅怎么想的,把方慧、小文、护士的戏删了那么多,然后给秦昊疯狂加戏,让人看得很迷惑,看了原剧本终于明白了。
男主角一直在心里拼凑儿子的形象,这个在剧本里面写的是在沙滩上出现一个模糊的形象,后来慢慢清晰起来。
王小帅在电影里面把这个模糊的影子全部拍成了男主角的小儿子,还附带方慧,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日照重庆》,这个标题其实取得很好。
从小在重庆长大,我在看到这个标题之后,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暖心的故事,因为阳光是温暖的。
并且我猜想,影片当中一定会有一个镜头,就是太阳照在重庆城的上方,人的心境也舒展开来。
但影片一开头,从仰视的视角看到缆车慢慢从空中下来,整个城市都雾蒙蒙的——包括宣传海报上的重庆也是雾蒙蒙的,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悲伤的故事。
开头缆车的镜头算是整部片子拍得比剧本更好的镜头了。
一直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标题里的日照,是山东日照市,这其实很让我惊喜,以为我以为这是一语双关,更能引发人的感触了。
一直看到结尾,我都认为,影片一定会出现太阳照在重庆上空的场景,但很遗憾的是,到最后也没有出现。
我觉得这个镜头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男主角寻找的不仅是儿子死亡的真相,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他寻找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与救赎,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感悟。
最后男主角找到了吗?
看电影的话,影片中其实没有交代,但让人感觉是没有找到。
因为一直到男主角离开重庆时,天空依然充满阴霾。
但是看剧本的话,其实是找到了,在剧本的结尾,有男主角与方慧的一段很长的对话,那段对话其实是对他重庆之行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他人生的一个总结。
并且在那段对话之后,剧本专门用一镜来写了太阳刺破乌云和阴霾,照到重庆上空的场景。
这其实是男主角心灵的折射。
但很遗憾的是,在电影里,对话和日照都被删了,以至于结尾看得让人莫名其妙。
总的来说,其实剧本是很好的剧本,但电影改编得有点多余,反而改烂了。
没有了亲情爱情友情 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前段铺垫后爆发 ,有几段很是精彩。
为什么不是重庆话呢?想念刚刚去过的这座城市
有个毛线的意思
范冰冰,票房毒药~超越不了罗生门,尝试未尝不可。未免太过噱头。
生活像面镜子,照出别人的卑微与所有缺点,却在自我认知与寻找的过程中,降最美好的一面留给自己看。。。
其实是关于父子亲情的。从小没有父爱的男孩子更脆弱,对父亲即爱又恨,还有向往。大多数中国男人的含蓄内敛隐忍和不善于表达都让亲情变得隔阂而疏离。
電影本身已經沒有吸引力了
两对父子的情感救赎折射当代中国的都市孤寂与无助。
无感
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字幕?
巨屎
给我五百万,我也能拍这么烂一片
四倍速电影,就是说看影碟的时候可以把播放速度设为四倍。
为什么离开了再回来,为什么你作为一座山,却倒下
看的时候忍不住拖快进。
四十分鐘的片子卻拍了將進兩小時。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說的吞雲吐霧,力不從心。雷聲大雨點小,越往下看卻沒無味。林權海同昊子的情感可以更深的發展一下。一星給重慶。
一部可以快进4倍的电影,非常简单的剧情却用了无比长的时间来叙述。。。
我盯着这海报很久!!!!
整个电影没有看到一处高潮。没有探讨出社会和人物的深层含义,浪费了一些像王学圻这样的演员,变成一本没有含金量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