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的逻辑很有意思,对待二次碾压和杀人不眨眼的连续杀人犯,竟然要求受害人原谅施暴者,我真是跪了。。。。。。。
这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值得肯定,宁愿以暴制暴,也不放过一个。
首先必须得明白一个客观事实,人性中有绝对无法原谅的部分,所谓的人之恶。
人类之所以繁衍到今天,合作和竞争相辅相成。
在很多极端条件下,必须要通过碾压同类或者异族,才能保证自己基因的延续。
这种碾压包括残杀,强X,侮辱,暴力,等等等。
而这种极端条件很多很多,所以这种恶在人类血液中被一代代继承,或者说,在人类意识形态中,被一代代继承。
客观上来说,若没有这种恶的作用,人类这款基因库也不会繁衍得那么成功和巨大。
但是,客观归客观。
当整个族群的道德意识和宗教意识完全觉醒,并且上升到很大高度时,这种写入人性本能中的“恶”却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于那些“善”的伤害。
其实,片中的女主角,未婚夫被人2次碾压后死亡,她使用圣母般“原谅犯罪者”的方式进行自我催眠。
这可能是一种自我本能的保护,保护自己人格不因为这整件事情的冲击崩溃掉。
但是,自我催眠的下场是什么?
正如片中所述,把本该开刀消炎动手术的山口贴个创可贴,那么伤口表面上看不出来,内里面只会腐烂生蛆,给整个躯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最后坏死或截肢。
用到人的心理角度,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极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生无法痊愈。
人性中的这部分恶是无法被原谅的,因为只有通过施暴者本身的忏悔,用他们自己的善把自己恶给消除掉,那这一个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只是对施暴者和别的善者的意义。
也许这时受害者才能说一句原谅。
若"恶"还存在,受害人的“原谅”,只是助纣为虐。
就如片中那机车少年,杀了女主角的未婚夫,被女主角原谅得到释放,然后因为一句话不合,有马上杀了别的少年。
善者要想自保,不能用“原谅”,而是通过不原谅,把对方施暴行恶的能力,借助法律的途径,监管起来。
同时,这种“恶”的成分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但是受后天成长生活的环境刺激,其个体含量和表现方式差异巨大。
杀人强奸和冷暴力,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等,通通都算,含量不同而已。
那些看似轻巧的行径,哪怕有在多的冠冕堂皇的漂亮理由,从纯粹的道德层面,都是不可原谅的。
而且其被善消除掉的概率也是极低,片中已经做了统计了,二次犯罪的概率高达7成,更何况生活中的那些龌龊的勾当。
比较有意思的是,韩国社会却有一种强迫症型的原谅情绪...那个修女做着两边不是人的工作,却乐在其中;少年犯监狱的看守人像守护着天使一般守护着那个杀人的恶魔。
他们社会舆论的导向居然是同情施暴者而不是保护受害者。
甚至强迫受害者去“原谅”。
我觉得这个社会是有毛病吧,或者影片片面了,若是客观上如此,我只能把这种强迫症型归为阴谋论了。
阴谋论无处不在的,男权思维对女性的婚姻压迫是阴谋,中国儿童精英教育也是个天大的阴谋。
所有阴谋论都有一个共性,少部分有文化的流氓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洗脑的方式带领一大批走狗奴役善良懦弱的人,并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思潮。
以此得出韩国的这个“原谅罪犯”社会强迫症,其背后的黑手很有可能是那些自己后代中有罪犯的当权者和有黑历史却坐高位的人。
他们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万幸,文化渊源流长的华夏大地,讲究杀人偿命这门手艺的中华民族,还没被这类阴谋论洗坏脑子。
最后来比较一下韩国的宋慧乔和中的范冰冰。
都是两国的一线明星,论长相,各自在纯美和艳美这两大不同领域做到了登峰造极,这点打平。
从年龄上来说,两人也都是刚满30岁的成熟女性,都处于女演员最最黄金的年纪。
同时都在经历从一个偶像明星到实力演员的转型过程。
她们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即文艺片。
《二次曝光》我还没看,但是范爷和李玉之前合作的《苹果》和《观音山》都看过了,就说与《今天》相比吧,感觉韩国导演李廷香的视角要比李玉更广些。
前者是在深刻揭露人性的普遍性一面,后者专注挖掘比较少见的一部分极端情况。
所以从观众角度来说,肯定是前者的接受度大一些,我个人也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可前者。
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要能创造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
从表演角度来说,首先得肯定两位女演员的优秀和努力。
但我真担心美丽成了范爷的障碍。
她太美丽了,美丽得容易让人出戏,李玉戏里的角色,有时不需要那么锋利的美丽。
她的美像一把刀,把本该承载故事的角色应该表现出的故事情境,给破坏掉了。
宋慧乔的颜其实是走偏锋的,多一点就俗了,少一点就淡了。
她的面容,保留了很多传统东方人所喜爱的审美特征-纯和善,并精致化。
所以怎么看着都舒服,舒服感排在惊艳感之前。
她洒在人堆里,绝对不起眼。
但是看第二眼的时候,就容易把人的魂给勾了。
所以这种面孔简直是文艺片的梦寐的主角脸孔啊,看似平凡——能入戏。
第二眼的勾魂——可以当主角。
不过两位都很美丽,两位都很努力,两位都有很多很多的粉丝,两位的未来都能用演技,证明自己的天后身份。
虽然不是多好。
但这个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关于“原谅”题材的设计,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
当然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台词还是可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独白部分很喜欢。
其他部分感觉还不够,有点弱。
镜头切换前几段太过,最后部分还是不错的。
画面感不错。
色调很和谐。
暗示了整部电影感情色彩。
个人认为宋的表演不够。
还可以更深入些。
感觉不够。
男主也是。
宋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女主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
结尾还是尽量完美结束收场的。
PS:李廷香,韩国女导演。
1964年出生在汉城,毕业于西江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
李廷香在西江大学毕业后,接拍了纪录片《A Place for Eve》。
其后她曾在电影《Like Rain,Like Music》(1992)和《天才宣言》(1995)担任副导演。
1998年,她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爱情倒后镜》,后曾执导沈银河与李成宰合演的爱情片《美术馆旁的动物园》(Art Museum by the Zoo),并凭借该片成为青龙奖的最佳新人导演,2002年她又执导讲述孙子与外婆故事的《爱,回家》感动了无数人并取得420万人次的票房佳绩,也成为韩国温情片的代表名作。
2010年筹备第三部长片《今天》,与女星宋慧乔合作。
有一说说法,人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他对电影中的角色产生了认同感,他会将自己代入角色,跟他产生共同的感情基调。
说白了有点像在照镜子,我是他,他是我,电影里的他,映射了现实里的我。
一开始宋慧乔演的那个纪录片导演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事实上她的淡然她的宽容是有些自欺欺人的。
为了逃避失去爱人的痛苦,她干脆给了自己一个新的价值观,原谅吧,宽容吧。
当她拿着摄影机对着受害人拍纪录片的时候,她其实就是在那些人身上,寻找着认同。
当那些人说着,要原谅杀死自己亲人的人之类的话的时候,她总是很欣慰——她在照镜子,也许她心中深藏的痛苦是无法做到原谅杀人犯的,所以她总需要别人来替她确认她的这份原谅,是对的,她的价值观,没错。
每确认一次,她就更安心一点。
直到后来遇到了那个满口方言的母亲,诉说着自己的老公被杀以后,生活是有多么艰难她是有多么的辛苦——她关掉了摄影机,停止拍摄。
她忍不住想要对抗这样的真实。
其实还是害怕面对心里的痛苦。
就是这样自欺欺人的人。
看起来自带圣母光环,其实可怜得很。
可是宽容,原谅,爱……当世界更美好了吗?
对值得爱的人,当然要爱。
对可恨的人,当然要恨啊。
最后她终于扔掉了那些虚伪的纪录片带子,自己坐在了摄影机前面。
终于她砸碎了镜子,直面永失所爱的痛苦。
终于,她骑着单车,哭了。
原谅没有那么容易,悔过也没有那么容易。
演员们演技很棒,孩子的确是让人心疼。
明明责任不在她,却要受那么多的苦。
看完整部电影,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片中的小女孩几乎一模一样,真的是那么想的。
看到女主强迫自己原谅凶手,觉得女主真的是有些自欺欺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了),好在后来女主有了新的理解,敢于直面心中的痛苦和愧疚。
小女孩演的真的很到位,那种不认输很在意家人原谅的韧劲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父亲和哥哥狠狠地打她,而母亲也从不站在她的角度考虑,家人只知道一昧地打骂,不理会孩子的想法,真的好心疼好心疼小女孩。
最后结尾导演特意没有直白的表现小女孩的结局,是想让观众自己思考。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反倒很好,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曾经在网易新闻下面看到一个叫做“不染”的网友关于宽恕的短评。
觉得非常在理,就复制记录了下来。
不染的原短评如下: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才谈得上宽容和宽恕,否则所谓的宽恕就成了对恶的逆来顺受。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不宽容不宽恕,那可以称为合理报复,为给受害者情感上的安慰,有时,报复是必须的。
遗孤该有向凶手扔臭鸡蛋的权利。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在对施暴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后,停下来,严防对暴力的滥用,重建道德秩序,重建天理良心的最低标准,重建由社会共识坚守的底线,这是文明。
在文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宽恕。
作为电影来说,我不认可这部片子的价值:故事不丰满,缺乏戏剧冲突,蒙太奇运用地十分牵强,像是蒙童刚学造句,只是一味地试图仿造形式,还未得三味。
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我很欣赏这部片子的主题,所讨论的哲学问题。
开篇是女主采访过的鳏居男人一段关于猫和人的区别的观察,很有意思,与我理解的本片主旨相得益彰。
即社会促使了人和人彼此依存的局面,人不能像猫一样全然独立,所以在人的关系中,就首先要解决责任与义务的界定(家庭关系),与对待彼此行为的指导准则(宗教),这些显然困难但异常显著的问题。
毕竟个体对独立的倾向来源于天性和动物本能。
电影主要讨论了一个困扰难解的侧面,原谅。
采用了至少两个角度,一,从社会、法律制度出发,死刑等重罚是否合理;给罪犯以宽恕和机会,是否利大于弊。
也就是功利主义的思辨。
这个角度电影有明显倾向性的答案。
它否定轻罚,认为非重刑不足以令罪人忏悔改过,认为轻罚会助长罪犯的病态心理。
二,从哲学和宗教角度,电影讨论了宽恕究竟是否能给受害者亲属带来心灵上的平静。
这方面我觉得是没给出答案的,这一点甚至非常好,电影只抛出怀疑,像片中的女主角通过和有不同想法的受害者家属沟通后逐渐对自己之前的决策产生了怀疑一样,显然,电影希望提供给观众对待哲学问题的多个角度,杜绝片面。
这些非常好,比主旋律电影要有深度。
这部电影前前后后看了很多次,联系上现实才能浅浅的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很多人在说女主,软弱,圣母。
其实不是,她就像我们正常人一样,渴望受伤后的治愈,渴望正常且不“丧”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或多或少的伤心事,分手,失败…各种各样,而女主是失去了自己的未婚夫,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我想她每时每刻心里都在怨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假如那天没下雨,假如多惠没有去超市买卫生纸,假如多惠下车的时候带了伞,假如翔宇过马路的时候速度稍微慢一点,伴随着温馨的音乐,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然而正在祷告的多惠突然惊醒,只是一场梦。
多惠就这样每天在痛苦与绝望,真实与幻想中徘徊。
她很想摆脱这种痛苦,她选择了“原谅”,由于幼年时家中的一些事情让多惠渴望在和平的状态中生存,这也对于她来说是舒适区,最后超过负荷的痛苦让她想通过走“原谅”这条“捷径”来舒缓自己内心的悲伤。
这也就是电影前期被人们误解的“软弱”。
联系实际,我们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何尝不想摆脱,释然,我们尽力的去寻找捷径,可是真的有嘛?
或是真的有效吗?
电影中池敏的出现推进了故事的发展。
池敏也是同样有着痛苦的人生。
因为家暴,池敏比同龄的孩子更加坚强,成熟。
就这样两个痛苦的人通过偶然的一次互相为对方开启了心门。
在一次采访中,池敏毫不留情的揭开了这种原谅的不合理。
“原谅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要强迫身边的人去原谅?
”“姐姐从来不关心加害人的现状吗?
”多惠在这样的询问下开始质疑了这种原谅。
一次调查中多惠知道了加害者又杀了人。
除了演員,編輯和導演一定是特別溫柔的人吧。
看完電影,遲遲不能從情緒裡走出來,當發現自己的「寬恕」和「善良」會被辜負的時候,心原來會那麼那麼痛。
一直以來都在並堅持做一個善良和溫暖的人,是因為相信所有的「善意」不會被辜負。
即便受到了傷害默默、努力地自我治癒,告訴自己不要成為像傷害自己一樣的人,當然也懷著他們會變好的期待。
即便期待落空,大多躲遠並許願糟糕的事情別在發生,並用值得感恩的事情安慰自己。
那個時候總以為自己不再在意,原來想到得到我的原諒的他們並不會成為我期待的「好人,想到他們會繼續傷害別人,我的心是那麼那麼痛。
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遇到那麼美好的人兒和事,照亮我的生活,也會希望自己能將力量傳遞,做個有溫度、會發光的人。
電影帶來的情緒更多是在於,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樂於傷害別人,為他們得到我們輕易的原諒不值。
興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是「想多了」「腦洞太大」,可是親愛的,你可曾想過,不幸也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到時候再後悔沒做個悲憫和善良的人就太晚了。
我願意一如既往地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We are all part of it.
圣母婊让人恶心,借着爱的名义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也让人恶心。
即使找来宋慧乔饰演女主,也还是没办法喜欢女主。
最后智敏的自杀,圣母的女主何尝不是帮凶?
为什么要逼一个天天被自己父亲残暴殴打的孩子去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
还是那句,针不是扎在你身上时,你当然不知道痛。
人性的虚伪也是蛮恐怖的。
要是每个人都能活得真实点,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恨就是恨,讨厌就是讨厌。
学着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遵从自己的感觉而活,就不会像《今天》里面的圣母女主那样活着别人都看着憋屈了。
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如果这真是主的旨意,那这样的信仰有何意义?
我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偶遇”了“今天”这部片子。
看片子的时候不时地抽泣,因为有很多似曾相识以及感同深受的片段。
首先,关于池敏。
每每到她的镜头,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来。
特别是宋慧乔对她说“......不是父母的问题。
即使你怨恨父母,你也没有去伤害其他的人啊......”池敏默默的说“可我正在杀死自己啊。
” 池敏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
她恨极了那个动不动就把她往死里打的爸爸,恨那个不保护自己一直站在爸爸那边的妈妈。
她最鄙视的就是那句“你今天的成绩是我打出来的”。
如果爸爸不打她,她是不是会变得更坏呢?
我不知道。
痛苦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那个将痛苦降到最低的方式活下去。
遇到拳打脚踢的父母,有子女选择杀害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选择伤害自己或者使自己过得很窝囊以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还有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别无选择对吗?
其次,关于原谅与救赎。
有人说原谅他人就是原谅自己。
对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所以还没有做到原谅别人。
我说的别人也不是别人,就是我的父母。
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我的一个坎。
我也像池敏那样,认为父母重视我的教育问题只是为了给他们的面子添光。
如果我学习好,那么他们就有资本向其他人炫耀。
包括毕业后,爸爸一直跟我强调当公务员的种种福利,希望我考公务员的事,我也认为他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更好。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父母的一颗棋子,用来完成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
我从来没有与他们发生过正面的对抗。
觉得自己好懦弱又矛盾。
我可以理解作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可是我又不甘心就这样顺着他们的意。
找工作的事情就这样一直耗着,我这三个月就这样默默的消耗能量,想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只待在自己的思想圈子里。
同时我又希望被救赎。
在埋怨父母的同时,我也埋怨自己。
埋怨自己的懦弱,胆小,害怕承担责任。
终止痛苦的时间只有自己知道。
“我永远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往往深陷痛苦的人都这么想,看了这片子我才知道自己不是最痛苦的人。
比起太多人的遭遇,我真的很幸福了。
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并且感恩我所拥有的。
这是我往后每年新年的愿望。
总觉得写故事的人也还在原谅与被原谅里面绕圈圈,电影试图通过细节表现的内容过于繁杂,池敏和克拉拉的对白也太多。花了2小时的时间,却有种无力感,到最后我只记住了某个比喻和神父说的两句话(就一一不剧透了...)。btw~乔妹,你很努力,不过似乎还不能驾驭这个角色呢=。=
自然联想到同类题材的《密阳》,这部还是略逊于前者。关于原谅和救赎不是上帝神灵就可以救助的,而是内心一场艰难的战斗。
我也是 无法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才是最令人不安的事。
挺好的题材啊,可惜全片的说教和刻意实在有点索然无味,另外棒子国女星就是能哭,跟韩剧一模一样。。。
看了十分钟
观感实在是跌宕起伏,很多时候都是前一场戏觉得很不错,后一场戏就觉得很糟糕,来回往复;片名是今天,通篇讲原谅;池敏是人间小清醒,与父母、与女主的对话句句在理;女主前面是一个很容易令观众讨厌的角色,当然后面对原谅加害者等等有了新的认识;看完本片,对韩国男人、韩国宗教、韩国加害人保护政策都深感厌恶,导演拍完这片后已经12年没拍片,是因为这片被封杀了吗?
要把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般度过,用力生活。PS:希望下辈子加害者和被害者的人生角色互换,五倍、十倍、一百倍的报复给他们吧!
宽恕与自我救赎的题材,容易走进小胡同,比较纠结的类型,看得人也不明朗。冲着乔妹给的三星。
烂
信“命”信“上帝”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原谅哪能那么容易?
两面针。
补上,乔妹颜值喜欢,到这里这个角色性格我真不喜欢,能被气死,真的,看的时候能气吐血,如果用现在的话怎么形容,圣母???白莲???还是什么?千万不能跟这样讲道理,就直接告诉她,不对,不行。的感觉。真气死。
我始终相信正义应当得到伸张,错误必须付出代价!如果犯下的错误被受害者原谅,那么就应该感恩戴德!
并不理解。
小姐心,丫鬟命。同样姓李,但和李部长的《密阳》相比,无论是掌控还是张力都差了一截。
没看懂……池敏最后是去自杀了吗?这个电影里觉得池敏的哥哥最不是东西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
这类亲情的伦理题材在人性的层面上纠结是正常的,但相比全度妍的【密阳】,宋慧乔的表演还是显得过于单薄了点,导演的说教做法也比较低端,毕竟这样的故事本来就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一切只能在情理之中。★★★
“憎恨其实是給自己服毒却盼着对方丧命一様的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