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没有想救一部电影,但这次,我想救一救《猪太郎的夏天》。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这样电影,让我觉得可以为它鼓掌了。
这部电影做到了,他最优秀的地方并不是这个故事有多正能量,或者说喜剧效果有多强,他的优秀恰恰就在于正视了我们现在所生活时代的惨绝人寰。
有人问,整部电影,所有人都在笑,也没有什么痛哭流涕,至少大人没有,怎么就惨绝人寰了?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机会和财富,有一些人拥有了他,就有了发言权。
而像猪太郎和我这样的人,我们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无话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根本就说不出话。
因为我们的一事无成,所以除了孩子,根本没有人在乎我们说什么。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想听的。
《猪太郎的夏天》其实讲的是一个说话的故事。
猪太郎和我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一事无成是最大的共同点。
我们看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学生打了别的学生,家长气势汹汹地过来,结果,不听你说话,直接开打。
他的女朋友帮他找工作,他全程战战兢兢,伺候着女朋友的闺蜜,屁都不敢放。
他的学生们,也不听他说话,因为他看起来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猪太郎很迷茫,我也很迷茫,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
影片处理的非常巧妙,尤其是在对猪太郎情绪的表达上,这种情绪表达,用猪太郎每次回家的节奏来表达,有的时候很开心,整个旅程都很欢乐。
一辆摩托车,就是猪太郎所有情绪的宣泄点,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怜的一件事情。
我们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有靠着狂奔和逆风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其实我们都是猪太郎。
我觉得电影里有一个设计做的特别棒。
猪太郎想要辞职,校长跟他说,我不建议你离开校园。
他的潜台词是,你连小学老师都干的勉勉强强,你还想出去丢人现眼吗?
这种骨子里的瞧不起在我们这个时代仿佛成为了一种常态。
我们总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但生活告诉我们,你现在就已经是最好的了,你不配更好的生活。
我们也想过努力,也想过变化,也想过尝试,也想把一切变成我们想要的生活。
可是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你没有票子,没有棍子,没有喷子,你他妈凭什么说话啊?
猪太郎和我一样,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一事无成,他做了很多事情,他只是想说话而已,他想利用这些孩子们,让这座学校听他说一句话,让所有人明白,他不是一事无成,他至少曾经发出过声音,至少曾经振臂高呼过。
所以他才会不顾学生感受的却播放那篇作文,他知道,学生出名了,自己就能说话了。
他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
他只是想让这座小小的学校听见他的声音。
他很开心,因为学生们开始听他说话了,这个世界上最好对付的就是孩子们,因为他们不会想你是个无能的人,你给他们自由,给他们快乐,他们就愿意听你说话。
与其说猪太郎的教学方法多了不起,倒不如说,他在向孩子们妥协。
金太郎想做兴趣教学的尝试,所有老师都不理解,他想辩解,总是说一句话就被打断,因为所有人都看透了他,他一辈子也就是这样了,他一辈子都是一个说不了话的人,他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说完。
他的家长来了,他一句话都插不进去。
小胖子的家长倒是看得起他,可人家更看得起自己,人家说的都是自己的事,你听也好,不听也罢,人家都是要说的。
小瘦子的家长,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个人。
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听不进去外人说的话,也不愿意跟外人说话。
在他们看来,请家长就是例行公事,仅此而已,所以,老师说什么不重要,孩子说什么不重要,日子继续过下去最重要。
这大概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我们逐渐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我们热情变成了一言不发,除了工作和敷衍,我们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一事无成这件事情到底有错吗?
一事无成真的是以为内我们自己一无是处吗?
因为我们一事无成,所以整个世界都欠我们的吗?
不是。
猪太郎曾经问过他的朋友,你说我真的是一事无成吗?
他的朋友说,你不是,我特会看人,你是特牛逼一人,只是时候未到。
一切都因为两个孩子的一次助人为乐有了变化。
突然间,猪太郎可以说话了,学校,女友的闺蜜,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在听他说话,他在那一瞬间达到了顶峰,他认为是自己的妥协成功了,他以为自己成为了成功人士,他以为一切都可以好起来的。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所有依赖于偶然的幸运,都是地狱。
全片最好的戏份就这样出现了。
如果放在一个日本电影里,主人公会义愤填膺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告诉大家,承认这个错误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然后观众和学校会因为他的诚实而鼓掌。
可,这里是中国,一个没有掌声的国家。
所以,这一段落,让我为《猪太郎的夏天》鼓掌。
一心想说话的猪太郎沉默了,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说出真相,一个是按照剧本,他选择了第三个,不说话。
他多么想说话,可是他不能,这就是现实,要不,就让朋友背锅,这里是不喜欢真话的,可是说了假话,这两位学生会怎么想,他们现在还小,他们还有得救。
今天让他们目睹了老师的信口雌黄,也许他们就没得救了。
所以,他选择了不说。
我唯一能与世界抗衡的方式,只有一言不发。
作为电影来说,更妙的是接下来的戏份,又是他的摩托车,他遇见了一伙人,他被问了,他终于可以说话了。
尤其是对方认错了他的书包,你们明明认错了,为什么还把家的当成了真的,还要说出来,谁给你们的权利!
所有情绪的爆发,就在这一点。
在所有人面前,他说不出真相,可是,他相信真的永远是真的。
他终于能说一句真话了。
对于猪太郎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于是他被学校抛弃了,被未来抛弃了,拥抱他的只有他的女朋友。
他能做的只是唱着那首歌,享受着温暖。
其实,他明白了,能不能说话,不重要,只要有个人还没走,一切就都来得及。
接下去的事情,更加惨绝人寰。
学校是属于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说不了话的。
猪太郎发现孩子们为了说话而去努力的时候,我知道他的内心是绝望的。
如果这个世界,连孩子都无法发声,这该是个多么绝望的世界。
这两个孩子,这么小就已经明白了,只有胜利和光荣才能有发言权,他们会为了这个事情一直努力下去。
猪太郎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也不知道。
能说话,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我只知道,这个夏天,对于猪太郎来说,是残酷的。
他,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整部电影一丧到底,没有任何让你振作的机会。
可是,这不正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吗,我们不需要在歌颂这个虚伪的世界了,我们需要振聋发聩。
我们需要说出我们想说的话,而不是等待着能说话的时候。
一言不发,才是真正的一事无成。
*
开头,当摩托车在淡蓝色的大海背景前,从镜头的右边缓缓的驶过画面然后在左边驶出画面,留下辽阔的安静的海面时,(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拿着冲浪板在海边一直走的哑巴男孩,) 我就决定留下来看看一部电影,安安静静的听听这个导演要讲一个什么故事,他没有用太多的台词去推进剧情,更多的是镜头语言,还有配乐,把人物的内心情绪表达的很到位。
有人说第二幕开始踏了,听起来好专业,俨然一副专业电影评委的语气,还好我听不懂,不然就信了。
我觉得故事讲的挺溜的,
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
看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然后从小图看到海报,以为孙博是陈佩斯就点开看了。
但是一看就看进去了。
蚱蜢的作文,猪太郎的吉他,最后的长跑比赛,都让我感动得一边看一边流泪。
很意外豆瓣评分竟然只有6分,我不知道评分那些人都多大。
如果还是学生的话可能无法体会这部电影的优秀和感人,无法体会那种人处在社会上的种种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情境。
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国产片了,所有人都说人话,场景也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没有刻意的煽情,点到即止,无言之处反而意味深长。
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创会不会看到我在这里的留言,希望你们不气馁,继续多拍这样讲述真正老百姓的故事。
看到《猪太狼的夏天》的片名后,相信会让很多人联想起日本影片《菊次郎的夏天》,其实两部影片的剧情大相径庭,《猪太狼的夏天》是讲述了一段师生关系,与《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护送邻家小男孩去看望母亲的故事并没有任何联系。
为何影片会有“猪太狼”,也是因为本片的男主角朱老师被起了这么一个外号而已。
如果说看《猪太狼的夏天》会让人泛起一些回忆,战台烽其实想起的,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亲亲我!
老师》,剧中的苗苗老师和两名孩子在幼儿园共同度过的难忘假期,和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生间的情谊,没有血缘关系,却在很多时候填补了父爱母爱的缺失,担当起严父慈母的双重责任。
因此,影片中的两个少年蚱蜢和金刚,与朱老师之间,就是有着这么一种相当微妙的,由敌到友,若即若离,却终于难以割舍的情份。
《猪太狼的夏天》看似一个师生情,其实也在更深的层次,来探讨有关教育方式的问题,片中的朱老师,平凡而普通,朴实又真诚,虽然对任教的生活感到疲倦,在媳妇的怂恿下,即将奔赴更轻松的职场,但他却在社会交际中感觉到,不善迎逢溜须,不会见风使舵的自己,只应属于校园这一片更纯粹的天地,虽然影片给到我们的校园,也是充满了许多的心机与不平,但孩子们灿烂的笑靥,总能融化和消解内心所有的不快。
因此,朱老师在探索的新式教学法,其实也有很多的现实意义:放任孩子们的天性,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玩闹,看似师生之间没大没小,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自由奔放的快乐性格。
尽管他的方法,不能被因循守旧的校领导和同事们接受,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扼杀”于萌芽状态。
但我们分明会感觉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布道者,更是一个抚慰者,甚至是施救者,护佑着孩子们的最后一片乐土。
孩子们成长的压力已经够大,何苦再去苦苦相逼?
当然,所谓师生,有为师者,也有为生者,老师和学生之间,绝非是单向交流,他们之间的交互,才是最动人的存在。
《猪太狼的夏天》也是如此,朱老师为孩子们付诸了太多的努力,孩子们也会予以回应和回报。
特别是在得知朱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自发的去练习跑步,要以优异的成绩,来留住朱老师。
此情此景,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伊朗的电影《小鞋子》,少年的拼力奔跑,不惧跌倒,向来都是最励志的正能量。
归根结底,《猪太狼的夏天》,通过了朱老师在这个夏天一系列的境遇,为观众呈现出平凡世界的伟大生存。
对朱老师而言,从计划转行,到坚持留下,这期间的内心经历可谓曲折,对孩子们而言,能用心感受到朱老师的教导之恩,并反哺以最真诚的挽留,也让这段师生情得以升华。
身为导演与主演的宋灏霖,通过《猪太狼的夏天》,抓住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也发现了平凡之中的闪光点,那正是我们在迷惘的世界中,遍寻不到的未来之光,闪烁着赤诚的奉献,与骄傲的理想。
一个夏天过去,无论是朱老师,还是蚱蜢和金刚,以及其他的孩子们,都在经历了一场看似无关紧要的风波之后,得到了成长,每个人的内心,有对校园有了全新的感受,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了属于这个夏天的,属于成长的小秘密。
但不管怎样,谁也无法阻止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轮回,我们可爱可敬的“猪太狼”老师,也要经历更多的夏天,相逢与挥别更多的孩子,但这个夏天的经历,一定能让他永远记忆,也让我们久久难忘。
混知乎就是说、你麻痹你说的屌!
老子不服、给钱还行. 看一群傻逼说对比菊次郎的夏天什么的、我看纽约黑帮的时候压根就不会想这垃圾怎么会有投商比起来教父屌都不是. 但是丫居然拍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漫威居然撑起了一片天. mmp怎么没人骂呢.国产这么多垃圾电影、好不容易有了个不哗众取宠的. 这边的傻逼就开喷、你丫又不是半辈子、你不也是垃圾. 真是你麻痹的拿着吊毛当剑气. 就你们这逼样的想当年我一个肏你们丫五个.
朋友圈里看到了有人安利《猪太狼的夏天》,看到徐峥监制的时候开始感兴趣,查了一下,果然此徐峥就是我们都认识的那一位。
趁周六就去家附近的电影院看了一下。
有点惊奇。
和看惯的片子太不一样了……没有大场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情感,没有狗血的纠缠,没有挠人胳肢窝的搞笑,也没有明星……一部,相当,简单,但特别温情的电影……突然觉得现在院线放片儿的眼光越来越好了……让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现在的老人,对读书的时光充满怀念……---一条不知所谓的分割线---这片子豆瓣还没上分,看评价褒贬不一。
说好的,一半是欣慰小成本文艺片做的又好看又工整;另一半是单纯为片子打call,看的出来导演用心,校园师生片的题材也清新讨喜。
说坏的,三分之一骂片名,三分之一骂完片名说片名抄袭,最后三分之一批评片子各种不成熟……讲句公道话,片名确实起的不好。
但再讲句公道话,这片子是导演纪念母校和恩师的电影,恩师也确有其人,连恩师的外号和经历都是追忆童年……还是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故事……导演就起了个猪太狼的夏天……确实不走心,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抄袭吧?
说猪太郎菊次郎的,是不是眼瞎?
人家叫猪太狼…….再说说片子的各种不成熟。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第一不成熟的就是成本小,片子处处看得到剧组是多么用力的省钱,取景也是处处以小场地为基准。
第二不成熟的就是不考虑市场对演员卡司的需求,一票小演员谁都没见过,戏最重的男一也没人认识。
第三不成熟的就是,选了个校园师生的题材,虽然清新别致,但看上去太寡淡。
要拍校园师生,最好拍校园师生恋,师生恋一准有人看。
选择拍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太特么冒险了。
第四不成熟的就是,导演也选了新人。
反正这个导演的名字谁也没听过。
第五不成熟的就是,电影没能做到360度无尿点,没能做到两分钟一个笑点,五分钟一个高潮。
第六不成熟的就是,电影没有帅男靓女,也没有高大上的场景,没有男欢女爱,没有狗血青春,没有极速飙车,没有牛逼的调色,也没有炫技的摄影,内涵不够深邃难懂,观影门槛低到没门槛,下到八岁以上儿童,上到八十以上老人均可观看…….活该被人说寡淡,活该被人看不起,活该被人瞎逼逼。
但是!
如果电影都得花大钱去拍,能拍电影的新人新团队就越来越少,拍电影最终只能是大公司大资本玩的游戏。
如果电影都得请明星来演,能出头的新人就越来越少,我们能在大小荧幕上看到的面孔会越来越单一。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饰演男主朱泰朗的演员,是话剧演员,他虽然没有名气,但他已经兢兢业业的演了很多年的话剧。
请专业的演员来演戏,这不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吗?
嫌片子请一群草根来演的人,你用心看片子了吗?
如果电影都不努力发展少见的题材、去拍没人拍的题材…….那我我们能选择的范围就小了许多。
还记得我小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给小学生中学生拍的校园片,那会儿看了很多。
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小学生真人电影了,原因不外乎是小演员难管,小演员要休息,小演员难调教,小演员有时比大演员还花钱,让小孩乖乖演戏比大人难。
还不如去做动画电影……..顺理成章。
可不可悲?
说说电影新人,拍了一部网大的经验不足以撑起院线电影的需要吗?
这个导演之前拍的科幻片叫《所爱非人》,曾获得刘慈欣和鹦鹉史航力挺推荐。
而现在他拍的儿童片《猪太狼的夏天》有徐峥保驾护航,有黄渤友情支持,还有一票和徐峥与黄渤关系不错的明星流水儿推荐…….想开批,先看了片再说,可以有理有据的批评,还没怎么着就咋呼着狂踩,凭啥?
电影也要分类型,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要激情澎湃无尿点……..就比如《猪太狼的夏天》,这就是一部平静的、温情的、治愈的片子。
看电影前稍微查一下就知道题材内容,非抱着看大制作的心,失望了就出来骂,能平和点吗?
平和点?
最后,一部压根没考虑商业售卖,纯粹为情怀而拍的电影,最后上了院线,这不是挺好的么?
好歹能给投资人赚点钱回来,别赔的太惨。
投资人不太赔钱,以后才能接着投资小导演们拍片子,投资人要赔惨了,以后就又少了一个肯为草根电影掏钱的……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卖座相。
但这片子,真的做的不错。
掏钱投这电影的人,以及拍出来这电影的人,都称得上天真纯粹。
我是个理智的人,但不理智的为一部小片子写了这么多字。
因为,我喜欢。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属于我的童真时代。
虽然它已经被我抛在身后很远。
在此之前,上一次让我坐在黑暗中,一边微笑,一边掉泪的电影,还是很多年前看的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虽然,两部电影完全没有可比性。
却一样的戳我泪目。
想到黄渤那首《带你一起丢手绢》,这就是一个中年人怀念童真时代的歌。
像这部电影一样,给孩子看,给老人看,也给青年和走向中年的我们看。
我们曾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我们记忆中都有一个怀念的老师。
我们也都曾经在人生某个阶段面临朱泰朗的困惑,做着一份不太开心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最后还是选择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学生和老师最终走向了和解。
五月天有一首闽南语老歌《憨人》,用的是闽南话里的俗语“天公疼憨人”的典故。
表达的是,虽然世事变幻无常,投机取巧或许甚至一定会得到更多利益,但是做个老老实实的“憨人”,只要还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电影《猪太郎的夏天》所讲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人公,几乎可以说就是“憨人”以及“天公疼憨人”的最佳代表。
当然,在这个故事里,“天公”的代表,是金刚和蚱蜢这两个行为乖张,但是心底纯良的孩子!
没错,《猪太郎的夏天》严格来说,应该算是部儿童片,从片名来看,有点致敬《菊次郎夏天》的意思,但是从故事发展来看,却是《小鞋子》。
在成人和孩子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下中国小学教育,道德和美学教育为基础,寻找平衡点,最终借儿童片的表现形式,表达的还是成年人,也就是男主角“猪太郎”的自我认知和坚持!
影片中的猪太郎本名朱泰朗,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从很多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来看,他确确实实是个“憨人”,坚守很多原则,完全不知变通,甚至面对一个马上一夜成名,也无伤大雅的机会时,居然也选择放弃,甚至不惜因此毁掉自己的前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彷徨,更多还是发憨的时候,比如在那个发小的怂恿下,用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去训练自己的学生,而且为此不惜得罪同校的老师们,从现实的成人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种犯傻发憨的表现。
所以导演才会选择孩子们作为他的正确出口,用还不曾受到过多世俗污染的孩子们的行为,来反衬出猪太郎作为一个“憨人”的伟大之处,而这恰恰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真情所在。
《猪太郎的夏天》是导演宋灏霖的第一部院线长片,而导演目前正在做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尝试,却选择一部写实的儿童片作为自己的处女作,可见他对这个故事,这个题材的喜爱,并且他的执着的认真也得到了徐峥和黄渤的认可,徐峥亲自为影片担任监制把关,而黄渤则献声为电影演唱了主题曲!
从电影呈现来看,也确实表现不俗,整部电影故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稳定、顺畅,故事桥段平中见奇,在一些小桥段的处理上,很有些生活趣味,而且贴近现实。
特别是对几位小演员的调教和表现,首先摆脱了国产儿童片容易刻板化、脸谱化、小大人化的处理方式,而是赋予孩子真正的天性,金刚和蚱蜢一胖一瘦,胖的不见冗余、瘦的也不失天真,相得益彰,两个孩子的表演跟猪太郎相映成趣,而且真实又见情感,非常不简单。
此外,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导演多用静止镜头和疑似偷拍镜头的组合,剪辑节奏把握得很好,拍摄地青岛独特的海滩、街道在镜头中呈现出别样静谧的美感,很有自己的风格。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导演抓住了“憨人”这个人物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尴尬处境,用一系列小巧,但却很现实,又透着梦幻、热血色彩的故事,来表现出为人最基本的一些道德准则,小中见大,让人信服!
一个导演拍处女作,拍到一半发现,自己没有这个才华,他应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啊?
必须撑下去,一边用一些招数补救,就好比用一盒又一盒清风抽纸,堵客船的破洞,也不知道自己上的是泰坦尼克号。
比如张嘉佳在《摆渡人》里,加了很多小说里没有的情节,什么饼店啊,什么高冷前女友啊,然而并没有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反而增加了一种狼狈相。
比如这部《猪太狼的夏天》,导演发现所预备的梗在剧本上好看,影像出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演员按照他的指示做了,但都像是电动的、应激的反应,灵魂上的波动没多给一丝一毫。
导演的补救是给孩子们加戏,导致前半截主角的朱泰朗老师,后半截的主角是两个想道歉的孩子。
说白了,张嘉佳在酒吧里认识太多灵魂有趣的人,宋导演认识太多活得虎虎生风的小人物,但是两位导演把熟悉的人物搬上银幕之后发现,他们熟悉的人还是太浅,太千人一面,不够撑起一个电影的格局。
电影是人生的精华简介,导演撒了满地的梗:送香蕉的憨人,狮子图案的背包,没有鱼丸粗面的小饭馆,但这些梗彼此毫无血缘关系。
让朱泰朗老师拿起吉他唱句歌容易,怎样让这首歌唱的像歌尽而亡的天鹅,要导演打开演员的窍门。
《猪太狼的夏天》里的朱泰朗老师基本上活在中学生作文选里,他喜欢个性教学,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怒吼解压,坚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个水平就算在作文选里也活不到高中二年级。
他治下的孩子们还要表现得对他一往情深,被他感召得迷途知返。
爱情片导演要会谈恋爱,校园片导演起码跟五年级的孩子们混一混好吗?
这是青春期到来前的小兽们,什么都懂,什么也没实践,因而更加躁动。
纵观这部电影,老师和孩子们从两个方向靠近彼此;猪太郎在折腾过程里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孩子们发现自己对校长的理解只是一厢情愿,老师和孩子们都在用自虐来唤醒世界,“请认真的对我好一点”,结果闹了个鼻青脸肿。
如果二者结合得成功,应该是低幼版《死亡诗社》或者五年级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格局;但男一号实在没有灵魂的波动,我们在文艺片里得到共鸣的,一是牺牲者,二是失败者,三是猥琐者,但朱泰朗是个多余物。
他没能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小气候,也没有从成年人的角度来救济孩子们的精神,反而需要孩子们的灵性来贴补。
导演说,自己是按照徐峥的形象来写剧本的,没想到徐峥走红的太快,这辈子没法当自己的男主角了。
其实以这个角色的设计,徐峥来了也没救。
他就算是演了,也会从未来穿越回2017,抹煞自己留下的痕迹。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近似青春片的文艺片,近似文艺片的商业片,近似商业片的教育片,近似教育片的青春片。
所谓近似,就是不是。
【1】不知道的就以为不存在 已经不记得国产电影除了院线用偶像流量人物堆出来的流水账以外 还有这种类型的电影 上次看还是百合(此百合非彼百合)很可惜这种题材没进院线【2】影片的服化道很用心了 有一场男1在家里给女友弹吉他 有写过的书法纸入镜 片子里的小学生和小学很接地气 是最符合心里对国产电影小学的期待了 比起那些私人高端贵族学校的定位 这真是难得一见的朴实【3】配乐不多 多处静音【4】冲突谈不上精彩 【5】结尾有些仓促【6】姑且相信电影名字是致敬吧
影片中规中矩,没有宏大的主题,只有小人物的苦与乐,故事的结构比较简单,内容真实平淡质朴,一位普通的老师不安于现状,通过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学生。
这是一部返璞归真的电影,特别讽刺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直击当下教育环境的痛点,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幽默也很感人,是一部暖心之作,可惜片名起的有些“幼稚”让人容易产生误解,结尾有点儿仓促感觉很些别扭。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