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到了最后,要怎样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
想起《非诚勿扰》里的李香山,先给自己开个追悼会。
也有《特鲁曼》这种平静如常的方式,与信任的朋友住上几天,一起逛街吃饭,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以及宠物的去处。
当我们老了,能依靠谁来处理后事?
还不是只有自己吗?
尽管残酷,但从小被教育只有靠自己的一代,应该也会坦然勇敢面对吧。
很喜欢这一部,看腻也厌烦了同性一起就搞基的剧情,这部比较正常,四颗星。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知道好朋友可能要安乐死了 没有阻止 作为朋友 可是当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悲伤,最后选择做爱,但是高潮之后,二人马上就哭了,从性的满足感迅速脱离出来 ,还是没有办法去,逃离离别好友的悲伤!
同时哭了 再见就再也不见。
升华了情感!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有点想李安的漂流记让人寻味!
给剧平淡无华最后来一个点睛之比。
(2年前的一篇影评) 中午在单位休息,父亲打电话回应我的短信,说《古拉格群岛》看完难受了20天,想起他很多童年的时期往事。
我沉默。
难受。
转而说了些生活上的不痛不痒和一如既往的报喜不报忧。
这是昨天凌晨两点的短信的内容:“爸,我看了这本书44页已经哭了两回。
” 北京的雾霾埋了整座城市,也掩埋了我的食欲。
中午没心情吃饭拿出《特鲁曼》来看。
我写过很多小的影评,书评。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思考。
但从未有这次这么认真的想写一写东西。
写给特鲁曼,写给最近的自己。
特鲁曼是一条主人胡里安公养的老狗,我不懂狗,查了一下是斗牛獒犬。
电影开头是二号主人公托马斯因得知好友胡里安患绝症准备去探望并陪伴他几天。
他在清晨与家人道别,离开寒冷的“北极”加拿大前往温暖湿润马德里。
开启一段悲、丧的旅途。
舟车劳顿,来到好朋友家门口。
胡里安打开门。
没有嘈杂的问候,热烈的拥抱。
托马斯像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一样笑了一下,心里好像说“还好,你活得还挺好”。
胡里安则靠在门上看着他,两人都含着热泪。
两人相视一笑,拥抱起来,似乎隔了几个世纪,像是《烛尽》里73岁的亨里克和康拉德隔了41年后的见面。
温暖而又心酸。
内心翻腾着太平洋的波涛汹涌,脸上却是小桥流水的波澜不惊。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说过,男人是沉默的动物,他要忍受世间一切的痛苦,要忍受所有的不公、别离和失去,不能说出来。
要沉默。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次于托马斯而言是一场为了送别的旅程,而于胡里安则更像是生命的倒计时。
4天。
托马斯能陪胡里安在马德里待的时间。
下面结合几个点来写吧: 友谊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友谊》中这样阐述:因为人看着真正的朋友就像他看着自己的某种翻版,因此:虽不见其有,而其音容如在眼前;虽有需求却不敢缺乏;虽因虚弱却依然强健;更难言全的是,虽死犹生。
影片中托马斯和胡里安的交谈的默契,相互的谦让、包容从头至尾。
当宝拉(胡里安的表妹)问托马斯他有没好好劝自己的哥哥好好接受治疗时,胡里安回答“我试过了”。
宝拉很生气,她感觉托马斯没有尽力劝,还说“我不知道劝别人说下去还需要理由的。
”因为托马斯明白,一个人活着是需要很多理由的,死去也是。
在经历人生半百的沧桑后的阅历告诉他,如果自己患绝症,好朋友胡里安也会和他一样。
四天中他们先去了宠物医院咨询了关于如果主人死了宠物狗会怎么办的心理问题。
这时观众才温暖而又惊愕的知道了胡里安行将就木的事实。
此刻导演用长镜头锁定托马斯听到这段对话时的复杂表情——和你我一样:心酸,难过,坚强,不能让朋友难受的坚强。
接着殡仪馆,接着安排领养狗的事情。
有意愿领养特鲁曼的第一家人想留特鲁曼一晚,主人公一点都不愿意,沉默,不回答。
还是好朋友托马斯解围,化解了尴尬也让他走过了这道坎,这道坎就是早晚会离开特鲁曼的事实。
从那里出来,他在的士里哭泣、无所适从。
托马斯安静的坐在身旁。
这是朋友的陪伴,这是朋友给予的勇气。
还有突发奇想的阿姆斯特丹之旅。
这应该是影评少数能让我们轻松的部分。
也不是那么轻松。
在得知胡里安的儿子明天就过22岁生日时,托马斯提出一起吃饭庆祝,这样也让胡里安开心。
胡里安跑去打开电脑准备订机票,开心的像个孩子,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吧,我儿子在那里。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毫不隐晦的谈论钱,而不是像很多糙片一样忽略这样的生活细节。
托马斯说你觉得来回机票很便宜吗?
胡里安却和孩子一样说这个主意不好吗。
然后看托马斯面露难色,因为毕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
这样的消费对谁来说都不是一笔小的开销。
然后赶紧补充,我们可以不去啊,我做几个三明治,然后我们租个船去游玩...画面切换到飞机上。
(温暖至极)托马斯还是同意去荷兰了。
想起在他们在一次谈论中说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什么。
胡里安说从托马斯那里学会了慷慨,大度,从不求回报。
托马斯说从对方那里学到了勇敢。
我们又从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
我们尊重朋友的什么?
我们可以跨越两千年和莱利乌斯做朋友,因为我们欣赏他的真正、睿智,我们可以跨越一个辈分和我们的父母做朋友,因为他们的坚韧和诚实。
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这样说,死亡不可以将两个朋友区隔,反而正是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证明友谊。
孤独 这是文艺作品钟爱的话题。
孤独是一种油画里的浪漫,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和读书时往往会被主人公的孤独感打动,有时甚至会向往那样孤独的生活,而不去珍视眼前的美好生活。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影片中胡里安是一个离异并有一子的50岁左右的戏剧演员,似乎曾经也风光一时无两,拍过电影。
“我也潇洒过”、“年轻真好”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让人唏嘘不已。
慨叹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代价。
典型单身汉的居家生活,吃一顿没下顿,厨房从不做饭,没有下班后的晚餐和早起时的拥吻早安。
这是我们向往的吗?
孤独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影视作品里的几帧孤独背影的画面和书中简单一句“40年过去了”不可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影片主人公是幸运的,也不是那么的孤独。
他有时刻担心自己身体却从不表达的儿子,有和他离异却还像朋友一样在乎自己的前妻,还有托马斯。
我们孤独的来,也会孤独的走。
中间的路还是拥抱温暖的人和美好的世界吧。
毕竟我们要孤独的走很久。
特鲁曼 最近连续被两条狗弄哭,一条叫Baily(来自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一条叫Truman。
我心疼动物不会说话。
人类强势的用自己的感情去解释动物的想法。
偏执且幼稚。
一厢情愿不只是人对人。
还有动物。
我们看到了两条幸福的狗,却有无数条不幸的小动物。
不提。
本片中的特鲁曼戏份不多,更多的是一种传递主人公感情的媒介和表现主人公生命立体感的镜子。
导演很聪明,并没有一味借别人的嘴去展现胡里安的人生,而借助了一条狗的眼光。
独特且饱满。
我没有太多养宠的经验,只有小时候养过一只猫。
一个星期。
它叫克里斯多布·罗宾。
由于母亲不让养,它被责令出卖。
我无法忘记我抱着它去猫狗市场的每一步走的有多艰难。
然后哭着坐在马路边,等着有人买走它,心里希望不会有人买它。
然后,终于有人买走了它。
我哭着回去。
恨我的母亲两个星期。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只特鲁曼,不论是猫是狗还是朋友。
陪你走过这并不长的人生。
长久的陪伴,不止存在于亲情,还存在于长年积累的友情,同样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样是感人至深的惦念。
影片以宠物狗的名字为名,但特鲁曼只是平淡的出现在他的生活,出现在生活中的点滴,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是亲人的支持。
尤其是最后男主发现自己开始尿失禁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两位好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女的是典型的女式情感宣泄,主张劝与留,对男主及朋友的决定感到不可思议,想要极力挽留,但却无能为力;男的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更加理性的看待了男主对待死亡的选择。
或许会后悔,但是他支持朋友,尊重他的决定,并敬佩朋友做的决定。
影片一直压抑着每个人的感情,叙述平稳、不急不躁。
但是男人的情怀却在默默之中展露到合适的程度。
不矫情、不惹泪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知道好朋友可能要安乐死了 没有阻止 作为朋友 可是当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悲伤,最后选择做爱,但是高潮之后,二人马上就哭了,从性的满足感迅速脱离出来 ,还是没有办法去,逃离离别好友的悲伤!
同时哭了 再见就再也不见。
升华了情感!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有点想李安的漂流记让人寻味!
给剧平淡无华最后来一个点睛之比。
开始以为是喜剧就点开看了,结果看完整部电影我从来没乐过。
因为,在男主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导演在细节处理上很细腻,很耐人寻味。
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
几个细节印象深刻:1/男配的几次欲言又止。
(表情细节刻画到位)男配来看男主是有目的的,但4天过去了,他多少次想和男主谈谈,但到嘴边的话都化作沉默中的眼神里。
他不是不想挽留男主,他从不舍到理解到帮助到最后带走男主的狗,他心理经历了很多。
2/剧院老板开除男主。
在这个情节里,剧院老板在进门前手里拎着东西,本以为是想送给男主的,毕竟辞退别人心里一定有所愧疚。
可看到老板带上门之前不忘把东西拎走的时候,我站在男主的角度感觉心是凉透了的。
反观男主当时的表情,实话说我是佩服的。
3/男主和男配睡在宾馆里,男配给男主盖被子后,男主把手伸给男配那一幕,我感觉是依赖也是告别,很有仪式感,比拥抱告别更给人一种深情。
和电影结尾男配带着狗在飞机场的背影有微妙的联系。
电影里可以说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两次餐厅遇友人的对比,两次约见寄养狗的主人的对比,男配在往返飞机里镜头表情的对比,男主和他儿子相见的戏也很精彩,男主看儿子的眼神从他灰蓝色的眼睛里能看到好多的感情讯息。
看过全片,不难理解男主的选择,虽然他的表妹开始是不能接受的,但我却觉得男主把自己的一生看的很透彻,做出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佩服他从头至尾身上有的那股平静。
即使孤独,寂寞,绝望,无奈,崩溃,不舍,但他还是选择了安静的,尽可能的努力。
而男配,我怀着无比憧憬,敬佩,怜爱,赞赏,复杂而多重的感情。
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朋友,有他,所以男主才能安心的走。
火车上看的这部电影,刚开始不太看的下去,一方面是因为剧情平缓没有什么起伏,二可能是因为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本能的不想面对。
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才把剩下的一个小时看完。
最难的是告别,与爱狗,与儿子,与朋友。
两个让我泪奔镜头,一个是胡利安在儿子生日前一天坐飞机到学校看他,在跟儿子告别时,本已经分别的儿子像是感应到了什么一样回头紧紧拥抱父亲。
还有送别好友在机场时,将狗绳与机票一同交至好友手中,也许这是他对朋友最深的信任,也只有将爱狗交到他的手上他才能够放心离去。
磨磨蹭蹭地看了三个月的一部电影,全程都轻飘飘地压抑,压抑到几度看不下去。
剧情讲的是男主得了癌症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挚友飞越大半个地球去探望他。
全程只有四天,却像是过了四年。
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基情的故事,它是那么暧昧,又那么克制。
可以在深夜时不由分说地打一个电话过去,不说话,只是叹气,结束的时候说句我爱你。
可以在恐惧到不知所措的时候一起安眠,背对着他伸出手,就能被握住。
你的不安踌躇沉默泪水迷茫坚持他什么都懂,但是却又什么都不说。
最让人难过的部分是电影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你,它一点都不温情。
去筹办自己的葬礼,选择安葬方式买骨灰盒;开始读一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死亡的书;跟身边所有人告别;给自己同样年迈的狗狗找一个新的家人;告诉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自己已经放弃生命……时间总是不由分说地向前流逝,从未慢下来过。
离别前夜男主对挚友说绝对不会去机场送他,最终却还是在机场拥抱告别。
陪伴多年的狗狗最终因为不放心任何人而交给了挚友。
最后的一回头,就真的是永别了。
和思考死亡不同,处理死亡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人在将死的时候可能去想心物二元的问题,可能去想向死而生,但是处理死亡这件事情不能在脑海里就完成了,而是需要身体力行,有很多告别都要亲力亲为。
既然人生在无所不在的关系之中,那么告别亲人,告别朋友,告别同事,告别敌人,告别过去都是对每一段关系的认真交代。
人对待死亡总体应该是无奈吧,不论多么超脱的想过各种场景,但是只有在实际安排的时候才能体会真实,然后接受死亡的事实。
胡里安和他的过去告别不顺利。
他和老朋友遇见,对方装作没见到;他和情敌道歉,对方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他想和儿子见面,全程都在尴尬的对话和拥抱度过。
别人没法很好地处理他的死亡,只有他自己能,在任何官方的仪式还没有到来之前。
为自己安排死亡是很郑重的事情,中国人在死前就订做寿衣、棺材求一份体面,可惜影片里进行这些似是而非的告别之后就结束了,结尾暗示一点安乐死有显得突兀,实在可惜。
我走了你怎么办 —电影《特鲁曼》赏析“噢!
忘了带它的牙刷,还有它的衣服,对了,我已经很久没给它洗澡了?
”老狗特鲁曼被突如其来的谈话决定了归宿.胡利安霎时变得六神无主。
这个陪伴他大半生的老伙计就这样草草地托付与人。
胡利安内心里潮涌的情感夺眶而出。
如剧中台词般所言:“死亡,其实也是一场新的开始”.故事从一幅萧瑟枯冷的冬天雪景开始。
老友托马斯接到胡利安肺癌晚期的消息,千里迢迢从地球另一端过来陪他度过最后几天。
面对大家心知肚明的结局,托马斯尽量压抑住自己强烈的情感。
但久别重逢的瞬间,仍然让他眼眶红润。
难以言表心里的无奈和苦楚,只能用以无言来代替悲伤和痛苦。
也只能这样了,那就默默地陪伴胡利安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程吧!
“不知不觉与你已经认识了一生,你知道你的优点是什么吗?
”胡利安问托马斯。
“不知道.”托马斯。
“是你做事从来不求回报,那你觉得我的优点是什么?
”胡利安。
“勇敢.”托马斯。
对待死亡,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胡利安一样豁达,充满勇气,死神频临,他仍能平静如常,有序地处理自己即将失去的一切。
他对特鲁曼不舍,但他绝不会盲目给它寻找归宿。
在胡利安眼里,特鲁曼就是他对家人和最好的朋友情感寄托体。
胡利安越是对特鲁曼不舍,作为旁观者的托马斯内心里针扎的痛苦就愈深。
他待动物即是如此,更何况他的朋友和亲人们。
影片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只用一场自然,平常的人生死亡的故事,却表达了人世间爱的更崇高的涵义。
宝拉因胡利安自私的决定,摔门而出,因为爱。
昔日的情敌兼仇人主动宽恕胡利安,并与之示好,也是因为爱。
为一个即兴的想法,跑去千里之外的荷兰看望儿子,还是因为爱。
胡利安其实就是这万千众生的高度浓缩,他身上装填着每一个靠近死亡大门的群相心态。
照他的话说“谁都想以最好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一切仍然还是因爱而起,所以他会焦虑,会徘徊和犹豫,会忏悔,会不顾一切斥责曾经的小人,会一次次对朋友说出最真切的情感。
托马斯对宝拉说“不难过,我们都尽力了不是”.既然胡利安都能勇敢的面对他自己的结束,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勇敢的面对他的离开呢?
影片穿插的两幕剧院舞台戏,很有寓意,人生如戏,从舞台退下,失落会有,但真情还在,就算离开,能把最好的留给身边的人们,死亡未曾还会让人难过不是?
“不用难过,我走了以后,特鲁曼你帮我照顾,它就是我对你们最好的想念”!
阿姆斯特丹午餐后父子拥抱,老友狗狗机场道别;所谓朋友,即太多话不说我也瞭;无奈手抓狗带想太多,临别不忘睡你妹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
因为爱你们,我才有告别的勇气。
告别好难
如此平静地处理死亡的话题,却令人动容。
三星半
死亡,你好。
[3+]
不够经典,也还可以,这种剧情太多了
那一份相知与相依让我们能够平淡却温柔的告别。近年终点挥别类影片最佳作,并不刻意的平静和从容溶解了一切符号化的外在表现,将一份无法言语却能让人深刻共鸣的感触一点点唤醒。影片场景、音乐极美,节奏也生动流畅,情节琐碎散落各处,却每一笔都让这个故事更加立体,两位主角的表演自然又鲜活,太赞
1. 要想躲开好莱坞的套路、程式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欧亚美洲的优秀电影,会觉得世界丰富多样、非大量制造才是有美感、细腻的。2. 好莱坞大概真的是衰落了。
绝症题材却没有常见的大痛大悲后的大彻大悟,不狗血不做作不煽情,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莫过于此吧
“人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告别,无法告别。是那种娓娓道来细水长流的苦楚。还能怎么办呢,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去面临的课题,但在还没有面临的时候,就好好活着吧,去对抗虚无和无意义,然后在这过程中会觉得活着真好啊。
面对别人的死亡与承认自己的死亡 很少有人会这么决绝地选择告别 勇气与执念 所有的不舍似乎都寄托在狗身上 实则就是因为万般不舍才要源头截断
生命的最后,谁能保持风度翩翩,从容不迫呢。挚友陪伴的短短几天,街道城市中最后的身影,安排着身后之事,见一见儿子,订一方棺木,耗时最久的却是为特鲁曼找好下家。机场的道别看着三个人眼圈红起,晶体透亮。我把它托付于你,于是可以安心抽离。
平淡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平淡中隐藏满满的恋恋不舍,恋恋不舍儿子、狗、好友还有那份赖以生存的工作。为自己准备葬礼,看似满不在乎,但是依旧无法真正面对。死亡来临时,看清一切,或许曾经拥有的不如远在天边很少联系的好友。死亡最终还是只能属于自己,孤独来孤独走!
细腻不煽情,平静不平淡,细节处自然动人
基基的,基基的。
平铺直叙地面对死亡。
又一部欧洲关于死亡探讨的电影,温情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