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电影是工艺品,有的是艺术品,有的是快餐食品等等等等,这部电影显然在艺术品之列。
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和场景转换都彰显着其野心,作为艺术家的野心。
不迎合大众和市场,有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思路。
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电影和其他艺术作品相比较,成本着实很高了,因而市场的反馈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和独辟蹊径。
同时演员们也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对于这样一个穿插着精神世界舞台和超现实的生活化场景及对白的慢节奏作品,他们的表演是如此自然而精妙,苍井优、田中裕子也一直都在我最喜欢的演员之列。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是充满着敬意的,其实我个人是很喜欢诸如是枝裕和导演的那些慢节奏的特别生活化的电影的。
他们用更贴近生活的镜头语言和对白为我们打开一个和我们日常中相似的世界,进而和每个观影的普通人产生深刻的共鸣,甚至无需煽情的表演或是情节,就能自然的把温暖或是悲伤传递进人的心里,这既需要技巧,更需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
当然除了赞美之词,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也有我认为不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内核不够清晰。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留白,每个人对于影片中桃子女士老时的孤独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走自己的路”亦然,这能引发每个观众对于自己人生的不同思考,或许是这样。
但我仍觉得那些碎片化的场景和对白应该由他的内核串联,因为我对很多情节和对话还是多少感到茫然的,这里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
这部电影也许不是最好的,我也只能给到三点五星的评分,但我仍感谢有人能坚持拍这样的电影,因为有这样的电影还存在着,我才会觉得看电影是个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这是一部我觉得很好看的日本电影。
是田中裕子主演的。
主角是一个独居的老太太。
她虽然独居,但是却不无聊。
虽然只有一个人,也没有朋友,但她想象力很丰富。
她走过熟悉的风景,和想象中的人物对话。
她踏上一个人的旅途。
遇见了年幼的自己,年轻的自己,年轻时的丈夫,她的奶奶,还有三个说着她家乡方言的、她幻想出来的年轻人,以及她的懒惰的化身。
过去经历的一切,成就了现在的她。
而现在的她,回顾过去一点也不后悔。
也许我老了之后,也会像她一样吧。
曾经独居的我,也常常幻想自己有三个人格。
我们会吵架,我们会玩耍,有时我会哭泣,有时会攻击自己,有时也会一个人欢笑。
无论是什么阶段的我,都是最好的我。
就像四季一样,没有哪个季节最好,有没有哪个季节最坏,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
日日都是好日。
小时候的我,依附父母,我是没有自由,但是我不必自己谋生;成人的我刚进入社会,自己一个人租房,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很自由,业余时间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以我的意思为准;结婚以后,虽然不像以前那么自由自在,但大体上还是挺自由的,而且多了更多欢笑。
现在的我,做着一份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
这份工作,我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在做了。
现在已经干了七八年了。
我早就厌倦了,我每年都想离职,我天天都想离职。
但是我也不知道离职之后再干些什么,我还能干什么?
我怎么样能挣到钱?
我获得真正的自由之前,只能先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让我自己意识到,日日是好日。
只有每天心情好了,我才有动力好好生活下去。
才能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才能找到更好的路。
不是影评,甚至不是观后感,只是深夜里的凌乱的自我问答。
15年前,50岁的田中裕子演了《何时是读书天》里50岁的美奈子,;15年后,65岁的她演了《我啊,走自己的路》里75岁的桃子。
半年前,我捧着手机看完《何时是读书天》,流了好几次眼泪,是的,我自我带入了。
我不再害怕老去,不再害怕孤独,我觉得自己的50岁,也可以像美奈子那样,可以穿着白球鞋,奋力蹬着自行车爬坡,依然做一个风一般的女子,白天神色淡然做该做的事,深夜在满是书的卧室里读书。
半年后,海南电影节,看了《我啊,走自己的路》。
虽然,导演尽量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讲述75岁的独居老人的故事,我却仍然代入了,流了更多的眼泪…逃离了原生家庭,追逐自由的桃子,嫁给了自己爱的男人,却在那个男人死后发现,现在的自己过的才是想要的生活。
虽然孤独,虽然会想念,但她喜欢这种自由的生活,她说“独立和自由比爱情重要。
”自由啊,是要以孤独为代价的,如果无法承担这个代价,就要牺牲自己,换取所谓的幸福,值得吗?
如果可以幸福到忘记了自己,当然值得。
然后,爱人离开,亲人离去,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时间的荒漠里,孤独的回忆过往,享受自由,承担痛苦,疾病…这样的一生,与《何时是读书天》里的一生,有何区别?
50岁的美奈子,如果到了75岁,会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75岁的桃子如果可以穿越回去,会不会嫁给那个他深爱的男人?
有一位朋友说,每个人只能拥有自己,并且只能拥有自己一段时间,人是社会动物,还有很多社会角色和身份。
这句话让我难过了很久,原来,人连拥有自己都是奢望啊,原来,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可是,田中裕子用她扮演的美奈子和桃子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可以为自己活,可以接受自己,走自己的路,而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想到这里,观影过程中那种难过和挣扎,慢慢消散,一部致郁的作品,治愈了我。
最后,想起电影《走出非洲》的一段话:"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为了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是的,可以。
现阶段的我,觉着片中老去的自己过的就是理想的自由生活。
早上可以吃着吐司看晨间新闻,有时偶尔打出一个双黄蛋就会惊喜不已、去图书馆借喜欢的书、爱幻想、回忆、与自己对话、爬山……我享受孤独带给我的自由,也希望有朝一日老去也能如片中奶奶如此洒脱。
人生总是会有遗憾后悔,桃子一直追求新时代的女性思想却还是陷入相夫教子的传统模式中,但也正是基于这些回忆才能支撑她在老年再去追求自己原本的路。
老年后的桃子孤独吗?
我觉得是孤独的。
她快乐吗?
我觉得也是快乐的。
因为她坚持了自己的思想,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
人本身就是孤独的,跟身边有没有人陪伴无关,即便相爱的人一起,个体是独立的,就会伴随孤独。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孤独的情绪找不到自我,享受不到自由的快乐。
年轻时候的女主在电视机中看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的热闹场景,也受奥运精神影响,在与父母的包办婚姻对象成婚前选择了逃婚,搬去了东京生活。
在东京饭店打工时认识了常来饭店用餐的丈夫相知相识相爱。
多年后,丈夫去世,女主与儿女关系不算好,过着独居老人的生活。
这部片子本应该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上映,可惜赶上了疫情。
如果是那个时间段应该会更容易引起共鸣吧。
奥运➕空巢老人的生活全片一反常态,以往提及孤寡老人总是充满了悲苦色彩。
这部片子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想之间切换,老奶奶幻想出三个人来陪她度过老年生活,找到了全新的自我,充满温情。
别被“年龄”阻碍,什么时候都不晚。
这种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想到自己的父母长辈。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走向孤独,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也让我继续往下想,我的老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這句話「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是日本東北方言的表達,可以翻譯為:**「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要去」** 或 **「獨自一人也要前行」**---### 分解說明:1. **おら(ora)**:東北方言中的「我」(標準語為「俺/おれ」)。
2. **おらで(orade)**:此處的「で」表示手段或強調,可理解為「靠自己」。
3. **ひとりいぐも(hitori igumo)**: - **ひとり**:一人。
- **いぐ**:東北方言的「行く」(去/前行),標準語為「いく」。
- **も**:助詞,表示「即使……也」。
---### 補充說明:- 這句方言帶有強烈的孤獨感與決心,常見於文學或歌詞中,意境類似「縱使孑然一身,仍獨自前行」。
- 若需更文學化的翻譯,可調整為:「縱我孤身一人,亦將獨往」。
希望這個翻譯符合您的需求!
很平淡的故事,感觉老了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老人的想法,从老人的角度看事情。
有时候觉得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差不多,从小孩子到青年再到老年,可能在类似的家庭出生,有着类似的烦恼,面对类似的不公、有着类似的冲动与反抗,犯类似的错,在回忆时后悔,却来不及挽回......不断重演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害怕变老,总觉得“白头发、长皱纹、变丑都不会怎样,那都是我自己呀!
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就算是死也没什么好怕的,反正大家都得死”。
后来才明白,老了指的不单纯是外表,还有各种肌肉器官,连死也不是单纯嘎嘣一下就能完成的。
我害怕了。
果然,每个阶段的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现在的我身体有许多小毛病,腰痛、龋齿、鼻炎、胃胀胃痛等等等等,虽然不是肿瘤癌症级别的,但种种小毛病堆积起来也很折磨人。
唉。
不敢想象我老了之后的身体状况。
我没什么朋友,现在也是一个人,孤独倒是没什么感觉,可能习惯了。
比起孤独,我更害怕的是生活无法自理。
桃子奶奶虽然老了,但基本生活完全能自理,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不错的老年生活了,有点羡慕呀。
这部影片所宣扬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还是为了符合“正确”,把独居老年人状态合理化而冠名的“自由”?
主人公真的更喜欢丈夫去世后独居的状态吗?
还是如片尾与青年时期的自己对话时所说,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信念?
为了逃避父母安排的“爱”,终于来到大城市,却仍然陷进自选的“爱”的牢笼,爱和自由能两全吗?
不过看得出主人公内心是很强大的,也许这是自由与爱的前提吧,有一定启发...嗐,不知道自己在说啥,感觉越来越痴呆了,见谅啦。
他打蟑螂的时候,健壮得像一位相扑选手;他对年轻的自己说,我要独立生活的时候,帅气潇洒得像一个侠客;她在心里唱着“俺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站起来跳舞的时候,那种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刻,可爱得闪闪发光自带舞台聚光灯效。
她不用依靠任何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而选择独立,必然会遇见苦涩,常常感到无助,无时无刻不被孤单包裹。
“这样活着对吗?
”她问,“你(能这样好好地活着)真的很了不起!
”祖先说。
一辈子为亲人而活就是对的吗?
一辈子只为自己而活又是错的吗?
生活的方式哪有什么对错,能健康且快乐地活着已经很艰难,知道自己想怎么过这一生,并且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是真的很了不起。
奶奶幻想出的三个男人与其说是陪伴者,不如说是自我的化身。
当奶奶开始幻想,灯光就开始变得温暖明亮,她内心或脑内的世界那样有趣,和现实的阴冷灰暗、孤苦凄凉形成对比。
而在外人看来,只是老人家在说些奇怪的话、做些奇怪的动作。
导演冲田修一用第一人称视角,将一位老者的自省拍得如此生动细腻。
或许有反婚反育嫌疑,但其实不管选哪条路,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条就好。
因为原著和电影都看了,无意比较哪个版本更好,两部作为独立的作品,都有看点。
更想说的反而是在男性制作者拥有绝对话语权时,一份原本是女性叙事,甚至是女性将一直以来藏在心里的心事切切私语般的表达出来的文本经过男性创作者的解读转码再创作后与原本的作品能够相差几何。
首先,桃子脑内的不断回响的声音,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带入的是女性声音,根本掺杂不进去男声的,不说绝对值,就相对而言大多数女性在跟自己对话时都不可能是在脑子里窜来窜去的是男的声音来来回回吧。
而在电影中田中裕子桃子本人前期几乎不开口的,她脑内的声音由扮演她年轻时代的苍井优发出,但是其他来来回回的声音确实三个男人。
我想这个便是导演兼编剧冲田修一在转码时带来的变化,一来当然是男性视角下的观察与创作,二来我觉得很可能是长久以来的男性创作主导的环境带来的很自然的女性周边由男性的占据的习惯。
而且这一点在影片中其实并不违和甚至还挺贴,除了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外,观众在长久以来接受影视作品都是这种创作理念指导之下的产物,如果不多想肯定不会觉得奇怪。
第二点,明显让我感受到男性女性创作者差异的便是在原著临近尾声作者岩竹千佐子写的那段:“有很多很多桃子在。
有很多很多桃子往前迈。
桃子拥着桃子的肩,桃子拉着桃子的手,桃子推着桃子的背,前呼后拥,一路欢声笑语。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读来激荡豪迈,又百转千回,像是一腔孤勇,又像是有众多伙伴并肩同行,而且我就是我最忠实的伙伴,然后在不远的前方就看到了那抹鲜艳的红。
桃子知道了“俺不是一个等待命运判决的人。
俺对热烈的红色有共鸣,俺还能战斗!
俺还有未来,还有从今往后,涌上的笑意就是涌上的动力,俺还没完蛋呢。
”因为,桃子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故乡,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故乡,凭恃自己,独自前行。
这一次的桃子更加坚定,明白了所谓自由后的坚定。
但是,电影中没有这段,因为桃子的脑内角色变成了三位男性,同样的,电影中所以这段的变成了这三位加上奶奶、孙子等等人跟在桃子后面一同前行,虽然通过镜头、音乐等手段多重渲染,最后以三个年龄段的桃子同框收尾,但始终没有给到我原作中几句话的感动和澎湃。
因为那是桃子顿悟的时刻,因为那是桃子释然的时刻,因为那是桃子开始想相信自己变得坚定的时刻。
只是同框,显然不够,各种层面上。
不过电影中加入的两个桥段我很喜欢,第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对桃子的三次询问以及时最后雪地的猛犸象一同前行。
幻想与回忆的交织。
太难看了,2个多小时简直是受刑,要是自己在电脑看可能早就关掉了吧~~~一星给快到墓地时的华彩段落;可是类似的场面我去再看一遍《梦》不好吗(哭)
年老的时候,我们除了身体之外,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脑海中的那种彷徨和无助
好无聊啊好无聊太无聊了。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个人色彩过重,演谁都像自己的演员,比如苍井优,比如木村拓哉。
I Shall Live by Myself 2020 Blu-ray 1080p AVC TrueHD 5.1-DIY@TTG, 2:18:20.625 (h:m:s.ms),43.62 GB
没有期待
冲着两位女演员看的,结果发现画面很美,但是故事节奏好慢,剧情也???那三个幻想的人好傻啊!
觉得寂寞的话,一个人变成四个人一起玩儿就可以了。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可爱,偶尔的寂寞伤感也不算什么。
既然选择了自由,就要接受选择自由的代价啊。。。
田中裕子这面容实在是好,倏忽间还以为是年轻女演员在刻意扮老
造型和表演方法非常不适。
被从前的自己和人生的经历推着往前走的时候,那三次早上睡醒茫然的时候,自言自语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家都是要自己跟自己生活,要学会爱自己,毕竟自己才是需要相处最久的人
又一部孤独老年人患阿兹海默症生活的片子,手法比较新奇,但悲哀翻倍,老后问题在东西方都是无解啊
与爱情相比,自由自立更重要。这句话可能也是说给唐田的吧。 这就是我的老年吧!
如果一直孤单地变老 是不是也就不会害怕老来的孤独了
拍得很无聊,看不下去……
庸俗之错。白白了冲田修一!
窒息
很好的题材,拍的稍微有些寡淡了
理想的「老龄化」社会是什么样子?冲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带点「低幼审美」趣味的观察样本。不知是原著的设定怪诞,还是《我啊,走自己的路》本身离奇:悲伤的底色太浓太暗,而喜剧的表象又太亮太淡,以至于尽显苍白与浮夸。真实的「死亡」是什么样子?写虚了是对死的美化,写实了是对人的丑化。据我观察,描述死亡最好的手法不是用童话把它浪漫化,甜品化,也不是用神话将它宗教化,神秘化。而是一个人抑或一只猫,一只狗,以小步紧跑的姿态去迎接她!以日常生活来呈现世俗意义上的死亡与苍老,除了要去看《死期将至》之外,法国「印象派」名画《乡村星期天》也可看看呀。从《无依之地》的角度来看,东方人是多么害怕孤独的一群人啊。倘若《波兰式出轨》呈现了人的终极孤独和必然与人交流,那么日式摇篮里的「熊孩子」则有点多,有点吵,有点大,有点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