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Bale永远不会让我失望。
除了结尾落了俗套,其它部分都不错。
在丛林里面逃生那一段看得我很揪心,蚂蝗和蛇两段已经看不下去了……热带雨林很美,要不是以主人公被囚和逃生的角度欣赏,还是很漂亮的。
HE IS A FRIEND OF OURSTHANK YOU!LIBERTY IS AIR
如果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前后半段判若两人的面部轮廓让你惊讶非常的话,请不要对化妆师翘大拇指,因为这种效果完全归功于贝尔令人汗颜的敬业精神。
早在2004年的《机械师》,他就“玩”了一次瘦身大法,为了角色需要硬是牺牲了1/3的体重。
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再加上爱较真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影片被大刀阔斧改编成好莱坞商业片几乎没可能。
越战期间,一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从天苍苍绿茫茫的老挝丛林中成功越狱,多么令人垂涎的素材啊,若是换别人执导,不知又可衍生出多少“兰博”式英雄了。
可赫尔佐格偏走旁门,以近似记录片的手法来说故事,连演员说台词的语气都尽量仿真,究其原因有二:贝尔他们商讨越狱计划不能被越共听到;战俘营伙食太差,小声说话可以保存体力。
弄得我不得不在大部分时间把音量调高50%。
建议不要以战争商业片的眼光看待本片,否则你的脑子会被赫尔佐格捣成一坨浆糊,也不必费劲地从中找什么反战内涵,因为赫尔佐格根本就没把战争当回事,他注重的是:主人公不屈的意志和无以伦比的乐观在观众心目中产生的化学效应究竟有多大。
出生在德国的迪特•丹格勒自幼就梦想着驾驶飞机翱翔天际。
长大后,他随家人移民至美国,加入军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
随后迪特便随海军投身越南战场。
赶往执行任务的途中,迪特飞机不幸被越南军队的地面炮火击落。
侥幸逃脱一死的他,却最终被敌人俘获,饱受严刑折磨。
迪特被押至设在老挝的战俘集中营,那里还有几个美国军队的同伴。
看守敌人给予他们非人待遇,迪特还未坐定就暗下决心要逃跑,但周围的同伴吉恩、杜恩等并不那么认为,他们没多少信心。
在一番劝说下,迪特精心策划,要在雨季来临时越狱。
他们要面对是无边丛林、饥饿、野兽,还有不知道在何处的越南人……
还没开始下笔,我就发觉思维已经走题,但是既然已经乱七八糟想了一通,姑且粗浅记录一下,算是对脑海里的自言自语做个定格。
关于组织。
看完以后,首先联想到便是《阿凡达》。
没办法,阿凡达是这几年电影领域的大事件,因此在我的大脑皮层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有人称阿凡达反人类,因为杰克背叛了他的第一本质属性所圈定的那个组织,即地球人。
电影里头这个组织主要是由采矿公司及雇佣军来代表,被设定为一个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群体,所以观众很容易将自己与这样一个群体切割并且认同杰克的背叛行为。
在本片开头当迪特遭受各种虐待时,我还以为这仍然是一个《阿凡达》模式,而导演不过是照例铺垫高潮然后来一个反高潮转折之类的。
但结果这是与主题一致的铺垫,开头是敌对的社会环境,后面是敌对的自然环境,主题则是生存。
最后迪特终于成功回到组织的怀抱,那是一个哈里路亚式的欢迎场景,让积累了很久的压抑疲倦饥饿困顿伤痛恐惧化作庆祝的火炬熊熊燃烧,煽情至极。
整个过程,类似《肖申克的救赎》,但不同的是,安迪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在战斗,而结局也更具冲击力并且更隽永。
做为这两种组织关系形态的折中,我们更常见的是《集结号》里头的组织。
在我们所受的教化里头,个体是组织的一颗螺丝钉;但其实多数情况下个体更像是混凝土里头的沙石,比不上一颗螺丝钉那样关键。
组织通常懒得理睬你,你也很难去反抗组织。
各种潜规则的存在,使得边缘个体要去惊动组织就得付出高昂代价,所以谷子地实在是运气不错的了。
关于英雄。
单靠反人类的话,杰克肯定无法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
事实上,他虽然反对了当时的地球人,但他捍卫的是作为人性根本的正义与良知今天的地球人似乎仍然在珍惜或者装作珍惜这个。
迪特是英雄吗?
很多国人估计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似乎就是很惊险地躲了一次猫猫回来,没有立什么功。
不但如此,他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报废了一架昂贵无比的轰炸机,也没有救出同伴,亮点不过是没有签那份悔过书以及恐慌之下杀了几个民兵。
当然,他最大的成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小命,但对曾经被“为了救公社一头猪而牺牲生命的英雄”洗脑的人来说,这算是哪门子好汉呢?
可是在美国,他完全可以成为英雄。
比如杰西卡·林奇,去伊拉克打酱油被俘获然后被营救,而回国以后立马“被”英雄了。
比起林奇,迪特应该算是大英雄了。
不幸的是,在我们国家,曾经有许多这样的英雄被当成叛徒或者奸细批判甚至杀害,也曾经有许多战士因此被俘以后宁可选择流落敌域,而更多的则是默默老死并把自己的被俘经历当成一生耻辱(小说《黑雪》)。
不仅是他们,有许多真正的战斗英雄,在付出血肉代价以后,若不能谋个一官半职,很快也就被忘记。
一将功成白骨枯,这二三十年,过去造反得胜将军们的后辈亲属们开始大规模瓜分祖辈夺来的江山,但无数曾经博命的兵士以及他们的后代却依然只能抬轿。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因了伟大导师列宁的称赞,这部小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不断提到。
其实,小说跟本片同样,都是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
两位主人公不坐以待毙而是克服险阻、艰难求生;这过程中都渗透着伟大的生命意志。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确都是英雄。
当片尾迪特被问到是什么信仰支撑他创造奇迹,他的回答颇为反高潮,似乎顾左右而言他,但这样却反倒真实一点了,因为热爱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信仰。
去年的除夕之夜,央视新闻联播里头放到胡锦涛主席去看望一批老战士的镜头,场景平静缓慢,但却给我很深印象。
我们这个国度,口号与宣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事实上一直对个体与生命缺乏应有的认识与尊重,希望明天会更好。
不管从哪方面认识,我会觉得技巧支撑信念制造了伟大的结果。
我不太喜欢看那些很差的影评,虽然影片中有过分夸张的嫌疑,但总得说来是完美的,总有一句活着真好在你耳边回响吧!
我看到爱、团结、希望、技巧、策划...让希望照耀未来!
但一定有策略有步骤的进行计划着!
非常非常优秀的一部片子,可惜一直放在电脑里,两年后才开始看!
改编自真人真事,刻画一位美军俘虏九死一生逃出战俘营的故事。
虽然是讲越战的,但不同于以往那几部著名的越战片《Apocalypse Now》《Platoon》《The Deer Hunter》的视角,用大量的战争场面或是人物的异常心理行为刻画来反映战争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巨大迫害,反战的主题明显。
而本片重点似乎是在说坚持信念的力量,但仔细咀嚼,片子还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暴行。
非常写实的一部影片,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最好别看,片中虽然没有炮弹横飞,血肉四溅的场面,但主角所遭受的非人虐待,雨淋水冲,生吃蛆,生啃蛇,蚂蝗吸血的画面都活生生的展现眼前,不忍卒睹,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为表演做出的巨大牺牲。
片中逃生的希望一次次的出现在前面,但一次次希望破灭,屈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但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主角逃出生天。
当看到结尾主角被欢呼的人群簇拥时,我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When something is empty, fill it. When something is full, empty it. When you have an itch, scratch it. Dieter Dengler
虽然不是好莱坞的影片不过仍然是相当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说是真事改编但仍然觉得里面的人物太单一化我觉得那种状态下只有神才会毫无动摇像是一部励志片对东南亚的刻画很少就像是一个完全反而的背景一样不过据说所有的都是实拍蛆蛇蚂蟥这个还真服了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的敬业真可怕
克里斯蒂安贝尔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的体重完全可控,机械师、蝙蝠侠、重见天日、蝙蝠侠、斗士、蝙蝠侠,似乎增肥减脂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这种献身精神相比以后会让他吃大苦头。
这部电影讲述了越战时一名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逃跑的故事,不像深入敌后那么好莱坞,但是从电影中还是能感觉到不少美式气息。
最后的结尾开起来有些假,但仔细反思后,美军好像就是欢迎他们每一个回来的英雄的,对比之下,我们做的还是太少
好莱坞就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爱国烂片真的看2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刻意丑化越南人,美化对越战争,把侵略战争轻描淡写,好像越南人没有受到战争的苦难,把美国战俘包装成英雄,把双手占血死不认罪的美国兵说成英雄。
真的恶心的片子。
可以说从演技到剧本都超烂。
演员敷衍了事的演技,和剧本简单可笑的对白。
几个好莱坞演员拼凑出一个滑稽的画面。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