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中,《七月与安生》、《美人鱼》、《寒战2》、《树大招风》四部电影无论市场表现还是观众评价上,都是当时最受关注的影片。
与这四部一起提名的,还有一部从名字上完全看不出题材的《点五步》。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在提名的五部电影中,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内地背景”的影片。
所以这届金像奖中上,《点五步》应该代表了“纯港味”电影的最高荣誉。
但看完影片后有点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是“不失不过”。
从题材看,这部电影讲述两个从小一起成长的好朋友,从不良少年转型做棒球运动员的故事,也取材自曾经在香港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华语电影中,运动题材的励志电影并不多见,不过此前台湾的《KANO》在这一类型题材算是完成的不错。
所以,只要中规中矩讲个好故事,这部《点五步》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太差。
综合以上前提,这部电影极有佳作的潜质,但新导演还是犯了通病,这部电影目前看揉杂进太多跟电影主题无关的元素。
从两位主人公设定来说,从性格设置上并没有太过独特。
有能力、性格张扬的大哥范进威,从小照看着胆小、内敛的小弟谢志龙。
在机缘巧合下两人开始一起打棒球,并逐渐热爱上了这项运动。
按照常态理解,故事的发展模式就是,两人在训练中遇到各种挫折,不断想放弃,然后两人间也会因为各种事出现各种冲突,但最后齐心协力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体育题材比较合理的剧情走向。
毕竟运动励志电影,故事核心主题一定是男生如何通过一颗不屈服的心,去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不满足于循规蹈矩,在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上不断加码,但效果又莫名其妙。
比如谢志龙的家庭环境,母亲被父亲骗到香港,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最终于警察搞外遇后决然离家。
这种设定,从全片感觉下来,除了为抒发创作者一句“我以为不出声,一切就不会改变,但其实不会” 外,对于主线剧情,或是这个题材的推进、补充、升华没有任何帮助。
另一位主人公范进威的安排就更加诡异,这个人物性格要放在其他电影,更像是传统反派的设定。
但因为这部电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所以一直是一个可靠仗义的大哥设定。
对于范进威来说,在练球过程中,一开始一直具备优良投手天赋,结果因自视甚高,再加上忽无视队友遭到嫌弃,一气之下放弃了所有。
这本来明明最后是“浪子回头”的路线,结果这位仁兄却果断转型古惑仔,砍人时脑袋被开最后进了医院。
当然,也没有谁规定运动题材的电影,主人公不可以这么设定,只是这么设定的最大问题,就是太过复杂的支线,严重影响观众真正去感受比赛带来的情感。
对于棒球运动来说,对团队强调很是重要,影片在配角上也是如此,把沙燕队的“牛屎”、“班长”塑造的较有特色。
但回归到赛场表现上,这部电影就没有做到让观众能过于投入感情。
除了“沙燕队”外,更是没有一个对手角色能被人记住。
对于棒球比赛的表现,能展现出的热血感,几乎都是游击手或外野手不停在地上慢镜头的翻滚。
其实棒球比赛最大的魅力,至少从比较成功的棒球作品看,就是投手或是击球手对决时的那几秒钟,或是一些如神般存在的外野手队友。
但这部电影确实没有捕捉到任何棒球比赛抓人的细节描写,最后决赛中,对强手的神反转更是缺乏代入感。
当谢志龙鼻子被打出血后,整个状态迅速狂飙好几级,然后球队梦幻逆转,为何这个时候又恰恰回归到最俗的表现手法?
导演的思路确实难以捉摸。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唯一明星“廖启智”的表演,也就停留在为剧情穿线的状态,那段挑拨两兄弟之间的“宫斗戏”,更在电影中太过违和。
以至于当校长说出传统热血台词,类似“要认输一切就输”时,感人程度都大打折扣。
当然这部电影的问题,就像电影名字一样。
看完电影才发现,“点五步”只是在班长情急之下随口编纂的一个词,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片名,有机会还是等导演自己阐述吧。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部电影无论是不停出现“坐井观天”的镜头,还是各种明示、暗喻的台词,甚至是游行场景直接纪录,已经基本宣布这就是一部披着“运动题材”的伪政治片。
开篇“占中”的画面,一下就让人兴趣大打折扣,如果香港电影所谓优秀的长剧情电影,已经真的离不开这些,香港本地电影人还不断认为这才是代表香港精神的佳作,那么接下来一批创作的视野也势必会越来越窄。
那么“纯港味”电影的日渐没落,也将开始从内外加速。
所以,与其不停抒发自己解不开的胸襟,不如视野放开一些,去真正感受时代当下的好与坏。
作者 | 舒凡
《点五步》获胜剧照冲着获得了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八项提名,花掉一个晚上时间,专注看这部电影。
电影《点五步》是完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而且历史上的卢校长和沙燕队确实在1984年战胜了日本水牛队。
虽然是青春片,但《点五步》绝非大众青春片。
一个配角老戏骨廖启智带着一帮很年轻的演员,没有偶像明星的原味港产青春片,在整个青春电影寥寥无几,这点比较钦佩。
电影描述两个八十年代香港屋村少年的视角,还原了香港那个最辉煌时代的人情风貌,一群贫民窟少年在青春成长的岁月。
整部电影看完后,一片沉寂。
每个人都有缺陷,95%的人知道自己缺陷,怯于迈开半步之间,往后退缩,至死也没有改变缺陷;5%的人在缺陷挣扎,挑战,在贵人帮助下,打开自己心魔,迈开半步,破碎重生。
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好教练,碰到一堆废柴,然后和废柴演绎一个”点五步“故事—上前半步未必赢,退后就肯定会输!
01 一个名字
电影名字:点五步当听到这部电影名字,开始是不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吐槽导演是纯理想主义,不知道一个好名字重要性。
想起咪蒙说过:好的标题,就谈恋爱时一个人的外貌,决定了你们有没有可能在一起。
一部热血青春主题,连一个偶像明星都没有,想想没有一个热门名字,也很正常,说明这部电影就是任性,导演和编剧就是独特。
那么“点五步”究竟是什么意思?
点五即是“0.5”,是粤语对这样数字的称谓。
点五步也就是半步的意思,说出的电影主题——多迈出那0.5步未必会赢,但是退后就一定输!。
用导演的话来说:“在棒球世界,赢或输在于半步之间,即使处于劣势,只要不断坚持,鼓起勇气踏出半步,仍有机会扭转局势。
”点五步并不是棒球专业术语,而是电影想通过,这个看似每个人都会的动作,告诉一个最简单又是复极其杂的道理。
无论在棒球场上还是生活中,你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02 一个教练
卢校长影片中校长是一位对棒球从一而终的人,竭力改变了一群青春期迷茫而叛逆的学生,改变的其实不仅仅是状态,有时候是影响自己一生的性格。
电影开始,校长力排众议,用仅有的资金为废柴少年们建立起一个棒球队,和外国棒球队平等的比赛,最后和日本队对决获胜。
从剧情里可以看到,每次改变多么曲折和难求,庆幸他们遇到这样的教练。
每个人生都需要这样教练,在彷徨失措的时候,他会拉你一把,让你醍醐灌顶。
校长和这帮废柴少年说过很多意味深长的话,有的骂的句句戳心,但每个人都受用,在这里摘抄出来,供大家鞭策:我相信这颗球,可以改变着这一帮学生。
自己都瞧不上自己,你的人生就只有一个字,就是输。
一支球队,赢就一起赢,输就一起输。
我跟一般人一样,都不想输 。
我从来没有说过要赢,但是我有说过,叫你们不要放弃。
输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踏出这半步。
踏上投手丘,就没法回头,输赢就在这半步!比赛获胜后,校长说:今天你们不仅赢了日本队,你们更赢了我,更重要的是,你们赢了你们自己。
03 一个废柴
废柴阿龙逆袭剧中的阿龙和细威是一对在香港公租屋长大的难兄难弟,两人从小顽劣,长大后依然游手好闲,爱惹是生非,进到中学,也是出众的差生,或许没有“沙燕队”的机遇,两人再难找到证实自己的机会。
阿龙是一个典型活在别人阴影下自卑少年,生活经常被人开刷,没有一项值得称耀的技能。
父母感情不和,妈妈出轨,最后出走。
暗恋对象被咸猪男欺负,连话都不敢说,最后被别人抢占先机当了别人女朋友。
在死党里,永远只能求罩,永远只能当小弟。
在一次比赛,校长了为了让阿龙快速成长起来,换下一直骄傲小威,让小威当阿龙的替补。
校长说:我不希望你老是躲在他的背后,当缩头乌龟。
他才开突发意识到生活这么多年的现状,面对现实,他依旧逃脱不了在小威庇佑之下。
事后找小威聊天,小威告诉他,要是卢校长让他们交换位置的时候,我走你也走,才是兄弟,现在什么都不是。
踏出半步很难,但是退缩很容易。
最后阿龙选择归队,在队员帮助下跑了100圈,重返沙燕。
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一路过关斩将,败敌无数,但赢得一次次对自己的认可。
渐渐懂得:在没有小威的沙燕队,比之前更好。
一个团队,不是因为一个人离开,就不能活。
其实是跟自己内心的较量,跟自己的缺陷坦然面对。
但是很多人,这一步没有勇气去迈开,直到年老时忏悔不已。
盘旋空中的球衣影片里回放着几次盘旋在空中的球衣,飘着,荡着,漫无目的。
就像那些迷途的少年,或者像似生活中那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选择,因为我们不敢破碎自己,所以无法获得重生。
阿龙是好样的,破碎自己,也赢了自己,是废柴里逆袭的少年。
也告诉一个道理:有些输赢,真的和起跑线无关了。
想起阿里的人才培养,马云说,在阿里呆1年不是阿里人,只能充当输送新鲜养料,3年才是阿里人,因为破碎过,还能留在这里。
5年才是阿里橙,这些人在破碎后,获得重建。
就是会遇到事情,碎掉,然后再重建。
看似简单道理,但是很少人能做到。
耳朵想起那首主题歌曲:“我只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子,多么尴尬的岁月,多么尴尬的日子,多么尴尬,好想改变一切,只是没有银子更没有方法,人生的关卡,我被不停冲刷,到属于这人生棒球场,上场,我和游戏规则一起成长。
”电影最后一个画面:球向前滚,人却向后走。
你是否理解其中的意义。
2017.5.7 晚
第一次写影评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依然感动,不懂评分为什么低,政治什么的没留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成长,改变,在阿龙身上,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校长套路阿龙校长套路阿龙,让细威误会阿龙,间接导致阿龙和细威闹翻,其实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直以来,阿龙都是靠着大树去得到最低的期望满足,降低了自己对美好的追求,只有离开大树(细威),没了依赖,阿龙才能成长,才能活得更自我。
而在当时环境,细威和阿龙渐行渐远,我觉得是必然的,就像他们会离开公屋,阿龙妈妈离开阿龙等,所以校长的套路,只是加速了整个进程,给阿龙一个推力,而阿龙,其实非常需要这种推力。
细威让阿龙跟他一起走对于细威叫阿龙走,阿龙没走,选择留下做投手这点,弹幕有人问细威,如果是阿龙叫你走,你会走么。
我的看法是,他会的,对他这种性格,年龄的人来说,义气是比理性,利益等大多数东西都重的,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有勇气,说做就做。
其实阿龙也一样,也讲义气,从他后来砸校长办公室,退出校队就知道。
大树每个人都有他的大树。
没有细威,阿龙可能渡不过很多难关,可能被欺负得更厉害,以一种更压抑的姿态成长,但,在细威陪伴下成长的阿龙,终将会长大,与细威变得不再那么熟悉,远离原本的成长环境,走向新生活,在离开那瞬间,感谢细威,感谢过去,在新的生活了,记住有过他们,我认为,可以了。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大树再没出现在我身边,这一个我成长的地方,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
电影句子最后,主题曲《沙燕之歌》也很好听,很有feel啊。
片子本身来讲,画面干净。
演员演技方面来讲,除了有些时候演的戏有点太过,反而让人觉得很别扭之外,其他都还好。
男主角的眼神表现的还是比较有神采的。
故事应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棒球队的输和赢,二、男主角和他的好基友的关系变化,掺杂好基友的命运变化。
就题材而言我感觉选的应该不错,从影片最后出现的一些真实照片可以看出导演是打算借助真实背景来处理一个有关棒球的青春的故事的。
棒球青春,其实要是拍好了,会非常感人,会很励志。
但是要是拍不好,拿捏不好自己这部影片的中心,台词写的太别扭,那么片子味道就会变。
一开始看电影的开头还算舒畅,男主角的身份背景,和基友的关系交代的很清楚,性格塑造上也让人觉得很鲜明。
就是慢镜头处理的太过,让人看了觉得很难受。
最后比赛我很无语,可能比分现实就是如此吧,但是男主一上就被打的流鼻血,规则上讲该下场吧,都流血了吧,kano也是,出那么多血还敢让孩子投?
就算不下场你好得处理一下吧,把脸擦擦,上上药,看看情况啊。
一脸血继续投我也是醉了。
而且被球砸了是蠢吧,你个当投手的不知道内野投手最危险,看见球先趴下吗,18.44米挺远的又不是子弹,实在不行手套也挡不住?
……这哪有什么感人元素在里面,居然还能拍出坚持不放弃非要爬上投手丘,还慢镜头,男主脸放大镜头,一脸血往前走,停下啊这孩子被打的出现幻觉了……!!
裁判可以被告上法庭吧?
出事了怎么办?
被球直面就鼻梁轻流点鼻血,如果是红线球这个正面打脸是会死人的,居然没脑震荡,还继续投,还超常发挥,突然把男主打爆的对手就打不好打不到,然后队友都开挂,前面一分不得后面疯狂得分还突然守备就变好了,还赢了……我,我说什么好。
关键是这时候居然穿插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回忆杀,然后诡异慢镜头,筒子楼逆光拍,球衣掉下来,拍个超长慢镜头。
哦对了,还有守备慢镜头,忽快忽慢,我说导演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多细节慢镜头,我好尴尬啊,你慢镜头可以有但太多很奇怪啊,很奇怪啊,很奇怪啊!
然后男主内心独白,什么要改变,踏出半步,加上一首好听的意味不明的音乐,音乐好听归好听但是和场景不搭啊,而且怎么都要奋斗不放弃赢比赛了放那么悲伤的音乐干嘛?
……最后配合着香港占中场景,我就不懂了,这慢镜头也是慢到极致,你好好的一个青春励志片你加什么政治元素,以为逼格会更很高吗?
导演想说什么?
从香港现状引发的一段有关棒球的反思?
打棒球赢了说明人要向前走适应社会变化潮流?
不是不放弃吗?
我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
以及最后对手路人甲的颜值太高了,投球他放大镜头,打击也很强也放大拍滑垒也拍人家背影,这个攻守走三拍子这么厉害这么帅姿势还看着比男主舒服多了……导演你确定你不是为了衬托对手ace的帅气和男主的蠢吗……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电影院看棒球电影,这张电影票对我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
配乐我给8分,但是剧情我只能给6分。
电影中想要传达的思想挺清晰的,然而谈及中国青春片总少不了怀孕这种狗血设定,有点让我蛋疼。
片中棒球比赛的表现力很糟糕,最后一场比赛镜头切换可以说有些混乱。
虽然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用它和《KANO》作比较,但是还是感觉这部片的表现力真的不足。
有训练的镜头,但给我的感觉是:一群孩子,嘻嘻哈哈的训练,莫名其妙就变强了。
个人认为棒球电影中的训练镜头应该是非常刻苦的,导演在这方面的细节描写有所欠缺。
『点五步』迟到了一年得以在内地公映,金像奖8项提名拿下两项,抛开一些zhen治隐喻不谈,香港电影特有的那股“热血”劲在此片中依稀可见。
全片将友情、爱情、亲情交织一起,并没有刻意把一种情感作为主氛围,在平淡中透露出闪光点,朴素而又真实。
正如智叔在剧中所喊的“我从来没有说过要你们赢!
但是我讲过要你们不放弃!
”每个人都在不断“跌倒”和“爬起”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9分,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踏出这半步!
】
好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看过一部电影了,全程变成了自己很讨厌的那种观众,跟朋友随着剧情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阿男主好帅;他朋友多他敢泡妞,可你比他帅;阿这个剪辑好;这个色调太美了这个镜头太美了;原声真好听;我天男主拿的不是球是摄影机啊…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电影,就算狗血就算励志落入俗套,可在这部片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新导演应有的模样。
#电光幻影# 《点五步》,高飞的燕展翅,为人生背水一战。
可能因为看电影之前的预期太高,于是影片看过,整体感觉虽好,故事细腻的步骤绕于心头,但起伏得非常稚嫩感,仿佛一点花样都不带的老式校园励志片,在展示手段上觉得颇有些失望。
少年阿龙与细威是一对在香港屋邨长大的难兄难弟,终日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学校的卢校长力排众议组建香港第一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招揽包括二人在内的十名“问题学生”入队。
青春郁结的沙燕队众人,被一场又一场的大败羞辱后,在放弃与坚持之间徘徊。
就是这样简单的情节,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发挥了许多背景下的选择与努力。
人生的路,七七八八的走出许多条。
每个人在走自己步骤的时候可以预期的,和实际得到的,都不一定会完全相同,甚至连大方向都如此。
常听老人讲三岁看老,可是变数诸多的人世间,谁也不知晓哪一次相遇,就改变了人的一生。
两个同样环境下催生的少年,强弱也有分晓,以为固守着自己的本性的路上,偏偏是被人掉了包的选择。
也许卢校长不会这么认同,因为他一早用慧眼已经看出选择的意义,但是对于原本按部就班的世界来讲,两个少年的天地,从此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原本实力担当的细威在拼搏中告别集体,带着不服与不爽,回到自己一如既往的世界里,甚至顺着原来不堪的路,朝深渊走得更为临近,并且让我们明白了,这一世,他怕是只能在其中起起伏伏了,很难再冲破固有的环境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过更好的人生,某种意义上,他固守在自己的环境下,不会再有选择了。
而阿龙,作为影片的真正男主角,从一开始细威身边的跟班小弟,隐忍、克制,带着小小展翅的梦想追求,终于在选择的道路上,挣扎着迈出了他自己的一步。
这一步,首先是卢校长的选择。
这个社会的人,手上握着一点点的能力,也会尽其所能的去施展,这不是贬义的,而是必然的。
所以卢校长完全的发挥了他手中的权力。
这种感觉就如同大社会浪淘沙的第一步,这位校长以主宰者的身份,帮他们进行了第一次分类与分配,当然,我想当事人是不会承认的,他们都只会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路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拥有胜利,但其实我们知道,人为因素是永恒的。
其次,阿龙确实有他自己的特点和坚持。
在相同环境的孩子里,每一个看待命运都有自己的视角。
有时候不一定要放飞追求,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可以握在手中的颜色,可以说阿龙在青春岁月里,把最美好的颜色牢牢的抓住了。
他并不是只获得了普通的选择机会,他是被认可的人生,被卢校长一手捧向了前方,给他的光彩,是他以往人生所没能享受过的,而这一幕的胜利,会永远驻足他的观念。
阿龙是个更为细腻,更为坚定,更有愿望去改变的角色。
当一成不变的家发生了变化,原本剧中让人百般同情,仿佛一生都被耽误糟蹋了的母亲,由一个弱者变成成功者,优雅的变换装束离开固有的一切时,那个让人莫名厌倦不堪的父亲一下子从家庭胜利者的位置变得委曲求全而又小心翼翼,其实回过头来看,他什么都没有做错,可是莫名的被厌恶嫌弃,到莫名的可怜。
阿龙身处的环境,太多想法都集中在他尚且年幼的思想里,暂时没有办法去选择或者去改变,他唯一可以握在手中做的这一次机会,是他的反转,也是他的爆发,于是他,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家庭的这个设置点,我觉得还是蛮棒的,至于少年人的爱情,则让人有些默默无语,少年人的世界,当下的选择里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可是代价,总有一天会看得见的。
卢校长的扮演是廖启智先生,最初也是为了看他的表演才吸引到这样一部影片中的,还有潘灿良的出镜,不过讲实话,虽然感动,大约也尽心尽力了,但是感觉两位戏骨可以发挥的内容真心不多,谈不上精彩,特别是潘灿良,大概是友情出演吧,什么戏份也没有。
少年阿龙的扮演者,仿佛一个小号的陈展鹏,各种正脸侧脸的像,让人容易误认,但是如果陈展鹏年轻的样子如此,那还真是挺可爱的。
点五步,其实在剧中就是一句掩盖骂人脏话的解释,然而查过资料,据说导演自身也给予了不同含义的解释,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导演说:“在棒球世界,赢或输在于半步之间,即使处于劣势,只要不断坚持,鼓起勇气踏出半步,仍有机会扭转局势。
”感觉有些成功学的味道,而结局亦是如此。
虽然是一部热血青春沸腾片,但是妥妥的感动更重于不安的燃烧,整部影片还是很温柔的励志的,让人默默感慨。
作者:小佛搞特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多少都要反应一点时代的特征。
一念无明是这样的,点五步也是这样的。
都是香港的电影,也都体现着如今香港的人文风貌。
在经济萧条,人心惶惶之下的何去何从。
李大眼说他是通过写足球来写人生,我看点五步就是通过演棒球来描述那些生活在香港最底层老百姓的现状。
棒球少年阿龙和细威都是生活在屋邨的贫苦人家的孩子。
狭小的单位,没有温暖的家庭,无能的父亲,不满足于现状的母亲,青涩的成长,懦弱的性格,永远不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开口的爱情,太多太多的压抑和憋屈,是棒球给了少年一个发泄的出口和证明自己的方式。
高高的屋邨啊,四面高耸入云,只留一个狭小的天空的空间供人仰视,那就像一个生命的出口,但是遥不可及,阿龙和细威都曾经憧憬着能够冲破这命运的枷锁,不同的是一个用棒球一个用刀,相同的是都执拗得告诫自己决不能输,这不能输的心态的背后却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情绪笼罩着,因为输了就意味着要在哪里过一辈子没有希望的人生,正如当下港人的现状,面对窘境如困兽之斗,悲怆而又无奈。
一念无明在这一点上其实和点五步是一脉相承的。
父子困于逼仄的出租房内,儿子疯了,好友跳楼啦,女友杯葛啦,邻居排斥啦,父亲在舍弃还是承担之间痛苦的徘徊,内忧外患之中折射的都是现代都市人的迷茫和无奈。
在这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才会产生人性的扭曲亲情的畸变和世道的凉薄。
其实不止是香港,在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之中,有太多的人这么孤独地穿行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挣扎于情绪几近奔溃的边缘,受困于生存家庭婚姻爱情住房疾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战战兢兢如临大敌,一有变故便如临深渊无法自拔。
其实也不止阿龙,细威,不止阿东父子,不止港人,很多很多的现代人,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新时代十字路口,都面临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
棒球隊的靈魂人物 ── 投手掌控球隊生死大權,踏上投手板的一瞬必須開始投球,分析攻手的風格、準備動作,與隊員足夠溝通固然是成功必備的條件,保持堅韌的心態而蓋過積分大幅度落後的壓力與恐懼,儘管對手的實力遠超自己球隊,球場上瞬息萬變的競技狀態能製造翻盤的契機。
作為命運共同體的隊員們除了眼前的擊球與投球,亦須學習坦然失敗激發隊員鬥志,避免呈現潰散心態,一球未能定出勝負,建立心理優勢才能劣勢中負隅頑抗。
片名寓意棒球場上每個人的零點五步足以影響整隊球隊,我們無法全權控制人生的賽場,踏出這點五步的控制權全權掌握在我們手上,誰也不想一嘗失敗的滋味,更加不想因膽怯導致失敗。
命運弄人,許多時候我們還是倒在了起跑線上,儘管如此,其後還是會犯下一樣的毛病。
還記得小時候橫衝直撞、稚氣的自己嗎?
那時候的我們猶如脫韁的野馬,毫不猶疑地向著目標加速狂奔,毋須經過內心角力,學會拾起青蔥歲月的回憶,鼓起勇氣邁出這點五步。
青春總有遺憾,嘗試過後直視失敗的遺憾,與內心角力而停留舒適區的遺憾,最少我們該懂得如何抉擇。
《點五步》根據香港真人真事改編,1984年生於基層的阿龍(林耀聲飾)和細威(胡子彤飾)是一對成長在公共屋邨的頑童,就讀沙田區Band 5中學,盧校長(廖啟智飾)成功力排眾議爭取資金,於校內成立一支名為「沙燕隊」的棒球隊,以團隊運動教化校內頑劣男生,他邀請阿龍、細威等人加入。
義氣、汗水;針鋒相對、大動干戈;處事的凌角、性事的好奇,無不少年事。
波瀾壯闊的香港前途問題,似乎不是年少無知的主菜。
一場場棒球比賽是有形的爭鬥,無形的風波卻圍繞著阿龍與細威間展開……球場如人生,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被重新刻上一個分數,片中Band5中學的學生被標籤成頑皮、火爆、討厭學習的「有問題」學生,盧校長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成功化腐朽為神奇,讓這群學生學會團結精神,重新拾回人生意義與建立未來目標,而這個分數隨著踏入人生新階段而被更改。
球場如人生,目標近在咫尺卻遺憾錯過,在球場上被失落、不甘的情緒圍繞,縱觀球賽,一次的失利只屬球賽的一小部分,勝敗並非單由自己的一次擊球、一次接球控制,把握第二次、第三次機會,吞下失敗的鬱悶聚精會神迎接下球的挑戰,即使出局後亦有兄弟頂上。
人生的種種難關無法輕易逾越,接納失敗尋求進步法門,我們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咬緊牙關,回望背後尚有家人與朋友的支撐。
每個選手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他們只須恪守本分,妥善完成任務,加以十二分的熱忱,團結合作自然能開花結果,故事中球隊成員克服主力投手離隊困擾,披荊斬棘順利殺入決賽,有賴不同崗位的配合,盡量減少自身失誤,這支球隊才能走得更遠。
阿龍認定只要不點破母親出軌,父母就能長相廝守,而自己也能繼續住在安逸的舒適區內,然而永遠很遠,當時信誓旦旦簽下的一紙契約如今變成一張廢紙,親手將這段關係揉碎,拋進焚化爐冒著高溫燃燒,熊熊烈火燃燒了夢想,化成灰燼自如在空氣漂浮,不情願的阿龍被迫面對事物的急速變遷,卻發現已失去主動改變的能力,作繭自縛。
秉承近年熱血勵志電影的風格,電影金句連連,盧校長拋出連串鼓勵學生振作的金句,而阿龍在片末的反思則契合香港人久未平復的心境。
縱使包裝成熱血棒球故事,當年更有觀眾與《KANO》比較,導致觀影後產生巨大落差,實質整套電影散發強烈的本土情懷,兩個成長在公共屋邨的基層兒童,加入黑幫、不學無術、成為壞學生,命運似乎被生長環境牽著走,他們被人生的無力感包裹,間接散發對政局的無力感,電影有意透過基層的成長故事折射香港的處境,野心勃勃的連帶關係引致電影留下強烈的時代痕跡。
從狹窄的井字公屋眺望天空,公屋框住了夢想,握緊了咽喉,框住了對未來的憧憬,獅子山下的投手猶如滄海一栗,無人知曉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當刻我們只能努力過活,奮鬥加油。
这点水平还讲政治?
1.有太多事情无法掌控,亲情友情爱情皆如是。唯有那个球,投向何方,能否三振,真的就在自己手中。2.炫技一般的摄影,不过我喜欢。3.情节衔接有些突兀,但一个新导演做到这步已属不易。4.喜欢棒球的题材,怀念当初看【邻家女孩】的时光,冲这点多给0.5分。4分。
作為今年北京電影節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實在是有點爛,真人真事拍成這樣,剪輯成這樣,演員不專業成這樣。。。真是毀瞎了這麼好的一部棒球題材片。
香港的青春片也可以这么青春逼人!
三星半,关于青春关于成长,总是有太多烦恼,家庭友情爱情,有太多遗憾。正如导演所说棒球只是一个背景,他想讲述的是一个有缺憾的青春,一个学会自己长大的谢志龙。个人比较喜欢里面的两场吻戏,一场真的一场梦。最后的倒退镜头是对那个年代的单纯留恋还是另有所指,内地略有删减到时出资源再看一下吧
粤语排片堪忧,题材太小众,棒球是热血青春的代名词,可是在本土文化中基本上算透明吧,男主挺可爱的但是怎么这么黑,好黑!
现在的港片似乎越来越难以代入了
壁花少年通过体育突破自己的套路故事,却呈现出全方位的生硬青涩和尴尬,尤其是剪辑太乱了,场景过度极不自然。不过选角、摄影、配乐都算有亮点。至于政治方面的,我看的内地版就看到84年的画面我就不说了,泱泱大国有什么好怕的?p.s.日本投手小哥好帅~~~
为什么感觉不到一丝丝的热血,一切呼喊都是隔靴搔痒,和同类型的影片差很多。以及内地版海报是我见过最丑的电影海报。
首映,很燃很热血,作为导演处女作,青春友情、体育竞技甚至生(zheng)活(zhi)状态全都想表现,戏太多,让内容有些过满(删点内容会更好),但整体效果还行,青春与竞技两大元素拿捏妥当,场面燃点很高,新演员都很出色,廖叔本色发挥,排球妹谈善言不错!
不好看,也不喜欢。
不喜文艺片
政治倾向太明显
摄影挺有特色的,那个棒球镜头很好。故事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但改编有点过大。改编后的十几岁的半大青年的故事,可以更容易往社会各种问题上去靠。但是加入的社会、时代的东西往好里说算是贴近生活,但摘出来想想还是有点俗,没什么新意。故事也比较简单。只是把体育片的热血特色发挥不错。男主演得挺好,本想打3星,多的1星给男主。最后的道理讲得有些多。廖启智真的可以作为主角撑起一部戏。
不喜欢细威,只有最后他主动陪男主练球的时候觉得他好。这种运动精神很感人,男主的心里刻画很真实,青春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有遗憾,注定难忘。最后有点套路了
真的很一般。如果是為了普及棒球,它是不及格的,因為棒球可以換成任何一種項目,完全沒有展示出這項運動的精髓。但是導演確實也不是這個意思,棒球只是一個載體。女孩去找威的時候我就知道是懷孕了,拜託這種題材內地青春片都演爛了好嗎?如果說是展示時代變遷,沙田人或許能找到共鳴。
松散 拖沓
非常有市场眼光的选择了少见的运动题材糅合80年代,本意却是要表达自己的成长故事。运动部分有些热血但穿插了并不动人的成长故事有点不伦不类。就问一句80年代是香港黄金时期sowhat?忠实记录香港的如果都是为了出头的年轻人来拍hk电影也就没办法了……
大卫认识玛嘉烈之前,是个棒球手~
首尾的“私货”有些牵强, 非得把一个青春励志的故事 嫁接上太多沉重的包袱。 热血 友情 懵懂爱情 成长足够了。 政治态度在香港本土电影里 变成规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