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竞雄女侠秋瑾》,最感慨的是终于能有部个人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了,最惊喜的是黄奕贡献的精彩演出,最惊艳的是秋瑾痛击清朝官兵时“武”动的长裙,最感动的是其身为一个女子,在那样的时期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
诗表现历史人物,基本会从其性格、身世以及经历等基础条件入手,去刻画人物的一生。
秋瑾对于历史的意义之一在于她一生都在强调男女平等,男人的事女人也能干。
虽然那个时代女性还没有条件去做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等事,但是秋瑾却在那个时代写诗、习武去证明女人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
《竞雄女侠秋瑾》(以下简称《竞雄》)中,秋瑾所作的诗词也成为表现人物的一个亮点,看过的人会发现,影评并没有大段的摆出诗句去展现她在文化创作上的功绩,而是通过女邻居所拜读过的敬仰、李月宗教子所采用秋瑾的诗词来展现她对新文化上的贡献。
关于诗词,影片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秋瑾就义前忍痛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句正好照应了影片开场天色黑沉、冷风瑟瑟的环境,将一代女侠对国家的担忧展露无遗,也更为其就义增添更加悲怆的感情。
实既然是人物传记类型的影片,就一定要还原历史。
影片突出展现了秋瑾随夫王廷均进京、冲破礼教赴日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轩亭口就义等事件,其实这些事件逐一展现开来,基本就是秋瑾的一生。
邱礼涛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将故事打乱,在影片的开篇就引起观众兴趣,通过徐锡麟就义、秋瑾被捕、被逼招供等情节上加入秋瑾本人的回忆,逐步将秋瑾本人热血、侠义的爱国情感带出,既完成对女侠的塑造,也不会让观众产生观看流水账式影片的烦躁之情。
同时影片对其他历史人物的刻画也较为出色,杜宇航饰演的徐锡麟、黄秋生饰演的李宗岳以及徐天佑饰演的陈天华都能得到完整的还原,这些角色的饰演者也保证了一定的商业性,要么文武双全,要么具备个人的独特的气场,不难吸引一部分观众走进影院。
而对于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的郑嘉颖如今可谓更具一定的票房号召力,《步步惊心》的八阿哥蹿红后,郑嘉颖的首部大银幕作品自然会受到粉丝的期待,而郑嘉颖对这个一代女侠背后男人的演绎也值得获肯定。
史如果说《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与《辛亥革命》等影片通过大量的明星扎堆效应来展现历史的做法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那么这次独写一人的《竞雄女侠秋瑾》可算是令人眼前一亮。
没有流水线的故事安排,没有PPT一样的情节交代,《竞雄》一片通过将镜头聚焦在秋瑾一人身上来表现革命者追求平等、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久违的做法令影片的主题脉络更加清晰,也使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显而易见。
历史固然重要,想让人记住历史也很重要,流水线式的叙事已经让观众麻木,甚至于只记得明星不记得历史。
《竞雄》聪明的一点就在于通过叙事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双管齐下使观众充分认识秋瑾,例如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哀凉诗词时,叙事采用在逼供中加入倒叙生平,表现上通过些许暴力,让观众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由来更加的“触目惊心”,而非简单的逼供后经过内心挣扎写出,可见制作者的用心。
弑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动作场面。
虽是主旋律,但影片在动作场面的设计上可谓下足了功夫,秋瑾被捕、徐锡麟就义等几场戏都称得上2011年中国银幕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动作戏。
这其中给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有两场动作戏:一是秋瑾被捕前与熊欣欣的一段对打,身着西服的黄奕英姿飒爽,动作也一招一眼夺人眼球,与熊欣欣争夺点火工具的设置看的人惊心动魄,在眼花缭乱的动作戏中加入一个核心提起观众的兴趣;二是秋瑾陪伴丈夫进京时在路上痛击官兵,之前以飒爽男装示人的黄奕在这场戏中身着长裙,挥舞鞭子的同时裙子也一同飘舞,颇为养眼,但此场戏后,秋瑾就鲜有身着长裙的动作戏,稍有些许遗憾。
熟悉邱礼涛的观众想必都看过他的《狗咬狗》,《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和《军鸡》也足以见此导演的怪咖风格。
到了《竞雄女侠秋瑾》中,虽然个人风格要克制,但影片不是露出的软暴力也令人感觉新鲜。
秋瑾幼时的裹脚、哑女复生遭受铁链缠脚的虐待、审讯秋瑾时的夹手指,都是软暴力的体现,虽不血腥,但足以让观众体会影片中角色所受的苦痛,其做法还是很聪明的。
总而言之,《竞雄女侠秋瑾》的公映可以算是将红色主题与商业的又一次改良结合,重心落在一人,情感更为丰富,动作戏设计上的用心,也更提升了影片的商业气质。
《竞雄》不能说是完美的商业片,但邱礼涛将一些大胆的写实性的设定融入到主旋律当中,这种新鲜的做法值得肯定。
不同于港产历史片的改编与戏说,[竞雄女侠·秋瑾]的整体风格显得很正,剧情至始至终围绕着人物展开,使得故事走线嵌合地严密流畅,较小的切入点,规避了多数历史片大而无当的笼统与庞杂。
影片用倒叙手法,以徐锡麟就义为引,带出清军围捕大通学堂的高潮戏份,仅开场几分钟,一段秋瑾与捕衙凌厉直快的动作戏就做足了先声夺人的噱头。
继而秋瑾被捕,故事进入到闪回与插叙的更迭。
文戏部分,邱礼涛尝试用一条因果相承的线索厘清人物成长的脉络;从秋瑾幼年拒绝缠足、读书习武肇始,每一段故事地叙述都成为下一个节点的铺垫,于是人物心理转变的过程亦变得十分清晰。
丈夫的沉迷声色,反照出清廷改革的无望,才有了秋瑾关注新学东渡日本的念头。
回忆的戏份穿插在秋瑾蒙难入狱的过程中,同时交代出清廷官员李宗岳钦佩秋瑾、心心相惜的故事线,里面某些如诗歌救国的对话,又暗自贴合了闪回故事里的桥段。
在叙事结构上花心思,确实是一招很聪明的技巧,也是对导演基本功的考验,好在全片铆合流畅地转换,圆熟地把剧情推进下去,直到徐锡麟在巡警学堂起义失败,清军转而围捕秋瑾时,剧情终于和影片开头对接,贯通了一路下来的脉络,确实让人有一种看精彩故事片的快感。
文戏紧密,前后两场动作戏的成为眼球的刺激点,虽然梁小熊的动作设计干净利落,但无论秋瑾、还是徐锡麟两人长达十几分钟的打斗场面实在显得有点冗余,这恐怕也是导致了全片长达120分钟的缘故。
今天三模语文卷子很内涵:病句出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神论,排序是有关中国南海的,小说是有关革命,传记是写秋瑾的。
所以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
传记没有说秋瑾怎么怎么样,可能作者也同情这个男人吧。
传记叙述了一遍秋瑾的生平,牺牲之前的壮烈还有李钟岳“因力保秋瑾而撤职,他走不出秋瑾的阴影,被巨大的悲情所击倒,三个月以悬梁自尽的方式而殉道。
”这是原文。
作者对秋瑾的评价很高,说他一定经过莎士比亚式的拷问,生或者死,生存,或者毁灭。
这还是原文。
本人很佩服秋瑾,一个女子竟有如此勇气,让我等男儿情何以堪。
看过电影,乃们还会抬头仰望45。?
还会我是一朵忧郁的女子么?
nc。
ps。
菲律宾建议全球侨胞举行反华游行,政府还表示强烈谴责?
谴责你妹啊,城管呢?
不是很牛咩,你丫倒是上啊,关键时刻一个比一个怂。
无意中提前看到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居然挺好看的,很有上个世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味道。
1,剧本明显用了心思,倒叙、插叙,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没有非常明显的BUG和漏洞,真的很难得啊。
2,演员表现可圈可点。
主角配角造型都很硬朗,跟当今流行的雷人造型划清了界限。
黄奕的秋瑾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现在一看到秋瑾,就会想到黄奕的秋瑾造型。
没想到八爷穿越到了清末,摇身一变成了秋瑾的老公。
3,看到很多香港片的黄金配角,黄秋生、林雪、刘兆铭、熊欣欣。。。
还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
反正感觉很有亲切感。。。
4,武戏很精彩,没想到人物传记片也可以这样拍武戏。
打得很有力度感,拳拳到肉,步步惊心。
认真拍武戏的演员伤不起啊。
此片作为辛亥革命献礼影片,比《辛亥革命》更好看,更适合作为爱国影片进行推广。
秋瑾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临刑前提笔:秋雨秋风愁煞人。
七言绝句道不尽千古一女侠。
很意外,很精彩,所以四星推荐!
写得不好,请轻拍。
首先片名让人很想吐槽,要么鉴湖女侠,要么女侠秋竞雄,竞雄女侠是怎么回事?
其次片中武打、戏说成分太多,并非一部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最后片中的一些对白还是让人比较触动的。
虽然这部片子瑜不掩瑕,但正面表现秋瑾、以秋瑾为主角的作品实在太少了,我还是无法下决心黑它,鉴于我给了老版五星,给这一版四星吧。
为纪念百年辛亥革命,各类影视剧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登场。
多数影片无非尽量把孙中山以及同盟会兴中会等民主团体的事迹往我党的行动轨迹靠拢,诸如什么伟人平民化的论调也无甚亮点。
倒是这部邱礼涛领一众香港演员加大陆女星黄奕打造的《竞雄女侠秋瑾》倒颇有一股老式港片的味道,展现了一幅反清志士陈近南等人和清廷鹰爪走狗殊死肉搏的壮烈画卷。
邱礼涛没有在片中多言的部分正是秋瑾所参加的光复会虽是革命进步团体,但其革命宗旨跟我们熟知的洪门天地会、三合会的“驱除鞑虏”、“反清复明”并无二致,同是反清,但未必共和。
因而把秋瑾描写成如“江姐”之类的烈士自然不合适,这对于黄奕来说也是表演上的难题。
如何诠释被我党高度褒扬的“鉴湖女侠”,却又要和史实相近(邱礼涛拍摄《叶问前传》就做了很多功夫)。
电影的时空结构是交叉错杂的,伴随着女主角的目光和回忆,我们看着秋瑾从一名不愿裹小脚的小女孩成长为叱咤风云的革命志士。
黄奕的表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革命部分、家庭部分、武打部分。
先从最抢眼的武打部分来谈,记得在《财神客栈》中,黄奕饰演火龙女还有过几招花拳绣腿,和《财神客栈》诙谐幽默的风格倒是不冲突的。
在《竞雄女侠秋瑾》中,黄奕拒绝替身,为此还专门接受了三个月的武术训练。
从她表演的招式和架势来看,都让人相信秋瑾是练过武的。
在与熊欣欣饰演的鳌峰在大通书院一战中,黄奕颇多近身格斗的镜头,而有着真功夫的熊欣欣亦经常将黄奕如玩物般投掷,其场面相当惨烈,但又不禁大呼过瘾。
至于秋瑾和夫君以及孩子们的戏份中,饰演过海量情感戏的黄奕拿捏到位,她与丈夫有着人生理想上的差异,但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眷爱是一致的。
尤其是秋瑾在床上给新生儿喂奶一段,镜头缓缓拉出,黄奕拉起上衣,为孩子哺乳,这一充满母性的举动凸显了秋瑾的温柔和善良。
当丈夫质问秋瑾为何对自己不闻不理时,黄奕坐在镜前,嘴唇颤动,眼中含泪,镜中反射出丈夫痛苦无奈的面孔,黄奕深深陷进家庭与事业不能双全的两难境地。
让人动容,因屏幕外也有相似情形,观众更能投入其中。
唯一让人觉得不足的恰是黄奕表演中的革命戏份。
正如前文所述,影片采用的倒叙以及插叙的时空结构,过渡的部分则是秋瑾看似在回忆的目光。
这样的处理在影片中至少有五六次之多,除了化妆上的区别,黄奕的目光和神情是千篇一律的,自然是会审美疲劳。
另外,除了身体力行的打打杀杀之外,表现革命主要就是秋瑾和其他角色的对话,但往往又表现得过于大义凛然,一副划清界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气势,缺少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或许,在导演的心中,光复会的形象正在于此。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辛亥革命
贾如棋:久违的热血-评《竞雄女侠秋瑾》今天中午看完了《竞雄女侠秋瑾》,其间我几次热泪眶,不想过多絮絮叨叨,有几句台词录下来与大家共勉:秋瑾与丈夫吵架:我现终于明白,朝廷为什么要签《辛丑条约》,为什么要赔十万万两银子给洋鬼子,就是因为朝廷满是你这样的狗官!
日本留学期间,徐锡麟对秋瑾说:你看到的星星或许已经不再了,我们今天所做的事 只有后人能看得见了。
陈天华追悼会上,秋瑾:如果你们回到祖国,卖国求荣,欺压同胞,就吃我一刀。
秋瑾从日本回来后:还有什么比留在家中,有相公疼惜,看着孩子长大更好的呢?
秋瑾:一个慈禧,以一国换一已之福,但又有谁,可以拿一已之福换一国之福!
徐锡麟在起义宣誓会上:我们国家之所以被列强瓜分,沦为民不聊生的半殖民地,都是因为朝廷崇洋媚外,官场腐败,不断挥霍人民的血汗,继续下去,国将不国,这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各位同学我们可以改变国家的前途,而国家的前途,就在你们手上,我恳请各位同学,当革命发生的时候,付出你们的一份力!
如棋加一句台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贾如棋2011-10-16
这个作品中最令人为之一震的几句台词我觉得是以下几句:秋:这次在日本留学 投身救国已经把钱都花光了王:没关系 回到家以后你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秋:我还欠下一大笔钱王:我给你还 欠了多少?
秋:你只要把嫁妆都还给我 就可以还上了王:嫁妆你留着 明天我就去钱庄把钱取出来给你用————————有这样的革命后勤 妇复何求啊 其实这搞革命 没有底子是不行的 贫苦大众可能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可是这带头大哥必须得有银子 不管是革命的银子还是朝廷的银子
背影后的声音——秋瑾与王廷钧 作者:武才人 她的所有传世照片里,那张手持短剑的最常见。
她的相貌原本极为端庄秀丽,却因为眉宇间和剑锋透出的凛冽寒气,令人不敢久视。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难以想象女人也可以写出如此豪迈的诗篇。
可她不是普通女人,她是鉴湖女侠秋瑾。
她也曾有过很女儿气的名字。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
这些汉字温存灵秀,读起来和琼瑶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般可人。
只是后来,她决心“一定要胜过男人……我要让男人屈服.……要做出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改名秋瑾,号竞雄。
这是一个令人一见难忘的女子,最早是在中学课本里读到她的诗和她的事迹。
曾想过,她一定是饱受封建家庭和男人欺凌,于是奋起反抗。
有时候,历史的真实面目并非来自大多数人的想象。
这差距,颇值得人再三玩味。
她出身于仕宦之家, 自幼便天资聪颖,才气过人。
“幼与兄妹同读家塾, 天资颖慧, 过目成诵……及笄以后, 渐习女红, 尤善刺绣。
”“读书通大义, 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
” “一湾流水无情甚, 不送愁情送落红” “陌上烟轻莺边语, 廉前香暖燕双飞” “窗外草如烟, 幽闺懒卷廉”——这些,是她早期的诗句。
无非是些莺飞草长,闺情春怨的句子。
虽说她自幼便喜爱骑马和剑术,但从这些诗句看得出来,少女时期的她也曾多情善感,有一颗细腻缠绵的心肠。
到了出嫁年纪,秋瑾被父母许配给富绅之子王廷钧。
她所嫁的那个小她四岁的丈夫,毕业于岳麓书院,相貌清俊,性格温文。
有记载说他:“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
虽然王廷钧才气不及秋瑾,但也不是一些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目不识丁,算得上是个知书识礼的富家公子。
而且在出阁之初,秋瑾和丈夫公婆的关系也比较和睦。
接下来的几年里,秋瑾陆续为王家添了一子一女。
与丈夫真正的背道而驰同床异梦,是从她来到北京之后开始的。
1903年,王廷钧通过与曾国藩家的亲戚关系,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
秋瑾和丈夫一起到了北京之后,结交了不少有进步思想的朋友,眼界也渐渐开阔起来。
凑巧的是,她在北京的住处又恰好同一位颇负文名的才女吴芝瑛为邻。
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她们都对诗词有着浓厚的爱好和很深的造诣,思想又都倾向革新,向往着当时传入中国的种种新事物,于是结拜为姐妹。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境界不断提高。
于是,她和思想保守,热衷仕途的丈夫王廷钧逐渐拉开了差距。
从一些记载可以看出,虽说王廷钧是个比较守旧的男人,但他并没有像那些封建专制的丈夫一样,对妻子的言行严加约束,秋瑾在与人交往上,一直较为自由。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大的冲突,缘于秋瑾在中秋夜时着男装去看戏。
据说,王廷钧为此事动手打了秋瑾。
对他来说,他毕竟是个京官,妻子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不少人当面背后指指点点,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而当秋瑾负气出走数日后,他不仅让朋友去再三相劝,最后还是乖乖地亲自上门赔礼道歉,将她接了回来。
他对秋瑾,其实是算得上忍耐迁让的。
也许是想试图和她更为接近,他也曾研习过洋文。
而秋瑾对这个才气不够思想陈旧的丈夫仍不满意。
秋瑾在北京结识了一位日本妇女,她就是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
秋瑾曾对她说,她不喜欢、甚至厌倦了丈夫的温文善良,不满足“太和睦了”的家庭氛围, 却又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我对这种和睦总觉得有所不满,甚至有厌倦的情绪,我希望我丈夫强暴一些,强暴地压迫我,这样我才能鼓起勇气来和男人抗争。
” 对于王廷钧来说这未尝不是最大的悲哀。
当一个人不爱你,连你的呼吸都是错的。
服部繁子在她的回忆录里说,秋瑾曾对她一再表示: “我坚决要干那种让男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尽管服部繁子告诉她“女子生来决不比男子差, 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穿了男子的服装, 但身体是换不了的, 女子到哪里也是个女子, 要毫不自卑地、堂堂正正地活着, 才能使男人敬慕……你硬要战胜男子, 反而表现出你软弱的本性。
”其实两性之间,永远不存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回事,需要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尊重。
但这些观点,秋瑾很难理解, 也不接受。
关于秋瑾去日本留学一事,王廷钧当初是极力反对的。
有人抓住这点大肆抨击,称他为清廷走狗等等。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想想,王廷钧是朝廷命官,妻子留下年幼的孩子远赴日本,还可能参与反抗清廷的革命活动,一则从夫妻情分上难以割舍,二则唯恐招祸于家,要他慨然应允,才称得上是咄咄怪事。
王廷钧为了不让秋瑾出国,抽出时间来陪秋瑾逛街,看戏,购买她喜欢的字画文物等,但是这一切却挽留不住秋瑾的心。
而到最后,见秋瑾决心已定,这个男人因对妻子出远门不放心,还反而还去服部繁子处求情,让她做秋瑾去日本的“引路人”。
他对服部繁子说:“假如您不肯带她去,我妻将不知如何痛苦了。
尽管我们有两个孩子,我还是请求您带她去吧!
” 有人说,假如王廷钧能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和妻子比翼齐飞,也许就能挽救这段婚姻。
而他真这么做了,他就不是王廷钧,而是谭嗣同。
只是这个世上,勇士永远只是我们中间的极少数。
她是要兴风布雨的蛟龙,而他只是喜爱偏安一隅的锦鲤;她是想翱翔天际的鲲鹏,而他只是枝头上安静的小山雀;她是众人眼中的铿锵玫瑰,而他只是玫瑰脚下的一株无名野草。
谁都可以看到他们之间那巨大的悬殊。
于是有人说,他应当感谢秋瑾。
如果不是因为他那令举世皆惊的妻子,那他在历史上永远籍籍无名。
但实际上他们忘了,就算他只是根野草,他也需要雨露的滋养。
也许他要的并不是什么青史留名,他要的,不过是一个安稳的家庭,儿女绕膝,还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
他似乎没什么大错。
错的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
据史料说:秋瑾死后,王廷钧遭大故,奉汤药数月,哀伤过度,体渐消瘦……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岁,葬潭邑三都四甲叶子塘巳山亥向。
看到太多对这个男人的指责,而实际上,他才是长期受到命运戏弄的那个人。
他若娶的不是秋瑾这种世间少有的侠女奇才,或许他这辈子会幸福得多。
秋瑾常年与他分离,对他的感情趋近于零,他却坚持不肯放弃这段婚姻,也一直没有纳妾。
这在男人三妻四妾十分正常的当时,已算十分难得。
就是放在今时今日,他当年所为秋瑾做的,今天恐怕也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
身不得,男儿列。
心更比,男儿烈!
秋瑾的传世照片里,有不少男装的图片。
她相貌的柔美和她行为的刚烈成反比。
如果从来她就是一个男人,也许,她自身的痛苦会少些。
或者说,留给他人的痛苦也会少些。
她和王廷钧育有一子一女。
只是,从她的所有诗句里都看不到母爱的半点痕迹。
而在她东渡日本之后传世至今的书信里,也未曾看到她对他们提及一字。
据1935年《湘乡史地常识》记载,民国24年,秋瑾回到湖南湘潭王家。
王廷钧的父亲见儿媳突然回家,以为她是回心转意了,大喜过望,于是热情接待。
秋瑾说自己想办学,但缺少经费。
为了让儿子能和秋瑾破镜重圆,王廷钧的父亲拿出一笔钱来送给秋瑾。
几天之后,秋瑾改男装乘机从王家溜走,并迅速返回了上海。
秋瑾回王家要钱的事情并不止这一次。
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说: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
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
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便回湘潭去了。
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向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
秋瑾婶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家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给她。
1907年,秋瑾在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教务,并编制光复军制,暗中策划武装起义,事败被捕。
于农历六月初六就义于轩亭口。
她死了。
为了她心目中的理想和大义而身首异处。
有人目睹过那残忍的行刑现场——从人群的缝隙里看过去,有一个女子躺在血地里。
人显得很瘦小。
她的一生,除了生育了两个孩子,她几乎是按一个男人的生活方式在活着。
有人会认为,死最终是成全了她。
可是我,竟然只感到悲凉。
刀和酒,其实原本就不是属于女人的东西。
而她佩倭刀善豪饮,身着男装改名竞雄,也许,她的理想就是男人的理想。
而历史,依然是男人书写的历史。
秋瑾死后,她的兄弟摄于淫威,不敢前往收尸。
先是由善堂收敛,草草下葬(葬于府山之麓),然后被挖出来装殓好寄放在“严家潭丙舍”。
后由吴芝瑛徐自华将她葬于西湖边不久,却因清政府要平坟,只好又将其遗骨挖出来放回严家潭。
这时王家却挺身而出,以其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人远赴绍兴,冒着风险将秋瑾的灵柩接回了湖南韶山,与王廷钧合葬。
1912年5月,经湘、浙两省商定,秋瑾遗骨又复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桥畔。
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都督府拨长沙市黄泥塅陈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经费全部由王家所出。
秋瑾对王家,不是没有过伤害。
而王家对秋瑾,可谓仁至义尽。
直到今天,一些作家或影视编剧不惜将王廷钧妖魔化,让他的形象描写得极尽龌龊丑陋,以此来衬托女侠的光辉形象。
虽引起王家人和秋瑾后人的强烈愤慨,但王廷钧的反面角色已深入人心,王廷钧在泉下,估计也死不瞑目。
王廷钧在秋瑾就义之后不久死去。
失去父母的王灿芝八岁时几乎冻饿而死,王沅德则终生不为母亲写一个字。
那些完美的,高大的背影之后,有多少微弱的,郁郁而泣的声音。
可是,没有人听见。
杜宇航对熊欣欣,黄奕对熊欣欣的两场设计得都不错,前者的甩镜头剪切和同一动作中不同景别剪切尤其漂亮,梁小熊不错。除了黄奕演技差点火候之外,其他人演得都不错,特别是黄秋生。秋瑾的丈夫性格丰满。夏女神老了。各种情感戏铺陈的比较到位,比丁版强。日本的大街上好像除了学生和军警就没别人了。
很认真的电影。豆瓣评分不公道啊!看到了秋瑾的另一面,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课书上从来没提过她的家人呢?
觉得是很用心的一部电影啊,怎么看的人这么少
减去动作戏,还算是一部诚意之作。
叙事结构不错,人物很饱满!
2012年的第一部电影叙事结构有些乱 给秋瑾5星
在主场景中做插叙,可能和一件事有关系,素材拍得有问题,剪辑救了一次,打破还原,这部电影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黄奕的表演,她无法演出主场景的那种细腻感,主场景的叙事时间较短,人物限于困境,场场戏都是内心戏,插叙的场景是人物历史,要有鲜活的有区别的状态,她不仅不女侠,连女侠的成长都完成不了,全片只有她在刑场上时状态不错,卸了妆,披头散发,反而才有粗粝的坚韧感,那张脸上要做大事,我是信的。
啊……首先说,这真的不是武打片,但是具体如何分类它我也不清楚~然后我只能说……我各种穿越到女驸马去了我……看到最后忘记讲的是谁的故事了。大概要等很多年以后,才能看清吧。(武打动作各种疲软,男主不是功夫家底出身的么?)
弥补一下教科书的枯燥。
香港导演邱礼涛执导,黄奕主演的人物传记片,不算太差,但拍成武打片,看着秋瑾功夫很高的样子打来打去,还是有点搞笑。而且黄奕表演太差吧,总是热泪盈眶的样子就是演戏吗?!
剧本不错 剪得有点问题 演的也有点问题
中规中矩吧,但也没啥亮点。
哎,失望了。黄奕还须得演练,黄秋生在里面就像没有睡醒一样。整个故事说的,或许只有编剧导演认为可以吧。
熊欣欣演配角挺牛,看好杜宇航,黄秋生演得一向很好不必说,黄奕的秋瑾也很有彩
主角气场不足才是最大诟病啊
没有期待于是有了小小的惊喜。故事讲踏实了,中间的武斗也不错。只是由于财神客栈不待见黄奕。但是明显比辛亥革命好多了……今年的献礼片只看这一个也罢。
一个被神化了的人
诚恳
这是武侠片啊原来!
挺好的,就是近视眼不要搞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