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在扒拉扒拉各种bug,各种不妥,我知道大家看的tv版对比原版有很多删减,而这些删减是导演柳云龙亲手删的,至于为什么删减,有各种原因,并不能单纯地用好或坏的眼光来看,这部剧能播出,说明我们国家有着足够的自信,但并不是“绝对自信”,所以…………更何况有很多人看完一集就出来喷喷,然后到了后面发现坑竟然被填了……这样的可怕的打脸事件层出不穷,当然,也不过都是些枝旁节末的小细节,无关生死。
而bug当然也有之,但电视剧相比不限字数的小说,所能阐述的本就有限,小说都有那么多bug,电视剧出现一些bug就并不是那么难以原谅了,我想看过足够多电视剧的各位看官应该不会那么执着于这些强迫性选择吧。
所以我就从相对我而言宏观的角度来说一下我的观点:在我看来,其实这部剧就是一部讲述着不同命运的时代人物剧,而不能纯粹地当烧脑、悬疑、打斗的谍战剧来看,更遑论各种讨论颜值讨论演技讨论四五年前的摄影、道具的细节党……为什么说这是一部人物剧呢?
暂且不说剧中每个人都演技在线,单说每个角色的历程,大到戴笠毛人凤蒋介石都有或重或轻的直接描写和笔墨,小到解放后的一个厨子,一个最落魄的妓女,他们的人生就好像剖开给你看其中最鲜艳的颜色,重情义而善终的军统兄弟,为报党国潜伏山中血肉丰满的潜伏者,心狠手辣宁杀一千不放一个的特务,为权力迷人眼的我党高官,为信仰献终生的我党志士,小肚鸡肠锱铢必较的新中国看守所夫妻,胸无大志却能看破一切的看守所大厨,身份卑微却有着感人至深的责任感最后遭小女儿背叛的妓女,与主角有杀父之仇却及其善良理智,一番话道出四十年后中国现状的特工之子,还有那小时候多么懂事却因为生活在那个年代,活活变成悲剧的“英雄女儿”,以及平时抱怨,刑场自杀的有血有肉的老陆。
总有人说老陆脸谱化,老陆没牺牲前各种说他老是发作小情绪,牺牲后又不满于这个结局,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懂人性为何物,总觉得革命者壮怀激烈就是应该的,革命者牺牲就是必然的,看多了却又觉得这未免有些脸谱化,觉得看腻了,嗯,当然,很多抗日神剧都是这样演的。
但其实革命者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不一样的情绪,悲喜交加,工作累了也会抱怨,信仰坚定也不妨碍他向组织抱怨诉苦,难道一个人信了党,就要变成一个贴上了党徽的机器人,没有自己的私人感情,完完全全为党为国家服务,不能哭不能笑吗?
这部剧想要说的,是信仰,也是人性,有的人信共,有的人信国,有的人信家,有的人信情,有的人信名誉,有的人信利益。
也许有的人会说,你说的那不是欲望吗?
信仰的对象,一般不都是政体、宗教之类的吗………只是我觉得拜金主义,势利眼,情种这些词,可能用欲望未免难以概括。
看完你会觉得,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历史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都历历在目,那么的印象深刻,而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六哥正是把这一切命运串联起来的人物,韩冰的起起伏伏,六哥的生生死死,宫庶,袁农,马小五,林桃,延娥,高君宝,赵简之,四哥,田湖,周乔等等等等,在那个时代,那个疯狂的时代,都呈现出了自己的人生,那最糟蹋的时刻,还是那最光辉的时刻…… 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而又是一种怎样的动力,能让你背负着那么多的死亡而活着!
他们的经历,在某些无知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过,一个时代过去了,当时间快将它们掩盖的时候,露出了一点点边角,被人们看到,反而因为它的离奇和特殊,变得难以理解,于是人们开始质疑其真实性,用自己的经验来填补,来自圆其说,甚至是来编造,以便能让这些事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于是那些事情就有了复发的可能性,于是人们就开始不断循环着教训与遗忘……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总会滚到同一个部位,N次!
程真儿,陪伴他五年,一起在gmd内部卧底,经历过无数艰难的日子。
最后为了去报信救他,被中统撞死,横尸街头。
郑耀先不能悲伤,不能去送她,为了不被怀疑还要亲手撒掉她的骨灰。
前面几集中,有过无数次程真儿的闪回,那是给他织毛衣的小天使,却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倒下了。
林桃,中统派来暗杀他的美人蛇,其实两个人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虚与委蛇,尔虞我诈,没想到亡命天涯的时候却做成了夫妻。
郑耀先说的对,做他们这行的谁动了真感情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林桃最后还是输了。
看过柳云龙导演的微博,郑耀先在自己有暴露危险时故意将真实身份透露给林桃,他本意是什么我没有想透,但他早饭时没有吃林桃给他的鸡蛋,还说自己昨夜睡的特别沉什么都没有听到,想想真的很让人心寒。
林桃哭了一夜,暗自做了决定。
郑耀先可能以为她要杀了自己,没想到她却是毁容自杀。
曾经那么珍惜自己容颜的“剃刀”,选择用剃刀刮烂自己的脸结束生命。
林桃的最后时刻,不仅是爱的破碎,也是信仰的破碎。
韩冰,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她比任何人都布尔什维克,然而自己却是戴笠安插在zg最大的卧底。
她与郑耀先一样的聪明,同样卧底敌人阵营的经历让两人气场相似进而相互吸引。
他们两个可以说是互为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两人争争斗斗数年,最后相互扶持走过了大半辈子,说到底还是误以为对方是自己的同志。
郑耀先说,我这一生,爱过三个女人。
程真儿是自己的同志,结发妻子是中统,扶持走过大半辈子的韩冰是影子。
这个剧真的是太惨太惨了,惨的我看的过程中哭过好几次。
郑耀先这一生对不起太多人,宫庶孝安简之林桃周乔,他唯一对得起的就是自己的信仰。
最后,在知乎上看到的,送审版的一张图
小说看过,把谍者的写的很精彩,也很残酷。
但是厚重感不够。
不知柳云龙能否给我们带来电视剧版的惊喜?
从这几两天看的内容来说,比起荧幕上一些所谓的弱智谍战剧,表现相当精彩。
希望接下来的剧情强势走高,更期待柳云龙大神的精彩演绎。
千万不要让我失望,我可是等了几年了。
我成弱弱的怀疑过广电总局潜伏在军统人员,否则一出好的谍战剧为什么压了这么多年?
在电视上看完46集《风筝》,感受到了创作团队的真诚和认真,所以我觉得可以来谈谈观后感。
一场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接受观众的掌声,自然不过。
一部历时八年的作品,我们免费看了,交流心得,以心换心。
虽然我不敢说看懂了全部内容,也知道最后播出改了又改,还是勉强以管窥豹。
文艺作品说到底是整个社会的精神产品。
先说说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观众。
我既不是专业影评人,也写不出文艺评论,对影视的制作更是外行,纯属凭直觉看热闹,观众反馈。
我对电影电视并不特别热衷,更无偏爱的题材。
谍战片前几年看过《悬崖》,觉得不错,因为我了解到编剧是在查阅大量史料后把故事写出来的,并非凭空编造。
《风筝》据说也是这样,所以值得一看。
电视剧播放之初,人民日报有一篇“三个层次”的文章,我也看了,所以一开始就比较关注信仰这一主题,哲学高度在哪里也想一探究竟。
现今我们已经逐渐摆脱物质匮乏,正在努力摆脱精神匮乏。
电视剧立意高一点不怕,就怕立意不高,拍出来浪费社会资源。
信仰为一个人的生命赋予意义,这个立意是不低的,就看如何演绎了。
一个人的使命决定了他生命的内涵,包括长短、活着的方式,甚至结束的方式。
第一个牺牲的曾墨怡,为了送出情报, 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她亲口说出这一切是源于信仰。
陆汉卿的使命是保护风筝。
风筝被游击队追杀,他焦急万分,不惜违反纪律(曾经指责老袁横向联系是违反纪律),在老袁面前大失常态。
最后,为了保护风筝很惨烈地牺牲了。
陈真儿也是如此,同样的使命,源于同样的信仰。
当然,他们是战友,存在组织关系。
使命又是来源于哪里呢? 有些人的使命是职务和身份赋予的,,比如宫庶、赵简之。
宫庶效忠领袖,在延安被郑耀先质疑过,但宫庶并未改变这一执着,只是为自己换了一个领袖。
可见,执着是不容易被打破的。
郑耀先的使命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吗? 他的身份恰恰是多重的。
是组织关系决定的吗?他和组织脱线了。
于是,在宋孝安落网时,从他的口中说出他所坚守的是信仰。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命可轻抛,义不能绝,义就是信仰。
为国家奉献是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国家应该是指新中国)。
解放前,老陆讲风筝的使命是必须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 在最危急的时刻发挥作用。
郑耀先实际上只有一次机会,抓捕曾墨怡,送出名单,就不可避免被怀疑。
戴笠的怀疑一直无法消除,遭遇游击队刺伤以及凭借自己的善巧机变,风筝勉强得到一次新任务。
撬动戴笠之死是大手笔,但戴笠之死只是暂时缓解了他的困境。
吴福叛变令他再次暴露。
毛人凤也不再信任他,对军统毛郑唐三人势力均衡的博弈是他的一线生机。
毛人凤不直接杀风筝的原因与戴笠如出一辙。
这是碟战剧超越的地方:决定命运的不是短兵相接的结果,也显示了战略特工过人的才智。
“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这一使命带来的另一种危险就是来自自己阵营的追杀,而每次都是被”敌人“救下。
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反复出现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是具备合理性的,而且对碟战的观察更加深刻了。
表面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斗争的形式是可笑的;深层来说,人类如果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战争的实质难道不是自我冲突的一种外化表现?
退守以摆脱困境,风筝还算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找到影子,使命完成就可以和老陆相见了。
忍不住看了剧透,不过,即使没有剧透,江万潮自杀,观众应该也能猜到影子是谁了。
观众的逻辑是既然延安来的同志就剩韩冰一个了,陈局长被钱副部长担保了,那么影子非她莫属。
知道了影子是韩冰,后面大篇幅的郑韩爱情戏,就不太容易接受。
作为观众,我的心理防线竟然比郑耀先还坚固。
话说回来,郑耀先的使命是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他提到这是他的偏执。
如果影子提早抓到,使命提早完成,那么生命继续还有意义吗?
在剧中江万潮被捕承认自己是影子时,风筝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
那么,余下的生命怎么办呢?
生命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
郑耀先的命运受到最致命的打击不是解放前从看守所逃亡,而是解放后他风筝的身份不能完全被组织证实。
组织不能同时公开接纳自己派遣的两组身份相反彼此对抗的同志。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充满了秘密!
于郑耀先而言,这不是问题,作为一个奉献一切的共产党员,他可以“烂人泥砂“,“死也要无声无息“。
郑耀先和韩冰作为能力出色的特工,在战争年代作用巨大,和平年代作用自然减小,还可能有副作用。
所以,历史上飞鸟尽的故事恐怕要再来一遍,这也不算什么稀奇啊。
所以,郑耀先解放后的命运其实存在着必然性。
他的信仰是什么? 郑耀先信仰共产主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政党。
公而忘私,为大义舍小义。
他的信仰又源自哪里? 一般而言,信仰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那个年代,战乱动荡,郑耀先对宫庶的一段话体现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世事无常(戴老板瞬间灰飞烟灭)。
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生生不息的。
人都有一死,死不足惜。
那么为什么而生呢? 他说为了追随自己理想。
郑耀先在劝导宫庶时,对忠于领袖提出质疑,因为领袖有可能因为权力而辜负民众。
郑耀先对世界的认识是超常的吗? 是的,超过了醉生梦死的普通人。
郑耀先更加清醒。
而对于"我"的认识, 不同的执著产生了不同的使命。
戴笠毛人凤追求权力,四哥不能割舍儿女亲情,田湖要报仇,袁农呢,他有自己的偏见。
.当人生命终结时,财产、权力、家庭、儿女恐怕都要失去,仇恨和偏见呢?是同时失去,还是继续存在?有句话叫做:万般皆不去,惟有业随身。
郑耀先的非凡之处在于所有那些死后才肯被人放下的东西,他活着的时候就统统放下了,包括名誉、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都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唉。。。。。。
没有被情感束缚的郑耀先难怪可以自在无碍。
他不执着于“情”字,但是对“职责”却是有点执著。
在剧中,郑耀先的职责常常使得他备受煎熬,因为他要亲手抓捕愿意为他舍命的军统兄弟。
这又是在说他潜伏敌营有多么成功,自己同志不懈地追杀他,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为什么一个特工越成功就越悲哀呢,因为潜伏特工是一个自我矛盾,自我冲突的角色。
自我斗争是一切悲哀的根源。
这种现象极端化的表现就是一个老师的两个徒弟要斗,师徒要斗,兄弟要斗,多么荒诞!
在我看来,抓捕宋孝安这个场面最具有艺术感染力。
,风筝已经决心将其捉捕,否则何必译出电文。
写信给总部把军统的特务一网打尽就是“刀兵相见”的开始。
出现周乔,那是一个意外,于是公家职责和家长职责发生一次对抗。
随后宋孝安现身,本来这是一场敌我战斗,敌人却要牺牲自己。
虽是误会但也合理,且很精彩! 六哥要取他性命,他却舍了命要掩护六哥。
情急之下,人迸发出的是天性!
敌人并非必然人格低劣。
它符合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宋孝安临死表现出了一个重义之人的可敬之处,生死虽说是一个命数,这样的死法,去处或许还不错!
. 作为观众,简直震惊了。
郑耀先的痛苦令人感到恐怖而窒息。
如果可以不择手段,那么人与人之间还会存在信任吗?
善的情感和天性都丧失了价值了吗?
间谍有职业伦理吗?
也许战争的游戏规则本来就是尔虞我诈,是我们少见多怪了!
宫庶死后,郑耀先表达了一种遗憾:没有引导弟兄们重新选择信仰。
这是他内心多次受煎熬之后的肺腑之言,不过他自己都没能变成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何以见得他的那些弟兄们能够呢?
恐怕这只是对观众的一些安抚。
不过,至少可以看到信仰是可以反复选择的,信仰在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中,始终在接受检验。
残酷的斗争产生残酷的故事,这一切源于人性中残忍的一面。
越是斗争激烈的年代,这种残酷就暴露得越多。
一个乱世, 短短几十年政权更替,人的身份和思想来得及改变吗?
战争摧毁人性。
汤恩比说的,战争中士兵把杀人当作义务,道德沦丧不可避免。
难道因为信仰不同,人就得划分好阵营相互厮杀?
不同信仰的人又该如何相处呢?
郑耀先离开延安时出现了一个"肤施"的故事,舍身忘死,救众生苦。
他和影子两个人,同时讲述了"肤肉恩施"的故事,暗示了他们的信仰一致,只是阵营不同? 还是暗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和这故事的境界一样。
这个剧有一种结构上的对称之美,风筝与影子一体两面。
值得注意的是修行人没有拿起刀砍下老鹰的头,尽管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善恶分明,必须除恶扬善。
世上还有一种爱,没有分别的爱,那种爱称为慈悲。
这里开了一个天窗。
我觉得本剧的立意又高了一层,除了提供相对的价值观,它还提供了一种绝对的价值观。
但愿郑耀先是那位肤肉恩施菩萨的示现。
无我,何苦之有,何痛之有!
尘封的历史,离我们不过两代人,却可能永远无法触及。
历史虽然沉默,但并非虚无飘渺,银幕上的影像,令我们手中的老照片旧档案生动起来,恍如隔世,犹在眼前。
目前看来,《风筝》是高开-低走-高收尾。
因为对柳云龙风格的喜爱,开播就吸引眼球;中间大家根据对以往谍战片的认知,认为情节漏洞很多,评价下滑,认为柳郎才尽。
可是1949年后的内容,就显出惊艳了。
是以往此类型片少涉及到的,而且目前电视剧还没有结束,后面的情节估计会对观众的冲击力更大。
之所以高开后低走,是因为在谍战部分的内容不如《悬崖》和《黎明之前》充实,男主角对于隐蔽自己的努力不如《潜伏》那样成功,情节漏洞不少。
一比较,就认为不是精品。
但是继续看,才明白,柳云龙根本不是打算拍谍战剧,而是拍“薛定谔的潜伏特工”,“他到底是人还是鬼,到底是姓蒋还是新汪”。
潜伏特工入戏不深,则有生命危险;入戏太深,仍然会有生命危险,来自自己人。
更难得的是,对于军统特工中对兄弟情义有真情实意的表现,也是以往极少见的。
那部电影的片名,我已经忘了,但是,看完后的即时感觉,终身难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主角接受了盟军的一项任务,去德方刺探情报。
临行前,上级特意给了她一颗氰化钾,让其缝在衣领里,并关照,纳粹的严刑拷打是她肯定扛不过去的。
进入德国后如果被捕,可以咬碎氰化钾。
在德国一方迎接她的,是她的前男友,如此,她对这次任务的态度,愈加坚定。
她到底不是高级间谍,经验欠缺,进入德国没多久,就被盖世太保抓捕。
她一扭头咬向衣领,氰化钾却没有毒死她。
酷刑如期而至,但这个女人要比派给她任务的上级想象得坚强,纳粹的百般折磨,就是不能让她开口,她被关进了集中营。
没过多久,德国完败,她被释放。
来集中营门口迎接她的,就是那位前男友。
当看见她蹒跚走来时,前男友和银幕外的我们都大吃一惊:一头长长的秀发不见踪影,苍白的头颅几乎秃光;至于曾经挺拔、傲人的身材,业已佝偻得形似年过半百的老人。
大概被前女友的奉献惊着了,前男友耳语着告诉她,其实,她去执行的,是一项假任务。
她去刺探的情报,盟军早已获悉。
派她过去刺探盟军早已截获的情报,只是为了麻痹德国人,好让他们没有顾忌地安原计划行动,从而掉落盟军为德国人挖好的陷阱。
为了让她执行的假任务在德国人的眼里足够真实,给她的氰化钾,是假的。
听到真相,她倒吸了一口冷气,甩开扶着她的前男友,跌跌撞撞但坚定地走出了银幕。
出自心底的那一口冷气,让我至今都会时不时地想一个问题: 间谍的身不由己、生死难料,谁都知道。
既然劫数布满职业生涯,何以那么多男女前赴后继地要选择做间谍?
因为柳云龙,我本打算认真地收看由他导演、担纲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可是,看过几眼以后觉得相比《暗算》,郑耀先的魅力远不如安在天,就放弃了。
等到各路媒体不吝好词地盛赞《风筝》我回头再来看郑耀先的故事,他已经被周志乾替代,我因此看到了间谍必然的结局:孤独地守着不能说的秘密,备受凌辱。
如此凄惨的结局,竟然能引无数杰出男女投身到间谍这一行当里,原因何在?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小。
理查德·佐尔格那时,文化禁锢,读不到什么书,随便一张字纸都成为我的宝贝。
家里客堂间放着一张八仙桌,死沉,有一面紧靠着北墙。
《参考消息》是我爸唯一自己订阅的一张报纸,他自己读完后会扔给我。
有一段时间,他突然不将读完的《参考消息》给我了,面色凝重地告诉我,最近报纸上连载的东西不适合你读。
就把他读完的报纸放进八仙桌紧抵着北墙那一面的抽屉里。
当然,他得先把桌子从北墙那儿挪开,拉开抽屉塞进报纸后,再将桌子死死地抵住北墙。
拉开或推上桌子,对我爸爸那样的男人来说,不算什么事儿,可对一个不满10岁的女孩来说,很是事儿。
可是,我还是打开了替我爸爸守着秘密的那只抽屉:原来,那段日子《参考消息》上正在连载张学良和杨虎城西安事变的故事。
万马齐喑的年代,这个故事也很好读,但抽屉里更大的秘密,比张学良、杨虎城的故事还好读,那是一本薄薄的佐尔格的故事。
理查德•佐尔格,1895年10月出生俄国高加索地区巴库油田附近的阿基堪德镇。
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俄国人。
佐尔格3岁时岁父母迁居到父亲的祖国德国,在那里长大成人,20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佐尔格因伤退役后进入柏林大学学习经济,后改学政治学,最终于1919年从汉堡大学毕业或政治学博士学位。
明明可以靠学问过上优渥的学院生活,佐尔格偏偏要从事间谍工作,从德国迁往苏联,成为共产国际的红色间谍后,先后到英国、中国、日本等国家为共产国际收集情报。
1941年10月在东京被捕,因其本人和苏联都否认他是苏联间谍,佐尔格失去了通过交换战俘获得自由的机会,1944年11月被绞死。
电影《间谍佐尔格》
小说《上海之死》我不知道我爸怎么会得到这本书又为了什么要将这本书藏在八仙桌的抽屉里。
不事声张地读完这本薄书后,我又偷偷地将书放回了原处。
爸爸知道我读过他藏在抽屉深处的这本书吗?
我想,他大概知道,所以,对我后来喜欢间谍题材的文艺作品,他见怪不怪。
是的,就是这本关于理查德•佐尔格小册子,诱引我喜欢阅读间谍题材的书籍、喜欢欣赏间谍题材的影视剧。
因为一本《K》,我对女作家虹影有些想法,尽管如此,她的《上海之死》我还是读了不止一遍,原因是,这是一部间谍题材的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于堇的中国女孩,被一个流亡到上海的犹太人培养成一个女间谍。
长大以后的于堇,在祖国和养父之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珍珠港事件情报的正确处置方式——很刺激的题材,不是吗?
可是,实有其人的理查德•佐尔格和虚构的于堇,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做间谍?
当然,可以说他们是为了信仰,这种解释最便捷,像约翰•勒卡雷的小说《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中的卡拉,如果不是信仰坚定外,怎么解释身为苏联间谍的他,被美国中央情报局释放后,明知苏联正在大清洗,也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纵然史迈力特意赶到卡拉转机的机场劝说卡拉去往英国,都不能阻止他回归苏联的脚步,不是信仰使然,又是什么?
电影《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我却以为,我忘记片名的那部电影的女主角、佐尔格、于堇以及刚刚上演过大结局的《风筝》中的郑耀先、韩冰,他们选择做间谍,都是对自己的智商绝对自信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觉得,他们的能力足以在一大群异己之间游刃有余地在光鲜的外表下完成极富刺激的工作,那种黯黑的荣耀,除了间谍还有哪一种职业能为从事者获取?
所以,我一直认为,张嘉译最好的角色是电视剧《悬崖》中的周乙,尤其当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暴露后被处死的那一场戏:监狱的防风空间里,四周是高耸入云的墙壁,张嘉译让周乙用我们熟悉的有些不在乎的强调面对对准他的枪口,只是,仰天长叹的那一声,我们感觉到间谍的刺激与生活的凡常在那一刻让周乙失衡了,所以枪响后周乙是弹到高墙上的。
《悬崖》剧照可惜,《悬崖》在央视重播时,这一场戏被删了。
所以,更加觉得最后一集《风筝》郑耀先与韩冰互认身份的那一场戏,弥足珍重。
彼时,为谁选择做间谍已经退到远处,只是一对聪明绝顶的男女用一辈子来角力智商后的复盘。
看了几集觉得这剧不错,是部良心剧。
(那些吹毛求疵追求找出一些细节跟逻辑错的误请换台,谢谢)所以没忍住把原著剧本给看完了。
不可否认这本书写得并不好,而且借由一个有点轻微痴傻只读了初中的高君宝之口说出了在那个时代少有的真知灼见跟嘲讽那个时代跟如今这个时代的因果关系,请允许我发一段作者借由高君宝之口述说的个人思想。
高君宝对在那个时代参加运动的后来被迫下乡的妹妹说:不信我把话放这儿:不管再过多少年,你们只会把责任推给国家,推到发动这场运动的某个人头上,没有人会站出来,向曾经被你们迫害的人,毁掉的文明,公开表示谢罪、忏悔!
作为回报,历史也会给你们一个公正的惩罚:你们的子女,将继承你们的无耻,学会掩盖跟推卸责任。
他们是一群不能说,也说不得的人,在他们看来:别人都是错的,自己则永远站在正义一方。
由此可见,在日后的中国,利益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除了利益,人与人之间不会再有坦诚相见!
这是你们带给中国的灾难,是一场历经几代人,都无法扭转的精神灾难。
个人觉得这番言辞有些过了,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的的因素太多了,简单来说有得必有失。
事事太难那么完美,更何况这么大一个国家,在改革得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出了问题当权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作者并不是一个擅长写谍战剧的高手,主角太过完美无私并不是问题,但谍战的剧情真心还是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很多东西并不是主角光环跟智力碾压自圆其说可以解决的。
好在这部剧的重点是在建国后,是运动。
这也正是我要满分推荐这部剧的原因,这类题材国产剧太少了,这种剧能播出来无疑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虽然删改了太多跟地方)例如:国民党特工也能正气凌然的大喊:并不是所有国民党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听了你们的缴枪不杀,就会乖乖投降,他们也忠于自己信仰,有自己的气节,他们还是抗日英雄,虽然一直潜伏在大陆从事特务活动,但不抢夺老百姓一丝一毫,不欺负伤害老百姓,甚至在后来的凭票时代,他们可以吃树皮隐居深山把自己熬成了白毛女。
他们被抓了,为了保住兄弟跟自己的气节他们也会引吭高歌大唱皇甫军歌,高呼三民主义万岁!
继而慷慨赴死!
愿中华大地共和长存,青天白日永照我土。
“三民主义”你的命运,为何如此多舛?
这是何等慷慨悲歌?
理性分析一波国民党难道就没有一些忠于信仰的人吗?
只是可能数量太少独木难支罢了。
这些种种或许也是此剧被压跟被删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就是文革情节了。
俺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不是书中所述还是有些夸大,就不予评论了。
知道的只是文革坑了一代人。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假设等一个国家全民平均素质到达了一定程度,那何尝不是给了尔等草民们一个最大的民主?
(咱当然也属于尔等)国人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是一方面,另一个关键是你不能光搞运动不搞农业,工业生产,不搞经济。
更何况在那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民以食为天啊。
可惜并没有什么如果,历史更没有如果。
那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只能由个人去探索,了解,思考,臆测了。
但人总是要活在当下的,但了解历史,以史为镜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很高兴广电总局能让这剧播出来,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这类题材更写实的剧集会被创作出来与播出,删的也会越来越少。
关于六哥为了信仰深入敌营,抛妻弃女,大义灭亲,忍辱负重苦苦挨了一辈子,为党奉献了一辈子,孑然一身,党对不起他,但是他绝不能对不起党的,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咱就不多加评论了。
借用送审版结局时的一段探讨信仰的文字: 信仰至高无上 到底至高无上到什么程度 到底要高到什么层次 才能够让你有一个决心 能够牺牲到 你最纯朴人性中的那种基本关系 总而言之此剧还是值得推荐的。
好久好久没打这么多字了,看了豆瓣几年,终于还是注册了个号。
以上纯属个人吐槽,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归讨论,还望注意素质别为了喷而喷以凸显自己的高逼格。
1、 因为袁农的不专业,在曾墨怡牺牲后,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对郑耀先进行报复,导致程真儿和陆汉卿的暴露;在中统对陆汉卿的甄别时,又是因为袁农的不专业,派出的联络人员居然不是病人,侧面证实了陆的身份,导致被密捕,间接导致了风筝的断线。
2、 因为袁农的不专业,在陆汉卿行为失常的时候,没有专业敏感度,因为个人的先入为主、个人的主观感性认知,没有发现郑是风筝的事实,并得出风筝变节的错误结论。
一个被中共总部掌握、单线联系的高级特工,而且是在军统高层,潜入多年。
这样一个特工,居然被他用简单的推理,认定是变节者,这是对自己人多么的不信任,对总部的不信任。
在他看来,他的下属是宝贵的,即便是被捕了,营救几率为零,不惜牺牲高级特工也要营救,不然就是不作为,就是变节者。
事后怀疑郑是风筝,明知郑在延安,对陆的被捕毫不知情,也鞭长莫及,却仍然认为他没有开展营救行动是不作为,是变节者,体现的是一个地下党负责人的不专业。
3、 因为袁农的不专业,对郑发出追杀令,并在明知是中统陷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追杀。
导致郑无法通过补救措施重新连线。
只要袁农稍微冷静、专业一点,以郑的智商,绝对可以找到重新连线、验证身份、或者暗中提供情报的办法。
但因为袁的不专业,导致郑一直在颠沛流离中逃亡,无法稳定提供情报。
4、 解放后,其实要证明郑的身份,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郑说明他在什么时间、通过陆提供过什么情报,总部有备案就可以验证,不存在说明不了身份的问题。
(剧中为什么只要求提供1946以后的情报进行验证,其实之前的也可以验证)
这里摘录柳云龙柳导的微博原文:“海琼的声音是同期声自己的 ,她讲话的感觉是我要求的 ,当年延安的女干部就是这种腔调。
很多老干部说 :海琼精准的表演还原了他们年轻时的记忆!
”如果文中所述的老干部的话属实,请那些受不了罗海琼所饰演的韩冰的豆油们至少尊重一下历史,也别再质疑罗海琼的演技。
另外能看51集送审版的就去看送审版的,别看删减版的,两者细节上的差距直接影响观感和逻辑理解。
豆瓣上的第一帖。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柳云龙自导自演的谍战剧《风筝》是一部让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剧。
这部剧原本在2014年就要播出,当时还是四大卫视联播——对,那会儿还是四星联播的时代,结果突然就被撤了。
销声匿迹三年,很多人都以为这部剧要永远不见天日了,2017年年底,它又突然播出了。
在最近两年谍战剧市场被偶像谍战剧占领得七七八八的时候,《风筝》的第一集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老牌谍战剧的魅力。
但是后续也有智商下线、也有闪回注水的剧情和制作,让我又没法夸它真的是一部好剧。
甚至,它可能还涉及到三观不正的问题。
比如剧中在个体角色的塑造上,十分涉嫌美化国民党、丑化我党。
国民党中出了赵简之、宋孝安、宫庶、林桃、延娥一系列有情有义的角色,而我党这边除了为了革命不顾家的男主之外,多的是小人得志的各种嘴脸,甚至难得有人情味的马小五,斗智斗勇又始终斗不过宫庶。
然而,随着剧情展开,时间线一点一点拉长,即便这部剧非常不完美,我还是被击中了,大结局更是哭得稀里哗啦。
前段时间写《红蔷薇》的时候,有个小伙伴留言说,《伪装者》好就好在只演了抗日时期,对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可以假装忽略。
是的,按照李雪导演的彩蛋设定,明台去了北平,最终成为《北平无战事》里的崔中石,死于国共内战。
所以抗日神剧看着爽,而涉及国共内战的谍战剧,多半会看得很压抑——包括隔壁的《红蔷薇》,虽然剧情上很偶像了,但总还是有种沉闷的感觉,到最后结尾,更是好像响了一声闷雷。
而《风筝》开头就是从国共内战讲起的,时间线更是拉得很长,一直演到解放后,演到大炼钢铁,演到文革结束。
从头到尾都是非常敏感的时期,涉及的情节更是敏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突然被撤并压了这么多年了。
这也正是这部剧相比其他谍战剧最不同、最有意义的地方。
以往的谍战剧,往往讲述的是地下工作者潜伏时期的惊险刺激、斗智斗勇,但这部剧,却更多的把着眼点放在了他们在结束潜伏之后所面临的生活。
风筝难能可贵的是,在过程中加入很多轻松元素,即便是最压抑的时代,也时常能让人会心一笑。
可再多的轻松元素,还是无法让整部剧想要挖掘的那一沉重主题变得轻松起来。
当年的那些潜伏者,解放以后去了哪里?
《风筝》给了我们一个最无法令人接受、却也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回答。
郑耀先,国共内战及解放初期,潜伏国民党内部18年;解放后以反动派的身份被关押、劳改、批斗30年,直至1979年恢复自由,当年年底重病去世。
除去还未长大成人的时期,他这一生,几乎不曾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向结发妻子吐露身份、被亲生女儿当成坏人和拖累,被各种误解……到底图什么呢?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几乎不可理解。
他这一生,始终战战兢兢。
在国民党内部潜伏时即便已身居高位、成为戴笠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却无一刻能够放松,既要面对来自军统内部的怀疑、来自中统的敌对,还要面对来自共产党内部不知情同志的仇恨。
他要被迫对自己的同志举起屠刀,也要承受自己同志射过来的子弹。
解放后经历种种波折,尽管已经与组织相认,可是考虑到同志们的情绪,他的身份始终无法公开。
他比解放前过得更加如履薄冰,在他为之奋斗了十几年、无比向往的新中国境内,他直接失去了自由。
如果解放前他还有对未来的憧憬,那解放后这一瓢冷水泼下来,他又是如何撑下去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信仰,真的那么伟大吗?
这一刻,郑耀先背后有圣光闪耀在我们外人看来都无法想象的令人失望的待遇,在他看来却没有丝毫不满。
这么多年,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找出潜伏在我党内部的“影子”。
这么多年,他没有自由、去哪里都要打报告,而临终前恢复自由后,他去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地方,是北京——他想看一次升国旗。
他这一生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功劳卓著,于他个人来说,却实在没什么乐趣,无法评价,而于他的家庭和爱人来说,则是大写的灾难。
他的女朋友程真儿、妻子林桃均是为了救他而死,他的女儿周乔,小小年纪母亲自杀、父亲坐牢,几乎不曾享受过父爱,长大后赶上文革,却要因为父亲是反动派而始终抬不起头。
在人性扭曲的时代,她试着与父亲划清界限、甚至在下放云南后和当地最穷的人结婚,只为证明自己,却毁了自己的一生。
郑耀先这一生,也爱过人,可相比组织,他的爱都显得如此冷漠。
程真儿几乎就在他眼前死去的那一刻,他再悲痛,也终究还是忍住了,坐在那里没有暴露。
林桃为他毁去面容后自尽,在他看来是不想再见他,他甚至没有去看她最后一眼。
晚年他想要与韩冰共度一生时,却发现韩冰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国民党潜伏在共产党内部的最后一个特务,于是决定要亲手拿她归案。
尽管最终是他愿意和她一起“殉情”。
毕竟相比最爱的组织,他连自己都完全不爱。
这部剧里有一般电视剧里常见的爱情,却没有一般电视剧里常见的浪漫。
因为它的主旨非常明确——信仰高于一切。
像郑耀先这样的人,一定是有的,而且可能不在少数——在当年。
这里提到的阎又文,当年从抗日战争时就潜伏在傅作义身边担任秘书,解放战争中促成了傅作义起义,解放后虽然恢复了组织关系,但是为了避免影响傅作义的工作,他的身份至死都不曾公开,包括他的妻女都不知道。
而他的国民党身份,给他的妻子儿女都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入党、提干等各种时候,一遇到政审就被卡。
直至去世31年后,阎又文的身份才终于揭开。
短短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而今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常常会想,如果自己生在战争年代,会是什么样,是不是真的能够不怕死,不惜牺牲一切地,保卫自己的祖国。
答案是不知道。
生活在21世纪的我怕痛,怕死,怕亲人难过,信念没有那么坚强。
如果真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会不会不一样呢?
《风筝》里的共产党人有信仰,国民党人也有。
“风筝”郑耀先的死对头“影子”韩冰,潜伏在共产党内部四十余年。
郑耀先至少有过爱人和女儿,而她一生之中,只有服从组织安排跟袁农那段毫无感情基础的短暂婚姻,好不容易爱上郑耀先,却居然是不死不休的对头,最终只剩命运的嘲讽和心灰意冷的自我了断。
她又是图什么呢?
所有关于这部剧“三观不正”的质疑,在韩冰与高君宝的这一段对话中,被击得粉碎。
共产党有风筝,国民党也有影子,两个党派都不缺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去拼搏的人。
可是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一个团体的走势,国民党内部早已分化腐化无力回天,最后得天下的,终究是得民心者。
(微博/微信:天生这么红)
跟着家人看了几集,居然能播出来,不容易。
这部剧呈现了真实又客观的国共抗战、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时期的场景。原来中国人民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是信仰,现在我们的信仰又是什么?
好久没看谍战剧了,这几天追了风筝,觉得有意外收获,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挺好
终于有一部没有恶意丑化国民党并如实反映共党智商的谍战剧了。
党国没有对不起我,对不起的是四万万民众
剧本身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柳云龙,只要他导他演的片一定把自己演的主角放下绝对中心的位置,360度无死角地完美,这种自恋的心态严重影响整部片子,剪辑而言,体现他演的角色刻画详细,甚至不惜影响剧情。
演员演技、编剧智商在线的一部剧 只是我不太喜欢谍战……
听说是51集删减到46集,我是柳云龙删减成6集也不是不可以。解放战争以后的内容篇幅很长,很容易博取某些独立人格的好感,审视历史在他们眼里是个加分项,但是我对读书人怨念自己本可以挥斥方遒却不幸沦为社会底层的悲惨遭遇十分反感,执着于个人落差才不叫反思那是怨妇。
2.3。看完当前播过的任何一集就可以弃了。编剧和剪辑都不行。柳云龙在《暗算》中用光了所有的才气。
(请一定要看51集那版!!!)心里真的难受,还特别心痛。我们首先都是人,然后是男女,然后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最后才是党派。也许我真的不能懂,为什么同一个国家里,因为党派争端会斗可以血腥残忍到互相赶尽杀绝,谁都没有比谁好个一二。生命 家人 爱人 兄弟 朋友 这些难道什么都不算吗。也许就如同他们说的,做他们这一行的,本就不应该拥有一切,可,这难道不是有违人性,故意逆天吗。我觉得国家存亡危难之际不得已需要这些人们做这一行,走在刀尖上,奉献生命没有问题,但为了内部斗争。。。还有,撤离台湾之后等等,后面讲述的那一段不能启齿的历史,真的让我感到恐惧,后背发凉,太可怕了。真的特别感谢这部剧,因为也许再过二十年,亲历历史的人们就都不在了,但是这一段惨绝人寰的人祸不应掩盖,因为那里面埋藏了多少人关于重见光日的企望
好看,真的好看,比起现在那些弱智的偶像谍战剧,动不动皮衣机车,耍酷撩妹,没事儿再爱来爱去,这样有智商的剧好看多了,演员们的演技都在线,没有了那些流量明星,剧就是好看,而且剧里的台词也写的很棒
一般般吧,看的解说,这部里的男主前期太装了,或者说大部分主角除了李小冉都不太讨喜。。。
罗海琼这机器人一般念台词的演绎真是看的太让人难受了,别的演员还是挺不错的
这个故事要成立,最大的任务是要塑造出主角强大的信念从何而来。可惜编导只顾着让主角耍帅了,没有做好这个塑造人物的基础工作(你能从《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感受到瞿恩的理想主义革命家的信念,和杨立青信念的逐步萌芽、成长;但《风筝》里风筝影子的信念都特别虚浮纸片人)。基于这个原因,这部剧即使拿着9分+的故事蓝本,也最多之拍出来7分的水准。人物立不住,故事几乎等于不及格。考虑到题材不易,多送1分,总分7分差不多。
从开始到最后豆瓣评分上涨近一分,可以看到这部片子的质量。一声六哥,柳导的魅力就可见其间。隐退后的岁月让人心酸难过,为之落泪。但是,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吧。有人说,风筝之后再无谍战,期待更多好的谍战剧出现。
挺特别的感觉。演员演技全部在线,配乐也不错。有几句台词比较尴尬,但总体还是胜同类型片一截
头两集就那么多的漏洞,一个个的都行动这么鲁莽。
@某,演!还tm演!做作!落脚在个人,悬疑靠音乐
我看的是51集的未删减版。总的说来,后面比前面要更精彩,当然,后面并不怎么有谍战色彩。从一开始迫切想知道“影子”是谁,到后来我已经不再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被它冲击得支离破碎,不管你是谁。但是,至今也不敢直面过去的社会,它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呢?
40年代的使徒行者,剧情有点飘,但柳云龙这么多年后看还是挺苏的;影子啊,一开始就猜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