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油的陪同下,下午去电影院、用团购票、偷渡从自家楼下超市买的爆米花和饮料观影。
小镇很漂亮,白墙青瓦什么的,纸伞水乡什么的,女人们都很美,男人们越老越有味道。
我比较喜欢叼烟杆那几个老先生的气质。
故事是这样的,一对兄弟外出打仗,一死一残,哥哥在战场上受了很大刺激于是阳痿了。
每到关键时刻,他就掉链子。
因伤归乡之后,迟迟不能满足年轻貌美的妻子,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他有个未成年的儿子,父子亲情淡薄,且对年长的女性有所偏重,被父亲送去上海读书。
妻子许氏有苦难言,只得暗自饮泣,表面上依然勤劳贤惠操劳家事。
她有一个年轻力壮的青梅竹马,多年来一直因许氏嫁做他人妇而愤愤不平,此番得知心上人这般煎熬,顾不得双方都已嫁娶,多次软磨硬泡,终于欲火焚心,然后上下其手,最终在竹篾的环绕下郎情妾意,衣衫半褪,大饱口福,却不慎被糟糠之妻撞破好事。
小伙慌乱之下,将媳妇勒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弟弟虽死,消息却并没有传回来。
其妻苏二依旧日日凭栏,望穿秋水,那双眼睛真是美啊……苏二一手好秀工,接了一户大小姐的订单做十双绣花鞋,送货到半路,拉车的伙计兽性大发,扑倒美人,美人羞愤难当,当即施放【绣花针】逃逸。
伙计呆立当场,倒也有福气,撞上了抱着酒坛子嚎啕大哭的许氏,再扑倒,美人再次逃脱。
这一切【我终于说到正题了!
】都被因为担心许氏而一路跟踪至此的儿子看在眼里!
儿子怒火攻心,以小佛像成功秒杀伙计,之后假装无事回家睡觉。
村里人都认为苏二勾引伙计,先J后杀,群起而攻之,将其淹死。
许氏与小伙借机扮鬼吓人,洗脱杀害正房的罪名。
不料一呼百应,群众纷纷效仿,里应外合,连杀数人,终于砍倒封建迷信的大旗,利用所谓苏二鬼魂杀死象征着全村封建迷信的根源的老刁婆子一只,还有几个乱七八糟的人。
被淹死的苏二侥幸被渔民救起,捡回了一条命。
从此以后,这个小镇从封建迷信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了!
苏二又是一个好女人了!
但是!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欲求不满的嫂子和婚外恋的青梅竹马受到了严惩【大雾】,男的疯了,女的关了,所幸出狱后女的懂得了自由,爱与和平……仿效闹鬼的王管事即将偷渡成功,结果【恶有恶报】【不死不行】地被莫名其妙地抢了传票捅死了。
反正你杀了人,这事儿肯定没完。
儿子从上海回家了,与婶婶激动地拥抱着,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一片温馨祥和的气氛中,群众将儿子送到了少年感化所。
经历了这次落后、低俗的闹鬼事件,全镇民众在何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普法活动,教育了广大村民,清理了一批落后思想,揪出了个别XX,全片在许氏的高喊声中达到了高潮。
该片是如此有教育意义,以至于我看得忘记了这是一部恐怖片,全身心地陶醉在这一段段如诗如梦的江南水乡爱恋情仇中无法自拔。
最后套用王管事的一句话:“理想主义是行不通的!
”【摔!
】
电影《绣花鞋》:一双挂在贞节牌坊上的鞋中国大多数反映女鬼的电影都拍得比较文艺、比较唯美,由叶伟民(代表作品《人在囧途》)导演的《绣花鞋》亦是如此,以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该片少了些恐惧,多了些哀愁。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名叫《一双绣花鞋》的电视剧,内容是什么已记不清了,唯独还有点儿印象的就是那双漂亮的绣花鞋。
不管是在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中,还是在电影《绣花鞋》里,绣花鞋都很漂亮,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恐怖、邪恶、死亡的代名词。
为什么是绣花鞋,而不是皮鞋、凉鞋、布鞋、草鞋成为作者选择的符号呢?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绣花鞋多为女人的鞋有关。
因为整部电影是要表达一个女性的欲望与道德、人的愚昧与邪念的故事。
我们知道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这种关于“贞节牌坊”、“浸猪笼”、“点天灯”的故事非常多,它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爱欲在“贞节牌坊”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的压抑下,想要挣扎、想要冲破束缚,获取自由,结果酿成了悲剧。
这种悲剧的结果就是把善良的人变成厉鬼,用厉鬼的身份与恶人斗争。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往往压抑着情欲,使情欲处于非常隐秘、非常脆弱的境地。
电影《绣花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并不是要给我们讲述一个鬼故事,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一双挂在贞节牌坊上的绣花鞋的故事,一个关于情与理、欲与法相冲突的故事。
另一方面,由于本片的商业化痕迹过重,加之导演刻意注入了一点史诗传奇色彩,冲淡了原本的主题思想,使得情与理、欲与法的冲突不再那么强烈,而把导致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引向战争。
战争让两个女人等候,一个等回来了,一个可能要用一生等待。
但等回来的那一个也是一个废人,腿都没了,还要啥鞋?
希望得到了满足,欲望却落了空,于是在那棵树下悲剧发生了。
由此可见,绣花鞋是欲望符号的代表,越漂亮的绣花鞋越容易激化矛盾。
因为漂亮的东西和丑恶的东西一样,都是邪恶的化身。
绣花鞋,你一旦脱下它,它就是恐怖、邪恶、死亡的化身。
那时的绣花鞋不是穿在脚上,而是订在贞节牌坊上的象征之物!
今天的绣花鞋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挂在贞节牌坊上的观赏之物!
周六下了一天的雨,出不了门,我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来下载这部电影。
躺在床上看,不觉之中已经睡着了。
我只想说海报封面做的真是太好看了,至于情节,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想说它是有多么的狗血。
总之,隔天我就把电影从电脑中删除了。
不要老用更高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电影,不是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中国人喜欢崇洋媚外,这种观念逐渐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了。
难道恐怖片就一定要白衣女鬼,狰狞的面目,若隐若现的出现在屏幕的某一个角落里吗?
还是要像小日本一样,有个女人从屏幕里爬出来……这部电影从更高的一个层次看出当时中国一个吃人的社会,这难道不比那所谓的浮现恐怖更来得恐怖吗?
不要老觉得自家的东西不如人,有本事自己去拍来试试。
难道就不可以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吗?
四个女人的故事,四种不一样的美,苏二,江南小镇绣娘,丈夫为国征战,带着一儿一女,凭借一手绣工,支撑起一个家,温婉,贤淑,安静,柔顺,谦卑,善解人意,种种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形容中国女人的古典美,似乎都加诸在了她的身上。
喜欢大小姐和两个小孩之间的亲情戏,流动的光影远比一张静止的海报更有感染力。
一身月白色的旗袍,端坐在庭院中,赶制着为绣着彼岸花图案的绣鞋,两个小孩手执风车,在庭院中追跑嬉戏,纵然没有看到过民国时候的家庭,但是大抵也能想象得出,这就是那个时代,就是最普通最珍贵的亲情。
影片中,似在若有若无中讨论者生与死的话题,中元节放水灯,苏二看着沉下水塘的纸灯,宽慰着祭奠亡妻的王理事,却告诉一双儿女,她有一天也会死去,但是现在,还是要心存希望的活着。
对于苏二来说,希望是什么?
是丈夫沈宣青平安归来,是一双儿女平安长大。
中元节的夜晚,一场命案,搅动了江南水乡的安宁,被人冤枉却百口莫辩的苏二被处以极刑。
竹笼里,苏二心心念念惦记着的是她的一双儿女,既是生离也是死别,淹没在海水之前的瞬间,她还在叮嘱孩子们要照顾好自己。
整部影片中,心如与孩子们的对手戏总是很感人。
这一幕有没有戳到你的泪点呢?
江南烟雨,依水而建的村落,青砖灰瓦的小院,码头上的贞节牌坊和水车,上演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古老戏台,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树下的许愿佛,枝头的红色丝带,浓墨重彩渲染着旧时代的中国印记。
古代中国对于死亡有着很多的猜想,那些亡灵会选在头七的夜晚重回人间,枉死的冤魂更是如此。
头七夜之后,接二连三的命案让人们惶恐不安。
死去的人会有希望么?
然而乡绅、贞夫人等人是有希望的,希望“苏二”不要回来找自己索命,心中有鬼,世间便也有鬼。
至于村子里的其他人,各自有各自种下的因,也会收到结出的果。
至于两个小孩,却希望可以再次见到母亲,哪怕只是一缕幽魂,也要见见母亲。
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希望,那一点点看不见摸不到的希望,让人们在最绝望的境地里也要坚强的活着,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忠关于电影 一直在想,什么是好的惊悚片呢?
不为了吓人而故作悬疑,看过之后恍然大悟,结局在情理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没有欧美恐怖片的血腥,没有灵异电影的幽暗,红衣,绿色的芦苇,倒映着月光的水塘,立着一方方牌位的祠堂,空中飘落而下的蒙蒙细雨,当一副浓墨重彩的江南风景,变成了惊悚悬疑故事的背景,色彩原来也能成为一种制造惊恐的元素。
除了美景,当然还离不开没人,相对于苏二的温婉,莫小棋扮演的许氏要更泼辣、更追其自由,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也算得上是特立独行了,小叶姑娘扮演的老师透露着理性的魅力,至于红姐扮演贞夫人,确实很病态,但是在她刚刚嫁为人妇之时,想必也是一身香闺正气。
一个圆满的故事,一个引人思考的主题,一群优秀的演员,成就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吧?
关于电影 一直在想,什么是好的惊悚片呢?
不为了吓人而故作悬疑,看过之后恍然大悟,结局在情理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没有欧美恐怖片的血腥,没有灵异电影的幽暗,红衣,绿色的芦苇,倒映着月光的水塘,立着一方方牌位的祠堂,空中飘落而下的蒙蒙细雨,当一副浓墨重彩的江南风景,变成了惊悚悬疑故事的背景,色彩原来也能成为一种制造惊恐的元素。
除了美景,当然还离不开没人,相对于苏二的温婉,莫小棋扮演的许氏要更泼辣、更追其自由,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也算得上是特立独行了,小叶姑娘扮演的老师透露着理性的魅力,至于红姐扮演贞夫人,确实很病态,但是在她刚刚嫁为人妇之时,想必也是一身香闺正气。
一个圆满的故事,一个引人思考的主题,一群优秀的演员,成就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吧?
我跟我哥哥去买的票,一个影院只有四个人,我觉得应该会比较有气氛吧?
得,最后结果是,我哥已经崩溃到剧情都不懂了,我崩溃到想拿一大袋子零食投篮…真心还不如去看当年的一双绣花鞋…
其实以“绣花鞋”作为悬念或者是恐怖标志的题材电视剧并不占少数,也多亏此番易名,如果照原来的“鬼妈妈”作为片名的话,一定会给观众造成更大的心理落差。
名字中的“鬼”被总局很顺利的拿走了,剩下了一双绣花鞋,再看完影片后,观众可能会觉得绣花鞋这一线索可能还不够印象深刻,但是作为片名却要比鬼妈妈稍胜一筹。
近些年来,国产恐怖片更注重强调精神分裂,幻觉,病人,梦境等等。
所有这些,再搭配几幅恐怖宣传海报,然后观众们就可以抱着打鬼捉鬼的心理去电影院开心一日游了,影片结束吐槽几句,这一天过得还算有点品味。
再后来,国产恐怖片又找到了粉丝群,于是笑声之后也听到了不少尖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恐怖片会让人发笑不止,究其原因不少恐怖片只是借恐怖之名来掩内容之虚。
电影《绣花鞋》从理论上来说,也逃不过这样的模式,首先大背景下都没有鬼,长期以来观众们都吃了这颗定心丸。
所以国产恐怖片只能在悬疑及进步思想上下功夫了,这点影片内容还是很优秀的。
影片讲述了1948年的某江南水乡,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剩下的都是有残疾的男人及老弱妇孺。
传统的思想尤其是贞洁的传统束缚着不少妇女,面对着失去能力的军人丈夫归来,许氏也是无可奈何。
盼望军人丈夫归来的苏二,也面对极大的舆论压力以及自身有着强大的保护意识。
加上以乡绅老寡妇的传统思想迫害了的乡理事王致远。
影片以一进步青年 何楚君的角度回忆和讲述这一时代的悲剧。
同时也见证了受封建思想束缚的腐女怎样挣脱枷锁找回自由,而进步人士又是怎样的坠入封建深渊,然后就是各种死相了……说了半天还是没有鬼,讲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诸如河灯,法事,鬼戏,符咒,佛像,头七的鬼元素却是明晃晃的闪耀其中。
故事说了一小时的悬念,聪明的观众都可以拍着大腿说,“嗨早都猜到了”。
影片剧情力求创新,相比其它的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
同时片中的亮点也颇多,具体有这么几点:①影片的配乐能调动人心,鼓声,反弹琵琶声如同催命勾魂般②林心如演技还行,在被迫害时那几声哀怨仿佛就是紫薇再现③两位妇女,等回了丈夫的那位是八路军 而 死去那位是 国民党国产的恐怖片注定是不会有鬼的,但是鬼说不定哪天也能以一个正面教材频繁出现在电影当中。
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恐怖片了。
今天和朋友跑去看《绣花鞋》,在木有体会到任何惊悚片的惊悚精神之后,只有靠吐槽来撑着看完了这部电影。
出来只有深深鄙视自己,为什么因为豆瓣是装13青年的大本营就不相信它的评分,一定要去看个4.2分的电影呢,为什么?
为什么?
难道当年《孤岛惊魂》的烂片乱打式冲击还不够吗!!
本来想到电影吧找同受这部电影折磨的朋友发发牢骚,结果竟然都是一片为林心如祝福的景象,我真匪夷所思啊。
这完全是一部打着鬼片的名号,披着惊悚片的外衣的封建伦理批判片,也是一部节奏慢得想拿个遥控器快进,槽点无数的烂片。
虽然早就知道不可能真的有鬼,但是你好歹给个心理惊悚、气氛惊悚之类的调下胃口吧,人家CCAV走进科学、百科探秘神马的都比你会制造悬念和气氛啊。
我那看《第六感》都捂眼睛的朋友深深被剧情弄得笑出来……广电总局你们其实是恐怖电影的托吧,死命压缩题材,搞得平头大众想看惊悚片的欲望一升再升,尽管拍出来的惊悚片一个比一个烂,但还是一个比一个卖座。
别说日本、泰国的惊悚片,我真宁愿看美式的血腥恐怖片都不想再看这类骗钱的四不像电影了。
我是特地准备了一个晚上来欣赏这部在中国大肆鼓吹大肆宣传的恐怖片。
咋一看,它几乎集合了所有恐怖片应有的元素:水,血,鞋,怨妇,复仇,毒妇,偷¥情,夜晚,野地,坟头,墓碑,死人……而且之前在大陆上映过一部恐怖电视剧《一只绣花鞋》,也使得“绣花鞋”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成为一大亮点。
但我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的高超技艺,让这部一出炉就占据各大影院,这部花了大价钱进行宣传和营销的商业片,成为彻头彻尾的烂片。
着实不知该如何定位,恐怖片中的喜剧片?
剧情片中的烂片?
科教片中的战斗片?
还是家庭伦理片中的失败片?
抑或批判片中的露骨片?
恐怖片你好歹有点恐怖的东西看啊,有吗?
敢拿出来吗?
剧情片也好歹让人有点猜不透路线啊,怎么有点一看开头十分钟就能知道整部片的赶脚?
科教片你好歹弄个主持人,弄个专家组进行调研,“精密”分析和“透彻”分析了再放出来啊?
家庭伦理片好歹再纠结一点关系再复杂一点,最好来点什么的吸引眼球啊?
批判片好歹隐晦一点深刻一点啊?
这种片子若不是闲的蛋¥疼我绝对不会在电影院观看,下载下来看都觉得浪费时间了。
与同期的《贞子3D》相比,一没震撼视觉效果,二没树立良好的口碑,三没看后回味的必要。
总结一个字,烂!
不要以支持国产片为借口继续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这种烂片上了,即使是大牌,即使宣传得天花乱坠。
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广电总局的阉¥割之刀对准了任何一部值得阉¥割的片子,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是和谐的好电影,群众喜闻乐见,领导没有包袱。
借用《他的国》中的对联结束:生是中国的绣花鞋,死是中国的好公民。
没看电影之前,先是为89min的长度吃了一惊。
多角故事无法在短时间内合理展开情节是国产电影的普遍通病。
更何况导演还要给观众一个合理交代:这个世界是没有鬼的。
影片的开始是爱国主义反战教育片和风景区旅游宣传片,画面素雅干净,节奏和缓,气氛安怡。
我问基友:咱是不是走错厅了?
随着背景音提示的不断陈述,终于在开始将近十分钟的时候出现了漂浮“女尸”的片头。
此时,观众已经被告知,这是一个战火纷乱的时代,在保守的小村子里,我们的主人公们要被封建糟粕迫害了。
观众们就这样被填鸭了背景知识和故事主题。
而等到七大姑八大姨三舅老爷二叔公一般闲杂人等都出场自报家门之后,已过30分钟了。
导演还嫌不够,为了渲染苏二一家母子情深,硬是让林美人和小演员哭喊了5分钟。
长达40分钟的前戏,让我怀疑还影片还能不能高潮。
引入鬼的概念之后,在一分钟之内,挂掉了3个人,我们红衣“女鬼”的敬业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影片氛围也随之一变,阴森的水道,贴满咒符的房屋和树,压抑的祠堂,鬼影绰绰的山地和芦苇,可见导演在布景上还是下功夫的。
可惜林美人饰演的“女鬼”气场太过清婉幽怨小媳妇儿,削弱了整体感觉。
托光点总局的福,午夜红衣女鬼飞扬的长发拍出了一种舒蕾洗发水的效果。
接下来的情节以人物为轴,多线展开。
通过倒叙和插叙合理的“驱鬼”。
故事是下过心思的,推理和逻辑交代的也清楚,但由于时间的问题削弱了情节的整体张力。
再加上导演为了妇女的性解放,封建糟粕害人害己,要做有文化有理想的时代新女性,要相信正义和法制等育意义植入了大量对话,更使得情节交代的铺陈渲染显得局促不安。
在发展部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莫小棋的激情戏,保守含蓄中不失律动激情,在同类题材中绝对能排进三甲。
林美人“还阳”后叙事再次归于平淡,伟大的导演在最后十分钟里还不忘赋予影片更多的教育意义,再次重申之前提到的种种良好思想后还不忘加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法教育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的正确指导思想。
至此,影片终于结束了。
在我心中,最好的电影拥有引人入深的情节和触动人心的共鸣。
二等的,情节和共鸣任有其一便可。
三等电影,情节不完整或情感做作不真挚。
最差的,情节混乱情感缺失,拍出来应付市场糊弄观众。
国产恐怖片因为政策和商业运作上的原因,几乎全部可以归入最末一等级。
光点总局说,“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大部分人在农村,知识程度不高,如果我们说有鬼的话,他们会相信的。
” 说的好像广大群众一直以来最擅长的便是盲从和相信。
主流和谐的文化市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大多数情况下邪不压正,政府和上帝一同保佑吃饱了饭和没吃饱饭的中国人民。
于是,无数像《绣花鞋》这样本应该阴森恐怖扭曲诡谲的电影变得温馨善良提供整齐划一的价值观指向的教育片。
然后呢,大家又都相信了它们所说的了吗?
请问,这是励志片吗?
罪恶的制度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前半部分很好,后面稍显拖沓。
我靠、该香艳的地方还是挺香艳的。
作为国产恐怖片,最起码不雷了,值3星
這一星就給偶的女神吧。真心難看啊。據朋友說,本想和美女一起看個恐怖片隨便顯顯英雄,結果片子選錯了,整一個鬼都沒有........
以为是个恐怖片,结果是个文艺片,冲着广电就能猜到没鬼,不过演员真的很到位啊,情节也没有太大漏洞,表扬一下吧
说实话在已有的国产恐怖片里讲述已属完整铺垫到位,氛围和表演都无严重缺陷,前半部节奏很好,只是包袱在中后节打开得太早,以至于结尾拖沓绵长无力,在“绣花鞋”已知的恐怖观感下虽无创新但做到了有逻辑有条理
在国内众多山寨、恶俗、粗糙、无趣、莫名其妙到极致的鬼片大军中,这个算不错的了!至少人、景和画面尚有可圈可点之处~
前半太弱了,爱情片呐 温情片呐 鬼片呐 ?
故事的背后是封建制度下的悲哀。
国产恐怖片,到最后都会告诉你“嗯,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鬼”(/= _ =)/~┴┴
莫小棋真胖呢
我看的恐怖片不多,这片子的确突破了我对恐怖片的理解。很喜欢结局。
一星给心如姐姐
不敢看恐怖片的我都不觉得这个恐怖。。。
这电影让我想起了那个神展开的“红茶君”。。编剧大人,你到底是看了多少狗血剧才搞出这么剧情高潮迭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惊喜接二连三的“鬼片”啊。。。。。
剧情推进慢的出奇,仿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浪费时间,不知道在讲什么故事,情节硬伤致命的无聊就算了,对白还不像人话,演员做作矫情的表演总是逼着人想放肆大笑。如今烂片已经成了国产恐怖片的代名词,我甚至很不厚道的怀疑中国演员就不适合恐怖片。★
浪费时间
这是凄美的爱情故事,不想写的太狠,毕竟演员导演都不错,只是这TMD不是恐怖片啊!!!!!充满了怨恨与不平衡,结局到挺有报应意识的。给这么多演员加上导演也该有三颗星了吧。景岗山让我很无语。。。。
为了看唐文龙我花5块看了优酷在线我会说吗 结果发现他只是个打酱油的 呜呜呜 而且旁白罗里吧嗦到底想干嘛 分分钟让人抽离啊 剧情如此平淡简单 每个人都死的好潦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