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耿军导演获得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东北虎》(2021),我更喜欢这部《轻松+愉快》(2017)。
一座北方小城发生的犯罪故事,剧情并不复杂,黑色、幽默、荒诞贯穿其中,符号化的人物,直白的隐喻,舞台剧感的调度,让这个悲伤的故事充满喜感。
但正如导演所说,他的电影的底色是“悲剧”。
一个随身带着毒香皂的假销售。
一个随身带着开光信物的假和尚。
一个在家不修边幅出门浓妆艳抹的旅馆老板。
一个丢了一棵树被开除的护林员。
一个丢了妈妈的傻头傻脑的基督徒。
两个肠胃不好的警察。
故事发生在一片破落的街区里。
假销售用毒香皂迷倒一个推销武术班的年轻人,年轻人把也想行骗的假和尚撂倒,到派出所报案却被要求现场表演一段武术。
假销售住进小旅馆,认识了旅馆老板和护林员两口子。
基督徒在街上贴告示找妈妈,护林员在街上贴告示找树,两个人决定一起搭档贴告示。
假销售遇到了基督徒和两个路人,路人被迷倒,基督徒感冒了躲过陷阱,他看到路人倒下被搜身,假销售让他主动交出财物,基督徒躺下对他说:“主告诉我们,不能不劳而获,你来翻吧。
”假销售默默地离开。
假销售遇到了假和尚,假和尚被迷倒,基督徒把他救回家。
吃带鱼的时候,假和尚承认自己是个骗子。
两人有了如下对话:“我不会骗你的,我们是朋友。
”沉默。
“不是。
”“那我跟你信基督,暂时还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沉默。
“不是。
”“那我不信基督,也不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沉默。
基督徒给假和尚夹了一块带鱼。
假和尚在电影里独自行骗三次,次次碰壁。
第一次遇到会武术的年轻人,被打;第二次遇到假销售,被迷倒;第三次和假销售前后脚遇到犯罪团伙,被抢劫。
就像他自己被假销售拒绝时说的:“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
”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秩序。
胖警察借查案的机会多次到小旅馆,试图引诱女老板闻香皂,护林员先是威胁他不要动自己媳妇儿,接着又自打耳光。
假销售和假和尚被胖警察跟踪,对峙时发现假销售和胖警察是小时候同学,三人来到小旅馆吃面喝酒,胖警察用酒和香皂放倒两个骗子,又想侵犯女老板,激动猝死。
瘦警察找胖警察,遇到贴告示的护林员和基督徒,又看到埋尸体的假销售和假和尚。
五个人,一把枪,在天高云淡的荒野里来了一次紧张微妙的博弈。
镜头一转,五个人在一起吃面,警察开始“招安”,邀请他们来派出所当保安。
四双眼睛困惑地看着警察。
电影的剧情、人物和对话都是极简风格,基本使用固定机位,在对话中刻意营造迟钝感,在行为上制造荒诞感,使得电影整体有种漫画感,极强的形式感让人想起考里斯马基或韦斯安德森,但又没有他们电影里埋藏的温情。
以温情为核心可以支撑夸张的形式,形散神不散,批判先行则容易让电影顺势而下,没有边际。
主角人物闭眼走在绿光中的结尾非常突兀,收尾有些遗憾。
瘦警察强迫胖警察试试香皂的功效。
胖警察推脱不了,闻了闻。
什么感觉?
轻松,愉快!
香皂在这里象征着贪婪和罪恶的诱惑,香皂在不同人之间的辗转也象征着恶的蔓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作恶,假销售用迷药,假和尚用“信仰”,警察用权力,团伙用暴力。
唯一的“善”来自“傻子”一样的基督徒,他口里一直念着神的教诲,心里一直想着丢失的母亲,神和母亲都可以理解为对善对美好的追索而不可得,即便如此,他依然用诚实善良宽和对待每个人,不改初心,不做伥鬼。
只是这微小的道德力量在强大的森林法则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孱弱。
基督徒没有改造任何人,也没有找到母亲。
本质上这是一个底层互害的故事,一群陷在泥潭里的人互相踩踏,他们比的不是谁上岸快,他们争的是谁下沉慢。
既然前途无望,香皂似乎又成了一种麻醉剂,用欲望和罪恶,在虚无中攫取出一丝存在的快感。
那些清醒的人都活在压抑和麻木中,只有闻过香皂的人体验过轻松+愉快。
我个人的第一本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出版于2017年4月,而书中对于耿军导演的访谈,则完成于2014年的夏天。
访谈结束后不到半年,耿军凭借短片《镰刀锤子都休息》荣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
而我的这本书,有幸比较系统地回顾了耿军的创作生涯,和包括这部金马最佳短片在内的所有作品。
我个人,也因为这本书,有幸跟耿军导演结缘。
2016年秋天,当我携自己第二张原创民谣专辑《光》,去北京69咖啡巡演时,耿导还前往现场捧场,既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大为感动。
作为一位非电影体制内人士,我跟书中的独立电影导演的联系与交流,完全是精神层面上的,即通过其电影作品而展开,而这些导演每一次新作的南京展映,正是我们开展新交流的最佳契机。
这个四月,有幸陆续跟自己书中访谈的几位导演的新作相遇,先是周四晚上,在大华大戏院,观看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然后就是昨晚(周六)在南艺,观看耿军导演的新作《轻松+愉快》,到了下周,还会观摩书中唯一一位女导演的新作,真可谓是丰收之月。
无论是已经走上院线(万玛才旦),还是仍然行走在电影体制之外(耿军),这几位导演对于自身作者性的坚守,以及一以贯之的社会与现实关注,都让我感动不已。
跟自己爱人戏言,耿军新片的这篇影评,或许是近期撰写的这么多篇文章里,唯一一篇不能在正式媒体刊发、因而没有稿费收入的文章,但基于自己对中国独立电影一如既往的热爱与关注,自己今晚饭后,还是守在电脑前,认真敲打出这些文字,为耿军导演的这部新片摇旗呐喊。
对于熟悉耿军电影作品的观众来说,相信没有多少人,会不同意耿军作品的现实主义气质与风格。
这种现实主义,当然有别于王兵导演那种纪录片式还原再现的现实主义,但这种建立在黑色幽默与艺术化处理基础之上的现实主义,其表现力与信息量,在我个人看来,却一点也不亚于前者。
这部《轻松+愉快》也不例外。
所谓黑色幽默的反讽效应,在片名身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无论是中文名称里的“轻松”和“愉快”,还是英文片名的“free and easy”,实际上都跟影片讲述的具体故事之间,构成了一种极度充斥着反差的张力。
尽管片中,东北式的幽默段子可谓层出不穷,但影片的整体氛围,却没有呈现出一种轻佻的欢乐。
相反,大量定格的人物特写镜头、语速缓慢的对白和东北破败的工业区状况的一一展现,都让影片带有一种深沉的忧郁氛围,以至于片中的人物越发出搞笑的对白,台下的观众在细声欢笑之后,随之而来的感觉,就是沉重与压抑。
这样的沉重与压抑,直接源于耿军导演对于老东北工业区尴尬境地的精准展现与把握。
在本片南艺放映的前几天,耿军导演名不见经传的故乡——东北黑龙江鹤岗市,突然成为网络媒体上的热门主角。
由于资源枯竭、经济停滞不前和人口的大量迁出,鹤岗的房价呈现出大跳水的状态,以至于320平方米的房子,标出10多万的价格,仍然无人接手。
这样的热点新闻,或许正好可以给耿军的这部新片,写下一个完美的注释。
从本片一开始,导演就没有立即进行剧情的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已经成为废墟的厂房、空无一人的宿舍区和种种破旧、废弃的家用物件,这种荒凉的无主之地的感觉,为后来的黑色幽默故事,奠定了一种悲怆的基调。
影片中出现的多处数字,也刚好可以跟鹤岗的上述房价数据,形成一种互文式的对照。
厂区两室一厅中设施齐全的一个房间,每月房租两百元;派出所招募的保安,试用期每月工资七百元,转正后每月工资一千二百元。
只要简单对比一下南京街头普通服务员包吃包住后的月工资,都基本上已经达到至少三四千元的水准,就可以想见现如今东北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如何的停滞不前。
而废墟般的破败城市,跟道德沦丧、醉生梦死的人的生存状态,直接形成了相互对应。
从卖香皂的、江湖游僧到社会混混,城市里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个体,几乎都在打着各种各样的名号行骗,谋取法律框架之外的经济收益。
而更让人觉得滑稽和扼腕的是,这些寻求非法经济收益的个体,已经几乎找不到一个正正经经的人,来实施行骗,而只能相互之间实施行骗。
这种互害型的社会,正是东北部分老工业城市经济严重下滑后带来的社会秩序崩塌的缩影。
跟《镰刀锤子都休息》里类似,本片中唯一闪烁着道德光芒,秉承善良和本分的生活理念的人,恰恰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傻子。
而其他人物,从僧人的借佛敛财,到商人的以香皂为迷药、实施抢劫,再到胖警察的滥用职权、欺压民女,无一不是一个经济衰退、道德崩塌、社会失序、政府失灵的社会状态的反映。
如果大家对东北、尤其是东北的诸多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的新闻有一定关注的话,就知道耿军导演的这些展现,可能有夸大的艺术化成分,但绝非空穴来风。
甚至就连众多人物都被商人的香皂迷药迷倒这一情节本身,或许也在暗指东北部分民众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耿军导演的这些展现与设计,既能真实反映出他对于家乡发展现状的态度,其实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影片中大量的画面,都是片中人物长期正面占据中心主体位置,仿佛在跟台下的观众直接进行交流。
这样的一种镜头处理方式,仿佛是导演借助于片中的人物,来直接跟观众的内心深处的灵魂对话,加大了影片的震撼性,使得无论片中的桥段多么诙谐,观众内心的沉重感却永远挥之不去。
最后,当影片片尾字幕出现之时,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即片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以演员的本名来出演。
导演或许也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明本片的故事尽管源自虚构,但这些故事的诞生,却完全深植于东北家乡的发展现实。
而片尾二手玫瑰创作的紧扣剧情的歌曲,更是将本片的东北气质与味道,推到极致。
从影片的基调和剧情来看,本片要想在国内院线公映,估计难度非常之大,但我仍然由衷祝愿,这样一部极具作者特质、以黑色幽默手法关注东北发展现实的电影佳作,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跟国内广大观众见面,也祝愿耿军导演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就此搁笔。
2019.4.21晚作于竹林斋(本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
)
(附)本片观影笔记:破落的工厂宿舍区,敲锣的人,死寂的城市,工业化的遗迹,《轻松愉快》——free and easy,年轻人给中年人发广告,打耍,中年人推销香皂,闻香皂闻晕了,抢走财物,环境需要和谐,中年人拿枪,僧人穿行,推销佛牌,108块钱,和谐拯救危机,租房子住,一个月两百,女房东陈静,中年人张志勇,生理不允许,复古的装饰,房客薛宝鹤,红旗路管绿化的,被盗一棵树就要被开除,傻子唱宗教灵歌,耿导本人出镜,面孔占据主画面,推销入教,感冒闻不到味儿,主告诉我们:不能不劳而获,高价收购杨树,傻子发寻母广告,僧人不闻香皂,跟僧人是同行,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僧人晕倒,偷财物之前祈祷,基督教与佛教教徒的对话,背诵课文式地朗诵《圣经》,僧人与傻子的对比构图,轻飘儿试一下与生理上不允许,迷晕的感觉——轻松、愉快,傻子一个月吃两次带鱼,僧人不是出家人,是骗子,直对面孔,直指内心,种种人物特写,老头子得了重病,要花钱,骗钱,骗钱的遇上抢钱的,小骗子遇上大骗子,塑料枪,鼓动骗子揍骗子,焦虑感与危机感,两个骗子睡到一起,乌云密布,面对警察,打自己嘴巴子,警察一辈子就追求两个字——玩过,四个人一起吃面,一大片树被偷锯,薛宝鹤的崩溃,僧人形象的模糊,厕所里的迷药抢劫,老工业区作为背景,两个骗子的大吼,废墟与破旧,张志勇拿塑料枪骗来真枪,警察张迅是张志勇小学同学,二十多年没见面,两个骗子对着香皂睡觉,警察对陈静的性侵犯,警察也睡倒,呆立的特写镜头,重复的敲锣,顾此失彼,警察用枪威吓民众,民众起来反抗,所里招保安,试用期七百,转正一千二,傻子的哭泣,薛宝鹤的烧尸,警察张迅在迷梦中,三位参与杀他的人依次在迷梦中,警察开枪,二手玫瑰的配乐,本名出演。
影片开头断壁残垣,一股荒芜之气扑面而来,很难想象在当今现代社会大跨步的发展下,一片欣欣向荣,繁茂发展之际,竟然还有如此残破,后现代状的荒芜感如此真实吃惯西餐牛排,高楼大厦,科技满天飞的感官来品尝一番玉米面伴着沙石下咽,破旧平房,原始劳作的粗糙感。
回看大起大落的东北鹤壁那破败不堪,面朝黄土头顶阴霾的不适感需要细细咀嚼城市的衰败,往往伴随社会的解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割裂,在这场割裂中无一人幸免。
老骗术和新骗术的对决,胜者不再是骗而成了抢。
当骗这层外衣被掀开,那将赤裸裸的露出暴力寻树的职工,寻母的信仰者,以及被骗被抢者寻求正义都欲求无门而无疾而终。
执法者的无为,公信力的消散,社会关系解构,人人自危。
有能力者抛弃土地,远走他乡。
只留下走不脱,逃不掉的人持续混乱,荒芜破败,自生自灭剧中的香皂是重要道具,用致人昏迷的方式送人一场美梦。
让失眠者入眠,梦中看到温暖,文明的南方。
让胖警察一梦良久不愿醒来,只为那梦中自如的轻松+愉快。
而这只是梦,只能是梦。
梦醒时分被行窃,被现实拖入荒芜,被老张拿来行骗,被胖警察拿来满足私欲。
胖警察的意外死亡带来了全剧的高潮,一个执法者被撑死,真是足够黑色幽默。
瘦警察的寻找过程,把事件参与者一次性聚齐。
两次开枪,迎来两次逃跑失败。
在死亡的威胁,求生的本能下,众人拿起锄头和武器面向警察。
这次轮到警察陷入恐慌之中,当最后大家齐坐一堂,放下武器吃着饺子。
关系都达到了平衡,新社会构架被推出,人们的生活可以继续下去,就像是达成了某种暗地里的协议影片最后胖警察的起死回生的闭眼一枪,就像是贾樟柯《小武》里最后的长镜头,一群人围着观看小武,而我们面对屏幕也像被围观而一丝不挂的被审视一般。
最后这一枪面对镜头,射向你我,射向大都市和小县城,射向身体也射向心灵。
请给逃离的人一条回家的路,即便遥远,即便艰辛,那是黑暗里的一点点曙光。
长焦,拍的很清晰。
画面很对称,更显得讽刺哈哈哈。
穿大衣的骗子,愣是整出了港风的感觉,画面感很强,很不错。
把东北农村的空旷,萧条都拍了出来。
充满深意的小故事,不管是天上掉馅饼的肥皂还是庙里失火的假和尚,再到忙一辈子比不上一棵树的小职员,都很现实。
权力的转化,一开始没看懂为什么一个警察吃药另一个也要吃药,后来再想想,很妙。
一个是领导,一个是办事的,从桌上的电脑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能用,一个只能伸长脖子看。
再到只有一个人出警,有意思。
权力的转换也很有趣。
报警的小哥被迫练武,生理上不允许哈哈哈但还是只能打一套拳。
到最后低级的jc被迫闻香皂,同样的生理上不允许却有了不同的意味。
谁有能说一直高高在上。
骗子碰上强盗,有意思。
社会成了森林,弱肉强食。
假和尚和真基督徒的友谊。
新老骗局的碰撞,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jc调戏妇女,中年男人被社会框住的懦弱,权力的滥用。
玩过只是因为有权力,而懦弱也只是因为被压迫的迫不得已。
之前的吃药也是铺垫,最后终于撕破脸皮,却死在了高血压上,讽刺啊。
j号9527,哈哈哈。
最后的累积的冲突爆发,很有张力。
每个人都想跑,每个人都想自保。
这边跑完那边跑。
最后的爆发,爆发后的请客吃饭。
有意思。
如果不是zz因素,评分应该更高些。
画面真的很不错,长焦下的东北农村,空旷,寂寥。
演员演技也很好,代入感很强。
最后基督徒哭的时候真的看的人很难过。
对称的画面,工整的镜头,真不错。
不合时宜的敲钟声,正如下岗后的人们,破败的院落,充满弱肉强食的社会,权利的滥用,请客吃饭的“人情”社会。
拍的真不错。
看完,轻松 愉快。
很可惜的一部剧,它本该可以做到更好。
前半段三十分钟节奏拉满,每个人物出场个性鲜明,黑色幽默拉到极致,配合大东北破败,有种独特的戏谑感。
弱点总的来说有二。
一拍摄1、镜头语言单一,且重复。
2、镜头氛围感欠缺,人物镜头单薄不丰富。
3、几乎全是静态的,没有动态。
二剧本1、剧本有很大的硬伤,结构上最多是二级循环结构,这么长的片子不做到四级根本不够看。
2、因为循环结构太少,就无法拉扯出核心冲突,就不会有节奏变化,没有节奏变化就显得很呆很墨迹。
3、魔幻元素表达太过生硬,且单一。
4、没有灵魂归宿的空洞,人物没有归宿,故事没有归宿,大东北没有归宿,导演也没有归宿,连同观众也没有归宿。
其实没有归宿也是一种归宿,只是团队自个都没想明白这些。
如果重做这部剧,剧的核心词应该是孤独和挣扎,而不是荒诞,荒诞只是表达方式。
孤独的表浅是城市的落寞、衰败,芸芸众生的艰苦,其次是表达的孤单,个体生理的孤单,深层次是爱而不得和信仰崩塌的孤单。
因为孤单所以挣扎,挣扎到后面,一无所得,爱而不得,求而不得,直到失无所失。
因为孤独所以挣扎,因为挣扎所以更加孤独。
然后……迷失……魔幻……发癫……归寂……或者……新生这样剧情会有明显的推动感,层次分明,节奏变化,内核清晰。
基督徒母亲线如果是条隐喻线,如何不把它改成,后面其他人发现基督徒只是疯了,他母亲实际上是把他抛弃了,而不是找不到了,他接受不了开始自我编排各种走失细节。
矛盾点就是要不要戳破这个谎言,也就是接不接受这个现实。
答案肯定是戳破,接受,再新生,改掉了口吃。
和尚线由骗,做铺垫,他的善意和嘴硬,到自我认知,到机缘巧合做了四处苦修化缘的真和尚。
胖警察对女房东的长久暗恋,爱而不得,到爱而发疯,自毁。
自毁可以安排在小舞厅里面,歌老旧欢快,人寥寥无几,还是有些岁数的人,没有年轻人。
他得到了女房东的回应。
房东护林员需要做铺垫他对树木被投做了许多的准备,然后因为老婆的事情,顾此失彼,最终丢掉工作。
他和老婆大吵一架,两人都几近崩溃。
最后主角若干年后遇到了做小生意的两口子,不富裕拮据,但有盼头。
传单小伙,只有一个出路,离开本地,成了富商。
结尾的结尾,基督徒是个脏兮兮的疯子,和尚在监牢里,胖警察嗑药死了,老出租房里只有失业孤单的护林员,传单小伙成了传销小伙。
主角成了那个唯一成功的保安。
不怕过审的片子真牛效果远胜安眠药的香皂打开厕所门给人递烟扯闲话的拉屎室友,憋到用力的时候还轻轻地再把门给合上让同事闻毒香皂,饥饿小伙儿秀拳脚的警察顶着神圣佛光四处卖假挂件的假和尚,还求人摸摸自己,但看翻译字幕以为是黄片兢兢业业几十年因为一棵树被偷走了就要被炒鱿鱼的老护林员,妻子被警察潜规则,自己跑向雪地深渊无力咆哮站大街上自述悲惨命运的卖镯女骗子目睹抢劫全过程却高喊我们信仰主的傻小伙儿,在警察询问罪犯的时候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罪,都是罪犯balabala...明明是部犯罪剧情片,笑点却一个个向我砸来。
在所有人都是骗子,所有人都在为了利益说假话的时候,那个信仰基督的男孩却让我动容。
他在雪天高声朗诵圣经,在假和尚自曝身份后说没有他这个朋友,但给了假和尚一条自己最爱吃的带鱼肉,在妈妈走丢几年之后依然不放弃,满街找,满街贴寻人启事,是全片打动我的那点真挚。
整体看完就跟吸了毒香皂似的轻松加愉快
轻松+愉快受影响电影:克里斯马克周星驰 功夫音乐:二手玫瑰色彩:太浓会丧失文艺腔调,不想太过类型片,结局本来是在黑暗中打枪,想要拍得有趣,就用手边的灯和色纸试试想要有趣,给点温暖,和尚在小二家是暖色预算100万人民币中型独立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不写白纲,写一个剧情,一对人物关系,编织进来警察,剧本三十万,后来抛弃了,只剩三万。
自己的风格,和电影工业没关系。
演员表演一个字儿一个语气都错不了,演员说一句废话都是对剧本的伤害。
个人的天赋长相,雷劈出来的,演坏人还招人喜欢。
表演的节奏:背诵表演,油头粉面表演,都不要。
我想要制造一种陌生感。
不是背诵表演,所以反应不会很快,剪辑师也有参与。
地狱片段低成本,一道光束还有些美好信仰在外地的空中飘在我的家乡鹤岗,信仰模糊说不清,基督徒是真的,面对假和尚很坦然(但口齿不清,照应前面),和尚是经济和尚假的。
顾本彬,基督信仰男孩,2000-2007去教会,后来觉得没有意思不去了。
期间学了很多字,很多歌曲,圣经都能看懂。
独立电影发行渠道都靠朋友,不是朋友也要变成朋友。
作者型的电影。
电影节是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免费的PR。
创作没有特别规则,不要管规则,交给发行。
一看这风格,肯定是《锤子镰刀都休息》的导演。
我喜欢这风格,当初就说应该这样拍农村喜剧,有点魔幻。
高个躺下来说:主说不能不劳而获,你来翻吧。
信仰被人拿来骗钱,也有人靠信仰的支撑活着。
我现在不方便,生理上不允许。
假和尚长得像来喜。
自刮耳光这个有点杜琪峰。
导演厉害了,中专毕业后到帝都混,做过速冻饺子推销员、宾馆客房服务生等。
从拍DV到成为真正的独立导演。
上一位做过宾馆服务员的导演号称是中国编剧第一人的周智勇,人家还是中南海国宾馆的服务员。
本片以一个落败的北方乡村为背景,聚集了一批充满着荒诞行为的群氓,互相斗争而相互团结。
影片剧情、演员演技、场景设置、色彩等充满着粗糙感,但是却又十分有力,犹如一般粗狂的钝刀砍下来。
片中所有人活着都是十分不易,正如那个警察在闻着香皂后入睡后醒来所说的轻松和愉快,似乎只有在这时才能卸下现实生活从而活在梦里。
在这样一个资源匮乏、无法产生增量的生存环境里,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靠着“大鱼吃小鱼”,相互之间看谁更狠、更狡诈才能在这个环境之中生存下来。
但这样的环境,也就造就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好人变坏,坏人变得更坏,从而出现了都是坏人的环境。
正如影片中两个打劫的兄弟所说:“现在骗子怎么这么多,弄得大家一点余地都没有。
”这种感觉有点像人类开始返祖,动物性逐渐占据了思维的主要地位,人类已经越来越像动物了。
这种黑色、这种荒诞,让人无法展颜,只能是一份沉重。
我自以为是个相对敏感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要想过下去,那不就得粗糙一点么,所以,虽然不时地生出许多感触,都想写下来,但都作罢了。
当时感触挺深,后来拖沓加上懒惰,我不知道怎么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我要写的这干啥。
哦,想起来了,就从片名说起吧,轻松+愉快,这个词在我曾经家乡生活的某个时段里出现、流行又消弭了,从那个时空走过的人能够瞬时回味到它的语境。
遗弃的脏工作手套。
自破烂窗户、房顶野草中满溢着破败气息的工业厂房。
貌似一个好像是下井用的呼吸罩。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我爸爸曾跟我说过的话:“你不知道你们哥俩多幸福,知道矿区附近的孩子都得去‘捡煤’”。
现在想想,我挺惭愧的,家挺穷的,但是没有去捡过煤,没有怎么受过累,虽然,我爸爸是矿工,下井了几十年,我们这也是一个以煤矿为主业的城市,自己却对煤矿及相关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有限的几次,去我爸单位,也就是大冬天地去职工浴池洗澡。
这个狭窄的胡同,是典型的矿区生活场景,砖房,还有歪歪斜斜地板杖子。
看到这,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兴安区河西我姥姥家的房前屋后。
当然,这个电影肯定不是2022年拍的,现在所有的此类区域几乎已经全部都拆了,这场景现在想拍就难找了(2022年8月回去再看时姥姥家旧房已拆迁完,挖好坑准备种树了---这是什么操作?
)。
油漆门、油漆半截墙面、毛玻璃……八十年代流行的室内“装饰”风格,以及油渍麻花的“闭火”。
铸铁下水管道以及低瓦数的白炽灯照着的昏暗逼仄的卫生间。
棚户区常见的煤棚子,用于储物以及存放取暖用煤的地方。
屋檐下是初春时常见的冰溜子。
这个信基督的小二,灶台虽然贴着瓷砖,但是简拼的饭桌和一旁的长条凳、墙上挂着的日历牌、破烂的火墙以及缺少保温塑料布的单薄窗户,形只影单,日子过的那叫一个凄惨,平时也许就他和“主”俩过日子,但是他的信仰却是坚定。
喝酒喝懵逼了,仨酒蒙子。
这场景,我看着就觉的,时间是黄昏,而不是拂晓,一如当地的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这地方,还有二层小楼,算是也曾经阔过。
旁边是砖瓦房,而且窗户是有闸板的。
偏重,有啥事都是“自助式”的广告。
时节合适的话,其实当地景色还是可以的,贴一个夏天类似的。
新一矿工人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兴安台 红旗二校也有破败的
矿场,设备叫啥我都不熟悉。
群楼食杂店?
现在到处是楼,但当年,能叫群楼,说明曾经是很繁华的地方,群楼确实不是破败社区,现在也不是啊,能感觉到它的大概位置,但是不明白为啥叫这个名字。
另外,看这道,够能(四声)的,想起小时候,刚开春时棚户区的烂泥路。
前一个场景是让和尚刷牙,后一个场景我以为反叫对方洗脚,结果没说。
我就自以为是滴把二位“人才”当做是周瑜蒋干抵足而眠的情谊吧。
一眼就看出这是猫楼(厕所)门口。
不得不服,这导演太重口了,卧地的演员,您“辛苦”了!!!
懂的人都懂。
Yue
这个场景有点“做作”,不知道是不是特制的 :)。
唉
演员:导演真会选演员,看着剧中人物的长相和精神面貌,他这是对生活赤裸裸地“抄袭”!!!
这些演员之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一个个就像是从我曾经的生活里走出来直接去片场本色出演的,一个个,让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要么是一些当年的人保鲜到现在,要么是我曾经的同龄人在家乡的氛围内活到了那个阶段。
小二这个演员,我看的时候就觉的,这应该是“本色”出演吧,这台词肯定“麻烦”。
结果看了访谈中导演说他的台词需要“碰”---运气。
我想我要是还在家乡生活,估计就得长上面这样吧,胖、秃、怂,唯一不同的是,娶不到那么漂亮的老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同样东北地域的影视作品,有些导演专拍冬天,而本山传媒拍的《乡爱》都多少季了,一直都是夏天,永远地山清水秀,凉爽宜人。
其实都是真的,只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展现了导演自己客观人生经历的主观印象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是不可能地。
更多地是呈现现实世界中导演所关注的、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一部分而已。
就像一万一套的房子,它确实存在,但是同一城市也一样普遍有几十万一套的。
烙印一旦形成,就没法突破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轻松+愉快》确实存在,或者说确实存在过,它有力而准确地把我拉回到那个逝去的时光。
我查了一下,和导演同年。
这电影之于我的真实感就像是我曾经儿时的伙伴长大后拍出的儿时纪录片。
好巧,还有人拍了这么贴近我曾经生活的电影,挤着我写了这个极其糊不拉啃的观后感。
btw:写了才知道,弄一片这么烂的短文都这么麻烦,那些豆瓣里写长评的大神,我向你们致敬!!!
佩服,实在是佩服,你们太闲的蛋疼了。
导演这片把我整“疼”了,我水平差,我没有你们疼!!!
看这样的片子实在煎熬。慢,慢到忍不住为电影着急;而且这种慢并不是节奏上的放缓,而是强行在动作、对话中放慢速度。此外,人物剧本都有问题,后半段甚至根本不加控制。
强烈推荐,近些年看东北片子最得劲的一部。分数过低,希望鹤岗出更多这样的好电影,剧本,导演,演员都好!
说实话,能得到这个香皂,被骗也值了。好的可以助眠,坏的可以干坏事。也太强了。。1.5倍看不感觉快。怎么拿国际上想获奖的片一定就要节奏慢呗。。没看懂,也没感觉幽默。
每個人都想找回些什麼,結果卻只是不斷地失去。每個人都以為能騙過別人,結果卻只騙了自己。每個人都在試圖用輕鬆的方式獲得愉快的生活,結果卻只是在失落的大地上痛苦得苟且。好幾個鏡頭的設計都很有趣。但最有趣的還是麥田那場戲,天、地、神、人、魂,在構圖上非常工整地畫分成上、中、下、左、右。人的本性就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而獸性,時而人性。半邊是烏雲,半邊是晴,光從雲層中射下來,成了那盤餃子,點燃了過去,化成了夢,槍決了觀看與幻想。
导演自己嗨吧
怎么说呢 片子有点意思 有点小聪明也有点大智慧 但是导演班子也太草根上不得台面的感觉(我好mean (更新)发现片中觉得最有意思的假和尚梗居然和80脱口秀中随便的一玩笑故事完美重合 感觉感情受到伤害回来减分 (没错儿就是这么斤斤计较
3.5 东北版Roy Andersson 男主长得可太像寄生兽了
唯一亮色是玉米地里的火焰
因为在中国,我们是不是就必须要原谅仓促的表达?因为最终的落脚点我们必须而且被迫虚无。damn,我始终相信耿军可以更好。
前作短片《镰刀锤子都休息》的延续,但剧作内容撑不起全片,反复用开篇残破的空镜头填充时长。亮点集中在荒诞中冲突各方不得已形成的“和谐”平衡局面,对白涩中带刺,剧情喜中透伤。骗子强盗不休息,教徒警察难轻松,愉快的人都离开了那片镰刀锤子掠杀过的地儿。
很东北,很多笑点还怪好玩的
虎头蛇尾
有点尬,有点搞笑,还有点上头,哈哈!黑色幽默,轻松+愉快!
想要文艺拍不出来,想要搞笑也拍不出来,想要的越多,得到的就要越少。
荒诞世界
三星半。有点意思,像武侠片剧本(甚至开场还带点西部味)。骗子遇骗子,交手如斗法,一山更比一山高,内核是对中国世俗文化的探讨。病怏怏的影像,生硬的调度与面瘫式表演真是绝配,让同样面无表情的我不禁失声笑了出来。
有点罗伊安德森的“冷”幽默,冷的环境,丧的生活。片名是轻松+愉快,不过留下印象最深的面条+饺子,看饿了。
需要倍速观看
骗子这么多,弄得大家一点余地都没有,优秀的作品,非常真实,一种特别现实的荒谬感,大量的留白尽在不言中……面对可能的栽赃陷害圈套,淡淡的一句,这是证据,不能留下
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