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器
Metronom,严密监视的派对(台),派对有罪(港)
导演:亚历山德鲁·贝尔克
主演:Mara Bugarin,Serban Lazarovici,弗拉德·伊凡诺夫,Mihai Calin,Andreea Bibiri,Mara Vicol,Alina Berzunteanu,Mihnea Moldoveanu,Andrei Miercure,Mariuca Bosnea,Eduard Chimac,Marius Boboc,Tiberius Zave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2
简介:听摇滚乐是罪的年代,罗马尼亚青年只能在家里闭门派对,抓住稍纵即逝的放纵与自由。十七岁的安娜,得知男友将移民他方,情绪跌落低谷,不顾母亲反对,参加犯禁派对。偷偷收听西方广播,心仪电台节目却无法点唱,于是联手写信。没料到秘密警察上门拉人,勾结外国的罪名如何担当?亚历山德鲁·贝尔克首部剧情长片,细致重塑七十年代氛围,捕..详细 >
细思极恐+十分有共鸣
收听敌台?这个太熟悉了。。。
hkiff47
好青春好疼痛好普通为什么要左爱啊疯子
镜头画面挺复古。感觉女主的情感线还有很多可以表现的,但并没有把握好。有点浪费这个题材了。
全片最舒服的就是叙事节奏,开场两个人就带着观众走进故事里了,但是重要的两场情爱戏拍的很差,掉了不少情绪。女主的表演也是业余的有点出戏,真的撑不住。
看完还觉得挺平庸,但是想了一天,还是蛮zz惊悚的,跟真实遇到一样,当时很难察觉,事后才知道自己完蛋了。
芝加哥电影节打卡。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啊?我刚刚看了啥”的电影。同样听这些歌,同样经历过这个年纪,也能理解当时罗马尼亚的社会背景,甚至挺喜欢电影前四分之三的,但就是感觉有的地方衔接的很生硬,观众的(主要是我的)情感跟不上。可能是有什么点我没get到吧。
为了这部复古1972年的罗马尼亚,我准备放弃对复古1973年美国的《甘草比萨》的喜爱,还是东欧的历史更有吸引力,当然当时的青年也是深受英美流行文化和反叛精神的影响,不同的是他们在iron curtain下。场景不多,很多长镜头,节奏和转场控制很好。本片不但调色、画幅、服装、发型等复古,舞姿也复古,有一场2分多钟伴随The Doors的Light My Fire的爬梯跳舞,太喜欢。
中间警察局的那一段刻意但又蛮有共鸣。政治与青春爱的紧密扣合,甚至有时候让位于政治,最后我不能用“恋爱脑”来描述主角,或许故事里的人,无论政治还是情感的实践,都只是想证明什么,并不能真的爱什么。
想打开的门打不开,想寄出的信寄不到,收听欧洲电台不重要,通过当前的毕业考才最重要。教法律的父亲跪下来求我,你却不识抬举。选择让你当叛徒,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年轻人疾呼要做爱不要作战,独裁政府却在洗脑去作战别相爱。自由是禁忌,派对是罪过,朋友与恋人彼此背叛,我们便都有光明的未来。
@ 47HKIFF调度值一个导演奖的
太容易联想到史蒂夫·麦奎因的《红树林》,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身体驱使的律动性都差太多。这一方面源自青春疼痛与社会禁锢矛盾交叉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新意,另一方面还是导演初试啼声不够狠辣。当然,作为一部处女作,无论是导演审美,还是节奏把控,完成度很高。
跟《毕业会考》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借着年轻人说政治,但是诉求过于温和,画幅很有趣,管中窥历史之感。
看半天都没看明白女主的动机,就是为了打上一炮?但这个铺垫做得明显没有《色戒》那么足
青春电影里加政治,昏昏欲睡。
HKIFF47 1. Ana身體裡有一個小小的聲音不斷地說:「女人沒有國家」也許兩次並不順利的性探索是她試圖背叛的手段;2. 開場的橫移鏡頭和結尾的群戲拍得真是太漂亮了 單拿出來看都很賞心悅目;3. 羅馬尼亞要這輩子去
我没有想到故事的走向会往这样的方向去发展,不过想想故事发生在那样的一个极权社会和年代,再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了合理发生的土壤,当我和影片中的人物在前半段一起沉浸在派对播放的音乐之下,沉浸在女生青春懵懂时期的爱情纠葛的惆怅情绪的时候,铁幕会把任何关于人性的自由的灵动的东西碾压得粉碎,那些我们自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人的生活表达,都将成为被编织的呈堂证供而反过来讲自己连带着自我的灵魂踩碎,别放出的人们不知道事情有没有结束,不知道还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再被找麻烦,但这样的未知的恐惧不就是统治者维持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吗,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得到了毕业考试的机会,任何飘扬的思绪都抵不过统治机器对你最基本生存与生活的胁迫,那在广场上的欢声笑语与自由讨论,不过是在这牢笼里的放风时间罢了。
6.女主的刻画不错,尤其是她一个人的时候,只是她与男朋友的感情比较弱,表现的不够,在局子的转化有点快,最后收场也有点匆忙。
影片的最後女生還是和男生上了床 然後留他一個人在房間錯愕 只能妥協 只能往前 於是一群人坐在台階上聊結束的考試 仿佛什麼也沒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