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9 12:44《我去哪儿》(2016)。
豆瓣8.1。
一位即将被裁员的政府公务员,为了保住舒适的铁饭碗,誓死不签辞职文书,被上级派往各种艰难险恶的地方岗位,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愣是全都坚持了下来,还顺道收获了爱情。
好有意思的一部意大利喜剧。
节奏非常快,剧情十分紧凑,适合看不了慢片的急性子看。
影片从开头仅有的几句台词开始进入爆笑模式,一路高歌猛进直到结束。
全片并没有硬凑的笑料,每一步的进展都符合逻辑,故事发展迅速让你来不及思考就又有新鲜的动向。
少见的政府机关的题材内容,有点前苏联电影的影子。
男主被下放的几个地方也太美了。
影片从意大利到挪威,再到冰雪北极,风光绮丽,美不胜收。
最终,为了有缘相遇的爱人,男主放弃了一直坚守的铁饭碗,故事圆满结束。
影片欢脱轻快,热闹有趣,剪辑调度轻松自如,质量很高,时长仅1个半小时,周末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值得一看。
笑点很多,自黑不能更萌,讽刺现实部分可以迁移联想
男主从小励志要像爸爸一样有份铁饭碗工作,长大后顺利上岸实现理想。
地位高,社会认同感强,有一心想把女儿嫁给公务员对他百依百顺的未来岳父岳母,装作爱他但是更爱他工作的女友。
对于现状男主拎得很清,虽然知道别人心里的小算盘,但对自己的工作爱得深沉毕竟办公室就在家对面,11点上班算起得早,每天收到源源不断的小礼物🎁,大家懂的 小日子过得也潇洒。
然而突然有一天,政府要撤除冗余机构,男主不甘心放手自己的铁饭碗啊,于是抗住一系列威逼利诱,就是不签辞职协议。
负责整顿的女上司为了让他忍不住自己投降,安排了各种奇葩岗位给他,工作地点不断变动,女票也跟着没被裁员的人跑了,但顶着主角光环的男主在每个岗位都过得风生水起。
最后,上司把他丢到了北极 (•̀ᴗ•́)و ̑̑ 可是呢,是主角总会发光,男主在北极发挥各种技能,比如通过味觉辨别矿物质啊,给北极熊撸啊,变得超级受欢迎,还遇到了人生真爱 女主角(。・㉨・。)ノ♡ 。
女主角不简单啊!我就不剧透了。
总之最后大团圆,结局很暖心具体细节大家自己去发现吧 影片的结构也新颖,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都带有不同喜感。
充分放大社会问题,自黑起来不要命最后在这里立flag希望不要打脸(*°∀°)=3 对灯发誓这段时间暂时不看电影一心写论文!!!
我去哪儿。
非常搞笑的意大利喜剧片没错,就是你看过的短视频里面那个从小立志盖章的男主角。
男主角在小男孩阶段就志向远大,希望感受每天盖章生活。
一场变革改变了他原本平静又惬意的生活。
后面讲述了他历经各个岗位,还去挪威体验北极生活的故事。
学会了北欧人的“文明”,十分夸张,反差又搞笑。
本好奇意大利,最后看的乐哈哈。
我只是为了记录观影照片,电影真的很好看很搞笑。
值得去看。
太有趣了,真的是从头笑到尾,哎呦,肚子疼。
意大利的喜剧片果然赞,尤其是这种带着自黑色彩的。
幽默自嘲,搞笑而不低俗,讽刺力度把握的非常好,让人难生反感。
影片内容讲的是一位快40岁还住父母家,死抱着公务员铁饭碗的直男癌妈宝男,如何遇见爱情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也算是一个从无趣到有趣的灵魂进化过程吧,让我想起本导的《白日梦想家》,所不同的是这部更具讽刺效果,对意大利的公务员制度是啪啪啪的打脸啊。
我总觉得,能够拥有自黑的度量才更有进步的空间,可惜了。
幽默风趣,自黑自嘲,再加上意大利和北欧漂亮的自然风光,嗯,值得五星推荐。
意大利2016年票房奇迹。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
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最近看到的最好看的轻喜剧了,从1/4笑到结局,最后编剧还加入了慈善因素,让人不由得感动起来。
讲的是一个基层公务员为了保住铁饭碗与官僚机构斗智斗勇最后竟然意外的收获了爱情的故事。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浓浓的自黑,别说等红灯时要不要按喇叭,要不要排队,罗马到米兰的航班延误四小时时,男主说我感觉回到家了,这些莫名真实的笑点让人忍俊不禁。
男主那点小市民,小心思,表达的幽默诙谐又清清楚楚。
都说意大利人是欧洲的中国人,诚不我欺也。
哈哈哈。
电影对意大利的所谓"铁饭碗"工作极尽讽刺,公职人员享受着高福利高待遇,却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男主15年来做着同一样简单而重复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例证),恬不知耻光明正大地接受别人小恩小惠的贿赂。
此外,电影还把意大利人刻画成"不文明人",他们乱扔垃圾,路上驾车拼命按喇叭,不排队...这样自黑的剧情也是少见。
幸运的是,男主遇到了改变他的女生。
在女主的感化下,他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放弃了铁饭碗的工作,他把所有的补贴用在慈善上,捐赠物资是,他写的那一句"不是感恩,不是怜悯,而是教养"真的感动到我
相比于法式幽默,我对意大利式幽默更钟情。
意大利的幽默很荒诞,又有一种自黑的喜感。
更透过一个人的视点去了解意大利生活,并对于意大利政治产生一定讽刺。
当然里面还有温情脉脉。
里面的主人公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各种毛病的人,通过他的一系列有趣又搞笑的改变,让我们去欣赏这个角色身上的一些优点,表现一个立体且真实的人。
我觉得它比法式幽默更加轻松一些,喜剧效果也相对好一点,更加温情。
正儿八经的在这个周末给各位推荐一部意大利喜剧,本侠也是被人推荐的,这部片子洗卷了2016年意大利票房,是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商业片的价值不光在于其好看,更在于其深入人心令人反思。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是对低等人的模仿,不过他们并非大恶之人,滑稽不过是丑陋的一种表现形式。
”片中的男主凯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诞生于意大利的底层祖传公务员。
意呆利的公务员让我知道了,或许全世界的公务员都是有通病的,冗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歧视女性,贪污腐败,办事效率低下,混吃等死以及忘记了谁才是“老爷”。
没错,正是这样的人物才容易出现喜剧效果,情节的发展以及各种梗的设置也围绕着凯科的通病展开,对了,凯科还是一个十足的妈宝和巨婴。
这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之所以会谈到男默女泪正是在于,凯科的前半生只完成了,用左手盖章和右手盖章这一件事情。
而凯科的后半生中,也就是到南极后,他终于有些崩溃了(可能是北极熊并不会为了让他盖章把小鱼干分享给他),在崩溃的边缘他却遇到了爱情。
爱情是毒药,即使是不关心政治的女性观众也能够在本片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
下面谈论到的重度剧透,没看过的可以不用看了。
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影响在于,讽刺。
凯科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抓好自己的铁饭碗,可最终他自己把饭碗扔在了地上,此处的配音不应该是?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想给了世界上最壮美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国家政策转变,为了让他丢失掉铁饭碗,引出了女上司,女上司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凯科离开政府机构,甚至不惜色诱,可最终女上司都被逼到去吃心里药物的时候,凯科却自我放弃了。
此处的隐喻两个人物可转换成公民和政府。
而凯科这样的妈宝男,社会寄生虫,政府余毒居然在每一次外派中收获惊喜,(没错就是大香肠和辣椒酱)与成长,在他最恶劣的时候,他遭遇一生所爱,并为之改变,他终于认为自我变成了一个文明人的时候,却发现了文明背后的问题,此处暗指高福利社会的弊端,举一个例子。
而小高潮在于他不满意一个挪威人居然敢挂意大利面的招牌,吃了后居然要砸了人家的招牌,这些京城少爷的习惯真的是可爱。
思乡,看来不止中国人有,在意识到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时候,他决定拖家带口的回家,这和他之前行为那里是讽刺啊,简直是打脸。
打脸后的归国之旅兵没有异常顺利,反而直转急下,他马子要回家了,而此时又回到了开头,即为什么他去了非洲,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孩子了,还是个女儿。
(那个开车小哥的嘴真是毒奶)歧视女性的人,最终将学会如何热爱女性,上天就是如此公平。
(你他妈又黑韩寒?
)并因为他的小女儿,他作出了对前半生的反思和决定,扔掉自己的铁饭碗,为了共产精神,人道主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因为从7万欧变成了强加上去的5万欧。
还有一个小讽刺是他调戏父母,抱出了一个非洲小孩。
女上司也得到了解放,条件是自己花2万欧,对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推开门看到恭喜自己花束和升职惊喜,所有人都以为她为了升职喜极而泣,孰不知,是共产主义精神感动了她,而这有悖资本主义国家原则。
很有意思的片子,席卷票房甚至不出我的意外,不席卷才是意外。
要说的已经说完了,你爹看了会沉默,你妈看了会流泪,早日推荐给他们。
(非常合家欢,并没有任何不适合出现和剪辑的镜头)
超级棒的意大利高级喜剧片。
把很尴尬很重的政府制度相关问题用自黑自嘲带着喜剧色彩娓娓道来的影片表达手法是最聪明的了吧,又讨喜又发人深思。
这是一部敢于对祖国政府公务人员自我嘲讽的片子,同时也巧妙地暴露了多文化交融的问题。
想起了英国的黑镜,国外敢于把本国政府问题通过影视作品放在台面上来让大家来看,是一种文明开放的体现。
敢于自黑才敢正视问题,才会进步。
然而黑镜中感觉讽刺过于鲜明,更钟意此片通过萌萌的小公务员男主表达出的能让受众带有更多同理心的搞笑中有自嘲,也能更好地去感同身受去理解。
电影中男主一开始性格很恶劣,可以说各种典型陋习与其一身,很外放,中间遇到女主后有很快的变得很好很文明尊重他人等。
我突然感觉可能比较鲜活的性格受到影响后变化会更大更快,自我成长的更明显,而那些不愠不火的人,也就是遵纪守法但却冷漠甚至小坏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可能一瞬间就会被之前的不良少年在人格上反超,不知不觉间自己就成了思想堕落的那一波人。
关键是,在中国国情下,我觉得大家都向内发力,收着绷着小心翼翼,情绪内敛个性收藏好,对外一副公关性格,对亲近的人才展现自我的一面,尤其是体制内工作的人,生怕说错话或者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包括我自己也深受环境影响,现在是一个非常非常慢热的人。
年少时也有过想和刚见面看起来不错的人立马交朋友的开朗阶段,后来发现大家展现的都是想给外人看的社交性格,深接触后发现有偏差甚至根本不是一类人,受伤多了慢慢也隐藏了自己的个性,给自己套了一个很无趣的社交皮囊。
而社交性格用久了,难免会对本真性格没有影响。
男主因为有执拗甚至是赖皮的性格所以体验了很多而且乐在其中的坚持了下来,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相比开始就拖鞋签字的人绝对算是一种成功。
事情就怕坚持做,深挖,所以说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一根筋的傻子。
男主的经历体验就像影片里的景色一样多彩好看,也在体验后了解了自己本心。
每个人都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有与外界不断的碰撞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状,而这碰撞就是不断地去体验陌生和新鲜。
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想起电影里桥段,女主看男主妈妈也就是自己准老婆婆来了后不开心,就坐下来直接了当的询问,只说了三句话就解决了问题,而每一句我都印象深刻。
第一句,嗨xxx,你为什么不高兴?
直接称呼了婆婆的名字而没有像国内叫阿姨之类的,感觉很拉近距离感;第二句,是因为我之前有过三个男人吗?
第三句,是因为我和前任们的孩子太多了吗?
婆婆回答,我只是真心看不惯男主留的黄不拉几的胡子。。。
然后男主剃了胡子,双方开心。
哈哈哈,一点不拖泥带水,看的真爽快。
这要是国内,不知道攒多久才能解开双方心里嘎达,要考虑语言措辞要照顾对方心情巴拉巴拉。。。
心累,到处都需要情商。
也可能我对情商理解浅显了,刚看到说真正的高情商还是真诚,而且不是一味地说话让人舒服委屈自己,而是既照顾对方又不失去自我,还需长期修炼啊。
想起大学写论文时网上看到一个老教授说的话,写论文怕啥,喝的水多了自然就有尿了。
哈哈,写到这感觉真是,最近只不过刚看了个情商类书,竟然能从自嘲政府的影评延伸到情商这个话题上来,管他水平高低,真是有输入就会不自觉输出。
多读书,加强深度思考而不是灌输,尽信书不如无书。
睡前听飘,说里面的一个家族的所有人都一个样子,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三样东西,书,音乐,美景。
抛开其他的,就这点来说,这样的家族真好。
情商是什么6.9李筱懿 / 2017 / 浙江文艺出版社
黑镜 第一季 (2011)9.42011 / 英国 / 剧情 科幻 惊悚 / 奥图·巴瑟赫斯特 尤洛斯·林 布莱恩·威尔许 / 罗里·金尼尔 鲁伯特·艾弗雷特
为什么欧洲的电影男主都是秃头?欧洲人秃头这么严重的吗?
很幽默却又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很棒!
Where Am I Going
真佩服开头的司机小哥,翻译水平是真的高。
我的笑点去哪儿了?
意大利人自黑真是挡也挡不住,直男癌妈宝公务猿混吃等死2333那个北欧胡子真是笑死了....
笑傻
非常适合国人
笑点多却不觉得低俗
笑尿,幽默搞笑又充满哲理
好看!
最后给大象撸管儿,加一颗星
我真是笑不出来
幽默卻不低俗,很棒的義式喜劇
温暖又有趣,喜欢
挺无聊的,比较低级,也没什么笑料,这就是票房奇迹啊
应该是带着意大利那个国家特色所以有些不适我果然和喜剧无缘
高级的喜剧,满满的笑点却不用力过猛,有自嘲不低俗
很好玩~
笑点奇怪啊,还有叙事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