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什么?
""故事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
"我很遗憾我的 3D 眼镜丢了,所以我看的是 2D 版,我可能会再来看 3D 版。
虽然我不知道真正的 3D 版讲的是什么,但我确实认为这次 3D 的使用是通往让-吕克迷宫的必经之路。
整部影片充斥着这些磕了药的影像模式和戈达尔的各种元素--性、战争、政治、哲学和非传统的电影技巧。
这是最狂野的一部电影,你必须以成熟的让-吕克-戈达尔的方式接受它,你不需要在其中抓住任何东西,它是一种潜入感知的方式。
很反战,也很反电影语言。
其他的,我需要看两遍
戈达尔的电影真是太难看懂了。
本身能看完电影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即使看完了也不知道想说什么。
真就是一脸懵逼。
下面是我的猜测。
从狗子的视角来说,人类的语言听起来可能就像我们听到电影里人物的台词一样,没有"意义"。
这里的没有"意义"指的是在当前语境下的无意义。
在《再见语言》中,就是影像呈现的语境和台词与字幕是对不上的。
台词和字幕在此作为单独的存在,而不是影像的附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可能将其单拎出来,查询他的引用,补充上语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吧。
要追究无法理解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语言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产生偏差的根源。
我们不懂作者的引用,不懂作者所经历的事、阅读的书,这样观众或者说"读者",又怎么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呢?
所以《再见语言》可以看做是与传统语言的再见,转而用视听语言、用影像来表达自身的想法(但说实话,更难懂了,可能以后的人在经受过大量影像的洗礼后能够用这种方式交流吧)。
不过呢,抛开更多作者思想方面的探讨,单从影片本身还是能学到一点儿东西的。
作为先锋电影,《再见语言》对声音和画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突然的声音消失,失真的画面,3d等作为新视听语言的尝试。
拿剪辑举例,当中有一个片段(25分钟左右)对狗子和火车进行了交叉剪辑。
首先大的是狗子和火车进站两个元素交叉,狗子中又有白天的狗子与夜晚的狗子交叉,在夜晚的狗子中又有转头与不转头的交叉。
火车进站中则对画面使用重复、失真、跳跃、卡顿等不同处理。
最后进行狗子和火车的画面合成。
短短1分钟的片段包含了新的画面效果、新的声音处理方式、多重交叉剪辑。
如果将其内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恰当的使用,也是一份不小的收获。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再见语言》,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超出欣赏能力范围的电影。
绝对没有任何想给差评的想法,但也真的是共鸣不来。
空地戈達爾不僅書寫了「電影史」的過去,也「書寫」著未來。
George戈达尔千禧年后最佳?
Pincent第一次大银幕看戈达尔,第一次看左右眼看到不一样的3D画面呢一桶猫一部非常彻底的实验电影 探讨影像语言的更多可能性 充斥着各种奇怪的段子、随意的手持摄影、肆无忌惮的色调、分离的声画 确实很难看懂 但戈达尔的先锋性不可否认 需要把声和画拆开来理解 甚至现在的3D技术也无法完全消化这部电影Joeyside无法评价,我只能说戈达尔像个中世纪的神棍在装神弄鬼,身为一辈子土逼屁民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电影之神的代言人。
穿插的历史影像,一度让我以为耳机坏了的左右抽风声道,以及身为色弱都觉得饱和度爆炸的3D炫彩,切割的3D影像作为一种实验早已有之,但如果配上戈达尔的电影哲学,是否就加上了痛苦才能刺穿现实的意味?
还是看看近处会说话的狗吧,或许他只是想简单地说「CINEMA,MORE THAN A LANGUAGE」子夜无人我的意见并不重要,戈达尔自己玩得开心就好。
Run Erika Run这一个叉是给我自己,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为零。
约克纳帕塔法在寻找不到“能指—所指”关系的时刻,我痛恨脑子里一团浆糊的自己。
#FIFF26#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正如其所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当然,在这样一部的尖端前沿实验作品面前,你与其试图去寻找它的意义、定义和确凿的指向,还不如放空,单纯面对一种直接观感的体验。
毕竟一方面,此片完完全全的游离于既定的一切影像公式、视听经验之外;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艳丽、凌乱、茫然、刺目和流离失所,又在声画中尽情嘲讽和诗意的呈现。
用虚幻的意向去指代实在的事物,或者相反,虚实交错,另一个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再见语言,更像说是再见人类。
如一段画外音所说:“你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就回归了。
” 如此自由的灵魂当然超越了一切。
也应当保持永恒的敏感和尖锐。
电影语言,语言,规矩,人类常识,行为,于他而言已没有意义,就是这么任性。
正如并不用刻意去解读一种装置艺术,甚至无需评判,如果你无法强烈融入共鸣的观感,只不过说明你和创作者不是一个向度的思维模式,并无更多比较、预设和结论。
《再见语言》中,断裂画面,镜头时而鲜亮、时而乱,刺眼、无关联、极致的错位、无意义语言,一段诗性的漂流,一段镜头的颠倒乱晃,一段躁点和屏闪,颜色千变万化,或一段黑白,毫无规律,只剩节奏,情绪,和理性的幕后编码。
影片的旁白继承了戈达尔70年代的存在主义和左派政论风格,所谓“不是拍一部政治电影,而是带着政治性地去拍电影”。
即使已经触摸一种表象下的本质,说出理念同时,也并未能够彻底告别话语。
突如其来蹦出来的音轨,说极权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和平年代的剥削,说马基雅维利,索尔仁尼琴,俾斯麦和希特勒,说核能,转基因生物,纳米技术,广告宣传,恐怖主义,说我们的和平和发动战争并无区别。
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并说去美国,获得一些廉价的垃圾。
而手持iphone的人,说你查google去,说我们被这只怪物抓在手心。
影像层面,是各种片段的组接,如我们日常拿着iphone或其他移动设备随时可以来一段的视频拍摄,类似于朋友圈的实时短视频。
肆无忌惮地把电影语言的规则打个支离破碎。
又一一表现了科技、数码、网络、移动设备对肉体和精神的刺激体验。
而最醒目和宁和的片段总是关乎一只狗,其以最自在的姿态,不断的穿插在镜头内外——在雪地里打滚,草地里奔跑,顺着河水漂流而下,仿佛达到了另一个自由的彼岸。
比一般的作者电影更为彻头彻尾的作者化,也更为的自由纵横,无所顾忌。
这一切,依旧是戈大师的终生特质,而其对时代及媒体近况的反讽,更是延续了近几年《电影史》、《社会主义》老辣的表达。
其对电影语言无休止的创新、舍弃和摧枯拉朽的改造,同时,也是集成了他一贯对观众刺激、折磨和从不在乎的态度。
他甚至还常对观众说:“你们人来的太多了。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
你们在干什么?
”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经由大众传媒无休止的洗脑,重塑观影经验已经不可能了。
正如人类在习得语言和经验之后,已没有可能再获得真正自由的灵魂。
在不可遏制的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叙事语言一边倒情况下,再接受戈达尔这种另类表达的土壤也逐渐消弭,终将消失殆尽。
而片中却仿佛宣言一般的说着:“我们必须要走到最后,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活着”。
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实验精神不老,一个时代或许还并不算彻底结束。
完
这是戈达尔的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电影和哲学/诗之间是有区别的。
电影的基础维度是不可触碰的、叙述性的空间;而戈达尔的尝试既不能用实验概括,更不能用电影的逻辑理解,可以说戈达尔在“反电影”,他试图用哲学的展现方式展开影像,“再见语言”也是在这一维度下的提示。
这样的尝试很可能是失败的,电影的肢解现场很难达到电影的效果,电影文本的剪辑更像是给观众开了一场哲学研讨会。
这部电影从2014年一直拖到今天才看,觉得看得晚了,不过我会二刷、三刷,四刷、五刷.....刷刷刷刷,无穷匮也!
首先,觉得《刺客聂隐娘》是无聊电影甚至是垃圾的朋友,就不要来看这部电影了,因为你看了同样会觉得这部电影很无聊、垃圾,所以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了。
其次,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导演戈达尔的“大师光环”才备受戛纳电影节那帮评委奉承与推崇的,它确实是一部非常棒,且值得反复观看与用心思考的电影。
最后,希望不把电影当作娱乐,而是真心热爱电影艺术的人看这部电影,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与思考。
《圣经》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这便是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提供解释的“巴别塔困境”。
人类不仅因为种族的不同,而言语不通,也因为语言符号本身有其缺陷性,导致大家沟通起来像是鸡同鸭讲。
任何一种语言或者文字在表达效果上都会打折,甚至直接失效,以至于很多时候语言都不能精确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
比如:如果你不指着蓝色的东西,你能告诉我什么是“蓝色”吗?
不能。
再比如:你能向没有吃过苹果的人解释清楚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也不能吧!
而且,很多生活在一起的人会渐渐对生活的单调、彼此的无趣感到厌倦,致使双方往往在沟通时不在一个频道上,相互龃龉与厌恶。
有些人,甚至因为一两句话就撕起逼来,甚至大打出手。
人们沟通心态的遗失与言语上的错位,需要一个第三方媒介,来传达彼此的“话”,正如台词里所说的那样:“不久每个人都需要靠翻译来明白彼此的话”。
戈达尔所想表达的即是如此:语言,一种无用的东西,再见吧!
当你觉得看不懂《再见语言》里一帧帧乱七八糟、凌乱琐碎的“非叙事图像”时,你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也许是他(戈达尔)故意让你看不懂他的表达,唯有如此,他才能表达人类语言的“不能表达”。
《再见语言》这部实验主义电影拍得很随意(至少表现出来如此),像是导演外出买菜时随手的街拍,然后他回家回放时觉得影像不错,就找了个热爱电影的修鞋匠帮着剪辑了一下。
虽然拍摄上随意,但“彩色部分光线的捕捉和过度饱和颜色的搭配,当真赏心悦目”,而且带有哲学性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意识流台词,很能带给人启发与思考。
“新浪潮”大师拍电影就是这么一反常态,他们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对抗主流电影的“庸常规则”,不过说实话,这才是你国圈钱导演需要学习的。
不要试图用各种暗喻和故事把这部电影串起来,只是装逼罢了。
把电影拆开成图像和声音来看,这才是关键。
全部分解,再组合。
这部有和其他戈达尔的电影一样的东西,熟悉的就不多说了(突然大声的音乐,乌鸦叫,电影史的东西,二战记录片的片段,已经多次在他电影里出现),新的是大量倾斜的镜头,没有三脚架拍摄的画面,大部分的狗的镜头(那应该是他自己养的)(以前他的电影里也出现过狗,但这次占整部片三分之一的镜头),还有叠印的几个移动的镜头(相当精彩),一般叠印会有主次,他完全叠在一个面上。
一个半小时下来眼睛很累是必然的。
还有作为宣传海报的女人在铁杆的后面,这应该跟Robert Blesson(戈达尔对他有很高评价)的扒手(pickpocket)有关,那是最后那个经典画面。
戈达尔的声音出现两次,苍老而颤抖,在女人说了死亡的话题以后,估计是这个隐喻了。
他家门前的也出现了三次,来自三次不同的拍摄,最后一次是下雪,然后过一辆汽车。
画面的调色更肆无忌惮(电影社会主义和爱情研究院后面都有几分钟这样的画面),这次也占了3分之一,我指的是把画面的对比度和亮度全部调乱。
这是把色彩分离。
像电影社会主义一样,用不同级别的摄像机拍,有mini sony ,canon,还有高清数码摄像机。
这点很重要,戈达尔在摄影机的选择上一向敢于尝试和富于变化,以呈现多种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
不同的是电影社会主义大部分是用数码摄影机拍的,这次是各占均匀的一部分。
感觉他已经无所顾忌了,经过上次的获奖找到了好的投资。
还有大量鲜艳的红色,鲜血,字,红围巾,这个一直没变过。
已及各种声音,音乐都是以前用过的莫扎特等,电影最后是刺耳的婴儿叫。
各种声音在不同声道里变化着出来(电影社会主义开始就用5.1了)。
在我来说,其实没有新的东西,这就是他的东西,在开头噔一下的音乐响起观众就明了和鲜红的AH叠在dieu上,只是他找到更直接的方式和更自由的投资,祝贺他。
失声 卡带 重复 滤镜 模糊 清晰 摇晃 做梦 彩色 黑白 戈达尔称为实验电影的原因是在精神病院拍摄了一群冷静的天才的缘故吗?
哦不是,导演才是不小心从重症监护室跑出来的那个人。
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和这部戈达尔的再见语言都拓宽了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最初的想象边界。
这部戈达尔感觉更像自白派的卡拉克斯。
把诗用最直接的方式用摄影机呈现。
也就是“拍诗”。
没有任何诗意的诗,就是哲学。
本片就是如此,没有任何诗意,用cult的镜头充当哲学性的符号。
凝炼了无数命题和思想的结晶,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让我完全来不及接住而去吸收。
画面与台词的莫名无联,不断放大割裂感,加大伪和谐力度,更像是一种没有声带的呐喊。
内心却充斥满足。
缺乏想象的人们,于现实中避难,文学探索实验。
描绘非洲的概念,镜头转向的是充满滤镜的鲜花丛。
法律,如果否认自身暴力,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否认把自身变为国家机器的事物。
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视自己有理可依则是欺人更甚。
战争不过是社会与国家之争。
捡了一个破烂,它是哲学,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目光一旦被他人锁定,他便无法思考,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限和零,不,是性和死。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晃动,黑白,彩色,跳接,没有转场,黑白转场。
感知,客观,主观。
狗去感知。
狗可以感知一切。
在不需要语言的前提下。
没有语言,没有孩子,想有只狗。
因为狗懂得一切。
狗因为是裸露的,所以它并没有裸露。
做爱,不做爱,抗拒做爱。
编写一个悲伤的故事,没有细节,没有起承转合,只是一个故事。
最后的最后,有了孩子。
(所有哲学家都在探讨真相,包括戈达尔。
)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128.html他看来很抑郁,他梦见了马克萨斯群岛,就像杰克·伦敦的小说里写的一样。
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在对话,可是那本书是合着的,句子在里面,段落在里面,像杰克·伦敦小说一样的故事也在里面,而那个忧郁的他也一定在里面,那么真的在不被打开的时候去往了梦中的马克萨斯群岛。
但是闭合的书本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什么男人还在说话?
一种打开的状态,是让“他”,让那个梦,让马克萨斯群岛,甚至让杰克·伦敦的小说又变成了一个文本,就像说完这句话之后,黑色的屏幕上打出的一行字幕:名单之后还有内容。
终于在一连串和影像相关的工作人员之后,打开的声音变成了内容:“马尔堡出发去打仗,不知道他何时归来!
”不是一个男人的喃喃自语,也不是他和一个女人的对话,而是集体的口号,以一种陈旧、复古而又激昂的方式在影像的结尾回荡,仿佛一本书打开,在历史的深处,在虚构的深处,在语言的深处又继续呈现一种可能:他何时归来?
归来或者不归来,都是关于时间的疑问,而这个疑问看起来是一个通向无限远的存在,但是却被一种摆放在那里的障碍所终结:战争。
打开的声音,打开的语言,终结即使新的开始,而回到题解,这便是一个“”再见语言的问题。
标题是“ADIEU AU LANGAGE”,呈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一样是黑色的背景,一样是名单,也一样被打开:戈达尔把这个标题置换成两种形式,一种是“AH DIEUX”——单数的神,另一种是“OH LANGUAG”——哦,语言。
“道与神同在”,语言即是神,戈达尔就是在恢复语言的逻各斯状态,但是当语言变成神,其意义是在寻找一种同一性,一声爆炸传来,是关于战争的注解,但是战争表达灾难的同时,却也成为一种如神的存在,戈达尔就是引用赫拉克利特的方式把看到了语言和战争的同一性,也就是语言和战争一样,建立了一种秩序,甚至如神一样创造了万物存在。
“我们会像发动战争一样维护和平。
”这是一种吊诡,戈达尔其实在这样的吊诡逻辑中衍生出两种思路:战争摧毁了和平,这是罪恶的根源,但是在这种“反战”之外,则是战争的平等性,“国家必须为整个过社会负责”,甚至,国家也拿走了一切的恐怖主义。
所以无论是1793年恐怖时期的新立法,还是1933年希特勒通过民主选举上台,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旧秩序的终结,而现在的问题,其实是战争平等的合法化问题,也就是说,战争制造的灾害是有形的,它可能的平等则是虚幻的,就像战争之后的法律,“如果法律视自己有理,则是欺人。
”语言是不是也在这个意义上,跌入了无法解决的悖论中?
两个孩子坐在地上玩骰子,投掷、落地,显示出上面的点,上帝不玩投骰子的游戏?
这是一种逻各斯的必然性?
但是天真的孩子却在游戏中变成了神,他们主宰了自己的世界,主宰了一切的机遇,即使随机,即使偶合,也是游戏的一部分,或者,在这个意义上,战争和语言,以及上帝,更像是一种面向自身、“视自己有理”的游戏,所以当这样一种逻辑成立,那么“再见语言”就会成为一个关于平等、关于自由的论题。
而其实,戈达尔从来没有试图以神学、哲学的目光来审视这个人类存在的问题,被打出的3D变成了被压在2D上面的一种惩罚性标志,摇晃的镜头变成了对于平稳世界的破坏,呓语般的各种引用、错乱的画面变成了对于影像的一次解构实验,而本来在镜头后面指挥的戈达尔却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似乎一种失控的状态,正在把所谓的语言推向无法阐述的极端,而无法阐述的语言,既不是为了误读,也不是为了无语,而是在这种如战争的吊诡中发现那个“水底思想”。
一种实验,就是从那文本的《文学探索试验》开始的,索尔仁尼琴的著作,在戈达尔长大的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小城尼翁中,被摆放在桌子上,女人拿起一本,男人则看手机上的索尔仁尼琴头像,一种现实的场景里,交汇着文本的语言和技术的语言,但仅仅是一种工具的运用,当图书、手机、搜索、头像都变成语言的一种,索尔仁尼琴所书写的关于文学的探索实验意义何在?
游戏之一种?
对语言的解构,其实也是对于战争的一次建构:女人起先坐在凳子上,男人从远处过来,然后把女人从椅子上拽起来,并推搡着,一种暴力的实施,而当女人和男人离开镜头之外,一辆车从另一边开过来,然后想起了枪声,接着有人跑了过去,在镜头之外查看发生的事情。
最后,另一边走过来另一个男人,他拿着报纸,走进椅子,然后看着女人坐过的椅子,作沉思状。
一个游戏?
一种行为艺术?
镜头之外和镜头之内,男人和女人,暴力和枪响,似乎都在用影像语言来解读这一切,而隐藏其中的线索更可以解读为:为什么没有反抗?
“社会是否会把凶手看成是社会的反抗?
”女人的声音这样说,声音提出疑问,似乎也需要用声音来提供答案:“他病了。
”和语言一样,在反抗的意义上,凶手是社会秩序的受害者?
但是当他们反抗而制造暴力甚至灾难、战争的时候,是不是也变成了实施者?
所以又变成了一种悖论:无论如何,在一种缺无的状态中,语言无法解说语言,战争无法结束战争,当然,法律也无法维护自身。
这只不过是戈达尔的一个引子,在被打碎的影像世界里,在被解构的语言悖论中,他似乎想要寻找语言言说两种形式的真正意义:第一部分叫自然,第二部分叫隐喻,而且,在神学、哲学、社会学层面之上,加入了剧情:“一位已婚妇女和一位单身男人相遇。
他们恋爱,争吵,流泪。
一只在小镇与城市间游荡的狗。
四季轮回,男人和女人再度相遇。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间房子,戈达尔提供的剧情文本似乎天生为战争式语言安排了位置:首先,女人是已婚,在男人的口中说出过他的丈夫,“组织事件,但只是个体。
”女人这样回答男人的问题,组织事件,是不是就像结尾喊出口号的人?
女人说到了“金沙萨”,说到了刚果河湾,无疑也证明了一种战争的存在,但是“只是个体”,也就具有了某种偶然性,甚至是自由选择的权力。
其次,两个人省略了结识和交往的过程,但是在此时此刻在一起的现在,他们却在争吵,这是不是另一场战争?
女人说,四年了,我爱你,我离不开你。
却在另一次说,你伤害了我,你性侵了我。
在阴暗、压抑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没有过多肢体的冲突,甚至他们会以交合的方式度过时光,所以两个人在一起,他们在个体层面上的战争就只剩下语言:不仅仅是两个人吵架的战争,更是不同观点的交锋,甚至是两个人如何相处、如何爱、如何恨的交流。
已婚女人和男人,似乎天生构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所以在所谓语言的问题上,他们直面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平等。
女人说,我不能待在着,“今天,每个人都害怕,今天是一个噩梦,每个人都以为梦是别人的。
”男人则说:“我不害怕。
”女人说:“你侵害了我。
”男人说:“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然后占有了女人的身体。
女人说:“我离不开你。
”男人说:“现在,就离开,微笑着离开。
”一种言说意义上的不对等,所以当女人似乎更渴望一种“平等的意向”时,男人则告诉她:“平等的基础,是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人都是一瞬,所以唯一的思想是在粪便中产生。
”不平等是因为有思想,当所有人都变成产生粪便的动物,也就不会有这种不平等。
这是一种取消了主体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取消思考,取消言说——一句话必须要有主语,有宾语?
所以只要有主语和宾语,有主体和客体,甚至有男人和女人,由过去和现在,就会有不平等:她赤身裸体地站着,他蹲在厕所的马桶上,她想要洗澡,他抚摸着她却被拒绝——他们永远在对立中,永远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所以在这样一种境况下,男人和女人要消除对立,要建立平等,就必须“再见语言”。
他们似乎用两种方式来抵达这个目的,一种是返回没有思考就没有语言的状态中,“如果一个人的双眼被其他人的注目锁定,那么他就无法自由思考。
只要被目光锁定,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孤身一人变得难以忍受。
并不是动物盲目,人,被良心遮蔽,无法看清世界。
”成为动物,就像男人引用里尔克的那句话:“外界只能通过动物的目光感知。
”于是,这个世界永远有一条狗,一条没有母狗爱情的狗,一条没有同伴对话的狗。
狗在河边,狗看落叶,狗在觅食,狗在观察,一双狗的眼睛,就是没有语言的人的眼睛,它在溪水中,在河岸边,在草地上,这是一种自然状态,而这也是戈达尔所谓“自然”的一种解读,而投射在狗身上的自然主题就有了这样一种逻辑:狗没有语言,所以是平等的,狗裸体,所以是自由的,“自然中没有裸体,动物没有裸体,因为它们生而裸体。
”裸体就这样在没有裸体的自然中成为自由者,而这只不过是又一种悖论,狗也会被甩上铁链,也会悲哀地叫唤,也会孤独和无助,而这些难道不是狗的语言?
而狗也在男人和女人世界里产生了互文,它也坐在沙发上,也在房间里,而这样一种状态又彻底解构了男人和女人所谓的自由论:他们也学狗一样裸体,也自由行走,但是依然在。
两个人的世界里构成了一种对立。
“所有面对面都会创造语言。
”这是男人说的话,而使用语言就必定会有东西出现,“要找个翻译”,这是语言转换,甚至取消语言对立和争吵的一种办法,这种翻译便是行动。
无论是男人进入女人身体,还是女人作为模特让男人绘画,他们都在不创造语言的情况下处在翻译中,但是语言只是藏匿了,并不是消失了,甚至行动本身就是语言,所以女人在拿着托盘,拿着画布的时候说:“只有做些什么,我才能说话。
”做些什么本身就是语言,而他们在行动意义上却一意孤行,“事实无法解读我们的所作所为,但可以解读未竟之事。
”——把行动指向了未来,而未来不存在于语言之中?
一种虚妄而已,正如他们裸身站在镜子面前,男人说:“我们两个都在。
”而女人却说:“是四个。
”所以当两个变成四个,当虚像变成实体,指向未来的虚妄又成为语言的新牢笼。
“也许我们会有孩子。
”这是男人对未来的某种期许,而女人的回答是:“不一定,那就养狗吧。
”未来是孩子,未来是狗,未来是玩骰子的孩子,未来是裸体的狗——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所以语言或许会成为永远无法说再见的东西,就像男人和女人,“上帝之影,这不是为了爱她另一半的女人而设吗?
每个人都可以阻止上帝的存在,但没人这样做。
”所以自然的问题变成了隐喻的问题:语言是当初靠在海边的女人说的那句:“听你指挥”,也是之后的那句:“服从我”;语言是纳粹暴力世界里对问母亲的孩子的命令:“不许问为什么”,也是女人问男人:“战争吗,我们如何处理尸体?
”语言是指挥是服从,是为什么是如何,更是创造,“使用语言就会有东西出现。
”而这种创造是在沉睡的河流中看见深渊,是在雪莱的故事里看见悲剧,是在符号中看见革命性力量,是在“洛朗-施瓦茨-狄拉克曲线”的零之外找到无限,当然也是在男人和女人之中找到“上帝之影”:上帝是道,是语言,是逻各斯,是战争——不是极权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和平年代的剥削,不是核能、转基因生物、纳米技术、广告宣传、恐怖主义,而是革命,如从男人和女人的影像回到1861年写出《西庸的囚徒》之英国诗人拜伦,“关于革命的愉快讨论,朋友们的好机会”——一种影像死的构建,是为了能在革命中“高谈阔论”,所以戈达尔就是要从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探索实验”变成“电影探索实验”:“你必须从下开始,左和右是被创造的,只有上和下不是。
”无关政治派别?
无关观点碰撞,只是探入到语言的最深处,在向下的言说中,才能抵达语言的无限,正如“名单之后还有内容”一样,在“再见语言”中,所有人都从“马尔堡出发去打仗”——回不回来在其次,因为语言从不屑于回答未竟之事。
很多人慕名而來卻中途退場。字幕翻得很勉強,Anthony直感慨「Pauvres anglophones」。不懂法語還是別看了,3D也讓人眼花。C'est bouleversant, choquant et même dérangeant. Anthony勸我不要糾結「Jamais cherche à comprendre Godard avec toutes ses idéologies politiques.」
Brilliance.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是主调,似可作剪辑点…bigger足够,看后面一串附录名单就晓得:康拉德、弗洛伊德、保罗·瓦莱里、德里达、福克纳、米什莱、阿尔托、谷克多、巴丢、布朗肖、雨果、帕兰、米耶维、维庸、普鲁斯特、阿波利奈尔、达利耶塞克、福楼拜、贝克特、萨特…
前几天看的
没看懂,是不是因为字幕跟电影根本就无法对上。
跳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戈达尔是把镜头当作意像来使用,这正是孤独的Ezra Pound 半个世纪前在《诗章》中进行的尝试啊!高浓度的滤镜效果,猛烈到会让人受到惊吓的剪切,对颜色变异效果的痴迷,对声调波动的实验,以及所有这些探索所立足的——冷静的理性精神,企图通过符号直接呈现事物,取消主观性,取消连词,打破传统句法的专制,注重转喻而非隐喻,对经典的引用癖,充满分析力但又相信直觉、灵感和即兴发挥。对于政治、文化、诗歌、性别等问题的复杂涉及和略显诡异的知识谱系~掘井式的创作和漫长的创作周期,一切都太像了。
我是真的抱着虔诚的心来看这部电影,真的在用力捕捉,真的想知道他在拍什么,由于逼格太高,结果我是真的看不懂。
据说看完3d版眼睛会瞎。
一片混乱的叙事中,看到了3D新应用,看到了potemkin的影子,听到了animal gaze的讨论,各种身体和颜色⋯⋯结果最后十分钟在暖暖的IFC睡着了~ 感觉这片子比in praise of love还要冷⋯⋯
3D眼镜不太友好,戴在眼镜外面贼难受,中间试着盖住一只眼睛看,果然就没有3D效果。成功的努力让自己没有在中间睡着^_^映后谈摄影师悉心讲解与外边妖艳贱货截然不同的真•3D技术以及图像策的影像处理手法等等,中间夹杂和戈达尔二十年的合作相处点滴,尽力了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天使般”(原话)的可爱老头的印象,现场还分享了戈达尔生命最后一年的邮件往来,充满了幽默顽皮和艺术性的戏谑,感动
人生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睡着。。。男女主角就不能穿上衣服再说话吗?每次配乐刚把我带到情绪中就停了换成另一个场景了。。。
电影院重看,戈达尔拿 3D 和人眼玩物理叠化,两处运镜都惊呆了。
精神病讲鬼故事
感谢戈达尔,接连一个礼拜的每一天都沉浸在学业和疫情的焦虑里,每一個想看电影的晚上全部以失败告终。這片尘封在硬盘里不知道多久,没一次看得下来,今天坐在大荧幕前,从第一句箴言出来就被五雷轰顶,之后每一秒都如洗礼,色彩斑斓到仿佛眼睛回到了孩童時代,无法言说,无法交流,甚至无法贊美,因为尝试回归语言本身即是与戈达尔自身所彰显的,巨大的行动力再一次背道而驰,再一次选择牢笼,选择惯性,选择孤陋寡闻,而唯一合法的回应,只有疯狂的震撼,全身共鸣的热望,全副武裝的底氣,和生命力被归还的,蓬勃的感激。
一次列维纳斯式的“再见”,延续《电影史》的影像历史书写,大大小小的屏幕成为电影。再见寓意死亡,涅槃后重生。摄影机无目的的运动表达失去逻辑的电影语言,也展示着影像本身和历史的流动性。
70分钟的电影,15分钟看完。电影拍的先锋,也要看的先锋,就是这么任性!
最本质的问题在于戏剧规则和文学属性已经不对戈达尔“创作”其任何指导作用,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创作,是纯粹的思考。80年代之后,戏剧、电影、甚至文字和语言的规则被戈达尔从影像中逐渐剔除之后,他追求的已经变成了0和无限,于是虽然态度仍是新浪潮的延续,但立足点早已不是电影了。
一个人不需要语言,可是两个人需要,三个人需要,多人就需要。一条狗不需要语言,两条狗不需要,三条狗不需要,再多的动物都不需要。如果说视角转换能提供任何线索思绪来告诉我们语言的无意义的话,那其实这是多么的虚无。相反,我们更应该抨击的是借用语言玩弄二次创作的人,本分是要有的,世界有他原来的样子
演时空之颠覆,色彩之分解,问语言之意义,你我之存在。音画互见,2D以定位,3D供质疑。最终,2D消失,如梦一场。技术让戈达尔得以空前尽兴的攻击感官,哲思脉络反而显露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