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刚刚被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在网上可以找到资源,像素差些,但不影响观看。
艺术上中规中矩,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让你了解那段逝去不足30年的“种族屠杀”历史。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1995年,那是自1990年开始的南斯拉夫各地区政治独立分裂局势危局的顶峰。
影片再现的“屠杀”发生在战争第二阶段的1995年7月。
记得那时候,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还没有完全解体,应该是1994年某月,我还带着电影《香魂女》到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参加过“南斯拉夫不结盟国际电影节”,同去的中国电影还有韩刚的《葛老爷子》、尹力的《香花三月天》。
那时的贝尔格莱德一片和平景象,影展在一所巨大的文化宫里举行,观众众多;每场电影放映前要演奏出品国的国歌,是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电影节上遇到过的。
没想到就在那个时候,南斯拉夫南面的波黑地区就正在发生着这个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局部战争,即穆族、塞族、克族的武装冲突,北约、联合国都介入调停,仍旧无法阻止局势的恶化,并直接导致最终南斯拉夫国名完全消失,直接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的今天的现状。
这部电影表现的屠杀历史在百度上记载的史实是:“屠杀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
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
大批波斯尼亚妇女被强奸,还有有身孕的妇女被挑开肚子。
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
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部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 影片以一位替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波黑女教师为主角,以她的视角直接目睹及遭遇了这场“种族大屠杀”,和俄国电影《亲爱的同志》有着异曲同工之貌。
了解历史,反思过去。
这应该是我们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影响广泛的电影形式,最应该做的事情。
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艾达怎么了?
》是波黑女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新作,一部直面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电影,日巴尼奇的前作《格巴维察》也是反映波黑内战创伤的电影,波黑的电影人很难从这个令人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题材中抽身而出。
影片的主人公艾达,一开始她似乎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翻译,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塞族武装沟通。
当姆拉迪奇将军的部队占领斯雷布雷尼察,穆族难民涌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时,她成为了一个焦灼的母亲、一个奔命的母亲,一个为了两个儿子的安危苦苦哀求的母亲。
然而,历史没有改变它的轨迹,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心碎而绝望的母亲。
当黑漆漆的枪口向室内喷射出火舌时,当母亲、妻子在哭泣着辨别那一堆堆遗骸时,任何人都难以抵御影像所带来的沉重压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段那一张张在欢快舞曲下毫无表情的脸,预示着人们将要面临的浩劫。
在影片最后,这个感觉到了极致,艾达回到那个族群依然混居的城市,继续当她的老师教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坐在下面的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可是笑着笑着又一次变成了面无表情,诡异地让人恐惧。
战争和屠杀已经在不同族群之间制造出难以填平的鸿沟,伤痕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即使善良暂时压制了邪恶,但邪恶永远不会消失,像幻想小说的大魔王一样等待着重启的时候。
2021年催泪第一发!
看了下首映時間,是去年的9月份....整片的戰爭背景涉及多個民族仇恨、宗教衝突,做為天朝平民并不是很清楚,但片子里對戰爭中平民的描述处处共鸣——既便無神論的我,亦止不住的泪奔..... 戰爭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利益之爭,普通平民無能為力👐,看著艾達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努力,依然失敗告終,禁不住泪如雨下!
為孩子,她瞬間變成猛虎,為孩子,她毫不猶豫的愿以自己的生命交換....彼時彼刻,聯合國在哪裡呢?
維和部隊的懦弱無能更是神奇的存在!
而爸爸,做為代表,協商后滿懷感恩的快樂,與另一位女代表的清醒形成鮮明對比:“我真受不了蠢女人”到底是誰蠢呢?
塞方早已有了屠殺計劃,傻校長還在自我催眠呢!
所以這樣的惨剧是誰造成的呢?
无解的東欧乱像?
一团麻一樣的民族冲突,靠天降英雄來解決嗎?
5星送上!
片子沒有一分钟的多余,各处細節一览無遺、令人難忘,女主的母親、妻子、职員三種形象自由切換,母親的角色最動人!
也最令人難忘....
1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
近年来罕见的大屠杀。
1995年7月11号塞族人攻入一个小镇。
10多天时间里,三万人当中他们干掉了8000多名成年男性。
而电影中只表现了数十人的处决,集中到一个大教室里,然后用机枪扫射。
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图。
因为大屠杀是没有办法搬上荧幕的,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只能想象大屠杀。
或者去思考大屠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女主去给儿子收尸的画面,确实让人难忘。
这种灾难几十年都没有办法赎罪。
电影是极为珍贵的,因为我们谁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种族屠杀。
小镇上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所以被塞族人仇恨着。
三万人流离失所,被无能的联合国部队陪伴着,电影的叙事达到了这个效果,有真实的力量。
2能够描述大屠杀,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独特视角:妈妈的视角。
我不知道他们的蓝本是什么,但是这个视角太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像蜘蛛一样的妈妈,为了孩子不被杀掉,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合国求情。
但是无能的联合国上校卡尔森却不能够提供任何帮助。
甚至难民上厕所的问题,他都没有办法缓解。
这个妈妈虽然努力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
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
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
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
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
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
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③布尔齐科特区。
【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
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
【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
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
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
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
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
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
炸死了塞族人。
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
【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
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
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
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
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
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
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
这惹恼了塞族人。
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
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
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
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
【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
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
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
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
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
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
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
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
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
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
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
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在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中,战争不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深刻地刻画在每一个角色的生活中。
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艾达的经历,展示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毁灭性影响,揭示了那些浪漫化战争的想象有多么荒唐和无知。
电影中,艾达作为一名翻译官,她的工作让她处在战争的前线,直面生死的考验和道德的抉择。
她的家庭,她的世界,在战争的阴影下逐渐崩溃,她的每一次决定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捕捉了这些瞬间,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没有华丽的战争场面,没有英雄主义的色彩,有的只是人物在绝望中的挣扎和哀求。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摧毁了建筑和土地,更摧毁了人的精神和信仰。
影片中的人物被迫做出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关乎生存,更关乎人性和尊严。
影片中的摄影手法和色彩调度也增强了这种沉重感。
灰暗的色调、紧闭的空间和紧张的氛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恐惧和无力。
这种视觉表现手法,加上细腻的剧本和精湛的演技,使得电影不仅是一次视觉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家庭和人性的深刻电影。
它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沉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这部电影是对那些浪漫化战争的强烈反驳,也是对人性中坚持与希望的深刻探讨。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为时三年半的波黑内战期间,交战各方塞族穆族克族都曾经展开过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迫害和屠杀。
在已知并被国际社会确认的种族罪行当中,影片中提到的1995年3月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是在战后欧洲最为严重、最为惨烈的罪行。
在战场上自己不能保卫的,屈膝于敌人面前同样得不到保全。
在战争中,不是比惨、而是比刚烈。
塞族大概是一向深谙强邻环伺、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
素来尚武、骁勇暴戾,具有抵御外虏、守土保家的善战传统。
所以才能够以少博多、在波黑战场上始终争取主动。
但在波黑民族构成当中,塞族只占三分之一、地广人稀。
在穆控区和克控区,作为少数民族的塞族平民同样沦为种族迫害和种族屠杀的牺牲品。
在大屠杀发生地——斯雷布雷尼察,1992至1995年内战期间在穆斯林控制下同样发过针对塞族平民的驱赶、迫害和屠杀。
前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等国境内都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不同民族。
内战伊始,就具有跨地域、跨国界、国际干预、纵横卑阖的特点。
其中波黑塞族、克罗地亚塞族与塞尔维亚和共和国、一度以民族划线结成同一阵营、“三位一体”,因此得以与早已赢得西方社会支持的克罗地亚和穆斯林展开长期分庭抗衡。
就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之前,1995年5月,得到西方援助的克罗地亚政府军攻陷了同样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区的克罗地亚塞控区——西斯拉沃尼亚。
随即出现大批塞族居民被驱赶逃离出家园。
由于塞族在克罗地亚的安全形势恶化,从而在前南地区尤其是波黑东部引发了新一轮政治和人道危机。
作为连锁反应,1995年7月波黑塞族开始对位于波黑东部塞控区境内的穆斯林“飞地”、联合国保护区——斯雷布雷尼察发动攻击。
波黑塞族之所以敢在外部形势不利于己方、力量对比业已发生逆转之际,悍然出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抢在西方对塞族动武之前,挟持当地的荷兰籍维和部队迫使联合国方面投鼠忌器。
最终通过武力解决来为自己在今后谈判桌上争取到更多的筹码。
在重新审视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大国干预、火上浇油、拉一派打一派的丑陋行径,最终致使内战局势陷入旷日持久、愈演愈烈、危机四伏的胶着状态;如果不能直面交战各方都曾经采取极端方式,对敌对民族进行种族迫害和屠杀;那么无疑会削弱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在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进程中,种族清洗与种族灭绝曾经和武力解决、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道成为破坏前南地区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冲突根源。
在这里,没必要过多去谴责滞留在斯雷布雷尼察的荷兰籍联合国维和部队。
在联合国营地有2000名荷兰籍维和部队官兵,他们在大屠杀发生时没有担负起履行必要的责任。
斯雷布雷尼察自从波黑内战爆发后,和萨拉热窝一样就一直处于塞族军队的围困之下。
最后是穆族抵挡不住塞军的攻势、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交到了联合国的手上。
荷兰在近代欧洲历史上从来都不是军事大国,一战和二战中都宣布保持中立依然不能摆脱战争浩劫。
当时在斯雷布雷尼察承担维护平民安全使命的荷兰军人,在一路攻城略地、勇往直前的姆拉迪奇将军面前、在冲锋陷阵、骁勇好斗的塞族军人面前显得多么不堪一击、弱不禁风?
在塞军包围下的斯雷布雷尼察,他们同样也是被囚禁者。
如果说,作为交战一方的穆族军人都能选择在虎视眈眈的塞族军警面前放下武器、俯首帖耳,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凭天由命。
那么作为大国幕后角逐的前台工具,荷兰人只能保持委曲求全、选择退让。
斯雷布雷尼察一度是交战区,这里的穆斯林也曾经和自己的塞族邻居在战场上捉对厮杀、拼得你死我活。
因为战前穆斯林人口在这里占据优势,穆斯林极端分子也曾对当地的塞族少数居民犯下过驱赶和迫害的罪行。
根据塞族人提供的资料:整个内战期间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
所有这些也都有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斯雷布雷尼察,同样也充满着塞族人的尸骸和坟墓。
当看到充斥着整个画面的穆斯林难民、当看到混杂在妇女儿童中间为数众多的青壮年男子、当看到许多身强力壮的穆族青年被塞族军警羁押,我忍不住要问:穆斯林为什么不能起武器来进行反抗、以死抗争来保卫自己和家人呢?
难道是基于穆斯林们热爱和平、善待邻人的信仰吗?
不对。
斯雷布雷尼察在此之前,一直是穆族武装在波黑东部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
这里的穆族武装以斯雷布雷尼察为依托不断钳制塞军进攻、威胁塞控区安全、甚至频繁侵袭从波黑塞控区通往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主要通道。
联合国斯雷布雷尼察保护区出现在1993年4月,当时塞军发动了旨在攻克斯雷布雷尼察的进攻。
迫于塞族的军事压力,经过联合国斡旋当地穆斯林守军最后同意解除武装、保证不再袭扰塞族平民。
1993年4月16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明确斯雷布雷尼察为联合国保护区。
也就是说当地的穆斯林军人最初是因为抵挡不住塞军的猛烈进攻,才会主动放下武器、混迹在当地平民里面寻求国际社会的庇护。
而一旦塞族毁约重新控制斯雷布雷尼察,势必会对曾经作为战场上对手的穆斯林进行新一轮甄别、清算。
以避免他们一旦返回穆斯林控制区又重新加入穆族武装继续与塞族为敌。
我不知道在大屠杀的死难者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放下武器的军人、也不知道里面是否有人参与过对当地塞族平民的迫害。
内战中上演的,从来都是一幕幕同室操戈、以暴易暴。
所以,最后影片会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曾经的刽子手和曾经的受害人共聚一堂,今后的斯雷布雷尼察、或将由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来摒弃掉仇恨、抚平内战创伤。
战争使人们会一无所有,同样也教会人们去仇视或者拥抱你的敌人。
我相信大屠杀里面的刽子手们,最希望看见的就是幸存者们会留在废墟上开始新一轮的杀戮、在仇恨中生活一直到死去。
这样的话,后来者才会去不断颂扬他们的杀戮、赞许他们的功绩。
苦难,会从仇恨中萌生。
而和解,才会唤醒希望和新生。
二战期间,在前南地区也出现过严重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又重新医治战争创伤、携手共建出现过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局面。
但愿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苦果,能够涤荡内战的丑陋和人性中的贪婪。
但愿穆族、塞族、还有克族的孩子们,今后能有机会共聚一堂、载歌载舞,来奠祭死者、抚慰生者。
会有那么一天。
1995年我十四岁,已经上了中学,身高超过一米七。
也就是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地方,我也已经不在好久了。
最近连着看来《摩加迪沙》和本片,都是在我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和看一战二战的电影截然不同,因为你知道在这些生命毫无道理的离开时,你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这不是战争史考古,这就是你曾走过的当下。
电影中的几个细节。
1.挑出来参加谈判的经济学家和塞军的一个军官是同学。
而塞军中的士兵也有Aida的学生,他认识Aida的孩子,Aida也认识他的妈妈。
这是这次惨案比之其他更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这是一个国家自行的分裂。
敌对的双方里有同学、师生、邻居,朋友,说不准也许还有恋人。
但一朝变色,生死相见。
2.塞军要求只有妇女儿童可以上大班,男人需要运送到另一地点。
一个联合国士兵揭穿了一个办成女装想要混上大败的男人。
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所以当联合国指挥官默许了塞军的行动,他们的士兵便认为自己应该执行。
在彼时,这个士兵的脑子里没有揭穿就相当于杀了他的概念,他就只是将发现不符合命令的行为指出而已。
或许在联合国军官冲上去要揍他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Aida有些自私,她只是想着自己的家人。
既对朋友哀求帮助她的儿子视而不见,又三番两次非难联合国官员,提些无理要求。
但这是家人啊,这是家人的生命啊。
你不是她,你体会不到她的感觉。
看着一屋子的骸骨,走了一圈,知道丈夫孩子也会是这个样子,或在这里或在别处,但却不知道他们在哪,哪一个是他们。
最后只能瘫坐在地上对着空气哭泣。
有一个很值得称赞的群体叫社工,他们做慈善,救困苦,不畏辛劳,兢兢业业。
但一旦遇上地痞流氓,他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社工不是警察,没有执法权。
而联合国就是一个地球社工。
他们的确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军事冲突中保护平民却不在此列。
斯雷布雷尼察是联合国划分的安全区,而联合国营地可以说是安全区中的安全区。
但所有被杀的人都是从这个地方被带走的。
塞军甚至省去了搜索城市,挨个建筑物搜人的麻烦,这才是这个惨案中最惨的部分。
不要相信弹钢琴的,因为承诺在枪杆面前不值一提。
One of the best questions raised when or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s: why were those UN blue helmets looked so powerless?Audiences must know that the blue helmets are not United Nations Forces, but Peacekeepers. There were only two experiences when UN formed forces to fight wars, Korea 1950 and Kuwait 1991. It means that UN is fighting against an enemy as a declared party of the conflict.But UN peacekeeping mission is different. In such a mission, UN peacekeepers are not a party of the conflict, but a barrier segregating between the parties in conflict or between military power and endangered civilians. One of the top priorities and core rule of engagement is that the UN peacekeepers shall not become a party of the conflict fighting against a particular enemy. The peacekeepers face no enemy until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firing at them and technically the group which the individual belongs to is still not the enemy even by then. The UN peacekeepers are under command of the United Nations who always being stuck in complicated procedure of authorization. That’s why the real problem solvers are superpowers,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even former colonist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UN tried to change itself a little by authorizing two military interventions, Lybia and Coast Ivory, but the process of reform was cut and stopped by Syria. Where will the UN especially its declared function of protecting civilians go in future? Maybe we need more time and efforts than a good movie.
失望
波黑口径的《亲爱的同志》,但拍得更克制,刻意选取和回避了一些素材,着重刻画了满腹经纶讲道理的联合国。结尾只停留在刽子手与受害人共聚一堂,也没见有字幕打出,“南联盟的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幸有北约主持公正,把他们都给炸了,维和部队又去了……”。1871年就有人看明白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联合灯塔,枪杆子里才出规则秩序和道德情操。2021年也有人掷地有声地说,“今天我们不再是失败、任人蹂躏的国家,再也不允许有人杀害我们的孩子、破坏我们的国家、驱逐我们的人民。”这些话甭管出自谁的口,都特别有道理。
写的一般
最突出的两场“表演”——“真正的电影开始了”&儿童。
弱国无外交,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乱世人不如胜世狗,一个女人努力保护家人却无能为力,要珍惜和平幸福生活。
去他妈的联合国!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去他妈的那个弹钢琴的荷兰上校!去他妈的姆拉迪奇和塞族军队!去他妈的受害者和刽子手共济一堂其乐融融的结尾!
@2024-06-02 18:59:51
23_041。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1995年7月,波黑塞族军队攻占了波黑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设立的安全区,约有7000穆斯林男子和小孩惨遭杀害。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以上来自百度)电影末尾标记的数字是8372名。主角演得很好。
大女主戏,比较少见的女性视角历史战争题材,结局令人心碎,平民永远是战争的牺牲品
6
历史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脸谱化的人物,还算精彩的故事,逃之夭夭的塞族士兵,官僚和无能的联合国部队,可能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有没有人拍一部msl屠杀咖啡了的全部历史的电影?
震撼之处在于,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痛苦,就意味着这种惨剧在战争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军方内部人员尚且如此,那些平头百姓更不用说了。国际社会要么事不关己,要么接收的都是美化、残缺的信息。第三世界政治局势“一片大好”的下面不知堆着多少累累白骨。
1995年7月11日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无数血的事实证明,永远不要把全部寄望寄托于国际组织的调停,只有利益的瓜分考量,人道主义是仅存在于个人道德层面,不适用于任何组织和国家。
老实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警示和启发太少了,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重复我们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对于历史惨剧的重现,我已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剧情片,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正邪的评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评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许满足了美国影评人对欧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杀题材影史上,实在算不得佳作。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人”在权利面前不过是资产,“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掌握话语权是真的好,可以为所欲为,改写历史。
真实的平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