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总是会让我想起雪,时常忘了它是那么地靠近北极。
那里有熊,有驯鹿,有下午三点过就落下山头的太阳。
亲情是像空气和水一般珍贵而容易被忽视的宝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总是在失去他们的时候才那么地渴望,觉得失去生的力量。
仓本聪是不是太厉害了一点,能够拍出这么一部清淡而浓烈的剧。
很多时刻,作为一个观众总是能够让泪水在眼珠打转,但是故事不会烂俗地催眼泪落下来,保护了眼泪自身的可贵。
二宫和也在此剧里展示出了年轻却非凡的才华,除了会表现无辜这种还不算演技的东西,更是能够在适当的步调里将生活的真实放在表演中,令人不得不信服。
初雪夜,拓郎偷偷跑去看父亲的那一段,小小心心、安安静静,踏雪的声音,樱木燃烧的声音,父亲心里莫名的感应,渴望、开心又转为紧张到稍微放松,都在简短的秒针走过的几步之内,被二宫演绎得生生到位。
可仓本聪还不止满足于一个小小个人,每一集都有一个单独的片段,时刻提醒着温柔时刻并非只属于主角们,就好像我们每个人总是把自己当做主角一样,别太自大了。
这其中,有一个老太太的故事很特别。
儿子帮她买好了来富良野的机票,说好要来接她的。
可是等待她的,是变化巨大的富良野和天上地下无处不在的雪花。
儿子不在了,但在北海道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她遇到的都是些想帮助她的好人。
没被欺骗(除了被儿子不得已的欺骗)算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了。
虽然是2005年的片子,但是从我们这个时代看来,还有这么纯净的社会环境和心灵是多么地难得。
羡慕他们去咖啡店可以自己磨咖啡豆,不管是声音也好,还是感受磨的过程,好想有天走进一家咖啡店,能说:“我要一杯咖啡。
”老板诚恳地问我:“要自己摸豆子吗?
”
第11集,马斯塔(マスター,master)妻子的中学时代约会对象来咖啡馆,带来了保存多年的照片、信件、巧克力包装纸,这段剧情微微带点尴尬又让人忍俊不禁,而且符合情理;他还带了当年一起去看藤圭子演唱会的门票和藤圭子的唱片。
此剧首播于2005年。
2013年,藤圭子于东京新宿坠楼身亡,警署确认为自杀。
2016年,宇多田光发布了为《NEWS ZERO》新闻节目创作的主题曲《盛夏的阵雨(真夏の通り雨 )》。
这首歌的MV,每看一次就叹服一次。
影像的内容与歌词几乎没有任何重叠,却让人感觉到视频与音乐是完全一体的。
该MV是由参与过主题为“展现日本被日常忽视的美丽风景”的系列视频企划「augment5」的导演柘植泰人拍摄,被称赞说“能够在片段的印象中,让每个观看的人想起各自的记忆”。
2016年10月,该MV获得日本MTV“VMAJ 2016最优秀MTV赏”。
把《温柔时刻》和《盛夏的阵雨》放在一起说是为什么呢?
它们之间本没有什么关联,只是因片中一个小细节而牵在一起。
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用平淡、细腻、安静的影像和音乐讲述人生在世的那些牵挂、思念和迟来的理解;它们都没有什么激烈的情节,却能够,(借用弹幕的话)“让人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已经满脸泪水”。
我喜欢那间咖啡馆,简洁而温柔的,森之时计。
赭黄色的墙泥,被一下下抹在壁上,留下动作的痕迹。
棕色的实木吧台,削平了棱角,似乎被摩挲已久,散发出润泽的光。
除了一小副框起来的毛笔字,一块镶了雪花形状的木板,并无其他装饰物。
吧台后整齐地排放着磨豆机与咖啡杯,竟也无其他,唯有一大块玻璃窗,窗外是或春光明媚,或白雪飘飘的森林。
是的,这间咖啡馆居于森林之中,美得不可思议。
曾喜欢有着趣致陈列似藏着无数故事的所在,而如今,简洁、专注至温柔,才合了我的心性。
这是一部电视剧里的咖啡馆,电视剧的名字叫《温柔时光》,片名已是对故事最好的诠释。
老板在一场事故中痛失爱妻,突然的失去令他无法再回到以前的生活轨道,他辞掉工作来到妻子的家乡富良野,开了这家咖啡馆。
每晚客散人尽,与亡妻对着话,一点一滴拾起被匆匆遗失在路上的生活经历和情感。
那场意外交通事故的驾驶者是他的儿子。
常年在国外工作的他,对儿子所知甚少,他眼中的儿子是一个叛逆失足的青年,飚车、纹身、染发。
他无法原谅他,从此各自生活。
他不知道,儿子就在不远的皆空窑当学徒,认真地学习制瓷,守望着父亲。
大自然与简单的生活,帮助人们寻回平静与自我,帮助父子和好胜初。
然而,对人生的理解,确是要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误解,承受痛苦后获得。
遗憾永远存在,伤痕不会消失,只是时光的温柔抚慰,让人终于可以背负,继续勇敢地生活下去。
《温柔时光》展现了富良野四季如画的风景,带来宁静悠远的氛围。
老演员对内心戏的拿捏炉火纯青,让你觉得老并不是一件坏事。
年轻演员的表现略显稚嫩,但清澈纯真的眼神很难得。
我喜欢阿梓、理理、惠美还有那位女护士的模样,都很温柔。
个人觉得的不足:每集剧情的设置并不讨巧,有些难以领会的东西,有时甚至觉得稍有拖沓。
部分对白有些衔接不上,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
但瑕不掩瑜。
当我磨咖啡豆时,也不再着急,缓下来,体会手臂旋转间时光的流逝。
连续看了很多遍《温柔时刻》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为什么如此的剧 我没能早些遇到 但对于能看到 而感到欣喜 能遇到仓本聪真好 能遇到二宫和也真好 能遇到平原绫香真好 能看到富良野的风景真好 能看到森之时间的咖啡店真好 能看到那个认真做陶瓷的拓郎真好 还有听到门上的铃铛轻轻摇动的声音 暴风雨的声音 樱木燃烧的扑哧啪啦的声音 手动磨咖啡的声音 泡咖啡冒出来氤氲的热气 越来越喜欢那个七十多岁的脚本家 日剧的世界才能创造出一个一个经典 父与子的话题一直是仓本聪的拿手 不论是《温柔时刻》还是《风之花园》 富良野的三部剧结束了 那像天边朝霞染红的枫叶 澄黄橙黄的落叶 白皑皑的雪景 安静的“森之时间” 还有那个叫作涌井拓郎的孩子 构成了我对于富良野的记忆 想着他们生活的地方真好啊 没事的时候 在一家叫作“森之时间”的咖啡屋喝着自己磨得咖啡 听着别人的悲欢离合 然后释然 归于安逸 如果说《南君的情人》是我对于二宫和也的初恋的话 那么这部《温柔时刻》是我对于二宫和也感情的再次革命 那一抹微笑清澈明媚但带着点点的忧伤 那一丝眼神纯净透明但带着点点的寂寞 这样的人实在太过坚强 坚强的让人心疼 想说不要太勉强 没有人让你一定要做到什么 那个低着头来看父亲 只是一个劲的喃喃说着 你好吗?
你好吗?
那个被父亲憎恨 断绝父子关系 也只是说 不管父亲怎样对我 我也一定要跟着他 你右手臂上刻着“死神”字样 只是为了纪念那个曾经保护自己的邻居大哥 那个在母亲的葬礼上什么也没有说 只是看到父亲时把纹身给他看 那个为了祈求父亲的原谅 亲手用高温1200-1800的陶瓷把纹身去掉 那个为了能让父亲看到有点成就的自己 不管三级烧伤的手和发着烧的身体努力做着陶瓷 那个三年来第一次去见自己的父亲 流着泪说:对不起 请原谅我 我们什么都不能说 只是听见平原绫香的《明日》缓缓的唱起 三年来 那次事故 那对父子 终于相视一笑 “我可以住在这里吗?
” “嗯...” 一切雨过天晴 当父亲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梓时 “这是我的儿子拓郎” 我知道富良野的雪再也不会蒙住那些有伤痕人的心了 最后二宫和也牵起长泽雅美的手 当母亲唱出那首她最爱的歌时 《温柔时刻》也告一段落了
“温柔时刻”是仓本聪的北海道富良野三部曲之一。
长年忙于工作,疏忽孩子成长的父亲,在妻子不幸去世后辞职迁居到妻子的故乡富良野,在林地中开了一家咖啡屋。
儿子曾加入暴走族,车祸不幸造成母亲死亡,在离父亲不远的皆空窑学制陶。
父子都曾深深伤害过对方,都心存怨恨和内疚而不知道如何面对对方。
11集的剧围绕这一点,在富良野的风景中展开。
年轻单纯善良的儿子,体会到父亲对母亲的深爱后,放下怨恨维余深深的内疚,60岁的父亲却因太爱妻子而无法释怀,然而在乡野森林时间的治愈下,在逐渐了解儿子成年经历后,亲情和内疚在不断柔软的内心滋长。
人在旅途,伤害了至亲的人,如何宽恕和解,而觅得温柔时刻,在回到淳朴的乡野,在手摇咖啡机,在专注揉土制陶,在纯粹的人与人的交往,在内省思考,在回到初心。
观剧中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事,许多追偶像二宫和也而来的年轻人,不意间被剧情本身深深打动,被触动的那块内心柔软,或许会伴随一生,因而觅得自己的温柔时刻吧。
主题曲,平原绫香的“明日”,片中歌声响起,温柔时刻就浮现。
蔡琴曾翻唱过,歌名“被遗忘的时光”。
片中为剧搭建的咖啡屋“森之时计”,现在营业中,据说要等位。
闻着隐隐传出的咖啡香,在山林中安静的等一会儿,应该也是一种温柔时光吧。
标题是我对整个剧的感受。
毫无疑问,我是冲着二宫和也来的,其实准确的说,是仓本聪?
看完敬启,父亲大人之后对于这位编剧大人的功力有了深深的体会,又找了这部更早的二位合作的作品来看。
整个片子的感觉,就像一首诗,所以哪怕是喜欢现代摄影技术带来的高画质的我,看这部十多年了的剧也丝毫没有感觉到违和感。
真是很日本的一部剧啊。
缓缓的叙事方式,扣人心弦的小细节,温柔而敏感的每个角色,都好像是冬日的一幅画,就定格在那个镜头,下了雪后的山中,透过咖啡店的落地窗,静静地摇着手磨咖啡的人。
连现在打字时回想起来,脑内都像摄影的角度一样自远拉近,锁定在台面的杯子上,从里面升腾起袅袅热气。
来谈谈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莫大的疑难问题,就是父子之间的隔阂,不是简单的叛逆,而是与这个家曾有的唯一的女性的生命相关。
父亲对每个人都如此温柔,对于已过世的妻子更是情深难解,却唯独对儿子难以原谅、同时觉得儿子也不想见到自己;儿子战战兢兢,想接近唯一的亲人,却又怕自己存在本身即是困扰。
其实在这里一直有个想法,父亲的纠结,除了怪罪以外,是不是也有自责,自己在儿子成长中的缺位,才导致事故,但又难以承认自己在爱妻去世这件事中也负有责任,所以只能怪罪儿子,只能不原谅他,来保存自我的完整?
那个十几岁的少年,由于自己的纹身直接导致了母亲的过世,又让父亲如此痛苦,哪怕渴望父爱,却只能接近而不靠近,而在那么寒冷的冬夜,明明即将面临自己的重要时刻,却毫不犹豫将烧的滚烫的陶片,用来抹去让父母不快的印记。
不敢回顾这段二宫和也的表演,哪怕只是想想这个片段,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眼泪开始模糊视线。
这是个善良又狡黠的少年,是聪颖又勤学的好学徒,但唯独在父亲这件事上,笨拙又倔强。
穿越的刚看完...因为最近缺剧看,刚好很喜欢二宫和也于是朋友推荐的因为网速慢,所以在电驴上拖下来用了很长时间慢慢的看完了 始终是很舒服的基调温暖而柔软慢节奏的剧情和北海道的背景可以说是很典型的早期看日剧的感觉就在这慢慢的叙述中 在一天又一天咖啡店里客人的闲谈中平淡的生活 却总是能戳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很强烈的情绪波动很多时候是让人感觉很心酸的最后一集的时候 拓酱和父亲见面那段跟着他们一起泪奔了然后 感觉到自己被治愈了之前心里的浮躁和情绪上的一些波动感觉好像随着眼泪流出消失了内心感到一片平静亲情真的是最永恒最美好纯净的感情在这里一点一滴的缓慢的体现的很透彻看完之后 感到很满足
4年前,曾于网上搜索《北国之春》而不得,无心插柳下载了同一个编剧仓本聪的近作《温柔时间》。
从此,这部11集的日剧在我的硬盘里尘封了整整4年,直至前几天才偶然想起来一看.尘世间,总会有一些东西可以敲开你隐秘的心门,并轻而易举打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仓本聪在70岁高龄所写的这部剧拥有这种魔力。
听着平原绫香的《明日》,看着风中飘散的雪花,林中闪耀着的光影,头发花白的店老板,倔强善良的拓郎,纯真青涩的阿梓,形形色色的客人……时间就这样在“森时计”咖啡馆里温柔而无声的流淌,故事一点一滴的在富野良上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淡淡的叙事,细节的铺陈,没有多余的角色,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多余的情节,分寸和节奏的把握妙到毫巅,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多年之后,哪怕剧情都已忘记,但肯定会记得一些细节、一些名字、一些感动……这已足够,不是吗?
很多年前,一个以知性著称的女作家在一所大学里演讲时,说过一句话: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我不在现场,也猜得到,当真话以这样坦诚到有些匪夷所思的面目呈现出来,在场听众心中的那份震动。
这句话之所以像条件反射一样再次跃入脑中,是看到有人居然敢于那样风轻云淡地讲述一个并不算简单的故事。
那个故事是关于回忆和原谅的。
在众多的人生命题中,这两个主题绝对算不上讨巧。
假如始终无知无觉地蹉跎人生,过去只剩下半咸不淡的琐碎和无穷无尽的苍白,回忆又有什么意义?
又或者若是从来不懂得自省和宽容,没有辨别自己对与错的敏感,又没有包容别人是与非的胸襟,原谅又从何谈起?
好在,那个故事的讲述者已经年逾七十。
七十岁……在一个七十岁的老人面前,假模假式得说什么“弹指一挥间”,我想他会呵呵地笑吧。
真正领略过人生厚度、参悟了人生智慧的老人,触碰回忆和原谅的话题,远非举重若轻、入木三分的境界,而完完全全是化有形为无形,把活着的酸甜苦辣都融到无止境的平淡之中。
故事中那个企求原谅的人,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在一家名叫“皆空窑”的工坊学习烧制陶器。
说起来,这“皆空”二字,大有意味。
这家陶器工坊本身,已经有万事皆空的寂静和超然。
而每一件陶器,无论是脆弱的、柔软的、刚刚成型的陶胎,或者是虽功成身就却不能让人满意而不得不被打破的成品,都执拗地以一种“空”的姿态面世或者弃世。
而人,却不能这样。
那个二十岁的孩子,额发几乎压住双眉,指缝中是洗不净的陶土,眼里只有驯良和腼腆。
让人完全想不出,这样一个孩子怎么会有那么惨痛的过去。
因为他的过失,他的母亲离世了,而他的父亲则放弃了他。
人生大错的铸成,突如其来,又无可挽回。
或者说,他竭力挽回过,但是被父亲拒绝了。
于是,他只能无声无息地在离父亲很近的地方生活,隔着那短短的一段路,想念父亲、憧憬父爱。
过去总是在他的梦魇里周而复始地出现,然而在生活中,他安静地、恬淡地、努力地活着。
这个故事里,尤其让我着迷的也正是这一点,故事里的每个人都不带任何虚假的矫情,承担着他们能够承担的,忍耐他们已经忍耐的。
就不能原谅这样一个孩子吗?
在他竭力地揉捏陶土的时候,在他用灵巧的手指制出精致的陶胎时,在他寂寞又耐心地等待在窑炉之前的时候,都会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过去的,并非不重要。
如他年少轻狂的模样,在故事中出现得并不多,但是几次的露面,也都着实让人惊讶,那种沉默之中蕴涵的戾气和怨愤,居然是冰冷的,把他冻结在无形的透明戒备之内。
可惜的是,这戒备仍然没有护住他的心。
等他茫然四顾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也已离他远去,剩下的只有他内心的那个巨大创口,他惊慌失措地捧着它、护着它,而它就是不能愈合。
于是,他放开手握住了陶土,让自己和那创口相依为命。
遇见那个有些古怪的少女,是意外;熟识那个有些冒失的少女,依然意外。
明明相识不久,却孤男寡女共处一室,隔着被雾气模糊的浴室玻璃门,这孩子清楚地知道门的那边春色无限,但他没有面红耳赤,稍微春心荡漾的眼神,一晃而过。
真是叫人感慨,即使有着那样的伤痛,他也还是很年轻呢,年轻到,不管如何去爱,都不会让人意外。
这个少女是在他父亲咖啡店里工作的小女生。
仅这一点,就让他乱了心绪。
他看着她的目光,多了羡慕,也多了恍惚。
父亲是否寂寞?
父亲是否安好?
父亲一切的一切,他都那么渴求,然而他不敢明言,只能旁敲侧击,从少女的一言半语之中揣测。
他按捺不住思亲心情,在雪夜偷偷地看父亲的背影,然后淌着泪奔跑着离开。
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父亲终于被少女引到他的屋外,他无限眷恋地朝着父亲的方向看去,却又像一头被激怒的小兽咆哮着,然后,在狂乱之中逃走。
让儿子落荒而逃的父亲,算是什么父亲啊?
但,事实是,在不能原谅儿子之前,他首先不能原谅自己。
迁徙到这个僻静所在,开一家咖啡馆,既是了结妻子的夙愿,更是他逃避的终点。
他失去妻子,他憎恨儿子,他抛弃事业,然而忘不掉的、躲不开的、断不了的,在他的寂寞之中,纠结在一起。
家庭悲剧的源头,并非儿子,而是他自己。
这一点,居然是他在和亡妻幻影的言谈之中,慢慢被他自己在潜意识中确定。
那是幻影吗?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是不能体会到,这个问题的分量。
每到夜深人静,那孩子的母亲就坐在咖啡店里固定的位置上,微笑着,和丈夫说起他们的过去。
过去……她曾经提过一种神似雪花的昆虫,而丈夫带着永远的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如今,当雪虫让人有落雪的恍惚之时,丈夫只能在遗憾中,回忆、感慨,幸福居然就像这雪虫,真假难辨。
明明在手中,却连紧握都嫌繁复,明明失去了,却怎么都觉得尚在身边。
每次父亲有所感悟,妻子的幻影都和他隔着几米的距离,微笑、落寞。
过去和现在,她都热爱;丈夫和朋友,她都调侃;遗憾和失望,她都感怀。
尤其她握着儿子亲手制作的陶器,丈夫还不明就里,她却几乎用抚摩把所有的柔情都融化到那粗拙的陶器之中。
大爱无言,然而对于她,无言是出于无奈。
怎么会这样呢?
每次悲由心起,她浅笑的脸,都露出这样的疑问。
爱的本来面目、亲人的本来面目、她自己的本来面目,居然就这样模糊不清。
丈夫和儿子两个人都需要救赎,只是,可以做到这点的人,已经不会是她了。
伸手救赎的人,却是那个总给人意外的少女——第一次出现,她就流露出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表情。
是的,连少女自己,都被自己吓了一跳。
这样的女孩子总有着和常人不同的故事和感情。
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她都比别人更纯粹,无论是爱恋还是受伤,她都比别人更深刻。
她把自己送到一个极端,又跌跌撞撞,走到又一个极端。
她这样不停往复,没有穿红色舞鞋,却依然停不下脚。
当她最终停止下来,可以重新检视自己内心的时候,发现她不但爱上了一个人,而且还站在心爱的男孩和男孩父亲的隔阂之中。
她竭力让父子之间所有的往事和疼痛,都和皑皑的白雪一起融化。
可惜的是,她并不知道如何填平旁人心中深深的沟壑,即使那个旁人是她深爱的人。
她笨拙地想让父子相见,事与愿违,父亲只看到儿子逃走的背影。
那一刻,父亲颤抖了。
虽然他对儿子的恨根深蒂固,但是同样坚固的还有他对儿子的爱与思念。
当初,他伤透了心,快刀斩乱麻地切断了和儿子的关系,刀刃的两边,都是痛。
在父子关系断绝之后,儿子也曾带着羞怯和忐忑,走到父亲身边,希望靠近他,他却冷酷地拒绝了。
他狠狠划出一道线,隔绝自己和儿子的一切,却再也看不见只是站在他身后的儿子。
旁观者清,不能观者就只能后悔了。
如今他对所有光顾咖啡店的客人温和微笑、在森林中拾起一枝枫叶、和别人的孩子一起钓鱼、在昏暗的雪天点亮木桥上所有的灯光、听别的父亲告诉他制作以年计时的钟是如何困难。
有太多平凡无奇的事,都可以让他瞬间就开始对儿子的怀念和牵挂。
他追溯和妻子在一起的幸福回忆,儿子是纯洁到让他感动的婴孩,儿子是对他装扮的圣诞老公公不买账的暴哭小顽童,儿子是被他在另一个圣诞夜冷落而在等待中昏睡过去的可怜宝贝。
可是,一旦幸福记忆中断,儿子就成了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
他对孩子的回忆,就在甜蜜的幸福和刺心的痛苦之中,混合交错。
但是,他逐渐领悟到,生活其实始终以他所不知道的另外面目进行着,他的固执、他的忽略、他所努力表演的秩序,都给了他自己和别人,更多、更新的伤害。
他总算看清自己和儿子之间的真正距离,并尝试隔着这距离关爱他的儿子。
于是,儿子回来了。
儿子再次面对他时,带着重拾的尊严、惨烈的了结、泪水中的忏悔。
这一次,孩子得到了父亲的尊重、原谅和浓厚的爱,对了,还有父亲对于他的爱情支持。
当父子之间得到了彼此最彻底、最真挚的原谅时,母亲的幻影永远得消失了,空气里只留下她悠然的歌声。
父亲在怅然中明白,回忆因为原谅,就此终结。
时间如何能够温柔?
时间又怎么可能不温柔?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你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七十岁的仓本聪,没有一五一十告诉人们所谓答案。
而是让你自己去看,温柔时间,其实就是生活。
☻ ☺ ☻ ☺ 纯属原创,拒绝转载 ☻ ☺ ☻ ☺
很多人看完了都感慨是一部很温暖的日剧,唯独对阿梓这个角色不满,阿梓在剧中表现敏感,多疑,甚至有点神经质,和这部日剧的气氛完全不一样。
看到大家的留言我笑而不语,有这样的看法很正常,毕竟阿梓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如此。
但是可以这样说,脚本在安排这样一个角色是必须的,客观的来讲,整个剧本温情,细腻,力求还原最真实的人性,安静温和的咖啡馆里蕴含着平凡人生的各种苦闷,决裂的父子,自杀的电器行老板,看似温和实则藏奸的寡妇,为女婿是黑道头疼的大叔,就连性情大气的女老板都有自己的寂寞。
这点比大多数的日剧境界高出了不少,和日剧里常有的浮夸的表演,堆砌偶像明星的做法很不一样,力求用故事本身打动人,不管拍的怎么样,首先我们要肯定导演的诚意。
不过总体说来这样的题材不新鲜且容易拍的死气沉沉,把咖啡馆拍成养老院,所以这样的故事需要一些能推动主线故事发展的因素,而这个人就是阿梓。
阿梓和咖啡馆出现的主要人物一样,都有以前艰难的时候,和自己初恋老师的失败的感情使原本感情脆弱的小女孩更加敏感,经常打碎盘子,和老板闹翻等等。
看到这样的情节,给我的感觉不是厌恶,而是一个天真善良却又不成熟的小女孩的可爱。
平安夜暗自为父子见面牵线把这一特点演绎到极致,看似极不成熟的举动为大家带来麻烦,但如果不是她毫无动机的介入,最后结局会有这么圆满么?
而她也因为自己的善良和努力收获了感情,得到了成长。
阿梓是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试想如果她是个通情达理,深谙世事,没有缺点的女孩,我们不会觉得这样一个阿梓太脸谱化?
因为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缺陷,而只有克服缺陷收获幸福才能让人觉得珍贵。
这里面的长泽真的很赞,把清新自然的气质发挥的极致,这也是角色本身帮了大忙。
有人说她演技一般般,我不说有演技有多厉害,至少在偶像派里是最好的之一,眼神,肢体语言,说话速度,把一个敏感,善良的妹子演的恰到好处,看好她后期走实力派流。
至于她在这部里的外表,有人说她像松岛枫,又有人说像孙燕姿,到最后还有人说孙燕姿像松岛枫。。
第一部真心觉得五星根本不够用的日剧。爱森时计,爱皆空窑,爱静静的富良野,爱形形色色的人物。我是反鸡汤的,不知道那些被鸡汤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感觉。看完这个的时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想,大概被鸡汤感动的心情就这样吧。温暖、窝心、暖流细细淌动。这样的剧不知初播境况怎样,但是能看到真是太幸运了
现在看起来太套路了 还矫情 弃
这片子看的让人想得抑郁症憋好难受
NINO真是超有演技,我会喜欢ARASHI主要还是冲着NINO去的,不过我都是当团FAN的,爱屋及乌也。
这才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故事。
除了演员演技剧本是烂糟,当然也可能是时代局限性在作怪,基本立意的价值观都无法苟同,可我认为真正经典的好作品是没有时代局限性的,譬如脚本家的代表作《北国之恋》。♂脚本家创作的女性角色依然是缪斯和美魔女,除此之外还有无性别属性的女工具人,职能是正面合理化主角的一切圣父大爱行为。特意选在冬天看北海道,与主线构筑父子关系完全无关的细枝末节除了表现众生百态外,更不觉得有什么可優し的,观看过程十分难熬。本就是为了狠磕狗甜,拓郎对阿梓如此冷漠无情如果不是狗甜真情侣都完全磕不下嘴。
看到第4集,弃了,角色不讨喜,尤其是长泽那个,色调也不喜欢
2005.温柔时刻很冷酷;冰之世界很温暖。我呸的五颗星日剧。
第一集和最后一集把我催哭了,剧情缓慢,讲的就是那一点儿事儿,太含蓄了,爱情连个亲亲和抱抱都没有。看此剧心浮气躁可不行啊。话说第一次发现二狗是个萌物。
沉浸在这样温柔的时刻 nino
就这?
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没有痛哭出声的,眼睛里泪光闪烁也不过是映照其中的炉火。给仓本聪老师跪下,爆哭剧王者。寺尾聪演技太好了,在雪夜继续十年前的对话,对着往事佝偻着挥一挥手。Nino软软的,弱小可怜又无助,眼睛像小鹿一样。阿梓是打破一切的人,盘子也好冰封的关系也好,破损之中总有新生。不知道阿梓是不是靠近Masami本人,在爱里付出更多期待更多的那个人总是很被动的,希望她碰到跟她一样天真的人。
3.5 很温柔。一些日剧很会拍那种细腻温吞、察觉不到又始终存在的情感,那种细脉的东西、人的微妙之情的东西,有些日剧真的可以...这种体察就是厉害的地方。拓郎是个好孩子...可惜一直被误解。还好父子释怀占据的人生时间没那么长。
森林中的木屋咖啡馆, 手磨咖啡豆,多么美好的事情, 当一杯杯咖啡被缓缓倒入青花风格的瓷杯中,我仿佛闻到了咖啡的香味.好久不看日剧的我, 又再次陷入细腻风格的日剧中, 大半夜的对着电脑屏拼命抹眼泪.2017.1.27
富良野的雪很温柔 镜头很温柔 音乐很温柔 女主很温柔 可是温来温去就那么点事
最暖的冬季剧 不言不语的感动
把一個父子相認的故事拉到那麼長,真是醉了。熬著性子忍到第六集終於有點意思,但又開始拖拉起來,到第十集狗血到不合理,最後再緩緩放下收尾……喜歡的人會看的很暖心,但是真的太慢了,再熱的心都會冷下來的。9.0的評分,佩服你們的耐心!
没看下去,慢叙事的影像要留在不开心的时候看。
节奏慢得不可思议;常客们的小插曲有些意义不明,自杀也好出轨被抓包也好,除了反映人世无常看不出别的意味,最致命的地方是根本联想不到这些支线推动父子间和解进程中起到的作用,取而代之的只是各种套路化的巧合巧合再巧合;拓郎的人格缺陷让我观看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建立在对阿梓的冷漠(显而易见的)之上的父子间的和解,真的就证明他变成了更好的人了吗;车祸的起因过于离谱让我难以产生共情;这种主角疯狂自我否定的暧昧文学是真的欣赏不来啊。
他喵的,可能以后也看不到比这更温情的东西了。日本人玩温情这套太你妈彪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