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挺有意思的电影,剧情不论,我看了两分钟,觉得黄宏导演在电影镜头艺术的处理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第一个镜头是从左到右的跟镜头,追踪逃犯的在大街上的移动,不过介绍背景的字幕处理得相当不好,居然是和人物反方向移动,而且位于画面中间位置,使人眼花缭乱,在看字幕的时候遗失很多画面信息。
不如在进入画面之前用淡入淡出几秒钟就可以把字幕先行呈现。
第二个镜头是警察,字幕的问题同上。
而且警察移动的方向是从远到近,这与第一个镜头脱节。
不如也用跟镜头,方向从右到左,可以显出与逃犯的连系,增加紧迫感,也能和第一个镜头形成方向上的呼应。
用音桥引出第三个镜头,一个男人在唾沫横飞做广告。
用wide angle扭曲主体的特写。
完全没问题,不过男人在说最后一个词的时候可能是表情最丰富的,却切到了远景,效果马上大打折扣。
第四个镜头逃犯看舞台,模特完全失焦,中间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跳切。
除非有特殊目的,一般来说跳切在电影中很少用,否则显得很突兀。
这里我看不出有任何必要。
一名银行盗窃案在逃犯人回到汶川老家找失聪女儿,被一名老片警发现跟踪。
正当两人在废弃的厂房当面对质时,瞬间的地震砸伤老片警,随后逃犯把老片警拷在一边,并穿上警察的服装,前往地震地继续寻找女儿。
由于逃犯英勇的救灾表现,又是一身警察装扮,被各界人士推崇备至奉为英雄人物,还得到一名叛逆的离家女孩的青睐。
当老片警也来到灾区,揭露了犯人的真实身份后,犯人没有逃跑,只要能够找到女儿,希望将功补过得到宽大处理。
纠结的老片警由于职责所限,没有与犯人谈判的余地,最终命丧救灾现场,算是为大家画上一个不算完美的完美结局。
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执导,黄觉、林心如、丁勇岱联袂主演。
以汶川地震为背景,演绎一出人性互换,另类感人的救灾电影。
黄宏一改喜剧风格路线,开始深刻探讨人性关怀。
影片在2009年开机,一年杀青,却时隔五年最终上映,或许是真有“特别意义”不得而知。
总之,这是一部具有思路升级的国产电影,不同于传统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一名犯人,一个将近退休的老片警,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首先以朴实无华的缺陷人物登场,在面对灾难困境时,逐渐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但也没有被刻意张扬,淡化处理后,更体现出难能可贵的真实。
影片获得首届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华语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尽管这是一个披着西方装饰的华人电影节。
但还是可以看出,传统的“老人们”已经开始在转变思路更换打法,不仅学会了编剧的新手法,还学会了包装的新样式。
就算还比不得欧美大片的宣传攻势来的鲜活生猛,至少也能看出多少有进入新式电影的思维意识。
更何况,影片票房将全数捐给芦山地震灾区,单此一点,还是值得国人赞扬嘉许的,尽管与真正上路的感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途需要挖掘和摸索。
听说这部电影的起因,只是因为前几天金鸡奖它获得了几个提名,很好奇黄觉和林心如的戏份。
黄觉,唯一的印象是连城这个角色,感觉比较硬朗那种。
然后看过一次他的专访,记得他说自己拍的风景比人物好看,应该是比较内敛的那种。
林心如,还珠格格夏紫薇,这次也差不多,清新,没有看出丝毫叛逆的形象(唯一令人深刻的是,给自己买了个房子——面朝大海的墓地),感情戏份太差,然后救援的时候,感觉林心如没了,正儿八经的花瓶。
感觉她的存在可有可无,没有分量。
主旋律永远需要弘扬,可以带给人们正能量,尽管目前它的存在形式那么直白,教条。
这部电影感觉也是这样,尽管加入了林心如这样的美女感情戏份(既然加了就应该好好渲染一下,可惜没有。
八一厂能拍出小清新吗?
),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此外,戏里的配角感觉很出彩,细节处理的很赞,把人们印象中那种川味表达的淋漓尽致。
加油,主旋律!
ps:还是喜欢黄宏的小品,贴近生活,风趣幽默。
黄觉一直压低了帽檐,在人群中躲藏自己,五洲大旅馆或者小面馆,他都需要独处的空间。
丁勇岱则随时摘下自己的警帽给人看,因为里面有黄觉的照片,五年前,黄觉银行盗窃后从他手中出逃,他被下放到派出所,“寻找”成了他每天必须面对的事情。
几次擦身而过,让人感叹命运的戏谑,而镜中偶然的一瞥,为奔跑和追逐拉开了序幕。
作为导演,黄宏比在小品中更能把握故事的节奏,失落的牌匾和遗留在废墟上的藤椅,废墟中的手与鸡蛋……在电影中,他懂得用细节说话。
当他用一场地震把人和故事放到废墟上的时候,故事中的人便开始奔跑,妄图甩掉咬紧不放的命运,然而越是奔跑越是无限接近,而救赎,业已开始悄悄降临。
换上警服的黄觉不再遮遮掩掩,但另一种麻烦开始,一如他所说的,在震区最跑不掉的就是警察,面对求助的群众,他一次又一次进入废墟。
关于黄觉,影片给了他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物品,一个是从警服上拽掉的警号,另一个则是给女儿的助听器。
前者让他感受到责任,而后者让他保持人性中情的存在。
一次一次的救助过程,则无疑是对这两种情绪的积累培育,等待最后幡然醒悟的一刻到来。
所以,在他第一次救援失败时,会躲到超市里喝酒。
男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只能痛饮。
但小偷的到来打断了他可能一路向下的走向,这场戏多少能看到小品舞台上那种讥讽与搞笑的一闪而过,然后随着一声枪响,再次回到奔跑的路上,丁勇岱追黄觉的时候,林心如也跟着他们跑,她是一种理想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自己生活的方式,对比警察的失落与盗贼的悔恨,林心如就是这个按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生活的那个人。
所以她无需背负太多压力,存在,和爱着就足够了。
在黄觉的手被砸成“非常六加一”之后,矛盾从警匪之间的较量开始转向情感的较量,尽管他们在废墟中行走追逐,但镜头里反而甚少苦难和绝望,更多的是经由这场灾难来完整角色的心理建设,人的成长永远不会停止,面对灾难,人更容易看明白一些事情,而外伤的形成,是为了治愈看不见的心灵之伤。
所以警察开始记录下盗贼的立功行为,而盗贼也开始关心起警察的安危,谅解与公正开始对话,情感再次升级。
牵着黄觉奔跑的线是女儿的生死,在苗苗被林心如从废墟中救出之后,这条线想必要牵在她的手中了,黄觉饰演的刘川是个悲剧人物,有钱不能花,有家不能回,女儿不相认,妻子在死去时,手握在另一个男人手里,对于这样的人,林心如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救赎,一如她被黄觉从废墟里挖出来一样。
没有谁能逃过命运的追捕,尽管命运充满戏谑。
光看片名《倾城》两字太容易被人误会成这是一部爱情片,实际是上这却是一部有些另类的宣扬人间正道与与人性之美的影片。
《倾城》不太好进行类型定位,可以说是灾难片,也可以说是警匪片,当然,还有爱情与喜剧的元素。
《倾城》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讲述了小城市里的警察、银行盗窃犯与叛逆美女这样三个普通的小人物因为大地震而关联到一起,并各自影响各自改变的故事。
在沉重的主题下,《倾城》却依靠巧妙的故事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灾难片传递的悲惨、恐慌的气氛,转而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能量,拍的是地震,说的还是小人物的善恶之心以及人性的挣扎与改变。
这不得不提到作为导演的黄宏对小人物行为及心理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就如同在他的小品中创造的那些小人物,骨子里是善良的,但有些行为确实又爆料出这些小人物的无知、贪婪与自私,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人对财富都有着无穷无尽的贪婪的欲望,正确的情况为了追求自己的财富或者梦想,去进行不断奋斗,这种奋斗是建立在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服务和财富基础上的。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影片中黄觉出演的银行罪犯刘川,他开始出现时展现的就是一种人性之恶。
他为了获取财富采用的是不正确的手段,他没有约束住自己的的贪婪之心,爱财,但取之无道。
丁勇岱饰演的警察王老石作为正义的维护者,正是处在刘川的对立面,捉拿刘川是王老石的职责所在,他代表着公正的法律,他与刘川是警与匪,猫与鼠的关系。
但是在灾难到来时,作为罪犯的刘川在错穿警服被迫进入救援组去展示他对受灾的公众人性中善的一面,以至于太过投入完全忘记自己的原本身份,从服装延伸到心里真的错位时,我们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这几个字的意义。
而警察王老石却不能因为刘川的身心错位而放弃抓捕,刘川的善此时却成了王老石的困惑与纠结。
当刘川是一个坏人时,可以直截了当的将其抓捕,当刘川成了救援队的一员时,他又分明是一个好人,他们依旧是警匪关系,却也是同为救助者的朋友关系。
《倾城》将一场废墟之上警匪之间的猫鼠游戏变得耐人寻味,这样的故事与人物设定非常大胆,既荒诞又真实,没有绝对的善恶,好人坏人的状态也可能发生改变,甚至的模糊不清,没有谁规定英雄是绝对善良的,罪犯也可能成为英雄。
在一次次选择中,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慢慢的完成了一次人性的转变,如果说《倾城》是一部弘扬人间正气的主旋律电影,那它也不是另类的主旋律电影,对于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倾城》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导演黄宏说:“城市可以倾,但人心不能倾”,人心,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导演黄宏的作品跟他的小品一样,草根气息浓郁。
从之前的《25个孩子一个爹》,到现在即将上映的这部《倾城》,展现的都是平头老百姓身上的那种最质朴的特质,说的都是他们身上最平常故事,但往往这些平凡与质朴却铸造了一座座大爱与丰碑。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四川的小城市,人物全部操着四川方言,有些对白很生活很喜感,不少演员(也许只是群众演员)的表现也很生动自然。
比如说杂货店老板对警察王老石吃半价冰棍的小不满;剃头匠动不动就要给王老石剃头的本分实在;还有擦鞋的故意弄脏王老石鞋子然后主动上去的擦的巴结心理。
黄宏用一个很了解这个小社会的局内人视角展现出了这个很市井人文的小城市的生活气息,也刻画出了一个喜欢占小便宜,喜欢别人奉承两句,偶尔也为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生活伤神的鲜活警察形象。
丁勇岱的表演很符合人物性格,既能表现出作为一个警察的职业敏感度,又能把那种混地方的小城警察的熟络与痞劲儿演得很生动。
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小城警察和在逃嫌犯这两个普通人物之间,导演找到了一个最最不普通的处理方式,两人既是猫鼠关系,又似敌似友,甚至还是欢喜冤家。
最后嫌犯不跑不逃,愿意主动回到警察身边;警察也是不追不抓,因为他相信逃犯会迷途知返,这样转折很出人意料,但这个转变过程却自然而然。
影片有大量的细节描述来展现警察和嫌犯的内心世界,比如刘川经常看手机上的照片,老石帽子里的通缉照片,两人对目标的执着就是两人殊途同归的最主要原因。
林心如作为片中唯一一个跟整部片子气质不太搭噶的花瓶,也确实戏份很少,她对刘川暗生出的情愫影片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延展,所以爱情这一元素在片中非常酱油,尤其是在生死攸关,救死扶伤,人性光辉的映衬下,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戏份虽然不多,但林心如表现的还不错,本身气质自然清新,还带着一种年轻女孩固有的热情。
能看得出,如果影片能给爱情故事多一点延展性,肖雄一定是个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并且能给男主角刘川带来一种个人情感上的救赎。
影片中一场追逐场面的动作戏,这是黄宏在这次导演过程中有所突破的。
能看得出,这场动作戏的拍摄并不容易,场景是在一片废墟中,演员的动作都是亲力亲为。
黄觉年轻,腿脚利索,跑酷动作还能一气呵成,而丁勇岱作为一个四五十岁的警察,那种力不从心也被导演表现得丝毫不加修饰,这也形成了一种很无奈的“笑果”,所以这段并不长的跑酷场景看起来没有那么顺畅,这也会让看惯了港台、好莱坞电影华丽视效包装的观众感觉有点不过瘾,不过却别有一翻实战的真实感。
抛开情节不谈,作为一个经历过这场地震的四川人对于灾难场景是感同身受的。
1 在一个四川人看来,里面有些四川话不是很标准,不过在方言电影稀少的今天听到乡音还是很亲切2林心如的一口台湾腔还是挺出戏,大部分情节其实可有可无......3场景还原的还比较真实,比如寺庙里面不倒的佛像4配角和群众演员的演技不输给主角
《倾城》,听之更像一个取景柔美、叙述凄美,以英雄和美女为主线的爱情电影,而影片却是以地震中顷刻坍塌的城市及废墟为幕景,通过叙述刑罚与人性、职责与伦理、时间与生命等充满戏剧张力的范畴,展现的是“人性的不完美”在法律与本能、社会与伦理之间纠结并选择,进而迸发出震撼心灵的“倾城”之美。
每个人都在艰难的实现着固执的自我,或因梦想,或因信仰。
五年前银行盗窃犯刘川在刑警王老石的手中逃脱,因此刑警王老石也被下放到派出所变成民警王老石,但职业使命与内心尊严驱使其近乎偏执的把抓捕逃犯作为自己生命中的唯一目标,他的帽子、鞋底时刻存放着逃犯刘川的照片。
而此时刘川却已冒险潜回熟悉的小城,因为他始终无法释怀对女儿的愧疚(因其嗜赌而延误治疗,让其发高烧的女儿变成了听障儿童),此时刘川承受着刑罚与心灵的双重煎熬,但一个人可以逾越法律、罔顾惩罚,但却无法挣脱原始的情感牵引。
小城,逃犯刘川与警察王老石不期而遇,二人展开生死追逐,但在王老石抓获刘川的瞬间,突发地震,城市轰然倾塌。
苏醒过来的刘川为了更为方便寻找自己的女儿,换上了昏迷中王老石的警服,却没想到这身警服让他陷在救援中无法脱身。
拯救罹患灾难的生命,让刘川近乎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
而警官王老石再次出场打破了他的幻梦。
废墟之上,面对时间与生命的凝重,王老石与刘川达成临时契约,刘川继续穿着王老石的警察制服抢险救人,同时王老石把刘川置于监督之下,使其不离自己半步。
但刘川则绞尽脑汁,时时想办法逃脱王老石的监管,寻找生死未卜的女儿。
如果一直上演警匪之间的“猫鼠游戏”,这部影片就只能是叙事性的商业电影,瞬间倾塌的城市和废墟之中的生命也只是为商业氛围布置语境。
但影片把刑罚与人性、职责与伦理、法律与本能等极具生命张力的范畴渗透在电影角色的情感体验中,让故事叙述、情感渲染以及哲理表达融归一处,让观影者能够清晰感悟到影片的内在精神意图。
面对废墟中每一个渴求生存的生命时,王老石与刘川在执着于自我目标的同时,都在时刻压制个性化的情感形态,努力消解个人之间的社会性冲突,携手搜寻每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奋力挽救幸存的生命,甚至尽心维护彼此的安危。
以生命和生存为基调的场景中,逃犯刘川深知自己无法逃脱法律与刑罚,他已经不排斥法律的规训,从某种程度上讲,刘川认可王老石对自己追捕行为的正当性,但是面对生命的强大召唤,尤其是搜救女儿的内在冲动,他只能在法律和本能之间选择后者;而警察王老石自主性的淡化了法律与刑罚的严苛色彩,虽然不曾放弃职责诉求和法律使命,但王老石基于尊重生命的立场,把人性和伦理释放了出来。
王老石看到刘川不断舍己救人的情形,不断倾听刘川自我救赎的忏悔,抓捕刘川的念头虽然固执但渐变温和。
刘川在感受王老石正直无私的品格中,也在慢慢减弱与他的对抗。
影片的最后,王老石被掉落的砖块砸中而生命垂危,“美美满满过一生”的生存图景也许是王老石对自己索然无味生活的一丝憧憬,同时也许是生命临终之时对刘川的祝福。
当刘川从死去的王老石口袋里掏出那张记载自己每天从废墟中救人的次数和细节,并建议减刑处理的纸时,他霎时间被王老石的人格所震撼。
影片中的警察与逃犯在彼此的观察与体会中,实现了情感体验的共融性,这是在灾害面前,因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而自然分娩出人性中最为柔软坚实的部分——信任与善良。
以地震和废墟中对生命的渴求为叙事背景,在时间与生命的惨烈博弈中,影片描述了警察和逃犯在面对法律与本能、刑罚与人性之时的纠结与选择。
故事里角色之间的冲突、转折、升华,在实现自我与感知人性的过程中显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峰回路转,芸芸众生或许并不存在一个至善的完美人性,而被人们所描摹的至善也只是高高在上的信仰,唯有不完美的人性在特定现实环境里所迸发出人性的真善美才更让人感到真实,也更令人动容。
《倾城》以抗震救灾为整个故事的发展线索,但是却没有单纯主旋律式的直接、片面表现面对灾难与悲痛的无私与无畏,她表现出一种“小家碧玉”式的真诚,是以小人物的真实内心演绎人性两面的抉择与挣扎。
不完美的人性辗转于法律与本能之间的抉择与挣扎,最终以良善和信任为选择结果,这正彰显了人性的真实与伟大,这样迸发出的人性之美才是震撼心灵的“倾城”之美。
(彭城律师事务所 祁娜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一路上,人们不停地寻找可以支撑起这座城的信念,即使外面的世界瞬间崩离,我们也可以让心在那座城池中求的安宁。
电影里,派出所的警察王老石寻找,抢劫犯刘川寻找,叛逆又不谙世事的女孩也是寻找。
或许,这就是一个关于寻找,关于救赎的故事。
【关于寻找】五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对于警察王老石而言,这五年全部的意义,似乎就是弥补五年前工作上的失误。
为了这个失误,他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吃住在派出所,把罪犯刘川的照片,放在帽子里,踩在脚底下,随时拿给每一个人人。
然而,他并不像人们印象中一板一眼的“好警察”的样子,他会跟小商贩开玩笑,用五毛钱换取一根没有融化掉的冰棍,会跟年轻的所长顶嘴,会按点下班,绝不耽误吃饭和喝酒。
可也就因为这样,才让这位王警官显得那样真实。
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去评定一个人,就像人们永远无法用黑与白去形容这个世界。
刘川是好人么?
绝对不是,他嗜赌如命,不负责任,造成了女儿终生听障,而且,还是一个逃亡的抢劫犯。
可他是坏人么?
地震来袭时,他为盲眼的女患者带去了最后一丝安慰,救出了被埋的孩子和银行职员,给那个叛逆的女孩,带去了慌乱中的安全感和希望。
五年的时间,他躲躲藏藏,却只为寻找一个机会,回到家乡,去看一眼自己的女儿。
秦肖雄,一个不太像女孩的名字,安排给了一个很叛逆的女作家。
秦姑娘,学心理学出身,也许不止五年,大概从小到大,都在沿着父母设定好的路线一路前行。
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烦了,厌倦了,不告而别,离家出走,想去寻找一个人的大海,一个人的春暖花开。
【关于善良】那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秦姑娘坐在小茶棚里,听着两个演员咿咿呀呀滴唱着不知名的戏剧,诉说着美美满满过一生的美好,小吃摊上,伙计在粗碗里放上各种调料,热腾腾的面条被盛进碗中。
王警官照例在巡查,一遍遍地问着人们有没有看到五年前的逃犯,逃犯刘川住进了“大酒店”里,秦姑娘定下的单间,苗苗依旧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几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
短短几秒钟,瞬间,倾城。
然而为了心中的那座城,几个人依旧寻找着,寻找着心中的信念,也寻找着最柔软的善良。
逃犯刘川偷走了警服,一路寻找着女儿,一路救死扶伤。
王警官,明明很透了那个让他前程尽毁的逃犯,还是选择给他留足了面子,让他去一边救人,一边打听女儿的消息,然后在刘川不知道的时候,悄悄为他写下了证明。
就是这样的善良,在结尾的时候,狠狠戳中了泪点。
秦姑娘,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看淡了生死,不在乎父母,也不在乎别人,却发现在地震来袭的那一刻,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她拿出帮刘川包扎,和他一起去寻找苗苗,救助更多的孩子。
明明最后看穿了刘川的谎言,却不肯道破,相信了他那一刻的善良。
【关于爱情】并不想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
然而在灰暗的废墟上,总有那样一抹亮色,那个颜色就叫爱情。
爱情很简单,是地震来袭的那一刻,有人伸出手,把秦姑娘从废墟中拉了出来。
一刹那的安全感,也许足以让一个叛逆的姑娘,对一个伪装的警察心生好感。
爱情会在某一刹那狠狠地戳中你的心,是在最后的时刻,两个人十指相扣,至死不肯分开。
爱情很勇敢,秦姑娘并不需要刘川的回应,爱上他,爱过他就足够了。
爱情是希望,王警官说,唱戏的张寡妇挺好,也许,他心里也在盼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爱情是未尽的责任,刘川说,他愧对妻子。
爱情,也许就是绝望的时候,那一抹念想。
【关于结局】王警官寻找到了他的逃犯,刘川找到了他的女儿,秦姑娘应该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刘川会不会回去接受审判?
当他们各自的寻找都已经有了结果,这个答案,也许不言而喻。
城市会坍塌,但心中的那座城,却稳稳地矗立在那里。
【关于心如,关于题外话】不得不承认,去看这部电影,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心如。
秦姑娘算不上主角,却给电影填上了一抹亮色,从叛逆、漠然,到眼神里流露出温暖,配上利落的马尾,还有脸上大大的酒窝,真的很美。
四川一直是我心心念念想看看的地方,据说,那里山清水秀,恬淡释然,有各种美味的小吃,有我喜欢的熊猫,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我的朋友。
为了梦想成真,我也在不断寻找!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篇前两句就给出结论,定下基调,教人不要把恶人一棒子打死,恶也曾经是善,也可能回归于善,再之前,孟子也说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至于人性是否真的本善,或本恶,或无谓善恶,争议从未平息,在各种作品中被反复探讨,《倾城》是一部坚定的倾向于人性善的电影,给罪犯装上了一颗英雄的心,影片以大地震为事件背景,讲述一个警察、一个罪犯、一个美女在灾难降临前后,在生存、情感、职责的交织中,联手进行的绝地救援,救助生命,也救赎自我的故事。
影片中有三位主要角色,黄觉出演的罪犯刘川是根本,围绕这位逃亡经验丰富、身手也不错的罪犯,展开了他的救人亦自救的历程,怎样在地震过后,逐渐被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善意,从而以一个罪犯的身份履行了英雄的责任。
如果说这个刘川初出场时是一个善念被封闭在内心中的恶人,那么其他角色就是打开他的钥匙,第一把是比较轻松的临时救援小组组长,错把穿着警服的刘川拉进了救援组,完成了对他的初级改造;也有比较浪漫的女游客,林心如饰演的秦肖雄,以现代女性特有的魅力,进一步感染了刘川,这个角色虽然刚出场时貌似很自我,性情也偏刁蛮,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她渐渐露出内心温情和浪漫,她对于感情的表达方式,对于生活的态度,让刘川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另一面。
相较于刘川因家庭破碎而产生的心理阴影,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重新点燃了刘川对新生的向往。
另一位男主角,丁勇岱饰演的警察王老石,则在影片中与刘川形成了善与恶的对立关系,一个执意要把罪犯缉拿归案,一个要为了女儿继续逃亡绝不肯轻易就范,两个誓不能两立的人却在灾难中罕见的形成了联盟,正是王老石屡行职责的不败信念,打了刘川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反之,刘川则用一个罪犯的真实情感,在灾难中做出的义举,让王老石第一次感受到了捉人的纠结,同样,林心如的角色,也从刘川的身上得到自己所缺失的一种责任感。
因为题材和故事的关系,《倾城》的整体氛围始终是悲烈且沉重的,很难想象大喜剧演员、曾执导过《二十五孩子一个爹》这样喜剧风格鲜明的黄宏也能如此沉稳。
不过影片中还是有一些情节上能体现出幽默和轻松,比较有趣的部份基本上都集中在地震前和地震初期,三个主角之间身份未曾明确时的一些乌龙,救援小组长让人哭笑不得行为,都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偷手机小贼的跳跳游戏,灾难凶猛,却消灭不掉人们的笑容。
《倾城》当初拍摄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之后,不止是无数废墟场景非常可怖,还有许多发自人心的真情实感,可以看出无论主创团队还是群众演员都表现得很扎实,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都满含热血,给影片形成了一股不散的精神力量,而当这股力量凝聚于一个罪犯身上,让他的人性发出真实的闪光,这世界也仿佛随之变得格外光明。
在伦敦华语电影节上看的,觉得挺好的。一次错,不代表终身错。浪子回头倾城换啊!
在最后一幕……哭了……
有对比才有突出,最后那个手语真是莫名其妙
想法不错,但是剧本太烂,没有办法
看完回豆瓣才知道是黄宏作品!真的不错!以前那部也不错!小品很不自然但是电影还都很耐看的!黄老师专心弄电影吧别去春晚了!
还是比较有创意的 黄宏导演加一星
第一部反应灾难中的人性和自我救赎的电影。小人物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值得一看,推荐!!!
结局哭死了
哪个电视台首播
结束的莫名其妙
看起来选题有点意思,只不过实在是看不下去。。。
挺好的题材,但是导演拍不出那个效果来!可能是投资问题吧?最后被那个王警官感动了!其实我觉得演理发匠那演员演得最好了!
一颗星给林心如的爱情。一颗星给灾区题材。
还真是黄宏
不完美的英雄最真实
不错的,黄觉是个好演员。
我竟然花钱看了主旋律
小成本,故事满是张力却无法表述出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真是如灰蒙蒙的色调本身,看得全无感觉~~
偶然看到,没想到是黄宏的作品,故事的讲述节奏很好,细节描述有血有肉,尤其在大地震背景下能拍出如此接地气的作品非常难得,只可惜情节上显得空洞了些,人物有些没立住
说实话,真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