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算不上艺术但很清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简单的人物关系,缓缓叙述开来的情节,一切都刚刚好,这让这部影片看完以后有一种淡淡驱散孤独的感觉。
故事是由一个送错的的午餐盒开始的,但就像影片中的那句话一样:错误的列车往往能带你到达对的远方。
送错的午餐盒却到达了对的人手上,男女主角借助餐盒开始互通信件,他们漫无目的的谈论着,诉说着:维持生命的风扇,带着女儿跳楼的女子,冷漠的丈夫,死去的妻子,一切琐碎而无序,却是各自所面对生活的真实的模样。
电影在讲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印度的社会风貌,特有的达巴瓦拉,拥堵的交通,竞争激烈的学习与工作,甚至竖着的棺材。
生活在高压下的人们,变得日趋麻木与疲惫,而倾注心意的美食,心意相通的同心人却能使麻木的灵魂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影片的细节刻画的很细腻,而最打动我的可能是他们约好见面的那一段情节:我嗅到了自己身上岁月的味道,坐在那里凝望着不敢去触碰的美好。
还有影片的一抹亮色,始终带着笑容可爱活泼的男二,无视压力,真诚待人。
艰难的孤儿人生,高压的社会环境,在他面前都化解开来了。
这部影片向我们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才是我们重新找回生活意义的方法,就像影片中他们的相遇与相知,拯救了彼此,并赋予了彼此改变的勇气。
在步步计算着的,争夺着的现状面前,希望我们多些乘上一列错误列车的勇气,随遇而安,到达我们能到达的远方。
又是一部印度片,万幸它没有歌舞。
就是画面太过暗,看着很费力。
一盒送错的午饭,引出两个人的生活,用页码纸来交流感想。
那些看似平常的话总会让人受触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鼓舞,疏离与向往,都无法确定。
因为无法把握,所以,只能用命运来形容了。
我这个人有轻微鼻炎症。
平时嗅觉不太灵敏,别人轻松能闻到的气味,我需要特意去闻。
有时嗅到一点,细弱游丝也值得欣喜;有时用力抽动鼻翼,末端神经也毫无反应,那时心里真不好受,仿佛跟这个世界有了隔阂,它们的欢喜与厌憎,我皆无法参与其中。
前几天,看一个帖子,大家讨论如何抑制食欲。
一个网友分享她的经历:每次端坐桌前,看着食物,就努力想象其中混杂着自己最恶心的东西。
比如,以前她特别爱吃蛋糕和意大利面,自从通过想象,让里面充斥着无数根头发之后,她再也吃不下去这两样东西了。
看完她的经历,真心佩服这位网友,为了减肥对自己下手太狠。
若是我也去发言,我想,只需推荐两个棉球堵住鼻孔就足够了。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若闻不到香气,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食欲的。
人都是哪方面不足,就格外在意哪方面,如我,就是特别喜欢气味浓重的东西。
暮色中的炊烟、潮湿的树木山林、腥咸的海风、烧烤摊和卖烤地瓜的小巷口,在我的脑海里,它们特别迷人,让人觉得幸福与满足。
嗅觉的不灵敏,有时会对生活造成不便,那么嗅觉异常灵敏的人会十分方便吗?
也不尽然。
在德国小说《香水》里,主人公格雷诺耶生活在巴黎的贫民区,那里破败肮脏,环境很恶劣。
木头的腐朽气息、羽绒被里的发霉味、粪便的臭气,对于一个天生对气味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气味多么具有杀伤力啊。
为了制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格雷诺耶近乎疯狂地陆续杀害了26位无辜的少女,采其身材制香。
故事看似惊悚,寓意却讽刺深刻。
因为作者对各种气味浓墨重彩的描绘,让该书有着魔幻般的魅力。
无独有偶,印度电影《午餐盒》里也有充斥着各种气味,它们在引领剧情发展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主妇闻到了男式衬衣上的陌生气味,始知丈夫的出轨;淡淡的煎饼麦香,浓郁的咖喱汁味,总让老男人想起妻子活着时的美好时光;主妇习惯一手捧着咖啡杯,一手读情书,空气里四处弥漫的气味叫做浪漫吧。
老男人走进浴室时,突然闻到里面荡漾着自己的老人味,那股难闻的气味让他觉得异常难堪,促使他在崭新鲜活的恋情面前当了逃兵。
原来,回忆是有气味的、爱情也是有气味的,生活不能缺少气味。
有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无法阻止自己呼吸,因此,具有隐秘特性的嗅觉变成一种很自我的独特体验。
人的记忆深海里,有一道闸门是由嗅觉掌控的,而具有魔力的气味,用它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事物本身,偷偷地向我们传递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我以前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篇写孟买快递小哥送午餐盒饭的故事,大意是说,在孟买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Dabbawala,他们从事的是类似送餐员的工作,不过他们送的都是客人自家的饭。
孟买是个狭长的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南北分离,人们上班的地方通常远到必须坐火车才能到达,而高峰期的火车挤到根本不可能有空间拿盒饭,因此,人们要想吃到家里的饭菜,就需要Dabbawala,主妇们在早上10点前准备好饭菜,等待Dabbawala上门将午餐盒取走,然后送到火车站,再运往孟买的各大商业楼、工厂、学校等,整个过程中依赖的只有运餐车、火车和双腿。
Dabbawala虽然是一个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体,但他们运作的这个快递系统的准确投递率高达惊人的99.99999%,远远甩开了联邦快递等使用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公司。
电影《午餐盒》讲的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那个0.00001%的故事。
依娜是一个绞尽脑汁企图用喂饱丈夫的胃来拴住丈夫的心的家庭主妇,但似乎收效甚微,丈夫对她做的饭菜从来不予置评,对她也一直不冷不热。
直到有一天,Dabbawala送回来的饭盒全部被吃空了,这是从过来没有过的事,依娜兴奋地告诉住在楼上的阿姨,你给的神秘调料起作用了。
然而当天晚上,当丈夫下班回家之后,依然没有任何异样,按捺不住的依娜追问他对午餐的意见,丈夫敷衍地说,花椰菜很好吃。
依娜一下子就明白了,她给丈夫做的午餐并没有送到丈夫手里,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做花椰菜。
也就是说,误收到依娜午餐盒的那位,心安理得地把她做的午餐吃得精光。
把依娜午餐吃光的是一位叫费南迪斯的鳏夫,他在保险公司的索偿部工作了35年,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了,他是个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亲近的怪人,妻子10年前已经去世,他一个人住,日复一日地乘火车、上班、下班、在天台抽烟、观察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晚餐的邻居。
这样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份送错的午餐被扭结到了一起。
发现午餐出错的依娜并没有立即告诉Dabbawala纠正地址,第二天,她的饭菜同样送到了费南迪斯手里,这一次,依娜在里面附了一张纸条,她告诉了费南迪斯午餐的乌龙,但同时她也对费南迪斯吃光午餐的举动表示了感谢,甚至为了表达谢意而特意给他做了另一道她丈夫最爱吃的菜。
依娜的举动一点也不难理解。
对于一个在做饭上倾注了无限精力的人来说,把饭菜吃得精光就是最高的褒奖,长久以来被丈夫忽视的依娜,长久以来殚精竭虑做出的饭菜被轻薄对待的依娜,面对费南迪斯这个把饭菜吃光的陌生人,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心血被认真对待,并且没有半点妄付的时候,那种感激几乎是难以言表的,几近于这世上最温柔的回报。
如果说依娜的不道破是出于对这种“温柔”的贪恋,费南迪斯又何尝不是呢?
对他这样长久待在孤寂深渊里的人来说,临窗的灯火和饭菜香简直是救命稻草,也许当他第一次吃到依娜的午餐时,他就已经从那严重区别于往常的美味中感知到了这个误会,可他依然选择心安理得地享用,他贪恋那带着人情味的、投注着无限深情的食物,即使他清楚地知道那并不是给他的。
他们就这样通过午餐盒建立起了往来,每天早上依娜把信件放进盛满饭菜的午餐盒里,费南迪斯会在午餐时读她的信件,然后在空掉的午餐盒里放上回信。
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以及感悟,然后一点点爱上了对方。
有一句很动人的告白台词是“Youcomplete me”,你使我完整,也就是说,在你到来之前,我的心满是空洞,这种空洞也许是不可说、不愿说、不知道该怎么说,人生的种种无奈与荒凉,并不是都可以为人所道,成年人害怕示弱和袒露,因为不知道对方值不值得信任。
在这样的世界里,若是有那么一个人,能让你毫无顾忌地向他细数生活的种种,哪怕是像你在公车上被人咸猪手了一把、你又找到了一个祖母的新菜谱这样的小事,没可能不上瘾的。
所以,电影里依娜和费南迪斯的互动才会那么动人,印象最深的是依娜向费南迪斯述说她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女儿跳楼的新闻时的感受,以及费南迪斯向依娜回忆他妻子在世时在楼上看影视剧时的场景,都是很细碎的事情,却让人觉得,能在这些被生活攫住的时刻,完整地向对方袒露且不用担心对方无法接收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这种袒露,拿韩松落的话来说,简直是性命相见,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确信自己走的是一条人际关系的钢丝绳,太平年代,这就是以命相示了。
在现代,人们究竟会因为什么而爱上一个人呢?
也许有些悲观,但我总觉得人们爱上一个人,许多时候是出于自己的分享欲,在充满困顿的生活里,突然有那么一个人,好像出口一般,接纳你压迫在心中的那些不知道该向谁诉说的感受,与此同时,作为回报,你也接纳着他人生的种种,从这种互相取暖的初衷延伸而去的,是这个真实而立体的人。
然后会发现,这个之前与你毫不相关的人的种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状态,几乎打动了你的心。
至此,孤独的人在这种相交中得到救赎。
爱得以发生。
那句被转烂了的爱情箴言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这话,既对也不对,与你相交,让我在庸常的生活里升腾起了一种梦想,去拥有另一种幸福生活的梦想;可疲惫的生活又是那么地不易摆脱。
电影里,依娜和费南迪斯思谋着去那个传说中如桃花源一般的不丹,在他们约定见面的那天,费南迪斯没有走到依娜面前,他躲在约定的咖啡店的暗处看她,他的退却感来自于他对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这么老了”的忧虑,来自于现实的耳光,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他已经老到火车上的年轻人要坚持给他让座,就像电影《美人草》的最后,已为人妇的舒淇在多年之后兴冲冲地穿上最美的裙子去见初恋刘烨,却被雨天飞驰而过汽车溅了一身泥。
对不起啊,我也想做梦想的英雄,可是生活已经疲惫到无法逃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EzMjg0MA==&mid=509850530&idx=1&sn=b9b1ec442aebfefffb086b4f78a37031#rd
因为邮递员的疏忽,ila给丈夫准备的午餐盒被送到了saajan的手中,saajan早年丧妻,一直在家附近的小餐馆叫餐,saajan的那份午餐则送到了ila丈夫的手上。
ila发现丈夫没有收到午餐,于是在午餐盒里附上了纸条,于是,午餐盒成了两人的信箱。
ila说想要绑住别人的心,先要满足他的胃。
她和丈夫的婚姻进入了冷淡期,随着双方激情的减退,ila的恐慌与日剧增。
一方面受印度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家庭主妇,她是这段关系相对较弱的一方,她更需要尽力维持这个家庭,尽管他们之间爱情已经所剩无几,但是面包不能没有。
ila的生活简单又枯燥,日复一日地洗衣煮饭,唯一和她有交流的是楼上的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送错了的午餐盒反倒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生气。
她问saajan,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她就像德什潘徳先生一样,靠一个风扇,消耗生命。
saajan只差一个月就要退休了,这么多年来,他每天穿梭在拥堵的巴士和火车,在一寸见方的小桌子工作,四周都是各种各样的人,同事、路人、孩子,但他们都是陌生人。
他严谨严肃,他不善言谈,也不愿言谈,他在空虚中老去,将自己埋葬在巴士与火车的人群中。
与ila通信后,他开始面对他的过去,他的童年,旧邮局,他的父母与他的妻子,在ila发现丈夫出轨后,说想要去不丹,于是他对她说:如果我和你一起去不丹?
lia和saajan是一类人,他们对生活怀存着厌烦恐惧,他们被各自的生活囚禁着,冷清地苟延残喘,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发现了微小的希望。
在影片的最后,ila鼓起勇气离开了丈夫,带着女儿去找saajan,而被告知saajan已经去了不丹,失落中,ila带着女儿又回到了家,而本已搭上火车去不丹的saajan放弃了旅程,他明白如果没有ila,他始终还是原来那个麻木的行尸走肉,他随着送饭盒的人的步伐,去寻找ila,而这时ila已经准备搭乘下午的火车去往不丹,开始新的人生。
他们说: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ila和saajan最后是否可以相遇,似乎已经不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都因为这小小的午餐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重要的是,生活从来不是绝对的,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去改变生活,即使如ila一样,这样的改变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刚问过一个印度人,他说孟买是个很大的城市,人们去上班往往要横跨三四十公里到office,所以要起得很早,老婆顶多帮他准备个早茶什么的,然后wife会用一上午时间准备午餐。
印度人认为食物当天准备的才好,不喜欢隔夜食物,当然也有人前天晚上做好,然后放在冰箱里第二天带着,但那种卷饼隔夜就囊了不好吃了。
这印度经理也觉得直接用煤气火烤饼没什么,他妈和他老婆都这么干。
补充一句,印度停电是家常便饭,少数富人有发电机,很多数家庭家里根本不用冰箱。
在《午餐盒》这个单纯清新的故事里,主人公Saajan是个没讲几句话的中年男人,太闷了,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他几乎就没开口。
上班、下班、计算、整理文件,在空荡荡的阳台山抽烟,偷看对面楼里一大家子吃晚饭。
他的神情中那么冷峻,严肃,只有在食堂吃中饭的短暂时间里他才从一架刻板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
相对的,家庭主妇Ila倒是活泼得很,在鸽笼一样拥挤的公寓里和楼上始终不露面的大妈隔空喊话、聊天。
聊也没什么重要的,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Ila是个简单的女人,她就是想给丈夫做好吃的午饭,让他感激她,注意她,爱她。
午饭。
孟买的印度人原来是这样吃午饭的啊。
男人离家上班的时候并不带饭。
妻子上午在家做饭,热热地装进饭盒。
专业的午餐快递员(此职业在印度叫做dabbawala,dabba指印度式的不锈钢多层圆饭盒)骑着机车上门取饭,在通一的物流中心配送去不同方向的火车。
五颜六色的饭盒们被拴在机车后座,放进大铁框里,在城市不同角落的火车站上火车、下火车,再上摩托机车,交到不同的快递员手里,进入形形色色的商业办公楼,终于被放到一个又一个伏案办公的主人身边。
饭盒打开,饭还是热的。
吃完了饭,空饭盒再走同样的路径下午返回主妇手里。
在整个的配送过程中,饭盒没有没有姓名标签,就靠一些简单的颜色和数字符号标记,从一样运输工具到下一样之间的时间衔接紧凑精准毫无破绽,出错率据说保持在小于六百万分之一,堪称奇迹。
《午餐盒》的故事就是奇迹中的一个奇迹。
当然,一个配送错误必须发生才能使得闷声不响的Saajan和活泼而寂寞的Ila有所交集。
交集也非见面,而是传统又含蓄的文字往来,偷偷向一个抽象的陌生人吐露心底最寂寞而真实的渴望。
感谢导演兼编剧的Ritesh Batra没把这个美丽的错误拍摄成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他更关心人,关心生命抽芽成长的细节,关心人与环境之间怎样通过细小微弱关联彼此互动。
在这些细致的观察和刻画中,情感的流荡是一道细泉,不宽阔、不汹涌、甚至也并不那么清澈,但它流淌得朴素。
我最欣赏的便是电影这踏实安稳的叙事方法,不搞情节噱头,不跳出镜头宣扬什么情怀,就是踏踏实实讲这么一个关于错误的故事,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但食物代表了什么,电影并未明示。
可我在Ila在楼上大婶的鼓励下用特辣红辣椒惩罚Saajan嫌盐放多了时忍不住乐出了声;在看到Saajan因为吃得好,人也变和蔼了之后,我也开始渴望印度菜;餐馆的小哥因为受到鼓励天天做咖喱菜花,也让我又是好笑又想叹气。
人跟食物的关系就是人跟生活的关系啊,放多少关爱倾注多少心力,生活就用多少细微的情绪触角来默默回应。
吃,是为了饱肚;吃,更是为了以一个饱满的心态来寻找生活枯燥表皮下那个充满丰富色彩和微妙细节的生命的纹理。
我必须承认,我没看到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尾。
飞机降落,我带着不知二人所终的遗憾走出机场。
我终于还是没有去youtube那个神秘的结局,因为我想要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关于人间有情的一切,都已经展开在了我的眼前。
我已经听到了这个故事背后,导演Ritesh Batra对他出生成长的城市孟买,所说出的最动人的情话。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女主是个年轻的家庭主妇,每天的生活是给老公准备美味午餐,陪伴上学的女儿,却得不到老公的关爱。
生活里唯一的两个交流对象,一是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地伺候着病危的老公,一是楼上邻居老太,也是数十年守着只会盯着电风扇的老公,而她,却守着一个跟自己毫无情感交流且已出轨的老公。
这样的生活,封闭,灰暗,无望,孤独。
男主是个即将退休的会计,过着刻板闭锁的生活。
妻子早就离世,没有孩子,一人独居,在上司和同事面前,他工作踏实,严谨,恪守着会计的工作职责,35年从未出差错。
在邻居的孩子面前,他严肃,不苟言笑,一副不近人情的样子让孩子们对他都有点畏惧。
他每天早晚乘火车上下班,晚上常常依着露台栏杆,在黑暗中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对面就是邻家小女孩一大家子在明亮的灯光下共进晚餐的温馨场景,一明一暗,一静一动,形单影只中,他静静品味着生活的孤独和寂寞。
两个人本是毫无交集,却因午餐盒的错送而结缘。
女主给老公精心准备的午餐盒意外地送到了男主的身边。
男主面对精致的午餐盒和美味的食物,吃得精光。
面对吃空的饭盒,女主以为老公很喜欢自己做的午餐,满心欢喜,精心打扮一番,迎接老公回家。
但老公却是一贯地冷淡,交谈中得知,老公吃的午餐并不是她做的那份。
她心里一阵失落,与邻居老太交流,老太建议她写个纸条给吃她午餐的人表示感谢。
在一来一往的纸条传递中,在一日一日的魔力午餐中,两颗相通的心慢慢靠近,两人从最初的朋友式的交谈,到渐渐产生了期盼、牵挂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两个人的生活都因为有了对方而变得不一样,女主的脸上有了笑容,开始陪女儿画画,讲述自己的童年。
男主不再闭锁自己,开始接纳身边的人和事,主动教导新来的会计,分享午餐,甚至开始畅想和女主的未来。
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交流,人物绷紧的神经渐渐松动,平淡的生活里开始流淌一种生动的气息,是那种气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让我们体会到生的希望和喜悦。
对女主的感情起助推作用的事有三件,一是女主按男主的建议想再生一个小孩维系婚姻遭丈夫拒绝,二是发现老公出轨,三是女主妈妈在老公过世后的发泄。
让她明白,不再相爱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而彼此相爱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事。
女主终于勇敢地提出见面,她想要飞出如死水一般的家庭,寻找真爱。
约定见面的那天,男主郑重地系上了领带,一丝不苟地刮胡子,反复地照镜子,一如往常地挤火车上班。
最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女主在约定的咖啡馆一个劲地地张望。
第二天,女主准备的午餐盒是空的。
男主给她回信,坦承自己没有出现的原因。
他其实一直在咖啡馆,默默地注视女主,强烈的情感让他挪不开双眼,年龄的差距让他止不住懊恼,内心的责任感却让他迈不开脚步。
越是珍视的东西,越不忍破坏。
就在那天早上,他意识到自己老了,怎么修饰都有种挥之不去的老人的味道,挤火车的时候都会有人给他让座,工作上也已经有了小伙子等着接他的班,他已经是老头了,而女主年轻漂亮,他认为女主值得遇到一个更好的人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的那种无奈和遗憾。
男主选择了离开,在火车上,和一个老头的对话,又让他放弃了离开的念头,他不能忍受自己如那个老头一样去那个地方养老等死,或者说女主已经让他死灰一般的心复燃了,他还可以有更美好的生活。
他又回到了自己家。
这次回来,他已能温和地对待邻居的孩子们,从怪叔叔变身好叔叔,也能泰然地坐在送餐盒的人中间(这个镜头也是我还不理解的,难道他想通过送餐盒的人找到女主?
),跟着送餐人欢快的歌声在火车上颠簸。
女主到送午餐盒的地址找男主,却得知男主已经离开公司。
于是,她回家果断收拾行李,变卖首饰,她下定决心第二天就离开没有爱的家,要去那个地方。
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开放的结局。
但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也使男主和女主都怀着希望的那句台词“错误的火车,往往能送我们到正确的车站”,让我们心生期望,期望他们能找到彼此,期望他们能成为彼此正确的车站。
或者说,他们能不能相遇,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对生活都燃起了新的希望,又有了憧憬和斗志,不管怎样,他们会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随便写写,应该不算影评)
印度巨星Irrfan Khan上月因結腸感染墜落,終年53歲,他曾於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擔綱飾演成年Pi,備受矚目,此外還演出《起跑線》系列、《侏羅紀世界》、《大吉利是有限公司》等電影,是位資歷豐富、演技出色的演員。
2013年,他憑藉《美味情書》中飾演孤僻、自私,後因認識女主角而打開心房的公務員,獲得人生中第一個、亦是唯一一個「最佳男主角」殊榮,藉此文悼念這位非凡演員Irrfan Khan。
《美味情書》講述公務員妻子離世、自己亦行將退休,形單影隻、內心緊鎖,過著乏味的生活;賢慧的家庭主婦默默為家奉獻,卻長期遭受丈夫的冷暴力。
某日因送餐員出錯,公務員吃掉家庭主婦原送給丈夫的午餐盒,這個「美味的錯誤」卻讓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開始用書信展開交流,成為彼此的靈魂伴侶,二人會開啟人生的下一步嗎?
印度難得一見不煽情、不見酣歌恒舞,含蓄、浪漫、細膩入微而同時反映社會的電影,處處滲入印度民間的風土人情,如實習生於巴士切菜、樓上樓下街坊交流美食更自揭私隱、兩根香蕉的意義,獨特的精神面貌使電影脫胎於大眾印度電影,平實的手法處理故事,突兀的歌舞絕跡。
電影開場敘述家庭主婦疲勞奔波的早上,完成早餐、目送女兒坐校巴、趕及送貨員登門前馬不停蹄炮製美味午餐盒,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沒有漣漪,即使動用十八般武藝,疲勞奔波的丈夫亦無瑕照料她那待憐憫的心,送錯午餐盒、意外發現丈夫出軌,讓她思索人生的另一面。
導演克制處理女主角的情緒,發現丈夫背叛,她並無呼天搶地或搜刮狐狸精,相反淡然地向街坊和靈魂伴侶透露,彷如置身事外,是女性主義抬頭,明瞭自己雖將人老珠黃,家庭與物質的束縛如同移不開的大山,幸福卻掌握在自己手上,在男尊女卑的印度中,導演的價值觀灌輸可謂一記清泉。
陷入中年危機的公務員孤僻又自私,吃掉錯誤的午餐盒卻全無感激之情,每晚回到家中落寞佇立於露台眺望對面一家人吃飯,無法阻擋內心的悸動,是女主角的大膽主動騰信,才讓公務員走出心房,對實習生態度的轉變便可見一斑,重拾追求生活的動力,每日期待午餐盒的來信。
電影刻劃大城市的孤獨疏離,鴉雀無聲的公務員辦公室只能時而聽見翻閱文件的聲音,老人登上滿座的巴士卻沒人讓座,城市急速發展伴隨著經濟的起飛,人民生活看似富庶,內心時常空了一片,童年回憶與舊事物集體消失,主角的書信外來、討論錄影帶與經典電視劇,向鏡頭外的觀眾訴說縱使科技發達,舊有的事物反而留有溫暖,並非冰冷的液晶體可以比擬。
導演細膩建構兩個鮮活而新奇的角色,男含蓄女主動,透過傳統書信,反映傳統印度女性的價值觀及中產階層陷入中年危機的困擾,溫暖而浪漫的故事,總要留有嘎然而止的結局延續觀眾幻想。
評分:8/10延伸電影:《來自日記的妳》(The Teacher's Diary, 2014, Thailand)男老師透過女老師留下的日記,對女老師越發著迷,來自泰國的日記媲美印度情書的溫暖、平實與浪漫,折射泰國教育制度的殘缺,結構雷同卻同樣精彩。
在2022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看了这部午餐盒,导演是在孟买出生的,对孟买应该非常有感情,也拍出了一部很有人情味儿的电影。
台词不多,环境多是家里,公司里,车上,逼仄的空间,闷闷的心事,通过一个错误的午餐派送,牵引了两个原本不认识的人,于是两个人将错就错,一个愿意做一个愿意吃,就这样互诉心事,一个是孤独的快退休的人,一个是挽不回丈夫的爱的女人,聊着聊着,都燃起了改变生活的希望,不丹,那个传说中没有压力的地方,我们一起去怎么样?
可是,我突然发现我老了,你还那么年轻,我该如果面对你面对我自己,我不敢去见你,你给我空便当是我应得的。
女人很勇敢,有勇气改变生活,放弃不属于自己的,向前看了。
女人的阿姨,一直以声音出镜,照顾了老伴20年,还依然蛮乐观的,女人的妈妈,也是一样,照顾着卧床的男人,更多的是讨厌,现在男人走了,她只是觉得饿。
女人和男人相比,往往是男人更忠于自己的内心,想做就去做了,女人则更多的牵绊和挂念。
结尾或许两个人还会相见,但我觉得都可以,这样一段缘分,让他们的情绪和现状都得到了一些改变,就足够了。
整体节奏感让人很舒服,印度好像有很多很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个神奇的午餐派送服务真的好玩,他们信誓旦旦认为自己是不会出错的。
电影有多个角度。
有反映的具有印度特色的社会多个方面:交通、公司、特殊的午餐快递;也有具有世间普遍性的女主人公无奈的婚姻,明知丈夫出轨,也只能假装不知;也有楼上anti对植物人丈夫的深情守候;还有男二号和女朋友纯洁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结局让人感觉非常无奈、遗憾,但这更加现实吧。
电影内容丰富,表现细腻,犹如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卷。
好无聊的电影,不理解宋康昊输在哪里。
35南特三大洲。开头玩了一把蒙太奇游戏,之后轻松兼励志地把故事讲完了。
1102 1940 @PALACE ifc
那人是猴子吧,顿顿带两根香蕉
知道影片想要表达什么,就是get不了哪里好看,太温吞水了。
我把东西遗忘在浴室,当我进去寻找,闻到一种好闻的气味,我以为是祖父的味道一直留在这里,事实上那是我的味道,老人的味道。这一段唉
蛮好,男主尤其好。但,结尾那个处理什么鬼啦???
大爱。我常想什么样的观众培养什么样的电影,印度人民还是很纯真的,像旧时代里的人们。
很西方很文艺,也很无趣
结局不圆满,怒了。
那些信怎么就敞开心扉了?她老公怎么就让她忍不了想出轨了?他怎么就突然变自卑不敢一起私奔了?导演你说说明白一点会死啊
开放结局减一星
那句“what if i came to bruton with you”,感觉还是突兀了点。PS:“国民快乐总值”啊。
2017.5.22-5.23.1016 印度的文艺片,靠午餐来传递的爱情,印度的一切看上去都是这么落后,你说这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我也信,但是这应该就是现代的背景吧。看电影的好处是,呈现在你眼前的虚构故事是基于真实的环境,感同身受倒不至于,满足好奇已足够
好无聊的电影
对印度重拾希望了
很好看的电影
印度人拍不出那种细腻爱情片的感觉,再加上CCTV配音方式的问题,让人瞬间出戏。对印度食物无感。世界发展太快,一些人跟上了发展速度,而一些人却被落下了。可那些没有跟上的人就是错的吗?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没有人愿意等待或者说在意那些被抛弃的沉浸在过去的人。坐错火车,去到对的地方。
很有日本片味道的印度電影,沉靜、細膩、內斂。上錯了車,卻到了一個正確的地方……人生令人玩味之處莫過於此。
在特定的心境下看这部片子,感慨万千。男主的表演大赞。我就想问一个问题,在公车上切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