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第一次告别,A First Farewell

主演: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穆萨·亚森,亚森·卡斯木,乌古来木·苏吾尔,塔杰古丽·海麦尔,热合米图力·克然木,克然木·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维吾尔语年份:2018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7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8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9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0

《第一次的离别》剧情介绍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暗的诅咒豆腐职业摔角操蛋的永生潘多拉的果实~科学犯罪捜査档案~第三季东北猛兽曼陀罗曾经我们不懂爱守望尘世第三季民间奇异志侦探马龙蔓延特别任务不可告人留守的成长平成细雪警花火龙驹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刃牙90年代秀第一季浦和小调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五季我谈的那场恋爱大客栈少女杀手特急便点石成金甜梦猫风味快餐车但是还有热情请寻找我星际迷航:皮卡德第二季

《第一次的离别》长篇影评

 1 ) 第一次的别离

从影片中的演员来看,王丽娜并没有寻找大牌演员合作,他们都是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是灵感触发,或是偶然遇见。

而两个小演员,艾萨和凯丽比努尔就演绎了真实的自己。

艾萨善良而纯朴,凯丽比努尔古灵精怪,他们将童真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真实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激发起观众对童年的回忆。

艾萨是本片的小男主人公,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有老态的爸爸,生病的妈妈,和他一样在念书的哥哥。

小小年纪的艾萨也经历了一次次的离别。

其实,艾萨代表的就是纯真的儿童群体,有着面对离别的茫然和无奈。

比如,因为上技校而离别的哥哥,因为走失而离别的妈妈,因为转学而离别的好友凯丽,还有忽然消失的心爱小羊。

这些离别涉及到亲情、友情等,让艾萨在离别中成长。

 2 ) 那些衣服上的VINTAGE

在电影周看的,其实算是误打误撞,进错了影厅,索性就呆在那了,抱着不好看打瞌睡也好的心态。

一开始确实受不了,因为我和很多人一样不喜欢这种汉族人拍的少数民族电影,像《米花之味》,虽然我以前写过一篇,但是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夸赞,其实不是,我只是说它依赖于仪式,当然,我也不喜欢那些少数民族拍的知识分子电影,比如万玛才旦,这没什么可说的。

一个介绍说,这个和阿巴斯有什么关系,但我没觉得,可能有这个尝试吧,但其实也没有多诗意,多梦幻,即便那确实是一片不错的胡杨林,还有真正的羊群和棉花地,当然,真实的,维族老父亲脸上的皱纹,帽子,像是突然发黑的胡须。

电影几乎没什么故事,当然,导演想好好讲故事。

不过这种意愿很诚实,不算致命,没有上升到自作聪明,甚至没有试图去指认原因。

所以电影整体,因为故事,削减了人类学研究的成分,它在拍摄生产的时候总加入了一些不错的叙事,一些台词,情歌,而那种故事又不太强烈,至少没到让人反感的地步,很理所应当的,抓取了一些不痛不痒的生活难题。

说了这么多,至少电影要么完全撒谎,要么是溃烂中的真实。

我喜欢溃烂中的真实。

当然有一些新闻在脑袋中闪回,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到几十页毫不留仁慈的内部文件,但是拍下来的,生活场面原来是这样的,它露出一个让人心痛的角,又一次证明我们这些普通话优异的汉人多么低贱。

低贱,是的。

很恰当,没有一点点过分。

但是我不想说太多过程性的慷慨陈词。

主角小女孩和两个小男孩很漂亮,上镜,这很好。

可他们在那里的时候,尽力怀有希望,真让人苦恼。

但是我没能和这部电影里任何角色共情,因为我们真的不在一个世界。

所以匪夷所思的符号入侵了那些我告别依旧的生活体验(消逝的院子时光)。

当然,导演在尽力表达,表达那种矛盾和矛盾可能被解决的希望,她让患病的母亲得到县城的救济,让小女孩和弟弟去更好的学校,让棉花的收成变好,让那个善良帅气的小男孩在球场上进球。

这些选择就是这样,理所应当。

但是这里不是摄影棚或者一个学习中心,也不是遍布摄像头的某个城市,这里有没出现清真寺,只有乡村市集零零碎碎,在半空中,望不到尽头的小红旗,也许来自义乌。

对,就是这种东西真正击中了我,它们敦厚老实,却有阴谋,有疯狂的可能,能杀死人。

可是他们确实,在演出,收棉花,对马车感到喜悦,还有小演员用他们梦幻的童年穿越胡杨林,去帮我们坐在枝头,逗乐我们,完成童话般的幻想,那个镜头宛如梦工厂动画公司的标志,他们依然在生活,即便去上学,去念一个毫不相干的王维的诗,不是大漠孤烟直而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一个汉族老师用汉族的办法带着他们念出来,茱萸是什么,我不知道那些孩子有没有见过,但是他们至少认识他们生活的环境里那些植物,那些名字他们可以用维语念出来,就像他们狡黠的秘密。

当然,这里我没必要抒情,因为选择拍摄学汉语这种场景很安全,只是我脑袋总在回旋另一种类似的,更残忍的学习。

好吧,我觉得学汉语,差不多残忍。

但是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容易,它没有偏向性,甚至导演让里面的角色说出这是生活的抉择,仅此而已。

那这部电影究竟想让什么看见什么呢,这倒无所谓了,不过它虚掩着,倒让我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它给了我一些谜团和一些怀疑,怀疑我已经在上面说了,那些导演理所应当的处理,而谜团呢,谜团是那些孩子身上的衣服,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深渊。

有时候,他们并没有穿校服,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都穿一种类似的衣服,冬天了,他们穿厚的外套,棉袄,而那些童装上有许多奇怪的图案或者文字,VINTAGE,或者其他美式服装的符号,某个球队的队标,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出生地的孤零零卡通角色,它们懒散地点缀在那些衣服上,它们来自乡村市集吗,还是捐赠,总之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

在广州,我曾偶然闯入芳村附近的童装批发市场,那些精明干练的档口女主人接着一个又一个电话,又在仓库和档口间健步如飞,仿佛有无穷的力量,而那些服装,意味什么,这不重要,它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巨大的惯性和机器性,它们诞生于偶然和习惯,还有无名设计师电脑里什么都有的素材库,字体,图案,绘画,应有尽有,这里很好,还有世界最大的最具规模的工厂,还有咔咔的快门声,那些父母带着自己的童模儿女四处谋生,钱,和我们拥有的历史,和他者拥有的历史,把这些带着奇怪品牌名字的服装制造出来,商人只需要卖掉它们,除此,他没有其他职责。

然后,我又在电影里,那个看起来的另一个世界,可以让我羞愧的世界看见它们出现,这当然真实,就像他们学习汉语,去学士大夫的诗歌一样真实。

而我会自然想起所有大型晚会里必要的民族服装,简化,或者昂贵,表演用的戏服,就像我读高中时,跳新疆舞的同学穿的一样。

然后我想起那个不存在的视频里,在学习中心,他们用自己曲调,穿一个象征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衣服,不属于他自己的衣服,载歌载舞,歌词如此残忍,汉语如此丑陋。

我除了羞愧,只有现在这样,写点什么,为自己辩解。

 3 ) 关于离别的故事

关于离别曾经写下的一段话: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谈离别。

记得小学毕业那天和最好的朋友躲在家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抱头痛哭了很久很久,那是第一次觉得离开是件很痛苦很痛苦的事情。

以至于在我上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性格都不怎么外向。

后来,读初中时,面对毕业一点都没有伤感。

那两个多月的暑假,和两个好朋友还有当时的男朋友包括他两个兄弟,五个人一天到晚地混在一起。

天真地以为我们几个人可以一辈子都不会散。

长大之后越来越能接受离别,因为你清楚地明白哪些人是在你们说道别之后依然能保持联系,哪些人是哪怕几年不见面不联系,再次见面也依然有话可聊不尴尬的人。

高中很欣赏敬佩的语文老师在高二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过世了,记忆里那段时间几乎都在以泪洗面。

过了很多年,直到现在,12月3日于我来说也依然是个放在心里特别位置的日子。

说回去,小学那个和我一起在巷子里哭泣的女生,我们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她仍然是我身边关系最亲近的人之一。

初中毕业一起玩耍的伙伴除了我前男友以外都还保持着联系,大家在假期里时不时也会出来聚聚。

高中亲近的朋友不算多,当时要好的几个现在依旧很好。

我也将站上讲台和我那位老师一样,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给别人平淡的人生带去一些些影响和改变。

我仍然不喜欢告别,但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生活。

电影其实整体一般,关于几个孩子面对离别和成长的故事。

去新疆的旅行计划因为各种原因被我搁置了好几次,开头三个小孩抱着小羊在晚霞中走路的场景,还有影片结尾迎着朝霞赶羊群的画面,让我一度又燃起了对那片古老土地的向往之情~

 4 ) 第一次的离别

千年古银杏树上孩子们谈到了普通话考试,“你普通话考了几分?

”“60.5分”“哇,我只考了20.5分。

”凯丽为什么普通话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妈妈去外地采棉花几个月没回家没人监督她功课,而妈妈是片中唯一表现出对孩子成绩在意的成年人(艾萨的哥哥也在意但他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

而这种在意非常具体: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

所以是她的一再劝说,促成了他们家庭最后的搬迁,去库车让凯丽上更好的学校学好普通话。

 5 )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真正的幸福

今天分享的这部电影有些特别,《第一次的离别》是我今年看过最舒服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看到剧照时首先打动我的是照片里两个小孩,真灵啊。

《第一次的离别》就像从泥土里冒出的土豆一样,淳朴、健康,还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

这部电影是举重若轻的,虽然提及了人口老龄化,民族差异性问题,但落脚点还是放在了孩子身上。

本片在今年东京电影节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但整个剧组一直很低调,而电影本身也很朴素,看不到名利,看不到技巧,看不到做作,省略所有复杂手法,这或许和导演的拍摄初衷有关。

导演王丽娜本身就是新疆人,她用两年时间做调查素材,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组建故事片团队后再用两年驻地拍摄。

她本来想拍纪录片结果拍成了剧情片,所以这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

电影的主题很明确,讲离别,讲小孩和朋友和父母,和动物的离别,却不带有任何世俗之风。

艾萨的父亲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凯莉的母亲为了让她接受好教育,决定全家去城市打工,凯莉要转学离开好朋友。

同时,电影有着明确的时间暗示,一年四季变化却不着痕迹。

不过《第一次的离别》出现的问题也是所有处女作导演都会遇到的,比如在处理人物正反打镜头时有些单调、稚嫩,但它的优势却是绝大多数电影不具备的,纯粹、出淤泥而不染。

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特别,电影在选角时就和普通剧情片不同,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演员都是素人演员,而故事本身也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小孩,小女孩是凯莉,小男孩是艾萨,一个将与朋友离别,一个将与母亲离别,人物发生什么导演就去捕捉下来,最后集合成了这部电影,这期间导演没有刻意加入太多主观想法。

所以我觉得《第一次的离别》是属于大自然的电影,它太干净也太难得了。

在王丽娜的镜头下,新疆没有想象中的猎奇色彩,而是一片祥和。

更难得的是,本片的人物和环境的整体气质都很统一,就像血脉相承一样,每个角色和自然环境都融为一体。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限年龄,不限种族,最难保有的优秀品质是童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为人太容易厌倦了。

当你看阿巴斯的儿童题材电影,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都很单纯也很极致,所以如何从成年人视角去拍小孩的故事?

这点很难处理,因为成年人总带有一种自私或者自大的心理,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我看到的是平等。

所以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用“包容、同理心”这两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在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渴望,哪怕是面对离别和成年人的驯服,他们难过哭泣,但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这种眼神很难再遇到。

所以就不难理解导演为什么会一眼看上凯莉和艾萨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太有魅力,表现太真实了,因为孩子是不懂表演的,这恰恰让他们与众不同。

“第一次遇到小女主角凯莉,她身穿一件红色的裙子在倒塌的土坯房前自由飞舞,裙子上的亮片因为阳光闪闪发光。

这就是精灵一样的孩子。

”“艾萨的母亲常年生病,他是一个身材瘦小,头发短短的男孩,正在喂羊。

他的眼神充满爱意,但又有点忧伤。

”导演和小演员的关系也很微妙,在凯莉眼里她是母亲,艾萨是朋友,这种人设在四年拍摄周期内一直存在。

这种特殊关系甚至要比电影本身更有力量。

而艾萨和凯莉的关系也很微妙,导演更像是设置了一种对仗关系,在艾萨家里他要学会照顾母亲,而在凯莉家里则是母亲处于主导位置。

但无论哪种关系,都无法避免“离别”的存在,而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离别组成。

大家都知道动物和小孩最难拍,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孩子似乎忽略了摄像机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导演与孩子们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为这部电影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导演在颁奖典礼上说:当影片第一次在东京首映的时候,我接到了剧中小女主角凯莉的电话,她因为跑步跑了倒数第一而难过,我想今天她会特别开心,因为这个奖杯也属于她。

凯莉会在跑了倒数第一后马上打电话给导演,带着小孩子的撒娇和调皮,太可爱了。

拍摄者和被拍摄之间能如此默契,也难怪电影能拍得如此真实。

片中有几幕让我印象深刻,在家长会上凯莉被点名批评,老师三言两语就把她说哭了,小姑娘瞬间眼泪汪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还有结尾处,大雪纷飞中,艾萨骑驴追寻丢失的小羊,导演将艾萨对母亲的爱释放在小羊身上,这段配乐处理尤为精彩。

我到现在还记得艾萨的眼神,真的非常打动我,这个男孩有一种超越自身年龄的忧郁,这哪里是表演?

明明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是一种返璞归真。

而这种“真”是不带有任何偏见的,也绝非人工修饰的美,《第一次的离别》就是最独特的存在。

 6 ) 《第一次的离别》:在离别中学会成长

作为影院停摆大半年后首批公映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的离别》在某种程度上赚足了“噱头”。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以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地域背景的儿童电影,如果放在往常,少数民族题材和儿童电影两者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只会被少数迷影群体关注。

但事实上,《第一次的离别》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近三成,单日票房超过118万。

对于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来说,这实属难得的佳绩。

《第一次的离别》之所以能取得亮眼成绩,我想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观众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在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影院一旦重新营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新电影,即便这部电影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另一方面,《第一次的离别》优异的制作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引发“自来水”,口碑于是在坊间悄然相传。

《第一次的离别》确实当得起高口碑,之前在各大电影节斩获的奖项说明了这点。

我们暂且罗列如下: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电影最佳影片、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以及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上亮相,导演王丽娜还被选为“媒体关注电影人”。

对于一部处女作和青年导演来说,这是莫大的殊荣。

《第一次的离别》剧组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第一次的离别》以王丽娜的故乡新疆沙雅为背景,讲述维吾尔族男孩艾萨与他的同学凯丽的成长故事。

艾萨的家庭境况并不好,母亲患病,经常离家出走,艾萨在课余时间必须小心翼翼看护母亲,不让她出事。

凯丽的家境虽然比艾萨好一点,但同样面临贫穷的困境,凯丽的父母为凯丽糟糕的普通话头疼,同时也为凯丽弟弟的学习成绩而烦恼。

影片以“离别”为叙事焦点,勾连起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情怀。

艾萨和凯丽是儿时的玩伴,面临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艾萨的父亲打算把母亲送到疗养院,哥哥则要去上大学,这意味着艾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到母亲和哥哥;凯丽的父母则计划外出打工的同时送凯丽到汉语学校念书,凯丽即将离家,与艾萨分别。

影片对亲情和友情做了诸多呈现,在一次次离别中展现不一样的童年。

儿童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的双重性,让《第一次的离别》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显得与众不同。

儿童电影以讲述儿童的故事为重心,是一类重要的电影类型,不少青年导演在筹拍处女作时都会选择这个类型。

比起成人世界,儿童的世界显得更加纯粹和简单。

但这并不意味儿童电影的拍摄难度低于成人电影,电影圈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唯儿童和动物最难拍也,说明了指导儿童演员表演具有的难度。

王丽娜有自己的办法。

在她看来,拍孩子的戏,必须按照孩子的水平调整自己,并用孩子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拍摄过程中,王丽娜会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表演。

“我不要求他们表演,我甚至淡化开机和关机这些形式暗号,我要让他们相信一切发生的真实性,提前设计和营造可信的环境和氛围及事件。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电影中有一幕是凯丽上课迟到的戏。

王丽娜提前安排凯丽的母亲把闹钟闹铃往后调,并让她晚点叫凯丽起床,同时嘱咐妈妈在凯丽起床后教弟弟功课。

这样一耽搁,凯丽到学校就晚了,她在老师的训斥下委屈地哭了出来。

直到电影拍完,扮演凯丽的小演员都不知道自己的迟到都是设计好的。

(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向阿巴斯学的,导演肯定看过《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通过这种方式,王丽娜在儿童演员身上激发出真实的情感。

如果让孩子表演悲伤的情绪,效果可能不佳;但让孩子陷入迟到的真实情境,在那一刻,孩子的悲伤便是真实的。

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孩子自然动情的悲伤,被会这种情绪感动。

正如王丽娜所说,“情感应该引导演员的动作,而不是相反。

如果你要演员悲伤哭泣,就要在他身上激起那种情感,儿童演员的哭戏更是如此。

”这种不做干预的执导手法,赋予了影片自然主义的质感。

非职业演员在电影中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塑造某类特定形象。

谈到儿童电影,不得不提伊朗电影。

伊朗儿童电影以其优秀特质为这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做出了某种典范。

不少人将《第一次的离别》称为“中国版的《小鞋子》”,此言并非空穴来风。

《第一次的离别》同样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物候和风土人情,这是其一;同样,它也表现在导演以一种平易温情的视角呈现儿童世界。

儿童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能和父母形成有效的沟通,这是在伊朗儿童电影中观察到的现象。

在伊朗成人电影四处受限的情况下,伊朗儿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替代品满足了伊朗电影人表达现实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伊朗儿童电影中的孩子往往像“小大人”,以大人的方式言说和行动。

对于此类儿童电影来说,所着力呈现的并非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惯常青睐的苦涩生活,以煽情的方式唤起观众的同情;相反,导演以平视的目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生活虽然有苦涩的味道,但人在精神上是乐观向上的。

导演抛弃价值观的评判,不限于一味呈现悲苦生活,而是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诗意,向观众呈示生活本身。

这是此类电影的价值所在。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表现抢眼。

以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质量上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惊喜。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藏语电影。

藏语电影指以藏语为主要语言,讲述藏族人民故事的电影,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藏语地区出身的藏族电影人拍摄的电影,代表导演有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等。

《第一次的离别》的导演王丽娜虽然不是少数民族,但电影呈现的是几乎全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因此可以被归为少数民族电影。

新疆地大物博,风土人情独特,但很可惜一直没有代表性的电影问世。

《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第一次的离别》不仅让中国人见到新疆的迷人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境况,也让世界认识了遥远而神秘的新疆。

《第一次的离别》历经三年时间打磨,是王丽娜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在此之前,她曾花一年时间在故乡沙雅体验生活,跟踪拍摄对象,素材后来粗剪成一部纪录片,《第一次别离》即以这部纪录片为原型。

王丽娜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和逻辑可以转变为剧情片。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虽然是剧情片,但按照纪录片的逻辑组织。

结果是电影呈现出了生活的肌理和逻辑,以及源源不断的诗意。

王丽娜说:“电影艺术可以借助散落在时光中的任何事实,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切,将现实提供的素材组织在时间之中,将现实的时间雕刻在影像中。

”《第一次的离别》具有纪录片式的自然主义影像风格,像散文那般自由流动,但由于电影仍然被归属于剧情片的范畴,它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情节的设计推动剧情。

这自然而然带来了矛盾:观众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类似某种约定)观看电影,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如果将其当纪录片看,情节性过强;如果当作剧情片,情节推进又不足。

而且,电影的视角时常切换于艾萨和凯丽两人之间,使得故事凌乱分散。

好在,自然真实的表演和静谧诗意的摄影为影片增色不少,《第一次的离别》仍然是部好电影。

 7 ) 你抓住你的机会,我放弃我的。

从第一次小男孩在沙地里疲惫地寻找妈妈的时候,我就沉浸在这个故事里了。

画面真实,故事写实。

一个贫穷的家庭,是怎样发展的呢?

故事就从这些孩子身上开始,因为他们很大概率可能是贫穷的下一代。

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吗?

他们知道,哪怕是从家里到库车那个好学校,这一点点的差距,也是比原来好。

剧中虽然矛盾但最终做出了行动的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她因为受不了苦离婚一次过,又因为爱孩子而复婚。

从他丈夫对待搬去库车和孩子学习的态度上来看,如果没有她的引导,她丈夫就是一个只会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将来看着孩子和自己一样不会说普通话,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恐怕也会后悔万千。

万幸的是,虽然很苦,最后他们还是做出了改变,第一次离别。

艾萨的家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老成懂事的哥哥,老成懂事的艾萨。

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被家务占据,放羊,照顾妈妈,烧火,摘棉花,剥玉米。

小小年纪,却已经是家里很明显的劳动力,输出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家里为母亲的病已经被掏空了,父亲也逐渐年迈。

看到他们如此贫穷,我很伤心。

但我更伤心的是这么穷了,艾萨愿意放弃自己上学的机会,把妈妈接回来自己照料。

他知道这样做自己将来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一辈子放羊,种棉花,养驴,但是因为爱,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生。

越穷,越没有选择,越需要靠放弃一些东西来保住现有的生活。

在一个正常社会,穷人是因为他懒,不上进,或者先天智力身体缺陷,有最低保障就知足了。

在一个非正常社会,大部分穷人都是因为没办法才成为穷人的,制度的不公平,资源分配的倾斜,出身的巨大差异几乎决定了他们一辈子的定型。

社会上没有门路,做官也没有渊源,求学之路又异常艰辛(从库车父母教孩子写作业那段可以看出来,没有文化沉淀的父母根本无法教育孩子,不是他们不想教,而是他们教不了),这想要翻身,得多难啊。

想要把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几乎到处都有。

他们有的还在犹豫,有的做出了决定,离开了家乡,没能走出去的,几乎都是因为越不过的问题。

小女孩走了,将来,更多的同学都走了,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到那个时候,艾萨还在上学吗?

 8 ) 第一次离别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9 ) 关于离别的故事

关于离别曾经写下的一段话: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谈离别。

记得小学毕业那天和最好的朋友躲在家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抱头痛哭了很久很久,那是第一次觉得离开是件很痛苦很痛苦的事情。

以至于在我上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性格都不怎么外向。

后来,读初中时,面对毕业一点都没有伤感。

那两个多月的暑假,和两个好朋友还有当时的男朋友包括他两个兄弟,五个人一天到晚地混在一起。

天真地以为我们几个人可以一辈子都不会散。

长大之后越来越能接受离别,因为你清楚地明白哪些人是在你们说道别之后依然能保持联系,哪些人是哪怕几年不见面不联系,再次见面也依然有话可聊不尴尬的人。

高中很欣赏敬佩的语文老师在高二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过世了,记忆里那段时间几乎都在以泪洗面。

过了很多年,直到现在,12月3日于我来说也依然是个放在心里特别位置的日子。

说回去,小学那个和我一起在巷子里哭泣的女生,我们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她仍然是我身边关系最亲近的人之一。

初中毕业一起玩耍的伙伴除了我前男友以外都还保持着联系,大家在假期里时不时也会出来聚聚。

高中亲近的朋友不算多,当时要好的几个现在依旧很好。

我也将站上讲台和我那位老师一样,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给别人平淡的人生带去一些些影响和改变。

我仍然不喜欢告别,但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生活。

电影其实整体一般,关于几个孩子面对离别和成长的故事。

去新疆的旅行计划因为各种原因被我搁置了好几次,开头三个小孩抱着小羊在晚霞中走路的场景,还有影片结尾迎着朝霞赶羊群的画面,让我一度又燃起了对那片古老土地的向往之情~

 10 ) 离别

成年人总是想回到小时候,那时家人疼爱,伙伴常在,那时白天总过得很慢,日落之后的路灯总是把影子拉得很长……可是成年人是健忘的,他们忘记了,小时候明明也经历过大漠荒野、崩溃绝望,只是那时还以为是寻常。

初看有些像阿巴斯,但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一路。

没有什么冲突,完全是事无巨细的生活流。

甚至连离别也不明显,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交接

《第一次的离别》短评

温柔、寥廓、悠远的谣曲,弥漫着孩提时代的忧虑和哀愁,同时又如沙漠上银色的月辉,敛着清冷的锋芒。

6分钟前
  • 推荐

告别哥哥,告别母亲,告别朋友,甚至告别羊羔,成长就是一次次离别,到最后剩自己一个,嘶喊过后,就算长大了。唱情歌、树上的别过、结尾都很有感觉,小女孩蛮灵,童年心事尽显。影院重启后的第一部,这一次的离别也会久久难忘吧。7/10

11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新疆真的太美了。故事简单但有力,情感真实自然饱满,期待更多类似的作品。

14分钟前
  • tcv
  • 推荐

影展流传统元素组合片

17分钟前
  • 蟾宫秋水
  • 较差

吗的,什么玩意儿。

18分钟前
  • 野草
  • 很差

无边的忧愁徜徉的诗意无穷的生活。用细节提升情感密度。小女孩有着非常惊人的表演天赋。

2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无力吐槽

24分钟前
  • 笑看人生
  • 很差

故事虽然叫“第一次的离别”,但艾萨一共经历了四次离别:哥哥因为要去上大学离开了他;妈妈被送去养老院离开了他;好朋友凯丽被转去库车读书离开了他;最后亲手养大的小羊也离开了他。P.S. 凯丽比努尔真是可爱,长得可爱,性格也可爱。

25分钟前
  • LOEYSTIKO
  • 还行

#第三届山一#,JII,59.7。本身就有纪录片素材的底子,制片团队却选择走向故事片,这是最大的错误。不是每个人都是王家卫,毕赣等人,弱化情节,碎片化的生活展示真的适用这部“故事片”?片名揭示了一种伤感情绪,可片中与亲人、与友人、与小羊的分别却并不能令观众感动,观众无法在导演极其没有感染力的碎片叙事中共情。摄影师镜头下,再美的新疆却对情绪的递进、氛围的营造无法产生良性作用,加上后期的调色,反而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明明像纪录片),这是虚假的“诗意”。平视机位的过量使用让电影平庸而乏味,只看单个镜头或许还行,组接起来就差劲了。配乐减分,大人念白式的表演减分,而所谓第一次离别,流于表面。这或许都是因为,本最适合做成纪录片,却搞成了故事片吧。

28分钟前
  • 是梦
  • 较差

一部节奏很慢的剧情片,大概很适合这样慢下来看看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小孩子的表现很真实动人。

33分钟前
  • 奶奶徐
  • 还行

人物不够饱满,龙套过于尴尬。不瞒您说,我看睡着了。

36分钟前
  • Gnitey-
  • 较差

这仍是一个汉语叙事。有着纳粹般的创作动机。

39分钟前
  • 五号出口右转
  • 很差

看的时候觉得南疆的小孩子活的太艰辛了,再看看自己的生活,真是幸福得不好意思。看了豆瓣才知道,这竟是基于真实事实纪录片的剧情片…心里更惆怅了,可怜的小孩子们,怎么样才能拯救你们

43分钟前
  • 白雪鸦鸦
  • 推荐

電影院開門的第一部電影

48分钟前
  • 來到夏天不然
  • 还行

对不起,我睡着了

50分钟前
  • 珍珠粉
  • 较差

還是沒有捕捉到大美西域的精髓。

55分钟前
  • 木拉提·麥麥提
  • 还行

好久不见的电影院

60分钟前
  • tripler
  • 还行

。题材值得拍,导演功底也算成熟,但深度不够,浅尝辄止,孩子表演不错。总归一句话,没劲,这个没劲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艺术表达力和创作力

1小时前
  • 西
  • 较差

3.5。完全不一样的语言,加上新疆的风景,电影也太有异域风情了。在女孩母亲说完全不会汉语的时候,想起在乌鲁木齐读书时,有一次在校外取钱,旁边的ATM机上面用中文,维文和英语写着“暂停服务”,一个维族女人站在那个机器面前,继续想操作,她不会看维文的字,也不懂汉语,更别说英文了。

1小时前
  • kakakarl
  • 还行

呆板的诗意/镜头困住了故事,乡愁、爱和别离的痛苦只是淡淡的浮现成美丽的风景,博取些许同情,就像电影的结尾,定格在蓝天白云下的人与羊群,更接近于一张精心修饰的旅游明信片

1小时前
  • 感觉乱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