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真的挺喜欢《北西之不二情书》这部电影,很多人说书信来往在这个时代略显得矫情,但我反而觉得这恰恰是影片的精彩之处,戏剧一定是要有冲突和反差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年那部《电子情缘》在email不盛行的时代写了一个通过邮件进行交往的故事,在当时很新鲜。
同样,在20年后我们拥有太多的电子交流方式,那么传统的书信自然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反差,也同样是新鲜有趣的。
而不二情书也正因为这莫名的书信往来才让原本不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卸掉面具的两个人最终放下心防,从而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初心。
最开始两人用便签跟餐巾纸随便写两句,到最后认认真真的互相通信,也是一个非常细节的转变,让故事变得有趣也通情理。
电影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也均有伏笔,别有深意,所有人物出场或存在并非多余和毫无道理,导演用心细腻,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每个人物短短的出场,背后都浓缩着更丰富的故事,只是影片里为了不抢主线,仅仅是点到为止,个中深意和曲折尽可由观众自己去想象并发展后续。
当然最动人的就是大牛和爷爷奶奶一家人的交往,从开始的别有用心,到最后的交付真心,故事的进展发展自然也不落教条主义,爷爷奶奶一生平凡的故事也最深得大家喜爱。
我觉得导演想传达的思想也很简单,那就是,真心勿弃,初心勿忘,若以你始终以宽容之善意待人,世间也终会回应你同等的对待。
简简单单的爱情文艺片,真的很喜欢,最爱的一幕是书店相逢那一幕。
两人眼波流转间不发一言已然明了的瞬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真是美妙,也许有人要说俗套或者虚伪,而我却认为,这样的瞬间胜过情话万千。
我也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如果抛开华丽的言语抛开虚华的外衣,真的用心去交往和沟通,精神之间的共通与共鸣确实是这世间最美妙的事情。
伴侣易寻,知己难觅,若你爱的人恰好又与你心意相通,那你简直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了。
也不知道看过电影的你最爱哪一幕?
<图片1>
《不二情书》乍一听也是一个爱情电影,因为情书,因为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作,但是观片之后却有着一种强烈的和爱情无关和生活有关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在澳门赌场做公关,胆量有加赌运不佳的“娇爷”和在美国做房地产经济人的大牛两个本来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因为一本书《查理街84号》和一封信开始了频繁的“笔友生活”。
在通信中影响彼此,温暖彼此,克服各自生活中的难题,最终都得到了各自的成长。
完全不认同姣爷的生活方式,赌场、砍刀、巨额债务、富豪包夜声色犬马,这一切离一般人的生活太远太远。
可是,那种破败和拼力挣扎的感觉,相信许多人与她是一样的。
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虾米,奋力张舞着脆弱的须须与生活抗争,心力交瘁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个依靠、有一些温暖、有一个呵护和爱自己的人。
所以当邓先生说出“你可真让人心疼”时,姣爷几乎要缴械,她以为自己有幸等到了。
直到一夜20万再次残酷地将她打回原形。
我们也可能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会心宜、心动,但最后,仍是一个泡沫。
我们没有姣爷戏剧化的故事,但我们与她有相似的人生,斗着,渴望着,失落着,再勉力自己继续斗下去……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青春走远了,年华已老去。
终究,我们等不到一封由伦敦某间古老书店中转的信。
相比姣爷,大牛离普通人更近。
年岁已不小,自以为已看透人生,信奉人生来孤独,不会将自己交付于人,也不让别人走近自己。
相信这世间还有真情吗?
NO,既使不是逢场作戏,所有的温情也只是一种手段,为的是自己的目的。
爱情可做不可谈。
这样的人真的太多。
可是,会有几个人因为一对相濡以沫70年的老夫妻,而意识到自己错了?
更别说,会有来自伦敦某间古老书店中转的信。
《北西2》对于冰冷破败的现实生活和人心的描募可以说是真实细腻的,稍有生活经历的人,大概都能心领神会,这一部分作为电影的基底,应该还满加分。
同时,它又是以一种不现实的甚至是虚幻的方式去化解这份冰冷,对此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觉得做作矫情,但别忘了有一种说法是:电影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观众打造梦,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存在,我们可以到电影院去梦一场。
槽点太多,其他都可以不吐,但,她在教堂被那句什么死都不怕还有什么过不去之类的豪言壮语激到的时候,她整个人仿佛得到了无穷力量,我以为她要金盆洗手,从此吃苦耐劳开始踏实奋斗来还债时,没想到,她再次去了赌场,而且堵赢了。
赌赢了。
赌赢了。
然后找到老板还钱并羞辱人家,并意淫人老板为此虎躯一震,觉得自己看错了她,对她充满了负罪感,而她就是满满的「报复了人家」的自豪感。
这个时候我在心里给编剧默默跪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全新的故事,里面含有诸多因素,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关于生活的哲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诠释,画面精美,文艺范儿十足。
只是在叙事性上不如前部,台词有些矫情,但总体上还是极具温情。
以互相传递信书和隔空对话的方式连接了两个人的世界,展现了生活的虚妄和人性最柔软的一面。
这一部三观比第一部正,内容也更加温情,但是前半部分的蒙太奇衔接镜头较为混乱,不能让观众很快地融入剧情叙事。
2个小时过于冗长,而且前部过繁后部过简。
故事延续了第一部所想反映现实的鸡汤套路,不过我愿意干了这碗鸡汤,有的人高学历低人品、有的人花钱买性、有的人专骗老人家,这些都是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男主角骗取老年夫妇房产的那一段,可谓温情得“防不胜防”,以前觉得老人家被骗都是因为自己太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儿女不肖啊。
2013年,一部名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平庸爱情电影在大陆一众言情烂片中脱颖而出,席卷了五个多亿的票房。
这样的结果,一就是证明了在中国,类型片只要做到60分就能杀出重围变成口碑之作,二就是证明了找对了CP,故事好不好真的无所谓。
于是,带着一颗复制《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神话的心,《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这么拍摄完成了。
其实,观众在影院看头十分钟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本片是一部狗尾续貂,并且骗钱的目的性相当明确得让人发指的所谓续集电影。
首先,本片和“北京”以及“西雅图”一点关系都没有,男主角在洛杉矶,女主角在澳门,片方和导演为了搭着《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所谓的IP(骂了隔壁的,一提这两个字母就来气)不惜把一个和前作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取了这个名字,其心可诛,这样的行为不是诈骗又是什么呢?
当然,这不是最过分的地方,因为上一部还算是致敬《西雅图夜未眠》,而这一部真的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抄袭,从《给朱丽叶的信》、《电子情书》、《触不到的恋人》、《缘分天注定》、《恋爱假期》以及《一个烂赌的传说》等等,反正好多桥段都似曾相识,但是呢,影片又抄的不够高明,使得风格一直在变,节奏时快时慢,叙事的碎片感相当严重。
我其实很想把影片的故事归纳一下,但是,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事情真的是少之又少,明明节奏很快,角色不少,但是,来来回回真的就讲了屁大的一点事儿,就是一个烂赌的女人如何戒赌和一个看似黑心的地产经纪如何成为一对老夫妻的小天使,其中,烂赌的女人遇上了三个男人,发展了三段没头没尾的、莫名其妙的感情,而地产经纪人则和两三个都只有一场戏的外国女人发生了一点羞羞的事情。
你说这片子讲爱情吧,其实它说了在移民或者出国留学热潮下的一个“回家”的主题,但是你说这片子说的是寻根吧,一切又是那么缺乏说服力,反正到头来,这片子的主题是不清晰甚至是混乱的。
大致总结一下的话,本片就是一个标准的无病呻吟的假文艺片,一部有着深深北京电影学院烙印的学究气息的四不像,把赌片、爱情片、文艺片等元素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了一起,看的时候,反正我真的非常消化不良。
说本片无病呻吟其实很简单,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都是两个自以为孤独,自以为与众不同的白痴在犯傻逼,这点上倒是和《蝙蝠侠大战超人》里面的两个弱智相当相似。
烂赌的那位有能力成为富婆,但是就是要赌,房产经纪那位明明事业很成功,但是就是要乱搞,反正,什么不该做,他们就要理直气壮地去做这个并且还他妈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那可不吗?
你们活得这么累,怎么不去死呢?
有病的矫情鬼!
汤唯的角色要是放在《暗金丑岛君》里面早就变成妓女了好吗!
把自己失败的人生寄托在几张来来回回的信纸之上,这不是矫情又是什么呢?
然而,无病呻吟和矫情并不是我最讨厌本片的地方,影片中最让人讨厌的就是那种显摆和卖弄学识的嘴脸,这也就让影片空有所谓的文艺气质,确实彻头彻尾的伪文艺片。
《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写的文章,正好在写之前背了几段古文言文,就死皮烂脸地一定要把这些语句完全放到文章里面,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有逼格,但是全然不知自己的文章也就被这些词句给毁掉了。
说难听点,这片子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语文课本的感觉,作为观众我真的受不了,受不了创作者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受不了文言文阅读理解一般的台词,受不了导演把自己作为教师的一面暴露在了电影之中。
反正,本片一厢情愿的程度简直是世界级的。
有逼可装叫牛逼,没逼可装,但是依然要装,那叫傻逼,本片也就是后者。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本片基本上犯了爱情片乃至是故事片的所有忌讳,比如剪辑生硬,叙事混乱,也比如情感没有代入,一个个配角都是走马观花,还比如男女主角的每一段感情的处理都莫名其妙,很多戏还没说完就断了,特别是女主角故事线上的陆毅、王志文、祖峰还有惠英红,没有一个人物是完整的,也没有哪一段关系是完整的,如果把这条故事线单独剪辑成为一部电影肯定把人看得一头雾水。
不过,影片中有一个点是“创新”,因为导演在对于表现男女主角书信交流的时候,她采取的是利用抠像让另一个地方的人物出现在角色面前,两人对话,这个方式可能别人拍ok,但是薛晓璐硬生生把这个变成了“人鬼”交流,看着看着,我还真看出了《陀地驱魔人》里面郭采洁和张家辉的感觉,最可笑的还是,每次另一个地方得角色出现的时候,身上都有可笑的光环,这样自以为聪明的处理看得我也是尴尬病要犯了。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总觉得影片中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流是他们自己脑补出来的,我靠,你们知道从洛杉矶写信经过英国再到澳门特么得花多少时间吗?
最后,我真心觉得汤唯得罪了化妆师,而吴秀波得罪了发型师,反正,两个人当年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暧昧的光环在本片中已经荡然无存了,他们的角色都被感染上了导演的急功近利。
你以为第一部拍得像电视剧,第二部预算多了就好点了吗?
结果,哈哈,简直是MV既视感烂片《冲上云霄》混搭上了二流言情广播剧,说到底,要是大家听得懂墨西哥语、粤语以及英语的话,本片光听就可以了,花这个冤枉钱观看干嘛?
电影学院老师拍电影能不能有点诚意!
电影花了80%的时间都在展现一个澳门赌场女混混的生活,还有洛杉矶中年帅哥的生活。
一方面是糜烂物质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书信往来。
本来在信件里有那些古诗词是挺好的,但如果想到吟诗的二位一方面刚和女人滚完床单,另一个刚决定陪老男人去国外被包养(是啊为了还债多么苦情,你也不想想你是为什么欠债的),这种对比,有点步子迈太大的。
这部电影的硬伤想来大家也都看得清楚,情节断断续续,主线故事不如支线出彩,台词做作但是底蕴不够,甚至把汤唯女神拍的不那么好看···但无论如何,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是留下了一些触动,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本片真是给混迹澳门形形色色赌场的洗码女打了一剂强心针:只需一幅OL装扮穿行赌场靠着大赌客豪掷的小费就可以世界很大,我到处看看。。。。
一个赌徒救赎自己人生的方式竟然是依靠运气连续多把全押并且押中?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凡是通过这种方式翻身的人,无一例外又通过这种方式栽倒。
自此金盆洗手的,一个都没听过。
为什么非得觉得搞一些一夜情、包养、赌博、黑帮、砍人之类的桥段,才算接地气,才算真实,才算生活呢?
现在的文艺片都是这个画风了?
明明老人那段戏很感人,但我想到他的儿女和孙子,就觉得故事很诡异——这两位为美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优秀儿女的老人家,被编剧活生生的弄得虚伪和面目可憎。
残雪凝辉冷花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看过《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我想当然的以为《北西2》应当也是微妙缘分安排下巧妙地相遇,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戏码。
而影片的类型赫然的写着:爱情、喜剧。
之前也看过一些影评,提到最多的还是男女主人公书信传情,于是我想可能还会有一些讽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心冷漠这样的主题吧这类影片每年出很多,小清新的、狗血的、催泪的...不过是情侣闲来无事时的消遣、小女生少女心泛滥的选择。
但我真正走进影院的时候,却改变了看法。
这部影片带给我最深的感触不是大牛和小虾的交流方式,更多的时候是在感慨自己知识的匮乏,是压抑与感动交叠的情绪。
我想用我读过的几首纳兰词,来写写观影感受。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见,你是大赌客,我是赌场公关。
我陪你畅畅快快赌一把,你打破我“书”到家了的晦气。
你叫我蛟爷,我喊你财神爷。
你吃肉,我喝汤。
你说:“男人嘛,没有这点自制力怎么可以做成大事”。
我不得不承认你是做大事的人,可笑的是那个口中喊着“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蛟爷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战士。
我以为足以让天塌的100万,在你口中不过是“100万,不算多。
这里是20万,五天后你将会得到100万。
不用感谢我,这都是你应得的。
”我只能转身写下一张欠条,说一句:“我会尽快还你。
”这句话似乎是我最后的尊严了。
而我还钱的方式不过是去赌一把,而已...我又有什么底气把那些钱甩在你的脸上?
<图片2>初见,或许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吧。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们的关系渐渐近了,可我却发现看不懂你了。
你可以前一秒和我亲密接吻,下一秒转身决然离开。
你可以在我的家里逗留后,不打招呼一去不回。
你的心里似乎只有你的工作,只有房子。
你很好相处,却不易接近。
“你永远都不会和我结婚的,对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图片3>倔强的老爷爷总是自带笑点,真的是个传统的、可爱的老头。
自开车买菜把房子撞得起了火灾以后,老爷子又在驾照考试中受挫,那个印度的考官叽里呱啦的在他耳边用口音颇重的英语粗鲁的责骂他,老爷爷气急败坏。
回去的路上奶奶满眼星星的笑爷爷,爷爷不满的说:“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言语中满是对美国、印度人的看清甚至是鄙视。
让大牛帮忙翻译写给孙子的信,爷爷感慨:“在国内也算是有文化的人,到这里却变成文盲了”,让人不禁跟着叹息。
去国怀乡,人声嘈杂,总是分辨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远没有家乡山水宜人,民风淳朴。
但我们依旧得留在这里,因为“儿女在,父母不远游”。
<图片4>一个智商超群的男孩子,孤傲,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热爱摩托车。
关于这个小孩的戏份,印象最深的是他和大牛去露营时的谈话。
大牛对他来到美国后成绩不及格的现状产生了质疑,怀疑他国内的学习成绩是伪造的。
“我没有伪造成绩,你懂个屁”,没有多余的解释。
大牛猜准他是不愿意来美国,便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和你妈妈说?
”。
他回答:“你觉得小孩说的话,大人会信么?
”他为什么不愿意在美国?
不需要理由,同样是风雪声,故乡的就是好听!
【一生一代一双人】<图片5>爷爷和奶奶是该片的笑点,也是该片的泪点。
大牛带着两位老人来到教堂,希望为他们补办一场婚礼。
司仪千篇一律的台词多次被老爷爷毫不客气的打断,于是有了爷爷这一段不像告白的告白。
“老太婆,你这一辈子不爱动,没事就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身体啊,没我那么好。
你别怪我说话不好听,八成啊你会比我先走。
那也挺好,你胆子小,又笨。
我先走的话,家里那一大堆事你怎么处理。
你又爱哭,留你一个人在那哭我不放心。
老太婆啊,人死之前,有病,有痛,确实招人烦。
不过你放心,你再烦,我也不会嫌你。
我脾气不好,你要是到了那边,愿意的话,就等一等我。
如果你不愿意,你就找一个脾气比我好的,我也答应。
那咱俩就说好了,墓碑旁边我会空出一块,到时候把我的名字刻在你旁边,你看行吗?
好了,赶紧地把衣服给换了,丑死了。
”。
对面的奶奶已是泪光闪闪,轻轻一句“谢谢”包含了太多的情感。
爷爷说:“愿不愿意,这一辈子都过来了,现在还有的选么?
”让人哭笑不得。
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去想合不合适,在一起了就是一生,一生一代一双人,来世亦不想做你的牵绊,只想还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图片6>中国•秭归爷爷终于回来了,漂泊的灵魂与骨灰一起,安息在这一片青山绿水中。
老奶奶在卖房的契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字迹清秀隽丽,大牛不禁感慨。
奶奶想起爷爷在的时光:“你爷爷学问好,他在的时候总是说我笨,不愿意教我。
其实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教我,这四个字就是他教的。
现在终于用上了,没想到,人却不在了”。
奶奶抚摸着自己签的名字,那上面有着爷爷的印记,爷爷嫌弃她的言语,骄傲的神情都在她的眼前,那不过是他们俩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片段,而今却永远成了记忆。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之所以拿这句词作影评的题目和引子,是因为整个故事的人物关系似乎都可以用这句词来说明。
这是一个有关灵魂伴侣的故事,当然灵魂伴侣不仅仅局限在大牛和小虾之间。
大牛与小虾,大牛与老夫妇,大牛与小男孩,老爷爷与老奶奶,老爷爷与屈原,莫不都是这样的关系。
<图片7>大牛和小虾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影片中没有任何预兆的俩人开始通信让人看的一头雾水,直到最后查理路84号的主人去世才解开疑惑,个人觉得这个铺垫有点太长了,显得结尾就更加的仓促。
撇开这些不说,其实他们不过是彼此在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纠结、迷茫、怀疑自我。
每当遇到两难的抉择时,对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面前,滔滔不绝的述说着他(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希望能够说服自己。
谁都不是天生的生活智者,只不过生活的磕磕碰碰总会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也曾疼过、伤过,所以理解你的处境,所以可以装作教授教你大道理。
虽然这些大道理,我自己都不完全相信。
大牛与老夫妇,本是经纪人和房屋主的关系,却让人产生了父母子女关系的错觉。
当爷爷发现大牛对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熟知程度超出自己的预期后,打开了话匣子,长久的孤独与孤傲终于有了派遣的地方,那一刻他们便视彼此为知己了,大牛挑灯为爷爷翻译信件也显得格外用心。
他陪着爷爷奶奶四处游玩、补办婚礼,那一刻,我相信他忘了所谓的“算计”,他是快乐的。
当老爷爷识破他的“阴谋“,也曾生他的气。
爷爷病危大牛去看他的时候,他给大牛留的是这样一句话:”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其实爷爷并不是在乎大牛欺骗的他们,他只是想让大牛成为一个正直、合格的人,他把大牛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要求。
他理解大牛的”渴“,亦明白大牛的“热”,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虚伪的理由。
春节的夜晚,大牛漂泊在街头,独自为自己打包一份饺子,坐在河边失神;奶奶的电话打来了。
在这个天涯共此时的夜晚,能够陪伴他们的也只有彼此。
大牛与小男孩是这个故事的又一对忘年交,在小男孩审视的目光下大牛再也没有办法理直气壮的向男孩的妈妈介绍房子。
那日的夏令营,小男孩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孤独一人,异国他乡,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他又是怎样变得如此这般冷漠?
他对男孩说:“要么你就像我一样,在这里把生活过好。
”小男孩反问:“像你一样?
”他却沉默不语了,他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口中所谓的成功是遍体鳞伤的模样。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这是奶奶在回忆起爷爷时说的爷爷生前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人已经回来了,碑立不立,立在哪儿,都是一样的。
”奶奶不懂学问,却懂得爷爷。
而爷爷漂泊他乡,亦对屈原的处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
影片中的灵魂伴侣还不仅仅这些。
小虾与她爸爸的女朋友,查里路84号主人墓前的一对对情侣,还有从未出现却贯穿影片始终的海莲娜和弗兰克…我们行走在物欲横流的世间,为了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竭尽全力,灰头土脸。
找一个灵魂伴侣对于我们来讲是太过奢侈却又无关紧要的事,我们渴望能有一个谈心的朋友,却失去了倾听的耐心。
影片以此着眼点牵扯出了一个还算丰富的故事,将人物联系了起来。
因此,有人说它装文艺,有失现实。
但戏剧就是戏剧,不只有写实这一种形式,将不可能的事展示出来,或许更能让我们沉思。
悲哀的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幸运,能够拥有一个灵魂伴侣;或者说,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做自己的灵魂伴侣。
用自己的道理说服自己,自己与自己争吵,有时理性压倒感性,有时感性压倒理性。
在纠结与沉默中,度过一生。
对于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喜爱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没有期盼过还有续集,感觉那是无法超越的唯美爱情,不过依然等来了不二情书。
整个影片中由来来回回的信牵引着全片剧情的起伏跌宕,久远的书信联系方式奠定了剧情的文艺情结,让人不能自拔,文艺中参杂了世俗的套路又莫名的戳中泪点。
角色定位也深的人心,赌场公关娇爷与和一个房产经纪人,谈情说爱中考量着内心的善良与道德,我们不是被爱情感动,是被好的爱情感动,好的爱情就是为了你我努力变成最好的自己。
而好的电影就是在呼唤人们心中那份纯真,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查令十字街84号》---两个原本并无交集的人生故事从这里开始。
焦姣---人称姣爷,15岁高中没毕业就跟嗜赌的父亲来到澳门,聪明漂亮,外表火辣,内心纯净。
没成年时自己父亲死在老虎机旁,欠下一屁股赌债和她自己,为了偿还赌债,并无所长的焦娇也从此过上了与赌相伴的人生,并成为了一个赌场公关。
生活屡屡受挫,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
Daniel---洛杉矶金牌房产经纪人,14岁被迫被父母送出国,之后经历了父母离婚再婚,致使其性格变得不易相信人,也不愿意与人交心,自我解读为“带刺的仙人掌”。
此人为人处事圆滑老到,有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虽物质生活丰富却内心空虚。
原本独立完整的两个人,两段故事,因为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小说而有了书信的交往,致使两个人一年多从相识,相熟,相知,相爱的故事。
整个故事中随着着两个人所经历的人和事,两个人之间相互的书信往来,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互相影响着,调整着,改变着!
<图片1><图片2><图片3>整个故事里面也穿插着一些比较现实的题材,比如:美国买房热,美国读书,子孙不在身边的晚年老夫妇,异乡人以及家,感觉故事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更多,但却又只是一点而过。
波叔在片子里仍然延续上一部魅力大叔的人设,磁性的嗓音,性感的胡须,熟男有钱,简直秒杀无数少女少妇。
但值得吐槽的是假想教授造型真的非常非常影响颜值。
汤唯的表演还是中规中矩,看不出与上一部有什么不同,着装搭配不是很符合角色设定,比较平庸,没有亮点。
比较遗憾的是两人仅靠情书维系,到结尾才相处相接,让人感觉是看了两个独立的故事,全片讲了太多大道理,反而有些乏味。
最后想说一点就是这是澳门与洛杉矶的爱情故事,与北京、西雅图真的一毛钱关系也木有,木有,木有!
好吧!
管他是不是2,好看,打动人就行不是吗?
略矫情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当时在近满场影院里忍住离场的冲动很不容易,看完会心疼票钱的电影....
薛晓路做了全新的尝试且极其成功 介于文艺与商业之间作品 汤唯把它称作为浪漫爱情 以信笺和诗文为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画句 零碎的线索和应景的诗词拼凑出难言的感动 年岁酝酿的炙热醇厚情感让我泪奔了几次 #不二情书#是彼此遥不可及的爱意蘸着情话 一气呵成了岁月长书里写给你的妙笔生花
古诗词和格言金句成就了异地的圆满,不能忍
点映,跟上一部没有任何关系,跟北京和西雅图也没关系,双线故事,很奇怪的故事,真的没什么看头
跟北京和西雅图没有半毛钱关系
电影确实很好看!有喜有悲,有笑有泪,难得的一部有深度内涵。
没有第一部好看了,不过也是个很神奇的故事,查令街84号的美妙奇遇。信是千里之外的一双眼睛,他能看见你的心,不管是危险的念头还是下流的欲望。
电影节奏把握得不错,结尾点睛。整个故事都算是比较脱离现实的,而且男女主两线并行支线太多,确实算是槽点,但是在我看来依然算是不错的爱情电影。
一星給颜值。。。
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居然有奇点哈哈哈哈哈,二,神州专车,完了。
我就想知道他俩是咋通上信的。
没有第一部好看,这情书写的有点尴尬。
故事有点拖沓,及格。多一⭐是给吴秀波的。
一看到大势宣传就知道一定是渣渣
一大堆金句和行为显极做作,这样的脱离现实的爱情显得如此矫情。反倒是那对老夫妻支线显真挚抓人。
预告片比正片有感觉。写信的方式浪漫但不真实,而且拽古诗词稍显刻意。最打动我的是秦沛夫妻,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对于女演员来说,运气啊,来得快用得更快,没有演技你注定只是流星,汤唯你看看惠英红。对于男演员来说,气质有点娘确实不容易大红大紫,但改发型留胡子都不是正道,有演技有底气自然就man起来了,吴秀波你看看王志文。
慢一点,盼书信,情义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