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城
Сэр сэр салхи,City of Wind,Ser ser salhi
导演:拉娃杜拉木· 普雷夫-奥其尔
主演:特日格勒·宝乐额尔德尼,诺民额尔德尼·阿云比亚木巴,阿努乌金·特尔玛,布尔干·丘伦巴特,甘佐里格·特斯格,Tsend-Ayush Nyamsure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蒙古,葡萄牙,荷兰,德国,卡塔尔语言:蒙古语年份:2023
简介:萨满是蒙古社会中重要的角色,时常被人们视作提供道德和精神指引的导师。但如果这位萨满是一名年仅17岁的高中生呢?影片的主人公泽是一名17岁性格温和的蒙古萨满。他既要履行他的巫者职务,又要兼顾高中生的课业,以求在当代蒙古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详细 >
传统信仰只是个幌子,实质还是青春爱情片。好在乌兰巴托的面貌展现的不错,有些片段甚至有北欧的感觉。
不了解蒙古,只觉得到处都有韩国的影子,无论是外貌、服饰还是人物的行为方式,一切都很韩国,甚至片中的萨满仪式都和跳大神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因为外貌,猜想两国人是否同宗同源,看到一半按捺不住去查资料。因为资料繁多且各方说法不一,偷懒问ChatGPT,当然是被60%否定了,只能说有渊源但不多,同宗同源算不上。抱着欣赏“蒙古气质”的预期来的,显然预期没有达到,或许所谓的现代“蒙古气质”已经和“韩国气质”别无二致了,谁知道呢,难道还为此去做研究不成 笑
平遥首映看完的。导演的故事和镜头很细腻,细节也很多。尤其是关于萨满的部分真的很多小细节 虽然是导演的第一部短片但能感受到很大的诚意 在夜店蹦迪那个part泽躺在沙发上灯光来回切换的时候两个灵魂的泽反复切真的要感叹导演太会设计了 很多镜头光影和构图都很棒 推荐!
No.9986。7th PYIFF-卧虎最佳导演,前获2023威尼斯地平线最佳男演员奖。作为一部拿满大电影节和机构创投的影片,若说没有点国际化策略那是不可能的;导演前两部短片敢情都是为了这部来做准备,但是这部片子拍得……校园戏真有点拉胯,最后还使一个《沉默的教室》就有点呵呵。”风之城“就是乌兰巴托,山谷中心的高楼大厦,稍外围一点的SHZY公寓楼,以及山坡沿山而上的”蒙古包区“的中心-外围关系,在片中有不错的展开(去过乌兰巴托的表示,拍得很准确嘛),也对应在人物关系及主要事件上,可以算是空间叙事的优秀范例。神来之笔当属第二次迪厅段落里小萨满那段随着灯光变幻而亦神亦人,亦哭亦笑的变脸戏(好奇是如何实现的),单这一场戏就值回整个片子的票价了。
以为会讨论萨满身份和高中生身份的冲撞身份认同什么的 没想到和萨满也没啥关系小妹 也没感觉有多喜欢男主啊 描写的家庭背景什么的 不过我感觉家庭身份差异也不算他们分手原因 hh妈妈追求幸福找男朋友那段 也没什么深入讨论 不知道想表达啥这电影 顶多让我看到蒙古人经典长相是什么样 姐姐怪可怜的 为啥不堕胎?是因为那里太贫困闭塞了吗 他爹也没咋刻画 酒吧蹦迪除了对做萨满有影响 他不喜欢 想表达啥?青春期迷茫 一次次试错最终走向正轨?
“不知道在干嘛,完全共情不了”
离谱 如果他萨满是真的 那为啥还要上学 如果真的通灵 那他学的这些科学怎么解释?
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在蒙古这样的国家来的要迟一些,以致于当我们看到片中这些阵痛与愤怒更多是感到一种会心的漠然。又能怎样呢?拒绝不了改变,又无法舍弃传统。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就免不了被领进屠宰场,然后被收割。可自己又实在看不清路,像微弱的旗子挣扎在风中。
#PYIFF2023 结合萨满元素的青春片,侧写了社会阶级分化。映后导演短片说得挺详细的,陈丹青不耐烦骂骂咧咧。
3.5 少见的蒙古coming of age
@2023PYIFF.因为临时就地支持翻译映后Q&A,只看了下半场。第一次看到这样充满生活细节的少年萨满形象,喜欢课堂的狗叫协奏曲,老中青三代无处可去的困境,看到现在第三部表现起飞视角,第二部有红蓝光惊艳幻化的了,另:捕捉在角落拉伸转圈的赵涛
一种冲突,但表现手法恬淡,更接近人性本质和生活真相。用小切口讲大题材,朴实无华的暗流涌动,各方面都挠你那种,很闷骚很有质感。但也稍显缺乏控制,后面渐渐有点散掉,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
情节剧,无功无过,剧情常见,共鸣度不高。
以蒙古国的“萨满”为核心展开,优点是很有蒙古风情,与其发展程度相一致;缺点是剧情太过于俗套,通篇往好了说是流畅,往白了说是平、闷、没有起伏。一句话就是萨满少年的青春期烦恼,看得很困,不太喜欢。
年轻萨满的悉达多之旅。在乌兰巴托初夏也飞雪,这是长风吹过的寒冷国度,群山环抱都市,与自然相连的年轻萨满,被现代化城市化侵蚀。可惜没有更多体现萨满教的内容和哲思,是带着一种“不相信”的眼光去拍的。顶着厚重羽饰的孩子,在扮演祖先之灵,以年轻的身体表达天地的慈爱,管老人叫做孩子,而自己面具下的自我正待重新发现,拍了很多少年少女的情爱探索,住在高楼的女孩拥有机械的心脏,向往草原却最终去往韩国都市,住在毡房区的少年想住智能房间,等待他的是建设工人的未来,终于在体验欲望和肆意后,灯红酒绿中感到精神被侵蚀,“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孩子时被认为具备言灵,长大后用语言安抚各样破落的灵魂,时不时带着不寻常的慈悲笑意,在一束天光下敲鼓起舞,终究是女导演的电影,最后扎起头发的主角不仅是去年龄化,也是去性别化的
闷。但很喜欢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叙事节奏真的变得很慢很拖沓。电影中蒙古教育现状真的很难不东亚共情…本来还在担心是那种故意用地方宗教满足西方猎奇但看完感觉还好,穿插城市与小村落生活的碰撞,传统宗教的去留(这样来看,感觉结局还是积极的)我旁边的观众从睡着到醒来再到扭来扭去,结果他一个传染俩我中途也跟着开始在座椅里换姿势,小年轻谈恋爱那一段虽然清楚是在表达青春期懵懂少年萨满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摸索,但抱歉真的很坐不住。
一般
开始很不错,从开始谈恋爱就感觉比较俗套了
Venice80/2 一种城市化的模板在蔓延。
#PYIFF7 影展第一天看的最惊喜的一部,女导演的长片首作,在粗粝与娴熟之间拿捏的恰到好处,简单来说就是稳、准、狠,吊打“藏龙”,蒙古电影有这样一位作者导演,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