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这部不太日常的《日常》人物方面,这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我都很喜欢。
傻乎乎的佑子,yyds麻衣大神,还有喜欢画“美男”漫画的美绪,可爱的博士,渴望摘掉发条的名乃,这五个人可以说是最大的主角了。
当然还有永远戳我笑点的中之条和他父亲,致力于抓捕名乃的数学老师等等等等,每个人都不那么正常,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不也是这样吗,各有各的特点,过着不同的生活。
情节方面,每一集都是由一些小小的片段构成的,因为我平时不看番剧,所以刚开始觉得过于零碎了,后来二刷的时候,反而觉得这样的节奏刚好。
这里面有很多冷幽默,让我哭笑不得,反而显得这部番很与众不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看的太少了。
最后,我的这位朋友,我自己也分不清ta是我的朋友还是我有好感的人,所以我看这部番的这段时间,始终笼罩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之中,每次看都会想起ta,这种神奇的联系让我对这部番又更爱了一些,无限刷!
在第一次看很久之后再回顾这部京阿尼销量暴死之作,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叫做叫好不叫座,因为在这之前很多的影片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是因为受众少的话,这部番的销量差的原因恐怕是因为标题在网络搜索上并不容易搜到。
但是我觉得在这部番里面,所有人都可以快乐的不管从哪里开始看,都能找到笑点与思考。
番如其名,日常,就是一群人的青春日常的群像剧,但是日常也并不日常,因为这部番名义上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女机器人,是八岁的博士制作了她,家里还有一只会说话的猫,这可能是科幻或者奇幻作品中出现的剧情,一颗能够统治世界的上古兵器木块降临到了地球上,还在一个女高中生手里,这可能是传奇小说才会出现的剧情,一个人拿着各种枪炮轰击另一个人,但他永远毫发无伤。
这些看似不日常的剧情,在日常里面都有,那么为什么叫做日常呢?
女机器人的烦恼是背上的发条无法取下,博士的烦恼是没办法一直吃零食,猫的烦恼是主人虽然爱它但总是疏忽,那个木块其实是一个头绳上的装饰,上述的剧情是被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的枪炮只是用来凸显她的傲娇,毫发无伤只是来显示那个人的云淡风轻。
这就是日常,用不日常来表现的日常。
那或许会有质疑,那这部番不会都是中二幻想吧。
但是中二与幻想基于人生与青春,而青春每个人都会有。
日常正是体现出了青春的幻想与现实。
动画和书的区别在哪里?
表现方式而已,动画有着画面,文字,音乐三方面的表达。
京阿尼在这部番里把动画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悠扬的配乐与oped,萌系的画面和夸张的特写,与声优的倾情表演,才使得这部美妙的动画成立。
在一个个短剧的过程中,各条剧情线逐步推进,最终交汇。
但是又有人会问,这里面会不会缺乏道理。
首先我对你在虚构程度极高的动漫里都硬要找点道理让自己不轻松的行为感到不适,但是我还是想说,这里面还真不缺少道理。
机器人在担心背上的发条时别人对她的安慰也好,暗地里的安心也罢,都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于朋友的理解。
一段单恋的结束和一段恋情的养成都可以很快乐。
一个默默关心自己的好友是青春生活里最宝贵的财富。
那张“永远成为好朋友劵”不止见证着友情,也见证着青春的永远延续。
每段看起来并不有意义的日常一样值得珍惜,因为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因为有了日常才会有意义。
而我们所渡过的每个日常,都是由一个个无与伦比的幻想,奇迹,所组成的珍贵宝物。
青春会延续,日常也永远不会结束。
就像是最后名乃戴上发条一样,她解开了心结,又变得更为快乐,更为乐观。
对生活中的日常永远保持乐趣,对未来发生的一切都感到乐观。
对细小的事情也要珍惜,遇见悲伤的事情也要再次变得快乐。
这或许就是日常所想要表达的一切写到这里,又回想起京阿尼的那场横祸,又开始更加发觉这部动画的意义与带给我们的快乐所在
很多人应该都是从那句笹原学长那句“我们每天所处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入坑的。
我是前几天,看某个剪辑,弹幕都在推这部“神番”,我才去看的。
昨天晚上刷完,听着最后一话的片尾曲,总有种遗憾的感觉。
不得不说,的确是“神番”。
最初几话我还沉浸在“应该有主线吧”的惯性思维中。
前面跳脱欢乐的“日常”也会让我捧腹大笑,各种脱线的世界线也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get不到的日语谐音梗全靠弹幕理解,虽然很有趣,但是“主线在哪,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真的是日常吗”等等问题总是一直甩不掉。
七八话世界线逐渐开始收束,各种无厘头的组合也开始相交,我这才明白,《日常》不需要主题,因为整部动漫就是用夸张的方式展现我们每个人可能经历,也可能没办法经历的琐碎日常。
对标到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事,这也不是我们的日常吗?
我们的日常,不也如同《日常》一样,哪里谈得上有什么主线和剧情呢。
沉浸到剧情里后,就会深深感慨京阿尼出色的能力。
《日常》靠简单的笔画,鲜明的角色特征,精美的打斗画面,无厘头的重复和突如其来的热血,在这些“杂乱”的时间线中,成功让我们沉浸在了《日常》的世界中。
佑子是傻瓜性格,麻衣大神的淡定,美绪是上古神兵,姐姐是散漫地剑术天才,军火女王,骑羊学长,东云一家,可怜的中条,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角色,他们每话紧靠寥寥几笔,就被生动鲜活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怎么能说不跪地。
日常没有所谓的主角配角之分,每一个人的行为和举动都恰如其分,拿捏得刚刚好。
虽然这样说,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东云一家。
博士太可爱了,不管是用法子骗零食,甩锅版本还是在地上打滚,都让我颧骨升高。
名乃是个时不时让我心疼的角色,她是机器人,有着普通机器人的能力,还有博士恶趣味加上的奇怪能力,她一直都想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却囿于发条而感到自卑。
万幸她遇上了佑子她们,教会了名乃做自己才是最好的方式,你不必做普通人,名乃就是名乃,太好哭了。
版本先生好萌,每一天的版本先生都威严满满呢!
op和ed也是格外用心的制作。
每一话的op都是元气满满的开始,ep就是温柔的歌声和画面,象征着《日常》一天的日常从元气的开始到最后深夜沉入梦乡结束。
十四话后,每一条的ed都有所不同,温柔的歌声伴随着缓缓展开的“日常的世界”逐渐结束,好像我们也走入了《日常》的世界,经历了每一个角色的生活。
仿佛她们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人卖着大福,有人在遛着“安慰狗勾”,有人在下雨撑起伞,有人在咖啡店迟疑点下意大利浓缩short,他们在《日常》中经历着这些日常。
靠着跳跃的世界线,无厘头的事件,塑造出了这样引人入胜的日常世界,这也是日常的魅力所在吧。
看完最后一话,仿佛有种远离那个世界的感觉,就好像做了一场长梦终要醒来,怎么可能不遗憾。
希望我们能够在各自的日常中,奇迹般的渡过我们所谓的日常。
很可爱的一部,四月番里最喜欢的一部。
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元气无铁炮还有⑨属性的佑子,非常体贴朋友时不时有些暴躁的腐女美绪,无口装呆腹黑的麻衣,人妻属性的小机器人名乃,卖萌又有些粘人的小孩子博士,还有很有大人气概但是杯具值堪比佑子的坂本先生,不单单是这几个主角的故事让人发笑,死傲娇和卡密sama的打打闹闹的恋情故事,头发一直很奇怪其实是个乖孩子的中之条君,还有那几个非常可爱的老师【我也想要个这样的老师啊!
】,就是几个酱油也让人印象深刻。
本来在心中印象并不是很好的花田的剧本却着实令人喜欢,搞笑功力不是盖的,偶尔穿插的小治愈小清新也同样令人感动到湿,几位不太出名的CV却也十分出彩,佑子的本声十分舒服,美绪的吐糟音险些萌死我,麻衣则把这个腹黑很好的勾勒出来,名乃的声音软软的却又有令人十分安心的感觉,博士的CV却大出所料是个御姐,白石桑的声音一如既往的销魂呢。
而画面——京阿尼的功底不是盖得,画风萌点满满,常有的NETA让人笑破了肚子。
现在到了22了,还有几集就完结了,还真是舍不得呢。
一定要出第二季啊啊啊——
标准的京阿尼制作,原本编剧很狗血的花田十辉搭配石原立也竟然让这部片子不一样起来。
幸运星时那种脱线的画面感再次袭来,特别是将热血店长的那种叙事作画风格在本作得到放大,让人大感爽快。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画面搭配故事进行各种变化的最成功案例,让人印象深刻的河边咖喱那出,简直可以拿来做范本。
爆笑的物语和轻快的画面让本作上升到新台阶,在并不主打某个萌系chracter的情况下成功进入newtype前五,PSPgame预订发售,可以说这部作品做到了当时幸运星都没能做到的,那就是全家老小一起看完全无障碍。
虽然叫日常但是设定却有点SF(嘿嘿),带发条的机器呆和萝莉博士住在一起,几个高中生平凡却充满吐槽的生活,第一感觉是这动画必然潜藏很多冷面笑匠,结果果不其然,这种展开几乎和幸运星如初一褶。
你会发现因为各种性格的关系导致很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这片子里都被吐槽到极致(特别是多动系女生佑子各种名场面)。
所以这部作品的爆笑点在这几年的ani届绝对是满分的。
再来就是各种新鲜的尝试,各话突入的瑞士标准啥的,还有各种突发奇想的小短剧,以及OO的奇迹神马的,你会感叹这片子的STUFF从来不缺idea,而且这些短句有的甚至格外清新却富含深意。
每一话几乎都会出现的吟诗作对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已经看动画进10年得老孩子来说,我会给这部作品打9分,这几年似乎在没有出现过像鲁鲁修那样带动整个动画产业甚至电视产业跟风的作品,大部分的动画制作者都倾向制作那种小群体的格局类动画,成功了也就是脚本突出,像小圆脸这样的咖都比较难得,现在的档大多卖萌卖肉服务各类OTAKA。
而像kon这样的作品能带动潮流,除了锐意的制作,就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既不放弃那些宅男的需要又充分考虑迎合大众的市场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常确实已经做到啦。
13话后机器呆终于也要去学校啦,等了13话后剧情迎来新的兴奋点,希望石原立也能够继续制作诚意又不缺乏点子得动画。
注:写在13话后。
23集: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何必见戴。
25,26集剧情有了一些禅意:名乃发条可以由他人取下,自己装上。
蚂蚁就这样活了下来,中村对版本很好,但总是不小心伤到它。
片尾的飞机貌似是围棋足球社长的...每个人物走向都交代开头。
后来中村找到大将了么?
高崎鼓起勇气约樱井之后如何了?
就像童话的路数一样,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后戛然而止。
虽然我很期待第二季,但其实这样就挺好。
如题。
这两个出其的同步感……这种尖尖的脸,V字手势之类一系列……还有诡异的笑容……诡异的比例……
03年用一部全金属狂潮校园篇在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之际,也让京阿尼这个做了十多年代工厂的动画公司终于把头伸出水面深深的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就如同不爱说话的孩子突然治好失语症一般,京阿尼这个远在京都的动画铺子迈出了他对动画世界影响的步子,唯美超越天极的AIR,惹哭无数大男人的clannad,即使是表现不那么好的雪之少女,也可以让近年来那些什么和妹妹在走廊嘿咻的缘之空,只卖屁股没有翅膀的那些破玩意回炉重造100遍。
不光如此,凉宫春日的出色动画化让近些年轻小说动画成为稳赚不赔的买卖,幸运星的热播不光捧红了少女小队卖萌作品更是让琦玉县的神社成为著名旅游景点。
京阿尼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代工铺子变成了宅男心中的神社,之后的京阿尼也没有让大家失望,短短13集的轻音更是出乎人意料的有向国民级别动画发展的趋势,京阿尼卖CD数钱数到手软,宅男也甘愿掏钱等待低产京阿尼下一部的作品,于是乎,等到了这部日常。
我们不用怀疑京阿尼的搞笑功力,日常中习惯性被人无视的校长和每天生活在屈辱挣扎中的佑子都是欢乐满点的人物,我们不用怀疑京阿尼的卖萌功力,东云三人无厘头的行为以及小神经和白石的倾力出演都是萌力十足的保证。
但是,我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缺了囧虚站在舞台下看着兔女郎装奋力唱歌的春日随节奏摆动的手指。
缺了鬼魂状态的彼方与丈夫和女儿的回忆的温馨。
缺了宗介对小要说大丈夫 萌大奶缺了小唯背着吉他跑去校园祭时的独白因为你是京阿尼,我不能容许你只搞笑或者卖萌,因为你是京阿尼,我不能容许你停在重复自己的老路上,因为你是京阿尼,我不能容许你满足于日常的表现。
谁让你是京阿尼,你把宅男对你的期待挖了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大坑,你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将有无数人来关注,这是负担,也是痛苦,我们已经盯上你了,请你尽情享受!
历时20天,看完了这部轻松的日常。
其实最一开始点开这部动漫的原因是当时在看虫师,因为实在受不了虫师的慢节奏,就打开了一部轻松愉快的动漫想中和一下氛围。
这部番真的很轻松,就导致和虫师一样一度被我列为了催眠神番,也可能是因为我睡眠太好了,一看这种不需要太动脑的动漫就想睡觉,好在日常足够有趣,在哈哈哈的笑声中睡着的次数比较少。
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所谓的日常,实际上可能是连接不断的奇迹。
这句话算是点出了日常这部动漫的主题思想了,这部动漫虽然叫做日常,但实际上每一话讲述的内容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无数的巧合叠加在了一起,让我在看的时候特别的开心,那种出乎意料的开心。
虽然这部动漫有夸张描述现实的嫌疑,但是仔细的思考这部动漫的主题,谁又能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是一个一个的奇迹连接在一起的呢?
这部动漫有太多太多招人喜欢的内容了,有太多的情节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麻衣永远的神,这个沉默寡言的角色承担了很多槽点;可可爱爱的樱井老师,太温柔了;谁能拒绝一个背上有发条的nano呢?
太想娶回家了;奶萌奶萌的博士;行走的军火少女里美,动不动给笹原来上一炮;还有我最喜欢最喜欢的中之条,TMD弹幕都笑死我了,好家伙中无条、口之条、秃之瓢哈哈哈哈,最后看起来祐子和美绪都好像正常很多。
忘了提一个关键角色,会说话的坂本先生。
因为是刚刚看完这部动漫就来写的评论,心中还是有点舍不得这部动漫,因为在追番的路上,我遇到了好多好看的精彩的动漫,每次我都想重温其中的有些,可是好像很少会再拿来二刷,一直都在补新的动漫,也就是说这次看完了之后,可能之后就会比较少有机会能再拿出来日常仔细的看一遍了,会有点不舍。
这部动漫我经历了从最一开始看的时候的归为助眠神番,到后面几集越看越觉得不舍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吧。
完结撒花,感谢陪伴
警告:本文不涉及《日常》的具体讨论,只是泛泛聊聊“日常”。
阿宅小史(可略过)小学和中学好像都漂浮在无限的时间中,所以偏好动辄数百集的巨制,比如高达系列、口袋妖怪系列、游戏王系列等等。
待到《火影》完结,没想到当时跟风吼的那句“爷的青春结束了”,还真把我踹进了下一个阶段。
大学入学后,秉承着对逼格的追求,重新发现《EVA》、吃透渡边信一郎、多刷《攻壳机动队》、追捧今敏&大友克洋,吹响了誓要在动漫领域也完成“青年化”的号角。
等到大学后期,认知的激情退潮,逐渐开始拥抱各种轻改、漫改题材,不过对故事和设定还有一定要求:穿越不要无脑龙傲天,好歹种种田讲策略;开后宫不要无条件倒贴,好歹循循善诱日久生情。
大学毕业后,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杂食期,在这期间,口味逐渐向日常收束,各种萌豚向“好吃但毫无营养”的饲料也开始吃得津津有味。
透过动画,便见证了我的长大。
小时候好奇,时间多,喜欢追求意义,于是爱看长篇巨制,并且这些作品往往是跨媒体制作的,从虚拟的动画、游戏到实体的漫画、玩具,它们全方位地包裹着我的生活。
这些多样化的商品,一边从父母荷包里接二连三地捞钱,一边源源不断地用大叙事为我们提供想象与意义。
步入大学后,下意识要和过去制造一个断裂,一心想着高等教育自然要匹配高级的艺术形式。
伴随着各种理论学习,理性膨胀,飘飘然远离了生活的大地:似乎不用大词就不算上思考,不谈理论便寸步难行。
这时,一系列青年向的动漫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演武场。
在这里,理论的激情能够得到极大满足,并且一切的分析似乎都拳拳到肉,充满了击打的快感。
而后,现实入侵,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开始生成。
从前飘在空中根本看不清大地,不知道凌空蹈虚其实是那样绵软无力。
几经反省后,伴随着对“深刻”、对“理论”执念的破除,一个更包容、开放的审美光谱开始形成。
之后,当现实本身需要全力以赴的时候,我已经无力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地分泌好奇,也回不到大学时代高谈阔论那般抽象,我只能接受最近养成的这个“更广阔”的视野,并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沉溺于另一个轻松愉快的现实——在这个日常中,一切都是那么单纯、美好、可爱。
等等!
其实根本没那么美好嘛,往浅了说,这叫逃避社会压力,寻找治愈;往深了说,这叫意识形态麻痹大众,让大伙都安心当社畜嘛。
可这么一来未免有点直白,我想先从广义上的文学,也就是文艺作品和现实的关系来切入。
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在常识理解中,我们说“文学反应现实”。
换言之,文学就是对客观现实进行一系列提炼和加工后的成果。
移植到日常番的场景中,可以说日常番便是对日本高中生们日常生活的反应。
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学生时的经验。
那时同一个班的同学都过得千差万别,若要仔细写一本“高三五班日常故事集”,估计没有厚厚几百页是拿不下来的。
一个班尚且如此,更何况一所学校,乃至一国以内所有的同龄人。
真正的日常就是这样浩如烟海又混沌无序,它掩藏在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茫然背后,每当你想要触及它、保留它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记忆的删节、情绪的修改以及语言的筛选,这时,所谓真实的日常,早已无处寻了。
所以,很多人就提出“文学制造现实”的论调。
他们认为从来不存在客观的外在现实有待文学去反应——就算有,那也是我们所不能触及的——文学所反应的现实就是文学创造出来的。
“文学制造现实”这一机制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观众的认同效应。
我们只要移情了、带入了、傻笑了、泪目了、治愈了、awsl,这时,“文学”或者其更上位的概念“意识形态”,便悄然完成了对我们主体的建构和塑造,我们眼中的现实也由此诞生了。
总之,是文学或者意识形态,决定了什么东西能够被看见,什么东西值得被记忆,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可能会怎么想。
凡此种种,正是各种“文学”建构起了“我是谁”,塑造了“我眼中的现实之为何”。
在《龙女仆》和《小埋》的故事里都存在一个单身又劳累的上班族主角,职场的加班、通勤、熬夜、压榨一个不落,现实得就像你我他。
但结束每天的忙碌之后,回到出租公寓,就有萌萌的妹妹(虽然小埋自己不做事,但他哥可以从为她做事、宠她中获得巨大快感)和可爱的龙女仆在等着你,把你一天的疲惫治愈,然后精神满满地期待明天的生活,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
这时,意识形态就将你传唤为那个上班族,让番剧本身来替代妹妹和龙女仆的在场,让你对这样的生活失去反省力。
这种审美效果,给我们所经历的日常预先打上了《龙女仆》和《小埋》的美化滤镜,让所谓真实的矛盾、阶级、压迫,都烟消云散了。
套路一览在不回看番剧的情况下,我就从我私人回忆的角度,捕捉点脑子里的意识流,来看看日常番们都讲了一些什么。
(顺带一提,Bangumi的记录告诉我阅番量只有300+,欢迎补充,欢迎喷子)以校园日常及其展开为例:樱花季一般是开学的时候。
(《冰菓》)校门远景往往不可或缺,一般配合上下学以及打铃转场。
上下学的街道路景也很重要,便利店、餐厅、咖啡厅、火车道、河堤、以及标志性的一户建住宅区,都交代在这里了。
中途往往有转学生加入主角团。
主角一般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
(齐神坐前排中间比较罕见,《日常》不靠窗也不常见)鞋柜、校服、便当、天台、卫生室日式校园硬件五件套。
合宿、体育祭、文化祭、修学旅行、校际比赛算是校园大事件五件套。
情人节、祭典活动、圣诞节、新年祭拜五个重要的社会节庆。
社团、商场、温泉、海边、山里、派对、打工以上便是家外的课余生活。
吃零食、看漫画、打游戏、侃大山、学习会、做家务、做料理、发高烧、过生日往往是家内的课余生活。
无尽的日常我想这基本涵盖了日常番的套路内容了,其他非典型的日常番也会被这些校园日常的要素所渗透。
它们只是在这基础上对角色加了一点点“非日常”要素而已,《齐灾》加个超能力设定,《坂本》加个装逼设定,《邻家索菲》加个吸血鬼设定,《珈百璃的堕落》加个天使设定,本质上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校园日常。
这时,我们发现索菲(《邻家索菲》女主)去过的庙会,小花(《天使降临到我身边》女主)也可以去过,因为在番剧里所有的祭典活动都是高度相似的,它们都由高度程式化的逛摊贩、捞金鱼、射击套圈、烟火大会组成。
换言之,像庙会、祭典、海边、圣诞节之类的“套路”已经相当成熟,它们自带一系列打包好的预设情节。
这可以说是日常番中的一个定量,而变量则是:不同属性、不同性格的主角团在其中的活动。
所以,纵使日常番的情节很难翻新出奇,但只要主角团们的设定千差万别,那么他们在这些套路场景所提供的程式化空间中的行为模式也会千差万别,自然就会很有趣啦。
这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即从“故事消费”向“角色消费”,从“世界观消费”向“资料库”消费,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型。
东浩纪在《动物化后现代》一书中指出,日本御宅文化作为标准的后现代社会表征兴起,其特点在于资料库消费。
简言之,过去人们追番读小说,还尚且会消费“故事”,消费“故事”背后的“大叙事”,剧中角色还会受制于情节和世界观设定。
进入后现代之后,“大叙事”凋零,人们习惯了不再消费故事,只需要消费各种“属性”的拼贴和聚合即可。
而诸“属性”最好的聚合形态便是“角色”,随着各种自律性角色的兴起,角色成为了优先于剧情的存在。
所谓“自律性”就是,只要角色立住了,他/她就可以从原来的世界观中抽离,再套入其他故事之中。
且不论同人创作层次的“自律性”,我们就说在日常番中,不同的角色出现在相同的“日常”场景中,观众仍然买账的原因,便是基于角色的“自律性”。
我们真正爱的是这个角色,(当然,东浩纪会说其实我们爱的是资料库里的各种萌属性,他比较毒舌,他说阿宅们就像动物一样被囚禁在“欠缺-满足”的简单闭环中,失去了超越性,失去了他者,失去了生而为人的欲望,只剩下动物性的需求)这个角色的魅力早已经盖过了故事本身。
细细想来也是,关于齐神的故事,关于名乃的故事,关于《男高》的故事,我们又还记得多少呢?
反正我是记不得了,我唯一记得的,是齐神这个人、名乃这个人,他们的外貌连带着他们的脾气,还有各自标志性的“呀勒呀勒”(虽然这也是个常用设定)和“摘不掉的发条”。
进言之,一旦角色可以不再倚靠“大叙事”存在,不受“大叙事”掣肘,是为资料库(大型非叙事)的自律聚集体。
那她/他理论上就可以出现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在近乎无穷的各式小故事(单元剧)中出入自如,进入一种“无尽的日常”状态。
可以说,自律性角色失去的只是一套“大叙事”,而得到的是无尽的小故事世界。
(类似的原理也可以参照朱一旦,朱一旦作为一个从资料库中聚合而成,并为市场所认可的角色,只要立住了相应的人物属性:劳力士、枯燥脸、内八、非洲梗,那他就可以出入任何小故事之中。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之“生活”,不也是“日常”之一种么。
)p.s.还有很多问题,譬如为什么日常可以接纳非日常因素而不出现违和感?
这个问题在《日常》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名乃的发条被接纳了。
这个更复杂,牵涉到动画,或者动画角色的多义性(肉身-符号,人类-非人类,死亡-Restart),在此暂且不表了。
一直看不下去。。。
e3弃无聊无笑点电波对不上
不好玩的感觉。。。
我倒更愿意看京阿尼卖萌.
原来我还停留在萌幼女的级别上
嗯哼
还能更低龄一点吗
实在是对没有任何起伏的日常番没有一点好感 幸运星是我硬着头皮看完的 这部真受不了了
弃
七集弃
天马行空的剧情和思维,但总是很快乐。各种点具备,引人入胜啊。佑子敢不敢不要这么带感⋯⋯
大治愈!!大萌啊!!!!!!!!
笑点很奇怪。1集弃。
不做评价
声音太萌有点做作,无感。喜欢此片的还是小男生居多吧?可能是性别喜好的区分
因为听说多么多么好看才看的。但真的好无聊啊。。。
四集弃,这种已经不是我的菜了,梗其实挺不错的。
日常的笑点
就是喜欢
眉头紧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