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一部电影,算是半部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文艺片,尽管观影过程是相当愉悦,但依然要对影片的完成度打个折扣,因为某种不可言说的原因,导演妥协了太多,也导致电影前后段的气质与氛围变得极为割裂。
南方城镇那种湿漉漉的氛围刻画得很迷人,浴缸里游不动的热带鱼,顶着大太阳泼洒的大雨,街边摊油腻的饭桌,潮湿空气中弥漫的焦躁和敌意,这些都通过镜头语言、光影以及声效很好得表达出来,以至于彭于晏的旁白都是画蛇添足,希望国内导演都克制一下自己在旁白中喋喋不休的冲动,相信一下镜头语言的力量好吗?
影片前半段更像是一部都市罪案奇情片,彭于晏饰演的空调小哥不小心撞了张艾嘉的丈夫,罪恶感就像那张寻人启事一样无处不在,梦魇似的缠绕他,叙事剪辑支离破碎但情感联结很扎实,年轻小伙子和寡妇之间暧昧情愫的流动,他听她听过的歌,坐她坐过的树墩子,在她想不开时把石头扔进河里,搅乱了一池春水,这种暧昧感的表达方式是高级的,仿佛热带季节的空气一样,温暖,甜腻,躁动不安。
结果万万没想到影片后半段一个滑铲就滑到了探案片,引入了王砚辉这个无论个人气质还是也表演都极具现实感的刑警角色,一下子就把影片原本的迷幻和浪漫感打入尘埃,灰头土脸再也爬不起来。
王砚辉的选角绝对是影片最大的失败,如果让章宇也演的话还有救,但王砚辉不行,他那种带有一点滑稽的又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敦厚感,跟前半段的氛围完全是格格不入,谁看谁尴尬,某些为了各种现实原因不得不加入的剧情和台词,更是毫无必要,文艺片妥协到这种程度,是一件很心酸的事情,何必呢。
彭于晏出狱后走向阳光那场戏拍的不错,迎面而来的,不完全是一览无余的阳光普照,而是混杂着树影阴霾零零碎碎的光明,象征着以后的道路虽有坎坷,但未来可期。
一年半后终于和刘小姐有机会去看了一个电影《热带往事》。
上一次和刘小姐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疫情前的《美丽人生》,不同的是这次都是刘小姐买单,不花钱的感觉大于本次的观影体验啊【这里有大笑三十声】,因为电影太一般了,套用豆瓣友邻的话是:《热带往事》距离《南方车站的聚会》中间隔着十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热带往事》的英文名叫【ARE YOU LONGSOME TONIGHT——今夜你是否孤独】,两个名字看完电影之后都觉得很扯。
中文名我能理解,在这城中村、筒子楼林立的南方湿热的气候里回忆的一段往事。
但是英文名,如果只是为了配合猫王那首歌,只能说形式大于内容。
如果说人物状态,这就是耍流氓。
电影卡司阵容挺好,章宇、张艾嘉、王砚辉、彭于晏,但是这个卡死我完全没看出什么碰撞的效果,特别是章宇和王砚辉,白瞎。
而盲人歌手章宇,如果杀手也是他,这电影要比现在有意思多。
电影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一条是彭于晏的,一条是王砚辉的,中间还有章宇的回忆、张艾嘉的回忆。
整个叙事结构也符合“往事“这词,各种非线性叙事叠加。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这些年所谓的处女座,新人导演都喜欢用非线性叙事,谈视听风格,然后构建出一个破碎又完整,碾压一部分观众智商,又让一部分观众觉得果然如此,叙事上只要能自圆其说,结果都不会差。
但实际上,真的是似是而非,学马像驴罢了。
那些所谓的试听啊,摄影、色彩的探索,说实话,故事都没讲好,你和我聊艺术?
别扯淡了。
电影从彭于晏即将出狱的回忆开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空调修理工的小彭某天晚上开车途中撞死了一个人,恐惧令他肇事后逃逸了。
在一场大雨中看到某阿姨(张艾嘉)手握寻人启事,通过和卖瓜群众的对话,让他明白寻的人也许是他撞死那位。
良心的不安让他尾随到阿姨家附近,故意弄坏阿姨的空调,第二天上门维修,光明正大的接触了阿姨。
在接触的过程中最终向阿姨坦白了自己是撞死她老公的凶手,可是阿姨说她老公死于枪伤,让小彭迷惑了,不是我撞死的?
为了调查清楚真相,小彭接触了盲人歌手(章宇)得到重要线索:火车站的储物柜、钱、杀手、枪等。
后来到火车站储物柜取到了阿姨老公提前寄存的钱,悄悄的给了阿姨,结果在我党英勇伟大执法机关的层层布局及排查下小彭最终还是被王砚辉抓捕入狱了。
电影的结局,是电影的正序,2005年,社会环境一别热带丛林里的蛇虫鼠蚁,鱼龙混杂,阳关明媚,楼白街净,小彭出狱了。
阿姨依然一个人,和舞伴跳跳舞,买买菜,做菜还是一个人吃。
至于观众期待的小彭和阿姨发生点什么,电影没有交代。
电影只有97分钟,不长,也不精致。
结局的字幕也不意外,都习惯了,就当没字幕看就好。
而导演想要在国产犯罪片或者说国产类型片中做出点新东西,中间真的还隔着好多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可不必。
(有轻微剧透)《热带往事》是我这几年看的最浪漫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
可能还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会感到奇怪,不是说《热带往事》是一个悬疑和犯罪类型的电影吗?
为什么会用浪漫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
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必然需要先明确:浪漫是什么?
我个人对此的观点是:浪漫从来不是那种唧唧歪歪、刻意为之的仪式感,它也不是都市丽人们喝两口酒,吹两口烟,分泌一些过剩的肾上腺素,配上一条今晚月色真是美的朋友圈,最后不知道跟哪个人产生了一段疾风平地起的爱情。
不是。
真正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它无关爱情,只关乎人们看待生活的目光。
《热带往事》中就明确地展示了这种目光。
导演温仕培在这个电影中很诚恳地讲述了一些残忍的、现实的甚至是黑暗的故事,这故事中的所有人(彭于晏饰演的王学明、张艾嘉饰演的梁妈等等),他们的内心中,可谓各有各的隐秘,各有各的冰冷,各有各的严寒、各有各的阴霾,但是这一切,均没有阻碍他们对于生活依然保持着某种温柔与诚恳——比如说,王学明在撞到了梁妈的老公之后,心怀愧疚,他试图去自首,但是又因为内心中的懦弱而选择临阵退缩;他去她家修空调、吃饭、帮她打要债的混混,他反复犹豫,最终鼓起勇气,在车里告诉了梁妈自己就是杀害她老公的「真凶」。
这一切对于王学明来说,是无心之失,但是也是举步维艰。
他还年轻。
他并不是故意撞到梁妈的老公的,也绝非不想负责,但是他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刚刚开始。
没有人能告诉他,他应该如何是好。
固然,事儿没落在你和我头上的时候,我们当然都正直正义。
但是,诚实地说,每个人心中,亦都有这样一个「懦弱」「犹豫」「徘徊」「恐惧」的区域。
我们不是天生勇敢的。
不是。
勇敢是一个需要去学习的行为。
它要求你我不断地解剖自己的内心,去审视曾发生过的一切、正发生着的一切、将发生的一切。
王学明在故事中,最终为自己的过失买了单;而梁妈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的成长,就是在那个时候来的,伴随着他们的勇敢和软弱,一起来的。
是的,梁妈是在五六十岁的时候,继续成长的。
她老得皱纹爬上了脸,她早已不再风华正茂,但是她依然有权力选择是自己一个人吃饭,还是跟喜欢的人吃饭。
她六十了。
她日子很寂寞。
但是她依然选择尊重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拒绝了非意中人的邀约,带着笑容一个人在阳光下走回家。
这是我特别喜欢这个梁妈这个人物的地方:她对于自己的感受无比诚实。
对此,导演还有一处描写是,梁妈的丈夫去世后,邻里妯娌全都假模假样地前来悼念,但是她哭不出来。
她对于一个她不爱、或许也没有爱过她的男人的死亡,内心中是一种巨大的空虚(因此她会到处发传单找他),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冷漠。
这种「习惯」和「诚实」完美地结合在了梁妈身上。
这种诚实,也是浪漫,也是梁妈的美——她把自己活成像杜拉斯小说里的女人: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是的。
她不年轻了。
她婚后带孩子做饭给老公擦屁股,她或许错过了很多。
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岁月之于她的滋养。
岁月折磨了她,但是没有毁灭她,相反,岁月锻炼了她的坚强。
漂泊大雨中,她淋了一些雨,但你看看她的神情。
并不落魄。
反而她眼角眉梢,有的是不服气生活的色泽,阳光一照,就光辉熠熠。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的人生缩影。
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一场大雨中,学会了享受大雨;在没有遮阳的地方,学会了亲吻阳光。
是这样的。
人生繁琐无奈,但它们不阻碍导演选择一种优美的语言对故事中的现实进行审视和抚摸,这就是我一直用「浪漫」这个词语形容《热带往事》的原因——我欣赏它在叙事方向上的审美选择。
不论是镜头还是声音,抑或是美术和演员,导演始终都在追求着一种似有若无的轻松与惬意。
对于这一点,镜头上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两处长镜头:1、小混混来梁妈家找事儿,王学明一个拳头就过去打起来了,战况激烈,但是这个时候,导演却用了一个非常舒缓、轻松的平移长镜头来表达这个地方自己的态度。
他知道,这个行为结束后,梁妈和学明的感情就要升温了,所以他不急不躁地,饶有玩味地在一个激烈的打斗中,给出了自己愉快活泼的感受;2、学明告诉梁妈是自己害死了她的丈夫,但是同时,梁妈又告诉了学明另一个真相。
在学明成瞠目结舌的错愕中,导演又给了一个长镜头,从车前横移,开始拍摄舞龙舞狮。
原因还是一样的,他知道,这个行为结束后,梁妈和学明的感情就要升温了。
他或许和我一样,满意这个小伙子的莽撞和洒脱、赤忱与柔和。
甚至我一直觉得王学明和梁妈直接存在着某种男女之情。
虽然二人没有戳破,但是只要看了片子,你就能确定,那种感情是存在的。
是真实的。
比如说俩人听同一盘磁带的同款黯然神伤。
《热带往事》的英文翻译就叫 >,学明在梁妈家发现了这首歌的磁带,但是梁妈又赶走小伙子,一个人在家听 >.本来错过了这首歌的学明,之后又在大排档听到了它。 你说,这世界上什么巧合归根结底不是命中注定呢? 非常有趣。 非常… 浪漫。 是的,不用提醒我,我知道《热带往事》是一个有着强烈悬疑、犯罪色彩的影片。 但我坚持非要用浪漫来形容《热带往事》不可。 因为我赞同导演所表达的,人生是孤独的,世界向来寒冷。 我承认这一点。 但是,我也赞同他说在这个根基上所表达的另一点,那就是:即便是在最逼仄的人生,我们依然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 是寒冷,但就一定要拒绝寒冷吗? 是孤独,但就一定要躲避孤独吗? 是无奈,但就一定要谴责无奈吗? 即便世界并不见得值得,但是,或许存在一种可能性是,世界上存在某人,某人值得;你们之间未来可能存在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值得。 碌碌无为是人生的常态,但我绝不相信,你的人生中没有一个瞬间让你反复摩挲、午夜梦回。 这就是我理解的,真正的浪漫。 它是你我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从我们的眼眶里投向外界的目光,以及我们心中的温柔。 它是在潮湿炎热的南方,空调坏掉,人们对着风扇降温,胸脯上与额头上的汗液都一点点蒸发;它是在恼人的雨季,人们淋着瓢泼的雨湿透全身,却也在不经意间完美邂逅。 一切几乎都是美丽的。 我简直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整个影片。 即便在这个故事中,人某种意义上是被命运制裁和支配的。 但是这不影响这些人面对生活依然采取善良温和的人生态度,这也不影响导演对于这些并不见得个个都光明磊落的人依然怀有一种内敛与天真的爱。 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它。
能看得出导演温仕培阅片量很大,片子里时不时能看到NWR、锡兰、阿基等诸多欧洲大导的影子,但我很难看到温仕培自己。
当然,能把这些导演的东西都学得有模有样,这也是非凡的才华,甚至足以炫技,对于年轻导演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要一个年轻导演处女作就有自己的风格,太严苛了。
但是,作为影迷,我始终还是期望中国能出更多有自己风格的导演,而不是出现一个又一个一门心思向戛纳的欧洲电影好学生。
回过头来说,作为“学生”,温仕培是合格的,他的影像已经展现出了相当高级的质感,我很喜欢彭于晏夜晚开车撞到人那场夜戏,光打得相当好,还真有几分NWR和锡兰的气质。
这至少说明,他的审美是有水准的,也能说明,他初次做导演,技术的完成度也是有掌控力的。
但影像上越有质感,观影过程中我就越觉得可惜。
影片片名叫做《热带往事》,但事实是,我只看到了“热带”,却很难看到“往事”,或者说,看完这部电影,我记得起“热带”的模样,却很容易就忘记“往事”是“什么事”。
所谓的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在这部电影里其实起到的作用都并不算大,这样的叙事技巧没有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快感,甚至不会给观众带来“观影困扰”,导演似乎想要给观众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来让观众拼接,但事实是,这些拼图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根本不具有迷惑性,成功拼接起来也不会让人产生任何兴奋感,这一切的原因大概就是故事本身实在是太弱了。
影片的核心反转,是彭于晏以为自己撞死了张艾嘉的老公,所以心怀愧疚和负罪感,但事实是张艾嘉的老公死于枪杀,而这个枪杀又带出了一大袋现金的下落。
这样的戏剧点,包括影片最后的结局,美国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都用过太多次了,类似的故事,约翰休斯顿他们拍的不愿意再拍了,说故事“过时”也好,“老套”也罢,总之是很难让如今的观众感到兴奋了。
更致命的是,影片前后段人物的行为是存在着割裂的,影片从彭于晏发现那一袋钱开始似乎进入了高潮,但我们却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全新“麦高芬”的出现,让影片变得四不像了,你以为这是个犯罪片,它拍得像是爱情片,你以为这片的调子就这么文艺了,它又突然化身动作片了。
彭于晏这个角色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观影时,我试图跟随彭于晏这个角色进入这个故事,但我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的身上是缺乏真实感的,这是一个创作者假定出的“完美工具人”,导演完全通过他的情感动机来驱动故事,却忽略了其可信度。
导演可以用一句“人是感性的”来解释一切问题,但这样的解释应该由剧本来完成,让电影自己拥有更强的说服力。
全片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莫过于张艾嘉的出演。
张艾嘉真是华语影坛的宝藏,这样地位的电影人,早已功成名就,还愿意一次次地去帮助一位又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实在是令人钦佩。
有她帮忙,真是这些年轻导演的福分。
更何况,张艾嘉的气质和演技,在华语影坛都是独一份的,也只有她,在这个年纪,还能时常流露出少女般的眼神,而那种眼神又藏在极成熟的外表下,更增添几分风韵。
有些遗憾的是,这样的女演员,不是彭于晏接得住的,他已经很努力了,但努力反而做作,看他在《热带往事》的表演,我想到了邓超在《影》里的演出,同样非常努力,同样差了几分浑然天成。
我看片时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审查,温仕培是否会把《热带往事》拍成一部情色片呢?
这不是猥琐男的低俗幻想,我很认真地觉得,影片拍的最好的正是彭于晏和张艾嘉之间情欲的流动,那是若有若无的,属于热带的性幻想。
另一个假设是,如果是章宇来演彭于晏的角色,是否会好很多?
但“好很多”的前提是,剧本也需要好很多才行。
数周后才来写评论,一来想感受下这片子有没有“后劲儿”,二来避免被误会为黑色水军。
其实真的懒得写影评了,但是导演在认真拍了,那我也认真说说感受。
电影的韵味儿,即小津说的“余味”,姜文说的“酒”,遗憾的是一个月后也没有感受到。
我想原因大概是我在电影里没有看到人——除了张艾嘉的那个角色还算饱满。
几乎所有人物包括男主都是功能性的讲故事道具。
去掉剪辑之后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故事简单应该做什么?
做人物,而不是做结构。
我们不知道彭于晏是个怎样的人,甚至看不出他的性情,也不知道他喜欢做什么,我和他不熟,我不同情他也不怜悯他,他做了什么事儿跟我一个观众有什么关系呢?
他女朋友那个人物就更搞笑了,我能看出来因为某种原因剪了女朋友的戏份,但是客观上再难,也应该把人物立住。
本片好的地方也一目了然,声音,画面,以及“热带”氛围的刻画。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有一定审美情趣的导演来说并不难,你让杜笃之录差点人家也不会啊。
导演最重要的任务是“人”和“戏”,“人”不好,“戏”就真的是“戏”;“戏”不好,“人”立不住。
“人”应该有秘密,“戏”应该有冰山。
张艾嘉儿子的死,在本片都能算得上一个秘密,“戏”的冰山一角在海底,剩下都露出了水面,而且都化了。
这编剧真的太孱弱了。
编剧,导演同学,别拉片子了,多看看书,多到社会上走走。
《热带往事》上映了,我有幸参加了首映观影并听导演讲述创作思路。
比起中文名字,电影的英语译名其实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这是一部叩问人心的电影,却有着微妙的治愈力量。
它令我感动,因为它呈现了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困局之中,奋力地疗愈和救赎。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像它的英语译名,是一句深夜里温柔而直接的关切。
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深夜难眠的时候,渴望着某个人这么问我们:“你孤独吗?
”关于孤独,导演在放映后采访中给出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偶然性,且往往是独自面对。
这非常接近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说的“存在孤独”。
我想就“孤独”结合电影,谈谈两个话题:电影中角色孤独感的类型和来源,以及人为什么孤独?
电影中角色怎么回应这些孤独,对孤独我们能做些什么?
孤独其实有三种类型人际孤独,俗称寂寞。
当我们身边没有人,或者心里没有可信任的人时,或者与人关系疏远时,我们会体验到这种孤独。
缺少朋友、缺少亲人、缺少恋人……都会很容易触发这种感受。
这在电影里体现非常明显:丈夫和儿子去世了的梁妈(张艾嘉),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王学明(彭于晏),抱怨不知道王学明在想什么的学明女友(姜珮瑶)。
心理孤独,这个比较复杂。
它指的是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接纳自己、无法自主,一个人压抑或完全无视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或情感,一个人切断了与自己情感的连接。
在电影里王学明做出了一些他自己当时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的行为时,便是心理孤独的状态。
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
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另外一个人去承担死亡和自由责任。
想想看——无论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怎么支持我们,高考我们还是要自己考,那份紧张焦虑无法被分走;无论我们多么想替我们爱的人受苦(甚至死),实际上我们无法免除别人身上的苦难和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死亡;无论我们怎么要求别人帮我们拿主意,实际上连“你帮我拿主意吧”这个主意都是我们自己定,而后果也是我们自己承担(高考专业父母帮选的话,如果不满意,难受的还是我们自己)。
存在孤独是生命的背景,无论我们怎么回避和掩盖,它都存在。
生活中的偶然是必然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它必定会将我们带到存在孤独的眼前。
就像电影里王学明里电影里的那场意外车祸,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后悔、罪疚感,他的女友没有在现场就注定了难以感同身受。
电影里的警察陈耳(王砚辉),独自面对同事被罪犯枪击致死的情境,他也要面对内心的罪疚感:“如果我当时没犹豫或者追得更快些,也许同事就能活下来。
”面对现实、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电影里主要是恐惧、罪疚、丧失感),是回应孤独的有效方式,尽管极其艰难。
王学明从打算自首,接近梁妈,坦诚罪疚,到最后面对罪犯;每一步都走在心理艰难的自我救赎和修复上。
人会恐惧即将到来的审判,恐惧监狱里的生活,恐惧不被原谅,恐惧看到自己造成的悲剧,恐惧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
但王学明没有回避,他带着恐惧,持续地走了下去。
王学明显然是一个从来都深陷人际孤独的人,电影中没有任何他的亲人朋友,只有一个女友而两者互相取暖却交流不深。
如此孤独的王学明,能够共情丧偶丧儿的梁妈,在陪伴梁妈,也给自己赎罪的路上,王学明又何尝不是再陪伴他自己呢?
梁妈成了王学明生命里有着深刻连接的人,而这其实是王学明克服了无数恐惧之后的选择。
王学明无法和女友谈心,这种人际孤独是常见的。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人们经常会有一系列的想法,阻碍着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想谈起自己也没想通的事情;不想触及自己痛苦的心情;认为说了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帮助;害怕自己不被理解;害怕自己被背叛。
这都是人际孤独中,人们常见的想法。
尤其是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令我们恐惧、羞耻(或罪疚)的秘密时。
梁妈也有恐惧,她恐惧再次触及自己的丧子之痛(所以王学明看着家里的遗物时她制止了),她恐惧未来可能永远孤独(所以她想过投河自尽)。
在电影的最后,梁妈开始试着和新认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孤独,成了如今与人建立关系的桥梁。
如何面对孤独,尤其是存在孤独?
当人际孤独被驱散的时候,存在孤独也就变得相对可以接受了。
偶然性让人孤独(梁妈亲人的意外去世,王学明的意外车祸),但也给了人联系起来的机会,这需要一种非同一般的勇敢。
在电影里,梁妈和王学明都有这种勇敢。
“我并不害怕,那群星间的虚无没有人居住的星际。
它就在我心里,恐吓我的, 是我自身的荒原。
”——罗伯特·弗罗斯特这两句诗很美丽的描述了存在孤独,也暗指了回应的方式。
存在孤独,是宇宙空间里的黑暗背景、虚无空间,是绝对的主导。
亿万颗太阳,也无法照亮整个宇宙,夜里总是黑暗居多。
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就是那些星光,即便它无法照亮夜空的全部黑暗。
但只要我们愿意鼓起勇气和力气抬头,星光很美,黑暗依旧,星光很美。
在此谢谢导演,给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孤独宇宙里,多添了一颗星星。
最后我想稍微补充两点,关于罪疚感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王学明在车祸之后的情绪状态以及在监狱中的连续噩梦,都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目睹了死亡的人往往会这些反应。
在心理咨询领域内,有一个观点:很多人犯罪犯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罪疚感,他们渴望被惩罚。
这点在电影里有明显的表现,王学明曾经在街头上参与一场本来与自己无关的斗殴。
因为只有接受了惩罚、完成了弥补,人才会真的原谅自己并且释然。
在电影最后,王学明离开监狱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轻松的表情,因为他知道无论从法律或道德情感上,他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只要他还在监狱里一天,他就不会真的原谅自己。
出狱代表着,他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赎罪。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王学明的罪疚感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虽然合乎人之常情),因为车祸完全是一场意外,换做其他人在那条路上、那个时间开车,极有可能同样也会有车祸。
王学明本身也是意外的受害者,他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但情感(在这里特指罪疚感)的妙处就在于——即便它们不合乎逻辑,依旧可以存在。
这种把本不存在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情感,是罪疚感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强大力量。
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罪疚感,王学明是没有动机去接近梁妈的,他也就无法将从自己的人际孤独中救赎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哪怕是痛苦的情感,也是宝贵的。
毕竟,没有情感(对自己或对别人)才是最寂寞的。
“回忆是一个忘记的过程,但我却忘不掉”
就从五条人唱的主题曲《伤心的人》开始吧。
伤心的让人啊/你不要太伤心/每个人都有过/伤心的一天我收到的信/比你多的多/封封都像针/刺我的心你爱的那个人/未必真的不爱你/要不然/他甩头就走/哪还用得着给你写信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伤心的人啊/你不要太伤心/每个人都有过/伤心的一天你爱的那个人/未必真的不爱你/要不然他甩头就走/哪还用得着给你写信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伤心的人啊/你不要太伤心/一定要学会忘记过去/让自己活得更坚强伤心的人啊/不要太伤心/一定要学会忘记过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热带往事,这就是一部披着犯罪悬疑外皮的爱情电影。
南方夏日的潮湿闷热,吊带裙后背上细细的汗珠,瓢泼的大雨,霓虹闪烁,无一不充斥爱的荷尔蒙。
插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反复出现,结尾舞伴问“你不是总怕一个人吃饭吗?
” “以后就不怕了”因为王学明今天出狱了,梁拎着一兜子的菜大步的走回家,王学明出狱笑着朝着有光的前方奔跑起来。
“我哭不出来”“你知道你没必要袒护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Are you sorry we drifted apart?Does your memory stray, To a brighter summer day, When I kissed you, And called you sweetheart?
要说梁是什么时候爱上的王学明,大概就是当丈夫的两个债主找上门要钱时,王学明挺身而出为保护她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感觉到了被爱吧。
对一个儿子因丈夫酗酒间接导致死亡,跟丈夫感情不和生活没有交流不被关心不被爱的梁而言,王学明的关注 在意 保护,已经足够算得上是爱了。
她准备跳水自杀的时候,是他扔了一块石头救了她。
她已经没有活着的勇气 希望和盼头了,是他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或是一根稻草,让她感受到了被关心/关注/被爱 而想要活下去的期盼。
或许对她而言,没有办法毫无希望,毫无爱,毫无牵挂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王学明因误以为是自己开车撞死梁丈夫,满怀愧疚与自责,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想要进行赎罪的过程中刻意接近梁,关注 关心她的生活,在这个自我心理救赎的过程中,爱上了梁也或许是他想要因为自己犯下的错陪伴梁缺少的陪伴来进行弥补,他同情 可怜或是悲悯失去一切的梁,又或者看到梁想要自杀,希望自己能够让梁有活下去的希望。
但当王学明拿到火车站柜子里的钱,他选择的是,砸死凶手,坐牢,把钱留给梁,从而梁能够好好生活。
而梁把钱交给了警察,为了能够给王学明减刑。
结尾就是双向奔赴的爱情啊。
电影开头的牛,挣脱了绳索,跑到路中间,挡住了王学明原本要走的路,阴差阳错王学明开车撞到了中弹的梁的丈夫,误以为自己撞死了人,从而改变了一生,而这种概率的发生就像王学明撞人时候广播里在公布彩票中奖一样。
这头牛,像不像王学明。
命运总是会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和不经意的决定中,发生巨大的改变。
看之前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评分整体都很低,大家也会拿来跟同类型做一些比较,就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典型的文艺片,大量的长镜头,以回忆的形式插叙,南方小城的犯罪类型,还有1996年枪支滥用的社会背景。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氛围的营造,通过画面色彩 构图布局以及音效处理上氛围感十足,以至于整个观看过程中都感觉特别难受。
南方夏日的每一声雷,下的每一滴雨,都到心里去了。
较难进入情绪,一旦进入却很难出来,以至于不得不再次做一番整理,才能慢慢的一点点从电影情绪中剥离自己。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大概与我而言所有能够带动某一种情绪引起内心波动的都是好作品,无论通过哪一方面达到的,我觉得,都可以。
所以我会私以为,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值得一看的电影。
“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电影里的这段话,还没有找到关联,只是突然联想到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还在营造的氛围情绪之中,就这样吧。
<完> 2021-06-19 藤野花椒是谁在温暖你/有谁会让我觉得这夜晚/还有期盼/我就会跟着他去远行
一个简单的故事拍那么装逼干什么,这电影真是看哪哪装逼,而且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都能拍到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真心不容易。
导演基本上没什么想法,我看他是想拍一部情色片,但是审核又没办法通过,于是想着法的往这方向靠,最后就弄得不伦不类,最滑稽的还属结尾,到最后钱还是充公了,这电影本身就不咋地,再加上审查制度上的各种造孽,最后就成了这么个烂尾的东西。
“当代导演不顾题材的需要,以为低调灯光本质上较“严肃”和“艺术性”。
他们拍出一些根本不必要如此黑暗的电影,在电视上用录像带或光盘的方式播放时,经常看起来暧昧难懂。
” ——《认识电影》看待这部书中的这句话,突然就想到了《热带往事》这部电影
先说优点:专业人士眼中良心作品,有风格,有故事,多段叙事,回忆加蒙太奇剪辑,音乐和色调都很漂亮,演员也各司其职,都算本色演出,就是擅长的区域。
缺点:故事没有内核,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主角撞死人,先想跑,后来自首,再了解到死者妻子,然后见色起意想帮助死者妻子,最终顺藤摸瓜,救赎自己。
然后感觉那种朦胧故事,没有拍出来,就是你讲了笑话,有一个梗,本来应该你一讲,大家都笑了,但是现在的感觉就是你在读笑话,没有梗了。
总结:我算阅片量比较高的了,反正觉得不惊艳,普通人看的话,很容易睡着,有种既不是特别文艺又不容易懂。
不推荐一般人看,但是单独把一些片段拿出来放短视频平台,反而很惊艳。
为什么呢?
因为整体控制能力还是差了,感觉支撑不到这么久时间!
新人导演驾驭这样的卡司、体量和类型,最终效果非常好了,在大银幕上看,好像是一部成熟的老电影。尤其是能在众多前辈参与的情况下依然保有自己明确的导演风格,在影像和声音方面的设计特别突出,搭建出了能够支撑起所有情绪、氛围、触感的类型框架。在一众依靠剧本杀出重围的新人导演里,这种完全属于电影属于大银幕的导演,值得更多的鼓励。
点映@英皇。温仕培有点低配程耳的味道。气势非常足,无时无刻对燥热的描摹,极具年代感的服化、色调与音乐,打乱时间线、多视角的叙事有新意,唯独对人物内心孤独与挣扎的刻画总在原地打转,可能还是文本信息量太匮乏所致。不知能不能算(暴瘦的)彭于晏的转型之作,占据大量戏份也挺抢眼,除他和张艾嘉之外其他角色就略显单薄了。
祝贺入围戛纳!气氛足,作为长片处女作非常不错,视觉上玩了很多花活还都和布景能结合起来。结尾那个背影着实吓我一跳,冲这背影给4星。音乐不错,激烈的部分有点Bernard Herrmann的意思。有些很显眼的细节还需注意,主要是对群演的把握,比如火车站开箱柜的戏,远处的群演半开着柜门无所适从。
一般,尤其是最后那一段自首的字,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过审。
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不明所以,毫无意义,定位不明确,只有状态没有故事。
故弄玄虚,噱头十足,内核比较空虚
太注重于所谓风格和气质, 置于一个好像不存在的空间,精心的设计看多了会疲,更感觉不到什么“人”味。但这可能是彭于晏这几年真正在演戏的时刻,即使那跳动的眼白快要溢出银幕,下秒就仿佛深呼口气默念“脱衣服”。
男主以为自己撞死了人误打误撞接触死者家属后发现真相我觉得这个拍摄手法有些地方真的没必要而且凶手为啥杀死者 那包钱的来历又是什么电影前面有个电影院的画面我也不懂是在表达啥
丑化东北人
3.5。中配版《南方车站的聚会》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半褒半贬),内容简单,视听很有想法,整体作为长片处女作来说是令人感到惊喜的。
烂片!故事之单薄。。全靠演员在那里硬演!从片名中英文的取名就知道导演压根就没想清楚讲一个什么故事!磨磨唧唧撑剧情。。。严重割裂的剧情。。整个这里面的故事,彭于晏就是个配角。。。。然后还重点再刻画让他自己和自己内心斗!请问这他妈是什么奇怪的看点?这不是在玩观众吗?烂片!烂绝!坏猴子至今最烂电影。没有之一。。
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了第一层转折点,可是这个戏一共就一小时二十多分钟哎,这种结构叫人怎么看?视听技巧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连基本故事都讲不清楚,在这疯狂炫技,整得云里雾里,到底有什么用?简单讲好一个故事很难吗?为什么这么费劲?!这电影拍成二十分钟以内的短片都比现在清楚明白。浪费时间,矫揉造作。
网友也太严格了吧,这片故事是简单了点,但绝对称不上烂啊,而且它在视听,剪辑,美术上都做得很棒啊,加上犯罪片的壳子,在我这起评分就不会低,我真心希望这种强视听的华语片能多点!
oh my gosh, 恭喜刁亦男、程耳和毕赣组成的“逼系”导演流派新添一位年轻成员。太做作了。做作的同时是一个nobody cares简陋到冒傻气的故事。又是一个白日焰火之后的跟风作:犯罪故事+类型化结构+艺术腔调拼起来的四不像电影。只是剧本比南方车站还要弱。一个犯罪片,几乎没有什么悬疑的成分,犯罪动机、人物动机、事件动机通通欠奉,让人摸不着头脑。还充斥着导演“恨不得别人不知道他会拍电影”式的疯狂视听炫技。好在因为钱多,production value确实不错(总共有四个DP,三个声音指导,四个编剧,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不打架的……)但是叠化我真的看吐了(因为好多场戏都没头没尾,可能只能叠化了),浮夸的配乐听着也都是山寨的味道。白瞎了这些crew和演员。彭于晏还可以,跟南方里的胡歌差不多
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1杀人犯到底会不会精神崩溃,和国产犯罪片必然的和谐片尾是不是顺其自然、道法自然。2彭于晏怎么看都是一台湾人偷渡到大陆打工的感觉
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
你以为是《南方车站的聚会》式的犯罪片,其实是《继园台七号》般的伦理片。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每个片段都很好,但就是连不成完整的故事,导演的各种花活儿实则是露怯的表现,孱弱的剧作往前无法推动,只得不断倒回,多视角叙事的解谜快感一次两次还行,不断重复就是黔驴技穷了,就像一篇无话可说的作文,只能用华丽的辞藻和啰嗦的语句来凑字数。
我不明白这类电影究竟市场在哪里 除了演员之外 又有多少观众对此感兴趣
亚热带潮湿躁热的广州与暗红色调里的噪点,视听是享受,坐在第二排仰着头更容易恍惚。为了去看张艾嘉,果真,好到不留痕迹,完完全全融化在角色里。也真的好美好美啊…那件非常港的连衣裙,午后闷热的房间,呼吸间的韵味,你知道我有多想同她暧昧。似乎银幕上很久没有出现这样无法定义的女人了。五六十岁,有过家庭,经历过失去,某种寂寞的欲望感蔓延在每一处神态、眼角、发丝,却似乎唯独不悲伤,“我哭不出来”,或许装着隐秘的心事在生活,让人忍不住好奇又猜不透她的过去。只有孤独,怎么可以一个背影就看到孤独的具象,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旋律随着她一次次出场,最后真正地落到她身上了。只是似乎不能当犯罪悬疑片看。电影一八年拍完等了三年才上映就知道,是不是也不能怪故事不太完整了。
麻麻哋。最佳演員:保安大爺和房東大媽。只有他們的口音和語言習慣是「正確的」,而我也在那一刻才遲遲入戲。這樣的錯誤對於以「往事」來命名、強烈的依賴於氛圍感與消逝感的電影是致命的,但沒有在廣州或者粵語區生活過的人或許不會察覺。不要那麼苛刻的話,總體而言瑕瑜互見:有刻意的段落,也有幾個轉場拍得有意思的,對視聽有所追求也是一個好的徵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