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其最终也没有能和小月桂在一起。
余其扬最终也没有能成为超越过去的上海王。
当时的爱你还记得吗?
到了中年的阿其和小月桂,其实说话的机会很少,一张嘴,总会说“小时候”,是的,小时候,他们分明还记得他们认识这么多年来的点点滴滴,记得当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那时候的小月桂,是个乡下来的野丫头,胆子大,不怕人,做事肯出力气,被一些人喜爱,也被一些人嫉恨,阿其是个单纯快乐的小跟班,和长工们关系很好,有时候也会和辛妈妈撒娇,也被沁云迷恋着,是常爷看重的接班人。
我猜,他们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互相喜欢了吧,就像厨房边的水,淡淡地荡漾着波纹,心里是知道的,不用说出来,如果没有接下来的事情,也许几年后,他们会结婚,像阿其梦想的那样,买一个山头,种一大片苹果林,生很多孩子,看他们光着屁股在林子里跑来跑去。
这个简单的梦想让我想起了重光,她是独立有思想的女人,生活在一个喧闹的都市,她穿绣花鞋,鲜与人交往,恋父,在遇到宋清佑之前有很激烈的恋爱,她也只是想找个和她一起种树的男人罢了,幸好,宋有所庄园,可以种树,还有可以种莲花的池塘。
扯远了,其实我是想说,无论多么简单的梦想,多么简单就可以办到的事情,一和人掺和在一起,就会变得复杂,而且难以实现。
小月桂的出现对于一品楼里的一些女人来说,是一个谁都不愿想起来的事情吧,她不好看,也不优雅,可是就是有这么多人喜欢她,秦老板喜欢她的福气,阿其喜欢她的单纯,常爷喜欢她的菜泡饭,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用这简短的两个短句来概括阿其和常爷对她的喜欢和爱,姑且如此罢。
她就是不经意间成了一个闪光的女人,而这样的光芒成了横亘在她与阿其之间的鸿沟。
“我只是一个小跟班。
”“他是大老板”“他是我义父”不同于钟汉良以前演的小顾,小顾的悲剧在于他太想要一些东西了,而阿其的悲剧在于他太容易放弃了。
本来那就是自己爱的女人,他却因为考虑那么多,只能亲手把她送到自己义父的手中,只能自己坐在房间外面想象里面的情景,只能借酒浇愁沉浸在回忆里。
也许,他确实是懦弱的吧。
我一直觉得,小月桂不爱常爷,我想,那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吧,他是一个好的结婚对象,而已。
可是当小月桂追着远去的汽车嚎啕大哭时,当她为他准备生日晚宴时,当她在新婚前夜露出的甜蜜微笑时,我几乎以为她真的爱上了这个男人了,原谅我的肤浅,我实在不忍见到钟汉良皱起来的眉头,这样的难过一直持续到黄佩玉死的那里,“在你心里一直有个男人,也许你不欣赏他,也许你不崇拜他,可是你爱他。
他是谁?
”“余其扬”还有什么事情比得到自己所爱的人的回应更好的?
没有了吧…就算我们不能在一起,可是,一想到你看着我说出我名字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之后,他们还是没有能在一起,面对沁云的挺身而出,阿其终于和这个他并不爱的女人结婚了,十年,他们相敬如宾,可是连沁云自己都知道“你对我的感情,从来没有超过兄妹之情。
人不应该欺骗自己一辈子。
你心里有个你一直爱的人。
我知道。
你知道。
她也知道。
”相爱的人最终也不能走在一起,最爱的时候没有说出来,说出来的时候却又已经不能相爱了。
编剧很残忍,他让小月桂亲手杀死了阿其,死在了他们的绵绵爱意里,之前的一切都无足轻重了吧。
小月桂的女儿爱上了阿其,阿其成了依附政府的走狗,这些都没有关系了。
我爱你,并且愿意死在你的手上,我知道我们不能在一起,我是开心的。
我到现在还能想起阿其中枪倒地时的笑容,还有小月桂失控的尖叫声,她一直表现得如此镇定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她打败,原来不是她太坚强,而是这份爱,她从来不知道有这么重。
在优酷上看了三天晚上的《上海王》,电视剧,很久不看的东西。
这部据说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打出的旗号是一个女人的传奇一生,但我看到的是两个史诗般的男人。
三代上海王,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枭雄,还有一个,我不愿意说他是狗熊。
常力雄,传统意义上的帮派首领,坚持义字为先,他是浦江商会发展壮大的第一块基石。
这个男人是个英雄,让人从骨子里敬重,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他一言九鼎,他一身正气,他不怒自威,他是个英雄。
师爷三爷五爷,商会的十万会众,都为他折服,效命于他,无论是关系存亡的大事,还是个人的私事。
小月桂即使自知不爱,还是心甘情愿的嫁,为他传后,为他报仇。
他是山,可以依靠,即使不在了,依然让人无法放下,这就是人格的魅力吧。
黄佩玉应该算是反面人物吧,一个有着佛一样方正的面孔的男人。
他阴险毒辣,老谋深算,滴水不漏。
童年的悲剧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他活在仇恨里不能自拔。
他重回上海,唯一的目的就是为父报仇。
明知父亲的被杀是自找,常力雄还慈悲的放过了他们母子,但是,人活着要有目的,悲苦的生活让他无法释怀。
他回来了,他成功了,他茫然了。
刺杀常力雄之后本想离开,却被留下做了新一任的会长。
男人无法拒绝权利的诱惑,尤其是在他已没有目标的时候。
常力雄的智慧,其实不在他之下,魄力和胸怀又远远胜过他。
他还是被利用了,把浦江商会发展壮大到鼎盛,却树敌无数,最终还是被除掉。
相比他们,我更欣赏的是黄佩玉。
英雄太遥远,远得陌生,只可以崇拜,即使可以嫁却无法爱。
黄佩玉更像一个人,不过是一个陷在仇恨里不能自拔的人。
生活的苦难造就他的性格,磨练他的意志,单枪匹马面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他心狠手辣,他不择手段。
他不相信义气这种东西,什么事情要签字画押,要有真凭实据。
为了南京路,他筹划一年,使哈同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灭掉青寅帮,他最终成为了第二代的上海王,登上了权利的巅峰。
可是,他还是寂寞的,一个如花的女子只是装饰,心灵的空虚无法弥补。
男人不能对男人诉苦,身边的美女却没有大脑。
这时,他遇见了重回上海的筱月桂。
如意班锻炼了她,生活磨练了她,她独立,她有胆识,她还散发着成熟女子的气质。
她像一盏灯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
他想要抓住,给冰冷的生活一丝温暖。
当他拿出戒指在众人面前求婚的时候,我看到了常力雄的影子。
他们同样是不拘世俗的男人,面子是身外物,心动的女子却是十年难出一个的。
他也愿意给她一个名分,一个世上女子都看重的东西。
她却看得透彻,黄佩玉是东风,只能借不能靠。
我在想,如果筱月桂对他不只是欣赏的话,他的命运可不可以改变。
也许不能,他只是需要一个心累时候的港湾,所以他只能走向毁灭。
他能看出筱月桂对常爷没有爱,却不能想到崇拜有时比爱更深入骨髓;他能看出筱月桂心中另有所爱,却不能理解青梅竹马时候的深情能绵延至今。
他败在他的无情,他终于想要追一份感情了,但这份情却从一开始就不是属于他的。
陷入死局,看到师爷辛黛玉阿其走出来,他不意外也不难过。
但是,看到筱月桂从楼上走下来,他真的心冷了。
却还是不甘心的执意追问,你是不是从来就没有爱过我,这个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不知道他喊出那句:“常爷,我最终还是输给了你,输给了你爱的女人”时,他有没有想到过,这样的结局是他童年离开上海的时候就已经注定的。
我想他不会,他也许会后悔为什么要爱上筱月桂,真的无情无义的过一世,才是他应该走的路。
问世间请问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不幸言中。
高僧不能给他回答,他也找不到自己要的答案。
至死方休。
无欲方能无求,心中有爱,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他看的明白,商会从此就要走下坡路了,余其扬可以得到常爷和他都得不到的爱情,却无法带领商会走向明天。
常力雄可以借用黄佩玉一时,却还是没有找到可以托付的长久人选。
什么义字,和众的力量,都是套话罢了,只是师爷要在死前给余其扬铺好路,给常爷报了仇。
其实,在他接任会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不会有一个圆满的下场了。
黄佩玉死了,这个电视剧就已经结束了。
看到余其扬在成为第三任会长之后还心甘情愿的跟着巡捕房的人走,在里面揍个半死,然后被一个妾有情郎无意的美艳女子牺牲自己救出来的时候,我都要崩溃了,一个疯疯癫癫的小女孩还不够掺和的,还要演这么一出儿,简直就是恶俗的言情剧的套路了,不看我也知道以后要怎么演了。
赶紧换到大结局,看完拉到,别把那点儿好印象全砸进去。
本来给同事说,这个剧演得不好的起码还帅,可以看的下去,看来错了,我已经过了只看一张脸就可以满足的年龄了。
帅可以锦上添花,比如饰演黄佩玉的陈锐,帅却不能雪中送炭,比如饰演余其扬的钟汉良,这个小帅哥的演技真是不敢恭维,公道的说,这也和给他提供的剧本有一定的关系。
巍子是临时救场,二十天拍出来的英雄,还是可以了。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找袁立演女主角,这么吃重的角色,只能说基本还好吧,可是大结局中举枪互诉衷肠那么煽情的戏,演得真是有点砸,幸好还没有小帅哥表情那么夸张,强忍着看完了。
建议看过电视剧的就不要看原著了,我是有这个习惯的,结果这是唯一失望的一回。
虹影写的就是一女性小说,拍出来改得更像一部社会小说了,第一回感觉编剧重要。
得人心的是英雄,得天下的是枭雄。
英雄有太多的责任心,枭雄却是自私的。
被英雄爱上是幸福的,被枭雄爱上是两可的。
爱上一个英雄可能受伤,却远远没有爱上一个枭雄伤得厉害。
英雄是用来崇拜的,而枭雄,只能欣赏,远远的,欣赏。
千禧年 香港在香江这座宁静的老房子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稀疏地洒在90岁小月桂的床榻上。
她静静地躺着,眼神有些迷离,却又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
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混合着旧时光的味道。
陪伴她多年的老仆在一旁轻声啜泣,泪水止不住地滑落。
小月桂微微动了动嘴唇,想要说些什么,却只发出微弱的气息。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房间,落在墙上一幅泛黄的老照片上,那是她初到上海滩时在一品楼的留影,是阿其帮她拍的。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的她,眼神中满是青涩与憧憬,身着朴素衣衫,却难掩骨子里的倔强与灵动。
“阿其……”她喃喃低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在她的脑海中,阿其的身影逐渐清晰。
那个带她初入商会的少年,当时虽年轻,眼神里却满是热忱与期许。
还记得初次踏入一品楼大门,那嘈杂又忙碌的景象让她紧张,是阿其轻轻拍了拍她的肩,给她鼓励与安心。
画面一转,常爷的形象浮现。
常爷,那如泰山般巍峨的存在,在后续的日子里成为她生命中重要的引路人。
他的教导与庇护,让小月桂在上海滩有了立足之地,那份如父兄般的关怀,她从未忘怀。
接着,黄佩玉的面容也闯入记忆。
黄佩玉对她的爱,理性中藏着汹涌。
他从不会直白地将爱意宣之于口,而是在细微处尽显关怀。
他会精心安排她的日常行程,不露声色地解决她遇到的难题。
然而,他杀害常爷的那一幕,始终是她心中无法释怀的痛,这份爱也因沾染血腥,变得沉重而复杂。
“荔荔……”小月桂努力唤着女儿辛荔荔的名字,声音微弱且颤抖。
虽然她知道,辛荔荔早已不在人世。
曾经,她未能亲自抚养女儿长大,那些遗憾,都化作了对女儿深深的爱意。
女儿的音容笑貌,曾是她在这世上最大的牵挂和慰藉,如今却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眼前还走过许多张面孔,李姐,辛妈妈……窗外,一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为她的一生吟唱最后的旋律。
小月桂深吸一口气,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这一生,虽历经风雨,有过遗憾,可也充满了故事。
她缓缓闭上眼睛,在这回忆的温暖中,平静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
——后记 突然发现 AI都比很多人懂感情与人性
对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情节,我向来支持女主手刃男主伸张正义。
反而在那些戏里,从无有这样果敢爽利的女主。
可对于《上海王》的结尾,我只想问编剧一句:你让筱月桂打死阿其,心里不亏的慌吗?
小月桂与阿其之间,唯一能谈得上深仇大恨的,止有荔荔的不幸罹难。
可那恰恰又不是阿其下的手,一个脑子瘫痪的手下擅作主张伤到了荔荔,余其扬自己都气疯了!再怎么苛求,照《刑法》来算,他顶多背一个间接过失的责任。
你筱月桂替三爷五爷出头,替郑老板徐老板出头,替浦江商会的会众出头,甚至就算是为刘骥出头罢(剧里她都不知道刘骥之死的主谋是余其扬),但对方是阿其啊。
是那个在枪林弹雨中抱着你躲过后背子弹的阿其,是那个你一哭便不管不顾将你藏进他的小阁楼的阿其,是贸然上门忍气吞声为你求人的阿其,是在你投向黄佩玉怀抱时私下帮你倒掉毒茶的阿其。
他救你那么多次,爱你超出廿年,你不报恩就算了,岂能杀人?!
你可以不和他在一起,不怪你,半生风雨飘摇,谁都看得出你最缺安全感,那是阿其给不了你的。
但你同样不够理由杀他,浦江商会何时成了你的责任?
为了他们你去杀阿其?
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只觉得,最后三集的筱月桂与前面29集不是同一个人。
前面有情有意,后面忘恩负义。
俗称“人设崩塌”。
这部电视剧,可看性很强,故事内容丰满,感情细腻。
是难得好看的国产电视剧哦!!
喜欢小月桂这个人物,比较喜欢袁立的表演哦!
本想发个短评,没想到字数居然超了,,,大概最大白话的剧评要诞生了,不过既然敲了,还是发上来吧~~~因为在图书馆看过这部小说,当时听说这个电视剧是对这个同名小说的改编,觉得这小说很不好拍,于是想看几集拍出来的效果,不是跟着电视追的,所以一口气用几天的时间全看了,很有年代感,不少老戏骨,飙戏很过瘾,钟汉良在里边很嫩,和袁莉搭戏一开始感觉没啥感觉,不过两人演技都不错,结局跟虐,也是时代所迫,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制度,一个固执地守护它的人注定是人心向背,越走越远。
昔日的亲人,爱人,一个一个离开了他,最终成为那个没有前途时代的守卫者,这样的结局,无奈
一年前看的,一看前写的影评看《上海王》,又一次随着剧情流了不少女人的眼泪,看电视剧电影也是种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的经历必竟是有限的,自己的经历见识有限,就很难去理解别人的处境,而好的电视剧和电影,能很好的将人物的性情与环境结合起来。
我坚信,这个世界每一个人实质都是无辜而善良的,所争的所斗的,也无非那点儿在乎的罢了。
《上海王》一剧,结果无论是余其扬或是筱月桂其中谁死,结果都是极其残忍。
我一点儿都不认为余其扬错了,倒不是认为他不得不杀害无辜是对的,而是,在得知常爷为了商会,可以力捧杀自己的仇人以渡过商会难关时,对至情至性的何其扬来说,其中所受的震撼可想一般。
我不认为余其扬后来偏激的行为是想保住自己上海王的名位,或是担心别人议论他不足上两届会长的能力。
他是把商会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超越了生命,他逾越自己的道德尺度是想效仿常爷的大义。
最幸福轻松的时刻,竟然是死在自己心爱女人的枪下。
我知道,对于那样一个角色,他已经实在承受不起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在自己手里,他实在太想得到筱月桂的爱,虽然,这份挚爱他从未失去,一直存在,但却从来不敢肯定其中存在。
我喜欢看电视电影,虽然影视作品为了让剧情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难免会把其中的情欲夸张放大或是增加密度,难免一不小心会让我的心那么空洞洞的疼个半天。
我相信爱,更相信真实的生活并不残忍,总有一线生机的。
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为那些虚构的放大的剧情流泪,有好多人好多事我们不明白,只是其中发生的好多事情我们不知道罢了,而好的电视电影,总能让我们寻找到这些蛛丝马迹,也才会心疼谅解其中的角色,给我们人性的启示。
过于在乎执着的事情,总是容易钻牛角尖的。
看完故事,我不希望自己有太多计较在乎:名、利、地位、爱,因为,我希望我的这段人生旅程是精彩的,不要去过多计较,不要害怕任何事物,自己的人生,自己能为自己叫好就好。
我们遵守着物竞天择的规律存在这个世界上,上天赐给我们最优秀的一切,我可不想成为一个落魄者。
同时,我又在想,我的人生又怎样才能自己为自己叫好?
这种我可不想成为落魄者的心态,到底是种限制,还是种积极正确生命规律本身?
落魄者和坦然智慧的放手的区别是什么?
我内心的精彩人生到底是什么?
不想成为落魄者的心态,是种积极正确的生命规律本身,是存在的必然,就像每颗种子都要力争长成一样。
落魄者和坦然智慧的放手的区别在于前者丢了自己的心智、心神不宁痛苦不安,而后者内心怡然另有一番世界。
写到这里,忽然不想写了,我明白,这思想太过于神仙美化,这个世界落魄者是失败者,所谓的智慧坦然的放手却是屁话,我们不是神仙,我们需要更好的生存,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需要争取,在遇到放手的取舍时还要保持内心的怡然,谈何容易啊。
我们可不是什么得道高僧,挣扎是难免的,不想成为落魄者,只有收拾心情,挣扎苦痛后,再给自己另一番天地罢了。
为了不落魄而超越,超越曾经的痛,时过境迁时,我们一定会感谢曾经的磨练。
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微笑流泪,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心境,不要害怕或逃避,踏踏实实的生活。
不把幸福遥望于未来,每一天的生活,感觉自己在进步就很好,给自己的规矩就是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健康、美丽,还有心灵。
“其实,我一直爱你”这句真情告白,为剧中而呐喊,也为了自己而呢喃,我一直爱你。
踏踏实实的生活,就是我的精彩,因为,一直有爱。
说实话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阿其的悲情色彩太重了 重的让人喘不过气 第三代上海王的余爷远没有小跟班时期的阿其让我更喜爱 商会的责任与负担早已把他压的无力 无论是周围人给的 还是他自己给自己的 都太沉痛了。
我心疼余爷 但我只爱阿其 只爱那个善良温暖单纯又充满爱的男人。
ps:火钳点烟太帅了
看完上海王,个人更喜欢黄佩玉这个角色,因为他真实,更具有人性。
当然陈锐老师的演技也使这个人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加分。
为什么明明是一个狠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却恨不起来呢,这得益于他的人设,小时候的经历,使他明白只有有了权力才能达到目的,有安全感。
而最后当他想要放弃仇恨,希望得到幸福,做回人的时候,现实再次给了他无法摆脱命运的悲情,这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情人物,使得我恨不起来,更多的是感觉到社会的不公,有些人将来必定要做上海王,比如常力雄,比如阿其,可有些人哪怕坐上了这个位置,还是逃不了被命运作弄。
比起黄佩玉的阴险,狠毒,其实师爷他们更加可怕,那是一种伪正义,比真正的小人更让人不寒而栗。
表面看,是为了常爷报仇,很是正义凛然,可是他们利用黄佩玉,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再一脚踢开,这就是常爷说的义吗?
所以我觉得在黄佩玉死的那时候开始,浦江商会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常爷为了商会,哪怕失去生命都在所不惜,这是大义,而师爷他们杀死黄佩玉虽然是为了报仇,但那是小义。
因为他们看不到商会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他们只是觉得黄佩玉一统上海滩,觉得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就如常爷当年和黄佩玉说的,越是鼎盛的时候,就越是可能出现危机,常爷看不到商会的危机,但是常爷的老练告诉他将来会有危险,而黄佩玉的才识渊博,交际广泛,善于收集各方面信息,使他能看明白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在危机到来前,尽可能的做好万全之策,比如对南京路的预测,虽然手段阴险,呛杀无辜,但在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非和平年代,又能多苛责黄佩玉什么呢?
所以看到他们杀死黄佩玉的时候,只会觉得他们是一群坐享其成的小人,师爷说黄佩玉罪有应得,罄竹难书,但是黄佩玉为了商会,他敢做,果断,如果你们真是讲仁义,为何不早杀了他?
还要看着那么多人死去?
而作为后任会长的阿其,师爷他们真的角色能撑起浦江上海吗?
看到有些人说为什么黄佩玉死后巡捕房就找上了新会长,其实很好理解,你们是黑帮,一直是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之前之所以不动,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黄佩玉的关系网,和很多外国人都有不错的交情,巡捕房不是怕你们浦江商会,而是怕黄佩玉身后的那些外国人,而黄佩玉很好的用各国外国人来相互牵制,但是这次刺杀黄佩玉的行动,无疑让政府看到了可以扳倒商会的机会,因为你们自己要除掉黄佩玉这个在政府眼里很难缠的家伙,政府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而黄佩玉的死,使得本来是商会靠山的外国人都树倒猢狲散,所以政府自然就没有了那么多忌讳。
最后报复凯西,用的不也一样是下三滥的手段?
其实黄佩玉死前叫嚣的:你们谁有能力领导商会?
并不是他的自大,而是确实没有人,他明白商会的危机四伏,可是不站在山顶上的其他人能看到吗?
不能!
就如大师说的,常爷杀死黄佩玉爹的因,给了黄佩玉成为上海王的果,同样,师爷想利用黄佩玉(注意,这里我不说是常爷是因为常爷并没有说黄佩玉必须死),却无形中种下了黄佩玉当上海王的因,而阿其杀死黄佩玉,也就顺理成章的要接受商会没落的果。
因为是你们放纵了黄佩玉的狠毒,这自然要由商会来承担后果。
其实阿其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在商会大家的呵护下长大,通往会长的道路也是由师爷他们铺垫,试问,这样的人如何能执掌雄霸上海的浦江商会会长之职?
已经公司化运作的模式,阿其又了解多少?
阿其的接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商会从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再次倒回到农耕时代。
另外,要明白常爷死了有十年了,阿其的上位,除了一些常爷的亲信外,十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是念旧的?
在黑帮,说白了,个个都是狠角色,他们只诚服于比他们有魄力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会导致最后推选小月桂出来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阿其的能力,不能让他们诚服。
师爷最大的失败在于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如果师爷能像黄佩玉当初让阿九去读书那样,让阿其在十年间丰富阅历,或许局面就会不同了,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其实师爷说他对黄佩玉防着一手,现在回看,黄佩玉何尝不也是防着师爷一手呢?
为什么黄佩玉让阿九去学习,却不点拨阿其?
还说不要让师爷他们知道呢?
这其实已经很一目了然了……黄佩玉的局就是,如果我死了,一定是师爷,阿其他们杀的,而阿其必定成为新会长,那么结果就是商会的结局就是给我陪葬。
最后一点,就是阿其太有情了,在和平年代,这是可以的,但作为黑帮会长,前任黄佩玉就是因为动了那么一点真情,毁灭了他,太感情用事的阿其,就容易被各种“情”所左右,使得在时代更替中只有被裹挟前进的份,而无法高瞻远瞩,当然这和学识也是息息相关的。
电视剧全篇笼罩着压抑,悲伤的情绪,一代代上海王在历史的洪流中更新换代,有的固步自封,不接受时代的变化,就如女主,没有变通,有的希望变化,却无人支持,如阿其,最终他们都被时代淹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笼罩着悲剧色彩吧!
记得看这部剧的时候是大半夜,在大学寝室里面,半夜哭的稀里哗啦,室友都吓坏了,问我怎么了,我很不好意思的跟她说电视剧太感人,太悲伤了,没忍住!
以致于现在都不敢再看,当初看这剧完全是为了钟先生看的,现在还是钟先生的粉,五年了,没有了当初的狂热,却没有改变欣赏他的心!
只不过更理性,当初是纯粉一枚,现在是粉两人,高以翔先生和钟汉良先生,没有比较,都喜欢,不同的类型,却都是人品爆表,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最近剧荒,钟先生的剧何时上映?
太悲情了,故事一般。
阿其上位后真可怜。周围一堆白莲花。前半段商会出事,所有人都出力。后半段6元老死了4个退了2个。何立跑了,月桂李丽唱戏去了。全都靠阿其一个人。阿其做得好,各玩各的。做错了,一堆人蹦出来指责。活脱脱的一堆键盘侠模样。最后还要取而代之。后半段,筱月桂从头到尾都在铺人设,开始几集还做了点帮商会的事,后面她做的事跟商会毛关系也没,就像她自己在演另一个电视剧,最后所有的人都过自己的生活了,把压力全给了阿其,感觉是等着看他笑话,最后阿其终于翻车了,这帮人一个个蹦出来做圣人。如果没有筱月桂,这剧确实不错。筱月桂在这个剧里压根没有存在的必要。一直都拼命的活着,没有目的,就是为了活着,为主线做的唯一的一件大事就是把阿其杀了,把商会解散了。就是导演养的一个表。
钟汉良看着很青涩。剪辑地太跳了。
小哇演的很好,只是想不通这部戏里的袁立怎么那么丑那么老。
最近在读虹影的“上海三部曲”恰好发现居然真的有这部电视剧而且居然又是钟汉良...与原著相比改动太大,只剩下故事的框架,整个基调都是不一样的,少了原著的风尘香艳脂粉气,多了年代戏的正气。按照改编的基调来说演员选的还不错,只是袁立演年轻小月桂实在牵强,从中年开始比较适合她。但,拍的太烂
还行吧这个,不是我的菜所以没看完…
演员都不错,剧本也很好为什么拍出来的效果不好?真是奇怪
一个女人的奋斗成长史,与上海王的名字相去甚远!!!非常失望!!!
那时的钟汉良才是最帅的
非常非常好!
一部成长史,月桂的,阿其的,历史转折商会走向没落的必然。
帅了一塌糊涂
虎头蛇尾?反正弃剧了
钟汉良太帅了。。。姐弟恋==|||
自然是因为小哇...
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看到常爷 师爷 还有阿其死的时候 还是哭了 T.T 这才是真正的演技派啊!~
呵,阿其,心痛
好本子,高颜值,好演技。
未看
最近追小哇的剧,每一部他的结局都是死,求小哇哥不要再演這種虐心的片子了!!但这部真的是超好看,虽然女主略显玛丽苏,但是难得主角配角都演的很到位,哎…对于余其扬,恨不起来,只能叹他执念太重,生不逢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