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片谈中韩灾难片不同》1.我一般把广义上的灾难片分为3种:天灾的、人祸的、外星人毁灭的,无需解释。
我认为侠义的灾难片特指地球自然灾害类,也就是刚才广义中的天灾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像《中国机长》《紧急迫降》《泰坦尼克号》这种都是普通剧情片,最多算个事故片,影响范围太小,所以不属于灾难片。
2.本片我给3.5分,槽点太明显:首先,在反应堆堆芯熔毁的爆炸中,电站内部生还人员,特别是核电站老站长和后来又进去参与爆破的人,在电影中的那种防护条件下是不可能坚持到那样的,可以参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相关记录,特别是老站长,在电影中一直在极高辐射区并且没有重防护服,早都吐血倒地了,男主姜在赫居然在高暴露、高辐射情况下,讲了那么多话。
废燃料棒水池中的水以那种裂缝大小和渗漏速度也应该坚持不到引爆,而且引爆时候,即使只有男主姜在赫一个人懂爆破和炸药,但是出于慎重也不能只派一个人进去,以防止其中一个人完成任务前牺牲导致爆破任务失败。
其次,消防员尚且坚守岗位,但是军队不听指挥,毫无爱国奉献之军人精神,匪夷所思,不谈韩国军方心理阴影面积和韩国军人形象,如果一个国家军队的纪律性都没有了,那么这个国家应该处于无政府状态了。
第三,男主姜在赫的转变还是不够顺,太突兀,一个看起来混日子的人,发生危险当然要跑路,工作服都脱了,为啥不跑了然后跟着回去抢险?
好不容易跑出来了,为啥回去救人?
自己说他们建核电站时候不听我们反对,凭什么现在要为这个狗屁国家去死,为什么突然要带头捐躯?
为小时玩伴啊,为了同乡同事啊,为家人能跑得更远啊,这些理由在电影中都太突兀太牵强太刻意了。
3.如果是我来写剧本的话,我会让一开始就是男主姜在赫邋遢懒散不愿上班,然后穿插2个回忆,一个是男主姜在赫和儿时玩伴看着大人们反对核电站而长大,第二个回忆时,成年后,儿时反对核电站的一部分人为了生存而去核电站上班,其中就包括自己的爸爸、哥哥,在核电站出危险后,男主姜在赫第一个逃跑然后带着家人跑,然后插入第3个回忆,就是爸爸和哥哥在之前的一次核电站事故中悲惨死去。
核电站爆炸后,但是在跑路前找不到他儿时的伙伴现在的女友,于是他为了找到爱人,决定让嫂子带侄子妈妈先走,自己去就女友,最后女友得救,但是他自己发现已经严重辐射,可能活不长了,正好电站营救到了关键时刻,向全国征集志愿者,特别是呼吁在核电站工作过的人,承诺国家和政府会照顾志愿者的家人。
于是男主姜在赫报名,以己之命换家人和女友的安全和幸福。
实际上远不止如此,他的行为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甚至说挽救了国家。
在我的版本里,英雄从来不是主动的,他们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他们总是被逼反抗,阴差阳错,却成了别人眼中的英雄。
这才更接近历史和现实的真相。
4.韩国的灾难电影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主角平民化,都是很普通,甚至不被关注的人。
中国的灾难片中人物光环化十分明显,仿佛他们生下来都是英雄命,等待拯救人民于水火。
韩国灾难电影是比较有危机感的,一般紧扣时事,比如本片就是受到2011年3月福岛日本核电站泄漏事件的震撼而拍摄的,同样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核电站数量多又地震多发,所以韩国电影界拍了一部企图引起内部反思的影片,初衷是危机感。
中国的灾难片多半是在历史中找题材,或以古喻今,或重述历史,初衷是主旋律。
由于开放时间等问题,韩国灾难电影发展比中国要早一些,所以发展阶段要更高一些。
已经从最初模仿好莱坞的视觉冲击发展到注重影片内涵,而中国灾难片基本还是停留在视觉冲击为主,剧本薄弱导致内涵较低加上表现手法的单一或者稚嫩,把灾难片拍的更加灾难。
中国需要更多有想象力、有前瞻力的好作品,希望以新冠肺炎COVID-19为契机,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中国灾难片可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希望能诞生几部优秀作品或者1部经典作品。
附:核污染方面,推荐美剧《切尔诺贝利》。
下面是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影评笔记地址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33269/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看多了韩国电影,其实大部分观众都清楚了他们的套路。
但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特别擅长拍灾难片,韩国人民也真是多灾多难。
既汉江怪物、釜山丧尸、隧道塌方、致命流感海云台海啸、铁线虫入侵、摩天楼着火之后,这次核电站又爆炸了——《潘多拉》
影片名《潘多拉》即为潘多拉的魔盒,喻指灾祸之源,许多人用它指代不幸的礼物。
该片由金南佶、文正熙、金英爱、郑进永等人主演。
围绕核电泄漏话题展开,讲述强震导致核电站出现裂缝,在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危机下,核电站工作人员、居民和消防人员协力克服危机的故事。
说起这部影片,咱们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韩国是全世界核电站密集度第一的国家。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许多国家都决定反核,但韩国目前依然增设了6座核电站,并拟定了建设4座的计划。
影片一开始,是五个小孩之间的对话。
胖男孩儿问其他小伙伴,“你们知道发电站里面有什么吗?
”他自己说那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机器人。
另一个小男孩反对他说,“不对,是饭锅,因为那里有饭锅,我们才能享福。
”“多亏他,我们国家将来才能成为富国。
”而坐在他们身边的另一个小女孩反对了他们,“老师说,核电站就像个箱子,一旦打开就会出大事!
”小孩们都不相信,他们始终认为核电站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好的东西,不信就等着瞧吧!
十几年后,这些小孩都长大了。
他们之中有一个叫姜在赫(金南佶 饰)刚好在核电站工作,他是技术人员。
可他迫切地希望离开这里,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因为核电站事故失去了生命。
而他却遭到了母亲、女朋友以及其他朋友的反对。
他们从始至终都相信政府说的话,认为核电站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只有好处。
“核电站的工作这么好,你怎么总想离开这里啊?
”
住在核电站附近的村民也不喜欢核电站的存在。
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搬家和逃离,而是找到政府部门逼着他们中断运行,封闭核电站。
“若不赶紧封闭我们都要没命了!
”韩国政府,从总统到总理,再到他们手底下的其他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村民的话当回事儿。
谁知,突然发生了一场6.1级的地震,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大规模强震引发的爆炸导致核电站出现裂缝,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发生。
核电站突然陷入了危机!
傻了吧唧、没有话语权的总统,不把人命当回事儿的总理,什么也不懂的外行核电站领导,敷衍了事的下属。
又因为一部分人的瞒报、故意拖延时间,反正就是从上到下都没把核安全当回事儿。
以至于这场毫无预警的灾难,使所有人被混乱恐慌笼罩。
所有人都想逃离这里,甚至是逃出韩国,城市都陷入了瘫痪。
然而韩国政府依然不作为,还试图掩盖真相,断掉了互联网,又把人们困在核电站附近。
原本姜在赫已经从核电站里成功逃了出去。
可是核电站爆炸后,他又看到了那些受重伤的工友们被抬出来的场景。
再加上已经有不少消防员为了保命不愿进去,以及领导们停止救援的要求,他再也不能视之不理,决定重新返回核电站进去救人!
紧接着,姜在赫发现事情变得越发不可控制,除非牺牲自己,才能保住所有人的性命,包括远在外面的家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谁又会不怕死呢?
就连动物看见人类要杀自己都会跪下求饶,更何况是人呢……姜在赫痛苦地哭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他的父亲和哥哥就是核事故丧生的,轮到自己也是这样的结局吗?
影片的结局解释到,姜在赫不是讨厌核电站工作,而是害怕这份工作。
可最后挽救国家于危难的竟是一开始就被牺牲的底层工人,每一次牺牲的都是底层人物。
可又有谁想做平民英雄呢?
无助又英勇、被逼无奈,不过都是为了家人罢了。
苦难永远压在老百姓身上,政治是灾难的制造者,普通人是权利的牺牲品。
总的来说,这是部剧情刺激、故事走向毫无意外的灾难片。
戳中人心、贴近人性、感染力和煽情程度也很强,还有就是他们把大规模人群恐慌 、骚乱拍得很到位。
愿以此为警戒,远离灾难,永远不要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都说韩国电影只敢批判政府的不作为,却从不改变现状。
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在不遗余力的过度抹黑韩国政府的形象。
可事实上,韩国政府及总统的所作所为,的确没有获得韩国人民的认可。
前几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就因为一句话引发了众怒。
他在纪念“三一抗日独立运动”104周年仪式上称日本是韩国的“合作伙伴”。
由于尹锡悦在抗日纪念日认敌为友,因此有不少韩国民众在他的雕像前边打边骂,用鞋底抽脸,是他活该吗?
“现在出事了,一开始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瞒着大家。
现在有人死了,才让国民来收尾,这像话吗?为什么要我们为这个狗屁国家而死?"看了几部之后也熟悉了韩国灾难片的思路--政府高层某些人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导致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最终酿成大祸。
灾难来临,生命一下变得不堪一击,然而在这样的灾难片中,我们看到拯救世界的并不是那些有着超凡能力和不死之身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原本平凡,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牺牲才换来最后的力挽狂澜。
“总统阁下,他不是那个人,他叫姜在赫。
”我很喜欢这个细节。
虽然我们常说聚沙成塔,大灾大难之后的胜利也常常会以集体的名义被铭记。
但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些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逆行者们,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不该成为被人遗忘的沙粒,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住。
片子内容和节奏都很流畅,只是夸张了抗辐射能力。
很多人以为这片子黑政府,殊不想什么人会拖延、阻挠,可不就是那些蛀虫与硕鼠!
在福岛事故之后,大陆也从来没有过反思,建议五毛们去查查大陆有多少核电站,东部除大人物住所所在河北范围内其余地区全有,说到底大人物只关心自己别死。
以大陆的人口密度,发生事故后几无可能开展有效疏散、隔离。
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核电站这种张着嘴等着吃人的东西,要来何用?
2个半小时,节奏紧凑。
首先对核能的利用应该是谨慎又谨慎,一定不要粗制滥造做豆腐渣工程。
当发生爆炸后,电影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不是应该有应急预案吗?
很抱歉,我们并没有这种大的应急预案。
确实,面对地震、洪灾时,有各种应急预案,但是实际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像三年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很难事先去做一个应急预案,但是临场应变的能力,特别是政府对待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处理,是值得思考的。
是选择所谓的利益还是选择保护?如何处理好是选择5万人还是选择1000万人这个电车难题,是值得思考的。
主人公在赫,想逃离这个地方。
因为他不想一直世世代代都为这个发电厂工作,他想换个环境,却最终死在了这个发电厂。
为的不是韩国,而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与孩子们能够更加自由幸福地生活下去。
就像他自己说的凭什么他们的问题要由我们买单?他最后深情的告白:我不想死,我为什么要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最后说:“在赫,你辛苦了。
”让人觉得这也是个人的生死矛盾。
为一个糟糕透了的国家去牺牲,诚然是不值得的,而如果这个国家是值得为此而牺牲,那当然也就是值得的。
不管怎样为某人或为某事牺牲都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多看看自己的身边的人,多关心他们,多考虑他们,爱你的,记住你的只有身边的人,这就是现实。
其实不论是否成为所谓的英雄,最关心最着急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人。
还有一点就是责任与觉悟。
厂长他为何折返回去,他为何不顾身体进进出出高辐射之地,显然是对自己负责,对大家负责。
这几天连续看了《隧道》《海云台》《潘多拉》,但要属最震撼的,还得是《潘多拉》。
看过很多网友对《潘多拉》的看法与角度,都很有见解,但在本篇文章我想提及一个可能没有被提及的角度——“在舍生赴死前,人到底是恐惧还是无畏?
” 相信在我们传统的动画,电视剧,电影内容当中,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路线当中,伴随着我们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怀揣着赴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眼神,勇敢的心灵......可能是去炸敌人的碉堡,可能是去炸敌人的坦克,也有可能是去刺杀敌军首领。
但是这一切好像总有一种......太过随意,太过轻松,太过简单。
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有如此的坚定吗?
当然,我们当然承认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会有一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之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生死于脑后。
但是,历史,英雄事迹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个个最平凡的躯体所造就的。
是人,总归就会有恐惧,有担忧,他们有自己妻子孩子要去牵挂,有自己的父母要去赡养,甚至自己去充当“敢死队”也是犹豫犹豫再犹豫才决定下来的。
《潘多拉》在最后,男主人公哭着对家人说:为什么我得这么死去呢?
我不想就这么死去。
我真的,我真的非常害怕......我好害怕。
对啊,当他一个人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个离去,只能对着头盔自说自话,看不到,听不到自己地母亲,妻子,家人的面庞与声音,面对着犹如人间地狱般的房间,即将到来地“坍塌”“辐射”“冷却水”......他怎么会如此坚定地去赴死啊,他怎么会无所牵挂啊,他怎么会......不害怕啊?
我认为我们许多的历史,始终忽略了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感情随机也被忽略。
我们有选择性的去放大我们希望放大的,所谓的“坚定”“勇敢”,这当然有一部分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在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无畏”“坚定”背后的情感,或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未加思考便劝人“无畏”的冷血动物。
这些平凡的人当然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这不可抹杀。
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历经恐惧之后仍然做出了“逆人性”的选择——这便是闪耀在人性的光辉之处。
我们可以笑着赴死,我们也可以哭着牺牲,无论是哪种姿态,都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歌颂。
想以此篇感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英雄。
我觉得实际评分应该比豆瓣目前的再高一点。
潘多拉这个名字真好听,所有叫这个名字和以它为寓意的事物都特别喜欢,圣洁而又神秘…… 不想说政治问题,也不想说韩国电影多牛逼了,说点小的点吧。
几天前看完的这部电影,现在留在脑海里应该就是给我震撼最大的和印象最深的了,可是也不想写太多影评了,怕写太多再带入看电影时的情绪里。
那个小胖子吉燮是我认为整部影片里最英勇的一个人了,他从头至尾都是一个真正的行动派英雄,总是用他温柔软绵的语气说出那么斩钉截铁的决定,最重要的是,他的每一次决定都没有先去看周围人的态度,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认为对的就要去做,他不会去用道德绑架别人让别人也和他一样,不去批判别人,他只默默去做他认为真理的事,这才是我认为真正善良的人。
虽然是一个配角,但在观影过程中我总是含着泪听他说出他的决定来的。
在赫这个特别接地气的傻小子,他对妍姝更像是哥哥对妹妹的情感,他从最开始对母亲对家里的店对妍姝不太负责到最后为了所有人的生命牺牲自己,既是受了吉燮最初的影响,更是被人类生命如此渺小的震慑。
有句名言说,只有在我们真正害怕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最大的与之抗衡的勇气。
最后在赫对着头盔说的话我依稀记得,我以为他会说很多慷慨激昂的话,可是没有,只有无助、孤独,祝福,恐惧…,太真实所以看得太难过了,尤其他对着妈妈有气无力的说“妈妈,我好害怕啊”的时候,我特别难受。
我真希望那根导火线就此引爆,不想看到他如此孤独。
还记得在赫和妍姝通电的一次,妍姝哭着喊着对再赫说:“你一定要等我不再需要你的时候再离开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颤抖了一下,我好想有个人一直陪伴我……
如果没有核爆炸,或者在赫最终会迫于亲人和心上人的压力,屈服于现实,在家乡结婚生子,留守在核电站日复一日地重复一样的工作,虽然免不了对工作与生活的抱怨,但至少还能安度余生,颐养天年。
但是,生活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在赫也从未想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而在这最后的时间里,他被迫不断地接受重重的考验,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责任……6.1级地震发生后,预感到核电站将会出事的在赫本可撇下坚守岗位的同事朋友,独自逃离,从而避免后续的一系列灾难,但他没有!
他只是怒同事之“争气”,继而同样投入到工程修复中去。
核爆炸发生后,苏醒后并无大碍的在赫本可迅速逃离,但他没有!
他积极开展伤亡救援,即便消防队和救援队因核辐射厉害无法进行救援他仍义无反顾扑入核辐射核心地带,最终甚至被冷却水浇灌一身,扑倒在地。
贮水槽裂缝修复工程宣告失败后,在赫本可不吱一声,跟随大部队出离,但他没有!
他还是坚持说出心中所想的补救方法,最终还身负独留房间引爆炸药的重任,亲自将自己送入必死之局。
有时你不得不感叹,亲情既是自己的盔甲,也同样是自己的软肋。
亲情的羁绊促使满身伤痛的在赫即便知道危险重重,仍选择再次进入核电站开展贮水槽裂缝修复工程,一切只是为了身后的亲人能够活下去!
在即将引爆炸药前,在赫透过屏幕在亲人面前展示了自己软弱的一面,坦诚自己不愿如此死去,毫无一点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但是这样的他有错吗?
在此之前,他是如此的痛恨核电站,无时无刻都想逃离这个“鬼东西”!
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只想尽量赚多点钱,出人头地,为亲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做心上人坚强的后盾。
这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心愿啊,这难道也有错吗?
然而,命运偏偏开了个玩笑。
青瓦台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与政府声誉,置民众安全于不顾,为了核电站多番博弈衡量,在排放氢气、浇灌海水等本因当机立断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政府的无能偏偏要在赫这些普通人埋单,这样的结果,不让人觉得悲凉吗?
总体上来看,《潘多拉》在塑造人物矛盾关系、推进剧情、引导高潮上做得很到位,朴正宇也是花了很大心思导演了这样一场场面恢弘的灾难片,值得一看。
— end —
看了很多的韩国犯罪片,灾难片,可是看到这部电影后面还是哭了。
看过很多电影的,知道几个名词的人都能装比得分析一波拍摄手法和问题,但是在赤裸裸的现实和人性面前,一切的手法都是扯淡。
无论拍得是什么主题,表达得是什么,韩国电影拍得是真实的人,会犯错会害怕会逃避但也会奉献的人。
它拍得当然不是最好的,我看哭的那些片段时,都会忍不住快进,可我也的确哭了。
就为这部电影能够居安思危,以日本事故为基础拍摄出这么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如何,只要故事是完整的,人说得话是真话,我愿意无脑给五星!
更多的,是很多发生在我朝的可以与之类比的灾难。
比如天爆津火乍。
那些消防员让我想起了,也许他们当时身陷火海里,可能想得和片中那个主角一样。
他们其实是在为监管买单,他们也用生命承担了本属于某些人的责任!
最后,我想对那些分析电影手法头头是道的大师们感叹一句,你们好专业!
这是一部反核电宣传片:《潘多拉》。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是和平使用核能的有效方式。
然而,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能绝对的完好无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对于核电站安全问题的担忧估计是很多人的担忧。
如果没有看过《潘多拉》,我对核电站的了解仅限于日本福岛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震惊的同时却没有近距离的压迫与恐惧感。
看了这部电影后,缩短了与核能的距离,抛却了旁观者的身份,所以,也立刻对核电站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据了解,全球有超过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部分国家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一半以上,如法国、比利时等。
而世界十大核电站排名中,除了日本的两席,我们的近邻韩国有两个核电站:蔚珍、荣光分别位列第三第四,而韩国是当今出口核能最多的国家之一,已经超过了中国。
这时,才明白了《潘多拉》结尾时银幕上极小的六行字的意思。
潘多拉是古希腊神话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而她的盒子是宙斯给她的,这个盒子意味着灾难。
电影中的核电站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可以给国家带来能源上的便利外,最终带给国民无尽的灾难。
宰赫的父亲和哥哥都在核电站工作,父亲因为事故丧生,哥哥因为救父亲,被父亲二次辐射致死。
宰赫和母亲嫂子侄子生活在一起,因家庭变故和对核电厂的了解,他的愿望是离开小镇去深海捕鱼,却遭到了女友的阻拦。
这也成了宰赫不幸的开始。
运行了40年的反应堆出了问题,本该停工检修两年,却只利用一个月简单查看后仓促使用;原本实战经验丰富的老站长被迫调离,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新人;贪图自身利益的核电公司和看似为了国家,却不顾国民人身伤亡的无情总理;新上任被总理言语控制的年轻总统……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出了问题,巨大的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要让我们承担后果!
”疑问由宰赫提出,最终也由宰赫去承担。
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年轻人,为了家人与国家安全,无奈走出来做自杀终极任务。
这个人物没有我们理想中的高大上,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没有远大的抱负,只求平安快乐的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和相爱的人结婚,看着小侄子长大结婚生子。
宰赫答应女友一定活着见她的承诺和核电事故带来的冲击一起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带给人们无尽的恐惧与深思,个人的私欲膨胀与看似最安全的核能还是最该引起人们重视和警醒的东西吧。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永远没有战争和自毁!
最终问题出在管理上,不由专业人员管理核电站,不出问题才怪。核辐射很可怕,很绝望。牺牲性命的烈士真的很感人,他们也不想死的啊!差那么一点火候。总统那条线太薄弱了。
进程太拖沓,韩国民族性格普遍浮躁
这种题材的灾难片,本身就值高分,悲剧的是,如同电影中拍的一样,在极端时刻,大部分政客和资本家,最关心的往往不是国民的性命,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由腐败官僚造下的孽,最终却只能靠底层的小人物豁出性命去补救,切尔诺贝利是这样,本片也是这样,后面感动得稀里哗啦。为福岛核废水事件洗地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
无脑的政府,双子座的男主,给你二星是因为我喜欢的题材!
也很佩服消防员,他们从一开始,都在那里啊。
比《铁线虫入侵》有进步!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煽情的点很在位,有对政府的抨击,但也恰到好处,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有,但可以接受,很舒服动情的两个多小时。
1,假大空。所有主要角色都是整容脸,导演调教每个演员都启动马景涛附体模式,全片无节操的黑政府黑资本主义黑婆子妈。2,影射日本福岛核爆炸事故,虽然电影看着难受,我却对核辐射有了恐惧,想起去年的卡比乐下架事件,赶紧起身把卡乐比麦片丢进垃圾桶。3,韩国煽情电影走到尴尬境地,观众的鉴赏能力在这十余年大有提升,转型乏力,我们仍需好好追赶。
有点拖拉
韩国电影擅长的就是不遗余力地黑政府和国家机器,此片更是达到一个极致,岁月号事件之后这更是一种政治正确了。本来还不错的电影,但煽情太过度了,后半段完全拖垮了节奏,尤其是结尾,干脆点死不好吗?
剧本有些粗糙,各种刻意和不严谨,一切都在套路里并且依旧煽情过度,但是看起来也还行。
故事情节对于国情来说肯定有发人深思的一面,但老妈子们一个劲地嘶吼真的让人很烦,总理把总统牵着鼻子走,是在说朴槿惠吧,所谓英雄,他们也是怕死的,但谁又不怕死呢?
又是灾难中包含着韩国的政治斗争,而且太刻意制造矛盾了,不疏散、反锁群众、消防队去都去了还不救人……最后的直播,有这么播的吗,这总统当的……又是强行煽情了……
韩国人真是太会拍这种电影了,特别真实,光大群众演员也特别给力,这部直接批判无能政府,给全世界打了一针防御针。如果真的核辐射,政府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怎么防范呢?
佩服韩国人!
好人最后却要承受最坏的结局啊....
很適合拿到台灣推廣非核家園XD 實在太貼近太可能發生了,災難本身的呈現不算太誇大,而有極強警世性(想起《分秒幣爭》收尾,總覺得這片最後加字卡告訴你,還有多少核電廠有危險亦不為過)。電廠爆炸後,自然有不少生離死別的煩膩煽情戲,特別不喜歡奶奶的部分(老人家哭起來好煩),但前面寫得不錯,不應純以「黑政府」解釋,地震前與後(6.1對台灣人來說不算很大⋯)種種「人禍」都推了一把,如總統的懦弱龜縮、總理蓋電廠可能源於官商勾結或單純信奉發展至上、電廠員工烙跑求生的私心、長久以來檢查隨便做的陋習、官僚化體制的低效失效,每個角色都在做他們位置上的事。看到片中人被高劑量輻射曝照後,七孔流血嘔吐燒傷出疹潰爛,好像下一秒就變殭屍啦,根本《屍速列車》前傳(釜山就在附近XD)。
蛮感人的
2.0,天呐,毫无智慧的剧本,蠢得冒烟,做作无比的桥段,故事是讲完了,但故事讲的太蠢也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