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三部曲是我最喜欢的之一,话说在前面。
但我真受不了那些给1星的,理由是抄。
你们都看过爱在,好厉害哦,跟它比,这部什么都不是,抄袭。
电影有专利么,男女主人公在城市里乱逛的电影多了去了,我还说理查德抄伍迪艾伦呢,真无聊。
导演很用心,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作为中国城市,曾被迫顺从西方文化,如今回归只20年不到,或许依然在找寻自己的位置。
但它却也有自己的繁华。
电影中,尤其女主是华裔,却对中国一无所知,男主是地道的纽约客,却更受东方文化熏陶这一点设定让我很赞服。
正符合香港这个文化碰撞的地方,两人在这里一定会产生火花。
但有一点可惜,有着这样的背景设定,导演却只拍出了一个小众爱情片,不过也很浪漫,值得赞许。
或许在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看法上,加一些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会更好。
(ps.男主主演在现实中是夫妻)但那些评1分的。。。
算了,你们开心就好。
与sunrise系列非常相似的主题以及场景的设定,但是本片更着重探讨爱情中荷尔蒙的激情和平淡感情的冲突中道德和情感的挣扎,有涉及到不同文化的价值差异,但主旋律还是在说四海皆通的爱情话题。
sunrise着重在最简单最纯粹的爱情,美好而自然,在后面几部中才慢慢加入角色的社会背景,关系等来探讨社会现实中的复杂的爱情及婚姻关系。
其实现实里被吸引是自然法则,无法阻挡,重要的是能有底线,及时发现问题,坦诚面对而不是欺骗自己及对方。
个人感觉电影的主导的爱情观还是比较积极的(总觉得爱情观不能用正确或者错误去评价,不知道该用啥词,汗),没有一些评论说的那么婊。
电影里男主Josh也提到在第一次遇到Ruby后跟自己女朋友Sam说过发生的事情。
当然如果吸引力足够大,可以选择分手,追求你认为更好更适合你的爱情,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前提是分手先,不然就该及时刹车。
而其中的重点是你确定你要选择荷尔蒙的激情多过理智的稳定生活,因为有可能面前的新人看上去各个方面都跟你很match,相处久了也会发现有很多不match的地方,当然也可能发现果然就是那个right person……这都很难说。
都选爱人有时候也是撞大运,所以才有缘分这一说吧。
无论如何,不欺骗自己,坦陈面对自己,承担起你能承担的后果。
男女之情可以是爱情,友情,亲情,真的很难永远不变,很难去界定,午夜巴黎中的疯狂,oneday里面的遗憾,sunrise里面的美好,及本片里面的纠结都是爱情的魔力:)PS,我并没有说这几部片子水平相当,只是说影片探讨的内容
超级无敌美丽的Romantic story ,起初看到这个文艺到极致的片名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吸引人,这是对于相逢偶遇之最的诠释了,能有缘于这样的氛围下认识相爱的,即是私以为之十分完美爱情了,这个镜头展现出来的香港街市璀璨夺目,那一盏盏灯火夜景简直都太美了,全亚洲最美丽的颜色,感觉要跃然于镜头之外了 ,这样两个人的相遇相谈简直浪漫的不要不要的,每一句台词都感觉特别玩味,女主特别有亚洲女孩闲庭信步温雅大方的独特气质,亚裔里并不多见的无比流利的母语英语,一个干练的马尾和简约大气的休闲装,太有魅力太赞了 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两人相视一笑在不知后续如何,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或许终究只是点到即止的露水情缘,或许将会是排除万难的命中真爱,最希望她们最后的平行空间里是一个缘分天注定,这样的开放式结局让人难猜,实在是太amazing了,但是又正迎合了这部片从头到尾源源不断的惊喜感,结尾曲忽然冒出来的粤语歌也是莫名其妙好听的可以,太对我口味了,最top级的爱情片,像日出日落三部曲的风格,但Hongkong的璀璨氛围和演员灵动的诠释,要显得有趣很多,这就是我最向往最欣赏最情不自已为之陶醉的feel,都想把每句台词抄下来one by one 去分享的那种,感觉还会再看好多好多遍,真的太美腻了
“已是香港明日”,乍看这样一个中文片名,不知有几分可能又被认为是书写港人撕扯心态的电影,尤其是在这几年陆港关系并非融洽和谐的背景之下。
其实,这是一部轻松浪漫的爱情小品,无关政论时局。
香港璀璨瑰丽的夜色中,身份都是美国人的男女主角一年间两次邂逅,walk & talk,边走边聊,饮美酒吃美食,轻松惬意间途经无数香港地标美景,两人微妙暧昧的感情,就在这走走停停间隐秘不宣。
电影英文名是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纯英文对白,2015年出品2016年公映。
上画之后,评论口碑不俗。
港译片名“缘来说再见”,倒是颇有几分剧透之嫌。
导演是出生台北后移居美国的丁怡瑱(Emily Ting),编剧也出自她手,改编自她曾经旅居香港5年期间的真实经历。
电影的形式像极了理查德•林克莱特老师的经典之作“爱的三部曲”。
从男女主同框开始,即开启了walk & talk模式,两人一路行一路聊,情节完全靠对话推动,却并不沉闷。
时长不到80分钟的电影,95%都是两人对话的场景,都市男女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心中的渴望、试探、紧张、讨好、喜悦、纠结、挣扎、克制……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被恰到好处的一一呈现。
恋爱还是得叨逼叨热恋中的人常会用这个词儿来形容他们的美好状态,无话不谈。
观察那些日子过得滋润的两口子,顺畅有效的沟通,是必备的要件。
真正要了亲命的,不是话多话密,不是吵架拌嘴,是无话可谈,是不想理你。
两个人从开始接触,到互有好感,你说的我愿意听,我听完了愿意回应,还恨不得多回应。
语言的一来一回中,建立了解和信任,增进好感和迷恋。
放在哪个年代和时空,这都是恋爱该有的样子。
丁怡瑱老师为男女主设置了特殊有趣又形成对照的身份。
男主是工作生活在香港十多年的纽约帅哥,金融业人士,理想却是写小说,能讲粤语,爱香港大排档;女主是美籍港人,父母移民美国洛杉矶,她不懂粤语,拒吃“凤爪”,全盘西化。
男主初次偶遇迷路的女主,自告奋勇带路,两人从简单的天气工作爱好聊起,渐至家庭和生活背景。
行至目的地,女主突发奇想去酒吧,酒未喝完,因男主聊天中的一点儿“小隐瞒”不欢而散。
一年之后,男主告别金融才俊身份,追逐文学,正装变身休闲装,天星小轮上再度偶遇女主。
两人继续walk & talk,逛街,喝酒,吃饭,逛街……气氛轻松亲切,话题更是广泛深入,身世和成长,职场与梦想,爱情与婚姻,东方和西方,身份差异和文化认同。
丁怡瑱老师把对话写得拍得真实可感,充满生活趣味,两位主演在镜头前松弛自信,更为这场对话之旅加分不少。
看有香港媒体写到,男主Bryan Greenberg 和女主Jamie Chung 现实生活中已经是一对准夫妻了。
恋爱还是得轧马路恋爱不能只是请客吃饭看电影逛商店滚床单,轧马路这种方式,你能看出对方不会走个两公里就气喘吁吁,这是有个基本的好身体,还能让微妙的情愫在这个城市的空气中发酵、放大。
比如,男生心如鹿撞,盘算着“什么时候拉起她的手,才不算唐突莽撞”,女生芳心乱颤,心说“你再不牵老娘的手,姑奶奶就要回家了”,这时你们的十指缠绕,远比在餐厅影院实现浪漫得多嘛。
当然,如果你生活的城市适合漫步,气候温和,景色美丽,有山有海,有高低起伏,有设计规划合理的行人步径,有高档酒店也有食肆排挡,有随处可见的便利店,有发达和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这对谈恋爱的人简直就没挑了。
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城市。
丁怡瑱老师深谙此点。
她抛弃了香港的日景,把男女主两次邂逅全安排在了夜色中,随着两人的走走停停,尽显香港夜景的璀璨瑰丽。
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漫步走过上环soho区、中环、半山扶梯、中银大厦、汇丰大厦、兰桂坊;第二次相遇,途径中环码头、星光大道、维多利亚港、重庆大厦、庙街、佐敦道;两人搭乘过天星小轮、双层巴士、红色的士,漫步时背景也有叮叮车驶过……这几乎可以当成香港风光宣传片来看啦。
但这些元素的呈现手法自然流畅,并不刻意。
作为一个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也去过不少次香港的70后来说,看到这些已成文化符号的地标性建筑和公共设施,深感熟悉亲切,好像又漫游了一次香港。
一场夜色无边春梦无痕的walk & talk后,男女主的情路何去何从,导演给出的是个开放性结尾,答案交给了观众。
有个好消息是,因作品深受好评,导演已经认真考虑续集的创作了。
我表示非常期待。
同样是看香港媒体的报道,因为大量拍摄是在室外完成,数个场景的拍摄均有黑社会滋事“監製需要出面談妥並交付保護費才能繼續拍攝,如斯敗類,實屬港恥”,也算是花絮了。
人这一辈子会crush很多人,但相守的往往只有那一个。
偶然match的这段关系很难界定,评判也只能定义是情感的灰色地带,理智让你后退,但新鲜与未知把你一次次向前推进。
在反复试探中,你享受着心灵上的过山车,是想了解更多,拥有更多,占有更多,也怕拥有太多,做过太多。
你不是不知道背叛的界限,只是未知与短暂的巧合对比日常的平淡显得太过迷人。
你不想错过又害怕打破平衡,在攻守间为自己摸索着找出一段不会被海水淹没却又离海最近的礁石。
你想触碰这冰凉的海水却又不愿舍弃干爽的鞋子,就在权衡利弊中,你只允许海水浅浅沁过鞋底,呼吸着空气中一丝丝咸味想象着海水的清凉触感。
一下下,再一下下就好。
在涨潮之前在海水淹过鞋面之前,在这一切之前,我拥有你即使只是隔着鞋面,那也是我的鞋面,所以我拥有你!
我很喜欢电影的设定,即使这种复杂的关系是我想掩耳盗铃不想去思考的,但其中的氛围感却是我异常钟爱的。
大概是因为于我,关系中最美的时刻不在于床上那温存的时刻,与彼此一起走在路上好像才会让我有种真实的存在感。
我定义中那个喜欢的人大概是想和他走很长很长的路,在路上嘻嘻笑笑然后和他说很多很多的话,把我每一个时刻想出的奇奇怪怪都和他分享,然后听着他随便扯着路人,记忆,亦或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话。
那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爱的场景。
(夜为背景当然会更完美)就在我有些头疼的时候,字幕开始滚动,于是我暗暗庆幸,好在电影停在了那一刻,而这也是他最该停下的那一刻。
我不是不好奇接下来的发展,但接下来将不再是梦幻。
这一刻之前是影影绰绰,是肾上腺激素下的迷恋,下一刻不论怎样选择却终是只能沦为平庸。
如果就此别过,会是情感时机不巧的感叹,如果在一起就会变成下一个丹尼尔和萨曼莎。
如果在生活中非要做出一个选择,去面对现实,那最起码电影中就让剧情停在他最迷人的关卡吧。
让人看着心里极度不舒适的一部电影男女主都有伴侣 偶然在香港邂逅两次 两次都是在城市中穿梭聊天 彼此吸引 最后是开放式结局 摆在男女主面前的是放弃伴侣相爱or回归原本的生活爱在系列+迷失东京的本子 但又没有这两部内容那么深刻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剧名即为巅峰 全靠起了个好名字有鹅er说这是美国人拍给美国人看的 美国人心目中的香港 整部电影让人感觉心理特别不舒适 女主的设定非常刻板的华裔回国人群象 不喜欢香港 对亚女+白人男充满偏见 嫌香港人肤浅爱钱 受不了吃饭拼桌 一句中文不会说(更重要是并不想了解)对中国戏剧这些传统文化也毫无兴趣 而男主就政治正确多了 对文化充满包容 喜欢当地美食 爱香港的人事物 对新鲜文化充满好奇 学习当地语言啊这….这设定难道不是给老外们自嗨的么…
昆德拉《搭车游戏》里的一对情侣假扮陌生人,害羞的女孩最后承认交欢无须情爱。
《已是香港明日》里,一对男女好似情侣,有情爱却无须交欢。
香港当然很美,但这又不只是一部风光片。
Josh的老板喜欢说已是香港明日,大意是时不我待。
一个是想成为作家的金融新贵,一个是想从事服装设计的玩具设计师,以时间为界点的两个夜晚,穿过无数条马路的两个人。
Ruby第一次和Josh去酒吧小坐时,惊讶于一个男人竟然抛下开生日派对的女朋友,一路送自己到兰桂坊。
为什么生气呢,走了这么多条街,没什么承诺却又暗示着什么,怎么能不让人误会。
后来在轮渡里再见时,Josh已经是格子衬衫帆布包,一身文青标配,Ruby还是迷人的圆脸大眼睛,笑起来不逊维港的夜景。
取西装、逛庙街、吃麻小、算命,一个晚上可以做这么多事。
还是酒吧,相拥而舞的两个人在致幻一曲中被尴尬地打断,毕竟大家各有伴侣。
大概Ruby还记得,上一次两人为什么不欢而散。
最后一场戏仿佛是整个故事的隐喻,香港的夜色里,各自站在马路一边的两个人上了同一辆的士,话语之下涌动的情感无处可逃戛然而止。
这听上去像是另一个搭车游戏,极力让自己不和对方在一起的两个人,说说笑笑心照不宣只想过几条马路去。
有意思的是男女主私下却是一对情侣,于是有了弦外之音,一对情侣扮演一双拒绝成为情侣的男女,看来实在有趣。
非常浪漫,但不造作。
你我不必要在一起,否则什么都会失去。
其实在或不在一起,又有什么分别?
写于 2015 的某个深夜
没有结局的结尾。
一男一女两人打了一辆出租车,输入了两个地点,镜头对准女主时候,她空洞地看向窗外,眼角湿润,她当时已经订婚,可是很喜欢面前的人,不想错过但又不想背叛,她也知道和未婚夫的种种不合适,她也不确定是否未来能和面前好不容易再次重逢的人的未来。
他们开始交谈,开始纠结要不要一起试试,就在这时。
出租车到了女主住所,司机说,快点决定计时器还在跑,两个人面面相觑,结束。
我真的很有共鸣。
和他一起从3点晚饭凌晨一点,我们先喝了咖啡,看了恋爱电影,吃了火锅,聊了过去和现在,从王府井出来,从长安东散步到了长安西,我们看到了十一点的天安门,大剧院。
我们仍然不想回家,我们又打车去了簋街的小酒吧,聊了上学和旅行的趣事。
浪漫的回忆,可是生活要继续,他要去美国读研,我在在北京工作,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没有能力关注对方,更别提留下彼此的责任。
他说他要离开北京,我们做回朋友。
我说,好。
后来突然收到他的微信,问我之前一起去的酒吧是哪个,问我最近怎么样。
我说走之前请你吃饭,我也没想到,手放在你的腰上,坐在电摩托后座,心脏强烈地跳动,聊不完的话,不想结束的夜。
我们又见了一次,吃了饭,去了KTV,莫名其妙喝晕了,你送我回家,我推你出去,紧闭的大门,空荡的房间,我最终也没说出什么,如此潦草地结束最后一次见面。
也许再见,只能等2022年。
最浪漫地偶遇,看着彼此的眼神,忍不住的笑意,但也是注定的分离。
一切的一切在这硕大的北京中毫不起眼。
香港版的《爱在黄昏日落后》,至于模仿地像不像,没看过《爱在》,不做评价。
作为低成本的爱情小品,很不错了,繁华国际大都市,俊男美女,因缘际会,引出浪漫小夜曲,很多人奇怪为啥没结局,没啥好奇怪的,大千世界,很多东西都没有答案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看是它是哈姆雷特,我看它是哈利波特,无所谓了。
主角两人的身份认知也很有趣——女主作为ABC,第一次到香港却全无回到故土的新奇,满满的抵触,怀念外国“香甜的空气”,只爱白人;男主作为老外在香港生活了10年,粤语说的比当地人还溜,女朋友是黄肤黑发的中国人,想在香港扎根。
这种设定还挺好玩的,但情理之中,入乡随俗嘛。
说回故事的发生地——香港,记得第一次去香港,恰巧临近圣诞节,中西结合的大街小巷点缀着装饰物,气氛无比美好,感觉那就是TVB里光鲜亮丽的繁华美丽都。
可自从去年的一系列骚操作后,香港看起来越发像一个发育畸形的怪胎,里外不是人的既视感。
如果还有第二部,建议叫《却是昨日旧梦》,既然已经明日,昨日之事当然是旧梦,只可怀念。
这个片子很适合此时此刻的心情——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睡眠不足之后,我终于睡了个长长的午觉,醒来发现猫在窗台上看风景,而窗外一片雨蒙蒙。
我决定叫个外卖把晚饭解决掉,拿起手机下完单,然后昏昏沉沉的坐到电脑旁边打开这部刚下好的《已是香港明日》,英文名叫it's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Kong。
片子80分钟,全英文,没中文字幕,我边看边玩手机,大致不差地看完了——说的我英文有多好似的,其实很烂,我听得懂完全是因为对白足够生活化,而且男女主角都是美国人,短句,也没什么生僻的词汇。
只要你经常看原声的欧美影视剧,我相信你也能听懂。
吊诡的是,直到差不多看完,外卖才送到,但我丝毫没有着急。
可见这个片子看的我挺舒缓。
看之前我是0了解,之所以选中下载完全是因为片名。
被金像奖最佳电影《十年》坑了以后,我对这种名字带有香港气息的片子都很关注。
一开始我以为男女主角会OOXX,但他们一张嘴对话,我就知道不会,因为看似随意实则精致的取景和两位生活化的表演让我觉得导演是在拍港版的“日出日落三部曲”(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谈”恋爱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黎明破晓前》和《爱在午夜降临前》)。
和理查德林克莱特这样的“时光大师”比,本片导演当然还是差了很多,因为谈恋爱三部曲任何一帧画面看似随意,截下来都是美丽的风光明信片,而《香港明日》则只能当手机壁纸,画面层次和信息度完全比不上。
但不管怎样,《香港明日》小清新纯文艺的定位和浓浓的城市宣传片的气息,注定主角俩搞不起来。
既然这样,我就索性浑浑噩噩将就着看吧,结果看得挺舒服,像听一个比我年长一两岁、脾气超好的女人坐在一间光线柔和的房间里细声细气的讲了一个发生在昨天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想,其实找片看真的没必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片荒,所谓的好片烂片、好不好看,这种界定是毫无意义的,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什么叫适合?
就是能让你看完之后觉得舒服。
如果下午我打开的不是《香港明日》,是《喜爱夜蒲》、《肉蒲团》,那我可能会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浑浑噩噩,但是刚好打开的是《香港明日》,它没有用任何勾人的手段营造看点,而是自然而然地带我进入情境,我觉得这样挺好。
事实上我喜欢的片子基本上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任何想强行拉我入戏的片子,我都会产生叛逆心理,这种强行既包括影片内的,比如一上来就是剧烈的打斗、裸露的肉体,也包括影片外,比如下跪。
在看之前,我可能会在手机上捕捉到关于片子的信息碎片,并大致拼凑出它在我脑中的样子,但是下跪这种行为等于把我强行拉入了一个固定的认知:这片子问我要钱来了。
我会怎么干?
我会猛烈拒绝掉之前信息碎片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那个感性印象。
不过话说回来,我本来就不打算去看《百鸟朝凤》,因为我一听到唢呐的声音就烦躁,我认为这是一种应该早点消亡的乐器,结果导演用它来传递情怀。
这种大设定我就反感,你再一跪我就更不去看了。
对这个行为我有一整套的阴谋论,但我今天不打算写,因为再不吃外卖就要凉了。
微信:野评人2016年05月20日18:35
作为有HK情结的港剧迷,想给五星。中环半自动扶梯,SOHO,石板街,煤气灯街,兰桂坊,天星小轮,维港,庙街,大排档等都是熟悉去过的地方,简直是旅游指南类电影。noughts and exes的hearts也很好听。但男女主命运般的浪漫相遇与交流还是有精神出轨之嫌,结尾两难抉择处戛然而止的剧情设置还是四星吧。
难看
人生何处不相逢…
先上过床再看看怎么样先吧,现在属于得不到在骚动
歌好听 otherwise u guys should just shut up and fuck
想学爱在但没学到,拍成了香港风光片,或者说面向欧美观众的亚洲文化猎奇片,几首 My Little Airport 也救不了这样的 superficial。
夜色撩人,纵有订了婚的男友和quit job 也相伴的宾大女友呢。you don't hurt them,but you have already done it
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开放式结尾,很纠结。 OST要寻来听一下。
冲大山地看的。一开始以为是hk深度游宣传片,后来发现是山寨《爱在xx》系列,而且三观奇歪,即骄傲又自卑,呵呵,感觉这已经是在强行压抑编导的愤世嫉俗吐槽的心情了。对话非常无聊,是低端山寨作业。吉米钟还是挺可爱的,比之前的比如小美穗那种角色可爱多了,,就是角色太傻逼。。
迷茫是一时的。
比before 系列差远了啊 化学反应都是强行表演 换个亚洲女演员实际还是美国人 吐槽香港
从眉梢中感觉到,从眼里看不到,仿佛已是最直接的裸露。分寸感拿捏得很好。互相试探,暗里着迷,保持着距离感但又充满了暧昧气息。把香港拍得真美,霓虹街道,喧闹人声,浮夸的天际线,对这个城市陌生的淡淡疏离感。两个彷徨的过客,两个晚上优雅而安静的调情,只差一句冲口而出的释放,迷人又撩人。
用粤语俚语来说就是“姣婆遇上脂粉客”, 一个俗套的故事,可能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兰桂坊酒吧街上上演。三颗星给那些熟悉的香港街景。
三星半,女主大概是编剧自己吧。#从苏黎世回北京的飞机上
为了看这片特意买了张国泰的机票。男主的人设是个35岁了还文艺得近乎天真的HSBC犹太banker,我平生未见;妹子更真实些。两种身份的设定和碰撞确实有趣。日出日落融为一个切身的小品。然而我的青春和香港素昧平生,地毯式抚摸这座城市的镜头看完,我只默默截屏记下了那些吃喝的地方。
實在太難看 對白毫無營養.. 空洞 故事根本就寫得差 拍的timelapse和街景和旅遊發展局差不多 一般香港攝影師都能拍出來 這片同學生作業差不多...
舍不得辜负这段相遇,但继续下去是一个太大的决定。我努力过了,不喜欢你,真希望能结束于谈天说地。怪这个城市太快吧,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们还生活在昨天。
和前男友類似的故事。兩個人在香港的街道上從天黑溜達到早上。每一次見面都以為是最後一次。這部電影是在一起的時候他來香港看我時我跟他說過的。不知道他有沒有看。除了故事發生在香港,每條街道都走過以外,沒有一點比得上愛在系列啊。Jamie Chung驚艷。
一点mla的氛围感都冇
香港低配版《爱在....》,两次偶遇都在渐入佳境时戛然而止,杀观众个措手不及,精彩。情感拿捏得不错,选角也颇有眼光,夫妻档火花四射,颜值和表演都撑得住,加上霓虹灯下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建筑,赏心悦目地看了个俗套的出轨故事。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