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上海影城sho场次。
很难讲这个电影有什么剧情;很难讲天津的作用是什么;很难讲为什么女一的部分都看着像毫无作用的MV,为什么这么巧合的拍的这么唯美,很难讲新时代的编剧水平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现在编剧的门槛到底是什么,是爸爸是谁,二舅是谁吗?
都很难讲。
不难看出,在限制+人情+关系户的背景下,曹导很难还原出当初的电影的水准了。
希望曹导未来还能有一些纯粹的创作初衷。
今日的票钱算做曹导以往电影的啦。
曹保平的技法已經定型,從能力上來說他平庸得像是一枚乾癟的柿子,有味兒,難嚼,關鍵不嚼你也知道它是什麼味道,那幹嘛硬著頭皮嚼?
從情感表達來說,他濃烈,他憤怒,這是好的,但他駕馭不了,也許在文本層面它是好的,也許它應該停留在文本層面。
畢竟導演最難也最基本的是用畫面具象自己心中的滋味,並且說服觀眾,這是縈繞在你心中唯一的解法。
你可以不喜歡,可以不承認,但你不能否定它,不能否定那個畫面,那個人物的舉措,那句用眼神說出來的台詞,光從哪裡來,人物該如何在再不能往前一步的困境中全身而退?
這都需要導演來解答,而曹保平做不到,他縷不順,太多東西對他來說太重要了,以至於人物是可以被情緒吃掉的,他有一種年輕的漫畫式的敘事嗅覺,這說明什麼?
廉頗老矣。
让郭麒麟演这个角色的真是个天才,流量不用投就来了。
郭麒麟,在外面是郭德纲的儿子,德云社的少班主。
在家里却是外人,没有自己的房间,刷牙没牙刷。
同父异母的弟弟说“这不是你家,是我家”。
郭麒麟从小是被穷养打压长大的,可轮到弟弟却成了捧在掌心的宝贝。
没有对比就没伤害,也正是如此才寒了心郭麒麟学了十几年的相声,转身就进了影视圈,是德云社不赚钱不香吗实际上德云社给他的就是法人,法人是干啥的,是背锅的。
今天小乔和大家看的就是《脱缰者也》曹保平导演方唱 王馼联合编剧郭麒麟 齐溪 孙安可 常远 张本煜等领衔主演豆瓣尚未开分,推荐指数二星正在影院热映,有钱又闲的可以去看看
最近小乔在看《喜剧之王单口季2》,郭麒麟的点评水平还是蛮高的也看了他挺多影视剧,演技算不上精湛,但中规中矩还是有的就是相声腔有点重,但这次背景是天津这味儿不就对了嘛
接下来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郭麒麟饰演的马飞,从视觉上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坏孩子的形象开着拉风的跑车,载着超扰民的音响单手开车真的超装,装的很洒脱,实际上也是内心不甘的小朋友
虽然出场很帅,但欠了一屁股债家里人讨厌,女朋友要分手看起来酷炫的跑车,实际上也是破车改造的这次他回家就是和姐姐们争夺家产他认为父亲觉得对不起他,房子说留给自己,可是姐姐觉得他是混子,早就离开家了,不配分遗产
其实整部电影逻辑很不合理,在90年代拆迁款就能有80万那这个家庭怎么看都是超中产家庭可是却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把时间划到零几年,就合情合理了
柳杨饰演的大姐,主张拆迁款的弟弟的,典型的中式大姐齐溪饰演的二姐,认为他没有尽到孝心,不该给他
胡朗荃饰演的李嘉文,是二姐的儿子,也就是马飞的外甥于是马飞决定假意绑架外甥,逼迫二姐就范给他拆迁款,他好还掉欠款,然后和心爱的女朋友结婚
外甥跟这个陌生的舅舅走,一开始只想少挨一顿打谁承想就变成了绑架,他是聪明孩子,好几次就差点逃跑成功了马飞一开始只想吓唬一下他二姐,只是想要拆迁款谁敢想真的就变成了绑架,自己和朋友也成了被绑架的
孙安可饰演的朦朦,马飞的女朋友说实话看之前最担心她会拖后腿,结果表现还真不错人设也好,三观蛮正的,就是多少恋爱脑了知道马飞绑架自己外甥的时候,第一时间是对他发出鄙夷,知道真相后会照顾屁子可惜了就是恋爱脑,脑子不好使跟着马飞什么都没得到,还搭上了一只眼,就这样还要去帮马飞求情
张本煜饰演的杀手,是这次事件最大的意外他的出现就是意外,想不到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他直接把假绑架变成了真绑架张本煜这次又狠出了新高度,在狠人赛道上越走越远
几方势力交织错乱,最后真的闹出来了人命前面的三分之二都很有意思,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但结局就挺糟糕的原来二姐不是不想把钱给弟弟,而是不想被他乱花原来他们真的对不起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说清楚呢差一点弟弟就被追债的搞死了,那又算谁的所以二姐真的有想把钱给他吗?
就像爸爸究竟爱他吗?
那个小孩演得不错,很多笑点也是在他身上最后提醒各位朋友,规范行车,文明上路!
鉴定结果:玩脱了的不仅仅是马飞,更是导演。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文/梦里诗书 曹保平在《脱缰者也》中以上世纪末天津的地域和时代为底色,试图将喜剧与犯罪类型片融为一体。
然而没有逻辑的荒诞,使故事经不起推荐,行为动机的欠缺,使人物显得空洞苍白,这最终让电影所谓的幽默变成了尴尬,既无法让人会心一笑,更如坐针毡。
故事的起源是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多年未归天津的他,实则生活一团糟;家里父亲过世,母亲不管事,大姐忙着帮衬,二姐攥着理性要离婚,80 万拆迁款像根刺扎在一家人的矛盾里 ,马飞绑架二姐孩子的举动,本可成为撕开家庭裂痕的关键。
但影片偏要绕开逻辑的支撑,用一场又一场 “为了荒诞而荒诞” 的巧合填满叙事。
正因如此,喜剧内容的过度涌入,是这部电影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它与曹保平过往作品最刺眼的分野。
不是说犯罪类型不能掺喜剧 ,《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是贴着人物与现实生长的, 但《脱缰者也》的包袱则是硬塞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包袱填充,使电影在开始不久便失去了地气,种种脱离现实根基的设定,没等故事铺开,就先撕碎了它的真实性;所谓的 “时代风格” 成了表面文章,为幽默量身定做的夸张造型、刻意摆拍的复古背景,非但没贴上现实,反倒让故事像隔了层毛玻璃,看得人莫名其妙。
巧合的滥用则使电影失去了逻辑,电影中所谓的暴力也好,绑架也罢,都给人一种一眼看假的感觉,拿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反派形象来说,它没有合理的人物动机,种种行为更难自圆其说,电影中的很多角色到最后殊途同归,给人一种不正常的表现,而原本该承载人性的犯罪线,本质上沦为了服务喜剧效果的工具。
对比曹保平过往作的厚重,《脱缰者也》对舅舅绑架外甥的处理显得格外浮于表面。
由此当电影过半,导演对叙事结构把控俨然趋于失控。
然而影片又采用多线叙事,除了马飞与外甥的绑架主线,还穿插着二姐的离婚抚养权争夺、黑帮团伙江湖恩怨、矇矇情感纠葛等支线。
这些支线彼此间缺乏真正的勾连,导致后期逐渐走向混乱。
剪辑上的跳跃皆在服务于所谓的喜剧效果,而天津地域文化的融入,方言带来的新鲜感并没能持续太久,地域最终沦为了浮于表面的包装,而非故事生长的土壤。
与叙事、类型问题相伴生的,是主题表达的浅尝辄止。
影片试图延续曹保平对原生家庭的探讨,将马飞 “脱缰” 的原因归结为原生家庭的童年创伤,可这一核心动因缺乏情感铺垫,很难在最后完成真正的情感升华,反而让 “脱缰” 本应承载的挣脱家庭与社会规训的隐喻,彻底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苍白使电影既失去了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也让电影在最后看来只是无病呻咛。
《脱缰者也》是曹保平迄今为止在我看来最让人失望的一部作品,它最尴尬的处境,莫过于它以 “脱缰” 的姿态试图突破类型边界,却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什么也没做好,电影本身就仿若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方向。
你能想到,曹导讲这样一个故事,是要让观众从中体会什么呢?
社会不会惯着熊孩子,只有家人会惯着,好好珍惜亲情么?
一个熊孩子长大后,又闯下了一个更大的祸,惹上了不该惹的人,玩命之下,终于被家人和警察成功解救的故事。
最后,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熊孩子挨了一刀,住院两周后傻了,智商回到小朋友,熊孩子漂亮的女朋友瞎了一只眼。
但家人都幸福的相爱着。
郭麒麟就是这个熊孩子,他当着最小演员的舅舅,但怎么看,他都不太像个坏孩子,而是一个犯浑的熊孩子。
他向家人要钱还高利贷,不给就绑架亲外甥勒索姐姐。
好吧,我相信有报当年少管所待了三年的仇,故意为之。
当年捡块金表,在那招摇,他姐明说这来路不明,要还回去,但他不肯,结果就当抢劫犯罪送进去了。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痛恨姐姐不相信他。
但有没有想过,他据为己有的金表来路不明,本来就不是你的,而你姐劝过你,该怎么做,你听了么?
为什么不信你?
因为你熊惯了,谁的话也不听。
想要人们理解这样一个男主角,他本是好人,只不过遇到了真正的坏人,他激发出了内心的善良,与恶势力对抗,最终,以惨烈的代价懂了事,被社会管教过后,做起了听话的小朋友,不惹事儿了,于是,这一家子都安生了,过上了和谐美好的生活。
是这样吗?
这部电影的海报上还宣传着喜剧电影,但我没觉得有啥可笑。
电影院里一声笑声都没有,相反,还很沉重。
是反讽手法吧,玩的是黑色幽默。
熊孩子熊到家了,可笑吧!
电影很简单,小成本制作的故事。
人物也不复杂,几乎清一色的平面化刻画。
高利贷老大,就是大腹便便的黑恶势力。
杀手,就是一个楞货,还是内蒙口音,简单粗暴要钱杀人。
姐姐就是一个冷静自持的家长。
要离婚的姐夫,也只有一个不想离的面。
女朋友演的最出彩,孙安可演出了爱与痛的复杂情绪,泼辣感十足,经历这些,透出疯批特质,放在普通人身上,不疯也难。
郭麒麟的表演一般,算本色出演吧,个人特质鲜明,倒也不违和,完成度不错。
这个电影流于表面,讲了故事但没有上价值,倒不是说非要在电影里表达什么,而是在我看来,电影总得给人们留下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多少探讨一下家庭伦理,或者亲情的边界,爱的程度,纵容与溺爱,或者管教也是爱等等…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往内心里走一走。
演技可以往内心走,同样,故事也要往内心走。
人物转变,在一场闹剧中会产生各种变量,离婚的人会不想离,开始诊视情感,熊孩子会成长,懂得了每个人爱的表达不一样,懂得了姐姐的用心良苦,女朋友从感觉被骗想要放手,到经历一场发现他的纯善,死心塌地的爱上…可惜,电影都没有触及。
所以,这部电影在我这儿,没有及格。
当"狠"变成"哏",曹保平输给了自己366万。
这是《脱缰者也》上映首日的票房数字。
作为曹保平"者也"系列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这个数字比电影本身更具黑色幽默意味。
4.1%的排片占比、6.1%的上座率,预测最终票房不超过2000万——这位曾经的"影帝收割机",在2025年的暑期档交出了一份让人尴尬的答卷。
更尴尬的是,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能超不过2000万元。
对比《烈日灼心》的3亿票房,曹保平这次的"脱缰",更像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自我阉割。
郭麒麟的"少班主困境"与曹保平的算计选择郭麒麟担纲主演,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商业算计,也是最致命的创作妥协。
郭麒麟自带的天津腔颇具喜剧感,让马飞的吊儿郎当显得格外真实。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一个相声演员的"包袱感"压过了角色的真实性,当观众看到的是"德云社少班主"而非"马飞",电影的沉浸感便荡然无存。
更讽刺的是,郭麒麟近年来的"综艺狂魔"形象,让他在大银幕上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郭麒麟表示,自己在剧组时为了保持精力一直规律作息,这有助于减肥。
这种"敬业"的表演,恰恰暴露了他作为演员的稚嫩——真正的好演员,不是靠减肥来塑造角色的。
看看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威廉姆·H·梅西专程飞到纽约,半开玩笑地"威胁"科恩兄弟:"如果不给我杰瑞·朗迪加德这个角色,我就把你们的狗射死。
"这种对角色的渴望和理解,是郭麒麟这种"资源咖"永远无法企及的。
从"黑色"到"哏色"——曹保平的创作滑坡《脱缰者也》反其道而行之,《追凶者也》的荒蛮西部的粗野张狂,《脱缰者也》主角郭麒麟和一众角色的天津方言,地域自带的市井味道,让这部新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荒诞与喜剧气质。
然而,这种"完全不同"并非创新,而是倒退。
曹保平曾经说过,《烈日灼心》是更严肃、更正向的剧情片。
《追凶者也》不是一个需要特别使劲的故事,只需要写几个生动的人物,写得好看就行。
现在看来,《脱缰者也》连"好看"都做不到了。
故事油腻,奸滑,强制设定为上世纪末天津的荒唐故事,却强尿了一通西部色调:一个笨贼,几个草包,一帮聚众的文身肥膘二流子。
这种不伦不类的风格杂糅,暴露的是创作者的迷失。
对比科恩兄弟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紧扣死亡哲学,情节不落俗套,剧情构思缜密,而其表达的主题往往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
而曹保平的《脱缰者也》呢?
只剩下了廉价的巧合和尴尬的"哏"。
天津不是明尼苏达,方言救不了烂片《脱缰者也》以天津作为主要叙事空间,全片在天津实地取景拍摄,并采用天津方言对白,将天津人特有的"哏都"幽默融入千禧年代的时代背景。
但方言不是万能药。
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同样有浓重的明尼苏达口音,但人家的核心是通过低成本的、小规模的制作和自己的演员公司,他们的电影通常不能与黑色电影、讽刺、黑色幽默和荒谬分开。
曹保平显然误解了黑色幽默的本质。
黑色幽默不是让演员说几句方言俏皮话,不是在煎饼摊旁挥舞砍刀,更不是用天津快板配追车戏,唢呐声里汽车撞得稀烂,生生把生死时速整成坟头蹦迪。
真正的黑色幽默,是对人性荒诞的冷峻观察,是在绝望中发现可笑,在可笑中看见悲凉。
原生家庭的陈词滥调与主题的虚无80万拆迁款的分配展开,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荒诞感。
但荒诞不等于深刻。
曹保平试图探讨原生家庭创伤,但这个主题早在《狗十三》里就已经说尽了。
到了《涉过愤怒的海》,本身原作提供的丰富的阶级内涵和议题却被曹保平弃之不用,似乎回到了《狗十三》的原生家庭议题。
现在《脱缰者也》又来一遍,只是把背景换成了天津,把演员换成了郭麒麟。
这种创作上的原地踏步,暴露的是曹保平创作力的枯竭。
更要命的是,行为动机的欠缺,使人物显得空洞苍白,这最终让电影所谓的幽默变成了尴尬,既无法让人会心一笑,更如坐针毡。
2025暑期档的缩影:华语电影的集体迷失《脱缰者也》的失败,不仅是曹保平个人的滑铁卢,更是2025年华语电影的一个缩影。
国产片在暑期档没有一部达到了预期,今年暑期档的平均发行价较去年下调了5元。
但更低的发行价并没有吸引观众进场。
这背后反映的,是华语电影在创作上的集体迷失。
导演们要么沉迷于空洞的类型片模仿,要么困在自我重复的舒适区,要么像曹保平这样,在妥协中失去了锋芒。
与"父亲"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其黑暗性之不可解与传承性的表达,具有如今华语电影中罕见的表达勇气——这是对《涉过愤怒的海》的评价。
可惜,这种勇气在《脱缰者也》里荡然无存。
"者也"系列的终结,还是曹保平的终结?
曹保平凭借《脱缰者也》获得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这个奖项,或许是对曹保平过去成就的肯定,但绝不是对这部电影的认可。
从《光荣的愤怒》到《烈日灼心》,曹保平曾经是那个敢于在审查边缘游走的导演。
曹保平说:"电影这东西,如果我想拍,每年都能拍一个。
但电影是我真正喜欢的职业,我看中的是作品里究竟有没有能打动我的东西。
"可惜,《脱缰者也》里,我们看不到任何能打动人的东西。
这部电影最大的黑色幽默,或许是它的存在本身——一个曾经锐利的导演,选择用最安全的方式,拍了一部最无聊的电影,然后在暑期档的尾巴悄无声息地上映,像一个笑话。
脱缰的不是野马,是创作者的灵魂回看科恩兄弟,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是猶太人,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猶太人家庭,他们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文化根基,却能在黑色幽默中触及人性的普遍性。
而曹保平呢?
他想学科恩兄弟,却只学到了皮毛;想讨好市场,却连基本的票房都没有;想保持作者性,却在妥协中失去了自己。
《脱缰者也》,脱缰的不是故事里的人物,而是创作者的灵魂。
当曹保平选择用"哏"代替"狠",用算计代替真诚,用郭麒麟代替真正的演员,这部电影的失败就已经注定。
或许,这就是当下华语电影最大的悲哀——我们有技术,有资本,有市场,唯独没有了创作的勇气和诚意。
最后一个黑色幽默是:这部讲述"脱缰"的电影,恰恰是被各种缰绳死死束缚的产物。
稀碎又混乱,不值一看。
曹保平、姜文 、管虎,几个60后导演,感觉集体进入了创作的更年期,好像突然就不会拍电影了。
新作品都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潮热和躁郁,用故作阳刚的亢奋掩盖表达的不举,用爹味十足的腔调隐藏思想的落伍。
了无新意的主题和苍白无神的故事,却刻意舞台化、符号化、寓言化和仪式化。
眼睛直勾勾盯着票房,又扭捏着艺术家的姿态,最后只能是荒腔走板、一地鸡毛,真正的“脱缰者”了。
这个名字如同预言,可以直接总结全片。
整部电影彻底失控,从表演到剧情,一泄到底。
很难想象这个时代,还有人会讲一个没那么坏的“混混”的故事。
这里的家庭,继承着导演最喜欢的“原生家庭之殇”和家人深沉又压抑的爱;这里的爱情,还是王朔那套空姐爱流氓的俗烂,没了只眼,但出个洋相就能立马和好;这里的幽默,还是滑稽、显眼、出丑,摔臭豆腐然后滑一跤的把戏。
像一堆糟朽、腐臭、破败的可再生资源,混乱地纠缠在一起。
实在受够了这几个60导演的自以为是,他们的电影里,总是满载着没来由的愤怒,没来由的激动,没来由的抒情,没来由的冲突,最后,再无比油腻地冲你来一个秀才式的wink。
看,叔我多风趣~除了“涉过愤怒的海”式的严肃,还能黑色幽默一把,你就说全面不全面吧?
这潜台词几乎穿透银幕而出,在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不停刺挠着我,让我坐立难安。
曹保平曾经是懂黑色幽默的,比如《光荣的愤怒》。
《追凶者也》也还行,玩归玩闹归闹,但逻辑和动机都还有。
到这部《脱缰者也》,彻底飞了,天津就是中国的“佛罗里达”,逻辑不存在了,所有现实意义也都不存在了,一切都可以以口音的名义荒诞起来。
哪怕满屏天津话,它也是不接地气的,剧本像是服务神性寓言的强拧作文,费劲巴拉地把各种脚不踩地的角色捏在一起,煞有介事,不就为了凑个“西游记”嘛?
又是古庙,又是仓颉,又是垂直而落的照明弹,故作深刻又生怕观众看不出隐喻,一副“你知道吗”的口吻,和絮叨的北京出车司机师傅同种同源。
电影完全浪费了天津,里面除了口音和骂人根本没有任何“津味儿”,它就是把故事圈禁在几个有限的封闭场景中,一伙人用情景喜剧方式来表演,也不跟你讲道理讲逻辑。
你不知道导演到底想干嘛,那点基于房子的家庭矛盾,不管是尺度还是幽默感,都比北京和上海本地频道家庭矛盾调解节目差老远了。
最扯的是吵闹半天,这家其实根本没坏人,个个都刀子嘴豆腐心,看似最大恶人其实是忍辱负重,为弟计深远。
分明是个文明五好家庭,硬搭出离谱的黑色犯罪干嘛呢?
还不得横批个“温良恭俭让”,再补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纸尿裤,绝不撒汤漏水。
大家结尾包饺子,感情还是个合家欢。
这部电影甚至不值得对表演或者故事做任何具体的讨论,它实在太不值得。
通篇都是对付和拼凑,“乐呵乐呵得了”。
它甚至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坏人,地头蛇带一窝穿工服的小弟,结果嘴炮没打完就挂了。
最后还得搞个莫名其妙天生犯罪人的变态来成就男主一把。
是,像《追凶者也》里的张译一样,还给人写了个小传,我仔细一看,好嘛,还是“原生家庭”的痛!
抹“万金油”上瘾了。
电影唯一值得肯定的,只有美术和摄影,导演的基本功还在,大量倾斜构图比较有意思。
选角有心,郭麒麟对父亲的追问,结合他自己的经历,会穿出剧情,与现实共振,额外多一分真实和触动。
但也就仅此而已,对于一部坍塌式的电影于事无补,它唯一的结果就是被忽略,被吐槽,最后被遗忘。
这样的电影注定要被市场和观众教育,它票房垮了,一点不冤。
《脱缰者也》这部电影怎么说呢。
看地出曹保平导演是花了心思的,无论是电影的置景,摄影,还是文本的复杂度看起来都还不错。
导演非常想营造出一种类似《大福普拉斯》那样的荒诞和宿命感,同时还想构建一个《无人区》那样一个黑暗而讽刺的世界。
但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这部电影跟觉就像一个四不像。
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
一是导演贪多嚼不烂,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二是今天的电影创作环境就不可能容忍导演心目中理想电影的出现。
首先无论是《大福普拉斯》还是《无人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电影,就连黄信尧和宁昊导演之后作品也没有超越自己的前作。
更何况想要两者兼而有之。
因此电影《脱缰这也》就在荒诞的幽默与黑色的肃杀气氛中来回摇摆,相互消解。
举个例子:当杀手小六因打游戏想要勒死猪头肉的时候,马飞和蒙蒙已经和大打出手,又是水壶咋砸头又是胡扇耳光,眼看暴力就要升级,小六马上就要反客为主了。
可一切忽然戛然而止了,接着又开始了天津话的相声桥段。
导演既要又要的心态还导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细细的打磨剧本合理性。
因此你会看到,电影的氛围和质感其实还是不错,但情节却是漏洞百出,完全经不起推敲。
蒙蒙为什么一只带着船厂瞎混,她没有家吗?
她去找杨保全谈判的逻辑是什么?
她明明已经有了流产的迹象为什么还是活蹦乱跳的?
马飞绑架外甥到底是六亲不认的真绑架,还是弟弟和姐姐恶作剧?
小六多位全片唯一真正的恶人为什么直到警察堵门才想起来要钱?
孩子都有生命危险了姐姐为什么还不说出自己的良苦用心?
这些琳琳总总说不清的情节贯穿全片。
另外作为黑色电影,有一个铁律。
那就是故事里的角色不能有好人,也就是说所有要么是小人,要么是恶人,再不济也得是个懦弱人普通人,而在黑色电影里懦弱的普通人一定会成为小人和恶人的猎物,从而死无葬身之地。
但今天的电影的创作环境显然无法容忍这一类作品存在。
实际上就算在当年宁昊导演为了《无人区》也是付出沉重的代价,电影延后上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演个人上了总局的黑名单,从此不会得到任何的奖项,尽管这样,电影的结尾还是被迫做了正向的补拍和修改。
而在原版的《无人区》里营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丛林社会,所有人物都有不同动物的符号对位。
而《脱缰这也》导演显然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故事。
父亲害儿子坐牢,姐姐霸占了弟弟的家常,弟弟就绑架外甥要挟姐姐,结果弄巧成拙,倒是请来了真正的恶人,以至于自己无法收场,最终导致家庭和自我的毁灭。
单单看这么一个故事框架,是一个相当黑暗的独属于中国的荒诞故事。
但最终呈现的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创作环境导致导演无法让故事一黑到底。
比如说马飞和姐姐马慧本应该是狗咬狗一嘴毛的人物关系,硬生生给写成了春晚小品式的一场用心良苦的爱的误会。
小外甥李嘉文和女友蒙蒙已经她肚子里的孩子,本该是姐弟利益之争的牺牲品,但最后却是一场全家郊游的合家欢结局。
那么这些有没有可能是导演能力不够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导演曾经做到过一黑到底,那就是他2016年的作品《追凶者也》。
那部电影导演就营造了一个黑暗而绝望的世界,张毅饰演的董小凤既穷凶极恶的抢劫杀人犯,同时也是被更大的恶逼的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而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本应该也是类似的角色,但最终呈现却是一个假流氓真暖男。
整个电影从开始就弥漫着荒诞的色彩。
导演选择红色作为整部电影的基调颜色,既与马飞的性格有关,轰轰烈烈,敢作敢为,又与犯罪相连。
还是因为大林出演,说实话,马飞的角色很不讨好。
带点窝囊,但有时又很艮;刚开始觉得对女人不那么在乎,但宁可被抓也想带着萌萌一起走,危急关头首先安顿的也是萌萌;对家人充满怨怼,一直怨恨二姐和爸爸,但当他知道大姐夫生病的时候,其实那一刻他是触动的。
不可否认,曹保平导演把这个角色描绘的很生动很血肉,但是马飞这样一个人在生活里,其实是所有亲戚都会让小孩子远离的那种。
他们不会去管这个人是因为什么变成这样,有多少委屈,他们只会觉得这就是个混子。
很抱歉,我也是如此。
导演想用电影描绘中国式父子,不沟通不信任,用严厉代替爱的表达。
最后通过姐姐的话,来说明真相,可能这种关系到最后还是不会和解的,只能伴随着生命的逝世和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我觉得马飞在外甥大哭着喊“救救我舅舅”那一刻,已经放下了,不重要了。
结尾导演留了个谜,二姐听到马飞说话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所以,马飞是真的呆了还是装的呢?
> 天津方言的幽默感也救不了的剧情漏洞,郭麒麟的观众缘也撑不起来的角色苍白,曹保平这次真的“脱缰”了。
《脱缰者也》这部影片,堪称2025年影坛一次令人唏嘘的“翻车”现场。
曹保平导演以往作品中的锋利与深刻,在这部影片中仿佛被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裹住了——外表看起来鼓鼓囊囊,一口咬下去却发现馅料稀疏。
影片讲述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因债务危机,打起了自家80万拆迁款的主意,进而策划了一起“舅舅绑架外甥”的荒诞闹剧。
这个本可深挖家庭矛盾与人性困境的设定,最终却沦为了一场逻辑混乱、动机不明的胡闹。
角色塑造:全员工具人,为剧情服务到失去自我马飞这个角色,仿佛是编剧用脚写出来的——嘴上喊着叛逆,行为却飘忽不定,一会儿不顾一切,一会儿又良心发现,变来变去想一出是一出。
他对原生家庭、成长创伤的探讨浮于口号,根本撑不起心理转变。
其他角色更是一言难尽。
齐溪饰演的二姐口中说为弟弟好,行动上充满控制欲,但剧本没给她足够的空间展现;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小六尤其生硬,一个人狠话不多的爆炸头杀手突然介入多方角力,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纯粹为了给追逃戏加把火;大姐夫用假癌症诊断骗钱买赛鸽,二姐夫跟踪偷拍前妻,这些支线都可以用来丰富故事和人物,结果只是潦草带过。
叙事逻辑:脱缰的野马,失去的方向影片自打马飞开着跑车从学校带走外甥之后,情节便一步步失控。
很多地方连刻意制造巧合都懒得弄,直接把人物降智或涂改性格来往下续。
看到一个多小时,观众忍不住会问:我是谁,我在哪儿,眼前这群人为什么非得走到这一步?
《脱缰者也》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它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
它既想保持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又想要商业喜剧的热闹效果,结果两头不讨好,成为了一匹“没有方向的野马”。
强行和解:创伤与救赎的廉价处理影片前半段拼命渲染家庭关系的撕裂感,比如马飞对父亲的怨恨、姐妹间的算计,到了结尾却全都毫无理由地荡然无存,所有人毫无征兆地和解了。
之前争得你死我活的拆迁款矛盾,被轻飘飘地解决,仿佛那些激烈冲突从未发生。
这种强行大团圆的操作,让角色遭受的苦难显得毫无意义。
为钱争吵、为私心互相伤害的戏码,最终被一家人亲情浓浓去郊游的气氛抹平,透出一种强烈讽刺感——不是对现实人性的讽刺,而是对剧本偷懒的讽刺。
总结:一次失败的尝试《脱缰者也》证明了即使是有才华的导演,一旦失去了对故事的掌控力,也会生产出不及格的作品。
这部影片既不能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又不能让人共鸣它的情感,喜剧包袱抖得再卖力,也只能抖出一堆噪音。
综合评分:5分(不及格)。
建议观众可以选择重温曹保平的《追凶者也》或者《烈日灼心》,而不是在这部“脱缰”的作品上浪费宝贵的两个小时。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曹保平的电影原来也可以这么飞,虽然......飞起来更像是精神病(电影)。电影如果能一直保持群戏的节奏,还是好看的。但......很遗憾,结尾矛盾集中到郭麒麟和张本煜几个人之间,顿时间反而突然觉得索然无味了。
谨慎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还是掉进了坑!1.剧情全程很散,节奏太慢,有很多自以为黑色幽默的东西,实则并不好笑。2.这种荒诞的剧情就必须紧凑,还要各个线索都精彩,最后融合就是高潮,而这全程稀巴烂。3.演员演技都不对,感觉导演也不知道要表达啥,既不左也不右最后选择了最无趣的中间。4.降智。尤其最后结局警察围攻孤庙,有人质,不应该先来个警察谈判?轮得着家属喊话吗!5.他姐有病,看的人极其拧巴,咱不说你弟都被人追杀女朋友被人弄瞎眼,就说你儿子你都不在乎?最后在她爸坟前说的话完全多余。6.论不要相信名导演和做背调的重要性,就不该偷懒,在这个电影上没仔细研究小组讨论!还是太相信曹保平了。7.我愿称之为暑期最烂!
特点是天津话,除此之外没有啦,张本煜演的挺有压迫感的
影片虽然主打的是喜剧色调,但拍得特别有质感,节奏也不拖,尤其情绪的起落和转场处理得很细,导演没偷懒,这才是成熟的黑色幽默。
【0】烂笑了,与《无名之辈2》烂的难分伯仲。不怕喜剧不好笑,最怕的是沉溺自嗨而不复醒来,而全然不知。以为请德云社太子来坐镇喜剧,高不成低不就能混个天津儿相声电影,却没想到弄成个闹剧。跟片名一样脱缰,完全想属于想到哪出是哪出,玩脱了一样,没逻辑,尬笑话,硬黑色幽默,又“假戏真做”,最后童年创伤来了。全然不顾观众死活,贯彻自己的“津味儿”。假高级,真土鳖。更难以想象这出乱七八糟,毫无艺术追求的闹剧,是A类电影节的最佳导演,更可怕的是曹保平拍的。可怕,真可怕。
2025.08.24@保利万和影城with大猫&帮主。片如其名。开篇还不错,越往后面越失控,全方位的。本年度第二次在电影院里觉得怎么那么长还没有结束,同样两部都是大爹电影……被某位嗜隐喻成瘾的导演整ptsd了,搁这阴阳什么呢,有本事先把面上的故事讲明白讲精彩吧!观众只会先为好故事好剧作埋单。作为天津人给这纯正津味儿的电影加一星,听到那些日常俚语俗语怪亲切的,林雪的天津话怎么那么地道!不能理解矇矇为什么死心塌地地把感情投入到马飞身上,因其懦弱自私没担当而致残后依然初心不改,再缺爱的姑娘也不至如此乱了心性和智商。女性角色如此刻板陈旧才能凸显“耀祖”的恶吗?我不相信的故事、情感和人物没办法打动我。男人最后都成为了自己痛恨的父亲,只有这点写实。白瞎了张本煜这么好的演员。
影片里的金表事件特别有象征意义,它成了马飞一生的枷锁。从少管所到后来的绑架,都是围绕这个阴影展开的。
故事算完整。孙安可好美(尤其一身碎花裙)
脱缰者原来是曹保平啊,除了无人问津的导演首作,他的作品序列就没出现过这么差的。这个剧本就不是合格编剧能写出来的,角色的欲求和能力混乱不堪,全片一个有亮点的情节都找不出,简而言之不知道在讲啥。第二糟糕的是摄影,画面在乱七八糟和煞有介事之间打转,但跟美毫无关系。虽然演员人均天津话,但本片是一点天津本土性都没有啊,极其肤浅、悬浮,感觉得跟土味视频坐一桌。金爵奖把最佳导演颁给曹保平只可能是肯定演员的集体发挥,但导演肯定不是只负责这一个事儿啊,全片的完成度都烂完了。
快逃
真盼着能拍出点亲戚争房产的戏码,结果还是“过年的压岁钱我都给你留着,这都是为你好”那一套,而且全是真的
设定还是蛮喜欢的
完全不喜欢 从节奏到人物 从剧情到拍摄 真的一点点也不喜欢
一场闹剧,太混乱,太荒唐,的确是脱缰了,根本控制不住了,基本的逻辑都不讲了,每个人都疯了。曹保平你说你拍了个嘛玩意儿。
太难看了,选郭麒麟当主角就是失败,黑色幽默也让人笑不起来
纯天津味的电影,郭麒麟演这种市井小人物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导演拍亲情像剥洋葱,外层是哈哈笑的喜剧壳,剥开全是呛出泪的生活核
“者也”系列作为曹保平导演作品中调性鲜明的一脉,《追凶者也》时隔八年之后,曹导又带来了一部另辟蹊径、诙谐劲道的《脱缰者也》。影片将镜头对准天津这座充满市民烟火气的城市,让故事在“哏都”土壤中发酵出独特的“津味儿”气质,郭麒麟的“狂野老舅”形象,既承载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又要在荒诞情境中迸发喜剧张力,堪称是他演艺生涯最具挑战性的银幕转身,齐溪、孙安可、常远、张本煜等组成的“质感演员”群像,亦编织出层次丰富的市井浮世绘。曹氏美学此番以地域文化重塑类型片的尝试,较之大家熟悉的川渝、东北式幽默,曹保平显然在火力全开的黑色喜剧表层下,埋藏了更尖锐的审视与叩问。
万事万物皆可包饺子,连这种典型的黑色幽默犯罪喜剧都能包饺子。另外,此片不怕被人误读为破坏民族团结么,毕竟最终BOSS可是个西域来的人。
上影节首映见面会,前90分钟可以打8.5,郭麒麟不出戏,90-110分钟已经收不住了,最后5分钟感觉毁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