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简介: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详细 >
2025-04-12 HKIFF49 流浪汉是时代进程中被淘汰者的缩影,从前的光芒一去不复返。被撕扯的道德观念在洪流中显得那么渺小。由此诞生的人心里的那一点“空白”则需要更荒谬的事情诸如性爱来填充,可那终究也只是泡影而已。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了这部。在我来香港之前,我就是女主这种悲天悯人追求普世价值理想时常为乌克兰落泪的白左,来了香港以后发现这座城市全是那种身处底层却持极右观点连做爱都不忘宣泄沙文主义情绪的性压抑法西斯废青,于是某种程度上我也右转了,像女主妈妈那样,但即便左我也不会继续白左下去。
拉杜裘德的片子我是真的很难看进去
#11048。75th Berlinale-最佳编剧。你们都亮分了我也出来表个态。拉杜·裘德自从转散文电影之后一下打通任督二脉了,这部除了iphone15拍摄没有什么新意。序幕cue自己《为朋友而拍的电影》和《倒霉性爱》,后面女主角的戏基本也是复制《倒霉性爱》的路数,只是更加明确自己立场:在(继续深入)揭批反对(罗马尼亚族)民族主义的同时开始反思并嘲讽白左的圣母心(这个还是值得赞赏的)。去卷罗匈两族矛盾很有可能还是受《核磁共振》启发。我最近几年极其受不了他掉书袋(这次是:完美的日子、布莱希特、日本佛教),罗马尼亚人真不那么讲话……至于跑焦这个问题,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可以政治化的问题(因为完全没有成为影像的基础结构,跟学生酒吧那里至多是表现喝大发了),反倒拉杜裘德的洪常秀化非常成问题……
很喜欢,喜欢这种话唠电影,讨论的议题,演员节奏,都很喜欢。
受影响的人,充满焦虑的影像和对话,减弱戏谑的拉杜·裘德。当他们谈起“欧洲”时,他们在谈论哪一个“欧洲”。意义的生成不再紧要,恍惚地经过那些贫瘠的布景吧。
#Berlinale 75th【C+】流浪汉以一系列幽默的姿态与行为从丛林走入城市和人群,并最终走向自缢。事件作为引子自此终结,但随后并没有按预期般不断发酵对于女法警生活的实质性影响。实际上,在《倒霉性爱》之后裘德知识分子式的表达便以“乐子”的形式寻找对于当下评述的载体。所以空间回溯与叙述重现的重复以法警的迷茫与内疚完成从罗匈民族问题到俄乌与加沙的话题跳跃。然而政治讽刺或是冷幽默的趣味与长对话的观点侧漏更像是“有趣”与“干瘪”的花开两朵,就像后者所出现的意义不明的自动对焦一样。不觉得和洪有联系,毕竟可能像洪的部分都并非创造情景,而是介于小品和文本转译之间。
对伪善的一种伪善描述。导演对政治立场表达得很直接也很表面,不过非常符合反感“白左”的观众,一定会觉得打击精准。我倒是觉得必须承认导演描写了人的伪善自私和利己,甚至不需要考虑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只是生而为人的天然劣根。这样看来给个三星。
49 届 PE,无中字,有的理解还差点。对白很多,喜欢正面对镜头聊。中午刚看了狂聊天的洪尚秀,很难忍住不走神了,没想到这部苹果拍的画质比洪的还好。
iPhone可能是当下最“自然主义”的摄影机,它的算法似乎能将图像调整为人眼对于现实的心理预期:折中的色彩、24毫米的景别(因此不使用Pro型号)、不美化任何东西(即便是美丽的天空和晚霞)、甚至于它的重量之轻加重了图像的不稳定。但如果iPhone是我们轻浮的眼睛,我却感觉到拉杜·裘德不再对嘲讽感兴趣,尽管我们也不再能确认真诚的存在:事物存在,而我发现自己不断在这个不知名的女主角身上回归,她完全诚恳的表演是这台机器的反打镜头(尽管它们的重量可能是相同的)。
反讽得太到位了!观影过程中「乱世先刀圣母」的声音在我脑海里一直徘徊。一个为了流浪汉自杀而深陷自责的大善人,在流浪汉因为自己遵守法律执行任务而自杀之后反而走不出自己的道德困境,用罗马尼亚语,德语,法语或许还有匈牙利语跟闺蜜,母亲,丈夫,学生,神父轮番述说「我错了」「我好内疚」「我为什么不给他工作」让自己成为欧盟祥林嫂。她可以因为内疚慷慨地捐款,取消自己的假期,拒绝和丈夫doi, 却又可以在愧疚的刺激下和自己的学生野战,在深夜宿醉呕吐。神父说得真好「夸大自己的愧疚也是一种犯罪」2025欧陆的圣母们抨击着战争,一边同情着弱者,悲悯着众生,一边又巴不得他们赶紧「死掉」别再加深她们的负担,讽刺拉满!另外女主的台词真的好牛,每次一镜到底的超长对白都让我佩服她。
HKIFF49 @ PREMIERE ELEMENTS,被骂爽了我是拉杜裘德的狗
#75Berlinale Premiere从半小时后就毫无长进的片子,真就去年洪尚秀《旅行者的需求》一样的路子,车轱辘话来回来回来回说。如果祥林嫂第一遍哭丧的时候就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这是欧洲对难民“只说不做”或者只做“表面工作”的反讽,后面睡过去大概也不会错过什么。女主每次夸张地描述难民的死相,大抵也是在说夸大难民的苦难对他们造成的二次伤害和社会歧视吧。罗马尼亚那边是什么政治背景我不了解,但就这个题材而言,拍的不及前年《老橡树酒馆》深刻。这样和iPhone 15一对比,确实还是洪尚秀本尊的DV更让人难忍。
借助祥林嫂式的自述讽刺道德困境背后的无解现实。反复的不停的讲述的委屈感非但没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反而凸显了同情表层之下普遍存在的伪善本性,(禁欲的忧容背后也可寻得刺激的野战),可见批判力度拉满。导演还夹带了略显蹩脚又带幽默的各种“引经据典”。以及与本土社会相关的政治议题讨论,剧本打的相当满。柏林最佳编剧银熊奖归属,值得一看。
真是心态
罗马尼亚街道干部的工作
罗马尼亚City walk/ 祥林嫂本人/ 南泉斩猫,大为震撼
一个社会事件荡起的涟漪,在一般人,尤其是善良的好人心中会产生何等的冲击。拉杜裘德继续用愉悦的方式亮出锋利的匕首,直指复杂的个体样态,在一场场心灵碰撞的对话中,继续混沌人间。酒吧那场戏,每想看清后面的海报,自动对焦就立刻模糊加重,全片最幽默⋯
失望
很好地描绘了欧洲精神:光说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