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的硬伤是年代拖的太长久,到后来就根本没有办法把握了,一些人物几乎无法在里面表达出来,80岁的时候,大儿子至少也要有快50岁了,可是在剧里的演员怎么看也就是不到30,姑姑江德花跟了老丁30年,最后自己的女儿小样一点交代没有。
在40多集里到后来明显看到导演已经无法把握剧情的发展了。
而郭涛和梅婷演老年人还是差火候,表演痕迹太多,还不如老丁的那个演员。
因为要表达文革前的那段差异,编剧舍不得割舍57年反右的情节,又放不下21世纪现代的气息,这熊掌和燕窝兼得的结果就是都得不到,前妻的儿子来矛盾冲突显得莫名其妙,类似这样的关系不要说当时的农民很无奈,就算是资本家小姐也未必就很在意这样的同父异母的关系,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那是个时代的产物,人们不会跟自己的日子过不去。
没反应不可能,反应过了就虚假了。
这部戏的关键节点应该是把握住那几张按照时代发展的家庭全家福,把握住了这些节点,导演就好把握剧情的发展了,而现在弄的不上不下的,连个虎头蛇尾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虎头蛇腰蟋蟀尾。
可惜了!
刷了无数遍的好剧,里面演员演技杠杠的嘞,因为这还刷了一遍,姑嫂两人之前的香樟树呢,好年轻啊那时候,😘😘😘,剧里唯一不太喜欢的地方就是江昌义的出现,虽说那个年代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的事,可能我有点完美主义吧!
我老公说我没电视看了天天看这个,哈哈😄,我就是好看的电视看完一遍还会再想看,情愿反复刷也不想看那些剧质量不高的,没有演技的剧还能叫电视剧么?
爱情生活能在这个样子真的是很幸福,看这个剧真是觉得一家人只要心在一起怎么整整吵吵也不会忘是一家人,男人顺着女人女人也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看似平平淡淡实则轰轰烈烈啊,多少人羡慕不来的爱情,父母爱情!!!!!!
孔笙的影片节奏固然好,但三观跟不上时代了,虽然剧中人物思想受时代影响,但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用歌颂的手法去拍不符合当今价值观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部分观众特别是女权意识觉醒的观众会觉得“不对劲”。
这种电视剧只会加重当代年轻人的恐婚情绪。
遇见想扯证的年轻人时,只用说“恭喜你马上要过上豆瓣评分9.5的《父母爱情》里面的爱情生活”,劝退率大抵百分之百。
这个让无数人想嫁的江德福是什么样子呢?
他会和别人比谁生儿子多,让安杰生了五胎,特别是二胎时为了躲避妹妹与安杰的矛盾而离家,让安杰处于生育危险境地,事后非但没有心疼,反而在与安杰拌嘴时以此事道安杰的不是。
安杰并非家庭主妇,但依然要揽下一日三餐(后有保姆事件),依然被认为丈夫调走后需要放弃工作而从军,依然要丧偶式育儿。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恐怕是第30集时,面对突然跳出来的冒牌儿子,江德福为了面子而默认是己出,气走了安杰仍不知悔改,因安杰不姓江而让妹妹帮忙瞒住安杰,才知他从未把安杰当一家人看待;安杰愤而离家,江德福还带着儿女(除亚菲外)其乐融融地去拍了两次全家福。
许多人无法理解前文所言“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以第30集安杰出走来举例:不关心出走母亲而体谅父亲的俩兄弟在这片段被以正面的“懂事”“成熟”等形象塑造,而不是以“想要升官所以粘着江德福而忽视安杰”这种不良形象来塑造,而后者是“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体现,也就是说人物展现了这种思想而创作者是不支持这种思想的,怎么通过影片表现呢,方法之一是安杰出走,江德福与双儿谈心那不要营造得这么煽情,而营造得暗波汹涌。
安杰常说谢谢江德福让她这么幸福,这真的是幸福吗?
不过是被PUA的女性为了维持心理平衡而对自己的欺骗罢了。
许多人说是因为爱情,这起始于一场见色起意的“爱情”啊,让没有任何精神共鸣的人因这时代规则而绑在了一起。
让一些女性观众喜欢的点大概在于江德福运用特权保护安杰,让安杰在乱世中安了一个家,奶奶辈看着这种情节取个乐还行,但于当今女性而言,与其沦为大男子主义者传宗接代的工具,还的不如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然后被打成右派死了算了。
把“幸福”仅仅寄托于“婚姻幸福”的女性的确算恋爱脑,而恋爱脑的主要形成原因仍是“懒惰”(其中有社会环境带来的惯性思维影响),而真正获取幸福的明智之举是要懂得分散风险,事业上放一点,精神学识上放一点,亲情友情上放一点,爱情上放一点。
不能以这要求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出身的女性,所以我说安杰是个悲剧人物。
男性观众喜欢的点可多了,说起来这算男性向大爽剧,江福德虽立战功,但没有他打战的片段,因为他在战场上超乎常人的表现会让普通男性观众远离对江福德的代入,连讲他事迹都是默音处理,男性观众便更好代入角色了。
看电视的毕竟是现代观众,一个农民出身没啥文化的人,沾了时代的光,娶到有钱人家有才有貌的大小姐,乐死代入自己的男性观众了。
更别说男二二婚娶的四十三岁的老婆还是处女这种让男性观众乐开花的情节。
有的男性观众可能要反驳了,说“江福德因为安杰才几次升迁不成呀”,但问题是剧中没有展现因此给江德福带来困扰呀,剧中人人赏识江德福,道他不升迁是受家庭影响,没人否认他的能力,而实际上应该展现的是他久升不上而带来的舆论压力,例如有人认为他江郎才尽,有人以官高而行羞辱之举……为何不展现这些方面呢,这些方面绝对存在,但被刻意忽视,只是为了男性观众的“爽感”。
话说全片最为动人的戏大概是欧阳懿说自己是“老欧”而不是“欧阳”那段,把知识分子的悲哀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然,片子有优异的地方,但这不阻碍它成为一部不适合当今价值观的剧集。
仍然强调一点:不是不能拍人物的局限性,但要用批判的手法而不是歌颂的手法拍。
本剧的优点太多,本人不是专业影评人无法准确作评,但有一点我必须要说明:许多电视剧都已经掉进了台词耍贫嘴的漩涡,所有演员都成了相声演员与脱口秀主持人,在这股风气刚兴起的时候,的确让观众着迷,可久了久了,这种做作、不接地气的台词风格让人厌烦,最起码让我厌烦。
而上述缺点,在本剧中荡然无存,让人心如甘泉。
如果剧名不叫父母的爱情可以给3星,现在只能给2⭐,剧里的男女主角我没看到爱情,只是权利的魅力转化的亲情而已,不要说过去,就现在有个可以给你全家遮风挡雨、可以给全家的孩子安排工作的丈夫都会被家人供着。
在解放初期,军人有多受老百姓尊敬知道么(当然现在也受尊敬),他老婆有多想不开要出轨自己的小叔,还是一个残疾的小叔??
在那个年代,乱搞男女关系是要被人骂死甚至会被游街批斗的,他老婆有多想不开不要有前途的老公要跟残疾的小叔乱搞?
男主进门看到他们在床上,怎么就肯定是老婆出轨而不是小叔逼迫?
为了给女主让路,整这一出老婆出轨残疾小叔的事这是有多么的离谱!!
男主看上女主的美貌是真的,这算爱情,但女主从来没有过,两个完全不同观念的人走在一起完全是一个看上了她的美貌,一个看上了他的出生背景和身份。
女主后来跟男主一起去海边驻守也是因为要逃避被批斗的可能。
剧里唯一可能是真爱的就是女主的姐姐和姐夫了,可惜不是主角。
这剧里的孩子没大没小没教养对长辈没礼貌大呼小叫的,做个话务员工作居然可以偷听不说还可以到处嚷嚷,这专业性在哪里?
为了丰富女主的感情生活来个不明来历的画家,这画家居然可以在这么重要的地方随便画画??
这是军事重地好不好!!
就现在在地铁里你拿个手机到处拍都会有人来阻止你!
这剧里的首长以权谋私,家里的人想要什么工作就安排什么工作,那个参谋长喜欢葛老师,阻止人家嫁老丁,等自己死了老婆立马找人家了(我感觉这剧是来黑军人的)。
刚有手机的年代(看穿着也知道是那个年代),盘一个洗衣房居然要30万??
那个年代上海买50平方的房子都10万不到!
关键是那对小夫妻还嫌弃😒,喝一壶茶近400元,当现在的市价呢,如果说这剧让人有收获的话就是告诉人们:女人结婚呢就是要找有权有势的男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80%都可以用权和钱来解决,男人呢事业成了就有能力选择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总结一下打低分的原因大致是“动荡年代的特权故事”,“没有触及那个年代的核心”,“不能代表普遍的爱情”。。。
只想对这些观影者问一句,你确定看完这部戏了吗?
是从头看到尾的吗?
整部戏的故事非常流畅,从资本家的小姐在那个年代被欺负到被迫相亲,从不喜欢江德福到深受感动产生好感,从看不起到愿意一起去农村种地,能看到爱情产生的过程。
不可否认安杰幸运,人家女主在几十年后也跟自己的女儿骄傲滴说“你妈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比”,但在经历的过程中,安杰一直是惶恐、不安的,是她跟江德福的爱情或者说丈夫的保护让她度过了那段动荡的年代。
人家作为女主,导演总要选一个视角去讲故事吧?
有权利让她比别人幸运吧?
毕竟片名叫父母爱情而不是父母的艰苦岁月。
但是导演从这个幸运的女主眼里看到了听到了更多的苦难,从资产阶级家庭的受人欺负,到江德华保守思想的愚昧,到渔霸女儿的受人白眼,到穿旗袍高跟鞋就是资产阶级腐朽等等,这还没有触及那个年代的核心吗?
短评中所谓“避重就轻文革十年”,难道正面描写欧阳懿精神恍惚形同木偶,以及酒桌上压抑中爆发“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都不算“重”吗?
难道要导演像霸王别姬里直接展示游行和批斗才算正面描写吗?
本片是根据军旅作家刘静的第一部小说改编,写的就是她父母的故事(当然也会有融合,来自编剧的采访),还有海岛上的生活,她应该是江亚菲和江亚宁的原型(从作者自述的文章里看出来的,她的行文风格绝对是江亚菲,同时也做过话务连的通信兵),怀疑论者可以休矣。
可以说安欣和葛老师是安杰的两个分身,分别代表了嫁给了白马王子和未被军人选择的两种结局。
编剧事事周全,就是要告诉观众,安杰是幸运的,安杰的爱情是难得的。
本片最大的作用是告诉我们爱情和婚姻是有技巧的,要懂得忍让,要包容,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至少我看过几遍以后是向往婚姻的。
一一一一一刷了好几遍了,发现刘琳演得真好,那就像我的姑姑,我的姨。
越到后来越感动,除了梅婷,就数她了。
首先,声明我不是水军,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从我的文字表述水平就能看出来,我是真喜欢这部剧,我曾经不知不觉从晚上看到早上五点多。
下面我阐述一下,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原因,都是我自己写的哦,我自己真实的感想。
1、其实郭涛作为丈夫和父亲都是可圈可点,情商智商具佳,处理家庭矛盾非常有智慧,很值得电视机前的男人们学习。
2、演员实在不错,郭涛每个年龄阶段都非常出彩,尤其他屡次吃老婆的醋,黑脸,瞪眼的表情非常可爱。
梅婷的表演也非常突破,梅婷以前的角色都是大气、知性和端庄,当你发现她在剧里小心眼地撇嘴,和姑嫂讨论自己放屁的事情,真觉得女神开始变成你老婆了。
所以即使剧透也不怕,因为我都反复看他们的表演。
3、人品大爆发,我看完之后只觉得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郭涛因为老婆的出身牺牲自己前途,怕她内疚隐瞒事实。
不揭发假儿子的真相受尽周围人的误解和委屈,但保全了周围。
安杰其实牺牲自己理想却在荒岛上生儿育女陪伴德福几十年。
安欣随打成右派的欧阳懿下乡受苦。
还有德华虽然不识字,但是对老丁真情一片,被拒绝后仍然默然付出不求回报……但是看甄寰传之类感觉啊,激动多疑憎恨等等,关心皇帝妃子的破事干嘛,和我们有关吗?
4、剧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德福背负绝大的心理压力也不揭穿前来认爹的那个孩子,还送他去当兵。
那个孩子其实是前妻和德福二哥通奸生出来的。
表面上看德福是爱面子,其实这样做会让他被冤枉而受委屈,但是这样做却保全了别人。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德福这个流血不流泪的汉子哭泣的背影,他觉得对不起安杰,对不起他二哥,对不起那个孩子。
是其实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剧吧,时代的悲剧也对不起他们每个人,包括他回乡后远远默默看着他的前妻。
这是本剧最出彩的地方。
可是德福在里面表现出巨大的容忍和宽厚,尽量安抚每一个人,尽量给每一个人最好的出路。
这种胸怀博大而深厚,让人惊叹让人感动让人折服!
我是不是剧透了阿,如果通知我删除此段,我没问题的。
5、我曾经无比幻想父辈亲密的感情是什么样子的,这部戏演出了我想象中那种美好和温情,我非常喜欢,也觉得非常温暖。
他们的爱博大深厚,现代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太浮躁了。
夫妻之间为了房子为了钱反目成仇比比皆是。
6、心情不高兴的时候,多想想人性的宽厚和美好,就会多了一份容忍。
不知道处理人际关系,也多看看剧中人物,就会多了一些智慧,有策略地去处理问题,而不是针尖对锋芒。
7、电视剧里这些真爱让人在体会到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这种对情感献祭式的礼颂,也恰是这部剧想要传达的真情所在,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芸芸众生。
看完《父母爱情》,有几个地方让我觉得不舒服,想要说一说。
首先是剧情里从头到尾泛滥的赤裸裸的比较思想。
中国人好比较的文化在这部电视剧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安杰、安欣、葛老师、江德华、甚至王秀娥,不停地比较着各自的爱情、婚姻、子女、家庭。
比较的结果都是不断地强调安杰是多么的幸福。
好像没有比较就看不出安杰幸福一样。
还有江德福跟老欧,江德福跟老丁也是从头比到尾。
怎么看怎么难受。
第二对右派的态度。
不管老欧个性如何,被打成右派承受了那么多年的痛苦,平反后理应得到同情。
结果在他们重游海岛那段,江德福和老王他们还口口声声说人家是右派,毫无同情心。
看到老欧那么受海岛人民欢迎,还愤愤不平。
真是可笑。
还有里面的语言,主要人物的对话,虽然有很多温馨的、幽默的、欢乐的场景,但还是充斥着指责、抱怨、而且江德华那样的大嗓门,听得头都大了。
一直很喜欢这类解放期的父辈们的爱情故事,朴实真实温暖,我们没有经历艰苦岁月的年代,无法理解他们眼中的爱情,看完父母爱情,对那个年代的爱情很崇敬。
放在解放前,江德福和安杰(梅婷 这对男女可真是八竿子够不上关系的两个人。
他们一个是年轻有为、干练果敢的海军军官,一个是从小养尊处优、娇媚华贵的资本家小姐,解放前资本家是被打倒对象,被万人唾弃的。
但20世纪50年代的沧桑巨变让他们俩人走到了一起。
江德福在舞会上结识美丽的安杰,虽然他冒冒失失,又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组建了成分不相匹配的小家庭。
问题是不相匹配的何止是出身,还有各自的阅历、学历以及人生态度,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打打闹闹,吵架拌嘴,俨然成了家庭常态。
安杰其实一开始是看不上江德福的,嫌弃他大老粗,但因为解放后资本家被打倒家庭没落,需要江德福的军人身份来帮助家里,两人从生活的习惯,认知,知识,教育(包括对孩子的教育),生活态度可以说经历了大半辈子的磨合。
江德福受安杰影响改变了很多,安杰也在经历生活后改变很多,从什么都不会的大小姐到什么都会,一生跟着江德福的步伐。
喜欢安杰不论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保持自己讲究生活的态度,自尊心强不服输的性格。
父母年代的爱情是平凡朴实伟大的,是最美的爱情。
羡慕那种同甘共苦走完一生的爱情。
向父母那个时代的爱情致敬。
年少时一点苦都没吃过,资本家里的小女儿千娇万宠长大,父母离世了家里姐姐哥哥都让着谁也不敢说。
遇到政治问题了,恰好从天而降一个军官完美对冲政治风险。
婚姻一路顺风顺水,老公事事忍让,新婚没有公婆问题,生了娃有小姑子掏心掏肺帮忙抚养,三年灾害饿死人的时候家里有牛奶有鸡蛋顿顿吃肉。
自己始终有工作,不用圄于一日三餐厨房内外。
政治最敏感的时候刚好离开了风浪中心,受老公庇护不痛不痒的揭过。
孩子长大了全部安排了好的工作,唯一也就帮忙带了一个孙辈,最大的婆媳问题也在兄弟几个筹款中完美解决,所谓的恶媳妇儿还没开始做妖就被女儿训得话都不敢说。
故意设计的前妻儿子的问题最后也揭开谜底事件反而更体现了老公的爱。
不说是以前,这人生放到现在也没得比了吧。
只能说这部剧更像是披着历史背景的玛丽苏剧,发生在女主身上的任何问题老公都圆满帮忙解决。
唯一可看的可能就剩下夫妻二人日常相处的互动感,确实真实有烟火气。
还有欧阳下岛醉酒那场戏里,醉后的一句“我是老欧,不是欧阳。
”视角调换一下,从安欣欧阳这对出发可能会更动容吧。
解放前资本家大小姐✖️国民党军官,彼此欣赏相知相许,婚后遭遇政治问题,相携下岛共同承担,逆境里互相扶持不离不弃。
有朝一日终于平复,我看你意气风发重回少年恣意,仍庆幸我身旁想携之人始终是你。
人物设定跟《金婚》挺像,但《金婚》现实,这个童话。和父母一起看过,心疼女主的姐姐。爸爸说梅婷那个角色性格不好,我说,一般这种性格的人都是命好的。
难得看完的一部国产电视剧,演的就是我外婆和我妈这两代的故事,麻麻追得很入迷。但我总觉得是在灌输“女人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总之值得一看!
少了那十年
这样的剧高评分并被奉为经典完全反映了社会的畸形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男本位爹味十足,大男子主义漠视且异化女性苦难,从头到尾都在吃女人。
这句刚播时候我就被迫看了几集,那些孩子的演员特别假,郭涛梅婷演技是好但是在这里面奇怪的要死,更别说主题了,就这玩意,还成经典了???哪里经典了???
爸妈可喜欢看了,播一次看一次,我本来对这个类型的剧不太感兴趣的,跟着看了居然也很喜欢。
来 你品品这玛丽苏式的爹味儿
虽然是主角,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故事却没能打动我,倒是大大咧咧的德华承包了我所有的泪点,老丁告诉德华要娶她以后,她又哭又笑的走回家那段真的戳心。 安杰问她,德华,你咋就这么稀罕老丁呢。她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觉得我应该嫁给他。为什么?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就觉得我应该嫁给他应该跟他结婚。那万一结不成呢?不会有万一的,没有万一。
他们在岛上军区的生活,完美避开了城市的风雨飘摇。特权阶级的悬浮恋爱,能粉饰特定时代的苦难吗?既然不能,安杰与江德福又如何代表父母一代?总而言之,是又鸡贼又坏。
有点儿受不了片子里张口闭口的阶级观念
大院子弟的青春回味,真是令人作呕
没看全。两天时间里通过短视频与剧情介绍完整地过了一遍,算是快速浏览完了。一个正直良善、有权力有能力、脾气好对老婆孩子更好的丈夫、父亲(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多么多么地重要,对家庭对家族对社会。
一个特权家庭鸡犬升天、无事生非的幸福生活,在军队保险箱里躲避时代风霜,穿越岁月洗礼,非典型却也不太失真。中国人的情感A片,废话连篇的恩爱秀。
故事讲得好,真是活!
好拖沓。
你笑啥?我笑了吗? 我没笑从此,孔笙多了一个脑残粉
一个资产阶级小姐和一个来自农村军官的爱情故事,演绎了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互相包容与妥协、有血有肉的普通生活情境,展示出男主与女主鲜明的性格特点。总之就是,油盐酱醋不失幽默元素,家长里短流露真情浓浓。
避重就轻了文革十年,毕竟那些东西也是没人敢碰。全剧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欧阳懿摘掉右派帽子,一顿大酒过后痛哭道: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欧阳懿啊!知识分子那点可怜的自尊和自我身份认同在时代碾压下显得多么苍白。
司令和他的军官太太不愁吃喝的一生,带广大群众看到了不队大院的生活。安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干涉孩子婚姻,为名为权算计,对于地方的瞧不起和对农民的瞧不起充分显示了不队思想,高高在上。这哪是父母一生,是我父母所羡慕别人的一生
我不知道,离开了江德福的安杰还有什么,但我知道离开了安家,离开了庇佑得安欣,还可以在苦难的岁月中活出自己,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