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卡森·伦德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讲述了新英格兰一个休闲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在他们心爱的球场即将被拆除之前,我们跟随着这群成年人的幽默和隐晦的感伤,比赛持续到加时赛,白昼渐渐消逝为夜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详细 >
That’s love bro
有点意思又没什么意思,男性电影让人厌倦。With Shooky
极为抽象的时空观,一方面以球赛为轴心,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时序,但在时间的流逝中,通过对群像的“拆解”,如同放慢速度般,创造出一片幽灵般的场域:这些人很想回家,但又必须要完成这场艰难的比赛,他们受往日时光的牵引,自愿放逐在球场。整部电影像是一次高弧慢球,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很难把握情感的具体着陆点。
“看了一个小时了,还是看不懂棒球”,但看着看着竟然有点感动怎么回事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关于时间的电影,通过单一空间内的人物状态来捕捉时间流逝的过程,调度、声音和剪辑都强调实时和在场感,与他们从头聊到尾的棒球、摄影机一直在拍的棒球比赛都无关,观众丝毫不懂棒球也没关系,两对场外观众的对话点了题(可能太直白?),这群无所事事、中年发福的人生命中没有更重要的事可做了吗?所以最终只剩没有回声的空虚。侧面刻画了部分美国人(甚至美国)当下的某个状态切面(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政治评论?
标签式的配方。以框架性的事件构筑时空的边界,然后将繁复的片段和元素细密织入,形成错综多层次的叙事与表意文本。母题依然是怀旧,风格依旧是喜剧主导。从体育电影的角度来看也很新鲜了。努力避开体育比赛本身戏剧性的诱惑,把场外元素置于比赛本身之上(或者至少是分庭抗礼的位置)。用充满文化可信度的细节充盈整个框架,保持了丰富、灵动的叙事和观影体验。还是要感叹下他们这种新鲜的剧作风格(和圣诞夜几乎一样),反叙事的同时又处处都是微观/片段叙事,同时又最大限度渲染情绪和情结。反(经典)结构的同时却又利用了某种框架性,让影片既松弛发散,又形散神不散。多维、叠加态的文本之上,调度又简洁而浪漫。确实新鲜,确实有才华。看今后是否还有其他题材本身的特质能与这种新鲜的手法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了。
片如其名,技术上是对现实的拟态,观影过程就像是在球场边消磨了一个下午。
终将散场,又无比眷恋。
越长大越失去,然后转换赛道或者兴趣,人到中年的毕生热爱,都希望慢一点,失去的慢一点。
大屏幕是有助于看这种难以进入类的电影结尾尽管是要保留那个散场各回各家的意味 但总之没能提档值得更好的处理
看似一场无聊又毫无技术支撑的比赛,实则是人生的感叹,领悟,逝去的青春,焦虑,精神外的处境,也就回到了永恒的话题,我们为之努力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波澜不惊的一场比赛,让我看完的人,心里多了很多对世界的认知的涟漪
某种程度的放空电影。虽然讲的是棒球比赛,而且比赛也不能说完全不激烈,但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松、慢与放空的感觉。背后则是伤感、落寞以及挽歌。情绪真的非常到位了。
利用棒球场的空间纵深来强化时间的触觉,一切注定结束的无意义赋予了影像自由。本片最好的确实是海报。
高中只要有体育课和活动课就是踢球,我们班一队,剩下所有班凑一队,踢到下课或者吃饭。也找学生会组织过班级联赛(后来被学校无情中断),下雪天踢球被校长撞见过,晚自习踢球踢到了跑步同学的脑袋,高三踢球被班主任校园追杀(但高考前一周自发凑起来的最后一赛很顺利),有许多进球和助攻(主要是我自己的~~)现在还记的真切。高弧慢球就像我在中场一个大脚射门,球又高又飘,最后砸到横梁上;就像某个普通的周六,几个哥们从中午吃过饭踢到太阳落山,整个操场都黑下来,大家拖着快抽筋或者已经抽筋的身子告别,高中就结束了。
如果不懂棒球,可能稍显乏味。球场外的风景很美,球场内的最后一场球赛,只有声响的烟花,逐渐散去的人群,有尽兴,有纪念,有不舍…
看不懂,米勒角只是没有叙事,但建构了情绪,这部空空如也啊。【2025#57】
经典的饱和度高的蓝、白、红、绿配色,基本上都是大色块的运用,极简的画面构图设计很清爽。最喜欢那段升格的慢镜头,配乐、镜头、剪辑恰到好处。后半段黑夜的戏,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高弧慢球,一种对时间的隐喻,人群,记忆,过去的时光终会慢慢离散。
@15th BJIFF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That’s love bro
有点意思又没什么意思,男性电影让人厌倦。With Shooky
极为抽象的时空观,一方面以球赛为轴心,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时序,但在时间的流逝中,通过对群像的“拆解”,如同放慢速度般,创造出一片幽灵般的场域:这些人很想回家,但又必须要完成这场艰难的比赛,他们受往日时光的牵引,自愿放逐在球场。整部电影像是一次高弧慢球,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很难把握情感的具体着陆点。
“看了一个小时了,还是看不懂棒球”,但看着看着竟然有点感动怎么回事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关于时间的电影,通过单一空间内的人物状态来捕捉时间流逝的过程,调度、声音和剪辑都强调实时和在场感,与他们从头聊到尾的棒球、摄影机一直在拍的棒球比赛都无关,观众丝毫不懂棒球也没关系,两对场外观众的对话点了题(可能太直白?),这群无所事事、中年发福的人生命中没有更重要的事可做了吗?所以最终只剩没有回声的空虚。侧面刻画了部分美国人(甚至美国)当下的某个状态切面(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政治评论?
标签式的配方。以框架性的事件构筑时空的边界,然后将繁复的片段和元素细密织入,形成错综多层次的叙事与表意文本。母题依然是怀旧,风格依旧是喜剧主导。从体育电影的角度来看也很新鲜了。努力避开体育比赛本身戏剧性的诱惑,把场外元素置于比赛本身之上(或者至少是分庭抗礼的位置)。用充满文化可信度的细节充盈整个框架,保持了丰富、灵动的叙事和观影体验。还是要感叹下他们这种新鲜的剧作风格(和圣诞夜几乎一样),反叙事的同时又处处都是微观/片段叙事,同时又最大限度渲染情绪和情结。反(经典)结构的同时却又利用了某种框架性,让影片既松弛发散,又形散神不散。多维、叠加态的文本之上,调度又简洁而浪漫。确实新鲜,确实有才华。看今后是否还有其他题材本身的特质能与这种新鲜的手法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了。
片如其名,技术上是对现实的拟态,观影过程就像是在球场边消磨了一个下午。
终将散场,又无比眷恋。
越长大越失去,然后转换赛道或者兴趣,人到中年的毕生热爱,都希望慢一点,失去的慢一点。
大屏幕是有助于看这种难以进入类的电影结尾尽管是要保留那个散场各回各家的意味 但总之没能提档值得更好的处理
看似一场无聊又毫无技术支撑的比赛,实则是人生的感叹,领悟,逝去的青春,焦虑,精神外的处境,也就回到了永恒的话题,我们为之努力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波澜不惊的一场比赛,让我看完的人,心里多了很多对世界的认知的涟漪
某种程度的放空电影。虽然讲的是棒球比赛,而且比赛也不能说完全不激烈,但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松、慢与放空的感觉。背后则是伤感、落寞以及挽歌。情绪真的非常到位了。
利用棒球场的空间纵深来强化时间的触觉,一切注定结束的无意义赋予了影像自由。本片最好的确实是海报。
高中只要有体育课和活动课就是踢球,我们班一队,剩下所有班凑一队,踢到下课或者吃饭。也找学生会组织过班级联赛(后来被学校无情中断),下雪天踢球被校长撞见过,晚自习踢球踢到了跑步同学的脑袋,高三踢球被班主任校园追杀(但高考前一周自发凑起来的最后一赛很顺利),有许多进球和助攻(主要是我自己的~~)现在还记的真切。高弧慢球就像我在中场一个大脚射门,球又高又飘,最后砸到横梁上;就像某个普通的周六,几个哥们从中午吃过饭踢到太阳落山,整个操场都黑下来,大家拖着快抽筋或者已经抽筋的身子告别,高中就结束了。
如果不懂棒球,可能稍显乏味。球场外的风景很美,球场内的最后一场球赛,只有声响的烟花,逐渐散去的人群,有尽兴,有纪念,有不舍…
看不懂,米勒角只是没有叙事,但建构了情绪,这部空空如也啊。【2025#57】
经典的饱和度高的蓝、白、红、绿配色,基本上都是大色块的运用,极简的画面构图设计很清爽。最喜欢那段升格的慢镜头,配乐、镜头、剪辑恰到好处。后半段黑夜的戏,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高弧慢球,一种对时间的隐喻,人群,记忆,过去的时光终会慢慢离散。
@15th BJ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