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心目中,都会有属于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
这就正如一部大片,有的人喜欢看特效,有的人喜欢某导演,有的人喜欢某演员,有的人喜欢剧情,有的人喜欢拍摄手法等等。
我们无法为一部电影的好坏进行评选,只能为自己心目中这部电影打分 我没有看过之前的《切腹》,所以也无法比较这部所谓的翻拍比之前那部孰优孰劣。
但是就这部电影而言,让我始终由一而终的一个信念就是-人性。
导演通过影片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在人性面前,所有的东西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影片开头很简单,就是通过半四郎的举动引出整个剧情,通过叙事的手法将整个剧情呈现给观众。
其实让我觉得很有印象的一点是在影片早期和后期,半四郎有句类似了无生气的“哦”字对白。
那种语气一出,刹那间让你有总毛骨悚然的感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让你感觉到是一种已经在冥界边缘的感觉,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是已经抛身出去的信念。
导演始终用温情大于杀戮的镜头在向我们叙述着一个故事和一个信念,在人性面前,我们什么都可以放下。
武士的尊严、男人的自尊、父亲的威严、丈夫的气魄等等。
影片没有什么打斗镜头,相反在刻画人物内心性格和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面反而让影片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武士,因为主公没落而落魄度日,与后期影片出现的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却鼓吹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武士荣耀的家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后期半四郎用竹刀就将他们震吓住之后,面对一个人的半四郎,反而带着精良刀具的所谓武士家臣却无一敢主动攻击。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道理,总是有那么一群不学无术的人,靠着响亮的名号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影片其实有几个地方是给我很深刻印象: 一、求女去请求切腹的时候,家老赏给他的糕点那一段,导演用了接近一分钟的剧情去刻画这个画面,这对于120分钟的电影而言,这块糕点的出镜率还远远高于那些路人甲、家臣乙等群众演员,开始的时候真的不理解一个将要切腹的人,为何看到一块糕点会表现出欣喜的形态和导演为何要在这块糕点上落墨如此之重,然后后面的剧情则很好的给出了答案,关于糕点的出现,就是剧情的前中后串联的其中一个切入点。
尤其是那一句“我觉得两个人一起吃比较香”,让我们体会到,身为武士的半四郎身上并没有单单存在武士的优越性,更包含了他对儿女深深的爱意,而正是这种爱,让求女也是善良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当有甲州屋掌柜要娶女主角的时候,半四郎不答应反而半夜跑去问求女是否愿意娶自己女儿的原因,一个善良有爱的人,才能给他的女儿带来幸福。
而到了影片后期,看着女主角将求女用死获得赏赐的糕点哽咽着吞进去的场景无比悲哀与凄凉,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其实也许导演是想借糕点带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吃进去的,可都是满满的爱啊,尽管那个糕点有丈夫的血与泪,但是归根到底,这个糕点,其实就等于说明了一件事,为了她和孩子,丈夫可以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所以那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丈夫对自己满满的爱。
二、求女的刀具;众所周知,武士刀对于武士而言,就是生命。
一个没有了刀的武士与死人无异。
虽然片中没有着重在这一块,但是细心的观众肯定会留意到,影片初期半四郎曾经去拜访过求女的父亲,当时半四郎看到求女父亲在擦拭刀具,曾说了句,“哦。。。
和在下的完全不能比啊”以此来表达对求女父亲获得主公赏赐的“兼定”刀的羡慕。
这把“兼定”除了是把名器,更是身份的象征,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但是从后面求女第一次拒绝典当老板要求典当佩刀的要求可以看出,求女身上的刀具应该就是其父传下来的,而其中一个镜头是求女左手紧紧的握了下他的佩刀,由此可以看出,那个除了是武器,更是家族的荣誉。
因为早期其实我们知道求女不像传统武士,更像是一个读书人,所以肯定刀具给他的意义没有传统武士那样至高无上的,但是他一个读书人却以武士自居,最大的理由就是那是属于家族的荣耀。
但是当女主角病重的时候,求女却义无反顾的将刀具典当掉。
由此可以证明,在生命和人性面前,无论是武士尊严还是男人的自尊抑或是家族的荣耀,一切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三、猫。
猫在剧情里面有两只,一只是求女落脚的破庙里的流浪猫,也隐射了求女所处的生活是落魄的,就跟流浪猫没区别,下雨的时候漏水,唯一的高位摆满了书籍,而人只睡在地板上,由此可见求女渴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改变生活但是又无能为力的窘境。
而流浪猫的死亡,似乎也预示着灾难对于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困苦,女主角看到猫如同感触到自己,所以伤感无比。
而第二只猫出现在半四郎打斗中和最后家老让下属把事件处理好的场景中,无论外面打斗如何激烈,那只猫始终雍容华贵般卧在毯上,这就好比这大名或者掌权者一样,无论下面如何惨烈和水深火热,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丝毫影响,同时也映射出社会也如此,出身好,哪怕你没本事都能和那些家臣一样过着安逸的生活,而出身不好,哪怕你身怀绝技,都只能穷困潦倒度日。
也有点像我们当下富二代、官二代和农二代工二代的差距。
四、铠甲和木刀。
铠甲在剧中代表着权力、荣誉、地位。
也就是代表着大名门不可侵犯的权益,而半四郎后期为什么要用木刀而不用真刀,其实意义更大的在于他是想为死去的女儿、女婿、外孙讨回属于他们的尊严而已,因为其实就算你拿真刀,也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就推到整个大名府,更不可能推到整个日本阶级统治的弊端,所以木刀和铠甲代表着自尊和荣耀。
用木刀让敌人为之胆怯,让铠甲为之受损,其实就是在于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家臣只是因为跟了个好大名而故作清高,其实内心根本没有真武士的坦荡荡,所以就算真刀在手,他们也是惧怕手持木刀的半四郎。
后语:其实导演翻拍这部片子,不一定要原汁原味,因为如此一来,翻拍就变得没有意义。
况且翻拍经典,不容易超越,唯一可以尝试的,当然就是只有原著中所薄弱的环节如何能够在新作中强化而又收到效果而已,从这方面看,《一命》已经做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至于观众是否明了,就要看每个人怎么看待这部电影了。
刀没有好坏、在好人手中就是救人水火的利器,在坏人手中就是杀人的凶器,所以我们在绯村剑心那里也知道,曾经杀人如麻的剑心,哪怕是到了后期,也没有放下刀,唯一不同的是,他后期的信念变成“假若在这染满鲜血的刀以及成为牺牲品的生命背后,有个谁也可以安心生活的新时代,我会——替天行道,仗义杀人”。
《一命》没有鲜血直流的画面,没有刺激无比的格斗场景,更没有提醒武士道尊贵无上的刻画。
有的,只是对人性内心最温柔一面的叙述,有家、有爱比起所谓的尊严,更值得我们拥有,跟爱相比,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太残酷了。
其实是白描的世界,体现在日本人身上会让人有错误的感觉——这只是日本。
没错,这是日本,但不只是。
每个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耻感文化,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不要麻烦别人,麻烦别人很抱歉,很耻辱。
也正因此,许多悲剧的开端都显得很低调隐忍。
而无论怎么隐忍,事情的发展到最后却总是以极端惨烈的方式收尾。
正如切腹,何其残酷。
不仅刺入,还要横拉,肚破肠断。
问题是这个法子一时半会儿是死不了的,所以还要麻烦劳驾别人帮忙介错。
早说过,一些事情不是不重要,而是被夸大了。
比如战争、荣耀、武道。
而真正回到根本的东西却被人们忽视抑或羞于提及。
没有比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更重要的事了。
要做到这件事,已经需要你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要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顶天立地——谁没有脚踩一块实地睡没有头顶一片天空呢?!
而这不是什么可以选择的,事实上是没得选择。
试问,除此之外,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绚丽的具足其实不过是一具空壳,就像所有其他看起来灿烂绚丽如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事物一样,无非虚幻的假象。
关于这一点,电影已经表达地很清楚了。
倒是最后主人公以一把竹刀力敌数十人的情节不好,败笔。
四天王中的井伊直政算是躺着中枪吗?
不重要了,是任何人都不重要。
半夜困得本来想睡了,无意中点了一部日本武士电影看,那知道精彩到爆炸,看看这些剧组对影片的较真态度,在看看这些演员的演技,疲劳一扫而过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看。
真的不得不说,人家这才是对待电影的态度,这种演技已经超越出了对演员这个职业的喜爱和尊重了。
日本这个国家大和这个民族,不管曾经对中国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态度确实值得全世界的人致敬,能看到这么经典的电影对一个影迷来说是一生的福气。
新作更佳,更有现代感!
市川海老藏的津云怎么没有气场了?
他到井伊家从开始的隐忍到最后的杀气决斗,都把握的相当出色,说决斗太弱的,你以为你看的是中国的武侠剧,武打动作加飞来飞去?
说太煽情的,这是现代版《切腹》,当然要有现代元素,你看了那么多悲催煽情剧,也没见你放个屁,看了《一命》就觉得煽情,你不装逼能死吗?
原版的千千岩尸体送回家,看不出津云的悲伤,小林正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可能跟当时日本的环境及历史有关,但是新拍的《一命》,处理的更符合现代审美观,津云从惊愕到悲愤交加,市川海老藏演的很传神,很好,怎么就不如原作了?
津云为什么要复仇?
焦点不是切腹,而是竹刀切腹当时很多浪人被贫困所迫假言切腹,作为大名家,如果不想和这些贫穷的浪人纠缠把他们撵走就行了,但是井伊家的那些武士,为了杜绝以后再有这样的事,鄙视他玷污了武士名节,将计就计让千千岩切腹。
千千岩跑到大名家里要切腹,看似敲诈,实际就是讨饭吧,把命赌上讨饭,悲惨到了极点。
如果千千岩用真正的武士刀把自己剖了,事情到此为止,千千岩死了也就死了,津云没有道理上门寻仇,是你千千岩自己要自杀的,还要跑到别人家,结果死了,怎么也怪不着别人,但是津云无论如何都要复仇,就是在得知千千岩竟然用竹刀切腹。
井伊家的武士,明知他佩戴的是竹刀,还是逼他切腹,他死前受尽奚落和痛苦,死后尊严尽失。
一个武士用竹刀切腹,究竟是多大的耻辱?
这就是津云要追问的,所以他走进井伊家要讨回公道。
影片最后,津云决斗,拔出鞘的也是竹刀,这就是津云对武士道的控诉和反讽,我觉得这处修改比原版更传神。
从现实角度看,津云用一把竹刀决战井伊家的众武士很荒唐,但是从影片的意境看,这是一种虚幻的电影表现手法,比原版更贴切。
津云最后决战而死,比原版的切腹更有现代意义。
装逼的二货们,你们就装吧。
《一命》在我看来就是一人一叩,电影中人与人之间频繁磕头行礼,你一头来,我一头,可是当对方切腹临死时,却要强求对方。
试问“一命”之终结意义何在?
千千岩的意义仅仅是三两银子,津云有津云的说法,家老齐藤也自有他的解释——“武士的脸面”。
家老齐藤一瘸一拐想必是战伤所致,当年跟随主公井伊直政也是九死一生。
影片后半段丰臣福岛一代代表津云与德川井伊一代代表齐藤的一问一答道出影片的主旨。
让我们看到众人的一人一叩与津云的一人一叩之不同,众人是对“杀人礼法”的一人一叩首,津云是对“人生命运”的一人一叩问。
配角变得跟杂兵一样弱我忍了(神道无念一流哪里去了?
那场经典的决斗那里去了?
),主角没气场我忍了,家老变成心慈手软的偶基桑我忍了,中间一大堆垃圾剧情我也忍了,可是最后你死得也太尼玛难看了吧?
不仅连一条人命都没有带走,而且都不是自己切腹死的,而是被人砍死的!!!
三池崇史向来风格鲜明,其作品常常能激起两极化反响。
所以他在翻拍名作《十三刺客》和《切腹》时的收敛让我十分惊讶,简直称得上老实本分。
饶是如此,私货也必少不了,比如《十三刺客》中四肢斩断的姑娘,被当球踢的武士脑袋。
《一命》作为三池版的《切腹》,从用户体验出发,最大的私货无疑是千千岩求女的竹刀切腹。
为了强调竹刀这一存在,三池还煞有介事地在泽泻彦九郎验刀时卖了个关子,故意没让观众看到刀刃。
之后的切腹场面被大搞特搞,竹刀反复刺腹,求女痛苦的情状,泽泻冷酷的笑容都深深打上了三池的烙印。
除了这一重头戏之外,两户人家两只猫的命运对比也算三池的用心,至于舔鸡蛋的恶趣味自然不在话下。
但这些改动只是冰山一角。
从根本上,三池的翻拍改变了原版《切腹》的气质。
首先,《切腹》的首尾有相当于正史的《井伊家觉书》。
《井伊家觉书》给出了开场的事实陈述,也给出了最终的结论,这是电影的开始和结束,有始有终,所有的叙述符合谱代和幕府的体面,波澜不惊。
但故事真的如白纸黑字记录得那般吗?
这便是电影砸出的一个大问号。
一首一尾是冠冕堂皇的正史,中间则是故纸堆下的真实,这种反差感与武士反抗幕府体制的主题相契合,在剧终官方文本合上的时刻归结为历史的荒谬和虚无,非常有深度。
《一命》则大笔一挥,去掉了这一线索,整个故事更侧重于孤胆浪人的“体验”。
仍然说电影的结构,《切腹》中津云半四郎端坐中庭,回顾自己的一生,御家老不断地催促他切腹,被他一次次巧妙地带过,于是观众看到了广岛筑城,故人托孤,江户谋生,家道衰落,直到悲剧酿成,这一段一段的惊人事实逐渐披露,意识到此人来者不善,定有所图。
每一段叙事的节点,都是御家老失去耐心杀气渐见,津云成竹在胸虚与委蛇,这两人的争斗让气氛越来越紧张,这样的叙事紧凑而层次分明。
翻拍成《一命》,则是津云滔滔不绝地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中间更把原作中稍显冗长的儿女情长部分加持放大,似乎更符合这个年代的言情需要,真让人佩服井伊家武士的耐心,居然能听这浪人唠叨这么久。
说到这不得不提御家老这个人物的改动。
《切腹》中三国连太郎饰演的御家老城府极深,老成谋国,一门心思维护井伊家的体面,杀人或许不是他的爱好(他也需要向镇家之宝的盔甲请示),但决断之后便绝不手软。
《一命》中役所广司的御家老却善良了许多,他目睹千千岩求女切腹的惨状心有不忍亲手为其介错。
他给津云半四郎讲完求女的故事后不是试探对方的来意,而是诚恳地劝对方走。
他没有下令处死丢失体面的家臣(因为他们已经很有觉悟地自行了断),也没有下令修改史书来掩饰。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在命下人送还求女尸首的时候居然当真送了钱去,这彻底毁了这个角色。
御家老其人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主旨的变化。
要承认在桥本忍和小林的时代阶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创作的《切腹》有严格的正邪对立。
但这难道意味着在这个平庸的年代,一部经典之作的大反派就应该被打磨成无奈的老好人吗?
本来只是普通家臣的泽泻彦九郎反倒承担了许多反派的功能,这样一来,个人对抗体制的意味被大大地削弱了。
同样,《切腹》中千千岩阵内自知有罪而切腹,到了《一命》中变成了病故,这样的用意很明显。
在这些伤筋动骨的改动之下,也许三池崇史成功地迎合这个时代的口味。
相比之下,其余的差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切腹》中津云(仲代达矢)与泽泻(丹波哲郎)的大决战,津云最后的切腹,包括仲代达矢的古音,在《一命》中都没了。
武满彻的配乐近似于说书人的醒木,大部分时间都陷于沉寂,一响起便满座皆惊,在《切腹》严密的叙事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坂本龙一为《一命》作的配乐则更像普通的电影音乐,也远远不是他个人的最佳水平。
在电影开催时,我可是心怀忐忑满心期待的说,因为不久前才看了小林正树1962年的《切腹》,被仲代达矢扮演的津云半四郎震撼个半死,石浜朗役的千千岩求女更是令人腐想连篇,就连仲代大叔的对手席,每个每个都无可挑剔,三国连太郎役的井伊家老演得可好了,也是因为看了小林正树版被震的肝颤,对这回的三池崇史版要求自然高出许多,《一命》并不是拍的很挫,有些地方的调整,赚人热泪,符合现在的价值观,火力集中攻陷女性观众,只是,小林正树的版本实在是太棒了,这对比之下,《一命》很可怜的成了败军之将。
先不说别的,三池监督到底怎么了这是最令人在意的,坂本龙一的音乐一贯的贴题,但三池的味道却一点都没出来,实在太可惜了,难道劲爆的镜头都过不了审查被咔嚓掉了吗三池监督!!
分类的话,《一命》算是三池监督不温不火的片子,哎,翻拍的压力果然很大。
我觉得吧,小林正树的《切腹》重点还是放在大叔武士半四郎身上,全片看完是悲哀中透发出的大快人心,痛快淋漓,虽然没有令人泪奔,但大叔武士的风骨可是篸的慌,霸气外漏,超级赛亚人那层黄金之气蹭蹭蹭的告诫你,伤心武士出没请勿靠近。
嫩武士被迫以竹刀切腹这里,这个电锯惊魂式的肉疼感到了《一命》这里呼一下全没了,音效煞有介事的表现着肉啊血啊的,但画面却完全感受不到小林正树版的那股子紧张感,小失望的说。
但《一命》的优点还是有,例如,萌猫出没,家老那有,嫩武士那也有>w<这猫一出来,我就走神了,注意力全被夺了去。
而一开始我觉得《一命》把重点放在嫩武士身上其实是误会了,三池监督只是以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一个贫穷浪人之家怎样因为没有钱而相继惨死的悲剧。
换成现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举家借债,铤而走险,最终家破人亡剩下最后一人承受全部悲伤的要多狗血有多狗血的悲剧事件。
而武士大叔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复仇是最痛快淋漓的部分,但《一命》这里的片尾改写,并没有太多的好感,本来觉得还是蛮好的,但细想之下却觉得视角好像被缩小了,讽刺意味也没有《切腹》来的大,这可是历史上《井伊家觉书》里记载的真实事件呐,《一命》貌似彻底隐藏了这点,不过,这或许就是三池监督的目的,这里对比一下两边的处理手法:《切腹》:武士大叔单对单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最后以一人之力造成井伊家4死8伤,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家老命其三人切腹,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被大叔用力摔烂,大叔最后在被火枪击毙前抽刀切腹。
家老出丑,颜面尽失,最后以井伊家今日亡者全是病死,大叔武士切腹自尽做最终陈述记录在《井伊家觉书》中。
《一命》:武士大叔同时一对三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嘲笑般的以竹刀会战井伊家众武者,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在大叔与众人扭打中被撞烂,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三人自行切腹,片子最终没有说明伤亡数,家老也有被洗白的嫌疑,例如看到嫩武士手中的是竹刀,想要借出自己的短刀给他,继而看不过眼手下的残暴挺身为嫩武士介错,再例如没有下命让三人组切腹,不从的话直接砍杀。
电影最终以井伊家名望并未因此有所损作结。
这陈列对比后,《一命》里的武士大叔简直是战神,家老有立场嫌疑,他就只是一直的看着,适当的时候怒吼一声而已,三池监督直接以记录下来的《井伊家觉书》来演绎这个讽刺的瞬间,但这种处理虽然直白,却一点也不讨喜嘛,赤甲自己摔与狠狠把人丢过去撞烂意义全不同了嘛,一个是主动一个是顺便,哪个更有气场嘛,价值观的冲突味道不对了嘛。
接下来碎碎念了一千句。
不过或许三池监督想要的效果就是这样, 虽然弄出来的成品像是流传在民间传说的调子,我并不是太喜欢就是了。
ps一句:其实青木崇高殿一出场,我脑内徘徊的还是《龙马传》里后藤象二郎的英姿,啧啧,这货又出来欺负人了(笑)再ps一句:瑛太的身子骨不如他的前辈石浜朗来的性感,真心的不如=L=(瑛太粉们抱歉)记于2012-06-03 16:53
1.新版家老发现千千岩求女被迫用竹刀剖腹时还试图阻拦,在无法忍受惨状后冲入庭院夺刀亲自介错,还给了千千岩求女家属几枚小判金,在听完津云半四郎讲完故事后为井伊家辩护时呼吸急促面露愧色,删去了旧版结尾处交代家臣掩盖真相的情节。
2.旧版津云半四郎把故事讲完后,明确将矛头指向了悲剧的根源:“这烂东西(武士刀)对我太重要,我太看重它,我真愚昧……幕府对大名无道……那些不愁吃穿的人怎能理解他们的苦衷?
……毕竟我们所称为武士道的东西只是个门面罢了”,并试图唤起在场武士的良知,想为女婿讨个说法,想从这冰冷的机器上找回一点人性。
在他发现众人皆冥顽不灵后才扔出三个家臣的发髻,嘲讽了他们失去发髻后不敢自尽而是称病躲在家中的行为,揭穿了武士道的遮羞布,然后拔刀开战。
新版通!
通!
没!
有!
3.新版三个家臣最后主动切腹谢罪,而旧版这三个人送返千千岩求女尸体时大肆嘲笑竹刀切腹的不堪模样。
4.旧版千千岩阵内是切腹谢罪死,新版是病死。
一通操作下来,阶级矛盾严重淡化,批判性几近于无。
问题是三泽还要整个大嚼螺肉和趴地上吸鸡蛋的对比,这种反差产生的情绪力量不导向关键矛盾准备如何消解呢?
恶心人呗。
叙事上旧版首尾是家老旁白声所念的《井伊家觉书》,尤其配合片尾家老指示逼三家臣剖腹、封口等,跟真实的故事对比突出,讽刺、荒诞感十足。
且津云半四郎的回忆视角和井伊家庭院视角反复切换(回忆线的时间发生跳跃时必先切回庭院视角),让观众始终身处庭院,视角始终是回忆向的,不会沉浸于过去。
新版几乎完全没有了切换,津云的叙述连贯起来,尤其是新版刚进入庭院,井伊家就发现三个家臣都异常欠勤,明白是津云捣鬼,一度剑拔弩张,但硬是被津云劝得坐下来先听故事(然后一口气讲老长)……一方面不合情理,另一方面完全没有旧版紧张气氛逐渐升级的节奏感。
另外,新版删掉了经典的风中对决,混战选择用竹剑复仇,关键最后改掉了原作的津云剖腹,皆是败笔……缺点太多,以至于选角错误都无足轻重了:市川海老藏一直紧绷着,本音不够浓厚被迫鼓着嗓子说词儿,一直皱着眉,没有仲代达矢那种静若磐石,动如怒涛的张弛感。
阿部宽、浅野忠信来肯定都比他强……回头一想其实也是有优点的,《水浒》好就好在投降,《一命》好就好在它够烂!
看完《一命》再看《剖腹》你才懂什么叫做水银泻地、力透纸背嘛!
建议看过旧版的必看,看完必给旧版升星!
找到这部电影实属意外,原因是我是坂本龙一的脑残粉一枚.然当我看到演员里面有瑛太跟满岛光,这对我认为是官配存在之后,我就在第二天5点来钟起来看这片子。
关键词:猫,糕点,发髻,鸡蛋,刀。
我没记错的话,一共有两只猫,而猫的境遇各不相同,似乎两只猫也都有两次出场机会,这是想说明阶级问题所带来的什么嘛?
糕点,也是出现两次,一个是求女在切腹前官家给的点心什么嘛,最后他随着遗体交到了美穗的身边,美穗吃了那糕点,跟第一次他父亲给他两个馒头,两个男主都表示要分一半给她。
是为了煽情与渲染什么。
发髻,这似乎跟主题有关,就是一句话,武士的面子终究是空壳。
但是似乎还有两个人为了它而切腹,似乎日本很多影片在说面子的问题,什么警察的面子啊,什么谁的面子。
鸡蛋,这一幕我很佩服瑛太,但似乎他用舔的说明了很多,以及小孩碰掉鸡蛋之后的行情,至于为什么卖鸡蛋,我觉得不止导演,编剧,演员的把握也很到位。
刀,他父亲挚爱的那把刀,虽然剧情没多说,但是应该是为了生计当了,他为了家庭跟妻儿放弃了太多,不论面子还是什么,我有点同情,即便他走上了条不归路。
他是那么的可悲,用竹刀切腹……相信大家看过就知道,这是一部出色的剧情片,服装也很不错。
音乐我不觉得很出挑,但是融合的不错。
最后是讽刺的一句台词,那个摔坏掉的赤甲,“赤甲是我等的荣耀。
”如在下要能疯了那就好了,在下只是活着,苟延残喘,只待残春。
第一次写影评,不到之处请见谅,剧情片之后,只给那些静下心来的你我去思考。
这分是给3D版的。用通用的话来说,给点做3D的诚意好么?!效果烂到渣!
前40分钟很好,之后就越来越匠气,甚至有很多镜头可以用作镜头应用和电影语言之类的教参。竹刀切腹在三池的片子里口味一点都不重,即便这样我居然还是有些受不了,人老了就是这样?
原版也就那么回事,再翻拍更没意思了。
三池崇史怎么开始拍武士片了?
用竹片切腹,相当血腥啊~
虽然知道岳父最后竹刀大战意味深长,但是没法忍啊,这么多人被一把竹刀战了这么久,实在有损武士脸面(doge)
和小林正树那部比起来,三池太菜了。武士的魂完全没有表达出来,最后杀阵那场戏在老爷子面前几乎被完爆,海老藏本来可以表演得更好,可惜三池没有能把海老的能力表现出来。 角色人物也不够饱满。求女自捅那场戏还比较有份量。 总之,作为翻拍片,而且也没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很一般。
是致敬山田洋次啊?苦大仇深的那段真冗长。
文艺小生的剑戟片之旅,浓烈的血腥味儿隔着屏幕大面积冲过来。
除了海老藏偏于清秀压不住场外,其他大小角色选择都十分得当。撇去3D的噱头,三池已经有勇气抛去他在《十三人刺客》里还不忘炫耀的小聪明;文戏吃重,但剧力之弱也是其先天不足所无法避免的。所幸在节奏上已有所进步。最后允许我穿越一下:洋贵!双叶!你们俩终于走到一起了!为啥又要生离死别?!
作为商业片,能把原作的风骨还原到这般程度已然十分不易了。所谓的过于温情博爱,在我看来却是对原版淡薄人情味的补充,虽然稍显用力,但也未构大碍,其余也挑不出多大毛病了。你至少能看得出,三池拍的不是什么古装剧,他拍的是一部正儿八经的武士片
这惨绝人寰的内容我却要重看第二遍。色彩美,但秾艳有余,厚重不足;市川海老藏的演戏成分太足,足到无趣。役所广司不够阴狠好捉急。
三星半。《一命》之于原作《切腹》,正是平成日影与昭和日影风格对照的缩影。《一命》长于日常的细腻刻写,腾出极大的篇幅留给了半四郎一家因贫贱而百事尽哀的惨淡生活,落地的鸡蛋、怀中的菓子,以及美穗为求女拔手上竹刺这些细节,确实深婉动人。功夫花在小而细的地方,却没有了昭和切腹紧凑凌厉的节奏、大处落墨的气度和深入反思武士道的批判精神。这一点着落在主角半四郎的表现上尤为明显,仲代达矢是坚毅的怒目金刚,而海老藏却是幽怨委屈的落魄大叔,境界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两个差评改编点:半四郎不切腹;音乐用坂本龙一。教授哪配得了这种题材。p.s. 倒是通过这个戏,意外发现,光妹还真挺适合当年岩下志麻的戏路的。
我靠啊某人切腹的样子好痛好痛好痛啊我要哭了晚上会不会做噩梦啊T________T
三池最幸运之处是生在日本。5颗星。
垃圾,比原版差多了,一点震撼感都没有,就连三崇最拿手的动作戏也远远不如62年的老片子!
這是後桃山時代的傷痛。井伊家作為兩次大戰及往後德川家歷代的先鋒,其家風於開府後只剩下「赤鬼」的外殼,於談武士道談得最興盛的江戶時代而言,加入了忠君思想的武士道連本來「視死如歸」的看破也失去了,盡是形式化的精神論。
贫贱夫妻百事哀。一条人命值几钱?武士的荣耀是什么?觉悟只是但求一死。翻拍作品也依然见功力,前面闷头的铺垫到后面看来都是味道,重头戏感动坏了。2011年就是瑛太×满岛光之年。
沒甚麼意義的3D...最厲害的是把倒敘的懸念完全都弄不見了...三池崇史真的不要玩不出新把戲就回頭糟蹋經典...
反武士片中翘楚。格局虽小,气势恢宏。全片基调沉郁雄浑,肃杀悲切。可视为一首部分决心拥抱真正和平、友爱的现代日本人写给封建腐朽虚伪没落武士道的绝命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