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实验,大部分意义上它的画面和语言是可以独立观看的,也就意味着,他画面的设计感会更棒,他不需要去迎合故事的发展,因为它根本没有故事可言。
比如电脑那段的俯拍,比如那个如当代艺术版的楼梯。
很多时候画面其实是作为它里面语言的一个补充的。
比如俯拍电脑的时候,它以完全俯视的视角去看待过往的艺术的,比如流浪汉走过工厂废墟,那可能就是他急待重建的艺术的象征,木偶对应的梦境。
它讲了各种流派的观点,但是实质上里面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比如瞬间,比如速度,比如对现有艺术的一种反抗,比如没有什么是原创的,比如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开篇极具冲击力的白字,与结尾非常混乱但其实是在说相同的话的内容,其实可能就是这些最共同的地方,也是最想表达的。
开篇是流浪汉,结尾亦是,他可以说是最宽穿始终的存在。
看这种电影真的比听课还累,因为你必须追寻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但往往是跟不上的。
这个电影里还有些个挺荒谬的点,比如把这个宣言当成祷告,比如把宣言做出新闻节目的形式,这其实都是还蛮离谱的存在,而这种荒谬本身其实又是一种艺术。
2022-4-29看
人性的自由与艺术的反抗《宣言》(Manifesto 2015)好像是有关艺术(哲学)史的电影。
它涉及到不少哲学概念,比如自然主义、无政府主义、存在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反智主义等,也涉及到许多艺术名词,比如文艺复兴、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派、激浪派、概念艺术等。
重要的是,它还提到人性、本能和潜意识。
然而,它似乎又意不在艺术史或艺术哲学,因为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它在不断地进行价值判断,分明是在引导观影者认同它对艺术的看法和态度。
据说影片是由本来组成“装置艺术”的12个短片经导演打乱顺序重新剪辑而成的。
既然定名为“宣言”,那就是想向这个世界宣告点什么;既然组成了一部电影,那就应当有个统一的主题。
我不知道导演藉以串起整部片子的确切主题是什么,但我看出这个主题应当与人性有关。
不妨解释如下:影片一开始有段前言,似乎是要说明,本片名虽是“宣言”,但它却是非常“个人性的”。
然后分别对艺术和人性给予整体性看法:艺术应当是“自由”的;人性从来都有点“自大”。
贫富分化往往孕育着变革,而变革期间,艺术家们又往往是时代的急先锋。
虽然革命能够清除那些空洞恶心的美学余孽,但在革命的废墟上依然需要重建,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激发人的潜意识中蛰伏着的“创造本能”。
当神权之外的世俗力量被人认识时,人的思想便开始解放。
人们在束缚中争取自由,打倒中寻求解放,速度或效率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人们热爱危险,崇尚消费,勇于挑战,鼓吹战争,愿为理想捐躯,集体主义至上。
人们相信打倒对过往的崇拜,才能从所谓的“伟大”中解放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近代文明的统治,“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艺术的旭日正待破晓!
人是有意志的动物,这必然会带来变革。
在变革中,在打倒的传统主义的废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机器”:一切只为了生活的方便。
而这正是那个时代艺术的标签。
(极简主义?
)“方便”是以“人”为中心的,不考虑“自然”。
“方便”不会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
“方便”可能会牺牲环境;“方便”会让人愿意留在方便的空间里;“方便”的另一代名词是“简化”或“单调”。
所以,当方便的空间成了艺术家的桎梏,当“方便”成了艺术指导思想,那也正是艺术有待进化之时。
文艺复兴让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但过分崇尚“自然”,注重单纯描摹,让艺术的创造无异于对大自然财产的“查抄”;极力地追求真实,排斥浪漫,那种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丧失神韵。
(未来主义?
)“死亡”其实没有什么好哀悼的,它为新生命让出了空间,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义所在。
对死亡的“恐惧”,人们追求世俗“名利”和寻求精神“依附”,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虚无”和“无意义”。
终结一切没什么值得难过的,“破坏有时就是创造”。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所谓的“主流”中解脱出来。
(达达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艺术最终还是为人服务。
艺术应当来源于人,用于人、满足人性的需要。
理性是人认知的前提,不合理性会带来恐惧。
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规的东西会遭到排斥。
然而,艺术的发展有时需要“绝圣弃智”。
在理性和逻辑的范围内,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预期的,而可预期的东西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震撼的。
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虽然能带来恐惧,但这正是人们好奇和兴趣的来源:能够引导人们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
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诚”才是艺术的本质需要。
(表现主义?
)应当为“美”而欢呼!
那些令我们神清气爽的优美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
当然,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不同的感官需要。
我们也会为“永恒的建筑”欢呼!
能称之为“永恒”者,是因为那是让人感觉到“生气”之所在:“没有生气,便是死亡”。
色情通常受道德规则约束,但艺术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让人心旌荡漾;色情可以说是人性之永恒需求,当色情与建筑结合,那便是建筑之生气所在,震撼力之源头。
(波普艺术?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规则,人也经常会越轨而行,由人组成的世界当然也就不总能协调一致地运作。
正因为人性的如此特点,艺术世界既有体制和规则是可笑的,所谓的“艺术自律”更与人性背道而驰。
艺术需要创造。
虽说艺术也提倡“真诚”,但艺术家若为情感和欲望所累,他的真诚就不过是一种“取悦”。
眷恋过去,难免模仿,大脑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惧怕未来,我们更无法追求“真相”,这就是先锋派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当下”的原因了。
“我们唯已,压倒一切;自信,坚定不移;独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独前行。
”这是那些反传统、反规则的先锋派的自画像。
由此,我们似乎也能看出,“随性而行”有时并不是为了快乐。
(先锋派)生活可以属于过去或未来,但艺术只能在当下,“当下”才是活力之源。
“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自性的解放,意味着对自我真情实感的关注。
那些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我们尚未意识到的,那些在梦中才能显现的,在通常情况下被称为愚昧和兽性的东西,可能反映了我们真正的需要。
然而,虽然原始,但它们正是艺术的本能。
(涡旋艺术)即便如此,艺术仍然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或者艺术本身即是生活。
有人对此深信不疑,一如对宗教般虔诚。
艺术有时是需要通过“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发展。
通常,人们在打倒中树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当作“树立”,这种行为确实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未尝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说,条件合适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
激浪派除了“化有为无”,因为它否定一切,也能“无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认可的。
虽然它未免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艺术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艺术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的独特性要求正相契合。
(激浪派)超现实主义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为它同样在谋求反抗一切束缚,只不过是借助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和幻想作为创作背景来实现。
所以,它礼赞“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逻辑”,抵制“实证”,视“理智”如大敌,认为“梦”也能用于解决人生基本问题。
那些幻想中的、潜意识中的东西同样能够塑造人,塑造人的艺术个性。
如果它们仍受理性约束,心之自由将无法实现,人也无法感受到“纯粹的愉悦”;“梦”是介于人“活着”和“死去”的中间状态,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放飞想象的翅膀,这些才是超现实主义反抗传统束缚的真正原因。
(超现实主义)激浪派打倒一切艺术元素后,会将一切“日常”都视为创作素材,它当然要求对这些素材一视同仁,但当这种“意识”当中的素材无法满足激浪派的艺术追求时,呼唤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水下巨人)便成为必然。
生活就是艺术,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为艺术的素材,虽然有时一种巧妙的组合、改造,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但到底会调动观者什么样的情感还得由观者自己去感受。
比如那满屋子的动物标本,恐怕动人心者也就那只还能吆喝一两声的乌鸦吧!
(环境艺术?
)没有观念、理念支撑的艺术品无异于赝品;能给带来震撼和冲击的东西一定蕴含作品中的观念和创意。
后现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关键词。
人们痴迷高速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记忆已经湮灭。
网络时代的到来,那些曾让人类保持原真性(原创力和真实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剥夺殆尽,传统的艺术对此也已无能为力。
不过,概念艺术,虽被人指责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创意支持下,不仅可以展示创作者的观念,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撩起观者的经验和情绪,促使他们去思考。
艺术的目的有时并不于艺术之本身!
(概念艺术)不要以为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艺术的目的,艺术家可以远离历史斗争。
艺术从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的确,艺术的发展需要无拘无束,不仅在观念的世界里,也在现实的环境中。
艺术教育应当强调艺术的原真性,而非原创性。
原真性能带来共鸣,激发想象,造成心灵的巨大冲击,但原创可能是独特唯一却无灵魂,因而强调原创性并无多大意义。
以电影创作为例,我们应当有的态度是什么:反智,反规则,反个人品味,还是干脆,反一切电影课上提到的“我们应当……”?
真谛带来启迪!
电影的“真谛”离不开虚构、想象和风格化。
“我一无所有,我在和一切战斗,我不知所终,我向一切宣战!
”不知这能否概括历史上艺术反抗者的风骨,但它确是是我们应秉守的宣言。
(文/石板栽花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p.s.感谢 凯特·布兰切特吧翻译的中文字幕!
一个电影化的装置艺术,就其本质上而言并不是一部电影。
大魔王一人分饰12角,用现代艺术的语言把现代艺术拆解得体无完肤,看似一场革命实际只剩下虚无,整个作品在我看来更像一个巨大的自嘲。
用我那点可怜的艺术史知识去猜测这些宣言出处中的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等等,成为我观影中的最大如果不是唯一的乐趣。
小伙伴一直问我台词和画面之间的联系,我倒是觉得执着于声画之间的表意联系并无意义。
这让我想起之前克鲁格和里希特合作的那本《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同样是画面和文字之间错格的若即若离,作者其实把两者之间的联系交给了观者去创造。
当代艺术一再用自身去证明,诠释已经取代了本质,于是这些来自艺术的宣言(诠释),本身也成为了艺术(或者垃圾)。
是先看过装置艺术再去看电影的。
美术馆的解说和小册子以及十三个屏幕的放置、独立短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一起构成了一件展品。
然而电影把顺序打乱,虽然通过剪辑把相似的艺术流派放在一起,但正如序章所说,艺术不应该仅仅是说教。
而电影正好把十二个独立短片各自营造出来的氛围环境完全破坏掉,使片子变得十分的不完整,难以沉浸在其中而且晦涩难懂,全片看下来留在脑子里的只有凯特的精湛演技。
展览给四星,电影二星不能再多了,其中有一星还是给凯特女王的。
个人最喜欢激浪派,演技最高分给流浪汉和主持人那一组。
如果你是姬蒂 白蘭芝(Cate Blanchett)的粉絲,你會很喜歡電影《反藝術宣言》Manifesto,單是觀看她的形象和演技已叫人目瞪口呆值回票價。
如果你是藝術達人,通識不同時代不同媒體的前衛藝術和意識型態,你會看得很過癮。
但假如… 藝術嘅野,你識條鐵咩!
那麼朋友,你要小心,預備接受像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的挑戰。
反藝術可以去得幾盡反得幾癲?
看《反藝術宣言》的經驗告訴你,就像精神分裂。
之前電影《思.裂》Split戲中主角Kevin擁有23種分裂的人格,互相制衡又互相影響著。
《反》有點像把「藝術」擬人化,透過女王白蘭芝 精彩的演譯12種分裂的人格,而角色在互相的在糾纏在變異。
其實白蘭芝 之前亦有過相類似的變奏演出,電影《七人一個卜戴倫》I'm Not There由六個不同年紀不同膚色的男女演員扮演卜戴倫,白蘭芝 是非一般有型的演譯了其中一個。
《七》點題的說出他(卜戴倫)不在這裡{I'm Not There},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每一個人。
德國裝置藝術家兼電影人朱利安 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看了《七》的影響後顯生了《反》的概念,到《反》的錄像裝置制作時自然邀請了白蘭芝在《反》更徹底的全盤一人演十二角的破格演出;《反》的宣言就是我(藝術)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我(藝術)就是每一個人。
當然在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中十二這數字有著特殊的意義,聖經中十二門徒(不同的人物、地位、職業)在耶穌升天後分散去世界各地向世人「宣講」福音。
這跟《反》片白蘭芝一人飾演不同年紀不同身份地位的十二角去「宣講」宣言有著微妙的關系,《反》成了新的藝術福音。
《反藝術宣言》回到最初,英文戲名《宣言》,是一件羅斯菲德的創作,十三個屏幕同步放映的錄像裝置藝術品,每個屏幕大約比兩個人還要高,同一空間同時播放著白蘭芝的十二個角色宣讀著不同先鋒藝術流派的宣言,觀者的感受應該比電影強烈和來得震撼。
無論在展覽或電影中,觀眾不用過份期待導演會透過白蘭芝讀出由五十多段二十世紀的宣言拼接出 十三段像文學又像詩的獨白能理解什麼是藝術,這不是順時序性介紹藝術史的電視節目,而是要從精神分裂的對白中去尋找意義,重要是偶而那句話那段影像突然的觸動你。
這正是後現代的表達方式,也是導演從裝置跳進電影的一個錄像異變性演奏;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是自主的觀看經驗,一個白蘭芝到另一個白蘭芝、那個白蘭芝開始看和重看都可以… 相反電影倒是導演控制了觀眾的自由,重新安排十二個白蘭芝十三段片互相剪接穿插;那麼電影中導演的重新安排,角式的先後和宣言的交插時序,倒成了電影媒體展現這作品的特殊意義。
《宣言》重要的不是宣言內容,這是一次口說宣言反宣言的藝術表達;重要的,也許是其表達形式和概念,當然還有女王白蘭芝十二個角癲倒性別身份角色社會地位非典型爆的演出。
在北影节的第一天来看这一部。
影片本身并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翻了翻评论发现始于博物馆的装置艺术,怪不得。
从cate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口中说所代表的每个流派的观念。
职业、场合、行为,都是表达的媒介或载体。
她借助这些,叙述出激烈又平和的宣言。
各种主义各执一词,却又在其中蕴涵了某种共通。
作为cate粉,她的演绎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所有角色各有特色,细节里张力十足,直视镜头的时候那些犀利的东西就迸发出来。
这整部电影其实正如她新闻主播/现场记者的口说出的,作品公开的那一刻,作者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如何解读全看观众。
你看见了谁,听见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最后表达一下对我女神的爱,屏幕上聚集了12张她的脸时,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
为此多给一星。
去年在上海昊美术馆看过艺术装置,今天才看的电影版。
老实说这个不适合以电影作为载体,太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了因为没有故事情节。
但是作为艺术装置就出色得多,每个独立视频都是一个艺术流派,这在剪成电影后就不太能看出来并且打断了连贯性。
特别喜欢进行到某个节点时所有屏幕上的kate都操着一口机械的英文但是不同调子(也就是电影最后一段)在大厅里混响成奇妙的音乐,黑暗中被各种kate四面八方包围着,效果很震撼。
以下根据参观手册整理:1.序言:燃烧的导火索2.情境主义——流浪汉3.未来主义——股票经纪人4.建筑——垃圾焚烧厂工人5.漩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私人派对上的首席执行官6.强硬主义/神创说——纹身的摇滚乐迷7.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科学家8.达达主义——葬礼演讲者9.超现实主义/空间主义——木偶师10.波普艺术——保守的母亲与家人11.激浪派/梅尔茨/行为艺术——编舞家12.观念艺术/极少主义——新闻主播和记者13.电影/尾声——教师
situationism(环境决定论),homeless man;futurism(未来主义),broker;s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 scientist(绝对主义/构成派),architecture worker in a incineration plant;dadaism(达达主义),funeral speaker;pop art (波普艺术),conservative mother;stridentism /creationism(创世论),tatooed punk;vorticism /blue rider/abstract expressionism(漩涡主义/蓝骑士/抽象表达主义);ceo(首席执行官)at a private party;fluxus/merz(激浪派),performance choreographer;surrealism/spatialism(超现实主义/空间派),puppeteer;conceptual art/minimalism(概念艺术/极简主义),newsreader and reporter;film(电影)teacher。
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大魔王表演了!
其实这片挺抽象的,内容有的很生动,但总体来说,对现当代艺术没有很深了解的话,如堕云中!
但是就是因为大魔王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大家就硬生生坚持下来了!
我们对大魔王的爱,让我们无所畏惧啊!
导演编剧在呈现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只有大魔王的表演,无懈可击啊!
我一直很好奇本片导演罗斯菲德与辛迪·舍曼的关系,因为他的太多想法和立意与舍曼最著名的作品系列太过相似。
综合看来,与一众艺术家型电影相比,这部作品十分中性,甚至通俗,他试图将他反宣言的综合体重新艺术化为一部“电影”,从而使作品和“宣言”本身孤立成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录像。
选角对于本片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请世界上演技最上乘的大咖来坐台,是个“好想法”,但它的弊端也同样因为这个选角上的“想当然”而流于轻佻。
身为凯特的铁粉,单看着她的表演就足够津津有味,那真是表演的上乘艺术品,以至于我频频忘了幕后那个他究竟要干什么。
这是这个作品立意最佳的处理方案吗——拍成一部电影?
马修·巴尼此刻的大气、神秘与适度,充分凸显出来,他利用“电影”对“动作”的决定性优势极为恰当地将其转化为他“行为艺术”的升级优势。
而《宣言》却并没有将语言和文字重组为比行为艺术、声音艺术、文字艺术或者芭芭拉·克鲁格似的广告招贴艺术更为充满能量的阐述形态。
作为一位建筑出身的影像制作者他煞费苦心,也曾令我期待万分(音乐很赞),然而,从马克思说到道格玛95,如果说影片展现出了唯一具有凝固力的实体,那就是,艺术是做作。
7分/10
[爱心]我认为的好的电影本身就应该是艺术品,应该对你具备基本的尊重,也可能只是给到你一个灵活/无拘的框架与精选的元素,这有点像美食给到你上好的食材,而料理本身,留给你自己操作的空间结合自己毕生至今的感想与理解,发生完全的与不完全的化学交互/反应,而你,可以被认为是这部电影的“料理师”.是的,你沉浸认真的为自己料理这道菜。
_Maskin
各种主义的话痨宣言,矫情呻吟,尴尬。印象最深在课堂上给小学生宣讲dogma95的款款“戒条”,布兰切特这个B你都能装下去我服,两星全给你。
12个大魔王也扑了 反讽喊口号看得人想睡觉
循环的影像和装置本身带来的机械感,与演员强大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奇妙而有力
年度烂片 既然是艺术何需宣言 艺术不就是让人心照不宣的东西吗 it's all bullshit! 不经历一些烂片怎么会遇见好片呢 希望明天的《回归》会好看!#北京国际电影节
了不起 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 戈达尔 贾木许 库布里克和dogma95 莎士比亚和歌德 虚无的达达主义 past and future is life, but present is art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其实不太行。)十分钟内理解为什么有名角有噱头还这么少排片,可以说是电影界的《猫》了。问题在于讨论的内容也无深入,开篇即是结论,到最后换了不同场景也只是重复同样结论。讲到conceptual art仿佛在自我辩护,只能说"i'm not for this art."
装置艺术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
三分全给cate好了
看得很累的电影,估计就这一遍了
你可以看著電視機前的主播,給自己找著一萬種方法證實眼前的是直播,卻完全無能為力於證明螢幕內的她再開一個螢幕與當地記者對話時,這個「當地」會否只是預錄的戲棚、是用真實包裝的虛構、以古董木盒安置的批發假貨。這部片的「宣言」不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魔王演的用力过猛导致看上去苍白空洞又无病呻吟
是影像艺术而非电影,是古典而非先锋,是呼唤而非宣言。#和@mr_tree 看#
在上海昊美术馆现场看的,极度震撼,13个场景同步进行。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反对和批评总是较创建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以点破面,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说教和宣言也总是较行动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就能让人不明觉厉。最后12个角色出来一起嗡嗡作响简直爆炸……
这些台词要不是导演喷薄而出的愤怒,写起来得多费劲啊……
作为影片装置,每部影片约8分钟时女主角用不同声调同时宣读独白,置身其中莫名有在教堂内被天顶画包围同时响起合唱的催眠感,这是单作为各自影片所无法感受到的。55段宣言配合细致的表演、柏林的建筑的、微妙的化妆与情景,编织了一个13维度的诗意却滑稽、混乱却优雅、腐化却新生的世界
有些没看懂需要问度娘、豆爹。但是女王的演技真的是,爆棚。适合在做完功课后二刷。
一直觉得凯特的演技过于匠气。这部电影把她这个特点放大到极致了。全程是无病呻吟的个人表演,很多角色演技真的很一般。如果没有妆容撑起,不知道大魔王还能演到多差。
某年年末的展览,同行的朋友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