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触手可及

触手可及,触手可及:一部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BEING EDC

主演:陈冠希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粤语年份:2015

《触手可及》剧照

触手可及 剧照 NO.1触手可及 剧照 NO.2触手可及 剧照 NO.3触手可及 剧照 NO.4触手可及 剧照 NO.5触手可及 剧照 NO.6触手可及 剧照 NO.13触手可及 剧照 NO.14触手可及 剧照 NO.15触手可及 剧照 NO.16触手可及 剧照 NO.17触手可及 剧照 NO.18触手可及 剧照 NO.19触手可及 剧照 NO.20

《触手可及》剧情介绍

触手可及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香港明星陈冠希突破了娱乐圈最后一道底线,往常光鲜亮丽、完美高雅的明星丽人赤裸裸地展现着各自最真实的一面,美丑毕现,举世哗然。由此被谑称为“陈老师”的Edison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无限期退出娱乐圈,由此为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转眼七年过去,礼崩乐坏的年代,人们习惯了各种无下限信息的狂轰乱炸,转眼望去,Edison的事件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了。而今陈冠希移民美国,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创意不断,随喜所欲制作喜欢的hip-hop。他的生意取得成功,音乐也让他感到快乐,率性自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憎恨陈冠希的人不少,喜欢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究竟是Edison发生了变化,还是世人改变了自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恐惧之眼手到擒来跟鲨鱼接吻喵酱妹妹帮我追女神吧豹子头林冲之山神庙周末狂飙温柔的背后我心里的那家伙扫黑2020老爸当家恋旅~TrueToursNanto~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军事禁区记忆裂痕情满九道弯明星北郊1936年狼少女抹大拉屋的马利亚县委大院夺命深渊反击第一季黑凤凰绝世网红西装暴徒薰衣草和夏天哥斯拉终极战役一年到头王家一家人

《触手可及》长篇影评

 1 ) 其实我不认识他

成长意味着面对,而我们终于可以直面人性的丑陋和生活的污垢,才真正长成了自己的样子。

我记得以前常常说,长大以后,我们都变成我们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现在的陈冠希很好,一个人能够开心是对生活最大的满足。

我们没必要把他束缚在过去方框里,他不是,我们也早已不是。

我有些羡慕,他拥有目标,拥有能力,然后达成,也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渴望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

那些纷繁复杂的收藏品,他要留给他的孩子。

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

我看见有人拿他跟谢霆峰比较,说谢霆锋早已看不到早年叛逆的气息,他变得成熟稳重,在自己的美食节目里煮着心灵鸡汤,他的锐角被磨得圆滑柔软。

但陈冠希还是那样子骄傲、特立独行、坦率真诚。

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都无从评判,一个人本来就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edison说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洛杉矶是他的家,在亚洲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在洛杉矶外放让他感觉到自由,有追求。

我不知道那些发表言论的人有没有自我反思过,为什么会这样,还只是是他的问题,他是个特例,或者一切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没办法否认也没办法改变。

又或者,这是错的,这为什么是错的,可原谅又为什么不可原谅。

他的小腿上有根的纹身直到脚踝。

其实我最喜欢他的眼睛,比身体上的任何一部分都要真诚。

他有点屌,放荡不羁。

我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不是因为他坏,是因为他好。

其实他应该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很多人讨厌他,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可能是因为嫉妒,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做到像他一样随心所欲,也可能是因为他不在他们希望的轨道上运行。

但我们其实从来都不认识他

 2 ) 触手可及

借用纪录片的名字做为这篇影评的标题。

还是先谈看完后的想法。

套用笑来老师的三个字,正三观。

我自己看完后就觉得他太有信心了,其次很感恩他悔改了,纪录片没有告诉我们所有在艳照门事件之后他经历了什么,但是我可以感受得到,透过他在视频里的言行,还有对他朋友的采访,他正面回应曾经做过的事,It's so courage!!!因为我觉得我现在做不到可以这么坦然,当然了我不忌讳谈论自己的缺点;第二在视频中他向大家展露了自己的内心,他没有掩藏,这也是我很赞同的三观之一,WE DONT NEED TO HIDDEN OURSELVES;还有他说到安全感,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没有抓住一个可靠地东西,没有就算了,甚至还不愿意承认。

当然了,不得不说,冠希还是做了一些让么些人难以原谅的事,这也是给我们的一个警醒,不要走太多的弯路,但是却能学会承担责任。

最后推荐一首音乐MC仁的乐队LMF的《揸紧中指》peace out

 3 ) 陈冠希 | 网民还是像『艳照门』的时候一样容易被煽动

还是和『艳照门』事件出来的时候一样,网民依然那么容易被煽动。

酷毙了,碉堡了,偶像,男神。

陈冠希仿佛一夜之间又扳回了不计其数的认同。

与瞬间点燃的狂热对立的,是对于陈冠希『天生的』斜视——这一切都让人飘在云端,不落实处。

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宣传片、真人秀、广告,当观众再也无法准确地分辨这些媒体,当媒体再也无法清晰地代表权威与正义,我们在对事情做出评判时,理应更慎重一些。

直接讨论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吧。

1、《触手可及》这组纪录片出发点是否在于为陈冠希洗白?

——不是。

稍微对镜头语言有点概念的朋友都知道,特写镜头煽情,中全景镜头客观(因为会造成一些距离感)。

《触手可及》三集纪录片中对陈冠希的特写镜头集中在访谈的中部和尾部,另外就是在开车时有些近景,其余叙述都尽量采取展示镜头。

一般我们所谓的『洗白』往往有混淆视听、引导舆论的意味。

从事纪录片的工作者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视角上可以尽量客观,思考上尽量具有启发性,以便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很显然,《触手可及》的创作人员在创作手法上希望呈现更客观、更可信的陈冠希。

但是这并不等同着《触手可及》的表达完全客观中立,一个有表达的纪录片绝对不可能挣脱创作者的主观认识。

VICE这三集片子要传达的意旨很清晰:陈冠希是一个很酷的人,陈冠希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很酷。

之所以大家看完会对陈冠希好感大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自身对陈冠希的认同和理解, 并且拥有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

2、VICE制作《触手可及》的出发点是什么?

——搞点大新闻。

唔,我没有开玩笑。

VICE不是一家慈善机构,相反他们一直在探索着非常新潮的商业模式,并且很成功。

我之前曾经简单分析过VICE与Buzzfeed的『原生广告』(链接:Buzzfeed 和 VICE 等媒体推行的「原生广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 过儿的回答)。

对于一家商业媒体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的行为背后有商业目的。

陈冠希近十年来,一直都非常有话题性,这倒并不见得是因为大众真的很了解他本人,而是『艳照门』事件的火热正好与中国第一、第二代互联网网民的成长与成熟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明星效益强化了这件事的影响,而真正造成如此巨大轰动的原因确是『飞速的传播』。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艳照门事件的爆炸,是中国互联网作为一只刚出生的雄狮的第一次试吼。

不过我相信VICE做《触手可及》并非冲着钱来的。

谁都知道,陈冠希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鲜明妖娆的个性在大众心中是一个符号性的存在,这很正常,明星往往都有这样的身份特征。

不同的是,VICE在描摹陈冠希的时候,搭建了一个文化,不管你说这个文化是嘻哈也好,叛逆也好,疯狂也好,总之它拒绝『循规蹈矩』,拒绝『被世俗的眼光判刑』。

又恰恰好,陈冠希hold得住。

这就是有智慧的品牌。

当你吃一个甜筒,会不经意把甜筒外面的脆皮一起吃下去——当你赞美一个由VICE制作的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你也在赞美VICE。

一样的道理。

3、陈冠希为什么要接受VICE的拍摄?

《触手可及》中陈冠希呈现的他自己真实性有多高?

——因为不服。

真实性比你们所看到的明星访谈一定要高。

关于『艳照门』事件相信近十年的沉淀过去,大家都有了更加理性的判断:艳照流出,陈冠希对于当事人(被暴露的女性)有所亏欠,但是他没有杀人,他有权利在当事人同意、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拍摄他想拍的照片。

公众的窥探与公众的谴责有时候像发脾气的女朋友一样理直气壮得让人毛骨悚然。

陈冠希作为公众人物进行了道歉,但他不服。

沉默呵,沉默。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七八年来,陈冠希做自己的服装,做自己的音乐,去各种城市与他的粉丝见面,在社交网站上宣传他的作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以前还要努力十倍。

我相信这不是煽情的语言,而是对于事实的陈述。

这就好像为什么马云不管说什么话,乔布斯不管说什么话都会有拥趸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支撑着他们的发言,对于你是鸡汤,但是我手中的确有勺子。

这个勺子就是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觉得真的用心的话,有一个细节对于陈冠希在这组纪录片中的表现的真实性,具有非常有力的论证。

——那就是陈冠希没有镜头感。

一个可以无视镜头的人,即使是演,观众也有理由相信那种情感或者情绪的真实。

(情感的真实度毕竟没法用精确的科学指标衡量)我知道我知道,陈冠希看起来老了一些,但依然很帅,怎么可以说他没有镜头感呢。

我所谓的陈冠希没有镜头感,是说他在房间中接受采访的时候(尤其第一集),有非常明显的左顾右盼的动作,对于镜头非常陌生。

而打开任何明星的访谈,他们不管说什么,都一定会看向镜头。

这种区别,我想大概就是陈冠希这个符号的独特性所在吧。

4、我们可以从《触手可及》中获得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看完纪录片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随着这些年的成长,也随着我自己生命经验的丰富,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用更温和地眼光去看待世界。

这种温和的内涵是:保持好奇和感性,去理解和接纳所有出现在你眼前的『可能性』,并且尽可能学习更理性地做出真正给生命带来实感的事情。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我不知道陈冠希接下来会不会有机会接到新的电影,也不知道人们把这个作品当做过眼云烟的谈资之后生活会不会有一点不同。

但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陈冠希和他所代表的群体很酷,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酷,我想最恰当的是曾经当年明月说过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likejokes,大家酷爱来跟我们一起玩耍。

么么哒。

 4 ) 陈冠希你好嘢

哎微信里收藏了VICE给陈冠希陈老师拍的小视频三则,今天才抽空看完。

想说,这真是最近一段时间看的最好的纪录片!

对于并不熟悉Vice视频风格的我而言,首先VICE独特的碎片化剪辑就非常带感,加上有节奏的配乐,看起来特别带劲。

最棒的是,因为认可VICE,陈老师在年轻导演的镜头下几乎没有戒备,90%以上的近距离视角(所谓的“触手可及”),加上陈老师开启的无限叨逼叨垃圾话模式,特有代入感,就像跟他面对面一样。

不过据导演Billy Starman说,拍摄过程自始自终都没有太多考虑观众的看法,完全从VICE自我视角出发,跟陈冠希混,甚至连个像样的脚本也没有。

因为片子的视角是相对主观的、一面倒的,很多人觉得片子在给陈冠希“洗白”,但Billy Starman说,VICE从未宣称自己制作的是传统的“纪录片”,因为“过于熟悉而显得超越了真实”的镜头,本身就是陈冠希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他说:“没有人要“洗”什么东西,只有认同“非黑即白”的人才会用这个词,我们倡导的仅仅是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看世界。

”我很赞同啊,但很多年前我是要给陈冠希竖中指的。

1.“艳照门”发生时,我还年轻,我还比较“正常”,我的眼光跟很多直男、屌丝一样:世风日下,怎么会有这么伤风败俗的人!

(翻译:我擦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

)太恶心了,这种淫虫人渣就该拿去枪毙!

(翻译:我的清纯玉女女神被猪拱了!

)那时候说陈冠希是“千夫所指”都弱了,所有人骂他人渣败类,数不清的艺人跟他划清界线,就连香港黑社会,都给他寄子弹。

后来事情的发展算是没让公众失望,陈老师道歉了,退出娱乐圈了,“流放”美国了,一度消失在人们视线范围。

就连受害者也哭诉了道歉了,阿娇说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跟一众哥们也笑她“很傻很天真”。

没有哪个观众的生活被实质影响,他们只不过多了很多谈资,多了很多段子,很长时间内一听到陈老师,鼠标就不由自主地滑向硬盘里那个“不存在”的文件夹,而已。

8年过去了,当年跟我一起鉴赏陈老师作品的损友们已事业有成、生儿育女,命运真正被事件裹挟的,只有当事人。

所以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纪录片,既好奇亦感慨:那之后陈冠希身上又发生了什么?

2.不让观众意外的作品,就不是有趣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有趣的,因为让很多观众意外,曾被万人唾弃的陈冠希如今竟过得特别滋润。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可是,这么烂俗鸡汤的话语,在包含事无巨细的私人化细节的镜头前,却显得特别真实——有种“你们不是喜欢窥私吗,让你们看爽了”的感觉。

简单来说,在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香港娱乐圈之后,陈老师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付出“十倍努力”的事业。

他开创了自己的潮牌服装品牌,专注于一切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hip hop、服装设计、服装生意……他在洛杉矶街头文化中心地带开了自己的潮店,在香港有自己的设计公司。

他穿梭于各种让人不明觉厉的美国街头文化名人及日本潮流设计师之间,创作出独特的商品,一副如鱼得水的模样。

他喜欢洛杉矶的文化,没事就开车在洛杉矶四处晃荡,感觉非常自在。

他说,在华人圈子里头,一个人如果想到什么很好的idea,就会收着敛着,但在美国大家会把自己好的idea分享出来,然后问你:觉得怎样?

他生意做得似乎不错,“年营业额超千万”。

说不上多大的生意,但至少有自己的事业和成就,没有放弃没有沉沦,反倒在街头文化界塑造了自己的影响力。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有点得瑟,他觉得自己给了那些不喜欢他的、看衰他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点心虚,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会做生意”。

他说自己所有的经商之道都是从hip hop学的,5年之后再来问他,或许他才能真正判断自己是否“会做生意”。

虽然曾离经叛道,但他身边的朋友都跟他称兄道弟,非常欣赏他。

甚至对他的吊儿郎当和痞子范儿,他们也包容地看作多动症的症状罢了。

然而他依然不能很圆滑地处理自己与公众、与社会的关系,他很奇怪自己数百万的社交媒体粉丝都是哪冒出来的。

如果对喷子的留言不爽,他甚至会跟别人吵起来。

他经常出现一些幼稚无脑的言行,比方说觉得不喜欢自己的人都是“嫉妒我”或者“没脑子”,比方说在机场跟大叔吵架误了机,未打报告出现在公众场合引发混乱、被处罚等等。

不过比起人生低谷,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当被问到“如果可以改变过去,他想改变什么”时,他很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改变。

3.不过这样的陈冠希,依然有不少人看不爽。

短评里有人评论:@五月萤光 当年记者会不是声泪俱下道歉么?

现在又说什么都不改变?

在娱乐圈终生被封杀、无市场、无前途转而美其名曰卖衣服,其实爹地的短裤本都赔惨了吧。

本山· 陈,十足的淫虫、劈腿王、劣迹艺人,与“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格格不入,带坏下一代。

触手可及什么?

鸡巴?

粉丝难道都是鸡婆和性工作者吗?

@giiilyun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去看这么个fuckin' shit。

说个英文就跪舔,渣男能被捧上天。

这么多年过去性格一点没长进嘛,还是那么吊儿郎当痞子范,一脸「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美其名曰真实,那我就是看不惯他真实的样子。

虽然他不care,但这些年他确实混得惨,还长成了赵本山,也是心疼(所以没打1星)。

真是毒舌。

但跟8年前相比,这样的论调有任何改变吗?

社会在改变,观念在开放,我觉得没必要停留于昨日的态度。

如果现在再问我,我会说他没做错什么。

然而我也认为,当时退出华人娱乐圈,的确是他唯一的选择。

社会环境使然。

华人文化使然。

要知道,华人圈子是非常保守和伪善的,你或许没有实质上伤害任何人,你也没有违法,但你不合群的行为挑战了大部分人的安全感,“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必须认错。

对于这点,奇葩说第二季“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

”这集中,颜如晶打了个非常简单却好笑的比方。

她说,她做错事时妈妈会责怪她“为什么惹我生气?

”她表示非常无辜:“我没有惹你生气啊,是你自己选择要‘生气’而已。

”这就是缩小版的社会啊:话语权掌握在“大人”手里,“作为明星,要么你不出丑闻保护自己,要么你出了丑闻就要玩得起。

”而这部纪录片,某种程度上给了陈老师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玩得起”——只不过不是跟你们玩而已。

香港人不喜欢我?

Fine!

不做明星?

Fine!

靠自己揾食?

Fine!

其实陈冠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适合做明星,他只是觉得那钱好赚,他觉得娱乐圈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

他现在的工作,现在的生活,才是他自己。

“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啊。

”4.对于《触手可及》,有很多评论,camus的影评《叛逆的姿态——这个时代的陈冠希老师》我觉得写得很好,但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能认同。

camus说,“这个社会中叛逆者最终总是成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象征性地允许“反抗”的存在,反而使得系统本身维持得更稳固……这个逻辑可以用在韩寒的身上……但陈冠希更卑微,他不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空有叛逆的姿态,却希望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得到主流喜欢的‘媚俗者’而已”。

”camus认为,真正的不羁者,“在系统之外,慢慢地积累自己的弹药,不时地对系统发起冲击,伺机改写整个系统的代码。

”我想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论断也许有些道理。

但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轮得到别人这样来judge吗?

谁说,一定要承担“叛逆”的责任?

谁说,一定要对系统发起无限的攻击?

谁说,一定要摆出别人喜欢的姿态?

我认为这样的苛责毫无意义。

陈冠希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他是陈冠希。

他曾经一夜成名,曾经一败涂地,如今东山再起。

他无需改变规则,也无需挑战体制——他跟别的明星不一样,所以他的故事才那么多人感兴趣,不是吗?

实际上,陈冠希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

他说做完这只碟就再也不做了,他朋友笑着说不可能,“他就是说说”。

他说希望建立一个小家庭,在亚洲和美国之间找一个小岛生活,每天无忧无虑。

我觉得这也只是他一时兴起的想法。

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开心,人生最快活的,不就是这样吗?

陈冠希,你好嘢。

微信:cunshangqiuku

 5 ) 「回来了,那个向香港道歉的人」

「回来了,那个向香港道歉的人」文/小燚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和同事K歌。

当时我选了一首陈冠希的《I never told you》。

借着昏暗的包厢光线,我发现几乎身边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我唱,我不得不再三检查脸上有没有西瓜,拉链有没有上拉。

那是2008年之后。

相信很多人都是从那件事认识陈冠希的。

大多数人一边解压那个神秘的压缩包,一边在网上各种脏话。

当时还有很多“知名”人物也在带动情绪。

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事情也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一场正式的道歉会之后,他履行承诺,从香港娱乐圈消失了。

很多人都渐渐淡忘了这个人。

最近,陈冠希在网上又火了。

这是2015年。

那件事已过去7年。

一个名为《触手可及:一部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开始疯狂刷各种屏,对于不关注他的人来说,好像他一下子从那时候跳转到了现在。

看过这个纪录片的人会惊讶于他怎么成了满口英语的hip—hop小子,怎么又成了商人,而且开了越来越多潮流店,居然还懂点设计、很享受生活的样子......其实,一直关注他的人都懂。

他从来没有改变。

是你从未认真了解。

小燚和朋友一直很欣赏陈冠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做的潮流品牌和他的音乐。

它们的共通点在我看来就是创意、自由、随性。

《触手可及》中,陈冠希说当年自己投了250万港币创业,他老爸觉得他一定失败。

事实上,现在他的公司每年有1000万美元的营业额。

很多人看到他做潮流品牌的光鲜亮丽,却不知道他会亲自选工厂,参与用料、设计、创新等等,从品牌的大方向到小细节,他是真正热爱这件事的。

好的理念和品位会打下好的基础,再有专业团队进行运营,成功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陈冠希曾在2010年发布过一张专辑《Confusion》,从专辑歌词可以看出他在经历过那件事之后的困惑、迷茫以及心态的转变过程。

这张专辑因为有小燚非常喜欢的说唱歌手MC HOTDOG操刀制作,品质自然毋庸置疑。

专辑中有首歌曲《Salute》,陈冠希唱道:“那些在我party摇香槟的寄生虫/当我有了麻烦全部都说不认识我/我也对你敬礼/因为我看透了你”《触手可及》中,陈冠希说,那件事之后,他身边的几千个朋友一夜之间就不见了。

很现实、很悲伤的事情,被他轻描淡写地讲出来。

面对镜头,他坦言道:“我早就已经不把自己当明星了,只不过想赚点钱。

”很真实的状态,就这么在《触手可及》中呈现出来。

据说纪录片的制作团队vice中国跟拍陈冠希19天,辗转洛杉矶、香港、天津、北京、上海、东京等城市。

最终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陈冠希。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人,建议你看看这部纪录片,看完想想,这些年,究竟是谁变了?

————END————微信原创公众号【燚见】(xiaoyizhijian),每周五推荐一个美好(好书&电影&美食&音乐)。

 6 ) 艳照门已经不是艳照门,但陈冠希还是陈冠希。

时隔这么多年,说到艳照门所持意见的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他真厉害曾经和那么多人睡过,一是真可惜我还没有和他睡过。

很多人把自己的道德底线抬得很高,口口声声说遇到喜欢的人就去强奸啊,下药啊什么什么的,因为不可能遇到,所以大胆的说出这样的话也只是一时口快好像真的可以去强奸下药似得,要是真的遇到了,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可以避开自己所谓的道德底线去冲动一回。

吸毒和嫖娼的区别在于一个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一个伤害了别人的身体,但他们都是让自己得到一时的快感。

我之所以把陈冠希区别于那些吸毒的艺人,是因为陈冠希到底还是懂得生活,不选择伤害自己,也图的了愉悦。

人生嘛,开心就好,说是触碰了道德的最低线,无非是那些碰不到女星身体的人们觉得陈冠希竟然可以睡她们,真是太过分了呢!

所以那些人开始抨击所有的参与者。

每个人都在交易,无论是性闻还是新闻。

如今艳照门已经不是陈冠希的代名词,有很多的人做出了陈冠希曾经做过的事,但是之后像陈冠希一样活下去的人,没有一个。

陈冠希并没有被打倒,我觉得这才是人生赢家。

只不过当时他没有算到,他的电脑竟然会坏了!

然后遭遇了一些意外。

之后换了一种方式生活。

而已,难道还要说什么吗?

 7 ) Hey, man.

忘记在哪里,有人评论:片中的陈冠希一直在笑,可是我怎么觉得他一直在哭呢。

知乎上也有人在说,我觉得愧疚,作为一个曾经的刽子手。

似乎我有一点点庆幸,我没有参与那个群起攻之的事件,EDC对我来说也就是一个很酷的美男子而已。

我觉得,他不够幸运。

采访的部分,他就是懒散的坐在沙发上,切换语言说着自己要说的话。

他说,其实我没有那么坏啦。

是啊,他没有那么坏。

如今看来,他甚至都不需要道歉,要做错了什么。

男女之欢,在互相愿意的情况下做一点私人的事情,谁没有这个权利。

他没有烧杀抢夺,没有有意败坏道德,没有制造恐怖,他为什么,要遭受这些攻击,和长久不能消散的负面舆论。

但是EDC幸运的是,可能从一开始,他就不留恋娱乐圈。

看得出来,他不在意名利,可能他想要赚钱,但是他更偏向于实实在在控制自己的生意,明白踏实的获取,他不喜欢成为overnight celebrity,他走的时候,也是坦然的。

他也在意自由,then I became slave,所以他去LA, 没有人认识他不知道他的身份,更开放更自由更坦然。

他也有想法,他知道我要做什么音乐,要做什么潮流,从一开始就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不眷恋,因为他不喜欢。

所以这也许,也是幸运的。

但他不服。

他说了很多,没有人在意我的音乐;不是说他们做了什么特定的事情不好,只是他们没有给到我足够的尊重;我觉得后来我做的音乐都很好听啊;我就是把国外的东西带来中国;我很认真的表演,他们不应该讨厌这个;喜欢我的人,他们大概聪明,讨厌的人,没脑子吧。

其实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事情已经被证明是一场社会舆论的悲剧了,如果他要因为明星身份为自己不检点的私生活而付出代价,他牺牲的也已经足够。

他有权利不服,他也在努力证明着。

他付出的代价是,没有人找我拍电影,或者不能上映,我没有杀人,但是快八年了,没有拍电影;我很认真的做音乐,但是很多人不在意;我也想结婚生孩子,但是还没有;女孩子总是觉得我和她们的关系很简单,但是其实不简单的。

为什么觉得EDC在哭,因为他一直在弥补一个不是纯粹的他的过错。

但是他如此坦荡和坚定,我从没有想到。

他说,有那么多人看着他觉得他一定会失败,但是他没有,他去美国,他做音乐,都有人等着看他失败,但是他没有。

他说原来有几千个朋友,但是那件事发生了,他们都离开了,他也没有退缩,他还在前进。

EDC如今活得很明白,他在积极地等待,到现在他也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未来在中国,他在为某一天的闪耀做努力。

他变了吗,他改了吗,没有,他一直都这样,一直都有一点不一样。

但是谁又说,没有人羡慕现在的他呢?

Hey man, what do you think?

 8 ) 面壁者陈冠希 我是你的破璧人

“艳照门”之后的八年来,陈冠希想必面对了太多充满恶意的镜头,所以,在难得的坦白真诚的VICE的镜头下,他带有略微的焦灼,这个耸肩、飙脏话、带有玩世不恭笑容的多动症儿童,想告诉人们如今自己的成功,用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方式。

潮牌、hip-pop、甚至演艺生涯,他的表现都不差,甚至优秀,他认真,但是,娱乐圈用它独有的方式结束了他重登银幕的机会。

我为他感到难过,因为他存在的那一种姿态,那倔强生长里潜藏的无所依托。

他成长的方式,似乎还是在与世界对抗,他们不让他拍电影,他说,“这是他们唯一打败我的地方”,他用个性彰显的态度,期望得到更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他的潮店营业额,有多少是因为他的明星光环,他的音乐,又有多少来自于他的自我观照,他成为一种符号,被人嘲笑、讥讽、以及消费,他利用了社会对他附加意义的消费,将其变成一种谋生方式,而在其间的,他唯一丢失掉的,就是“我”。

他似乎过着一种漂流般的人生,9岁,从加拿大漂洋过海,到香港寻找生父,19岁被公司放弃出卖,远走他乡,在终于可以制作hip-pop音乐解药,又在演技上可能磨砺日新之时,28岁,遭遇了“艳照门”,他似乎,真的是一个一直在被世界背弃的小孩。

父爱缺失,这世界没有给他足够的包容,而对他隐私的窥探与议论谩骂,又扩大为对他事业的全面封杀,一个从小听到太多“You will lose"的小孩,在终于寻找到合适的立身方式(做hip-pop、拍电影)的时候,又一次被世界抛弃,所幸,还有潮牌店,给予他精神的支撑,而他的盈利来源,有多少属于这个伤害过他的世界曾经带给他的明星效应,又有多少,实际属于他所看重的艺术设计?

他像一粒尘埃,想找到栖息之处,安定的一种,爱。

但是,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他说,“no perfece woman,man.no perfect woman.”更何况,他的内心,有太多的伤痕,他像一个在世俗里苟延残喘的孩子,但是依旧以一种嘻哈而倔强的方式。

他孤独,我看到,虽然他嘻哈,他期望世界有所变化,他说,我的市场在中国,我想看到观众有所成长。

是的,他在期望观众重新认识他,以及他想同这个世界重新握手,他嘻哈,但是他想回归主流。

他纪录片结尾《外星伴侣》的MV里这么唱着,“最坏的时代,亦都是最好的时代,用爱带来下一代,美好未来,不再有腐败,和平有性有爱。

”叛逆的陈冠希,他想回来。

 9 ) 陈冠希:诶,如果你可以回去改变,你会改变什么?我什么都不改变。

最近很火的纪录片《触手可及》,很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的陈冠希用另一种方式回归了荧幕。

离那件事情发生已经快八年了。

对,就是你想的那件事,听到“陈冠希”这三个字就马上想起的那件事。

2008年1月的某天,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埋头于做题考试和各种青春小说中,同桌L哭丧着脸一屁股坐在我旁边。

“你知道‘艳照门’吗?

”“什么啊?

”“你都不上网的吗?

全国人民都知道的。

”她带着哭腔说。

被L嘲笑之后,我等到周末回家认真的上网查了一下“艳照门”(毕竟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00后人人一部手机),然后让我大跌眼镜,在一个未成年初中女生的价值观里,陈冠希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他猥琐,他没有底线,他不检点,他甚至破坏别人的人生。

班里的男生小声的讨论有没有“艳照门”的原图,我狠狠的瞪着他们,我恨不得立刻去向老师揭发他们,却因为难以启齿放弃了,我在心里暗暗的想,男人都猥琐,都恶心。

体育课,我和L一起跑步,L又说起了陈冠希,对,你没猜错,她是陈冠希的粉丝。

这件事已经发生近一周了,她从伤心变成了同情。

“我觉得陈冠希挺可怜的。

”她说。

“搞没搞错啊,他……他……他很过分啊。

”我找不到一个词确切的形容他的行为。

“他没偷没抢没杀人没防火,他只是做爱,然后拍了一点照片,他不是自己传到网上的,只是被修电脑的人恢复了数据传到了网上。

”“可是……可是他就是做的不对。

”“那你说他哪里做的不对?

”“他……他不应该和那么多女明星上……床。

”“他又没有强奸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他……他不应该拍照。

”“可是那又没犯法,他没有偷拍谁啊,他获得被拍照人的同意,他只是拍他想拍的东西而已。

他没有出轨,没有吸毒,没有强奸,没有犯罪,他只是运气不好……他没有做错什么。

”L竟然带着一点哭腔。

“……”我哑口无言,我跟L大吵一架,然后把这些都归结于L是个不折不扣的脑残粉,事情严重到我俩甚至一度要绝交。

你知道在一个没谈过恋爱没看过A片连黄色小说都没碰过的未成年少女心中,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莫过于初恋初吻初夜。

可我仔细回想,L的言论是确实过于偏激,甚至让我颠覆三观,可我真的说不出陈冠希到底哪里做错了,对,他是做错了,他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全社会都在谴责他,可是他哪里做错了呢?

他没有故意伤害别人,他没有杀人没有强奸也没有犯罪,他只不过触碰了我们关于“性”的底线,可是全世界都在谴责他,我们给他按一个罪行,叫做“不检点”。

七年过后,我也从初中生变成了研究生,可我仍然说不出他究竟哪里做错了?

社会越来越开放,对“性”的底线也越来越低,“包养”成了一种炫耀,“小三”也被写进了歌里,“约炮”成为了一种流行,我也越来越搞不懂,大众对“性”的底线到了哪里。

比他十恶不赦的人多的多,但是都没有造成当时那种情景,因为他是公众人物?

七年了,再回过头来,当初的“艳照门”似乎毁了很多人的人生。

阿娇的清纯玉女形象一夜倒塌,跌倒在娱乐圈,艰难的前进,再也红不起来,张柏芝跟谢霆锋终究还是离婚了,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就像一个梦,一夜就破灭了,她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陈冠希退出了娱乐圈,他也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他在纪录片中也说,有一段时间,他想逃跑。

直到《触手可及》,我才再次关注到陈冠希,自从七年前的“艳照门”之后,我再也没有主动搜索过陈冠希这三个字。

《触手可及》如果排除商业炒作的话,说实话,我认为还不错,片子挺真实,故事讲的也很清楚,它给大众展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陈冠希,年少叛逆,过早的暴露在镁光灯下,受过逆境,想过逃跑,也想尽办法站起来,开始反思和寻找自己,做回自己。

或者,反过来说,就算它是商业炒作又如何,观众喜欢看,买它的帐,Vice名利双收,陈冠希有机会表达自己,也总会有人有所收获,是不是商业炒作还重要吗?

是不是洗白重要吗?

陈冠希在《触手可及》中第一次展现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说出自己的想法。

纪录片分为三集,《嘻哈生意》讲陈冠希经营潮牌,“我希望有个东西我可以在自己的手里,控制整个事情”,他选择成为一个生意人。

生活在美国洛杉矶,和朋友一起经营生意。

《回到原点》讲述陈冠希的音乐和演艺事业,父母离异,他小时候在温哥华,9岁去了香港,17岁的时候被星探发现,他对娱乐圈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母亲说,这可能是你唯一的赚钱机会,他就这样回了香港进了娱乐圈,“然后开始做奴隶,接下来几年就在做奴隶”。

进入娱乐圈后,他的生活都被安排好了,有5、6个人写歌,有5、6个人写词,他只负责唱,看不懂就翻译成拼音,很多时候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他开始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

“艳照门”之后,他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候,没安全感,他不去餐厅吃饭,不跟陌生人交流,直到现在,依然受着网络上的攻击甚至黑粉的攻击。

“我花很多很多时间在我的音乐上,好像没有很多人尊重我的音乐吧。

”他是这么说的。

《成为陈冠希》讲他的情感他的生活他的态度和他的梦想。

他讨厌狗仔讨厌被跟拍,在意Instagram上的留言在意别人放广告,他在机场因为别人插队安检而跟别人起冲突,他渴望幸福的婚姻。

对,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陈冠希,和七年前一样,一样锐气一样热血一样浑身有刺一样特立独行,可他又跟七年前不一样,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该怎么生活。

“诶,如果你可以回去改变,你会改变什么?

我什么都不改变。

”“因为有时候有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我就想说,跟我挑衅?

然后我会努力十倍,然后就做给你看。

”。

发生了很多事情,他却坚守了他的棱角。

我不知道是好是坏,或许他还有苦头要吃,或许有数不清的娱乐杂志写他的负面消息,可是……我想很少人能像他这样活着吧。

我主动问了L,你怎么看?

“我为他坚持下去,反思自己,还在做自己而骄傲和自豪。

”L说。

“他可以选择自杀,一了百了结束痛苦,但是他没有,他挺下去了,站起来了,用他自己的方式活下来了,我挺敬佩的。

我好庆幸,他还是以前那样,那么吊的生活。

现在,我好像能大声的说,我是陈冠希的粉丝了。

”我不得不承认,《触手可及》有洗白陈冠希的嫌疑,但是或许这种洗白是为了呈现真实的陈冠希,显现娱乐头条之下不同的陈冠希。

不过不管怎样,看过的人应该有所收获吧,我想我的收获大概在于,更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在做自己,还有包容各种可能性。

七年之后,我开始站在多个角度思考,也学会不再人云亦云,看清自己的想法,我偶尔也会有偏激,但那之后该不该再回头想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

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的矛盾性,做自己的时候有没有伤害他人,顾全大局的时候是不是牺牲了自己。

看来,我还有更长的路要成长。

最后就用一组图片结尾吧。

 10 ) 聊我可以聊的 说我能看到的

首先我先表明我是墙头草,如果没有《触手可及》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思考陈冠希,我和他的的交集仅限于七年前他亮爆了我的眼球,藏在电脑桌下的右手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快感。

而我没有在网上谩骂过他一句,也没有买过他的专辑,看他的电影也没有花过一分钱。

  豆瓣上的影评比纪录片本身更精彩。

各个大神犀利的语言,叹为观止的价值观,对纪录片以及冠希的剖析超过对自己的了解,令人感到望尘莫及,拍马难追。

我只能用我薄弱的文化底蕴,没有深度的价值观对纪录片所涉及到的细节发表一下看法。

当然纪录片里刻意的不刻意,冠希说的谁都可以张口就来的冠冕堂皇的话我会尽量屏蔽。

下文的稚嫩之处大家笑笑就好。

  片子一开头是冠希的道歉声明,大家应该记住的是冠希说的那句“我将无期限的退出娱乐圈。

没有期限”很正常VICE做过加强的渲染。

有没有人注意过冠希在道歉时里边穿的格子衬衣,外边穿着西服,没有打领带。

真的,对于一个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低到发指的我都感到这身衣着的不搭调。

格子衬衣配黑西服就好像校服配牛仔裤一般可笑而且他还没有打领带,这么重要的场合竟然没有打领带,可见艳照门这件事情对于那个时候的大男孩冲击有多大。

那件事情发生以后,所有的人都对他可以说是人人喊打,包括他自己。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大概是找一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了却人生。

但是这个半大小子,却要为了给公司把损失降到最低,被逼着站出来发所谓的道歉声明。

其实傻瓜都知道道歉声明有用吗?

可以挽回自己的声誉吗?

可以减少网上对他的人身攻击吗?

没有什么都没有,他最后被当做一枚弃子,只不过被抛弃之前告知大家“我滚了,你们消停消停吧”。

还有一个细节,桌上的那瓶矿泉水从始到终都是倒在那里的没有人去给他扶,他自己肯定没有闲心去注意那样的事情。

我只是想意淫一下,周围那么多人都没有人去愿意扶起那瓶矿泉水,看来他真是要被抛弃了。

  我要说的第二个事情,冠希的合作伙伴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在做事情而不是在工作,是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还有两个细节:作为老板的冠希跪在地上给他的员工开会而员工坐着凳子,冠希在他的公司自己亲手搬运货物。

你可以理解他在作秀,甚至可以说他在装逼,但是我可不可以理解他是真的很喜欢自己选择的这个行业,这个工作。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他的公司——CIOT,吧啦吧啦一大堆里边太多专业用词看的瞌睡可以反馈的信息是他的公司很成功,他创立的潮流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一席之地。

这就很牛逼啊!

这有不牛逼的理由吗?

有人会说他有富豪老爹啦!

他会利用自己炒作啦!

呵呵,比他爹牛逼的爹恐怕不少吧。

比他出名的明星海了去吧。

能不能给我举个类似像他一样能够做出中国第一潮流品牌的例子。

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别人的天赋,就因为他太张狂?

他在做一件自己很喜欢并且自己很擅长的事情,我相信你做一件类似条件的事情你也不差,那么就不要试图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有根据的东西去诋毁他人。

他确是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行为可能有点欠揍,这是他老爹没有教育好他,这方面你可以@他的老爹。

片面的否定别人的成果是很令人尤其是本人很生气的事情,望大家谨言慎行。

还有人评论觉得年收入1000万美元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我希望你有多余的钱可以可怜可怜我这个小屌丝,我泡面快连热水都买不起了。

  第三个事情,纪录片里对他的一个朋友的采访,那个朋友一直都是蹲在街道上安安静静地讲和冠希坐在沙发上抖着奇怪的发型,抖着腿,抖着身子形成强烈的反差。

冠希在发现有狗仔时过激的举动,还有他自己说的话“我需要自己的空间”。

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亢奋,可以永久激情,相信可以那样的只有交配季节在草原上奔驰的牦牛。

冠希也是这样,他可以和性格安静的人做朋友,做兄弟那么在他生活的另一面是安静的,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候。

他表现的张狂一方面是他的性格,一方面是对于外界的气势不能输。

有人会说,既然你是大众人物,你就要支出你的生活。

但是有多少人是带着客观去看待他的新闻,大家下意识里恨不得冠希哥再来一发比七年前更劲爆的压缩包给兄弟们开开眼。

我记得早几年电视上播了一则新闻,用几秒的时间介绍冠希的自己做的艺术品,是一个用上千只香烟拼出的眼睛。

我看到这个眼睛的时候的第一反应就是冠希好恨这只眼睛,因为这只眼睛看起来是在偷窥。

  第四个事情,我自己所想说的。

我不是冠希雇的水军,他要是愿意雇我那我就太高兴了,欢迎冠希查我的岗,人肉我。

我只是有着和冠希犯事那年差不多的年龄,所以有的时候特别能理解他。

刚刚毕业的我为了找工作发愁的一抓一把白头发,网上找的工作除了销售就是销售,稍微有点前途的都是要工作经验的,我上学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什么是工作。

我这么比较是不是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我们都是在这个年龄遇上不幸的人。

我的不幸和他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个年龄没有被那种级别的不幸所打倒的人,反倒是化压力为动力,逆流而上并且在我看来获得成功的人,真的没有必要用那么多绞尽脑汁的字句去侮辱他。

努力坚持的人值得成功,不会被打倒的人真的可怕。

  

《触手可及》短评

不喜欢

3分钟前
  • 鼓鼓
  • 较差

一条硬挺挺刚上岸的鱼,yoyo~check it out 我还活着,接下去我用苟延残喘说的话必将成为你们视为“陈冠希,牛逼!”的语录。痛击他的还是广电总局,无法再上大荧幕,不是因为他嘴里说的“热爱”,还是因为大荧幕才能让更多人认识。结尾他清晰地说出自己梦想的那些时刻,他是可爱的。

4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还行

拍不成电影实在是太残忍~

7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不觉得他的歌有多好听,但是个聪明的生意人

8分钟前
  • 萌吗
  • 较差

陳冠希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生得這樣一副皮囊的人,在了解到“酷”這個概念之後,通常都會走上覺得被世界虧欠的路子。倒是那些追著celeb跑的人,未必就比他hater多個腦子。

12分钟前
  • 吉魚炒腿奶油酥
  • 较差

Keep it moving

17分钟前
  • Vermouth .
  • 还行

触手并不可及。"nas:你爹死了"这梗笑死我了

20分钟前
  • 老嘎叽
  • 较差

看这部纪录片首先要建立在对陈冠希有一定了解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客观的评价这不是个好纪录片,不过我很爱,你懂的。

21分钟前
  • 卫斯理
  • 还行

1:10:13,B站。性情中人陈冠希。

24分钟前
  • Henry
  • 还行

一棵草長錯了土壤開錯了花。可是土和草都沒有錯,花也是美的。於是自顧自繼續開著就好。路人看看也就過去了。

25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You gotta to be STRONG.

30分钟前
  • LADarwinci
  • 推荐

一个人因为他的性癖好而受攻击,也未免太委屈了。/ 第三集两拨记者对拍真是好尴尬!/ 一如既往地喜欢VICE

32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倒是很real,就记住一句:life is fucking movie 人生如戏

36分钟前
  • 蝶衣的宝剑
  • 较差

被社会抹杀的天才,实话讲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所有的一切都把错附加给他,但他还是用乐观的人生态度重新振作,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给别人证明。剥夺他拍戏的权利听起来挺心酸,他们赢了,但他不服。未来可期。

41分钟前
  • 拾荒者
  • 还行

制作真的不咋地,BGM全程中二病,陈冠希是唯一的亮点

45分钟前
  • 较差

★★☆☆☆ VICE,自号“全球青年文华之声”,一次洗白别人照亮自己之举。“讨厌我的人?没有脑袋吧。”“哪里有错,我就要做自己。”像沙发上一摊眼袋突出,肤色暗哑,言语轻浮,但总有人趋之若鹜的,怎么形容呢,“触手可及,鸡巴吧?” @2015-12-04 13:50:21

47分钟前
  • 声色
  • 很差

可以一看的

48分钟前
  • 汪杨
  • 还行

陈冠希,你是永远的男神。觉得艳照门的事情,很多人欠你一个道歉。千万不要是最后一张专辑呀,诶,反正你也看不懂中文。偶像就应该是像你这样才算合格的。ICONIC

50分钟前
  • GNAR
  • 力荐

无感……

51分钟前
  • Hanhan_缇雅
  • 较差

大写的广告。第一部:自己潮牌的广告。第二部:潮牌线下店铺广告。第三部:自己的专辑和电影的广告。

55分钟前
  • monkey59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