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影院看的,见到了电影的主创。
看片子从头笑到尾,最后我哭了。
电影观照到了很多社会问题,就在身边,仅仅是展示,你看的亲切;编剧抖的一个个小包袱,你笑得抹泪。
故事设置并不复杂,却直指人心,我也正在考虑回不回家过年的问题。
导演说,亲情线是他们抓得最紧的东西。
有人说片子卖国,我不觉得。
丑化了哪个群体?
我也是安徽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点正视的勇气总有吧?
演员们都不错,我尤其喜欢“张栋梁女友”的表演,陈刚的形象亦正亦邪,很有可塑性,就是说话有点那啥,听着不是太舒服,一个小瑕疵。
段子——估计群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啦= _____,=希望大家支持国产放映厅!
有人拍真实的东西,真好。
等我有钱了,一定投给这样的国产电影。
让我笑着哭泣的电影,感受到了导演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还有幽默。
印象深的几个点:1、农民工讨薪被打被抓,心酸的事情用喜剧的方式拍出来了,让我第一次忍不住笑着哭出来。
2、张国栋过年前的准备和他手下工人的娱乐,老土低俗的很真实,这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第二次忍不住哭泣。
3、导演对人情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描摹,真实、闹心还有点幽默,张国栋把白老师闹到医院后的一段看得我笑死了。
4、这部电影和万箭穿心里对中年中层干部的塑造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啊?
都是泼辣的妻子、窝囊的丈夫,妻子虽然爱家但性格尖酸常常刺痛家人,丈夫难以在家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还好这部电影里最后导演给了李主任温情,不然可能又是一部万箭穿心了。
5、电影最后给了每个人一个温情的结局,也给了我难以言说的感动。
电影上映时间2008年,可能拍摄于2006,里面的一切都那么老土,可感觉却充满希望,时间过去16年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可希望却越来越少了。
疫情之下,当年4亿人的春运难再有,这是劳动力流转的陷于困境。
可需要做工挣钱的人怎么办呢?
是困在外地还是困在家乡?
从开始,这一路观看的心情都拽得紧紧的,祈祷着剧情可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圆圆满满的过个好年。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再大的事,再多的不容易,都要完完整整的过个好年!
虽然整部电影都蒙着一层灰色,有写实的医患矛盾、有教育升学难、有农民工讨薪。
但幸好,在包工头、李医生、白老师的背后都保留着这个社会的温情。
最后,随着李医生的痛哭,随着蓝莲花的一曲“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所有紧张的情绪才算真正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
从王小峰的博客上知道有个叫谢晓东的,写了几部电影,《业主奏鸣曲》《一年到头》和《无形杀》,其中王竞导演的《一年到头》在豆瓣上评价很高,8.0分,看介绍原来是关于春运的,有很多人还都说看哭了。
我好久没哭了,就准备试试。
2008年的贺岁片,后知后觉的我刚知道。
现在是2009年7月,没有一年到头的感觉,姑且揭一揭买票难的伤疤。
春运的问题,依旧是个老问题,作为在北京摸爬滚打的外地人,每年都得面对。
尽管离春节还有半年,看这个片子无异于往伤口上洒盐。
可是,回想这一年到头,我们谈论什么问题,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没想到的是,片子看到最后,我真把自己给看哭了。
我们谁都不怪。
黄渤说过: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买不上票,也别骂政府。
让你去干铁道部部长,不一定比现在强。
想起一句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原本以为有钱人不愁回家,可导演告诉我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回家的路上,穷人跟富人各有各的艰难。
电影有两条线,穷人那条就不说了,农民工买票难说一万遍了,越说越难。
说富人吧,先说医院那点事儿。
心内科刚上任三个月的小伙子还需要加强学习:医生的年终奖金跟你这一年所卖出去的药是挂钩的。
可这小伙子就不明白了:明明开一瓶药就能治好病人的病,难道我非要给他开两瓶吗?
于是,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才来三个月,等你在心内科待上三年,你就明白了。
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小伙子的悟性很高,几天工夫,他就知道让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院的病号住院观察两天了。
反正是公费。
主任一听说是公费,更狠:那就住七天吧。
到底是主任。
主任看上去很风光,但,是个主任就不容易。
何况这个主任娶了个城里老婆。
其实主任老婆不过是个护士,在医院是主任的下属,可回到家,主任是她的下属。
主任过年也得回家啊。
当然他可以一个人回家,可是即将过八十大寿的老父亲这回非要见见自己的孙子——孙子都16岁了,还没见过爷爷。
怎么办?
是回呢回呢还是回呢?
老爷子过一天少一天,估计过完八十大寿也就差不多了,说什么也得带儿子回去!
于是就买了三张火车票(当然,是很不容易地搞到了三张火车票),然后小心翼翼地跟妻子解释、央求……没用,妻子说了:儿子明年参加中考,是儿子重要呢,还是老子重要呢?
通过比较来探讨问题的实质,这是女人的通病。
她们把比较法应用于生活的每一处,比如:“你是更爱我呢还是那个贱人”,“你是先救我呢还是你妈”。
的确很难,好比问你说,我是砍掉你的左手呢还是砍掉你的右手,你怎么答?
最后,女的亲了男的一口,说我给你做好吃的去。
男的就败下来了。
亲一口是“色”,做好吃的是“食”,16年来他就是被这两样武器给征服的?
可当妻子偷偷把两张火车票转让,当那两张火车票被人取走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哭了。
当着妻子跟儿子的面,主任哭了。
主任有泪不轻弹呐,弹了说明女人狠啊。
不过主任这一哭,女人心就软了,女人哪见得男人哭呢。
于是女人屈服了:“你吓着我了,我依了你还不行吗?
”于是出现了这一幕:母子俩飞出门去,追回刚转让出的火车票。
我就是被这一幕感动哭的。
我之所以认为这部片子好,当然不是因为它能把人看哭。
况且看了这个片子一点都不感动的也大有人在。
不能说没看哭的人就没人性,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硬要让一个北京人去体会外地人买票难的感觉也不怎么人道。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它在春运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并不是只有民工返乡难,还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因为倒插门等原因回不了家,也很难。
对于广大农民工朋友来说,火车票难买,也买不起;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火车票不好买,但可以上网找二手、找黄牛;而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外地女婿来说,火车票,这个真没有。
2009年7月19日
我是在最后,当许巍的《蓝莲花》响起时,看当片中的火车站汹涌的人群,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彻底喜欢上了这部电影。
因为,我仿佛在这些人群中看到了我。
看完电影,我就边听片尾曲,边写。
情节:很平凡-春运。
小人物,小故事,不骟情也没有大场面。
情结,不平凡-春运。
对于我,以及我们,常在外的游子来说,或家人不在身边的人来说,每个人每年都会有着这样或那样与春节与春运的故事。
一年到头,到了这个特殊的时候,一切都因着而重要起来。
春节,家,春运,情,交错着,忧与乐,喜与悲,紧张与盼望。
一张张平时不起眼的车票到了这时,却承载了很多故事。
排队,找票贩子,挤车,加班,换班,没票,找关系,有票,却又上不去,换车,被卖。。。。。。。
而每年,这段时候,都是全家人最关心的:有没有票,好不好买,有没有其它方式。。。。
老人总说不好买就不用回来了,太麻烦; 异乡人总说,春节不回来,就不叫过节了。
听过个故事,说一个台商有一次在大陆过年,可是在春晚听到《常回家看看》,潸然泪下,第二天就买机票回去了。
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很喜欢这首歌。
以前不听话,一回来经常出去玩,害得爸爸老生气说,你是回来看我,还是看朋友。
后来,懂事了,不大出去,即使出去,到时间就回去;父亲生病后,更是整天整天不出门,有时甚至3天不出门。
a后来父亲老后,看着他的脸,摸着他的手,我知道,我看一次是一次,摸一次少一次,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说的一样。
当看到医生无力地坐在床边哭泣,我的心和他一样沉重。
这次春节恰逢百年不遇的雪灾,我不知道多少家庭的相聚梦因此而破灭。
多少老人的盼望落空,多少儿女的惊喜不能分享;多少一年到头的这一刻就这样消失在风雪中。
只希望老天爷,以后在春节时给个好天气。
让我们这些一年到头在外的人,能好好在春节时与家人享受一下积累了一年的亲情,爱情,快乐,喜悦和盼望。
从小就想离开家,开始认真的读书,想考个远远的学校。
志愿也是在填好了外省的了才告诉家人。
结果给唠叨了一段。
想法总是很独立,总之要远。
可惜考的学校确离家只有1个半小时,然后就立志要好好学习,要工作到远远的地方,有多远就多远。
现在可好了,离家很远了,在这个所谓的大城市,看着事态万千。
确是无比的想家,想这那简单的笑声和声音,在这远远的地方体会着每个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结果是思念和距离成正比。。
一年到头想家的寂寞老人赖在医院里;装修好房子等家人回来的校长;带着爱回家见父母的装修工;左右为难回不了家到痛哭的医生。。。。
还有很多回家的理由。
看完电影写影评是一件很矫情的事儿,好象写读后感或者小学春游玩了还得写作文似的但是人总是善忘得,有些许的感动还是象记录下来的片尾许巍的歌没说的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阻挡什么,每年春运那么多人,晕倒了还要回家,荒谬么,子非鱼,这么难这么苦,不能阻挡一年到头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创作者的意图,所以不要事先看影评的好,写实的镜头风格,多头的主线,让人也许以为又是一部石头或者刘跃进,扑面而来的真实,使人不觉得像在看电影,而是你每天在其中的社会,没有什么配乐,让人不知道创作者的立场,这些真实,中立的真实,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态度,我是该看作调侃一笑了之还是同情剧中人,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配乐其实是一种创作者表达态度的方式,习惯了速食不用大脑的我,很不习惯,一开始觉得,怎么能没有态度呢,但是看到后来,才欣赏这个做法,最关键的地方,还是有配乐给你态度立场和煽情的,前面的沉默给后面的渲染铺垫积蓄了力度和感染力。
电影开始的时候,导演想塞进去的东西太多,连八荣八尺都不忘放一个背景,每个镜头都用意设计,略显匠气,还好一会就开始平平静静地讲故事,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里面没有太多的巧合、太离奇的冲突设计,什么都不会超乎你对生活的经验,用生活本身感动你,每个人都不容易,为别人感动,也为自己感动,大家都是小人物,没有大富大贵高官重权,没有那么多脱离我们平常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每个人都在活着,为一点点小小的理想和不那么惊天动地的平凡爱情、亲情努力着,好好活着。
都是好人,都有不顺。
每个人都那么相似,就像是自己女友、自己的邻居,女孩都那么相似,从小梅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女朋友,被人欺负了找自己哭,不肯下车走路,但是只要好好哄,还是很听话很娴淑。
包工头和医生两个人似乎代表了全体男人,他们的老婆也是全体女人的代表,医生让我看到了我以后也许的生活,工作、金钱、亲情,一个男人有很多的责任要承担,没有借口推托,老婆不是坏,在前面真觉得这个女人很讨厌,但是孩子和老人都重要,女人更多可能是考虑自己小家庭,最后看到丈夫哭了,她也是一路狂奔的。
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没什么离奇的情节,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情感,这部电影就像是你每天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琐碎,也许不值一提,但是我感动了被生活本身。
MLGB的,中国几时也拍出了这样的电影了,牛。
像贾樟柯说的“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那样。
我TMD看哭了。
我一俗人,也不会评论,总之很好看。
我给了个“力荐”。
很温暖,很潮湿
没有大牌,没有巨投。
但就是这样一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农民篇,就让人心暖。
在最近一直不想看任何片的状态下,庆幸看了这么部片。
春运开始好几天了,越近年边,返乡热潮一天高似一天。
这里借用《蓝莲花》里一句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用来形容中国人迫切回家的愿望。
过年回家,早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事情。
一年忙到头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赚钱和家人团聚。
回家的车票,你买好了吗?
小编的心早已归心似箭,车票早早预定好。
今天推荐一部和过年回家有关的电影,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家过个团圆年——《一年到头》
电影2008年正月上映,还记得那年大雪,很多人过年回不了家,很多人被大雪阻在路上过年。
豆瓣评分8.2。
导演王竞只有一部《万箭穿心》为人熟知。
主演陈刚是个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视剧很多,也许你见过他饰演的角色,但知道他本人的影迷不多。
和同期上映的《长江七号》3398万票房相比,《一年到头》没有知名导演和演员助阵,票房惨淡到只有132万。
不过,它是一部“好电影”,里面包含了农民工讨薪、票贩子猖獗、医患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是家庭头等大事等社会现状。
导演用轻喜剧的方式,讲述春节临近,三伙人过年回家的故事。
只不过有人千盼万盼回家过年,有人左等右等家人回家。
笑着笑着,小编就看哭了。
北京,是千万人上班挣钱的地方,也是千万人日思夜想的故乡。
包工头张国栋带着同村的几个兄弟在北京干装修。
春节将至,张国栋梦里都是带女友回老家结婚的情景。
今年,他准备带女友回家订婚。
火车票都买好了,也给女友买了戒指,本来过年是一定要回去的。
但他临时碰到另一户人家着急装修,那家本来请好了装修工,说好年前完工,但工人商量都没商量,都跑回家过年了。
张国栋过去一看,只要工程加快些,他们年前肯定能完工,也不会耽误回家,就签下了这单活。
着急装修的是某重点高中的副校长白老师,老伴、儿子、女儿、孙女今年要从国外回来过年,所以房子一定要在年前装好。
本来一切进展顺利,房子装修完了,就差验货,张国栋和兄弟几个拿到钱就能回家。
而白老师也可以安心等待家人过年回家团圆。
但是装修出了问题。
这还要回到过年这个问题上来,因为年关将至,很多人都回家过年了。
缺一个水电工,因为女友表哥是做建材这一块的,张国栋就从女友表哥那里寻找门路。
谁知道女友表哥是个不靠谱的,介绍过来的人也不靠谱。
把暖气板装反了不说,浴室里用的水龙头也是劣质冒牌货。
这不,暖气一直送不上来,劣质水龙头一掰就断,水流了一地。
刚装修好的房子,又变得一塌糊涂。
身体本来就不硬朗的白老师,一激动晕了过去,被送去了医院。
这下子,装修的钱也别想拿了,很可能还得往里赔好大一笔钱。
在这之前,他们刚完工一户人家的装修,因为户主奸猾狡诈,故意挑毛病,不给工程尾款。
后来还是找记者跟拍户主,才拿到部分尾款。
农民工讨薪是个老问题了,因为国家在这块制度上的不完善,农民工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更何况,就是有制度,还有人往里钻空子呢。
好在张国栋和白老师都是讲理的人。
出了事,张国栋没跑,白老师也没有故意讹人家。
白老师只希望张国栋能在年前装修好房子,钱一分不少。
张国栋只能带着哥几个把人房子装好,还帮人搬了家。
工程结束,离过年只有两三天时间,火车票是肯定买不到了。
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他们要回家的心。
最后,张国栋开着自己的老旧货车,带着女友和几个兄弟,踏上回家路。
白老师也如愿住进装好的房子,和家人团聚。
还有另外一家三口,也是电影里的主角。
丈夫李家梁是北京某家医院的主任,妻子是医院里的护士,儿子正在准备中考。
李家梁的父亲今年八十大寿,按照老家的规矩,男八十是大事。
前两天,老父亲特意打来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家过年,让把孙子带回去看看。
所以,李家梁准备带妻子和儿子回老家过年,为买票的事情也操了不少心。
但是妻子以儿子中考要紧为理由,坚决不回老家过年。
母亲为儿子学业着想,这没有错。
不过李家梁想要带妻子儿子回老家和父母团聚,这也没有错。
票好不容易买到了,妻子还是不愿意。
当看到屏幕里的中年男人因为不能回老家过年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小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记忆里,仿佛只有小孩子才会又哭又闹。
越长大,我们的心越来越坚强,哭泣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长这么大,还真没见过哪个中年人哭成那样。
好在结局是温暖的,丈夫放声大哭那一刻,妻子似乎理解了丈夫,同意带儿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电影的最后,三伙人以合家欢局面收场。
但愿今年过年,每一个你、我,也都能回家团圆。
不要等爸爸妈妈催你回家……他们想你,只是不说。
2009.01.01类似题材怎么就没更多的人关注呢~真实中国
闹剧
以前的装修、回家可真难,现在好多了,都精装了,买车票也方便了。很多电影,都成历史了~
说的有点乱,几个故事穿插得不够巧妙,略显生硬。说的问题很多,春运民工医疗家庭孝心教育。高级的医生才不屑于收那三五百块呢,他们是通过医药和增加服务来挣钱。有些产业是不能以赢利为目的的,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男人的泪真是千斤重,但当一个家的男人要靠泪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也够悲哀的
非常后悔在王竞导演来之前没有看, 即使除去一百四十万的成本,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片子, 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拍的非常非常的好
据说是这十几年来拍得比较好的中国电影,但实在没看得下去啊,罪过罪过。
何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春运 温情
写实,真实的感人!多线叙事,只是最终汇聚单薄了点!国产剧如此无可挑剔!
真实,贴近生活,不错。
真心好电影
生活题材篇总让人动容。
春运、医闹、装修、民工、升学、凤凰男、空巢...王竞导演的处女作对准当下中国人的隐痛和尴尬,最好的事情是回家,最坏的事情也是回家,所有矛盾因为回家而起,又因为回家消解。大概我们是一个“拜回家教”的民族吧。
2008年2月16日
死都要死在回家路上的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本身的悲观色彩一点不提,好像反复说这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事。矛盾怎么解决全靠种种超现实手段:入赘帝都的高知丈夫哭一场,趾高气昂的local媳妇立马回心转意;开着超载的昌河面包从北京回安徽,最后还能转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前脚还派上用场的票贩子扭脸被抓的场景还能被前脚还在找票贩子买票后脚就超载长途开车的民工现场目睹;在客户新房里瞎搞出糗的女友扭脸就能不计前嫌辞职跟包工头男友和好如初。如此掩饰出的也就是一部多线并行现实主义贺岁片而已,不知道图啥
我真的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直接跳結局,"人在囧途"比這部好,劇本太過寫實,民工沒有保障,並不是拍電影就能解決,應該要實際解決。不懂為什麼很多人給很高分,覺得好恐怖。
导演十年前就关注医闹了,赞。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回家的向往。超喜欢片头和片尾。想要表达的东西的确太多,还好都蛮流畅。
蓝莲花在这里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