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话,这是去年写的影评,当时内心还年幼无知,出字不经脑,回想起来也是成长了。
写在前面:一,某位老师一直点名我最近老看电影(只有你看到我我的时候刚好我在看电影好吧~)表示下电影没白二,这部电影的海报,在现代设计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再加上又是电影界里的大师—伍迪艾伦早期经典之作,是很值得分析学习和借鉴的作品,但限于文字功底和学识眼界,只能粗略写点部分的见解,可圈可点。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句旁白放在开场伴随海伦娜的出现,镜头跟着她急促的脚步移动,故事就此展开。
观众会不自主的习惯性的以为,故事就是这位满头银发的前半段人生经历,然而紧接着三四幕场景之后的人物叙述和场景表达,我们才发现,这只是围绕海伦娜身边的家庭成员每个人在做梦与痛苦中挣扎和无聊。
导演精心安排着每个人的出场方式,以海伦娜太太的角度,最大的原因在于,海伦娜因与霍普金斯离婚后承受不了赖以为常的家庭破裂,最后找到一个所谓能预言未来的“神婆”安抚自己的心灵。
这一线索看似无关紧要,却始终关系着全篇所有人的命运。
同海伦娜离婚的丈夫,离开原来的家独自生活,嘲笑着原妻子竟然相信“江湖骗子”,却在短时间内适应不了没有人陪伴照顾的日子,六七十岁的他承受不住孤独的情况下被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妓女迷惑并娶她回家。
年迈与年轻的格格不入,需要他依靠“伟哥”和不能停止讨好的金钱来维持他们的“婚姻”。
不想最后,霍普金斯的梦,被债台高筑和妓女的出轨打碎,让他狼狈不堪想要回到海伦娜身边却已为时过往。
受到生活最大的惩罚者,是海伦娜的女婿罗伊,那位坚信科学道理,从医不成励志要当作家却从没天赋,屡屡受挫。
他依靠着岳母的经济支持,却没次见到海伦娜都要在语言上针锋相对(这个地方以很多骨子里中国文化思维比较深的人不能理解,觉得为什么女婿怎么能跟自己的岳母吵架顶嘴,还直呼其名或者出口成脏。
美式文化里有些不同的是,一般长辈和幼辈是可以直呼其名,并且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尊重长辈并不等于所有事情都要默认和谦让),因为海伦娜的“神婆”预言他的书一定不会成功,布洛林在焦急挫败的状态里,每次都气急败坏,出口成脏,摔杯子怒哄江湖骗子的鬼话如何能信,镜头紧紧跟着他的愤怒移动着。
这一切也促使他与海伦娜的女儿莎莉的婚姻走向了尽头,当然这最重要的推动,还是他遇见的那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人。
红色,放在梦里一定是最鲜艳的颜色。
一种人性里无尽欲望的诱惑。
罗伊利用他最擅长的花言巧语得到这个红衣女人,事业上,因为朋友的意外车祸,他误以为那位写作上的天才朋友去世,将其未交稿的作品偷走出版。
获得老板大为赏识,然而就在这里老板对他说“这本书才是你的水平吧,你之前的作品太爱把科学观念强加在作品了,这次作品终于解放了你自己。
”导演颇为用心的台词,提醒观众他之前被拒的理由,也在提醒罗伊,然而此刻的他已经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心里只有事业踏上光明,爱情得到重生,得意洋洋。
上帝并不偏心,他总是会在很多细小的时刻给过我们荒诞的人生重要的提醒,这一点导演知道,但很多人是不会知道。
这样患得患失的人,观众叹他们愚蠢无奈,其实这何尝不也是我们呢。
最后,罗伊正觉得自己人生已经走向巅峰,向其他朋友炫耀时,却得知那位天才朋友并没有在车祸中死去,而只是昏迷。
当他在病床前,只有提到那个将要出版的作品,昏迷的人动了动眼皮,病房里所有人都欢呼他也许很快会苏醒,只有罗伊,黑着脸,独自一人沉重得走出了病房。
这个人物命运何去何从,电影只在这里孑然而止,留给观众去想象,也在提醒观众思考自己。
伍迪艾伦在我眼里,是一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清楚着人生里的戏剧效果都由我们自己产生,尽管别人再如何提醒作为观众如何不忍哀叹,人性在挣扎时的醉生梦死和无药可救,他疲惫于批判他们的愚蠢,只是冷眼旁观,留给观众自己去叹息。
“做梦比吃药容易”隐含着不切实际对现实的冲突,大概也是人心对于科学的一次较量,是所有人对于海伦娜的冲突。
“神婆”的预言,是一种麻醉沉浸在过去痛苦,企图重新再获得人生的美好愿景,比起其他人物在欲望的恶循环中不断无法自拔,自食其果,这种愿景,大概是无聊人生里较好的选择吧。
显然结局,只有那个宁愿相信“神婆”的海伦娜找到了新的圆满的开始。
伴随着海伦娜与未婚夫在草坪的座椅上接吻,电影的尾声又想起了那句旁白: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再次出现,原来,早在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又人早已看透这一切。
先人的智慧令人敬畏,也是导演价值观部分的体现,值得我们思考很多。
There are many reasons I love Woody Allen's movi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his honesty. He never try to cover the dark side of human beings. This movie is about "Greed".We want so much from life:Alfie want to be young again, his wife want to have a new start after Alfie dumped her after 40 years together.Sally can no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 wealthy and attractive boss, her husband Roy can not help looking at younger girls.it's a very good contrast Woody put together in the movie to exam what we really want in life.When we are young, mone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hen he flashed back how Sally and Roy met, it's very obvious that Roy had the charm and humor to attract Sally. But that might only good for dating. In real life, man's wealth is like the beautiful tail of a peacock. Sally's boss is demanding but she enjoys working with the successful man. The ironic part about her marriage is that she got really angry not because of Roy but because of her boss. The timing of her decis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oy's failure, it's when her boss made his decision to break up with his wife. And, he did not choose to be with her. The balance broke in a funny way. For Roy, he need Sally to support him financially but still want something else. You see, we said we want love, but actually we want money and beauty. It's an endless game and w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 When Roy looked back from Dia's window and see Sally again, isn't she he really want? Then if you have money, what's the biggest fear? Death or just purely getting old? Alfie tried so hard to stop the clock. He offered money to buy youth. Then he found out, he can only buy the skin or body of youth. The young hot chick only wants money not him! She need the money, he need the company, fair game. They screwed by confusing "Need" vs "Want".Then what about Dia, the young, lovely girl Roy had been peeking at and flirting with? What she will get from Roy? What makes Roy better than her young, handsome and wealthy fiance? Nothing, but just someone new and fresh. We get bored so easily of what we have and if there is a slightest chance we can get something new, we will do it! It's not for better when we try to change. In this movie, nobody changed for better, but the temptation of change itself is enough, because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We called it 'Hope". By looking at Dia, you know this movie is NOT about love, marriage, money, talent or even faith. It's about our endless greed and how the greed makes us so stupid. Further, the meaninglessness of our life that trying to cope with our stupidity. Life is just like Shakespeare said: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又看了一部老头的电影 他的作品 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悲观 且揭露了现实的人生 他很多作品中都写着出轨的内容 这是又一部老头爱上了年轻的艺人 他的老婆靠找占卜师找到新的生活他们的女儿婚姻也有问题 渐渐喜欢上了老板 而老公也爱上了对楼的女子那女子因为他 也离婚了 最终他们走在了一起这男的以写文为生 却偷了别人的作品 他以为那人一定意外死去 却突然知道好像还有奇迹最后老头想表达的观点是 想象/假装/自欺欺人比吃药还有用我半认同这样的观点 因为我觉得 不到一定的自我麻醉空间 无法让想象超过药物而达到一定的麻醉空间前 必定要经历一段 人生无奈的痛彻心扉和撕心裂肺老头的作品 看完总有说不出的情绪 或许是被真实的表述触动看到人生的无奈 又或许自己也只是老头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之后继续补他的其他作品
2012-07-25听一个朋友介绍了这部电影,说是其中一个女角色,那身材简直是杠杠的。
看过以后觉得还行,只是那口伦敦腔有点过头,那比额头还宽的腮帮子难以让人接受。
又是典型的Woody Allen(伍迪•艾伦)电影,再次来到伦敦,很多明星之间的互动,角色之间总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片尾的字体都是一样的,Allen老头始终有着他稳定的节奏。
只是这一次,显得平淡了一些。
有哪位美国人比伍迪艾伦更懂得英国,更懂得英式幽默?
亨利詹姆斯吗?
这次,伍迪艾伦没有讲谋杀,只是扮上帝的样子把伦敦城中几个寻常人物的平静生活给搅和了一下,于是,四十年婚龄的老夫妻分手了,六年婚姻的小夫妻也行将崩溃。
然后,伍迪艾伦静静的立在画外,俯视这两男两女各自的欢喜忧伤,时而点评两句。
的确,生活就像莎翁说的那样:闹腾腾的乱忙一场,意义全无。
可是,最有意义的难道不就是看着如蝼蚁般的芸芸众生(也包括你自己)如何折腾来去吗?
为了对抗生命之“轻”,七十岁的老翁抛弃了四十年的婚姻,娶了位热辣的应召女郎,为了生个儿子;江浪才尽的作家窃取了因车祸而昏迷的朋友的处女作,即将名利双收之际,病床上的朋友却随时有可能醒来;暗恋上自己老板的女人,鼓起勇气离婚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将他拱手送给了别人;婚礼开场之前数小时为了另一个男人抛弃未婚夫的女人,如果最终发现这位她深爱的作家不过是偷窃别人手稿的卑鄙龌龊男,她会怎样?
如同电影里的那句台词:生活中处处皆反讽,这就是生活之美(Life is beutiful with ironies)。
只是懂得欣赏这美的人不多,绝大多数凡人还是怨天尤人的品种。
当小娇妻背着他偷情,老爷爷又回过头去找老奶奶,想重修旧好遭到拒绝的时候,你不禁哑然失笑:没有“下一个会更好”这种事,人也不一定会往高处走。
女人的抗压能力就是比男人强,所以离婚后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比男人要多得多。
既然扮演上帝,伍迪艾伦也给我们这些迷途的羔羊指出了一条道,供各人参悟。
他在片尾说,人生之变幻莫测,痛苦迷茫,唯一的救赎大概就是幻觉,不多不少,一点就好。
至于你选择小说诗歌,还是酒精情色,或是事业金钱,还有那飘渺的宗教信仰,抑或是真假参半的星座血型,前世来生,都是你要去参透的禅机。
电影在开头用画外音说道:“莎士比亚说:‘生命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麦克白》”
《遭遇陌生人》又是一部伍迪证明生命毫无意义的电影,又是一部我们熟悉的伍迪式悲观主义电影。
让我们看看《遭遇陌生人》中都讲了哪些感情破裂的故事:作家丈夫与画廊秘书妻子的婚姻破裂、作家丈夫爱上红衣女后因自己剽窃别人作品的事有可能被发现而溜走,暗示感情结束、红衣女爱上作家的才华与未婚夫解除婚约、画廊秘书妻子与自己老板调情失败,老板爱上自己同学、画廊老板与自己妻子长期分居,感情破裂,四处与人调情、岳父与丈母娘感情破裂,与妓女结婚、妓女与健身房小伙出轨、岳父与妓女感情破裂、岳父企图与丈母娘恢复关系失败。
在这部电影里除了电影最后丈母娘与他的新情人老头的感情之外,所有形式的信任都破裂了,在这部电影里人人都是违信而不守约的。
伍迪显然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契约精神。
而至于丈母娘与新情人老头,两人最后成功走到一起竟然是因为荒谬的算命、来生论的迷信。
伍迪认为活着就是悲剧,人们只能靠不真实的幻想和自我欺骗式的催眠才能活得幸福,才能遵守爱情的契约精神。
正如片尾所说:“既然生活如此的飘忽不定,如此的痛苦不堪,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
有的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
”
《遭遇陌生人》是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对海报的印象非常深,无论是观影前还是观影后都觉得海报非常好看。
当时是慕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名看的,老爷子演的角色和以往都不太一样,但演绎得非常有趣、到位。
这部电影伍迪艾伦本人没有参与演出,当时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较一般,不过还是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具备了伍迪艾伦的典型主题——讽刺与调侃中产阶级。
这部电影不用伍迪艾伦一直在那絮絮叨叨,因为主角们的生活已然是一地鸡毛。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影片的开篇语,概括了全片要讲述的故事,不得不说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却还是在印证着莎士比亚的话语。
故事从海伦娜开始讲起。
当海伦娜喋喋不休、很感性的走进算命师克丽斯托的房间后,算命师首先提出的是“付现金还是刷卡”这个最现实的问题,神秘主义或许是一剂精神良药,但终离不开物质财富的支撑。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爱出现一些玄幻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算命与通灵,《独家新闻》里是魔术及灵魂反世,《开罗紫玫瑰》与《午夜巴黎》里是穿越,这些玄幻的东西为影片增加了奇异的色彩,也因这些玄幻事物的神秘,映射了现实生活的一些不可测与荒诞。
当海伦娜开始讲述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时,画外音用简短的语言道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在这些不长的叙述中,人物的关系和状态已经让观众一览无余。
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希冀,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生活出现了新的转机,便可拐个弯后就过上焕然一新的生活,但他们最终发现实际上那不过是另一团平庸与乱麻。
相较之下,海伦娜就有些与众不同了,她总在担心和自责,却一步一步的拥有了较为美好的未来。
每当海伦娜出现在女儿萨利的家里时,罗伊与萨利就都处在一直运动的状态,看似是海伦娜的喋喋不休让他们厌烦,实际是以海伦娜的静态突显他们生活糟糕的乱状,这是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而不同的状态将引导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
此时的罗伊与萨利,为是否要孩子而争执,萨利找到了一份不错的画廊工作,却纠结着与老板的感情问题,罗伊虽然苦等出版商的答复,心却早就飘到了对面新来的邻居迪娅那里。
我很喜欢迪娅这个人物,她是充满魅力的红衣女郎,若在其他导演的电影里,这个角色一般是会给主角带来些生活的刺激,然后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绝不想给她赋予极富诗意的美好,迪娅也不能免俗,选择了生活的俗套,虽然电影没有明确表明,但观众已能猜到他们的后续生活将会如何发展。
“正当你以为一切糟的不能再糟的时候,命运会告诉你,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你。
”不能说伍迪艾伦从未给过观众浪漫,我觉得《开罗紫玫瑰》是他献给电影与生活的情书,《爱在罗马》是他献给罗马与爱情的情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调侃中产阶级、调侃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时,总还是可以足够的尖酸刻薄。
当一个人找到了另一个人时,他以为生活出现了转机,但在一切看似步上正轨时,那位另一个人也在寻找新的刺激,每个人都不安分,生活看似充满新奇,其实只是乱麻上面加乱麻。
想起赵丽蓉老师在小品《妈妈的今天》里唱的“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这就是海伦娜的丈夫阿尔菲面对的情况。
让阿尔菲回心转意,重新念起前妻的原因,除了他与现任妻子性格、爱好不和,更主要的还是现任妻子太奢侈,让他债台高筑。
再一次的,所谓浪漫,所谓感性,没有金钱,全白搭。
电影里有一个桥段我非常欣赏,是当罗伊搬到迪娅的住处后,他不经意间从窗户向外望,望到了对面以前自己的房间,看见曾经的妻子萨利将裙子脱下的情景,就如他第一次从对面看见迪娅脱衣服时那样美好、那样让他浮想联翩。
我们总在从这头望着那头,到头来才发现我们曾经向往的事情在得到后,也不过如此,而彼岸却永远充满着诱惑力,哪怕你就是从彼岸而来。
罗伊成功拥有了迪娅后,他盗用发表的朋友的书也得到了一致好评,似乎从此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但伍迪艾伦绝对不会这么客气,这只是一个伪高潮。
因为他的朋友并不是如之前所说的是当场死亡,而是昏迷,而且很有可能会恢复健康。
罗伊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们知道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不幸远没有结束。
回到海伦娜,通灵时的她和她新的伴侣乔纳森形成了对比,当海伦娜的丈夫离开她时,她觉得一切都没了希望,固步自封,甚至要自杀,算命师克丽斯托让她逐渐的摆脱了这种消极的状态,遇见乔纳森后,她决定翻开人生新的篇章。
刚刚失去妻子的乔纳森则还没有摆脱忧伤的思念,不断希望妻子能回来,而这不是海伦娜希望的,所以这次海伦娜终于成为了推动生活前进的积极者。
影片的片名《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是罗伊讽刺海伦娜时说的,A Tall Dark Stranger指的是死神,这部电影里大家的确都遇到了陌生人,但没有人遇到死神。
生活是如此的飘忽不定,如此的痛苦不堪,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
有的时候幻想比药物更管用,看似最不靠谱的两位——海伦娜和乔纳森却拥有了较为美好的结局,而那些“理性”的人们还都在各自挣扎。
影片结尾,海伦娜和乔纳森坐在一片绿荫之下、一片绿茵至上的长椅上互诉爱慕,绿是希望,但四季也终将轮回,我们就这样过着一生又一生。
影片给了我们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伍迪艾伦是个永远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老头儿,他可以把一切营造得很浪漫让你沉醉其中,但也可以把人性的虚伪、做作、荒谬、阴暗、矛盾、躁动通过他那机智而巧妙的台词表现得淋漓尽致,时不时地戳到你的痛点或痒点。
我特别喜欢伍迪艾伦电影的配乐,无论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是《独家新闻》里的谋杀案,还是《遭遇陌生人》里的生活乱麻,伍迪艾伦的配乐总是如此的优雅,既然生活已经如此不堪,我们为何不放轻松,哪怕是优雅着不堪呢?
五官虚化的汉尼拔丧失了威慑力,衰弱得几乎可笑。
某夜他梦见了死亡,从此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循规蹈矩乏善可称的人生。
可是后来,我们都知道,他晚了,改变太晚了。
在黑泽明的《生之欲》中,志村乔饰演的老公务员得知自己即将死于癌症,在绝望的挣扎过后,他下定了决心,用最后的生命去修建一个社区公园。
他的愿望如此平淡,只因生而为凡人的无助与卑微。
更为迷幻的是罗伯·莱纳执导的《遗愿清单》,大富豪帮助汽车修理工实现人生夙愿,天马行空却又令人神往。
愿望不难实现,人生却难以改变。
这个世界充斥自欺欺人的语录,从无形的网络到有形的交际圈,控制我们的是强大而可怕的神秘力量。
这个力量并不是俗称的命运,而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囹圄。
我们游移不定、脆弱不堪的内心随时会被周遭的世界撕裂、摧毁。
人,永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无能。
看到类似于《临终病人最后悔的5件事》之类的知音文体,总觉得是一个冗长的冷笑话。
即便将死,也不能刹那间参透人生,即便参透了人生,到头来也不再有改变的机会。
即便这些文字使生者醍醐灌顶,数日后也是行者寥寥。
他人的只言片语无法指引我们,指引我们的只有夜以继日得来的体悟。
当你下定决心改变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某人的一句话或是无意间读来的一本书,是因为你难以忍受的自己和这个粗陋不堪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明白,终有一天你会将一切丢弃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万余日的旅途令你感觉生命的苍凉与美好。
所以当多数观众都对霍普金斯饰演的老阿尔菲嗤之以鼻的时候。
我却对他充满了惋惜,这老伙计所作的一切并没有什么错,他的遭遇并不说明他的愚蠢和罪有应得。
他唯一的失误在于时间,假如早20年他开始尝试现有的一切,也许便能更加幸福快乐。
我有一哥们,他今年25岁。
一年前,他告诉我:他不想再被女生发好人卡了,因为尽管他不断地对女生示好,却一而再地被女生Pass。
后来他开始拜泡妞专家为师,一周四次去夜店练习,半年后,他连眼神都变了,女孩见了他不再是冷漠和麻木的表情,而是变为两种极端:或者极度厌恶或者性味盎然。
这哥们最终得到了他想要的生活,周旋在众多辣妹之间,从此不再形单影只。
有些人会认为他学坏了,甚至更多卫道士和女权主义者会群起而攻之。
可我却由衷地祝福他,他是我的朋友,我希望他能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即使在外人看来是极其浑蛋的人生。
因为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恶棍,那也是因为我厌倦了“好人”的生活。
woody allen的电影语言太过个人化,喜欢的永远喜欢,无感的永远都接受不了,这些鲜明的特征在我看来包括以下几点: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罗里罗嗦唠唠叨叨神经质思维怪异政治笑话,文艺笑话黑色幽默,调侃对白略戏剧化的情节男男女女couple扎堆大都会戏谑的旁白等等,还有什么?
还有音乐一般都很有趣,还有老头喜欢自己在戏里扎一角,还有muse女神都特美反正这些零里零碎的符号拼凑出的电影不是别人想学就能学来的,这背后的导演功底摆到台面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智慧光辉啊我一度觉得他的故事会显得荒诞,是因为他把运气成分运用的太过了,比方match point啊,scoop啊,比方这部片子里的roy最后差点这个roy就狗屎运了,没有想到又曲折了一把导致我至今都比较相信,人这一生求什么呀,不就求个好运吗但到了这部陌生人里,最后结尾还是交给了神神叨叨的helena来完成,可见人生还要相信什么啊,要相信希望,要做梦,说不定就成真了呢!
片子里所有人都不相信helena说的那些预言,只有她自己信以为真,并且抱着这样的期待不停地move on,最后最后所有人都倒在了路上,只有她happy ending了,预言都成真了,够荒诞!
老头的片子虽然模式都这样,但始终趣味性很强,并且节奏适中,有笑料无冷场,更重要的是,文艺范儿啊!
这个文艺不是什么小清新啊之类,是背后有浓重的文化信仰支撑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握的来看看陌生人吧被人嘲笑蠢蠢的抱着希望的人却是最后快乐收获的那一个,人生本就讽刺!
Ps,我的第一反应这个tall dark stranger指的是死神。。。。。
尤其当时roy对着啰嗦了一大圈的helena不耐烦的说出来时,其实是在泄愤
怎么有那么多人都在快离婚和已离婚的状态游离。
说出来不要笑我,我曾经是非常认真地把结婚、结了婚不离婚这两项作为任务认真纳入过人生规划的人。
高中我就开始想结婚的事情了。
之后也谈过一些恋爱,就,也不少,但所有感情的共同特征就是,最后都没有结婚。
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断电的夜晚躺在床上和室友讨论几岁结婚这种话题,精确到几岁,竞猜谁先结婚,想象婚礼的样子,甚至我记得室友说过,她要25岁把孩子生完,这样利于身材恢复。
大概那时我觉得喜欢一个人就是要“永永远远和他在一起”,这基本就等于结婚了。
但后来慢慢发现不是这样的,结婚是两个家庭的关系,不止是两个人。
当然,人应该是因为想一直在一起才在一起的,但那也并不等于结婚。
婚姻复杂,相处复杂,人复杂。
生活在一个父母婚姻幸福、大家和谐美满的家庭中,好像是容易对婚姻有过高期待。
但其实有幸福的婚姻生活根本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多少人已经离了,多少没离的根本就是凑合过的。
结婚不是易事,结了婚,万一到了非离不可的时候,也还是离了好。
人生短短几十年而已,很害怕时间不够我去碰上那个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我们超级适合能互相成就的人。
或者他等不了我,他先遇到别人;又或者因为我自己的局限,我们已经遇到了,但我错过了。
总之,拥有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我对此不再抱有巨大期待了。
我不是不想结婚,我就是没信心。
但也没所谓。
就目前,我觉得还行。
人生是目的,不是手段。
康德说的嘛。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