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那些女孩们都缺少安全防范意识,无知,容易相信陌生人,随意就和别人走坐上车;缺少家庭的照看和关心,更多的是缺爱。
而且每次坏人找上家门来,父母都不在家,才人坏人有机可得。
看着她们硬生生被带去虐待的时候真的好气啊!
作为人类应该要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
接下来就是政治上和社会上的问题,之前看《spotlight》也是一样。
社会上的许多受害者需要得到可以倾诉和倾听的对象。
不可以默默无闻,让坏人逍遥法外。
当看到amber看着holly被父母亲带回家的那一幕流下的眼泪,也渴望自己能够被爱和关心。
看完了BBC的一部致郁短剧 —《Three Girls 》心情down到不行 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 "几个字眼更是增加了全片抑郁值 想到了前不久的林奕含事件… “就是这种态度” 极为可怕 可怕在于不自知和想当然 未成年女孩性侵案后的心理健康重建问题值得关注 这些受害女孩们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症的源头又是什么 片中对ethnicity的探讨挺有意思 英国脱欧之下 这部片子还颇有些政治意味。
看到Holly说“I don't need cleaned,I want justice!
”的时候,我眼泪崩不住了,整部剧都太压抑了让人觉得心疼得呼吸不来!
Holly还算是三个女孩中最幸运的一位了,所有侵害她的人都被认为有罪被判了刑,她的家人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她最强大的后盾。
最可怜的是Amber,被剔除于受害者之外,不可否认,她在这场交易中获益,但是她本身也是迫不得已的。
仅仅因为不是所谓的“完美的受害者”,她无法上庭做证,无法口述自己遭受的一切,甚至被当作共犯,要与那一群人同罪... 现在社会存在一种说法,被性骚扰被侵害的女生,一定是因为穿衣服骚、太暴露、晚归,因为是“坏女人”所以遭到这样的对待是活该,不能怪别人,她们的话没有说服力。
所以刚开始,这个案件没有被提交到法院,就是因为系统内的人认为这些女孩在被侵害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没跟家人一起住、有悲惨的童年等等,她们不可信,Holly甚至被人称为“liar”。
就像审判的时候,对方律师总是在把陪审团往“受害人不是好女孩,她们的证词不可信”这个方面引导,力图脱罪。
而辩方律师在开庭时对陪审团所说的那一席话,真正体现了这部剧我认为所要呈现的观点:“在听完她们对自己的描述以及别人对她们的描述后,你们需要做出决定,她们是否像一些被告所说的,鉴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她们是不可相信的证人;还是像控方所说,这不过证实了,正是这种女孩,最容易被被这些男人视为诱奸和性虐的目标。
”
【我的第一次影评,随便说说】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BBC迷你剧,3集,每集大概60分钟。
没有特别的高潮,没有激荡起伏的故事情节。
在阴郁的氛围中,平淡的展示故事的剧情。
故事从Holly开始。
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搬入了新的社区。
与家人难以沟通,腼腆又敏感的Holly带着叛逆的心情,接触了一群新的朋友。
这群朋友,有着一种让她渴望的叛逆感,对于一切似乎都无所谓的态度,浓艳的妆容,挽着手在大街上肆意的笑,讨论任何别人不远启齿的问题,一切的那么的自由无拘无束。
和朋友一起接触的巴基斯坦裔小吃店,提供无限包容与免费食物酒水的老板Daddy。
朋友和她们的大龄巴基斯坦裔‘’男友‘’,一切都似乎理所当然。
直到,小吃店的老板第一次强暴了她。
故事开始不一样了。
终于,Holly开始接触那些【美好事物】下的丑恶真相。
女孩们只是他们的廉价泄欲工具,脆弱,容易操控。
忍受不了的Holly开始反抗,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徒劳,以及施暴者的威胁,让她最后还是放弃了挣扎。
幸而,最后的结局,施暴者最终受到了惩罚。
每一集,看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一些态度,让你忍不住想要握紧拳头。
所幸,这个世界还有像Sara和Maggie这样的人。
回顾整部剧,跳进我的脑海的,是关于 credibility 的一些质疑。
在庭审的时候,新闻记者对于这一系列事件的质疑与发问,让我有些介怀。
Key evidence多年前就已经被呈上,然而却没有任何作为,施暴者们被允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继续着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
当记者质疑为什么CPS选择放弃调查?
是否是因为关于施暴者可能产生种族歧视问题。
【Why do the CPS drop the case? Was there an issue around the ethnicity of the perpetrators?
】然而,却是出奇意料之外的回答。
【There was an issue around the witness, not the perpetrators, what happend is that, initially a CPS lawyer formed the view that the witness would not be credible.】选择不理不睬,不是因为施暴者的种族可能导致的社会矛盾,不是因为没有起诉,不是因为没有证据,而是,受害人/证人缺乏可信度。
(黑人问号脸)What??? 这是在逗我吗?
我有一句mmp不知道该不该讲。
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则和打分制度能让我们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去判断受害人是否具有可信度,从而选择是否审判调查这个案件?
或许,我们以为这样的人可能在说谎,可是,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是更应该去追求真相吗?
也许,她说的是真的呢?
如果一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那些亲爱的家人或者朋友身上呢?
Holly挣扎许久,发出的求助信号,却让人指责她是个prostitute。
向警察报案,却被质疑她的证言。
我想起了16年因为状告富二代T.J Bunn强暴失败反而遭到各种嘲讽,甚至想要去精神病院,但是最后上吊自杀的 Megan。
想到了那个被誉为喜剧天才的Billy Cosby。
在这些案件中,始终会有人质疑起诉的原因与起诉人的真实目的。
来自平民阶层的努力少女,富二代对抗,输了。
起诉者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碧池。
与Billy Cosby的对抗中,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起诉。
但是这些起诉者和证人,却被认为是为了名气。
和Holly是个【坏女孩】一样,一开始,我们就给她们大开脑洞,给她们加上了故事和情绪,还有目的。
面对对方辩护律师的质疑,Holly说,我有一个女儿,我有自己的生活,【I don't need ‘cleansed’,I want justice.】可能,真的,只是要一个公平,只是要一个正义。
Three girls,Holly,Ruby,Amber. 这些【无法可信的‘’受害者‘’】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
我们们可不可以不要给她们一个机会勇敢地说话?题外话,读书的时候,住在host family的家里。
地铁Manor House 位于伦敦的 Zone 2 与Zone 3的交界处。
各种Kebab店和Coner Shop。
接触过的店主,大多数都是和善亲切的样子。
但是有一次是晚上去了离家不远的超市买东西,步行回家路上,就有这样的大叔,一直缠着要电话。
当时还小,完全学生装扮,扎个马尾,穿的裙子和过膝袜子。
大叔各种忽悠,幸亏我机智。
直接拒绝后,假装打电话,然后赶紧跑回家。
其实确实比较危险,温馨提醒一下各位软妹或者自以为女汉子的姑娘们,不管什么时候晚上尽量结伴同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以上很喜欢碎碎念,第一次写这个,观点有些混乱。
请勿见怪<<<
妈蛋,气哭好几回。
当那个叫老爹的杂种推倒Holly时,当他们说,“说出去就杀了你,就杀你全家。
”的时候。
当Holly通过全部考试,回到家却听说皇家检察署取消指控的消息的时候。
当Rochdale的警察听Holly的陈述却打了个哈欠的时候。
当三个女孩被强奸后瑟瑟发抖地走在寒冷的街上时。
当Amber被列为被告人的时候。
当律师诱导性地问Holly,你是不是觉得Guilty的时候。
当最后得知Sarah被裁员的时候。
当警员Maggie说,”I'm not "using" anyone.”的时候。
这句话真让人崩溃。
当经过第一二集的痛苦,看到第三集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的时候。
数不过来。
对女孩们感同身受,虽不曾经历过她们所经历过的地狱,然而却曾经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却说,那么多人,他/她/他(她)们为什么偏挑上你?
被坏人欺负,又被社会及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孤立。
喜欢Sarah,不仅因为演员玛克辛-皮克,还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也像Sarah一样,被曾经的同事评价为“不适合一同工作的人”。
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但看上去“不太正经”,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网上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事情义愤填膺,但真正能帮助“不完美受害者”的恐怕没几个。
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都说系统(体制)崩坏,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然而Sarah做到了。
从2003年开始就收集资料,83次向当地警局报告。
即使被裁员,她详尽的资料也仍被警方检方采用。
她是真正关心这些女孩的人。
当她从收音机中听到人有批评自己没有escalating the intervention的时候,她气哭了。
我也气哭了。
最终提起诉讼的检察长有一张中东脸,如果是白人,会不会结果又不同?
错的就是错的。
这件事与种族和政治正确无关。
所以别扯那些有的没的。
Holly在法庭上的表现真是绝佳。
"I don't feel guilty. I feel ashamed."希望三个女孩能有平静的生活。
这几年性侵案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多了,媒体关注度也高了,但思想还是老样子 。
前几年的三色幼儿园,空姐奸杀,再到滴滴事件。
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所不知晓的性侵在发生。
但旁观者,舆论又在对受害的女性们做些什么呢?
他们说“为什么你会被强奸,还不是因为你不检点”“为什么这么多女孩他偏偏强奸你?”“你穿着这么暴露,强奸你是活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说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性侵仅仅只是开始,后面旁观者对受害者的辱骂才是无穷无尽的地狱。
前段时间大热的英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中有位小姑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反而要被囚禁?”
《三个女孩》中,当警察知道霍利在被强奸之前有过几次性行为,马上就把被强奸的原因归结到女孩的身上。
警察的态度为什么施害者被你们可怜,而受害者却被你们攻击?这个社会很奇妙,当孩子被性侵时他们会站出来攻击施暴者,我差点就以为这个社会真的醒悟了。
他们会在看《素媛》《熔炉》或者是国产的《嘉年华》假惺惺的哭几声,以证明他们不是吃人的怪物。
“天哪,这个孩子真可怜”“校方必须负全责”但当受害者成年了,或者稍微大了一些之后,他们就连惺惺作态都不愿意了。
之前老听奶奶念叨,说他们那年代有个女娃被强奸了扔到了河里,第二天被人给捞了上来。
叫她妈来认,她妈也看出她是她的女儿,却死不承认。
把头背过去连看都不愿了。
她嫌丢脸。
象征正义的人们就更胆大了,他们把女孩的衣服扒光,往她的下体塞石头,做尽了之后,还要一人跺上两脚。
仿佛这样才能把她的罪恶洗尽。
但是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奶奶很冷漠的说:“谁叫她不检点,骚货。
”这种事她见得多了。
我听完有点难受,但那时我还古板的以为,时代变了。
受害者会被维护的。
直到这段时间的滴滴事件,网上对受害者的谩骂,我知道,我又错了。
这个社会,还是老样子。
Sarah让女孩报警
之前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于到底女孩的穿着和被强奸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旁观者永远在受害者的身上挑刺,只因为你不是完美受害者。
难道,做一个受害者,都要讲究资格论吗?
但是,这个社会必须改变了。
因为受害者没有错。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二零一八都快过去了,这是新社会。
真正的受害者应该被保护,被信任。
而不是被二次强暴。
有個認識不久很投緣的女性朋友,大眼小臉,身材瘦高,手指細長,打扮時尚,是那種發朋友圈就有許多男生點讚的類型。
性格爽朗,三觀正,富有好奇心,會跳舞,喜歡古典音樂,不斷擴展畫畫,書法,家裝,剪紙等愛好。
本以為這樣的她煩惱會比較少,聊天深入了就談到了她的困惑:明明什麼也沒做,就是會有人很惡意地說她肯定閱人無數。
偶爾無緣無故受到一些不懷好意地男性的輕視。
把歷史教科書當成歷史時期的我,會對看上去精心打扮的女生充滿戒備,總覺得不夠正經。
到自己開始真正在意著裝打扮時,不可否認化妝打扮也只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
妝有濃淡,國人判斷標準仍停留在唇色深淺,眼妝濃淡上,殊不知美妝界早已有了裸妝。
如果以工序和費時來說,絕不可以稱為淡妝吧。
人生而不同,五官樣貌也如此,有人適合紅唇有人適合彎眉,更多的人還在探索自己適合的妝容,淡妝濃抹總要都試試練練方可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吧。
所謂的濃妝就一定說明她很不友善,很隨便?
A即B的邏輯一眼就能看穿,但披上了偏見的外衣後就好像名正言順了。
這也不過是多數人思維惰性的掩飾而已,萬一給人看出我的笨拙豈不是很丟臉?
還好,有群體讓我躲藏任意批判。
朋友是位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女性,遭受無故敵意尚且心有鬱悶。
那她呢?
她呢?
她呢?
千萬愁緒何處可說?
公众号搜索“17号电影”订阅
这世界上有一种“错”,是绝对不能蛮横轻易就称之为错,更不可理所当然、高高在上地鄙弃犯下这一“错误”的人,这种“错”就是懵懂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将遭遇的阵痛。
三个女孩,在青春如花一般的年纪里,被强奸,被虐待,被强迫卖淫,最后还怀上孩子,在什么都还不知的情况下堕胎、匆匆当上母亲。
她们挣扎过,反抗过,急切地呼喊求助过,却渴望不来一只带她们逃出魔爪的手,只能眼睁睁地任由罪恶在自己身上肆意压榨…… 今天要说的这部剧有点沉重,名叫《三个女孩》,是由BBC出产的3集电视剧,根据曾轰动整个英国的罗奇代尔街头团伙诱奸儿童案改编,讲述的是在英国罗奇代尔的海伍德小镇,一群巴基斯坦人长达数年对三个女孩进行性侵,虐待,并强迫她们卖淫的悲惨故事。
这些女孩中,有的是有父母跟兄弟姐妹正常家庭里的孩子,但由于正处青春期,与父母关系疏远紧张,于是冲动麻木地交出自己,闯入明知会对自己不利的地狱;有的是离异家庭缺乏关心和照看的孩子,她们对一丁点儿的关爱毫无免疫力,甚至都不觉得别人推自己进的是地狱,还将那些折磨看作是恩赐。
她是乖乖女,只是因为一时的叛逆 霍莉(莫莉·温德索尔饰)是一名十五岁的学生,性格敏感害羞,没有多少朋友,学习成绩优秀,家里有父母,还有几个弟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
为此,父亲对她的期望很大,所有的事都严格要求。
放学后的霍莉不喜欢待在家,因为一待在家,父亲就会叫她做各种烦人的家务,母亲则忙着调解幼小弟妹无聊的争吵,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听霍莉诉说她的烦恼。
霍莉在家里,感受到的是孤独、气愤还有压抑。
一次偶然的机会,霍莉认识了跟自己年龄相近的姐妹俩,她们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抚养她们,平时并不会怎么管她们。
她们经常会去叔叔家居住,一起开趴狂欢,喝酒、抽烟、说脏话、在脸上涂画浓浓的妆,霍莉一下子就被这种自由放肆的生活所吸引,渐渐地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除了在叔叔家欢聚,她们还有一处秘密的能免费吃东西的场所,那是由当地巴基斯坦人开的一家快速烧烤店。
霍莉刚过去的时候,还困惑地问了一句,这里的东西为什么能免费?
女孩们告诉她因为这儿的老板人好。
而沉浸在与朋友们挥霍玩闹喜悦中的霍莉,慢慢地也放松警惕,一次次来到烧烤店喝酒、一同放大音乐跳舞,丝毫不理会父母厌恶嫌弃的目光。
一次父亲又唠叨霍莉不懂事,霍莉忍不住地冲父亲喊道,“为什么每天都要这样折磨我,和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没人会站在窗边等我对我发飙”,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也终于大发雷霆,说要是真的喜欢,那就搬过去跟她们一起住好了。
就这样霍莉离开了家,与女孩们住到一起。
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是噩梦的开始。
三个女孩又来到烧烤店,老板给她们上了酒,过后便一个个地将她们叫到房间,强迫她们与自己性交。
还说这只是一场交易,是对她们所消费食物的缴费。
霍莉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她尝试过反抗,可在高大强壮的老男人面前,反抗毫无意义,她被强奸了,完了老男人还塞给她钱,严肃地警告她“你是我的女人了,如果你惹我生气,我就杀了你。
”之后她便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彻底被家、被警察们遗弃。
她是大姐大,只是想要那一点点主动权安贝尔(蕾娅·斯密特饰)也是一名十五岁的女孩,性格独立强势,她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为生活操劳的母亲对她的关怀与管教甚少。
她有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巴基斯坦男友塔里克,并对他言听计从。
青春期的她跟很多同龄人一样,虚荣心膨胀,也爱打扮。
但她的生活条件根本满足不了她这些,所以尽管她知道卖淫是件违法违背良心的事,她还是去做了。
在单纯的安贝尔看来,只要自己在一些地方还是存有主动权,就不完全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傀儡。
为此,她坚持在跟男人上床时,不让他们亲自己的嘴,也绝不让他们摸自己的胸。
通过这些形式上的无谓掌控,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尊严。
不仅如此,她还从受害者转变为管理者,像个大姐大一样,主动操控督促其他女孩配合男友的卖淫行动。
霍莉在第二次被强奸后报警回了家,决定再也不跟这些女孩联系。
安贝尔跑来跟霍莉分析利害关系,认真地告诉霍莉必须跟自己走。
另外,只要塔里克一给她电话,她就会召集好所有女孩,坐上塔里克开来的车,任其带着她们到各个地方卖淫。
碰到女孩们不服从的情况时,她会先柔和地用自己那一套理论进行安慰劝说,如果没效,她就会像迫害她们那群男人那样暴躁专制。
而这招对女孩总是很有用。
在安贝尔内心深处,她跟其他女孩是不一样的,她更有力量,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其幼稚的想法而已。
她必须用力讨好塔里克,在他面前,自己同样是个可随意咒骂抽打的垃圾贱女,并没优越到哪去。
因为她想争取的这一点点主动权,她的罪过需要被要求更多地偿还。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则“湖南引诱少女卖淫”的新闻,里面的几名主犯王秀、杨洁等也都还是缺乏判断能力的少女,
王秀刚满十七岁,杨洁是十六岁,同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她们找来未成年少女,强迫威胁其卖淫。
事情之所以被曝光,也是因为其中一个不愿卖淫的十四岁女孩被打后向父母讲出实情的缘故。
她是小女孩,只想得到特别专属的爱 露比是安贝尔的妹妹,是三个女孩中最小的一个,案件发生时她才十三岁,个性单纯依赖,很容易相信别人,对很多事都还没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只是跟着别人要求的来做。
在烧烤店的团伙里,她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男友,她叫他比利,全名是什么就不知道。
那是一个快四十岁有孩子的已婚男人,可在露比眼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就是爱情,而不是别人所说的带有私心的蹂躏。
她甚至可以为一件自己明显被人利用了的事开心,一次比利给她拍了裸舞的视频,并把它发到网上,但露比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高兴自己在巴基斯坦就出名了。
甚至在侵害停止了的四年后,露比还是不认为这些人是坏人,他们深深伤害了自己,而是仍把他们当做是朋友,在路上遇到都会向他们招手问候。
露比当时尚不成熟的心智让她很难将诱骗自己卖淫的人当做坏人,幼稚懵懂的她会认为他们都是对自己很好的朋友。
她不能说他们坏,但她却能记得当时混乱的场景:他们把你当皮球一样传来传去。
他们会在公寓里,围一个大圆圈,然后把白人女孩放在中间,然后你要跟着其中的一个走,然后你回来,传给下一个。
为恢复正常的生活,露比做了人流,她不知道别人有罪,她只知道自己有,因为是她,杀了一条还未成形的生命。
毋庸置疑,这些女孩的遭遇都不能说是她们的错,但是在现实中,她们却没能得到理解,不管是家里的父母,还是专门维护人民利益的警察及政府部门,都认为“一巴掌拍不响”,她们会遭遇这些跟她们本身的品质素养脱不了干系。
霍莉在遭到强奸时,不是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告诉警察与家人,但是之前就对她的行为有所失望的父亲最先想到的并不是怜惜心痛女儿受到的屈辱,而是疑惑难过为什么女儿明明知道会被强奸,第二次还是上了男人的车。
他们能想到的结果是霍莉也许真的变坏了。
从此他们看到霍莉,就跟看到耻辱、瘟疫一样,为了不让她影响弟弟妹妹,就跟她划清界限,宁愿舍弃她这个没救的女儿。
而听过霍莉陈述的警察们也是,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霍莉为什么要每个晚上都出去鬼混,还有她有过的几次性行为是怎么回事。
他们认定霍莉本身就是一个不正经的女孩,不相信那就是强奸。
政府机构给出的不作为的理由,也统统都指向这些女孩自身存在的问题。
他们说他们曾出面将女孩们带离烧烤店,但那些女孩都不愿走,她们就要留在店里。
但就像其中最关注女孩们权益的一位生理健康工作者莎拉所说,受害女孩大多都才十三四岁,面对三十到五十岁男人凶恶狡猾的诱骗欺压,她们又能对自己的处境想清楚多少,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又能调整到多少。
她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
霍莉的父亲奇怪女儿为什么第二次还会将自己送到恶魔手里,但对才十五岁的霍莉来说,那一刻的决定在她脑海里留下的记忆可能都是空白的,听到那人的命令,她知道会有危险,她也茫然恐惧,但就是稀里糊涂地去了。
最后我想说,永远不要追问遭遇性侵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送出,他们会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还小,还看不懂世俗的险恶。
如果你有一丝能救助这些在歧途上迷了路的孩子的机会,请伸手,请相信,她们很想上岸。
十七号电影,用精神杂粮喂饱你!
人生苦短,何不进来聊场电影,部部耐人寻味。
BBC的片子,从《Accused》(2010/2012)到今晚的新剧《Three Grils 》,都属写实好剧,但太过沉重以致看看停停,实在是又爱又再刷无能。
如果家有幼女,千万千万别在她面前一味假装世界美好,更别总强调温柔善良及信任,首先要教会她的一定是保护自己,哪怕自带强悍又怎样!
再有就是在受到伤害时该如何止损,真正能给予女孩纸力量的应该是一个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勇敢说出来的地方,单纯指望法制、秩序以及社会良知倒不如从小修炼自身辨别力及战斗值!
刷到这部新剧背后真实的故事,郁郁良久,很想骂人!
http://mp.weixin.qq.com/s/6S1bEjWHBrfyu-Ckisy0KA
英国小镇上一群【未成年】女孩被少数族裔的男人强奸、虐待多年,这些女孩有一个共同点:缺乏家庭关怀,缺乏社会关注,也就是缺爱。
犯罪者便利用她们的心理漏洞,用免费食物、酒、大麻、演唱会等物质,加上适当言语关怀来诱奸这些女孩。
女孩隐约觉得自己受伤害,又觉得终于被人“关爱”,一直默默承受着。
导致悲剧多次发生。
它改编自真实事件,2008-2011年间英国罗奇代尔确确实实孕育了这片罪恶。
电视剧把视角缩小到其中三个女孩,三个受害者。
一个叫霍莉,一个叫安波尔,一个叫露比。
我想谈谈露比。
露比的母亲跟前来调查的人说:“她仍然把那些人渣当作朋友,如果在街上看见他们,她会跟他们打招呼。
”露比自己说:“我不觉得那是痛苦,那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露比的态度和那些因为感到羞耻而沉默的受害者天差地别,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
她认为那是爱情。
这种情感到底算什么?
这是斯德哥尔摩吗?
这是虐恋吗?
先前我一直以为虐恋就是SM,SM就是五十度灰那样通过伤害肉体得到快感的性行为。
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中说到:所谓痛感有两个内涵,其一是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痛感),其二是精神的痛苦(如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 受虐倾向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性受虐倾向;另一种是社会受虐倾向。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寻求疼痛和折磨;不同之处在于,性受虐倾向包含着有意识地在性兴奋中寻求快乐和满足感,社会受虐倾向则没有这一目标,在此类行为中也不一定会获得性快感。
受虐性格会将受苦受难延至终身。
社会受虐倾向往往表现为激怒周围的人,致使人们用很坏的态度对待他们,以保证他们受到剥削和成为牺牲品,这种行为的原因既有童年期得不到爱,也有过多对爱的渴求。
最后,受虐者得到这样一个公式:被惩罚即是被爱。
我前几天去读书分享会,有一个人问作者马家辉,在他的小说《龙头凤尾》里男主角童年被叔叔性侵,他老婆童年也遭遇父亲性侵,但是后来男主角竟然变成同性恋,老婆成了性瘾者,联想最近很热门的林奕含事件,马家辉有怎样的看法。
(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文艺作品里的三观和现实中的三观,注定不能以统一标准评判。
)提问者问的支支吾吾,马家辉答的支支吾吾。
他没有侧重受害者的羞耻心和痛苦,反倒写了受害者的解放和快乐。
这是放到现实社会很难被接受很难被理解的。
所以马家辉讲了一个事情,香港被日本占领时,不少英国人成了日本人的囚徒,其中有一个英国法官。
这个故事是法官的后代讲给马家辉的。
法官一直不敢跟别人讲,别人觉得他在集中营一定过得特别痛苦,其实那段时间是他过的最快乐的。
每天不用工作,还有一群日本人进囚房跟他搞。
《龙头凤尾》的男主角小时候还没有男女情爱的意识,早早被叔叔侵犯,按常人理解他成年后应该厌恶死的男性,他却意识觉醒般,成了同性恋。
类似的还有《霸王别姬》里的小蝶衣。
第一次被迫性经历的影响太巨大了,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性取向和性爱观。
他们一生受阴影驱使。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没有看,但同样提到了“诱奸”,同样少女以为这种“诱奸”是爱的某种形式。
这些都是虐恋吗?不是。
人或许都有或多或少的受虐倾向,还有专门以女性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10%至15%的女性的性幻想是有受虐倾向的。
但是虐恋第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特征是:参与者是自愿的。
这就是真正的暴力及其施暴者、受害者与虐恋关系的根本区别所在。
受虐者仅仅在幻想中将虐恋关系想象为非自愿的、被胁迫的,他们并不愿真正陷入这种关系中。
幻想中被强奸,和现实中被强奸,是受虐者和受害者的极大区别。
露比、《龙头凤尾》的男主角、还有林奕含房思琪,受害时却以为快乐。
施暴者会以“对方明明很享受”“如果她不享受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给我睡”“她是爱我的”为借口指责受害人,她们的默许和容忍也是旁观者无法理解的事情。
但只要对方最初在非自愿情况下受到伤害,就不是虐恋,你就是在犯罪。
主题有心机,女主演技不错,剧本不太行。那些人被告上法庭后还像坐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的演绎方式不知道导演有没有注意到。
故事不错,制作略显粗糙
种族的关系和探讨并不充足,除此以外算是很好的一部了,未成年女孩和家人和社会的关系,uk的council housing community真的很糟糕
虽然是真实事件,但电影没把关键冲突点展现出来,轻轻带过,略显平淡
是家庭教育、整个体制在施暴。非常同情她们,但是远离荡妇羞辱的最好办法是一开始就避免走向放纵。我们有责任把被侵害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少。
這種事情始終都無法拔根
非主流模式
原来发达国家的政治系统也是这个样子啊
穆瞪口呆,触穆惊心,瞠穆结舌,穆无王法,明穆张胆。
昨晚不小心点开,一口气看到三点。“正义虽然会晚,但终将到来”这句话根本没那么值得高兴的,迟来的正义背后是被反复碾压的受害者的精神和人生,和被辜负并且可能永远也不会得到抚慰的追求正义者的心。
希望多一点sara这样的好人
痛心,压抑,震撼,真实得像在看纪录片。感觉问题的根源还是家庭,不幸福不负责任的家庭将这些女孩推了出去。holly被威胁之后会为了保护家人而回去,也是有勇气。。最真实而让人寒心的是,整个事件中最好的人却受到最不公平的待遇,不作为的那些却丝毫没有影响。
Evil triumphs when good people do nothing.
拍摄手法有点儿纪实的感觉,拍的优点糙,剧情还不错,比较小众,看完很压抑!
想成为sara一样的人
事实可能就是如此单调乏味,无戏剧性。但毕竟是搬到屏幕上。。。不然就很。。。
震惊
接受不来英剧的这种叙述风格,跳的太快,衔接不畅。故事让人想起了《熔炉》。
这部剧讲了个荒诞故事,Y国社会福利让穷人生了一堆堆孩子,因为种种自身原因一些父母不够关心孩子,这些精神比物质更贫困的女孩子在13-14岁被一堆老男人引诱卖。同时落后的Y国司法环境,没有禁止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发生的法律,警察只围绕卖与否而不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