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有若干人在推荐它,其中有关雅荻和howie这样的一向值得信赖的影评人,所以我对本片还是很期待的。
所以我看完后略有失落,是因为之前期待太高,如果是没有预热直接看到,可能感觉会有所不同。
]howie说本片是“2008年的《疯狂的石头》”,“真正的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商业片”,这种评价应该是值得让我充满期待的。
所以,我的失落,不能埋怨导演高群书,只能埋怨howie。
按照惯例,在说本片的好之前,先把我最不爽的地方拉出来说说。
作为一部基本由非职业演员完成的影片,片中那个唯一的职业演员,就是扮演女警察胡小林那个人,我只能说她在片中实在太扎眼了。
每一次,天哪,每一次,毫无例外地,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她都非常恰到好处地跳出来破坏掉剧情张力和非职业演员费半天劲营造出来的真实氛围,败兴地提醒观众这儿出现了一个蹩脚的演员在抢戏。
从剧情和角色的设置上来看,胡小林这个角色的出现,明显有导演照顾戏份的因素。
可导演成全了你,你也得成全导演啊。
我不知道这个女演员是哪里人,但在周围人都说东北话的前提下,女警察胡小林讲的蹩脚东北话实在太过于明显。
而且她的表演也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她在一堆真警察中,除了象一个演员外,什么都不象。
说回正经事。
这部电影有些“专家”评价为具有“希区柯克”式的悬疑风格,对此评价我个人感受是一头雾水。
我觉得二者根本没什么联系。
本片的故事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但考虑到题材和背景,这种刻意的回避因为太过于明显,以至于我们都能准确地接受到这个信息,并明白这种缺陷存在的原因。
基本上,本片在故事上和《东方时空》时期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种风格很接近,与其说它是希区柯克,不如说它是小津。
作为一个在剧情上单线索推进的故事,而且是严格按照时间轴推进,这在悬念营造上本身就会先天不足。
具体到本片,这种悬念是无法支撑90分钟的长度的。
本片开场用了可能将近30分钟的时间来叙述和铺垫主人公老鱼的生活状态,其中基本没有戏剧冲突元素。
老鱼是非职业演员扮演的,虽然很适合本片的整体气氛,但也会在表演上受到局限。
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开场,基本就是用来建立人物的,和叙事基本脱节,对于那些不在意人物的观众来说,开场不免显得有些枯燥。
只有到了炸弹事件突然出现后,观众的注意力才开始高度集中在主人公老鱼身上。
但故事本身又无法利用炸弹事件继续去营造悬念和冲突,剩下的就只有老鱼一个人的状态和感受来独自支撑60分钟的漫长时间。
这一点对于非职业演员来说,是很困难的。
扮演老鱼的这个演员,据说是一个派出所副所长,他在片中的表现,确实是非常精彩,如果不是那个女警察胡小林经常出现在他身边抢戏和捣乱的话,观众会非常认可这个人物的。
但是对于一部在宣传中大量提及“炸弹”和“希区柯克”字眼的影片来说,部分观众可能会有一种对剧情和场面的预期。
影片中人物很出色,也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叙述排弹本身的过程,但对于那些有预期的观众来说,片中“视觉奇观”场面的重复,也很容易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
本片作为一部低成本影片,拆炸弹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视觉奇观”场面,而且片中几场拆弹戏都尽可能地在场地和模式上做到了变化,但局限于故事和背景,这种“视觉奇观”场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同时它所营造的悬念和吸引力,也很难维持影片下半段的紧张感。
最后的结局,我个人感觉都不能用“反高潮”来定义了,简直是“反观众”式的。
虽然关注本片的观众都会知道最后的人物命运,但太过明显的种种剧情细节暗示,就会让已经知道结局的观众,连“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都没有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部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说明剧情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下降到可以暂时不关注的地步了。
最后的炸弹爆炸前,略显拖沓的剧情铺垫损失了不少故事张力,所以最后当炸弹爆炸时,对观众来说就不会有“非常突然”的感受——甚至可能还会有泄了气的感觉。
当前面的排弹场景结束后,视觉奇观对剧情的支撑消失了,而人物命运又没有任何转折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没有落差,没有转折,甚至连同情都很难产生,观众就会对银幕上那个裹得象木乃伊一样的老鱼发出笑声——我觉得那场观众的笑点太低,他们几乎对任何场景都能笑出来。
在说了这么多遗憾之后,我还想说的就是,《千钧。
一发》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
虽然就我个人感受来说,里面有很多遗憾,但如果从整个产业角度来说,本片是一部非常需要我们关注和鼓励的影片,因为它真正地开始了努力——虽然没有howie说的那么商业化——面对观众,面对市场,面对审查,面对资本,面对诸多相互矛盾的限制,它开始了尝试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而且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认可。
在本次上海电影节中,有很多很多的导演,其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前文艺片导演,也开始言必称“商业片”了。
但从最后的情况来看,他们所说的商业片只不是高成本的文艺片而已。
对于《千钧。
一发》来说,我不想说它是“真正的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商业片”,因为在缺乏对比的情况下,这种评价可能有点过于激动了。
但起码它是一部努力去尝试和实践的影片,是一部能够让观众觉得受到尊重的影片。
理解小米加步枪如何取得胜利的啦。
对比全副武装的“拆弹专家”,我们公安技术科老鱼可一点也不差,并且4天内,仅凭业余知识和土办法,排出11枚炸弹(有一枚是真的),这在任何国家和平时期“排爆史都是值得载入史册吧。
而且这是真人真事。
“老鱼”没想当英雄,他就是个底层小民警,部队学些技术,老婆没工作,儿子退伍工作也着落,由于懂得电气技术,总爱鼓捣东西,为此还被老婆数落,在授命排爆过程中,还有点小性子,说话直,脾气大,但危险逼近,他就是自己往上冲。
就是真个人物,极具崇高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关键,他可信!
没有煽情的生硬灌输,没有歌功颂德的刻意美化,阴阴的雾霾天,乱糟糟的市井,粗糙的画质,背景音乐的缺失,地道的东北方言,烟火气的台词,每一条都为了让这个故事,这些人物,更加有可信度,因为这本来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当年,排爆这件事,对于基层民警来说,可能就是挺草率的,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事,都可以出一部“土法技术大全”了。
排爆人员也是瘸子里拔将军,“排制式炸弹的排不了土质爆炸物”,那咋办?
都排了一个了,就凭这经验值,也得由老鱼来排剩下的。
四周居住环境复杂,对爆炸当量未知,都是导致不能远距离引爆的原因。
但用包扎布搓绳子的桥段,不是很理解,绳子应该更容易买到吧。
老鱼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消亡,他在公安战友的安排下,在富丽堂皇的洗浴中心,心安理得的享受了一次,在“二人转”喧闹的乐曲声中,他竟笑的有些忘我。
前天晚上在电影频道上看的,虽然从后面开始看,可能是由于口音比较纯正的缘故,就看了,老鱼开始和副科长的吵架,还有撂挑子都能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刻画,每次排爆都衣服都湿透了,最后老鱼写了那封遗书,反应了老鱼内心恐惧,但是不得不去的心理;今天上网查了下老鱼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存在,就在齐齐哈尔,看了之后未免有些心酸,英雄的概念可能在心中有个重新的定义,英雄可能不会让人们铭记,但是他们却在我们身边发生,英雄更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而是我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不去讨论时候否心甘情愿,至少他们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好人一生平安
这部片子是课上老师推荐看的,老师没有剧透影评内容,只说这是一部关于拆弹的影片,跟另外两部电影一起推荐给我们,特别一点的就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
说真的,在听到是拆弹题材的电影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过去我看过的一些典型的好莱坞英雄大片,所以并没有抱着什么特别大的期待。
但是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这真的不是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因为当你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不会考虑任何关于电影方面的技巧,里面的人物生活太过真实而普通,看着看着你就置身其中,从老鱼拆第一颗炸弹开始就随着他的紧张而紧张,感受其中的无奈和烦躁,没有人想冒着生命危险当英雄,就像蜘蛛侠里的那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冒险只是因为责任,也会有普通人的烦恼和困窘,因为他就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真实,就像是播放一则新闻短片一样,播完即止,只是在陈述事实,大概每个人阚哲卜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这种类型的好电影在中国其实是比较稀缺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看,透过这部电影去看看那些英雄背后真实的平凡生活。
CCTV6播《千钧。
一发》的时候,我正在看广西台的《射雕英雄传》,因为在《南方周末》上看过几句对《千钧。
一发》的介绍,因此倍感好奇,可是又舍不得聪明机智的蓉儿,于是《千钧。
一发》开始前的十几分钟,我一直在应该关注现实题材还是沉浸在虚构的武侠世界中放松这两者之间挣扎。
两个台之间调来调去,直到我看见警察老鱼骑着破摩托准备去炸鱼,却被局里找回去拆第一个炸弹为止。
所里的头问老鱼:会拆炸弹不?
老鱼说:只会弄炸药,没拆过炸弹。
那你去警戒吧。
专家呢?
专家到云南去了。
那咋整啊?
那还是我看看去吧。
业余拆爆人员老鱼赤手空拳的上场了,没有钢盔也没有防弹背心,哆哆嗦嗦的用了一面破镜子、一根竹竿、一把菜刀搞定第一个土炸弹之后,老鱼瘫在地上长出了一口气。
局领导请老鱼吃饭,刚拿起酒杯,电话响了,又发现了炸弹。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老鱼拆了10个炸弹,在拆第11个炸弹的时候被炸成重伤。
因为故事发生在冬天北方的城市,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灰暗的色调,残破的棚户区,污水横流肮脏不堪地下食品加工场,用黄胶带捆扎的土炸弹,雾蒙蒙的澡堂,老鱼一双沾满污垢的大手。
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没有制做精良可以毁灭一座城市的超级炸弹,没有让人呼吸困难的大帅哥,《千钧。
一发》所要呈现的是现实世界里一个小人物的遭遇。
这部电影里的主角老鱼是个相貌普通的中年男人,扔在人堆里就找不出来的那种,配角也都是穿着统一服装的警察,没有俊男靓女。
场景也没什么特殊,破败的居民楼,普通的北方城市街景,跟好莱坞同类型的片子相比紧张刺激度明显不在一个级别。
可我却欲罢不能,虽然羊拉屎一样的11个炸弹很让我心压,但我还是看完了整部片。
因为这部片子里的人好像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遇到事也有可能是我们会遇到的。
老鱼当了二十几年兵,复员后当了警察,年纪一大把,没混到一官半职,一家三口窝在棚户区里,老婆没工作,只要有点事就会把老鱼骂得里外不是人,儿子在当兵,复员后的工作也没着落。
老鱼闲着没事的时候会到冰河上炸鱼,然后回家自腌。
老鱼不是专业拆爆专家,每次领导问他能不能拆的时候,他嘴上嘟囔几句,还是会上。
但是他会害怕,会怕得全身打抖冷汗直流,会怕得手抽筋,会怕得脚软,每拆完一次炸弹他就要洗一次澡,洗澡成了他事后放松的方式。
回家休息的时候,老鱼睡不着,拖拖地,浇浇花,儿子打电话来叫他别干了,他却恶狠狠的挂断了电话。
有朋友送鱼过来,他马上猫在厨房里整鱼,电话铃响的时候他把沾满鱼腥的手在抹布上擦擦就接起来了。
当我看到老鱼浇花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爸爸。
我爸也是复员军人,在单位混得并不如意,临近退休单位也没分房子给他,工资不高,但还能让一家老小生活无忧。
他跟老鱼一样喜欢下厨房,喜欢侍侯花草,闲下来就发发牢骚。
老鱼本来只是个普通的基层警察,跟平常人一样要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千头万绪,因为这一次突发事件,他成了英雄。
但是如果没有这次事件,那么民警老鱼会一直这样平凡无奇的度过一生。
这个拆爆英雄跟好莱坞电影里英俊潇洒、智勇双全、临危不惧的英雄简直是天壤之别,也没有被塑造成国产电影中常见的“高、大、全”的英雄。
可我却觉得老鱼很真实,很可爱,他对危险的恐惧,对生活的留恋,对工作的负责都是普通人应有的情感。
那些面对危险眼都不眨的英雄离我们太遥远,远没有老鱼让人觉得亲近。
老鱼没什么豪言壮语,第一次拆弹的时候他给老婆打了个电话:老杜,我要是有什么事,将来你跟孩子要好好过。
当炸弹一个接一个出现的时候,老鱼紧张了,他跟领导提要求,要是自己光荣了,希望单位能解决他老婆、孩子的工作问题。
他觉得他这条命,可以值两个工作岗位,可以让老婆孩子将来衣食无忧,这大约是普通中国人最简单朴素的想法,很现实,也很让人心酸。
生活对老鱼来说并不容易,尽管他是个警察,可他也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物质生活的拮据让他活得很累。
老鱼是怕死的,否则他不会在拆弹时汗如雨下,不会在心里不安的时候给家里写遗书。
但是他知道这个任务他必须完成,这是你的工作你要负责,就这么简单。
老鱼每次安全的拆完一个炸弹都觉得是侥幸,他总觉得自己的命悬一线,拆弹时的压力时刻伴随着他,对于干扰他工作的人他一律毫不客气的顶撞回去,最经典的莫过于当有人告诉他记者采访是领导的意思的时候,老鱼硬梆梆的甩出一句:领导的意思?
那叫领导来拆好了。
火烧眉毛的时候还打官腔,最让人讨厌,老鱼的反应直接得可爱。
老鱼被炸伤住院,老婆从他脸上夹出许多粒爆炸时飞到肉里的玻璃渣子,儿子在一边泪汪汪的看着。
电视里在播新闻,放土炸弹的犯罪嫌疑人被抓住了,是两个被地下食品加工厂克扣工资的工人。
老鱼的伤势如何,影片没有描写,他老婆和儿子的工作问题也不见交待。
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其实也不用什么废话,旋涡已经平复,老鱼又会重归平淡的日子,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仍旧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
是人就会有烦恼,有这样那样的苦乐遭遇,我们跟老鱼谁也躲不掉,只能面对。
这部影片拍得挺出彩的,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规模宏大的场景,没有曲折离奇的剧情,只是表现了老鱼普通琐碎的日常生活和面对危机时受到压力,它应该算是主旋律影片,却没有落入俗套。
比之《梅兰芳》、《非诚勿扰》之类的大片,这部反应小人物的影片更值得关注。
因为它表现的是现实的生活,它没有让我们脱离实际的去看社会,它让我看到现代中国人真实生活的一面。
直面真实的生活,在商业浪潮席卷的影坛,这样的影片难能可贵。
PS:写了一年多,今天才想起来发豆瓣,看来我确实挺无聊的。
《千钧一发》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科幻佳作。
一、主题深度影片以基因决定论为背景,探讨了先天与后天、梦想与歧视的深刻主题。
主角文森特尽管基因不佳,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向那个基因至上的社会发起挑战。
这让我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否也常被外界的先天因素定义,而忽略了自身努力的无限可能。
二、视觉风格整体视觉风格冷峻而充满未来感。
色调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科幻氛围,从高科技的基因检测设备到未来感的建筑,每一处细节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基因决定命运的世界。
三、表演精湛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主角将文森特那种对命运不甘、对梦想坚定的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深刻共情他在这个充满偏见的社会中的挣扎与奋斗。
《千钧。
一发》——跟炸弹死磕文:孔雀曼陀罗端午节期间我在北影厂录音楼审片室观看了一部国产排爆惊险电影——《千钧一发》。
电影散场,还与本片导演高群书做了近距离的交流,感慨颇多,特记录此文。
我觉得本片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人物的语言,真是地道的小人物的语言,用的是东北话来表现,特别是由于近些年赵本山在春晚上对东北话的推广,让这一方言听起来非常的亲切,也潜移默化地让关注贴近了人物。
别看人家是业余编剧,但台词水平我觉得比某些专业编剧都强!
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角老鱼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具备所有平凡人的缺点,但最闪光之处也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敬业。
他是干什么的?
排爆的!
所以就是要跟炸弹死磕!
磕不过也得磕,硬着头皮也得磕,冒着生命危险也得磕,不磕咋整啊?
为了表现老鱼同志的敬业,安排他两天之内连拆十一枚炸弹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电影嘛,毕竟不能跟电视剧比,可以可劲儿拉长,电影讲究的就是快节奏,集中表现!
无疑,本片并没有什么反面角色,所以一个接一个的排爆场面可以让影片更加惊心动魄。
老鱼的生活情节虽然少了点,但都很细致,比如吃咸菜,扎鱼,在办公室找排爆工具翻得乱七八糟的抽屉,帮儿子找工作向领导说情等等。
让我们看到这位排爆英雄更为丰富的一面。
本片除了一个女警察算是专业演员外,其他人包括男主角全部都是业余的,这一选用演员的方式就值得称道,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同样可以把戏演好,这也与本片主题平凡人皆英雄相得益彰。
现在影视界有一个很不好很恶性循环的趋势,那就是一部影视剧的制作费用,通常光演员薪酬就占去一大半,而且这其中还多半是被那么几个大腕瓜分的。
这样一来,只好减少编剧、后期制作等其他经费,导致影片粗制滥造。
高导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加合理的影片制作方式,好的导演加上好的剧本加上好的群众演员同样可以拍出优秀影片。
至于票房,那就要靠我们观众来努力,不要给那些大腕太多面子,我们只看我们真正想看的优秀影片!
再回到影片本身,看似是一部纪实性的惊险片,但它同时还反应出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专业排爆警察这么少,为什么我们的排爆工具如此原始如此落后。
我们有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救人手段?
面对危险和灾难,我们要如何去处置?
总之,《千钧。
一发》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能让你欢笑,也能让你紧张,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去思考。
又超字数了🐶拆弹时记录式的镜头配合演员代入感极强的表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小成本影片的氛围营造相当到位。
不得不说导演虽然爱吹牛逼,但还是真的有点东西。
不过因为片源模糊造成影片光源过暗,让我产生了历经四天的拆弹时间线只有短短两天的错觉。
而这也让人产生了更深的问责:这么长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专业正规军来代替老鱼的工作?
官方的解释更是苍白无力,人家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土制炸药啊!这是弄啥咧!让一个被家庭琐事困扰的片警一肩挑完成任务,这不是彰显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凸显当今社会普通人面对困境的悲怆,再结合抓捕到的曾在黑作坊工作、讨薪无果继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可以说和平年代小人物的索求如同哑炮,只有豁出去舍得一身剐的付出才能引爆。
你我皆是老鱼,为了求而有得不得不挤破头皮咬住社会这杆鱼竿。
影片在介绍炸弹犯背景的播音声中戛然而止,这可能也对照了主创对于本片发行的无奈,在龙标烙印下,有些真实映像和有些真情实感只能是欲言又止。
人类不再需要身份证,登记或者其它的什么方式来表明身份了,基因技术发展之后,随时随地的基因测试可以表明你的身份,档案信息,性格和体质特征,通过一点唾液,一滴血,尿液一根毛发,脱落的皮屑,门把手上或纸杯上残留的印记,总之只要有了你身体上的任何细小的物质,都可以立刻知道你是谁。!!!!!!!!!!!!!!!!!!!!!!!!!!!!!!!!!!!!!!!!!!!!!!!!!!!!!!!!!!!!!
2003年齐齐哈尔连环爆炸案中,警察于尚清用两天时间拆除11枚炸弹,却在最后一刻被炸至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全身百余处伤残。
这起震惊全国的“非典型英雄故事”,在2008年被高群书导演搬上银幕时,却意外撕开了主旋律叙事的光鲜外衣,用粗粝的镜头语言将“平民英雄”的悲壮与体制的荒诞赤裸裸地摊在冰天雪地里。
影片开场便透着黑色幽默:派出所副长老鱼举着冰钎在松花江上凿冰捕鱼,这个日后被冠以“排爆英雄”称号的中年男人,彼时的专业经验仅限于处理邻里纠纷与查抄土制鞭炮。
当连环炸弹惊现酒店,整个公安系统竟找不出一位专业排爆人员,领导们围坐抽烟的镜头里,烟雾缭绕间飘出一句“老鱼你去”。
没有防爆服、没有电子干扰仪,只有从渔民生涯里借来的鱼钩、冰镐,以及菜市场讨价还价练就的胆量——这座工业城市的安全防线,竟要靠一个民警的生存智慧来维系。
高群书刻意淡化了英雄主义的光环:老鱼颤抖的手反复在炸弹外壳上打滑,汗水浸透的警服紧贴着脊背,给妻子打电话时支支吾吾的“遗言”里藏着对死亡的恐惧。
当他在防空洞里用晾衣杆远距离勾动炸弹引线时,观众看到的不是《拆弹部队》式的精密操作,而是底层警察在专业缺失下的无奈自救。
这种“土法排爆”越惊险,越反衬出公共安全体系的结构性脆弱——正如原型于尚清在现实中哀叹:“但凡有个正经排爆组,哪轮得到我这半吊子拼命?
”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是撕开了英雄叙事的温情面纱。
老鱼反复念叨“解决了炸弹儿子就能进公安局”,在遗书里工整写下“抚恤金别让媳妇乱花”,这些市井算计让英雄回归凡人本色。
当他浑身是血地被抬出废墟时,镜头没有停留在鲜花掌声中,而是对准了病床上缠满绷带的躯体——那只被炸飞手指的右手,再也不能握紧冰钎;近乎失明的双眼,倒映着单位承诺的“英模待遇”终于兑现时的苦笑。
这种“奖励前置”的潜规则,让壮举沾染了交易色彩:用肉身伤残换后代编制,究竟是制度的慈悲,还是系统的赎罪券?
真实案件中的于尚清,余生都活在止痛药的阴影里。
当媒体散去后,他需要自己联系假肢厂,为儿子工作指标跑断腿,这些未被拍进电影的后传,恰与片中老鱼在颁奖典礼上僵硬的笑容形成互文。
导演用洗浴中心欢腾场面与爆炸现场的交叉剪辑,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祛魅:所谓“挺身而出”,不过是小人物在生存压力与责任枷锁间的被迫选择。
《千钧一发》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英雄供奉在神坛。
当老鱼佝偻着腰,拎着鱼竿走向第11枚炸弹时,松花江的冰层在镜头下裂开细纹——这何尝不是世纪初中国基层治理困境的隐喻?
专业设备的缺席、官僚系统的颟顸、个体命运的悲怆,都被封印在这部“非典型主旋律”电影里。
当我们为老鱼的勇气落泪时,更该听见冰层下的叩问:一个需要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填补制度漏洞的时代,真的配得上这样的英雄吗?
附注: 2014年7月,于尚清旧伤复发,被送进齐齐哈尔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到8月13日,因病情危急,组织上经过商量后,决定将于尚清送到北京治疗。
可惜的是,虽然医生们拼尽全力,但仍然没能挽救于尚清的生命。
2014年11月6日,于尚清因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8岁。
真实事件改编的就挺离谱了,感觉好多地方都降智了,不是很紧张刺激感,也没看到二级英模,不知道儿子能不能当警察。
真实
这分有点虚
比较偏纪实性,而不讲究戏剧冲突。
那一脚踢翻三轮车上的芥子毒气,属实降低了影片的合理性。
像极了生活中的人,在拥挤的盒子里闪转腾挪,最终迎来绷不住、断了的那一刻,只剩下一地鸡毛
凯瑟琳毕格罗你就惭愧吧,零防护拆弹才是最牛逼。高群书这片子真好看,好过他之后的一切电影,中景和长镜头追拍堪称两大杀器;力量感充沛,不回避小人物的疲惫,这在大陆电影中非常难得。
真人真事,真实警察,对这部片子的好感有多一分。拍的很生活化,很真实。
美国大导演凯瑟琳逼格罗知道不,都来学习咱老🐟。几个澡堂子的场景非常棒。
能力强就得一直上,最后老鱼的愿望实现了么?我猜是没得……
不错 但没有预想的好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会觉得这个剧情太离奇了
够黑,够真。
如果给高群书足够的自由,这部电影应该会是五星。这片拍的不是英雄,所有给一星、两星的请了解一下于尚清的事迹,再耐心琢磨一下影片里的诸多细节吧
朴实无华的拆弹专家。但就是拆弹专家而已啦。最后那个为啥不射击引爆呢?可能不是上帝视角不知道会这么容易爆吧。
故事是真的一个很感人的基层民警英雄故事,但拍出来效果真的就一流水账,浪费了好故事,致敬英雄!
是个冷门好片,有一些本土的又愚笨又团结的感觉,但拿有用的人往死里用就有点过分了。
怎么跟羊拉屎似的,还没完没了了?也太虚张声势了吧!炸弹都拆下来了,你搁远处用枪打能不能引爆啊?真是提着灯笼上茅房——找屎啊!
很紧张刺激。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会觉得这个剧情太离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