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原名为《the downfall of berlin》,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柏林的女人)。
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
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
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影片采用一位匿名者讲述的形式,以柏林陷落为背景,让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那就是苏联红军的某支部队,驻扎在柏林某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他们“空闲”的时候,就将周围居民楼内的德国女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弱,都变成“特殊资源”(妓女)!
其中有些军官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试图觉醒或者改变,但是~~~~假借仇恨的面具行使报复与泄欲,谁又可以阻拦呢?
那是二战啊,人类历史最残酷的战争!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本片也是根据一部禁书改编,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都引起很大争议,因为在残酷的真实战争世界中,女性,尤其是战败一方的平民女性,她可以有什么选择吗?
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伤害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
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同时,我们发现影片的一个小情节,当客厅中妇女们陪伴红军官兵畅想欢乐的时候,厨房内,二位德国男人正在探讨战后德国经济、政治恢复的问题,他们并且对于苏联在欧洲的野心也进行了一番衡量!
于是烧毁了保存的一册元首图书,开始面向未来!
请问,有比这种力量更可怕的吗?
客厅内跳舞的军官们!
好烂的字幕,烂到我都没感觉了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很震撼我,后半部分突然一下开始谈恋爱我有点懵,我估计是因为字幕,看得我云里雾里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一点割裂,也可能也是因为字幕吧最终她没有和上校在一起,我想我能我理解一个法西斯,一个苏维埃她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不想离开讲真,我一直都很好奇,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最后会用身体换资源我想因为战争我又想,因为生存在战争中该如何对待老弱妇孺呢?
这一直是一个问题讲道理我一直很不齿这种行为,跟你打仗的是军人,是有武器的人,是穿着军服的人你有本事真刀真枪跟他们干去,你来找没有武器、没有制服的女人做什么很恶心可是,我又突然想到纳粹军人曾经怕是也那样做过所以,突然间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战争扭曲了太多太多了但我个人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很反对有本事你找跟你处在相同地位的军人,对妇女动手,最不齿看一半实在受不了字幕了,又找了一个字幕版本但是一样恶心,以后再看一遍
《柏林的女人》(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or A Woman in Berlin,柏林女人,德国、波兰,2008)二战女性与爱情题材经典。
德国导演马克斯•法贝尔布克(Max Färberböck)代表作。
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
1945年德国投降前后的柏林,作为受害者的德国美女记者与作为占领者的苏军官兵的关系变化和情感纠葛:从害怕被强奸到不怕被强奸、从选择占有自己的对象到爱恋保护自己的苏军少校……爱情得到又失去,男人回来又离开……德国妇女劫难的观照与苏军士兵暴行的反思。
国破民贱,心痛无言,客观内敛,细致出色。
妮娜•霍斯(Nina Hoss)、叶甫根尼•希迪金(Yevgeni Sidikhin)、乌尔丽卡•克卢姆毕格(Ulrike Krumbiegel)、罗尔夫•凯尼斯(Rolf Kanies)、朱迪丝•崔贝尔(Jördis Triebel)、罗曼•格里布科夫(Roman Gribkov)、朱莉安•科勒(Juliane Köhler)等主演。
【笑独行按:该影片为在下所见第一部以二战中苏军士兵奸淫德国妇女暴行为主题的电影。
如何看待苏军士兵将柏林当作妓院?
——没露面的纳粹军人说,“与我们过去四年对他们所做的相比,俄国人做的只是皮毛。
”苏军少校说,“这几分钟算什么?
”德国妇女成为纳粹替罪羊无疑也是战争烟尘的一部分……片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苏军少校已被“调离”后自言自语道,“鸟儿、钟声都安静下来,就是这样。
”影片中夺人眼目、招人疼爱的女主人公由2007年度柏林电影节影后霍斯扮演,有裸镜,而其间贴合女主人公形象姿态的独白也相当入耳动听。
影片中女主人公在下所见D9影碟有两条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片长为126分钟。
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31分钟(多伦多电影节展映版),评分为7.3分。
】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有点像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此片感觉更加现实,老谋子的显得戏剧感有点强。
主要视角是战争里面女性的遭遇和情绪。
个人觉得在一个极男性化的活动里面去表现女性的命运轨迹,这种冲突感很棒。
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片尾字幕说这篇日记是没有得到大众认同的,是被大众批判的,而作者本人也永不再出版这本日记。
只能说被民族仇恨包裹的大众依然没有明白这些女性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和牺牲的士兵一样,不论她们是主动或者被动的为敌人服务,她们也是受害者,不应该再过多的去审判她们。
最后我想说: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不论以后是否会面临审判。
安德烈少校的妻子死于德国人之手,对德国怀有深刻仇恨,攻入柏林后,他是那个街区的长官,主宰,他纵容手下士兵去强奸,去劫掠,去报复。
然后对其中一个知识女性,美女……也就是日记作者,在遭受严重伤害,被多次轮奸之后,表示怜悯,同情,赎罪,照顾,安慰,庇护,宠爱,尊重,最后:我想娶你!
女记者看到别人被强奸后,第一次找少校求助的时候,是比较理直气壮的,你要管好你的士兵。
少校根本不鸟她,这时候的少校正在气头上,正纵容手下报复德国平民第二次找少校,是她自己被强奸后,去哀求少校帮忙,少校还没理她,女记者非常的恨……但是无力反抗,也就受着,然后想找一个军官,成为他的情妇,希望不要随便哪个苏联兵都可以来强奸她第三次少校去找女记者,女记者很快把衣服一脱,:不要吗?
少校扭头走了。
这个镜头是个转折,安德烈少校开启人道主义模式,反思报复是不对的,要和谐,不要暴力,施展人文关怀第四次和之后少校去找女记者,他俩就是情人关系了,女记者本身有委身投靠的欲求,少校也有庇护,赎罪的想法,女记者的邻居也处在少校保护下,少校处罚了殴打德国人的苏联兵,但其中女性,仍有向苏联兵提供性服务的义务,只有女记者个人是少校独占的宠妃,只对少校个人服务,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女记者对这种生活是比较满足的,可以想见,像她这种得宠的军官情妇不会有几个,在安德烈少校的庇护下,她受到的伤害是相对比较少的,以至于可以把这种被宠爱,向同样被强奸的女伴们秀幸福。
所以几十万女人都沉默了,只有她在事后写书回忆。
女记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私藏武器的德国兵……政委打算来次屠杀,少校给顶回去了,坚持只枪毙了私藏者一个,被苏联同僚骂是叛徒。
少校向女记者求婚,女记者也答应了最后,因为少校阻止了那次对平民的屠杀,被政委告状,少校被契卡抓走了,女记者去送行。
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
在少校牺牲自己,换取其他德国百姓的生路之时,他们两人不再是敌人,也不再是包养和被包养……。
苏联和德国人的仇恨,在这时,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被化解了这也是电影的真正主题——可以说是比较俗套的,两个人的爱情,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两个同样的战争受害者从互相理解,到最终的和解。
看完了。
被苏联占领后女人们的生活伪记录吧。
两个小时多,看着不乏闷。
看后面的评论,有的说和解,有的说揭露,有的说女人们承受了太多。
个人感觉,首先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掺杂的个人生存问题。
德国战败了,希特勒自杀了,男人们做了战俘,被押解到西伯利亚劳改去了,城里的女人们野兽般的苏联铁蹄下还怎么生活,该如何记录反映这一段历史?
于德国是耻辱,于苏联,也是。
但历史真实存在,不能抹杀。
所以拍了这个片子。
角色上,除了主演,那个胖胖的蒙古卫兵长得很有特色。
确实像。
女人吗,战败前,喝酒聚会聊天。
战败后,无论愿意与否,女主选择与军官勾搭,是保护自己一个较好的途径。
当然换成国内,就是德奸,叛徒吧。
我们能这么心平气和的拍摄这种叛徒生活嘛?
色戒上映的一个前提,是王佳芝是一个抗日杀手呢。
这个电影里,能看到人性。
而我们电影里,政 治属性越来越重,已经看不到人类真实的想法和面目了。
也有的评论说到了苏联帮助抗日占领东北,现在还是禁 忌。
很多国家都战败过,都遭受过外族侵略,或者本国人侵略。
每当战败,女人作为弱者的代表,总会倍受凌辱。
嘉定三屠,扬州10日,南京大屠杀,不过由于历史民族阶级等原因,缺少对这种惨痛历史下人物心理的剖析。
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一起发展,男女主双方都动了真情,但这爱情有点来的太突然了说一下感受:1.我看了完整版175分钟带西语字幕,和删减版131分钟带中英字幕,对照的看了几遍,推荐看完整版,完整版的情节上更合理更连贯,删减版太乱了,不但删了,还把关键剧情都改了,其中一段苏联士兵听到阁楼上有声音,冲上去看到那位女孩子,完整版是他看到女孩身上全是淤青,又掰过她的脸看到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停止了施暴,正要离开时被德国新兵射击,而删减版则比较简短,刚要开始施暴时,被德国新兵射击2.整部电影平平无奇,缺乏张力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字幕的原因(中英字幕其实还好)很多角色的立场,情绪和心里活动很突兀,我都不太理解,导致剧中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在最后的舞会的时候关上门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4.人物群像太多太杂了,都不够丰满,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蒙古兵5.整部电影描述的苏联士兵,感觉很散漫又低俗粗鲁6.无效剧情太多了,中间部分苏联人一直在庆祝,唱啊跳啊喝啊庆祝啊欢呼啊拥抱啊的画面太多了,人物对话的部分又很多,有点拖沓了7.那对躲在阁楼的小情侣也是奇怪,女孩刚安顿好,德国新兵突然就找过来了,而且这么近距离德国新兵开枪的子弹居然没射中苏联兵。
8.有三次吐口水的镜头细细分析很有意思9.最后一场舞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德国民众也变得硬气了,舞会上双方反而相敬如宾了,好像之前的侮辱都没发生过一样
我们知道多少历史的真相?
我听见很多人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既然过去了,那就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知道或者理解!
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样的思维和理解是可耻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开始遗忘过去,那么现在就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彻底遗忘,遗忘文化,遗忘文字,遗忘传统,遗忘血性,遗忘一切!
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应该还要加上一句,可耻的背叛!
所以,总是有些历史学家或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曾经发生的真实所在,顽固不化的需要找出发生这段历史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发生?
二战的柏林被苏联攻入,我们知道这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二战开始进入尾声,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邪恶轴心国覆灭了,人类可以进入下一个轮回的和平。
可是,我们知道进入柏林的苏联红军的行为是否都是正当的?
政治需求会决定意识形态,所以但绝大部分人开始被政治完全的束缚之后,意识形态就是撒谎,欺骗,不停的掩盖事实,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皇帝新装里的人,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却不敢相信大脑的思考了。
本片或许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至少它体现了一种勇气和尊敬,那就是还原一段历史,一段女人的屈辱和不堪。
虽然也未必完全的真实,但我们需要珍惜的是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4星,看完之后百感交集,既有战争残酷的真实一面,又有浪漫爱情的虚假一面, 影片拍摄质感不错,真实故事改编,反战反思都值得加分。
也可以看出这些年来老德也是缓上来了,也有能力为自己诉诉苦了,应了那句老话,谁强谁就有话语权。
战争的发动者,也必然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是人性放大器,屠杀与和平都是人的天性之一,反思战争苦难,警惕战争机器的发动,是此类影片的加分点。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
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
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
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
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
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
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
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
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
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
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
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
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
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
《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
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
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
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敌人的女人的悲催回忆
整理硬盘时删掉,没仔细看,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德国自己拍的,,,你们还是不了解苏联 怪不得当年会被灭了 把敌人搞成电影里面这样 不说明你们更没用吗 如果他们在找女人你们在干嘛?
靠,怎么摊上个那么沉重的片子,看得蛋疼菊紧阵阵袭来。根据史实,二战中性犯罪方面最臭名昭著的是苏联红军,在德国有200万妇女受到苏联红军暴力性侵犯。这部电影以战争中的女性为题材,写一段残酷扭曲而毫无尊严的日子。
这部根据德国女性日记改编,好心酸。战争后的一切,可怜的就是老人,女人,孩子。
就像德国统治下的巴黎鸡
11分钟段,一位苏军士官扭身对身后出现的德军扫射,而这位德军身后其实还站着一位苏军士兵,这士兵没被流弹击中,还走向前来给倒下的德军补了机枪!!其实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萌生“还不如德军胜利了好呢,至少德军军纪要好一点点……”,但也许那时也就换看《莫斯科的女人》了
闷,拖沓,视角独特,剧情松散,看得人昏昏欲睡,跟Black Book比还有些差距
感觉浪费了我132分钟
看看德国的女人对待侮辱和苦难时的方式和观念吧,也许是她们的贞洁观没有我们的那么狭隘也许是因为她们受的教育更高,但是她们拥有更自立自强而乐观的精神,女人的一部思想教育开拓片,无关好坏,只是觉得她们的思想觉悟比我们更高好几层
跳着看,看不下去。看到的片段,让我反感。。。。。。。。。。。。
弃之,驴唇不对马嘴的翻译,还有恶心的剧情,二战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服了!
无名女人日记或者上校的女人,这不是在讲苦难和强暴,这是在战火掩盖下含蓄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们因为日记的真实而真实,但影片中的上校没有毛子味,完全表现成一个德国军官了.最后在全苏联官兵眼前牵所爱人的手,回去以后必然死在斯大林的凝视下呐.估计是糟糕的德语字幕害了片子的豆瓣评价吧
好题材被拍成糟糕了,很明显是导演的问题.
电影中段俄国士兵怒目圆瞪对女主说你们德国人杀了我的孩子,我要报仇,这个点细思极恐,攻城后敌军都死光了,不对敌国民众下手又上哪复仇呢?再联系上片里女人们要寻找一个尽可能高级的军官的庇护,片子隐晦的主题大概也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体系的影射。除此之外片子乏善可陈。着重刻画的女主与俄军少校的感情线大概是要说爱不论国籍,但俄军少校的形象始终是一张白纸,剧情也陷入了士兵骚扰→少校保护→二人情生→不舍离别,这样俗套且略狗血的模式上。女医疗兵说少校的妻子就是被德国兵杀死的,那少校怎么会廖廖几次见面就和女主这个德国人产生感情?这挺生硬的。藏在阁楼的女人被带走前还大喊希特勒万岁,这样的意识形态洗脑也可以在俄德兵民双方的来往中点一点 ★★☆
越往后看越难过,女人一生的痛苦有敌人的伤害,更有亲人的刺痛。想着那个苏联军官回去不会被枪毙吧?万恶的战争。
其实这样的片子拍出来就是为了以后冤冤相报用的,实在是没太多意义。
棒
不能奢望在战争中人们能够保持人性,战争就是毁灭、报复与摧毁,它会无限放大所有人心里的恶。只不过苏联或者说我们打赢了这场所谓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而已。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德国人怎么有脸拍出这部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