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了整部剧,很奇怪,这剧重点塑造的三个猪脚我都无感,最感兴趣的却是和猪脚之一尤金形影不离关系却又扑朔迷离、绰号“衰人”(snafu)的莫里尔.谢尔顿。
这孩子一出场就是一副蔫坏的老兵油子样儿,欺负新兵不遗余力,风凉话说得让人想在上战场前先揍了他热身。
相貌平平中带着残忍的味道,欠扁的漫不经心,经年不散的黑眼圈,嘴巴坏的够呛,尤其是那一把凉凉的小嗓音,再残忍的事在他嘴里好像都无所谓。
正是在他的身上,初到战场的尤金第一次看到了战争的无谓和残忍。
随手割日军血肉模糊的尸体的金牙,甚至状似无谓地往被炸得只剩一半的尸体脑袋里扔石头玩。
他的一些亵渎死者的举动让人看了浑身发冷。
但他这种对生命的轻慢态度却恰恰代表了一大批参战军人在承受了非人的经历后对生命的一种麻木。
但他却又非真的麻木。
当佩克在冲绳岛神经崩溃冲上防地高处疯狂扫射敌军时,汉姆为救下佩克中弹而亡,尤金心痛之下痛斥狠揍佩克泄愤。
但衰人谢尔顿,这个平日最爱嘲讽奚落、嘴巴最毒的人,这时却拉住了尤金,将已经傻掉的佩克搂在胸前,低声安慰他。
当佩克还是一个新兵时,他哄骗佩克说新雨衣上有化工残留物从而把佩克的新雨衣骗到了手,当佩克发现用新雨衣交换的衰人的旧雨衣上都是破洞时才发现上了当,还是那个蔫坏的欺负人的衰人。
而当汉姆死去、佩克精神崩溃后,他握着那件从佩克身上甩下来的破了洞的雨衣,久久不能回神。
这个细节几令人落泪。
还有他和尤金,战争中他们始终走在一起,其实他心中对尤金有深刻的感情,是他看着尤金一步步的成长,看着尤金从一个天真执着的虔诚教徒少年被战争和死亡慢慢折磨得麻木和冷钝。
他见证了尤金在整个战争中的所有心路历程。
记得尤金在战壕里看完家信之后苦涩地说我的狗死了,他在一旁沉默一会儿,竟静静地说了句我很遗憾。
但毕竟是那个嘴巴坏到极点的衰人,即使是安慰的话即使心中难过嘴里的句子仍说得那么短促那么不自然,凉凉的声音好像在躲避着什么。
还记得他无聊时向日军死尸的半个血淋淋脑袋里扔石子时,尤金看不下去,作势也要去割另一个尸体嘴中的金牙,他却心惊地阻止了,他说你不应该这样。
尤金反驳说我看到你也割过。
是的,他可以已经麻木到随意去亵渎尸体,但他看不得刚刚入伍参战的热血少年尤金也这样做。
他心里终究不希望尤金也变成如他一般麻木。
但到底是那个口不对心冷冷淡淡的衰人,他未加辩解,只是找借口说日军尸体上都是病菌所以最好别碰。
他还有鲜红的人性。
只因他天性凉薄散淡,又看惯了各种残酷的死亡,所以才不冷不热,若即若离。
所以虽然他与尤金一同出生入死,虽然他心中也悲苦难过,但却从不表达。
在战争中有人因为恐惧流泪,有人因为受伤生病流泪,有人因为战友的死流泪,有人因为长官的死流泪,但他却从不流泪。
唯一的一次爆发是被困在冲绳两个多月的大雨中的一次大抱怨大牢骚。
在大家如此容易互许兄弟如此容易付出感情的战场上,从未见过他与谁特别亲厚,他总是与任何人都有一定距离,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无休止的奚落调侃挖苦讽刺。
说起军情来又有一针见血的犀利。
连战争结束在回乡的火车厢里泡妞搭讪时的台词都二皮脸到家“嗨我是莫里尔.谢尔顿,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后车厢,让我看看你的私处吗?
”不出意料被姑娘狠扇了一耳光之后还嬉皮笑脸地说“真活泼啊”甚至在与同生共死数载的战友小布分别之时的感激之词都说的毫不正经毫不严肃:“谢谢你的照顾要不我们这些脑袋瓜子早在战场上被爆掉了”但正是这样不正经不靠谱的衰人谢尔顿,半夜火车行到他新奥尔良的家乡时,没有叫醒沉睡中的尤金与他告别,而是垂眼深深凝望尤金的睡颜,沉默着。
半晌之后扭头下车,走了几步却又停下了,脸上有落寞有挣扎有不舍有万般我看不懂的表情,但他终究没有回头。
而是下了车,混入千千万万的人群当中了。
此去一别经年,他有整整35年的时间没有和当年的任何战友有任何联系直到垂垂老矣时看到尤金的战争回忆录,还是那个凉薄的衰人。
但正是这个衰人,在去世时,由分别了近半个世纪的那个战友尤金为他抬棺,作他的护柩人。
其实,活了那么些冷淡凉薄的岁月,与他最相熟最相处无间的人们,却谁都懂了他。
懂了他的初心,懂了他的本性,懂了在吊儿郎当冷冷淡淡挖苦讽刺的背后,掩藏的是什么。
“衰人”莫里尔.谢尔顿,他正如一颗坚果,只有嗑开了表面可怕的硬壳,才会发现隐藏其中回味无穷的柔软果实。
在虚假消息传了整整两年后,由HBO投资playtone以及DreamWorks参与拍摄,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联手制作的二战史诗剧——《the Pacific》终于在2010年3月面世,影片用震撼心灵的故事和镜头来纪念历史,纪念太平洋战争这场人类经历过的最惨烈的战争之一。
那些印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World War II Memorial上的4000颗金星,就是一种记忆,一种责任。
《the Pacific》主要根据《With the Old Breed》、《Helmet for My Pillow》这两本书提供的素材及一些访谈录改编。
与当年轰动一时的HBO热播剧集《band of brothers》不同的是,这次故事从三个不同角度,讲述了三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Robert Leckie、Eugene Sledge、John Basilone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遭遇。
剧组不仅将《band of brothers》的导演之一的托尼•托招致麾下,还力邀曾为电影《珍珠港》配乐的大师汉斯奇摩为本剧的配乐把关,跟当年的《band of brothers》一样,剧组并未启用太有名的演员,片中的演员几乎全部来自澳大利亚。
此外本剧2亿的成本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电视剧集,迷你剧的形式也使本片兼具了电影的画质和电视剧的细节性。
相比欧洲战场,美国人在太平洋上所付出的牺牲是绝对是巨大的,因为他们的对手不仅有顽强残暴的日军,还有如同地狱般的自然环境。
而电视剧也几乎涵盖了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重现震撼人心的惨烈战役。
当片头曲响起,那浑然的战栗感让你无法忘却,定音鼓的每一个鼓点都敲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由素描和片花穿插形成的黑白动画更是加重了那段历史的厚重感。
与《band of brothers》相同《the Pacific》并没有急于将观众早早的丢到枪林弹雨之中,将第一集的片头结束后的几场戏全部安排在美国本土,三位主人公也依次登场,煽情是前十几分钟的主旋律,亲情,爱情和友情穿插其中,并在三位主角的亲情戏中都出现了和各自父亲的对手戏,正如人们所说,战争是男人的游戏,在男孩的心目中,父亲始终是安全感的象征,尽管可能是生死离别,但那些伟大的父亲们却依然给予了儿子强有力的支持,将儿女情长深埋心底。
当然影片也没有在此做过多的纠缠,很快镜头一转,大兵们已经在开开赴瓜岛的船上了,在船上士兵们开玩笑,吹牛逼,完全没有战斗开打前那紧张到窒息的氛围,而随之而来的登陆战则令人期待,以为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镜头开始了,但当观众同大兵们一样热血沸腾的“来到”海滩后,却看到一片安逸,的确令人有点泄气,抑或我们同那些战士一样被“军方宣传”所欺骗,相信杀日军就像猎火鸡那样简单。
但现实恰恰相反,日军不会傻到在没有遮挡的海滩与美军交火,而是撤到了丛林深处等着marines,不论是后来被残杀的美军,还是第一场发生在夜里的交火都在提醒着大兵们他们在什么样的对手作战,同时也在一点点摧毁他们的美好想象,让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战争到底是怎么样。
特别在那场短吻鳄溪的激烈战斗后,进入人们视野的首先是铺满海滩的尸体,而后便是表情木讷的大兵,曾经吹嘘着要干掉一队日军的约金斯被惊得说话都口吃了,显然他还没从昨晚的恶战中清醒过来,随后的那个自杀式袭击则让戏里戏外的人见识到了japs是以如何强硬的态度来对付他们的敌人的。
至于那个被美军开心的日本兵和leckie发现的那张照片就完全是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本是政治家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一种方式,但殃及的总是对此并不热衷的普通人,毁掉的也往往是他们的生活。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年8月7日,参与军队番号:海军陆战队1师和2师,25步兵师,7000名美军阵亡)作为太平洋战争的分水岭。
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瓜岛战役也是美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次反攻,第二集用了50分钟的篇幅来再现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正如开篇的老兵回忆说的那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认为会无一生还,因为日军给予了美国海军的重创,使陆战队丧失了补给,难以穿越瓜岛的热带丛林也成为了美军的另一个敌人,大批的士兵没战死沙场,却倒在了疾病面前,在如此的环境下军人不再相信枪杆子决定一切,而是将希望寄予上帝,希望通过不断地祈祷以求能活下来,当然全片也并非始终笼罩在这种绝望的情感中,比如在那场偷补给的戏里,大兵们一拥而上,就像街上那些恶作剧的男孩一样,令人为之开怀,不过细想来这也算是美军的一种“军队文化”吧,军中敢和上级这么玩的估计也就美军一家了吧。
同第一集的架构一样,在后半段加了一场和日军对抗的战争戏,观众再一次看到了日本军人的视死如归,他们就像疯了一样扑向美军的火力点,这种飞蛾扑火的举动让接受基督教义的大部分美国人难以理解, 但对此leckie不这么认为,相反他肯定了日军的勇气,认为他们虽败犹荣。
可见本片并不偏激。
如同所有的战争片中英雄是不可或缺的,basilone这次成为了其代言人,但他却痛失自己的兄弟Manny,而后者正是在丛林中救过自己一命,命运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特别是在战场上,生死听天由命,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遭殃的会是谁。
当最后要登船离开瓜岛时,从leckie的主视角我们能看到宛如天堂中洒下来的光芒,或许对于那群饱受战争之苦的士兵来说,登船的软梯就像从炼狱通向天堂的捷径。
上船后的marines已然没了几个月前他们离船时的士气高涨,此刻这帮衣衫褴褛的大兵们此刻最值得骄傲的应该不是杀了多少日军,而是自己成功的活了下来。
第三集的故事发生在澳大利亚,其作为二战中美军反攻日军重要的后方,在整个战争中未遭受到打击,所以当疲惫不堪的士兵到达这里,发现此地一片歌舞升平,丝毫嗅不到战争的气息时,他们的感觉实在是好极了,就像身处在世外桃源一样,但他们知道好景不会太长,严酷战争依旧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他们,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抓紧这短暂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爱情自然是剂疗伤的良药,leckie邂逅了美丽的希腊姑娘Stella,尽管知道这会是段无果的爱情,但当最后两人真的分开后,心中依然会替leckie所惋惜,相比之下Philips的爱情则喜剧化了不少。
由于本集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画面,故最大的噱头就成了那几段床戏,但这只是提高收视率的策略,并非全集的重点,大兵再一次的感受离别带来的痛苦才是本集想要告诉我们的。
虽然并未正面提及战争,但Stella邻居的死却在旁敲侧引地提醒着人们战争依旧在继续,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
无比恶劣的作战环境造就了太平洋战场最为艰苦的战役之一的格鲁斯特角战役(参与军队番号:海军陆战队1师,40步兵师1400名美军阵亡/失踪/受伤),这场发生在美日双方相持期战役的困难程度在第四集中得到最真实的还原。
在登陆格鲁斯特角后,没玩没了的雨水,深及膝盖的淤泥以及无处不在的日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作战简直就是对身心的一种摧残,无尽的失落感包围着H连的战士,要知道同自然的抗争是多么的无助,特别是在勒布里克开枪自杀后,这种失落转而成为了绝望,让置身之外的观众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当leckie在患上排尿病后,最后一点自信也消失殆尽,于是他去了一所战地医院,虽然见到了久违的太阳,但他的心情并未就因此而明朗起来,相反在这个看不到硝烟的地方,却充斥着更多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比如那个自言自语的中尉,我们虽然不知道他到底曾经遭遇过什么,但光是想想战争就这样活生生将一个健康的军官变成了个精神世界异常的病人,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还有那个徒手捏死日军的吉布森,当再次出现时,已然是个终日蜷缩在墙角且双眼充满惊恐的病人,残酷的战争让他甚至动了偷飞机回国的想法,如此不切实际的想法的背后是战争的煎熬将其彻底击垮从而产生的无限绝望,而且吉布森告诉leckie那个发生在瓜岛的没有下文的小故事和那句“我真羡慕他”,同样让人心碎。
本集的战斗戏只有一场,可谓打的毫无新意可言,简直就是瓜岛的翻版,在战斗场面上要不是日军疯狂的自杀式反攻,的确有点让人昏昏欲睡。
格鲁斯特角战役之后,H连随队转移至帕伏伏岛,与格岛相比而言,帕岛虽然没了那让人打不起精神的阴雨绵绵,但遍布全岛的螃蟹和老鼠一样让陆战队苦不堪言,不过现在的大兵们学会了苦中作乐,甚至有了边开着玩笑边洗“天然淋浴”的闲情逸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仅露了几次脸的sledge在本集终于担当起了主线人物,而他参战的第一仗就是贝里琉岛登陆战,这是一场不逊色与任何抢滩登陆的作战,鉴于此,第五集将大部分的美钞都砸在了这场戏中,产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从刚开始离船的那个主视角到随后十几分钟的画面中充斥着尸体,哀号声,炮火声,剧烈晃动的镜头还有sledge惊慌失措的表情,这一切都把观者带回了那片血肉横飞的海滩,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登陆战的惨烈,从而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卷入其中。
本集也不只单纯渲染战斗的可怕,依旧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人在经历战争时的感受,以及人与人间的关系,战争对人性的改变也同样是重头戏,snafu掏日军死尸金牙的那个桥段就是其真实的写照,那种不以为然的表情令人震惊。
除此之外,还有“教授”lecike与sledge关于上帝的那段谈话,细想来确实极富哲理性,宗教的教义口口声声说上帝热爱他的子民,可好战的日军不也来自上帝之手吗?
这或许本来就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对此,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第六集虽然从主体剧情上延续上集的贝里琉战役(时间:1944年9月15日参与军队番号:海军陆战队1师 81步兵10500名美军阵亡/失踪/受伤 - 10500名日军阵亡),但并没有在剧情上紧密衔接,而是回到了美国本土,加了一场回国后Sid看望sledge一家的戏,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从短短几分钟里,观众很容易就能从诸如眼神之类的细节读出sledge一家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但试想想全美有多少个家庭在每天默默地承受这种煎熬?
如果要给每座岛的极端环境做个概括的话,那“燥热”绝对是贝里琉岛的专有名词,大兵们不仅暴露在华氏105度的高温下,而且淡水奇缺,就像老兵所说的那样,他一辈子都没那么口渴过。
这纯粹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
就在这种炼狱般的环境下,新兵sledge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在经历了海滩登陆的生死存亡后,他马上就面临另一场更为惨烈的战斗——随部队从空荡荡的机场往前推进,而他们的正对面就是日军的机枪封堵,此刻每个人都是在和死神博弈,尽管人人都清楚自己的人生很可能在这里走到尽头,但当前进的命令下达,他们依然扛起武器义无反顾的向前冲。
同登陆战一样,本战的枪火场面依旧惊心动魄,镜头所达之处,飞起的残肢,迸溅的鲜血,随时都可能在你面前爆炸的炸弹都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和恐惧,在这个和死亡赛跑的关头,每每有人中弹时,也总会有人伸来援助之手,,特别leckie为了给runner找医护兵而又横穿刚刚死里逃生的机场,使战友间的兄弟情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场战斗戏处理的还是相当成功的,有了《band of brothers》里的那种惨烈到让人胆寒的味道。
而在漫长的白天结束,伴随着炮声隆隆的夜幕下,从sledge和连长那段对话的字里行间可以听的出,sledge对在死亡面前的无所依靠和惧怕是来自骨子里的,显然这与他所想象中的战争是完全不同的,此时此刻的他懂得在死亡面前,上帝可算是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谁都会成为那个不幸的oswalt。
在本集其余的时间里,那场有人晚上做恶梦喊叫,而其他人怕暴露行踪最后只能拿工兵铲将其拍死的戏令人印象深刻,其给人心灵上的触动绝不亚于那场战斗。
还有那个因为白天在穿越机场受到惊吓而精神恍惚的列兵,依旧从侧面烘托着战争给人们精神层面乃至内心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就像贝里琉战役的持续时间的漫长一样,总共十集的《the Pacific》将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贡献给了这个坐落在太平洋上的人间地狱。
第七集开篇直接切入正题,继续美军穿过机场后的战斗,如果说之前两场仗足以令人头皮发麻的话,那本集无处不在的小范围战斗则是将这种恐惧升到极致。
由于日军在岛上构筑了复杂精致的地堡系统,使得陆战队的每一步推进都异乎寻常的艰难,他们几乎是踩着战友的尸体才进入了山区。
在叙述方面,首先一段蒙太奇将开战数天来所发生的惨象悉数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便出现了疲惫不堪,面部木然的大兵们,就连“尖酸刻薄的”snafu都不再有心情去开别人的玩笑了,可见这残酷的战争已经把他们的精力榨干了,但他们只得到了很短的休整,便又要开赴山区,就在进山的途中,遇到了下山的1团,镜头也通过给一团浑身血污的战士们的特写间接地提醒着人们前方绝对是形同绞肉机般的战斗,在这里还见到了久违的约金斯,可那个乐天派现如今却像个死人一样躺在担架上,眼睛里没有半点色彩,看的让人心痛。
尽管有了前面这段铺垫,但当sledge所在的K连真正步入那块山区,其间的血腥还是在考验的观众的承受力。
而描写的较为完整的战斗是对一个日军地堡的进攻,在这场戏中sledge完成了自己在战场上杀的第一个人,不只是对一个清教徒,即使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杀人也远没有说起来那么的平淡,而当那个日军瞪着眼倒在sledge旁边时,宗教在他心中形成的最后一道屏障也随之被冲破,教义告诉他的生命诚可贵在日军身上是完全不适用的,既然敌人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信念,那上帝教给他的仁慈就显的太不合时宜了,这件事之后的sledge终于将积压已久对日军的仇恨释放出来,才有了那场拔刀掏金牙的戏,甚至之前从不抽烟的他也开始依赖于烟草带来暂时精神上的放松。
在全集中导演不忘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贝里琉战役的紧张惨烈程度,比如Haney在skipper死后的精神崩盘,要知道Haney可是一师的前辈,如果连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都承受不了的话,那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估计已经到了让所有形容词都相形见绌的地步了。
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适当的调剂绝对是人们急需的,Jay就适时的给观众带来了笑声,Jay狼狈不堪的样子也应该是开播以来喜感最强的桥段了。
而本集的对战场血腥度的渲染和前几集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往集类似的是,镜头在中间远离了会儿硝烟滚滚的贝岛,“忙里偷闲”回了趟美国,关注了下仍在兜售战争债券的baisilone,但此时的John已不再像刚回国时那样享受,相反对他故去的好友Manny的怀念日益增强,而他内心深处也一直认为那枚勋章有那些曾和他浴血奋战的战友的份,当他在本土享受着战斗英雄称号到处演讲的时候,大多数的战友却还在前线与敌人绞杀,生死未卜,于是这份内疚成了baisilone最大的心结,重回战场似乎成了他完成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而在高尔夫球场的戏里,战场和现实的穿插闪回就将baisilone强烈的内心孤独感很好的展现出来。
时间步入1945年,美军距离日本本土越来越近,不像贝岛战役的鲜为人知,在战争末期进行的硫磺岛战役(时间:1945年2月19日,参与军队番号:70000余名海军陆战队员与23000名日军士兵对战,21000名美军阵亡/失踪/受伤,1/4的海陆因为硫磺岛战役而授勋)则是为世人所熟悉,作为整个二战中唯一一场美军伤亡超过日军的战役,后世亦有无数电影以之为素材,《the Pacific》当然更不会漏掉如此经典的攻坚战,但观众期待中触目惊心的战争戏并没有扑面而来,取而代之的是basilone在后方的经历,在第八集中,basilone对于自己战斗英雄称号愈发厌倦,觉得自己也没有尽到军人的职责,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向上级提出了去新兵营,希望能为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那场相对来说“迟到”的新兵训练也在这一集上演,同所有的new kids一样,对敌军的藐视,气喘吁吁的士兵以及上级的大声责骂构成了这场戏的全部,观之就像例行程序,而且在几集都满是男人们冲锋陷阵的画面后,basilone和Lena间罗曼蒂克的爱情正好能中和这过剩的雄性激素,但这都是过眼烟云,很快John就随着第五师前往了著名的硫磺岛。
当前一个镜头还是basilone与爱人的缠绵悱恻,紧接着就是颗粒感极强的战场画面,巨大的落差让人确实有点吃不消,而在氛围的营造上当属开播以来最接近史诗级别的,那被血浸染的海滩上铺满了尸体,整座岛似乎都在炮火中颤动,而毫无障碍物的依靠让每一寸的推进都难上加难,让观众联想到了《the band of brothers》中那留下深刻印象的诺曼底登陆战。
但美国人善于造英雄,在这场戏中basilone的勇猛杀敌绝对称得上好莱坞级,而basilone一人扛着重机枪直捣日军阵地也让他之前关于日本军人的称赞听起来像个笑话,这样的动作戏看得虽然很养眼,但个人觉得对一直力求还原真实战场的本剧来说有点过了,不出意料在有了如此惊艳的表现后,中弹就成了其必然的归宿,虽然作为主角之一的basilone的死亡用慢镜处理不足为奇,但随后那个由近而远的俯视角配以背景音乐倒有种凄凉的美感。
发生在一个月后的冲绳岛上,硫磺岛的噩梦依旧在延续——冲绳战役(时间:1945年3月26日,参与军队番号:海军陆战队1师2师6师 7、77、96步兵师,72000 阵亡/失踪/受伤 66000名日军阵亡- 140000名平民阵亡)作为日本本土防御计划中的一部分,日军在这最后的屏障中负隅顽抗,也正因为此使得冲绳岛成了所有参战士兵的炼狱,美军面对誓死捍卫国土的日军,举步维艰,最终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除了日军的“玉碎”行动,恼人的雨水再一次给陆战队带来麻烦,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下,士兵的内心愈发空虚,不安全感围绕在每个人身边,成为了snafu和sledge的争执的导火索。
第九集虽然也有几场零星的战斗戏,但并没有像硫磺岛以及贝里琉岛那样集中篇幅对战争的惨烈血腥大肆渲染,相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岛上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身上,因为在战争中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被强行的剥夺了自由生活乃至生存的权利,沦为了历史的弃儿。
片头纪录片中那个在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女孩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随着故事的发展,类似的镜头越来越多,岛民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无奈和绝望透过屏幕刺痛着观者的神经。
全集的唯一主线人物sledge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在这一集中,那个曾今虔诚的清教徒已然是个冷酷的杀手,对日军的仇恨和惧怕造就了如今的sledge,他甚至于违背军令就为射杀一个日军,但这一切在一个房间里被彻底扭转,那场戏发生在美军对一个到处残垣断壁的村庄的搜查中,当sledge进入一座民房中看见有个在死去母亲身旁啼哭的婴儿,他并没有上前,而在后来有人上前时甚至下意识的向后退了下,但就在他往外走时,发现有个奄奄一息的日本女人,在这段戏的几分钟里,没有一句台词,仅靠两人的动作和眼神推动剧情,而当最后女人手中的紧攥的手雷滑落,让人替sledge松一口气的同时也被感动。
人性本善,缘何要反目成仇?
作为所有以该次战役为背景的电影,原子弹投放的资料片是必加的桥段,但《the Pacific》却仅仅用几句闲聊就带过了,也许本剧不想让该集成为又一部“标准”冲绳岛战役,但更重要的是,原子弹的投放本身就很不人道,而且它带给日本人的伤害延续了好几代人,不亚于整个战争给予日本人的创伤,所以将其略去也足以可见本剧的良苦用心。
如同之前所预料的那样,完结篇是荣归故里。
既然讲述的是战后的生活,那么感情的宣泄则是必要的,也将注定会是全集的关键词。
在片头对老兵以及他们家人的采访中,观众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这场战争到底带给了他们怎样的影响,那种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梦魇中的经历我们也许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在第十集里,更多的戏份给了lecike和sledge,两者同时也代表了战后两类人的遭遇:lecike很快走出了战争的阴影,不仅重操旧业干起了编辑,还收获了等待了三年的爱情;而sledge则成为了战争真正的受害者,从当年一心从军的热血青年到发誓不再穿军服且对一切都失去兴趣的老兵,巨大变化身后隐藏的原因是无法为外人所理解。
别人的战争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sledge却一无所获,军队甚至都没有教会他一样能在战后生存的技能,还有sledge对阵亡战友的追思也成天困扰着他,失眠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虽然他并没在战争中丢掉性命,但他失去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像第二集中sledge父亲所说的,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年轻人来说,治疗肉体上的病不算什么,最糟的是他们在精神上的衰竭,看着这一切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可却无能为力,对于其父亲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
当然还有另外一类人,就是那些那无数身埋他乡忠烈的家人了,对于Lena拜访basilone一家那场戏可谓拍的煽情十足,特别当年迈的父亲轻抚那枚勋章时,两位老者无法抚平的亡子之痛释放到了最高点,感人至深。。。。。。。
虽然烧钱无数,还有来自媒体的一致称赞,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并不买账,低迷的收视率甚至不及同期重播的《band of brothers》,首播的区区400万难以企及《band of brothers》的千万收视群。
回想当年的《band of brothers》对战斗戏分解得非常清晰,单兵和团队协作的拆招应对有板有眼,对枪械、战术动作的考究更不在话下,而《the Pacific》却似乎意不在此。
虽说论惨烈程度,太平洋战场不输欧洲战场,但该剧到第五集时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斗。
虽然总是炮声隆隆、机枪扫射,观众却不理解这一次的战斗到底所争为何,更不用提日军的面目模糊,总是成片倒在机枪下。
对此汉克斯认为,个人相对环境来说总是渺小脆弱的,《the Pacific》想表现的是荒岛上的恶劣天气、内心孤寂等对士兵造成的影响,这些小细节其实就是历史的本质,但习惯大场面的观众似乎没有这份耐性深入其中体会。
而在我看来,虽然《the Pacific》较之《band of brothers》在感官刺激方面并没有超越多少,可剧集在战争对人性改变方面的剖析和解读无疑是成功的,而这些才是人们对战争反思过程中的永恒的主题。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本剧的台词充满种族主义色彩,类似于斜眼猴,黄毛猴,黄毛鼠等带有歧视的叫法不胜枚举,but who cares,cause they are japs,right?
刚出场,估计大伙都和我一样觉得这家伙就是一个纯正的老兵油子,最明显的就是欺负新兵——往斯莱基床上扔烂鞋子。
还有之后的带3个新兵去刷油桶,自己坐在一边看笑话,当一个人问:你怎么不来帮个忙,他说:我TM才不干这事。
到这里,我觉得这家伙就是个兵痞,和连长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后来态度变了。
作战休息时,斯莱基打不开罐头,snafu看了一眼,就把自己的罐头和他换了一下,虽然之后斯莱基看到snafu挖鬼子金牙感觉自己手上的罐头很恶心(我也觉得很恶心,谁知道之前有没有挖过鬼子牙,有没有擦过)。
抢滩登陆之前,斯莱基上了登陆车很紧张,snafu把烟递过去,得到了“我不抽烟”的答复,反而笑了一下,反问道:是吗?
因为他知道新兵刚开始都这样,变成老兵后几乎都会抽烟。
后来斯莱基叼着烟斗,还是抽烟了。
登陆以后,snafu被弹片震到了,斯莱基表现的一点也不像新兵,一直把晕晕乎乎的snafu带到安全地带,估计snafu从这以后对斯莱基态度变了很多,虽然态度还是吊儿郎当的。
再到后来,连长阵亡了,snafu虽然没有和连里其他人那样悲伤的很明显,但是也能看出来他很失落,因为一向吊儿郎当的他在连长面前是最正派的。
斯莱基觉得内心很纠结,他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发泄,所以他准备去挖鬼子的牙,snafu阻止了,说:鬼子口腔里面有细菌。
斯莱基感到很不解,但后来还是挖下了鬼子的肩章。
实际上snafu是不想看到斯莱基变成一个杀人机器,靠虐待尸体来解闷,毕竟那时候他才20岁。
连里来了新兵,snafu和菜鸟说:雨衣上面有化学物质,菜鸟一脸惊恐:那怎么办?
snafu一脸坏笑:我和你换。
于是,菜鸟换了一个筛子雨衣,当时我笑了:果然是老兵本性不改,到后面才知道,原来他把雨衣盖在弹药上面了,为了防止雨水潮湿炮弹,但是SB菜鸟二话不说把筛子雨衣换了回来,导致迫击炮哑火,也间接导致了一个弟兄在拿弹药的时候阵亡。
我们可以看到snafu非常怒火,新兵不听话就算了,还因为自作主张害死一个弟兄!
最后一战,斯莱基一炮端掉了一个草屋,进去后才发现里面是平民,幸好婴儿安然无恙,俩人呆住了。
snafu最先说:这里经常遭受炮击的,言外之意就是这是战场,无论你是谁都有被炸死的可能性,间接地安慰斯莱基。
最后一集刚开始,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庆祝,snafu最先说:接下来我们该干什么?
其实是一种悲伤,这些本来善良的人们已经成为了杀人机器,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茫然了:没有技术,没有手艺,该怎么融入社会,就像那个女的问斯莱基:难道你就没有从战争中学到点什么?
斯莱基说:战争只教会我如何杀日本鬼子,我很擅长做那个。
本片最温馨的镜头之一:大家退伍坐火车回家,snafu到站的时候是晚上,斯莱基睡着了,snafu要下车的时候看了斯莱基一眼,想喊又没有喊,默默地背着包下车,停了一下,最终没有回头,一个人下了车。
Snafu全篇发自内心笑的那一集:斯莱基告诉老兵自己养了条狗,老兵离开之前回头“汪”了一声,snafu憋不住了,一边笑一边说:这TM算什么,汪?
大家都笑了。
原帖地址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9&Page=1&TopicID=31204481,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同日美国各大报纸均在头版用大幅的PEACE(和平)作为头条。
不过当日并非都是好消息,在头版的角落处,报纸上刊登了美军重巡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对日行动中被击沉,全部1200名船员只有300人幸存的消息,这可能也是整个二战最后一起较大规模的战斗伤亡报告了。
此外由于美国全国欢庆,在3天内全国因庆祝胜利而意外死亡达300多人。
2,若日本没有那么早投降,美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九州(奥林匹克行动),并计划于次年登陆日本本州岛(皇冠行动)。
而登陆日本本州盟军所要投入的陆海军实力甚至将超过诺曼底登陆。
根据战后分析,日本对盟军的登陆点判断基本准确并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可以预计若盟军真实施皇冠行动,可能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
在日本投降前,美军对进攻日本本土可能遭受的伤亡进行了评估,有的人以莱特岛战役为蓝本,认为日军不堪一击,有的人以冲绳岛战役为参照,认为将遭受1百万以上的伤亡!
而美军也预先制作了50万枚紫星勋章,这批紫星历经朝战、越战、伊战,直到今天都没发完!
3,战争结束后美军迅速着手安排登陆日本的行动,而为了种种因素考虑,陆战1师和陆战6师(欠一个团)被派往中国驻防,其中陆战1师于1945年9月底在天津登陆,陆战6师则在青岛登陆。
美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一是遣返日本战俘,由于在北方地区没有国军正规部队,而日军又主要聚集在几个大城市,因此美军承担了这一工作;二是接回盟军战俘;三是堤防东北的苏军一路南下;四是控制几个大城市,避免它们被我军夺取。
尤金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到了当时的北平,一直待到了1946年。
在中国驻扎期间,由于被认为是站在国军一边,因此陆战队与我军有几次小摩擦,前后共有13名陆战队员死亡;此外,大家知道的沈崇事件,也是当时驻扎在北平的陆战1师士兵所为。
最终陆战1师于1947年9月1日全部撤离中国。
4,战后美军进行了裁军,陆战队在战时最高峰时达到了48万余人,而一年后只剩约10万人,陆战3师、4师、5师和6师陆续撤编,陆战1师和2师也大幅缩水,其中陆战1师至1950年初只剩一个加强团的编制。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美国国内有不少人提出要撤销陆战队编制,将其并入海军和陆军中,由于范德格里夫特和埃迪森等人的坚决反对和国会中同情陆战队人士的帮助,最终陆战队还是保了下来,但人员编制降到了最低水平,直到1950年朝战爆发才给陆战队带来了转机。
5,很多人都在问JP的最后结局,查了下可能有2种说法,一种是JP于1944-1945年死于车祸,当时他老婆弃他而去,JP怒而追之,却不料半途车祸而亡;另一种说法是JP于80年代病故。
由于没有确实的说法,而且也不是什么圆满结局,所以可能就省略掉了。
另外一些人,如老军士长、JAY,可能也是相同原因而没有在大结局中放出来。
而大结局中有两个比较陌生的面孔,他们就是目睹巴斯隆牺牲的那两个小菜鸟,其中一个叫Tatum的好像目前还健在,而且曾当过Stockton陆战队俱乐部的主席。
这里还特别谈谈那个老头军官普勒,他是陆战队历史上获得勋章最多的人之一,在二战中他至少负伤过三次,朝战中又参与了仁川登陆、长津湖战斗等诸多战役。
普勒的唯一遗憾可能是没有能赢得荣誉勋章,据说是由于把陆军给得罪了(如在朝鲜战场,普勒指挥陆战队员将溃逃的陆军丢下的装备全部搜集起来再利用,并拒绝再交还给陆军部队;还曾骂陆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力低下);此外普勒的家族还有很多人也加入了陆战队,他的弟弟在关岛战役中被日军狙击手射杀,他的儿子则在越战中踏地雷致残;普勒一直竞升至中将,于1971年逝世。
6,日本是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投降书,当日,有三艘浴血奋战的驱逐舰获得为密苏里号护航的殊荣,它们分别是;奥班农号、泰勒号和尼古拉斯号。
三艘驱逐舰队都是从所罗门群岛开始一路浴血奋战,一直杀到东京湾,是美国海军二战中的出色代表
《血战太平洋》终于渐入佳境,一改前几集令人昏昏欲睡的剧情,最近的故事变得铁与血的结合了,刚刚看完了第八集,本该为革命先烈的牺牲洒下热泪,并且化悲痛为力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然而,此刻,我只有一句要说的,就是,“F**K THE WAR!
”,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在家享受生活,和父亲下盘棋,和妻子在床上大战300回合,和孩子一起去郊外野营,不要告诉我是因为有所谓的恐怖分子,野心家要来霸占你的家园,凌辱你的家人,回顾历史,战争的双方都是以人民的名义来发动,但是最后人民都死的七七八八,领袖却能永垂不朽,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大家也许知道《意志的胜利》这本纪录片吧,或者看过,或者只是听说过,里面有一段希特勒在对国家劳动者的讲话,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后面的二战,我们会为这段演讲刻骨铭心,特别是当他说到“德意志的劳动者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不会有人以劳动为耻”的时候,如果此时配点小酒,我绝对我热泪盈眶,但是,当知道画面中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不久的将来几乎无一幸免,都成为敌国霸业的炮灰时,我的脸只能是一种哭和笑结合在一起的复杂场面。
人民是如此容易被煽动,人民是如此容易被愚弄!
当我们的统治者暗地里下药的时候,人民却自然地以领袖的思想去做帮凶,直到把自己也当成崇高的祭品。
可悲的是,这样的轮回千年不变,99%的人民不能从历史中辨明是非,却不知,判断方法其实很简单,“越崇高,越危险”,只要有人告诉你有远大理想,你就要本能地打个问号,如果有人因此要你做牺牲,你最好吹个口哨,说:“对不起,我还是回家吧,老婆洗干净在床上等我,不好意思,再见,伟大的主义们!
”
绝对的经典。
闲的无聊,把老片兄弟连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感觉不过瘾,又把当初看过一遍感觉很一般的太平洋战争接着看了一遍,看完前面8集依然是当初很普通的感觉,但看完第9集和第10集,彻底被感动。
也许这次时间充足,可以慢慢认真欣赏,但看完1-8集,依然是当初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感觉,和兄弟连相比,甚至觉得本片是HBO的败笔,充数之作。
看到第9集,尤金从单纯到愤怒到残忍到醒悟到挣扎,这才看明白。
当尤金走进被自己亲手炮击的茅屋,看着满屋惨死的妇女,吃奶的婴儿和快要断气的老人,以及刚刚冷酷射杀自杀冲锋的日军,对于一个善良的普通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老人的眼泪和要求枪杀自己的举动,对尤金更是一种折磨了。
唯有抱着老人,让她尽可能平静的死去,稍缓内心的煎熬。
接下来,叱责射杀投降日军的战友,却被用自己之前的语言反唇相讥,又是一记重重的耳光。
幸好,战争及时结束,否则,尤金一定也会发疯。
回国后,负责登记的小妹不依不饶非得问尤金你会什么,他们教会了你什么,尤金只能狠下心说我只会杀人,这点我很擅长。
伤疤又一次被揭开。
以后的日子,正如赛德所说:“你必须每天早上强撑着起床,把这一天过下去,连续这样足够长时间,你会忘记一些事,暂时的忘记。
”第10集,虽然剧情平平淡淡,每一秒的画面都感人至深。
另外,片中配角堪称变态的神经应该是心地最好的人,安慰过造成战友被杀强换过雨衣的新兵,安慰过错杀平民的尤金,安慰过被女友放鸽子的伯金。
莱基和巴斯隆两条线,倒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除了莱基约会那段。
希望几年以后再观看有更多感悟。
第10集虽然剧情平平淡淡,但每一秒的画面都感人至深,和《护送钱斯》的风格很像。
看本片,都会情不自禁与兄弟连对比,兄弟连对袍泽兄弟情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而本片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刻画的是深入骨髓,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中心主题的体现深度,本片更胜一筹。
看兄弟连,眼眶会热,看本片,要用到纸巾。
今天看完了《太平洋》的最后一集,心情难以平静。
其实第十集,节奏相对缓慢,剧情没有大的起伏,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但依然打动了我们。
本集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日本投降了,其实上一集结束时,已经提到日本遭到了原子弹的袭击,因此,这一集以日本投降作为开始,应该在料想之中。
我的感受,一方面替那些海军陆战队的战士们长出一口气,终于不再有泥泞,不再有牺牲,不再有尸体,因为第九集是在是太压抑了;另一反面,又不敢相信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吗,我们喜爱的剧集就这样结束了?
战争的结束仅仅是生活的开始。
首先,大家要面对的就是战友的离别,snafu在新奥尔良下车时,sledge正在睡觉,snafu想要叫醒他,最后却没有,现实也是,他们再联系上时,已是35年后,sledge的回忆录出版之后。
让我想起《兄弟连》的最后一集,winters说他和他的战友一起经历了战征,却不能一起享受和平。
如何投入战后的生活?
《太平洋》和《兄弟连》一样,讲述了老兵们退伍后的真实生活,原来经历战争以后,才发现幸福的定义就是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幸福的婚姻和众多的子女。
有的老兵处理的很好,如leckie和Sidney,也有很多人要继续经受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如片中sledge。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身而退,我就亲眼见过现在的精神病院里,住着的因朝鲜战争而精神失常的老兵,战争已经结束了近60年,而他们要一直经受战争带来的创伤,直到生命尽头。
小时后,喜欢看打仗片,因为小孩喜欢战争片里热闹的情节,为坏人被杀死而欢喜雀跃,长大后,才明白“没有战争不是丑恶的”。
《太平洋》也成功的表达了这一点,然而,爱国、为更美好的生活而战斗及战争中战友间的友谊,这些都是美好的,就如《太平洋》,这部品质卓越的剧集,带给我们的享受。
《太平洋》结束了,心情难以平复!
经过第1,2集初步战争,很多人以为这是和兄弟连一样的战争故事,开始研究战史和武器。
经过第3,4集的舒缓,很多开始咒骂这是部文艺片5,6集的铺垫,之后7集的碎石,8集的海滩和9集的泥浆,几乎让人疯狂。
我没有看到一部电影(我认为是加长的电影而不是电视剧)让我这么真切的感受到战争。
经过所有这些经历的士兵,第10集的回家的确是个不好回答的命题。
回家并不是有些评论说的是通向幸福的回家路,而是一代人的心理创伤问题。
电影要完了,只是想说那些抱怨这部片子没有宏大上帝视角的场面、战争曲折故事和领袖站在地图前谈笑指挥的人,还是回头去看那些传统二战片,甚至大决战。
第一人称、体验、细节和历史氛围,如果感受不到这些,只能说是你的损失。
近日很认真的看完了《太平洋战争》,为该片恢宏的手笔所叫好,逼真的战斗场景让人身临其境,观众仿佛参与其中,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带来一阵凉风,稍不小心就可能中弹挂彩;如果说场景是巨额投资的效果,那么影片中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对人性真实自然的描述,就是该片的过人之处。
战争爆发,热血青年慷慨赴役、充满激情,但惨不忍睹的战场景象让他们害怕、惊恐、退缩、发狂,战场上与死亡零距离接触,击碎了美好的设想,内心的恐惧更是如影随行,每个人都在死亡边缘线上挣扎着。
有几个场景令我感动,其中一个是:莱基出征上火车时与父亲的告别,竟是如此平静,特别的真实:没有叮咛嘱咐,没有眼泪哗哗,没有相拥摆手,莱基想和父亲说点什么的时候,父亲却只顾检查自己的汽车是否有问题,丝毫没有答话的意思,仿佛平常日子。
父亲用这种沉稳的方式给儿子传递潜台词,“你走吧!
别磨蹭了,我看看我的车是否还能凑合,到时候再用它来接你”,我无法想象在那个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位父亲亲自开车送儿子奔赴疆场的真实感受,但是我知道父亲内心一定是希望儿子平安归来的,那一刻他无权决定儿子的去留,儿子的生死,他只能用无所谓的态度将轻松传递给儿子,期望他的归来。
还有一个场景是尤金的父亲在无法阻止儿子参战的时候,说出的那一番话。
父亲担心的重点不在儿子是否能平安归来,而是发出参战让儿子变得冷漠无情的忧虑,担心儿子因战争而毁灭对生活的态度。
那一刻时间凝固,无奈和哀伤都写在父亲的脸上,显得特别悲凉。
这部片子里有很多这样的场景和镜头,真实且细腻,不夸张不做作不渲染。
战争让多少幸福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又留下了多少永远无法修复的创伤。
战争漠视生命的尊严,杀戮随处可见,但同时也集中彰显出人性,战壕里的同志友谊,绝境中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对妇孺的怜悯,对俘虏的宽待,对伤员的照顾,对爱人的牵挂都是珍贵的情感!
老枪的打火机,炮王的牺牲,啼哭的婴儿,衰人的调侃,战友的日记,尤金的成熟,生命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
战争结束后,那些经历了枪林弹雨,幸存下的老兵返回家乡,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他们夜晚难以安然入眠,无法适应平静的生活,物是人非,人何以堪?
战争的隐痛将会持续多久?
心理创伤又由谁来抚慰?
影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好看的画面,对那段历史的再现,还有对战争、对生活的思考。
优秀的影片总是给我们直面现实的勇气,让我们的安静对待现在的生活,有力量去解决冲突和高潮,一步步接近生活的真相。
提到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片 我立马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 那种战争场面的震撼 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 以及那个年代断壁残垣的景致 对于太平洋 我本是很期待的 联想到使命召唤 太平洋1942中的场景 着实兴奋了一把 但看到现在 除了零星屠杀式的战斗 我找不到亮点 一集xxoo 一集精神病院 战斗场面短暂 丛林肉搏零星 人物刻画肤浅 我到现在没看懂导演的思路在哪 感觉每集一个故事 分散又没重点 据说耗资2亿$ 拍10集 现在已经4集了 剩下了我只能期待了
翻看了部分历史,拍得非常写实,彻底被震撼!最后一集中尤金在父亲怀里哭泣的场景让人感动不已!
部分角色看着烦人,战场上的戏比较好看,和平地区的戏根本不想看
补足了太平洋战争以往被一笔带过的缺憾,结合《二战全史》对美国参战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剧作尽可能削弱了主观立场,笔墨挥洒在了具象的个体上。尤金的成长及转变特别有代表性,在战争制造的炼狱中,逐渐蜕变为机器的人丧失的理性,远超恶劣生存条件给肉体带来的痛苦。不回避丢人的细节,不无限抹黑对手来神化自身,战场又模拟得如此逼真而令人绝望。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担纲制片,致敬全体创作团队。
看完了。战争场面真实而又残酷(看花絮发现特效占大多数)。友情、亲情、爱情一样不少。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
拍得很失败,至少对于我,在看到片尾回顾那些士兵时,多数人想不起来干了些什么,甚至有的人没印象在片中看到过
确实太平庸了,战场火爆不及兄弟连三分之一。对黄种人的战争毕竟难以代入感情,只有一味的杀啊死啊抱怨军营太多蚊子啊。不停的叨逼,其实就是在拖剧情。但硫磺岛一集不错,露水温存后的生离死别,大兵倒在焦黑的泥土上,女人面对着夕阳悲恸。
剧情较之兄弟连更细腻了一些,但战斗场面乏善可陈。
比兄弟连丢了魂,拍成了典型的“连续剧”(中式)
20100424.沪上兰花,第一集:世间有许多故事人们可以彼此续写,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故事,我们可以寻求上帝的抚慰,但自身也必须勇敢面对。100511沪上兰花,已是第九集了。真快。0518第十集,what are we do now?
比较失望,剧情安排太杂乱了。且人物对战争厌恶的心理描写的过多,对战术及战争进程方面的描写比较空。。。总体不如兄弟连
等美国佬一打开鬼子的包,俺眼睛就湿润了。
整体不如兄弟连,剧本太散。但对于士兵内心创伤的挖掘,要更深入一些。欧洲战场还有一丝绅士风度可言,对德国士兵的尊重相惜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而太平洋战场只有丛林疟疾,还有不懂得投降的日本鬼子,人心真正的地狱。尤金这条线是最好的,尤其是有衰人这组人物关系的对照。巴斯龙的塑造有点英雄主义,这条线的议题在父辈的旗帜中讨论过,莱基这个人物于我而言没有那么可信。
大场面,小细节,多人物,少分枝
一打仗就是晚上 乌漆吗黑的 看个毛
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无感。
如果一个人没那么敏感,那么他没法看得那么清楚;可是如果他敏感到足以记录下一切,那么他只好长时间地沉浸在痛苦之中。Paliliu的场景跟COD6里简直一模一样。但game里面没有冰凉凉的雨水的浸泡,发臭的尸体,以及握着你的枪管,只想乞求一死的平民。
这是战争,不带任何修饰的没有赞美或嘲讽的战争。
个个面目,模糊;处处老梗,频现
拖到现在在看完全是因为对这场战争提不起兴趣来...但是对于战争迷的我来说,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编剧是吃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