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这部剧,他一边吃饭一边说“中国的老百姓过得很辛苦,这部剧给拍出来了,张大民从小丧父又下岗又养孩子和得病的老母,现在的电视剧都拍不出来真正的老百姓生活了,动不动就是什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的,而且剧情都很套路。
”我就想起了看到的关于这部剧的一句评价“该剧充满了平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是悲喜剧。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看评论区不少人说唤起了他们的平民情结,唤起了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起初很纳闷,什么叫“平民情结”?
难道你我不都是平民百姓吗?
怎么把自己当成大人们了?
后面才发现,原来大家是代入视角了,很多时候,尤其是看剧看书,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当成主角。
而这些年的影视剧和小说,主角都是长相出众、才华横溢、出身名门、家境优渥的那种人,他们自然不是平民百姓,更不是底层贫民。
而这部剧一大经典之处就在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
整部剧没有一句官话,没有任何歌功颂德,没有一点虚假生活,只有对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皇城根下老百姓生活的最真实反应。
当张大民被下岗后回家跟妻子说自己升职了的时候;当张大民背着暖水壶到处推销的时候,当张大国哭着说毕业以后要去新疆去西藏种青稞,再也不想在这个满是床腿的小屋子憋屈下去的时候;当张大雪病重时抓着大哥的手含泪微笑的时候,当张大民的母亲被医生说多唱唱喜欢的歌她张口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当张大民对妻子李云芳说“在我和儿子心中,你及格了”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哗哗流,怎么止也止不住。
张大民,工人阶级出身,他们不是资产阶级、他们也不是精英阶级,他们不会审时度势、预判未来、他们不能用权力or金钱,去买到自由、资源和自己想要的一切。
因为,他们光是糟糕地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更不用说什么改变现状了。
可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错?
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张大民们还存在吗?
还是更多了?
这里想用重庆卫视《品读经典》栏目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自在你我心中”。
至于怎么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在马恩列斯毛五大导师的著作中,答案就在井冈风雪、延安灯火、西柏坡油灯、那10年中祂的每一句话中。
我对我的朋友说,“只要你愿意低下头,去走近他们,看一看现实你就会发现,张大民们每天都在挣扎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在绝望、痛苦与快乐、兴奋的交织中度过。
”当时代倾泻而下,张大民们就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承接着这一切,如果实在承受不住,他们就哭两声,然后继续乐呵。
想起大结局的最后张大民、李云芳和小树一家三口坐在房顶上放飞了鸽子,小树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张大民看看天回答“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幸福吗?
——嗯嗯,平民张大嘴的生活很信福。
在我还爱看娱乐无极限的时候,听到小柯的《日子》就想到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怎么这样一个美丽温婉的姑娘,就嫁给了如此平庸的张大民。
为什么啊你这又何必呢?
如果说那是她失恋后的一时赌气,那在后来锅碗瓢盆的日子里,她脸上时时刻刻显露的幸福表情,难道是装的不成?
如果我是云芳,决不会嫁给他,就是嫁了也不会快乐,得离!
迟早的!
记得大一在学生会当宣传部部长,因为不善管理,被学生主席叫去谈话,他问我:“你想要的是什么?
” 我不记得他当时一连串的说了些什么唾沫星子是怎么飞到我脸上的,但我深刻记得当时哑口无言的窘迫。
此后再有人问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在大脑内搜索看过的名言警句搪塞过去。
可你要再问我就哭出来了,说真的到现在我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幼年被关在家的时候,扒着窗户仰脖子神情严肃整个整个下午的看天空,那些情绪和企盼泄露我的不安分。
早晚我会离开这里,会改变平淡乏味的一切,会证明他们说的都是废话。
滑稽的是当我忆往昔峥嵘岁月,突然发现我证明了他们说的都是真理。
生活其实有时比生死更是一种考验。
后来,就是不再看娱乐报道,不再幻想有外星亲戚将我带走的后来,张大民在渐渐可亲可爱,甚至浑身充满男性魅力,是个爷们,纯的,不用打肿脸冒充,人是真胖子;我想如果我是云芳也会嫁给他的,心怀感激充满爱意的,嫁给那个圆滚滚的身躯和一笑就看不出眼睛长哪了的脸;嫁给那个永远闹哄哄不知疲惫的压缩微型平房。
连我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让我茅塞顿开,总之鸽子在屋顶呼啦啦飞过的日子,就酸了鼻子。
不敢说自己经历了怎样的腥风血雨遭受了如何的摧残打击,总体来看,我的人生进行至此,是平稳而幸福的。
上学的时候好好读书按时回家不早恋不挂科,毕业后直接在实习的公司工作,从南调到北,漂漂欲仙。
现实教训让我醍醐灌顶的时候不多。
虽然前途和沉默的大多数一样暗无天日,爱情和呐喊的大多数一样遥遥无期。
至少家人朋友整体上健康平安,吃穿不愁。
我已然双手合十安平乐道。
每当有人惊诧我对衣食住行要求的简单,发出“真好养活呐”的感叹,我就想说:不是的其实我一点也不好养,我想要的钱都买不到。
那是大民一样的家,总有姨婆们七嘴八舌的碎碎念和乱七八糟的繁杂琐事,来打乱我间歇性的情绪低落;那是大民一样的老公,在狗血的现实面前积极乐观,腰杆子挺得直嘴里有话手上有力;那是大民一样的生活,看着万家灯火的时候只有加快脚步,没有闲暇伤感;春夏秋冬又一年,年年岁岁朝朝暮暮人如故。
原来我想要的,就是一直以来渴望逃离的父辈,就是温情脉脉的人间烟火。
以为会是一出出家庭搞笑故事串接起来的欢乐轻松的幸福生活,看到后面就只剩对「幸福生活」怀疑,结尾房顶上的对话好像又开始懂得,可能生活本身就是幸福。
就像很多关于苦难关于人生的论调,总是要尝尽苦悲,才会懂生活的可贵。
那些幸福与悲伤交织的可能才是真实的。
这部电视剧最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它的真实。
它讲的只是一个底层家庭的一家人遇到的恋爱结婚生子上学失业争吵离散死亡之间的故事。
是掰开了揉碎了又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的经历了的点点滴滴。
它的生活化,是从张大民的嘴里,从每一个角色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
看电视的时候想到的问题,上个世纪末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那个时候的父母是怎样度过的。
他们怎样恋爱、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怎样跨过生命里那些波澜和坎坷故事是上个世纪末的故事,市场经济和体质改革的浪潮推动着每一个身处时代中的人前行。
顶岗下海这样的细微处还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投影。
然后就有了古三儿的暴富,沙沙的跃跃欲试,小同的南下,大民的失业这些生活的变动。
故事也是一个胡同院里的故事,从胡同里的五兄弟姐妹缓缓铺开终结在到胡同屋顶上的一家三口。
自己几个月前在北京的杂院里住了一个多月,虽然胡同的墙壁已经被粉饰一新,换上了整齐的门脸,但推来那扇门走进杂院里,会觉得里面沉淀的鸡毛蒜皮才是这里真是流淌的故事。
几平米的房间,可能要供一家好几口人生活。
电视剧里张大民去要分房子的时候,主任说起谁谁家平面住三代人屋里搭着三层跟火车卧铺一样。
大民家也要挤着老太太和兄弟姐妹五个,那些不够宽敞的生活空间,可能就是过去或现在真实上演的生活,可能因为挤了,矛盾就多了,也可能因为近了,心就近了。
从小暗恋的隔壁邻居,成了自己的媳妇。
大民和云芳,看的人乐呵呵的。
「大民除了胖点挣钱少点」还有的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没有去买铺子的概念,对云芳前男友要发难几句解解气,但是他同样也是有情谊有责任感有一颗真心的男人。
好像看到张大民和云芳就懂了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样子。
他们过的也是苦呀,结婚没有房子,生了树就想着法子和一棵树共处,舍不得换管道差点煤气中毒,上不起幼儿园买不起琴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想吃鸡腿都买不起。
会忍不住的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看着大民去油漆车间,去套近乎师傅焊车架,去给云芳买鸡腿,也会觉得真好呀。
即使苦难琐碎的生活里,也有一些温情的光。
可能这里就是某种幸福生活的模样吧。
二姐一副暴脾气,看到后面才发现里面藏着一颗直率而敏感的心。
和云芳吵架也是怕自己大哥受委屈,遇到喜欢的人就把两个鸡腿都给他自己留一饭盒土豆丝,和遇到了反对就宁可和对方浪迹天涯,催着要账是自己面临贷款的难处,老四走后却想着把钱给大军莎莎度过难关。
遇到的勺子也是一样的直肠子,打的不可开交也还是媳妇,想感谢大哥就捧出一把金戒指。
在大雨当着和事佬,说这辈子就怕两个人,第一就是大雨。
吵吵闹闹以后,还是携手前行,可能也是某种幸福生活。
莎莎,穿着一双红皮鞋踩着雨天登场。
是大军剧里带回家的第二个姑娘。
一样艳丽的模样,带点色彩的不安分。
她好像和这个家里的人都不太一样。
大军呢,软弱偏偏自尊心强,好赌还有些疑神疑鬼。
以为性格差异生活经历会让他们渐行渐远,偏偏最后原谅了彼此的问题,包容了彼此的缺点,在对方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自己,是不是也是某种幸福生活。
大雪和炳文,他们的爱情最简单也最纯粹。
相遇,相处,了解,守望,决定相偕一生,然后再失落于生死茫茫。
大雪是家里公认的没有一个人说她不好。
炳文是天山上的一颗松。
两张年轻的面庞隔着屏幕都好像能发出光来。
只是可能人生没有那么多圆满,热闹的聚会被新闻打断,大雪欢喜的分着喜糖也只剩一地五颜六色打翻的心碎,然后就剩下沉默的难过自责,静静陨落,也不知道是命运还是深情。
只能想着,爱通向永恒,也是一种幸福吧。
看到回来后的大国,心情是挺复杂的。
可是在他在医院里听闻大雪得病在走廊尽头捂脸哭的时候,突然觉得他生动了起来。
住小屋子的压抑变成了酒后宁愿去种苜蓿的眼泪,变成了工作后不愿回家的逃避,变成了绕着杆向上爬的仕途。
虽然会想骂一句白眼狼,但他可能也是迷失了自己。
就像对小同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看不清的恍惚。
可能生活里想向上爬的人比他还要夸张很多,但不要丢了心性,也是幸福吧。
老太太的七十大寿把大国小同认成了大雪炳文,一个一个数孩子,数着数着少了一个,刘老头拉过她的手,她就忘了刚刚数的数,说起当年事故后对他说的话,一晃就已经好多年。
一路过来,有的事情忘了,有的孩子丢了,有的孩子一直作拐杖支持着,有的人一直守望着,有的故事已经被时间收纳好了。
生活,只是让人辛酸,却未曾绝望,可能就是幸福所在了吧。
坐在屋顶随白鸽飞起的希望,都将随生活继续到下一程。
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了不同的影子,没有人的故事相同,生活却总有相似。
电视剧,是千万种幸福生活的一点反映,而那些生活里苦与乐中千万分之一的幸福,都是珍藏。
祝生活幸福。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爱奇艺大民 大雨 大军 大雪 老五大国盖房被古三打 要求多缠纱布 医生说多要赔偿是吗 因为家里分餐导致吵架 吃王八偏方还真下奶 了 大民煤气中毒 评先进大民脱稿气坏师傅因为名额是内定的 张树不叫人不爱说话 老太太老年痴呆走丢好几次 张大民险些被抢劫 老太太被警察找回 大民下岗 小同介绍去酒店看厕所 工厂让大民回去 大民去送李云芳前男友回美国那段话真是太丢脸没涵养了 大民搬到楼房了大雨去山东跟养猪的山东大叫驴结婚 大民不同意大雪大闹 大雪被家暴回家 李木勺找来诉说因为要孩子互相打 大民带李木勺看医生 大雪生了女儿大民起名小草 大勺还想要个儿子市场租金三千 沙沙要租摊位与大军发生争执 古三带沙沙打牌摸她被牌友嘲笑 沙沙开了服装摊 古三撕了欠条要非礼被拒绝 沙沙借了一居室与大军搬走 古三前来非礼成功 大军捉奸被古三打并吐痰 大民把古三风挡偷着砸了 沙沙开了服装店 沙沙要开鞋店管古三借了两万 小赵到家找大雪见家长 大雪也去见小赵家长 小赵取消婚礼主动去新疆执行救灾任务出了车祸 大雪白血病去世大国回来去了农业部秘书处放弃了理想 大民把徒弟小同介绍给大国 小同追求大国 大国最终同意张大民;喝醉被打 偷沙子 跟修洗衣机的吵架张大雨:脾气大 肉联厂 跟单位司机有了孩子打胎发现司机有别的女人 张大军:投递员 胆小怕事 跟古三玩牌写欠条一千多张大雪:护士 同事小赵表白 小赵女朋友来找大雪大闹被同事说闲话 小赵去了新疆经常写信道歉 大雪原谅 张大国:考上大学 成为学生会主席 为买书每个月让家里寄三十元李云芳:光华毛巾厂会计 没高中学历当了工人 上夜校学习 考试不及格跟大民发脾气毛沙沙:化妆品售货员 古三家打麻将被大雨骂骚货古三儿:老太太要找老伴古三不同意 吸贩被骗四十几万进去了
现在的电视剧,早已见不到真正的穷人,大火的《小欢喜》里面没有一个穷人。
标榜中产似乎才是电视界的正确,穷人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蟑螂,关门时候活跃在各个角落,电视一开,“刷”的躲在角落等待黑夜再次降临。
因为中产的拥护,电视变得更火,电影界更加繁荣,可是家长里短的小日子,谁又能说清呢?
我真的不能理解北京几套房人的焦虑,也不理解高考压力,因为对贫穷的人来说,高考是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可我能理解《贫嘴张大民》里,因为妹妹绝症走投无路而信神信鬼的张大民,因为我经历过这种无望的日子。
我也能理解,张大国高考的压力,因为高考曾经也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更能理解去世之前对世界留恋与不舍,因为我曾经距离死亡只有0.1毫米。
因为我是穷人,所以我理解的是穷人的电视。
中国有14亿人,有护照的人不过1.3亿。
当我看完北京内环几套房的压力,再回到现实,连单间的房子都租不起的生活,深深觉得自己拖累了GDP的后腿。
我更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电视。
2014到2015 的跨年,我在网吧里度过,不知道该玩什么游戏,索性不玩,于是选择在漆黑的网吧里打字熬夜,写下这篇不怎么会被人看到的影评。
当我移动者鼠标而不知该干什么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荒诞,和无以言说的孤独。
在网吧里迎来新的一年,是这样吗。
然而问题带来的是更多的虚无,于是我点开了这部剧,最近看了N多次让我泪流成河的电视剧,想让它的现实主义消解我的虚无,更重要的,我想痛哭一场。
说泪流成河毫不夸张,当然小时候看只懂得咯咯地笑,而现在有过了一点点所谓的经历后,这部剧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达到了空前,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或是一部电影流过这么多的累,只因它触动到了人的心底。
当我一点点体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张大民的时候,我没有恐惧,甚至是有些骄傲,因为这样的生活更像一个人,一个男人。
我很不认同城市底层居民这种说法,普通人而已,有什么高低之分呢。
当然阶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又是因为我越来越看清自己无力超脱平庸的事实,对底层二字的不忿更像是体面的反讽。
只是当我认清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少,我又能往何处去?
不要笑话我去网吧,我不喜欢去,今天算作一个意外吧。
看到一个平庸的男人,娶了一个贤惠的老婆,生了一个可能成为天才的儿子,还有什么会比这样的故事更打动我的呢。
很多人看这部剧,说它很现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而对我来说,它就如同教父,教会一个男人如何成长,怎样面对自己,面对妻儿 ,面对未来。
关于幸福,张大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没有幸福可言,然而幸福却实实在在地写在他脸上,基本情况是幸福感与幸福成反比,当然所谓的幸福也并非积极,只是放下执念后的一种洒脱与觉悟,看似小富即安,却是面对生活体悟真谛。
大民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就算放弃了对自己的,也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尽管在我看来,希望都是那么虚无。
今天是2015年元旦,我看到上一篇影评是2013年的,恰好隔过了2014,写下这篇影评,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看到,权当聊以自慰吧。
如果您度读到这里,那就与君共勉。
偶然看见地方台重播刚好是大雪走的一段,我和爸爸都暗暗抹泪,大民听到大雪走了的一瞬间我爸说梁冠华演的真好,我知道那个反应一如她知道患癌已久早早过世的姑姑最后的噩耗时也一定是这样的。
早已知道结局,每天都希望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接每一个电话都做好了准备,却又不想准备,噩耗依然五雷轰顶…于是,找回原剧来追,一到插曲音乐响起就忍不住鼻酸,还是追到了大雪走的这一集,自己看,泪奔~好想姑姑~善良的,可爱的,疼爱我们的姑姑T_T。
看见豆友评论,梁老师在剧中几处发脾气大雪走了占一处,那里包含着对妹妹的愧疚…她即将拥有自己的一间屋子…很好的配乐,非常棒的表演,这么完整的剧情20集毫不拖泥带水,交代得当。
现在的40集+大多拼凑烂尾。
向经典致敬,是这些好片子把我们一次次带回全家整整齐齐团坐一起看一台小电视的温情美好的岁月,奶奶在,爸爸妈妈都年轻,姑姑和我逗笑,那是我最最最怀念的旧时光,如果可以,我愿用一切去换…
大民很小的时候没了父亲,便自己担任了父亲的角色,照顾了弟弟妹妹们(雨、军、雪、国)很快省吃俭用的大民等来了弟弟妹妹一个个长大,一个个成家,结果这时候弟弟妹妹因为大哥有了儿子,母亲要私下里给大哥奶粉钱,开始抱怨家里的分配问题,一个个闹着要分家可是老大懵懂年纪便开始牵着弟弟妹妹,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你们怎么没想到要分家呢?
特别是老五大国,家里那么穷还是供出了一个脱产大学生,最后却说自己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嫌弃大哥的出身这一切为何看着是如此的熟悉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从几岁开始的?
你知道张大民结婚的时候,多大了吗?
25岁?
30岁?
还是32岁?
张大民,是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主角。
电视剧的大结局,是第20集,张大民给自己老娘过七十大寿。
电视剧一共20集,每集45分钟,全长一共900分钟,15个小时的剧情中,只在这最后一集,提供了2个准确数字。
12和70。
张大妈70岁。
张大民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假设,张大妈是25岁生的老大,张大民。
那么张大民12岁的时候,张大妈是37岁,还不到四十岁的一个寡妇,要拉扯养大三男两女5个孩子。
70减37,等于33。
33加12,等于45。
电视剧大结局的那一天,张大民45岁了。
戏里故事算十年。
45减10,等于35。
结论就是,张大民结婚的时候,已经35岁了。
我为什么跟张大民结婚的岁数较劲儿呢?
因为,35减12,等于23。
如果,张大民结婚的时候,35岁。
那就是说,他给他妈妈当拐棍,当了23年。
他和他妈妈一起,长兄如父,撑起这个家,拉扯2个弟弟2个妹妹长大,已经苦苦挣扎了23年。
电视剧的片名,为什么能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张大民哪里幸福了?
没有这23年的苦。
你瞧不出大民娶了云芳的福气。
你看不懂大民对弟弟妹妹的爱。
戏里,没有拍这23年的苦。
23这个数字,也是我算出来的,不是真相。
我就是想强调真相的价值。
一个人,可以装糊涂,但不能真糊涂。
张大民35岁结婚,他就吃了23年的苦。
张大民25岁结婚,他就吃了13年的苦。
戏可以是编的,故事你可以不信。
但数字是不骗你的。
日月年,时分秒。
你错过一秒,就少一秒。
你糊涂一时,就毁了一时。
你底较真儿。
你底跟自己较真儿。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从35岁开始的,你,可以从现在开始。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坚持锻炼身体,30分钟。
千禧年爆红的贫嘴张大民,才是我国疗愈精神内耗第一人原创 宅少 宅总有理 2022-10-13 19:30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
其实 ,雨并不公道…”——作家·老舍「逝于1966年8月24日」出自作品:《骆驼祥子》01《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最早是刘恒写的小说,1997年发表在《北京文学》上。
一年后,被杨亚洲拍成电影,取名《没事偷着乐》,冯巩主演,还有一帮子春晚喜剧演员做配,作为贺岁片上映。
可惜当年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并不多,三四线老百姓很难一睹张大民的贫嘴风采。
直到千禧年,导演沈好放又找来人艺著名演员梁冠华,演了一个电视剧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张大民独步天下的“贫功”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这部电视剧是那年妥妥的爆款。
回头看,它也是这20多年来中国荧幕上少有的平民剧。
甚至,称之为“平民绝版”也不为过。
剧中的居住环境、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感觉就是你和你周围人的故事。
当然,这个“你”,指的是底层百姓。
这里面没有任何艳丽的风姿、富贵的身份、奇诡的巧遇,也没有日后国产剧泛滥的大平层、霸总、名牌包、傻逼台词和成功学油腻感。
张大民的李云芳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张大民的个人遭遇,基本上差不多。
张大民是个锅炉工的孩子,十来岁时,他爸被锅炉水烫死了。
老妈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
二妹在肉联厂上班,三弟送报纸,四妹当护士,五弟吭哧吭哧考大学。
一家子住大杂院,共享十六平米的两间房。
刘恒在原著里,把这房子比喻为掉在地上的汉堡包,令人难以下咽,要多寒碜有多寒碜。
故事里,张大民遭遇“九九八十一难”,而且看样子还会无限遭遇下去:首先就是房子,他娶了梦中女孩李云芳。
为婚房,折腾一家人在16平米两间房里来回捣腾。
刚把李云芳娶进来,三弟要结婚,又添一口人。
张大民急得嚷着要去“睡公共厕所”。
去当然没去,他把新婚夫妇的床,紧挨着放在了隔壁。
结果三弟跟媳妇夜夜激情嚎叫。
人家嚎叫,他们两口子心力交瘁。
张大民有了儿子。
老婆不下奶,又折腾一回。
下奶了,连给老婆买个鸡腿都买不起。
一看积蓄,980元。
紧接着,三弟被老婆绿了,忍气吞声;二妹嫁给山西农民,生不出孩子,夫妻不和。
老五上完大学回来,对这个家万分冷漠,还把妈弄丢了,一查,阿尔兹海默症。
妈刚找回来,四妹又得了白血病。
不久,张大民又遭遇下岗冲击,只能上街卖暖壶。
唯一的喜事,是大杂院要拆,给大家分房。
说好是三居室。
结果四妹一死,三居变两居了……细数这些“苦”,张大民不像《活着》里的富贵,并没遭遇历史的大风大浪,遇到的都是一个小市民的头疼脑热、百感交集。
这是历史里的鸡毛,却是一家人的艰险。
大多数老百姓,运气再好,一辈子总会遇上一两件。
张大民之所以能在千禧年成为群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光是剧情亲切、人物亲近,关键在于他的精神。
这股精神的外在表现,就是“贫”。
再怎么庸常、困难、无奈的日子,张大民都能乐呵呵地调侃它们。
02在刘恒的创作中,“贫嘴”是张大民置身市民生活的一大武器。
闲得没事儿时,它可以拿来活跃气氛,遇到问题时,它可以拿来化解麻烦。
甚至有时候,它还能变成一把投枪,让那些找麻烦的人不痛快。
李云芳被厂里技术员甩了,人家去了美国,不要她。
李云芳披着被面儿整天不说话。
张大民用一张嘴,消解了她的苦楚,还把姑娘给追到手:“云芳,我帮你算一笔账,你不吃饭,每天可以省3块钱,现在你已经省了9块钱了。
你如果再省9块钱,就可以去火葬场了,你看出来没有?
这件事对谁都没有好处,你饿到你姥姥家去,也只能给你妈省下18块钱。
你知道一个骨灰盒多少钱吗?
我爸爸的骨灰放在一个坛子里,还花了30块钱呢!
你那么漂亮,不买一个80块钱的骨灰盒怎么好意思装你!
这样差不多就一个月不能吃东西了。
你根本坚持不了一个月,这件事就这么算了,你还没挣够盒儿钱呢!
”二妹刀子嘴。
李云芳嫁过来,她老找不痛快。
张大民就气她:“你不就是嫉妒云芳吗?
你从小儿就恨她,闹了半天现在还恨她,恨得连虎牙都快长到门牙这边儿来了。
小时候,别人叫她大美妞儿,叫你丑八怪,你就哭。
哭有什么用?
哭得眼泡儿都大了,到现在也没消肿。
她腿长点儿,你腿短儿,有什么关系?
长的短的不都得骑着自行车上班吗,她骑28,你骑不了26骑24,腿再短点儿有22,你怕什么?
你嘴大点儿,她嘴小点儿,这有什么要紧?
她嘴小吃东西都困难,恨我了想咬我都张不开牙,哪儿像你呀,一嘴能把我脑门儿给咬没喽,她应该嫉妒你,你说是不是?
你头发比她黄,比她少,再黄再少也是头发,也没人拿它当使了八年的笤帚疙瘩……”(这话搁现在能被喷死:我长啥样儿是我决定的吗?
你是我哥我不好看你能好看?
不怪你爹妈长那熊样?
)
<精彩继续,本文摘自公众号宅总有理新更笫一二小节>记得那时候,好多电视台都在放它。
无论放哪一集,我都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一是因为刘恒老师的台词太棒了,二是梁冠华老师的表演太出彩了。
二者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多年后,把它翻出来,才发现剧里有不少彩蛋。
比如演去美国的技术员那位,居然是“硬汉代言人”张涵予。
比如演四妹和四妹夫的,是青葱的霍思燕和潘粤明。
还有演二妹夫的,操着一口山西口音的农民李木勺,居然是演《理想之城》里集团二把手的李洪涛。
演三弟媳妇那位,原来是人艺演员吴刚的老婆,另一位人艺演员,岳秀清。
整部电视剧里,演老妈的、弟弟妹妹的,街坊、流氓的,无一不出彩。
每个人的表演,真就像是从你隔壁走出来的一样。
这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当年最难得的地方,也成了国产平民剧的夕阳光色。
此后,随着国产剧的审美越走越假高大上,剧情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一群人,再也看不到这样亲切的大杂院生活了。
当时觉得我爸和张大民很像
报意思,他贫嘴的每句话都让我无语😓,一部分是时代的局限性,一部分是我个人原因,这种人在我身边我会神经衰弱。
朱媛媛年轻时好漂亮啊!
这。。。真的是喜剧吗?生活已然够多烦恼,不想看个电视还看个披着喜剧皮的悲剧
我特不喜欢这电视剧,可能烦男主,但是屋里有棵树印象深刻。
豆瓣真是什么都有啊
第5集看完,内容过于俗,虽然有矛盾,但表现力太弱,缺乏张力,不知道是导演还是演员的问题同是北京剧,感觉跟一年又一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作品比,太浅太碎
朴实
没有看完。
当年可爱看啦,还记得儿子叫张树,哈哈
一个平凡人的快乐
当年挺喜欢的。那时候小,也不懂剧情,就喜欢那几个年轻的演员。
张大民就是理想的结婚对象!!!!!!
把你心里的那点委屈,就着饭菜咽了吧。他是这么说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很感動的
太苦了一点吧。。
果体!
该片虽然看起来诙谐轻松,却充满着讽刺与黑色幽默,将普通百姓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20140204.3.5星
小时候真的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