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冷的纽约街头,老大在莱昂的眼皮子底下遭枪击,所有的义愤和悲怨在一瞬间被点燃。
紧接着,是孤胆英雄的查案过程,邂逅了落魄的工程师和美女律师,窥探到资本家摩西的阴谋,最后毫不意外地三个人合为一体,他们是一家人,却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男主始终游离在故事之外,也游离在这座城市之外,但他逐渐入戏,最后的收场是和女主坐在郊区别墅门口,并肩看夕阳,像极了爱情。
上世纪的硬汉派很粗糙,男主清一色的高大英俊硬汉派,报案过程中艳遇不断,偶尔也为基友两肋插刀,用今天的眼光看确实过时了。
编剧融入了时代特色,本片的男主成了孤儿强迫症,欧美时下最吃香的弱势群体主角;女主成了黑白混血,爱情自然要突破种族和审美的界限,反派依然是冷血无情的野心家。
冲着爱德华·诺顿看了这部腾讯视频用券的电影,电影节奏有点快,一边看字幕一边被主角神经质的抽搐打断,有点跟不上,需要回放才能理解故事的原委,但也没有回放,就靠猜看完了,能get故事的大概和主题了。
就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城建嘛,一个雄心勃勃的家伙(哪个美剧的男主,忽然想不起来了)要把纽约重建,推倒贫民窟建设新城区,不为利只为名,不顾有色穷人的反抗,男主神经质的孤儿,被好心的威利斯收留培养到他的私人神探事务所工作,但威利斯为了有色穷人卷入阴谋和陷阱,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一个他既可以扳倒重建局长也可以敲诈一大笔的黑人私生女,可惜开局就被干掉了,来不及把秘密告诉爱德华,但为了报仇的爱德华还是一条条捋出了真相,并救出了美女,在他和局长摊牌的时候,局长问他要什么,名还是利,他选了美人,选了可以让心安的处理方式,不纠结,不贪婪,不要宏图大业,只要自我的一片天地,海边的小木屋。
Frank told me once, if you'er up against someone bigger than you, someone you can't beat toe to toe, make them think you respect their size, and then cut a deal lets you walk out in one piece. Then figure out a way to stick it to them later without leaving your prints on the knife.
音乐画面和氛围太美,daily battles三次响起都直接炸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萧索冰冷又浓郁,对一个接一个的夜色下布鲁克林大桥的镜头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电影删掉了小说的一些细节,尤其是Lionel等人作为孤儿的童年回忆,这对人物的塑造似乎有一点影响(就像有豆友说不知道Tourettes和孤儿的身份对故事有什么贡献),整体显得不痛不痒,或者说温柔了许多。
不过毕竟一次元到三次元,也是难免。
不过最重要的是,糯顿一手包办的运镜、碎碎念台本和温柔又带点神经质的表演!
应该包含了不少他的私人体验吧(粉丝过年了)。
满篇摇曳的Jazz,Thom Yorke的低吟,虽然是underdog的故事,也还是小资情调。
票房和评分似乎都不太好,有点心疼糯公子,感觉他这么多年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演商业片还是独立电影,都一直保留着那股挑剔的知识分子气质,总带着一点羞涩和神秘感。
想要在满足自己表达欲的同时还受到主流审美的欢迎,总归还是难了点。
导演这条路对他来说也许注定不好走吧。
不过糯公子大概也不在意就是了哈哈哈。
而且我相信这片子他绝对还是努力迎合大众口味了,本来完全可以拍得再文艺艰深一倍,(像他上节目的时候那样前一秒还在说星战后面就给你引用诗词歌赋,)不过这样一来除了粉丝大概真就没人看得下去了。
总之能看到这么一部带点日记意味的作品真的很满足,就还是希望糯顿以后多出来营业吧,无论编演导,怎么看都觉得很舒服啊。
没错,剧中的Moses Randolph的原型,就是叱咤纽约政坛数十年,横跨多为传奇市长州长任期但却成为他们背后隐形政治大佬的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而非他人。
第一次听说Robert Moses是在美国读MBA时候上Power and Politics课程案例中读到的,当时几十页关于一个“不知名”城市规划官员的案例看得我昏昏欲睡。
其实摩西这个人和Power(权力)这个词产生强烈联系,并不是大学教授的冷门选题——关于他的传记文学作品
The Power Broker9.2Robert A. Caro 罗伯特·A.卡洛 / 1975 / Vintage是美国较为知名的现代非小说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奖——电影中曾多次提到,虽不是隐喻电影与这本书的关系,但明显有致敬的意思。
权倾一世 罗伯特·摩西是20世纪纽约城市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身兼数职、权倾一时,在纽约大都市区兴建公园、建造桥梁、清理贫民窟、开发公共住房、策划大型公共建筑,并成功举办了两次世界博览会,对纽约大都市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摩西生于纽黑文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幼时举家迁入纽约,先后就学于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最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甫一毕业便投身公共服务,凭借对英国文官制度的研究致力于纽约市政改革。
1924年摩西出任纽约州立公园委员会主席后,利用手中的权力推进公园建设,在长岛建立起琼斯海滩州立公园等一系列公园和游泳池。
同时,这也是摩西在政治上更为成熟的时期,可以娴熟地运用政治技巧。
从20年代到60年代,摩西最初利用州政府用于建设公园的经费、继而利用新政拨款、最后依靠路桥费和联邦政府高速公路资助建设了联通整个纽约大都市区的园林大道、高速公路和桥梁。
与此同时,也不乏批评者指责摩西的道路交通规划阻挠了纽约公共交通的发展。
虽然他致力于缓解交通压力,但不断新建高速公路的方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交通拥堵。
随着摩西将建设重点从周边逐渐移入市区,受影响的人口也随之增多,因此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反对摩西的声音日益强烈。
在华盛顿广场公路建设受阻之后,摩西支持的下曼哈顿快速路也在反对声中流产。
60年代后,媒体对摩西的批评越发强烈,1964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成为摩西在政坛最后的壮举。
摩西在纽约的建设活动虽然破坏了许多人、尤其是社会下层居民的正常生活,但正是得益于摩西的努力,纽约虽然在战后一度陷入萧条,却没有重蹈中西部大城市深陷危机的覆辙。
而纽约能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全球性城市,与摩西主持的大型工程是分不开的。
以上是你可以百度到的内容,但有意思的是摩西开启其公务员生涯时似乎并没有那么迷恋权力,是一次次自己的技术方案未能落地让他产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进而苦练权力心法终成大业。
更有趣的是,虽然如电影中所述,摩西虽身兼数十职,但大多是电影中桥梁管理局局长这类的中层职位,他从未染指过市长、州长这个级别的职位。
但就是这么一个中层政治家,却被称为“ the single most powerful man of our time in New York ”(印自《The Power Broker》书评)。
他任职的数十年期间纽约市和纽约州换了数任知名州长和市长,包括后来命名纽约机场的拉瓜迪亚,但没有一个人的政治影响力能超过这位园林局长,这事儿放中国咱完全无法想象,放美国他们也得琢磨半天。
权力的掮客自从The Power Broker出版以来,Moses就成为精于运用权力的代言人甚至学术研究对象。
从政几十年,他善于运用媒体、同僚、上司、下属及合作开发商等所有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这样的目的却又和自己的私利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至少看起来没有),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城市建设规划抱负。
如果不知道这层背景,就无法体会到Moses第二次在泳池见Lionel时候关于权力的那一段强有力的感慨的精妙之处。
Do you have the fisrt inkling how power wokrs? Power is feeling, knowing that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and not one fuckin' person can stop you. If someone else have a dumb idea that you don't like, well, that's the end of that idea, or the end of that person, if you want. If I want to build highways while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is broke, I w'll punch though any damn neighborhood I want. 现代城建代表人物 Moses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影响力载入史册,他强调的Tower in the Park理念类似于咱们大范围的旧城改造,拆迁平民窟后建公园绿地再在上面盖高楼,这样的理念在电影中也多次体现。
城市建设我不专业就不多谈了。
那个反对者摩西最知名的反对者——同为城市规划师的简·雅各布斯,显然也是电影中 Gabby Horowitz 的灵感来源之一。
她著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要求保护现有城市街区,反对罗伯特·摩西的“清除贫民窟”计划的清拆和重建。
不管你是一刷还是二刷,希望这些背景知识能帮你领会电影背后的深意,否则总感觉少了点味道。
Edward Norton’s second directorial sally, 19 years after, KEEPING THE FAITH (2000), his long-in-gestation passion project MOTHERLESS BROOKLYN should have been awe-inspiring even it is only for the sake of its sententiously orchestrated retrospective flair, transcribed the story (in Jonathan Lethem’s source novel, published in 1999, the temporal frame is contemporaneous) to NYC in 1957, the film takes a nostalgic leaf from cinema’s archetypes of gumshoe mysteries in a bygone era, not least Roman Polanski’s exemplary CHINATOWN (1974). A fedora-donning Lionel Essrog (Norton), shadows suspects and pieces together paper trail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unceremonious liquidation of his mentor Frank Minna (Willis), who runs a detective agency, and to whom Lionel, the titular “motherless Brooklyn”, owes everything, as an orphan taken under his wings.If one unavoidably feels the Norton-penned script nearly slavishly adhere to a familiar template of unfolding the seamy lowdown step by step with great patience, it only attests that audience’s aesthetic taste and viewing habits are a-changin’ through times, maybe the film would have reaped a less muted response were it to be made a decade ago (which it should have in a perfect world), it conjures up a noir-ish ambience at a slow pace that only suggests imminent danger or revelation, and a diligent procedural narratology that doesn’t flaunt the immediacy of adrenalin rush or lurid stimulants. Instead, Norton pays heartfelt homage to Harlem’s hepcat subculture and submerses the film deeply in a cynical world that is poisoned with the corrupted power, emblazoned by the opening caption“it is excellent to have a giant’s strength; but it is tyrannous to use it like a giant.”extracted from Shakespeare’s “Measure for Measure”.Enlisting a fine dramatis personae: Gugu Mbatha-Raw is daintily unperturbed in a role that in our MeToo era can be roundly accused as another damsel-in-distress stereotype protected by a white male savior, not to mention her character Laura Rose is unilaterally to be kept from the concealed truth, on the pretense for her own safety, a decision made solely by her male counterpart; Bruce Willis is in a glorified cameo and really dies hard this time; whereas Willem Dafoe is too much of an eager beaver to his expository duty, Alec Baldwin fares better as theéminence grise behind the sweeping slum clearance project, not entirely steeped in the tired vileness, but a man with conviction undermined by his own frailty, the film saliently boasts Norton’s finer performance as a sympathetic snoop afflicted by Tourette’s syndrome (Lionel’s tics and spouting involuntariness are integrated organically into the plot as either a litmus test for other people’s reactions or simply comic relief) , but also endowed with a total recall, and Norton is totally at ease in toning down the occupational skepticism to furbish Lionel with a tad credulous veneer (even himself in reality is itching the half century mark) that is both old-fashioned and too congenial to quibble, in concert with Daniel Pemberton’s dulcet, emotive retro-fused string score, MOTHERLESS BROOKLYN might be an anachronism, still, it is a fond labor of love holds its own against the mercurial ethos of our turbulent times.referential entries: Roman Polanski’s CHINATOWN (1974, 8.7/10); Robert Aldrich’s KISS ME DEALY (1955, 6.2/10).
情人节观影:《布鲁克林秘案》 。
万能的长睫毛,深邃的蓝眼睛,高挺的长鼻梁,邪气的歪嘴角,神经兮兮的台词,配上缜密的思维活动,五十岁的诺顿已然可以萌人一脸血。
开头觉得是个侦探片,剧终发现是个爱情剧,穿插了政治制度、地产大亨、人种问题、亲情闪回以及爱情落地。
虽然自导自演的片子难免带着自恋和炫技的,但并不妨碍这是一部精品。
美国电影的好处就是通俗易懂,即使你不太了解它的历史和肤色歧视,但却一定能通过演员代入而理解人物。
伯父赢了,叔叔死了,那个父亲却永远藏在幕后不见天日,有点儿映射美国社会,毕竟欧洲大陆(主要是英国和爱尔兰)才是他们的故土。
逻辑是真的混蛋,却也是真实。
好感慨啊,诺顿也到了一众黄金配角围绕着他转的年纪,不再是带着面具只靠声音表演,不再是双重人格精神分裂,不再是残忍至极的变态杀手,也不再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永远的惊鸿一瞥。
想到此居然觉得河正宇可能在模仿他,毕竟《追击者》和《委托人》都翻拍自诺顿的影作品,只是河正宇的表演偏动作展示,而诺顿更多靠面部表情。
突然就万分期待《利刃出鞘2》,大叔再不拍电影就会更老了,真应该学习一下威廉达福,有生之年多拍作品,留给后人更多佳作。
文/周天培|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硕士在读公众号:抛开书本为期两个礼拜的纽约电影节于上周末落下帷幕,万众期待的热门影片和电影人都已经纷纷亮相,与热情的纽约观众见了面。
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来自爱德华·诺顿自导自演的新片《布鲁克林秘案》在林肯中心开始了正式放映。
也许是因为电影节时间跨度太长,所以大家都已经产生了倦意,今天前来观看《布鲁克林秘案》的媒体朋友并不是很多,连晚上的观众放映场也依然还有余票在销售。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之后,书本小记私心认为,这部影片是本次电影节我在开幕、中场、和闭幕三部影片当中(《爱尔兰人》、《婚姻故事》,可查看之前的书本纽约电影节报道)最喜欢的一部。
故事背景设定在50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秘案》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综合征的侦探诺尔(爱德华 · 诺顿饰),在其导师兼老板的探长弗兰克(布鲁斯 · 威利斯饰)被杀之后,决意展开一场调查,踏上寻找真相的道路。
故事的情节曲折,一场凶杀案的背后是纠缠的权利斗争,也是彼时美国在60年代种族运动到来之前,暗潮涌动的复杂社会环境。
《布鲁克林秘案》里所呈现的探案部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环环相扣的故事线只能保证它成为一部及格的探案电影,真正让这部影片跳出视野的,是它作为时代剧的内核。
影片片名里的“布鲁克林”指代的是诺尔的小名,也指代的是故事风波的所在地——50年代的布鲁克林。
那个时候的布鲁克林开发滞后,和曼哈顿本岛的联系并不紧密,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贫困的非裔和拉美裔。
《布鲁克林秘案》剧照为了进一步开发布鲁克林,市政建设局和地产开发商就需要迁移原住民,然后出售或者开发他们的土地。
因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存在,加之权利上的完全不对等,这样的土地开发往往是伴随着暴力和不平等同时进行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会有《布鲁克林秘案》里的凶杀案,才会有环环相扣、一层层往下压的政府秘密和社会丑闻。
于是,电影主线虽然是诺尔的探案之旅,但是我们却跟随着他一起,在一点点挖掘出事件真相的同时,挖掘出了事件本身之外的,整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于是我们看到,这部片子就不光光是一部探案剧那么简单了,导演诺顿在探案剧的外壳下,游刃有余地完成了一部时代剧需要完成搭建的主旨和叙述。
而且最值得感叹的是,除了时代精神有棱有角之外,这部电影的“面子工程”也做得十分到位。
诺顿通过完美的特效技术复原了许多纽约地标建筑,加上他独到的配乐,引人入胜的镜头语言和配色,50年代纽约的时代风貌跃然纸上。
里子加上面子,再在动情的爵士乐的烘托下,观众轻而易举地就沉醉在了这幅浓郁的纽约风景画里,让人感觉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长仿佛是白驹过隙。
《布鲁克林秘案》剧照除了影片内容出彩之外,诺顿也在片中贡献出了个人又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在每一场戏里,你都能感受得出来他对这个角色的用心演绎。
作为本片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诺顿又一次向我们展示出了他令人钦佩的艺术才华以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精神。
在小记上厕所的档上,正好碰到了准备上台做问答的诺顿本人,他十分腼腆地和我对视一笑。
在筹备了将近十年,完成了这么一部出色的电影之后,诺顿叔竟然还是那样的谦虚和诚恳,让人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下他的人格魅力了。
以下是本次纽约电影节其他影片的快评:一个卧底警察爱上匪帮女郎,剧情的走向一开始扑朔迷离,中场过半之后就愈发疲软,让人一下子就猜出了亡命鸳鸯的戏码。
总的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爱情谍战片,除了前半段几条叙述线的混剪,成功制造了谍战戏的冲突感之外,整部片子没有特别多的惊喜。
片中音乐选择有想法,但也总感觉欠了一把火候。
另外剧情里学口哨语言的桥段十分有意思,看着男女主最后隔窗吹哨,浪漫气息尽显。
西比勒 Siby前半章的蒙太奇真的做得太好了,充分做到了电影的小说化,不停的闪回和角色之间的切换,让人以为在读一本意识流的精神分析小说。
但是后半章垮掉地非常快,基本上从女主“进入”她自己的小说,与那些角色开始互动之后,不光是剧情还是剪辑都明显乱了章法。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笑点太多耽误了叙述,影响了这部电影对艺术形式思考的潜力。
如果可以有完美的人生,那一定是与电影相伴的一生。
通过这部温馨动人的纪录片(或者说是一场大师班),我们与瓦尔达奶奶一起,重走一遍了她多年来电影艺术创作的心路之旅,看她如何通过35mm的电影镜头、纪录片的镜头、胶片照相机的镜头以及视觉艺术的镜头,捕捉和探索那些人世间的温情和美好。
活过、创作过、尽兴过,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之后,瓦尔达奶奶向我们做了一次深沉却豁然的告别。
痛苦与荣耀 Pain and Glory 垂垂老矣之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佩德罗的自传体剧情片,每一帧每一秒都浸润着他对电影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电影里的老导演被病痛折磨,但当他每每回忆起儿时,回忆起那明媚的村庄、勤劳的母亲,还有自己情欲开始的那个盛夏,时光就会变的明亮。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一点对衰老的抱怨,你能看到的,都是一个内心澄净的老人,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回顾自己一路走来那些令人触动的瞬间。
衰老带来的挫折会有,但是只要依然能创作电影,他心中的那团火就会继续燃烧。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第65部电影。
伴随着诺顿无法克制的“IF”,全片剧终~整部影片没有绝对的坏人,难以想象,连窥破事情真相的、诺顿的密友兼养父,都只是在冲突中被误杀。
政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是牺牲了一大批人的利益,但他不过是想造座桥啊,就不能满足满足他吗?
😂没有江大桥,城市怎么发展?
肤色同胞们怎么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不能细想,一直觉得政要在曲线救市,一大堆带着主角光环的人在拼命盘他……
我们通常习惯于“为了它”而“抛弃它”——为了理想抛弃信义,为了前途藐视律法,为了自己而忘记他人…并且还会义不容辞毫无保留地相信自己错误的“信仰”,沉浸于罪恶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滋生狂热主义思想的导火索。
电影里为了摆平狂热者,引来了理想者,新旧交替的布鲁克林只是作为两者的桥梁,通过一系列的侦探碎片,迷案的真相一一被抛开,牵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却是整个体制的腐败。
电影最后,莱昂内尔交出了一份文件,我们看到了邪恶被制服,正义得到伸张,城市文明又从回和谐,人性达到了些许平衡,可是,电影的内核(人性)并没有得到加强,没有《禁闭岛》那样充满矛盾又极其统一,也没有《蝙蝠侠:黑暗骑士》那样对人类灵魂的终极拷问的哲学思考。
爱德华自演自导的《布鲁克林密案》很好地完成了推理片应有的研究和表现,可是,好的推理片背后不仅仅是靠缜密的构思,完美的线索构成,它也一定需要像《控方证人》拥有的人性之光——人性的否定之否定。
蓝道兄弟的人生轨迹,在面对同一个经济危机的时候,迥然不同。
威廉达福继续选择给私人造大楼,结果走投无路,饭都吃不饱。
弟弟选择了市政工程,给城市造公园,造大桥,风生水起,声望甚至超越了市长,成为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
莫不是选举产生的,不需要对市民负责,他是市政府下面的建筑委员会公园委员会等一系列委员会的首脑,还是总承包商。
经济危机下的市长要想有政绩,只能是靠政府的公用设施建设,每一任市长都不能失去他,干工程就要有拆迁,他狡猾的把脏活累活转包给了利伯曼,自己只享受成功的风光。
有黑人团体游行反对莫,他雇了私人侦探去打探对方底细,本来是查乙方的,结果查到了甲方老板的黑材料,他想勒索点钱,却被误杀。
手下莱昂内尔失去了人生导师和父亲,他必须找到原因,才能开启下一段人生。
最终,他的办法和师父的办法,也没什么不同。
师父有媳妇儿,也不怎么喜欢乱搞,就是要点钱。
被杀是意外。
莱昂内尔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保护那个女孩儿。
黑材料被送出去,顶多只是混淆一下舆论,泼一下脏水,并不会给对方构成毁灭性打击。
但这是莱昂内尔必须做的,也是他仅能做的,黑人女孩儿要说也并不脆弱,她是个律师,有正当的工作,也很独立自主,与其说莱昂内尔救了女孩儿,不如说女孩儿救了他,没有这个案子,他甚至都活不下去,他没有事做。
很羡慕电影上的人物,在他们平凡的无聊的人生中,总有一天神奇的巨大的事情降临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从此走向不同的方向,而实际上呢,大部分的平凡无聊人就这么平凡无聊到死,什么波澜都不会有。
对于莱昂内尔的妥瑞症,也许他并不是妥瑞症,而是主意识无法成功压制大脑其他自主功能,那些功能自动自发的运行,对外界的信息输入自动处理产生一个个结果,提供给主意识选择,因此他的思维才会那么的开阔,能从乱糟糟的线索中联想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知道了黑人保罗是女孩的舅舅,而白人比利是女孩的叔叔,uncle这个词不分叔叔舅舅也真的是醉了。
音乐不错,很冷爵。故事再删掉半小时就好了。
是因为我是他的死忠粉吗?为什么我觉得这么好看?为什么我觉得比书好看100倍?不仅仅是他的演技,还有整部电影里的纽约。
原本十分期待的作品竟然成了年度最失望的作品之一。影片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又闷又长,单单为了寻找一个真相硬生生拖了144分钟,而且绝大部分篇幅集中在诺顿身上,不仅在叙事上不讨喜,更是弱化了影片的悬念。
诺顿帅气加Jonathan Lethem设定一开始还好,但节奏很成问题完全不noir,剧情加入The Power Broker本来很帅气,但融合得不好且非常生硬,导致一切很小儿科和诺顿与Caro相比的肤浅,咕咕
秽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侦探情深义重、勇敢孤身对抗黑恶官商势力的故事……故事的最终,反派的结局和其他同类电影不太一样,侦探则与俗世达成和解,并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收获了新的知己(劳拉、小号手和反派),细细一想真是别有风味的故事...
老派复古学院风,jazz和thom yorke,抽搐billy和smart ass Brooklyn,willis baldwin Dafoe三大老戏骨,Norton依旧忧郁伤感地迷人…两个多小时讲了个私生女的故事…
音乐简直太让人入迷了!诺顿跟女主在酒吧共舞一段拍得太好了,整个爵士的部分都太完美了!选角都特对味,整体画面以及服化道都很不错。诺顿音乐品味以及审美很在线。比较可惜的是故事过于拖沓,且后续故事线跑偏了,跟《爱尔兰人》一对比就较明显哈。
Edward Norton把有Tourette综合症的男主演得神灵活现,实在太有人格魅力了,甚至还有一众戏骨帮衬,还能有再好的卡司么。片子本身叙事流畅,节奏恰到好处,夹杂着不多不少的幽默,片长可以再砍掉一丢丢,但观感愉悦,值得一看!
今年看过最无聊的一部……就摄影,音乐有点看头,没了
除了诺顿的个人演技值得称赞以外,其他的基本昏昏欲睡,无法咀嚼。
蛮糟糕的
爱德华诺顿表演真的很棒。电影很有意思。
影射现实很好,明线暗线很好,但是如果故事讲得不知所谓,那也没办法算是好电影呀。
诺顿演技很自然流畅,但是导演功底却非常糟糕。本片前期仿佛是谍战片,中期仿佛是侦探推理片,后期却又变成了爱情片。诺顿很努力地在用各种方式吸引观众——快速的剪辑方式,多个人物表演细节,个性鲜明的配角……不得不说各个人物的特点都非常突出,但是各人物并没有为故事共同做贡献。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延伸出一部电影,但是放在一起就太过散漫。诺顿没有找到好的timing,情节之间也没有hook相连。片子看得人很累,感觉演了很久都还没有结束。不是值得人花时间去看的一部电影。不推荐。
看完才发现这是爱德华诺顿执导的。厉害了
没啥求意思,不好看。
平平无奇诺顿顿终于拍出了他想要的电影,从各个维度上来说。他始终是那个执拗地不顾一切又很难将雄心与人言说的难搞的人,换句话讲,他仍旧心处“分裂自我以蒙骗他人“的矛盾心理,仍旧以“对着镜子痛骂自己“的样子分别进入清醒的自我审视和忘我的自我操演两种姿态,结果却是在这部作品里实现了他不曾在别处实现的创作自由和忠于自我,这也该是他戏里戏外一直以来抑制不住的condition吧,诚如mona老师所言,一个“看起来温和的暴脾气“,他最终还是迷到我了。#57thNYFF#(也许58th就没我了)PS. 一个怀疑:诺顿顿是不是《火线》粉?
节奏太拖,配乐出彩。我诺顿这么帅居然都没有女人想和他睡觉?妥瑞症又如何?我可以呀!
距离搏击俱乐部二十年,再次听到诺顿旁白声音响起,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在2019年拍Neo Noir,不胜唏嘘 1668
诺顿可能是21世纪最后一个能踩在film noir调子上的好莱坞影人了 连那股淡淡的古拙味道都模仿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