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t Mulcahey / Filmmaker(2021年11月23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9岁的巴迪(裘德·希尔饰)带着一把木剑和一个垃圾桶盖做的盾牌,开始在贝尔法斯特与想象中的龙战斗,披着夏日的喜悦。
那田园诗般的青春狂欢被一场爆炸打破了。
那次爆炸以及随后发生的一切,都是基于编剧兼导演肯尼斯·布拉纳的童年回忆,1969年夏天,北爱尔兰爆发了宗派暴力事件,之后,他的家人被迫离开了这个关系紧密的社区。
影片的摄影师哈里斯·杰姆巴鲁克斯深谙这一困境,他出生于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该国1972年发生军事政变,随后土耳其军队入侵,他和家人也不得不离开祖国。
「在某种程度上,我和肯尼思拥有相似的经历,」杰姆巴鲁克斯说。
「我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在建筑工地工作。
入侵发生之后,我们全家都搬到了迪拜。
」杰姆巴鲁克斯和布拉纳的合作也由来已久。
从2007年的《足迹》算起,他们已经合作了八部作品,包括《雷神》和两部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电影。
此外,两人之前的项目都是用胶片拍摄的,画幅比是2.39:1。
而拍摄《贝尔法斯特》时,他们使用了数字技术,画幅切换到了1.85:1,并采用黑白镜头。
杰姆巴鲁克斯跟我们讲述了这种创造性的转变,为什么中画幅传感器是合适的,以及在传奇电影摄影师康拉德·霍尔手下实习的经验。
问:在《贝尔法斯特》里面,电影塑造了巴迪的世界观。
当你处于他那个年纪时,电影对你有什么影响?
杰姆巴鲁克斯:当我们1974年到达迪拜时,还没有电视。
我记得他们每天只在祈祷时播放五次《古兰经》。
所以,我父母买了一台超级8投影仪。
当时有一个卖「浓缩电影」的小商店——就是20分钟版本的电影。
我是看默片长大的,比如卓别林和《金龟车》系列电影,还有《国王与我》——不过都是20分钟的版本。
电视大概在1976/1977年开始在迪拜出现,那时我已经喜欢上了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洛奇》。
(笑)但对我来说,一切都是从那台超级8投影机开始的。
我至今还留着它,还有一些胶卷。
问:巴迪在电视上看了《正午》和《双虎屠龙》这种美国西部片,以及《星际迷航》。
你小时候电视也在播放这些作品吗?
杰姆巴鲁克斯:我11岁的时候,全家才回到塞浦路斯。
我记得星期六的电视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当时播放的是《粉红豹》、《默克与明蒂》和《欢乐时光》。
我也喜欢大卫·爱登堡制作的自然类节目。
我们还会收到一些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免费电视节目,所以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时不时出现。
相较于迪拜,在塞浦路斯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容易,所以对我来说,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直到11岁才真正开始,然后我才开始接触《回到未来》这样的电影。
问:我读到了一篇你在《雷神》上映时接受采访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很棒的故事,提到了你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潘那维申公司工作。
你会帮忙准备摄影机,并把设备送到摄影棚里。
而且你曾经负责运送过布拉纳在1990年代改编的《弗兰肯斯坦》的布景。
杰姆巴鲁克斯:当时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了潘那维申公司的一名技术培训生。
他们给我的待遇非常好,因为我可以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去外面拍摄项目。
我在那学到了很多关于设备的知识。
但最好的事情当然是把设备(送到摄影棚)。
通常在上午10点左右,我会检查设备是否正常交付,这时其他技术人员都在休息,所以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观看(该摄影棚里正在拍摄的任何电影)。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布景是拍摄《弗兰肯斯坦》的H号摄影棚。
那里有一个装着船的大水箱,还有各种水和风暴的效果。
我对椅子、桌子这些小道具早已司空见惯,但那个道具是我当时见过最大的,让我开了眼。
问:你还在美国电影学院进修过,并在拍摄《法网边缘》(1998)的时候给康拉德·霍尔当实习生。
你是否从那次拍摄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团队方面——这些东西至今仍然影响着你的工作方式吗?
杰姆巴鲁克斯:当然。
老康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他有一种真正的绅士风度。
他完全从故事的角度来处理事情,也让我意识到必须注意小细节。
例如,在那部电影中,他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为房间里的水杯或水箱打光,这样你就会永远记住这部电影是关于净水和脏水之间的区别。
他的画面中总是点缀着这些细腻的视觉线索。
有一天我们要拍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角色的办公室戏份,那个房间里有很多窗户。
我心里在盘算,「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
」后来,当我看到老康所做的一切时,我才发现自己把一切都搞错了。
我当时以为他会用透过窗户的光线进行拍摄——「哦,你可以用柔和的光线来拍摄维米尔的画作」——但老康没有这样做。
他将从窗户透过的光维持在一个相当柔和的水平,然后从前面打了一个暗光,就像光线是从桌子上反射过来的。
这太不寻常了。
大约一周后,我们做了相反的事情,那场戏是每个人都走进办公室和特拉沃尔塔谈话。
有一幕是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告诉他,他们的资金已经见底了。
老康知道,为了营造对比,他需要用背光,让强烈的阳光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背后照过来,几乎让人目眩。
所以他也早就构想好了反打镜头。
他没有关于这些想法的笔记,也没有谈论过它,但他内心有一个计划。
他教会了我在叙事和情节方面要超前思考,把影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只看单个镜头。
问:我不久前重看了《忧郁骑警》,还是很喜欢它。
你心目中有没有一部资深影迷应该看的康拉德·霍尔?
杰姆巴鲁克斯:我会推荐《富城》,并不是说它鲜为人知,而是它真的是一部拍得非常美的电影。
它和(戈登·威利斯掌镜的)《柳巷芳草》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放在一起看。
《富城》中有一场喝酒的日戏,有人走进一个昏暗的酒吧,门打开的一刹那,明亮的光几乎布满了整个画面。
当时似乎没有人这样拍。
问:你可能在每次采访中都会被问及与布拉纳一起使用数字技术拍这部电影的问题,所以这次我们直接跳到下一步,你们决定选取数字技术之后,为什么会用ARRI公司的Alexa LF?
你有没有测试过不同的传感器呈现黑白画面的效果如何?
杰姆巴鲁克斯:我不需要测试太多,因为我在其他项目中已经试过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机。
我当然也可以使用RED或索尼公司的摄影机,也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这只是个人趣味的问题。
Alexa LF最初问世的时候,我就很想试试它,尤其是ALEXA Mini LF。
我经常觉得35毫米的(数字)传感器似乎有点软。
就锐度而言,我总是更喜欢RED旗下的摄影机。
Alexa LF的中画幅传感器似乎解决了(柔软度)问题。
在这一领域,RED的Red系列、潘那维申的DXL2和索尼的VENICE等摄影机在中画幅传感器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
Alexa LF完全满足中画幅的需求,而且它的色彩空间我也很熟悉。
我一直很喜欢Alexa系列摄影机的色彩。
它的调色板,尤其是它的面部色调,让我非常满意。
我很想看看这种传感器的尺寸如何与我们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使用的大画幅镜头相匹配。
因此,我选了潘那维申System和Sphero的65毫米镜头——特别是那些我以前用过的系列号和焦距的镜头。
我想看看它们在1.85:1画幅下的表现如何,结果证明,它们的表现非常好。
Alexa LF和这些镜头似乎相互补充。
它很讨人喜欢,干净利落,不会过度以致喧宾夺主。
问:潘那维申公司对镜头做了什么调整吗?
杰姆巴鲁克斯:我们确实对它们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与所谓的带状效应(banding,译者注:某些传感器采用的是「逐行扫描曝光」快门机制,每一行的像素都有曝光先后顺序,因此,在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时,先曝光和后曝光的图像会存在「时间差」,导致出现条纹状的画面)有关。
如果使用Spheros和System的65毫米镜头,你不可能让整个画面都对上焦,会出现一定的落差,你可以把这个落差移到(镜头的高处),也可以把它移下来,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构图。
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画幅比是2.40:1,眼线在画面中相当高。
我们在(头顶)周围进行裁剪,所以我不得不把这些条纹往上移一点,以确保眼睛的注意力总是在尖锐的区域。
《贝尔法斯特》的画幅比是1.85:1,我在构图上用了更多的头部空间,所以我们在拍《尼罗河上的惨案》时所处理的带状效应并不会出现,同时我们做出了调整并把它往下移。
还有另一件事是,我几乎总是要求(更近的)最小焦距,即使这意味着镜头会变慢。
很多这样的镜头都是在3或3.5英尺的最小焦距下进行拍摄的。
我宁愿把它调在2或2.5英尺,但为了调整,你可能会损失2/3档到1档,我并不介意这一点。
我宁可选择近对焦。
问:《贝尔法斯特》有不少格雷格·托兰德式的深焦摄影,你们是如何实现这种风格的?
杰姆巴鲁克斯:说实话,这很简单。
我喜欢试验,然后选择一个F档,作为光圈的通用标准。
而当我以观众的身份看一部电影时,如果一个镜头用的是F8,然后下一个镜头用的是F2.8,我就会觉得不舒服。
在测试中,我和肯尼思尝试了一些很极端的东西。
我们总是进行试验。
我们从不会碰头之后就说,「我们知道该如何拍这部电影」。
即使在一起合作了八部电影之后,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我们会先做试验,说:「这是我们想要的风格吗?
」然后再做一个试验,说:「如果这样呢?
」而这些「如果」总是非常有趣。
所以我们也试了一个非常浅的景深。
这在某些时候真的很有趣,但是,特别是在长镜头下,会变得令人厌倦。
它几乎是在乞求关注,而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见证者。
因此,我们把档位定在4-5.6左右。
我们觉得我们可以用更宽的镜头在这一档实现我们想要的大部分(深焦风格),然后我们加入了一个超焦距镜头。
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个方法,对于某些场景,我们可以直接锁定俯仰镜头和摇镜头,并找到固定的构图,这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一种解放。
问:这部电影有很多很棒的长镜头,就像你刚刚描述的那样——静态的广角深焦镜头,你可以不受干扰地坐在那里观看表演。
但也有一些场景是巴迪看待世界的表现主义式延伸,在这些场景中,教堂变成了低角度摄影和曝光不足的噩梦,或者巴迪的父亲和黑帮头目之间的冲突演变成一场《正午》式的对决。
杰姆巴鲁克斯:我认为这关乎于平衡这些镜头。
你必须为沉默或镜头运动留出空间。
当你在看一部电影时,一旦你觉得坐立不安,就意味着某种特定技术使用过度。
如果我们试图在那些无声时刻使用手持镜头,我们在拍骚乱的场景时就无从选择。
如果我们在拍骚乱的场景时选择静态镜头,那么我们在拍对话场景时就捉襟见肘了。
问:在筹备期间,你和布拉纳、美术指导吉姆·克雷一起去贝尔法斯特进行了考察,这趟旅行对于影片风格有什么影响吗?
杰姆巴鲁克斯:对我来说,很明显的一件事是,你总是被提醒贝尔法斯特是临海的。
因此,我们在想,「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元素加进去?
」你需要不时地领略爱尔兰大海的迷人魅力。
我注意到的另一件事是,每个人都把他们的自行车或婴儿车留在家外面。
我跟肯尼思提到了这一点,他回答说:「没错,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感受到盗窃的威胁。
而且我们住的地方太小了,所以不得不把东西放在外面。
」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就像电影中呈现那样——只是坐在窗边或门边放空。
我在那次旅行中拍了一张照片,就在肯尼思长大的那条街道上,有个人拿着收音机站在窗边,窗帘悠悠飘扬。
那里还有很多涂鸦,我一直在拍照。
这就像城镇居民的无声的声音,我们当然想把它放进影片中。
问:谈谈布景吧。
巴迪长大的街道建在英格兰的一座机场附近?
杰姆巴鲁克斯:这些街道建在范堡罗机场,只有外墙。
他们并没有进入任何房子的内部。
这些都是分开建造的。
我们有一条街,但必须以三到四种不同的方式来装扮它。
因此,我们会先拍摄巴迪的街道,然后翻修一边——改变标志,增加一点装饰,放入不同的汽车,使其变身成为不同的街道。
我们在桑宁戴尔一个废弃学校的田地里并排建造了两座房子(内景)——巴迪的家和他祖父母的家。
问:有一场戏是巴迪去医院看望祖父(塞伦·希德饰),当时祖父独身一人,身后有一扇大窗户,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太阳在云层中穿梭。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么等待太阳挪到一块无云的地方,要么使用人造光来保持一致性。
但你选择了让这个场景在中景镜头中呈现,并且任由光线变化。
杰姆巴鲁克斯:我认为我们在那场戏中所做的一切是希望达到飘渺空灵,甚至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米兰的奇迹》,它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影片中发生在田野里的一个场景,突然出现了一束光。
天气很冷,所以大家都簇拥在这束光下。
然后一朵云飘过,在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束新的光,大家都跑到那束光下。
许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它就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让天气也说话。
我们试图用自然光来拍摄那场戏。
当我们走到外面透过窗户往里拍摄时,祖父床边的拖鞋是他即将去另一个世界的标志。
所以,你在画面中把这些拖鞋放在哪里很重要。
我们思考了一番时间,把它们放在了我们认为感觉恰到好处的地方。
然后当我们把两个护士放在一起时,她们看起来就像天使。
这是一种快乐的构图,因为在那场戏中,祖父的告别是富有趣味的。
在拍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句话。
我说,「肯尼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关于快乐地面对生活中的悲伤」。
这也成为了我们在尝试构图时的准则。
原文链接: https://filmmakermagazine.com/112598-headroom-banding-and-general-f-stops-dp-haris-zambarloukos-on-shooting-kenneth-branaghs-belfast/#.YaDpFdBBzD4
简单来说,本片是具有《罗马》精神的《400下》。
导演肯尼斯▪布拉纳用90多分钟时间为观众还原了他小时候的所见所闻。
黑白的影像镌刻了历史的沉重,偶尔出现的色彩全都寄托于影视作品和舞台剧之上。
都说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小巴蒂的童年用漫长的晦暗与鲜有的亮色为观众展示出一种动荡局势下的分裂,挚爱亲朋间的离别。
通过孩子的视角审视世道的荒诞不经,又恋恋不舍。
影片开头,年幼的巴蒂拿着盾牌和剑在自家门前与“敌人”决斗,无忧无虑,率性童真。
长镜头内街坊邻居的问候与互动,让小小的街区虽无颜色却有一副怡然自乐的温馨。
紧接着,成群的暴徒开始出现,打砸抢烧,跟世界上任何流氓一样为祸人间,其目的不过是所谓的信仰冲突。
昔日的朋友,蒙面之后就是另一幅模样,儿童的打打闹闹,瞬间被成人的暴力行为所掩盖。
小巴蒂的爸爸总是出门在外讨生活,漂亮的妈妈总是守着电话对账单,哥哥除了礼拜和看电影外与自己无甚交集,唯有爷爷奶奶那里才有被尊重,与之平等对话的机会。
入不敷出的财务状况他不懂,邻居叔叔对爸爸的步步紧逼他不理会,能否当上世界上最棒的足球运动员,未来娶到班上最漂亮的金发女孩才是他最关心的事。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小巴蒂这么简单,这世界或许就没纷争了。
影片用孩子的视角来重温那段二战后英国内对抗最激烈的岁月。
街巷里筑起的壁垒,上下班接受的盘查,24小时连续不断的治安巡防,在小巴蒂眼中像游戏,演习,甚至学校的活动。
所谓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争,工作压力和家庭财务状况的不堪,在小巴蒂的世界里并没有更多的感受。
教堂里神父的咆哮倒是给他指明了道路,以至于他半夜都要缠着哥哥问:我忘了究竟哪条路才是正道?
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不同的字,完全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认字容易,可做起来却不易。
小巴蒂画的分岔路口几次出现,是对他道德和社会秩序认知的考验,更是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年轻气盛的青壮年,在加入或不加入之间徘徊,往往是一拳一脚就要解决问题。
而懵懂的孩子与饱经沧桑的老人,却无奈又无力去解决。
唱着熟悉的歌,给孩子几个便士,身手搂着老太婆翩翩起舞,那份熟年的淡然平和,何尝不是经过二战的血腥洗礼与生离死别所换来的。
没有课堂的成绩判断,没有敌对势力的纠缠,没有父母的相互责难,小巴蒂在爷爷奶奶家的岁月,或许是终生最幸福的时光。
打砸抢烧后的街巷,在小巴蒂的眼里还是那条熟悉的街巷。
多出的堡垒,无非绕过一堵不高的矮墙。
和邻家姐姐穿过栅栏偷糖果,学习那些模棱两可的社会经验,睡一觉之后,这里还是这里,家还是家。
影片中数次出现的电影和舞台剧片段,让黑白的画面重回彩色。
甚至一抹亮色也反射到奶奶的眼镜片上。
那色彩不光是飞天的汽车,正午的决斗,更是影像世界传递给小巴蒂最朴素的善恶观与道德教化。
神父的咆哮令他有些害怕,唯有光影和舞台剧温馨又生动。
如此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导演肯尼斯怀旧的心,恋旧的情,对童年世界割舍不断的美好回忆。
天真无邪,不谙世事,邻居的八卦听不懂,收音机里加酶洗衣粉的广告倒是记得清楚(这段黑色幽默太棒了)。
小巴蒂的视角让观众不厌其烦,生动温馨,即便是在斗争持续激烈的档口,仍旧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或许正是这种孩子的视角,让同样以黑白影响示人的《巴尔法斯特》不同于《罗马》。
前者的低视角切入多了一抹人性亮色的温暖,对未来希冀的坚持。
影片中一众演员去掉了色彩,更去掉了明星身份的加持。
凯特瑞娜▪巴尔夫,朱迪▪丹奇,赛轮▪希德,还有小巴蒂的饰演者裘德▪希尔都奉献出令人拍案的表演。
影片最后,抱着加酶洗衣粉的小巴蒂被母亲拎去商店归还,又气又急的母亲梨花带雨,又气势十足。
一大一小两位演员互动绝对令观众哭笑不得。
要知道周围都是暴徒,妈妈竟然在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而朱迪▪丹奇和赛轮▪希德饰演的爷爷奶奶,更是把天下所有爷爷奶奶对晚辈的爱与奉献发挥到极致。
我们甚至忘记了眼前的老两口一个是007的老上司,一个动不动就化身大毒枭。
影片结尾,爷爷走了。
奶奶颤颤巍巍走出她的屋子,在儿孙的门前凝望即将远离贝尔法斯特的后辈儿孙,“Go. Go now. Don’t look back.”一句话足以让有心人潸然泪下。
贝尔法斯特就像小巴蒂的爷爷奶奶,有着对上帝的忠诚,对未来的期待,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探求。
这里或将荒芜,残垣断壁,但这里曾绿荫蓝天,带给自己最美好的童年。
留不住的,终将离去。
而那份浓浓的乡愁,对故土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电影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却永远不会褪色。
《贝尔法斯特》就是这样一部导演自己去回忆,去缅怀,去穿越时空,与童年自己交流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片名BELFAST(贝尔法斯特),是北爱尔兰的首都。
贝尔法斯特,曾经是因为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频频冲突的地方。
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切片,薄薄的一个切片。
电影,也是解乡愁的一杯雪莉酒,一杯波特酒,一杯威士忌: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电影的色彩。
一部黑白的电影。
虽然片头片尾有转瞬的色彩。
摄影让我惊叹,简直心醉神迷。
许多画面,我来回看好几遍,每一个画面都如此经典,甚至让我感觉,太过匠心的构图和用光。
许多的低机位,虽然不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那么多,我想琢磨出导演的意图。
电影的配乐。
片中大量使用我喜爱的音乐界的传奇爱尔兰音乐人Van Morrison的歌曲。
原因之一吧,范·莫里森就是贝尔法斯特人。
And the Healing Has Begun、Stranded、Days Like This、Warm Love……这些旋律的流淌,让电影成为一首诗,意犹未尽。
Buddy的祖父去世了。
死亡总是会让活着的人得到类似神谕的醍醐。
在墓地,牧师说:不要悲痛地说你对他的离去感到遗憾。
接下来,是我认为的电影高潮:还没有脱去丧服的人们去酒吧狂欢,去歌唱去舞蹈,去一杯接着一杯,去大笑。
生命,不是戛然而止,生命是生生不息。
我很喜欢这样电影,有隐忍,有克制,温情脉脉,看得见善良的光,看得见被生活磨砺出来的智慧。
台词也是精心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如同刚刚开启的一瓶陈年美酒,洋溢不可言说的美妙。
当我第一眼看见电影的海报,看见演员里有Judi Dench,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必看。
她是和Maggie Smith一样,是我喜欢的英国老戏骨。
饰演祖父的Ciaran Hinds也是贝尔法斯特人。
而片中的Pap的饰演者我第一时间没有认出来,是Jamie Dornan,那个出演「五十度灰」系列的让人看了流鼻血的性感小生。
今年40的他,还是英俊逼人,可是,已经是演爸爸了。
最后,说说最后的一幕:Buddy一家离开了贝尔法斯特去往伦敦定居。
饰演祖母的朱迪望着他们坐在离去的汽车上。
远远地凝视着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她喃喃: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近镜头,是朱迪衰老而刚毅的面庞。
对于儿女一场,我也持跟她相同的观点。
无需陪伴,各自安好,以爱让彼此自由,以爱成全。
和罗马,上帝之手前后脚看的,被罗马碾压的渣渣了,最好的乡愁电影是日本电影。
北爱尔兰虽然在爱尔兰岛上却是英国的,与不列颠隔爱尔兰海相望,北爱尔兰内亲英的新教徒&亲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共处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1969年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教徒&忠于英国的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英国军队进入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也随即成立并宣称保护天主教团体。
直到1998年冲突双方签订了《耶稣受难日协议》(也称贝尔法斯特协议)宣布停止暴力组建联合自治政府,爱尔兰也删去了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达成了表面上大体的和平。
英国最终只留得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断送/火花生物洗衣粉/女主一直说的“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爱尔兰海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好温情啊。
爷爷经常引用爱尔兰的诗人叶芝的诗,真美好/街头冲突中Buddy巴迪因为被邻居女生带入了骚乱还顺手从被砸的店里拿走了一盒洗衣粉妈妈知道后大怒带他回店里归还却差点遭遇不幸。
一家人在胆战心惊的一天劫难过后Buddy的手中依然紧紧抱着那盒洗衣粉,也最终选择背井离乡。
年仅9岁的Buddy不关心父母的争吵、妈妈紧盯着的税单、街道外的冲突,只关心能不能娶到心爱的女孩凯瑟琳和当足球运动员。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会不喜欢,私以为这是今年最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
作者拍出了一个平实朴素的故乡,各种角色都非常鲜活,小男孩的甜美纯真可爱让人仿佛见到了童年的玩伴,爷爷教孙子去追女孩和与妻子的对话也让人忍俊不禁。
很多地方的台词雕琢都非常细腻,很幽默。
很多看完的朋友扣分点是去和《罗马》比,导演的经历和路数本来就不一样,为什么拍黑白的故乡就要拿来比较呢?
怎么不和《八月》比?
不和《伊万的童年》比?
我觉得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和肯洛奇的《男孩与鹰》以及《这就是英格兰》这样的作品。
依旧是英国工薪阶层对童年和故乡的挽歌。
淡化的冲突,简简单单地记录童年往事。
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音乐铺太满,而且最后的升华也有些刻意了,但映射到现实中的乌俄冲突之下,也许可以坐等拿奖。
昨天首映看的,讲的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上世纪60年代的归属问题。
社会动荡席卷着整个小城,居民对来势汹汹的“抗议者”提心吊胆却又束手无策。
面对混乱的时局,有人想离开贝城去新世界的悉尼,有人却留恋故土坚守此地。
影片以复古黑白为基本色调,运镜平缓舒适,配乐恰到好处。
小男孩一家的生活经历是故事主线,爱情,亲情和宗教线索穿插其中,刻画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并解释了伴生的社会问题。
贝尔法斯特,到底属于爱尔兰🇮🇪还是英国🇬🇧?
时代最终会给出答案。
开场几个镜头就把你抓住了的一部电影。
是我很喜欢小男孩出场絮絮叨叨边走边回答着邻居打趣他的话,恨恨的小表情,还带着浓郁的爱尔兰口音。
在我看来全片的亮点是一些台词,尽管有些故意,但故事总是需要一些升华才好看。
一段是孩子和外公的对话。
那是一个很睿智的老头。
其中一场是孩子做数学作业时有一道题不确定答案对不对,外公在旁边看着孩子想冲班级第二的小焦虑,于是给孩子支招说“你可以把答案写的模糊点,利用数字之间的相似性,比如0和6或者1和7,这样老师会更倾向她认为对的那个答案”,孩子反问“数学难道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吗”,老头说“没有对错,如果有标准答案,这条街上就不会被炸来炸去了”……还一段是最后的镜头,老太太看着车上即将离开的一家人,口中念叨着,走吧,不要回头,离开这个地方!
随着车子的启动,小男孩还是回了一下头……前情是孩子爸爸在伦敦有一份靠谱工作希望一家人过去,但妈妈不想离开已经很熟悉的生活环境,担心大城市对外来人的歧视怕融不进去。
孩子也不想离开自己的朋友和外公外婆。
那也是一个睿智的老太太!
所以,她和老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影片让人感动的是,很诗意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天造地设,在他们的老房子里,翩翩起舞,而且,孩子把一切看进了眼里。
全片是黑白的,我记得只出现了一次彩色,还是一部分,是他们全家在剧场看戏,台上是彩色的,观众是黑白的,但老太太眼镜反射的又是彩色的,和舞台形成了一种呼应。
尽管有点刻意感,但呈现出来的镜头语言还是特别的,看得出导演的审美是在线的。
影片里出现了好几首歌曲,都很好听,彰显了爱尔兰音乐的特长。
可能,是用黑白表达一种乡愁吧。
彩色是希望。
全片总体是温馨有爱的,关于信仰,关于家庭,关于选择,关于成长……说到成长,家庭的作用力还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教。
电影里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引导都是善良正直的。
我记得两段,一是爸爸帮孩子解惑宗教冲突带来的困扰,他对孩子说,不管你将来的女朋友是天主教还是其它宗教,都不会影响她本质的善良,关键是你们的幸福。
还有一段是结尾孩子被卷进了暴动的人群冲进了一家超市打砸抢,孩子不得已拿了一盒带酵素的新型洗衣粉,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要给妈妈,妈妈直接提溜着他不顾危险又回到了混乱中的超市,只为了还回去那盒洗衣粉……结果是,一家人差点丧命于混乱,幸亏大儿子的勇敢解围。
也因为这次风险,让妈妈下了决心离开这里。
看到他们一家人脱离危险后抱团在一起时,内心由衷的希望这样的家庭可以活得幸福平安。
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啊!
不过,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走到哪都差不了!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很迷电影 我曾经以为我可以直接进入屏幕 去看看你看到的那些地方... 贝尔法斯特这一带没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
""那个小女孩可以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或者是南方浸信会教徒,又或者是反基督的素食主义者,只要她善良又正直,你们两个互相尊重,我们随时都欢迎她和她的家人来我们家。
"因为在利物浦的几年 所以贝尔法斯特的口音、建筑等是有一些亲切感的 影片中好几个音乐响起来的时刻都觉得很有感觉 Van Morrison作为一位贝尔法斯特音乐家几乎贡献了片中大部分的音乐作品 Buddy(Jude Hill)好可爱!! 他那小脸蛋 门牙之间的小缝隙 和那小口音 都很可爱 Jamie Donan前面都表现平平 可是在唱
有些电影,因为某种特质,比如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节奏、比如震撼人心的美景和音乐,会让人暂时放下审判员的眼镜,好好享受当下。
电影结束后,可能又会依照固有的标尺重新审判。
但若不改喜爱之心,这就是一部缘分电影,恰与导演心心相印。
《Belfast》于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背景很严肃,故事很简单。
在北爱尔兰闹分裂的时代,天主教和新教团体正建立起势不两立的氛围,同一街区的邻居们将要为站队而变成见血的仇人。
这样令人瑟瑟发抖的日子,年轻的父亲琢磨着举家逃离,年轻的母亲每天心惊胆战,逐渐成人的大儿子越来越懂得保卫家庭,耄耋之年的祖父母却处之泰然,电影从懵懂的小儿子的视角展开,让那些紧绷的画面变得举重若轻。
他跟着邻居小姐姐去偷糖果、趁暴乱在超市拿洗衣粉,不知道这是坏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做,被训斥了也会害怕也会哭。
他喜欢班上的女孩,为了她努力学习,对爷爷教的作弊窍门有点怀疑,但为了女孩他还是使用了窍门。
世界已经在流血,但小男孩的视野里,每个人都是爱。
他的提问和回答总是充满没开窍的天真,脸上是发自内心的无邪笑容,融化观众的心。
他曾告诉爷爷,他的愿望就是将来娶那个女孩,即使她喜欢另外一个,她可以去跟他约会,但她要跟自己结婚,就这样。
当他必须跟父母离开贝尔法斯特时,他去女孩家郑重告别,并约定要回来找她。
小朋友还不懂为未来担忧,分别时,心里怀着安稳的爱。
每当Van Morrison的音乐响起,我的心也被带起来了,随着旋律荡漾。
每一曲都像熨烫在心上,柔软温情,淡淡的忧伤,浓浓的爱意。
这是一部爱尔兰人的诗篇,对家乡溶于血肉的爱,对将要远离的心碎,对无法同行的亲人的割舍。
一部讲述离别的忧伤电影,却带给人念念不忘的微笑,是不应该被条条框框的标尺来评判立意和意义的。
翻拍片意外在今年奥斯卡上大出风头,不仅占据了提名名单近半壁江山,而且以黑马姿态擒获最佳影片奖。
除了翻拍之外,也有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回忆录式的题材,用私人回忆重塑特定年代的环境和人物,《甘草披萨》和《贝尔法斯特》也获得本届奥斯卡青睐,后者更俘获一众芳心,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用黑白影像重现 60 年代末北爱尔兰的动荡时期,透过一个 9 岁小男孩的视角重温一段私密温馨的回忆。
很多人将此片与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相提并论,两部作品不仅在美学风格上有所相似,还不约而同地采用回忆的口吻展示叙事。
不过相比起《罗马》展示当年军政府镇压民众和民众反抗的场景,《贝尔法斯特》在还原血腥的历史细节时显得相当暧昧。
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一个新教徒家庭,时而温馨时而伤感。
爷爷和奶奶打情骂俏,母亲为生计和是否背井离乡与父亲争吵,小男孩完全不关心这些,他只想着心爱的女孩……在这些糖水一般的家庭场景里,完全感受不到当时高压的政治气氛和民众绝望的情绪,历史感在虚假的街区布景和 Van Morrison 的怀旧金曲里渐渐消失。
除了开头骚乱时引爆汽车的一幕稍让人胆战心惊外,后面小男孩在抢劫超市拿了一盒洗衣粉回家后被母亲斥责归还的情节,更像是临时误入一部荒诞幽默的喜剧。
这种商业片的手法让我想起《乔乔的异想世界》,毫无例外地对残酷的历史采取了虚无的态度。
也许导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拍一部关于社会、政治或宗教议题的宏大历史剧,只不过想以私人的回忆,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致敬。
然而,用梦幻的回忆替换真实的历史,用温馨的口吻回避残酷的人性,是否让不熟悉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观众产生误会?
colourful inside
既是导演的童年往事,也是导演的故乡回忆。记忆中的场景每一幕都被精心设计,同时也塞满了真情实感,但片子整体在同类型中还是不算出挑,故事离我们太远,无法共情和信服。好在朱迪丹奇的表演在结尾起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让结尾的三句话也格外共情。
在硬盘里放了几个月了,没顾上看,听到提名获奖才找出来看。一个少年眼里的贝尔法斯特街区故事。面对宗教冲突和暴行,孩子眼里的街头暴行,社区交往,校园初恋,父母爱情,家庭教育。让观众看到善良正直的一家人和贝尔法斯特60年代的生活环境。全篇画面出色,影调细腻,音乐优美,故事视角独特,值得再看。
黑白影像,对称构图,走火入魔这一块儿恰好处于《法兰西特派》和《罗马》之间,中产阶级童年怀旧往事,一些纯真的点睛之笔掩盖不住表达的纯粹。不论是褒奖还是贬低,肯尼斯布拉纳都是目前好莱坞最会拍开心麻花的导演
空洞乏味。
《罗马》在贝尔法斯特。最喜欢的是《正午》《双虎屠龙》与故事形成的互文(但砖头砸枪是什么鬼x)不过现在世界电影配乐风格都是金曲捞吗…………
這是什麼毫無靈氣的《羅馬》贗品喔?
没有功劳,更没有苦劳。我就特别纳闷儿年代戏年代感的还原有那么难吗?《间谍之妻》好歹还有那么一两场室外戏而且是真的有布景的,到这儿就一条街!?而且一条街都做不好?定场镜头就靠黑白滤镜航拍21年的贝尔法斯特(你看那个星星点点的光就知道那他妈绝对不是69年的样子)?妈呀……整个片子里其实一家人遇到的危机不少,问题就是您拍不出来啊。哎呦家里那叫一个体面整洁啊,这他妈是欠一屁股债的人住的地方吗?麻烦不要自我感动了好吗?别说《罗马》,《八月》都比这个强。
这片子看起来好像哪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就莫名有一种特别偷工减料的感觉。
影片有些过于刻意了,人物都带着一种弧光,仿佛都生活在滤镜之下。肯尼斯•特拉纳这次的风格有点儿向特伦斯•戴维斯靠拢,但构图与运镜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不得不说影片的画面一流。
to the ones who stayed
这个是真正展现了那种影像的泛滥和不加节制典型案例,原本幽闭狭小的私人记忆不停地被精美的大远景构图切断,堪称无病呻吟的典范 作为戏剧大师何不考虑做成先锋戏剧呢
以孩童的视角来看待宗教引发的社会、个人创伤,前30分钟有点慢,但是后半段使我常含泪水。这个街区谁都认识你照顾你,但离开这里,Belfast也永远会在。追寻伤痛的出路,可以是离开,也可以是带着伤痕留下。很感性的一部影片。
7.0/远的《罗马》不说,比《上帝之手》差的也不是一点点,这种私人化的的影像最忌平淡无味,是《正午》的OST打动评委们了?
平坦的黑白画面,庄重的构图,摄影已经饱含深情。疫情给Branagh一次将心比心的机会,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个showman,做不到/不习惯纯粹的内省,所以还离Terence Davies有很大差距。差快20岁又如何,Dench阿姨就不能搞姐弟恋么…… 3.5/5
那些再糟糕不过的苦日子,却能熬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味道。而时间大师又擅自添油加醋,把一切不堪回首的,都烹饪成了令人怀旧的。蚌中含沙,才能孕育珍珠,也许每一位创作虚构故事的电影人们,兜兜转转半载,最后都绕不开去讲一次「自己」。对于看热闹的观众来说,会觉得这是一种敝帚自珍;而对于创作者本人,他付出了集大成的灵魂。瑕疵有不少,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坦诚的、流露出真情的电影。
1969年的贝尔法斯特骚乱打破了九岁男孩平静的生活,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街头搭起了战壕般的壁垒,不断寄来的账单让日子再次增添了一丝窘迫,只有戏剧和电影为黑白的童年带来了一丝色彩。对于肯导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场的Q&A一度潸然泪下。然而这样的主题,却以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人捧腹不止。片中很多彩蛋也很好笑,尤其是雷神漫画,真的笑死,简直怀疑肯导想在里面藏一个自己的宇宙。
导演本人真是本色出演洛哈特教授。。
van morrison
有点罗马那意思,黑白怀旧画面,儿童视角里的家庭记忆与动荡年代,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北爱尔兰新教家庭被天主教徒冲击,在外务工的父亲想移民而母亲不愿离开家乡,巷子里充满乐观精神和烟火气。小男主对电影情有独钟,只有电影和戏剧是彩色画面,果不其然又是导演童年自传。能感受到这类私人童年记忆电影的用情至深,但能获得多少共情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