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回顾2013年欧洲三大电影节,《和谐课程》(柏林杰出艺术成就)、《赫利》(戛纳最佳导演)以及《暴力小姐》(威尼斯最佳导演)组成的一组暴力影像异常抢眼。
如同90年代流行的三段式,新世纪人人都爱手持风,暴力题材接二连三引发争议并且获得评审团青睐,多少反映了世界电影的某种审美癖好和潮流趋势。
三位创作者的年龄都介于三十到四十当中,人们不免好奇,先于电影的观众,他们自己如何承受遍布这个世界的暴力并且消化之……要知道,自电视以及更后来出现的网络,暴力影像的泛滥早已是一项治不好的现代病(另一项大概是色情)。
关于这个话题,哈内克作品有过很深入的分析。
而单从画面上看,《和谐课程》是其中最干净的一部。
对我个人来说,整部电影最血腥恐怖的暴力,其实只有开头杀羊放血、剥皮断骨的一幕。
这段画面有一个略显滑稽的开场,像《图雅的婚事》,或是前几年哈萨克斯坦另一套热门艺术片《图潘》,但观众笑声刚落,暴力很快登场,血淋淋的、毫不避讳的纪录展示。
至于多数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它们显得笨拙而不真实,不会真正打击到观众。
摄像机会有意避开那些拳打脚踢,以固定机位冷眼旁观,紧接着用一个淤青或跟流血的身体部位来说明暴力曾经出现。
《和谐课程》把学校设置成了日韩青春片的外景——同样盛产校园凌弱故事的天然场所,人满为患的监狱则被设置成了明亮的戏剧舞台。
这几个场所的存在,与主人公生活的小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几乎不像出自同一个时空。
作为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第一部长片,《和谐课程》近乎强迫症地设置了动物的指代以及升级递进,从羔羊、蜥蜴、蟑螂到蚂蚁,很多人乐于去猜题解谜。
殊不知,这样的手法无非一个趣味游戏,并无法真正给导演技巧加分(参见金基德或贾樟柯)。
真正高明的导演技术,不是拍摄动物世界,更不是表演推诿扯皮,埃米尔·拜加津让观众去脑补暴力的恐怖和无解,最后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出路暗示,连进化论都说了弱肉强食,更见绝望。
镜头语言上,虽然也有新手导演常见的夹生拧巴,譬如让镜头不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拘谨,追求极简画面以求爆发出最大力量,不过埃米尔·拜加津还是完成了视觉风格上的统一。
毕竟对新人导演来说,别人最怕你没个性,哪怕你是在坚持一种错误的风格,那也比没有风格要强。
正所谓,一鸣惊人是也。
不同于《赫利》对暴力的露骨迷恋,《和谐课程》表现出极端的内敛克制,它用白色的校服和空无一人的镜头去掩盖暴力。
这两种极端,其实恰好是近年暴力影像的两种表现,也是有关身体影像的新极限主义的延伸。
对不喜欢《和谐课程》的观众来说,它的影像风格多少还是故作矫造,憋屈、压抑,即便它在完整性上,它似乎要胜过墨西哥人的《赫利》。
如果回溯到前几年,菲律宾人曼多萨已经表现了足够多的暴力,那些手持镜头晃到前排观众吐,警察作恶分尸害人的题材同样令人发指。
在第三世界国家,那些远离了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人们受害于暴力,又不得不选择了暴力相向。
而新晋这几个来自电影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创作者,他们多少还是在选择一条捷径,同时也是重复一条老路。
以暴力影像起家,无论你是反暴力或是迷恋暴力,都可以有足够噱头,但想一条路摸黑走下去,暴力不免会沦为垃圾食物。
像北野武那样,主动与类型片结合,其实又很难。
能像昆汀那样选择暴力又借助消解暴力的顶级玩家,那就更难了。
再不然,这些暴力影像是像希腊电影《犬牙》那样,影像风格极端克制,就如同以温情美好的假象开场、以悬念为引的《暴力小姐》,最后还是一个变态之家,万变不离其宗。
尤其牵涉暴力,它们在影像的本质上并没有太过颠覆,更多只是换了一件特定地域的外衣,用影像基调来选择所站的冷冰冰立场,不愿明说拒绝暴力。
面对业已发生的暴力,问题关键并不是谴责与宽恕,剥茧抽丝找快感。
因为暴力只能催生暴力,但伟大的创作者却能制造悲悯,这不是泛滥的人类情感,而是一种更加博大和宽忍的胸怀,譬如韩国那部《绿头苍蝇》,同为处子作,它就已经很接近了。
【中国新闻周刊】
用冷静的镜头表现暴力不是新鲜事了,从一开始的宰羊,后面的虫子蜥蜴,然后青少年暴力,杀人,刑讯逼供。
暴力存在的密度很高,但是镜头是刻意的回避和冷处理,让大家脑补,脑补的力量的确是强大的。
有点像哈内克,但是哈内克的冷能让人寒毛直竖,有种心哇哇凉的凄惨感,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让我有距离,(不知是不是哈萨克斯坦对我略异次元的关系),有种剧中角色自找的感觉,原谅我的直白。
写的内容很多,其实就是一个中心。
电影的内容为什么多?
种族、安全、国家、教育、敲诈基本都有。
中心,就是男猪脚的内心世界。
电影镜头很阴暗,但是光线的运用导演很牛B,很多镜头单拿下来就是一副精彩的摄影。
大部分的技法方面都是很有水准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别的导演玩腻的东西,包括环境音、固定镜头、一些蒙太奇的隐喻手法。
最后留下的悬念非常多,而留白也能让人有足够的遐想空间。
我不认为男主角一定是凶手。
男主角一定是开过枪,从警察的对话能知道,死者有枪伤,但不致命,因为是空包弹。
真正致命的是铅笔捅伤死者动脉。
可能性有很多种。
可能的确是男主角开枪后,又用铅笔捅死了人;也有可能是男主角开枪后,以为自己杀了人,但其实是被后来赶来的朋友补的刀;还有可能是男主角与朋友联手杀了对方。
留白不仅仅是让杀羊的实与杀人的虚形成对比,留白也在叙事上造成解读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产生了复杂性。
就像那两个警察聊天时说的,万一他们真不是凶手呢?
如果导演设计成枪杀,这种万一就不存在了,观众从全知视角很清楚知道,男主角就是凶手。
但因为是被铅笔捅死,这个万一就是存在的,至少我是不确定的。
我觉得这才是导演剧情上高明的地方。
我们的确看到男主角用水冲刷血迹,以及回家洗澡。
但他也可能是以为自己杀了人(空包弹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也能伤人),而死者那时候只是晕了。
尾随在后的朋友补刀杀了人。
不然为什么男主朋友裤管上也有血迹?
为什么他的铅笔也丢失了?
我想表达的是,男主角也可能就是凶手。
但导演设计出子弹是空包弹、死者其实是被铅笔捅死这样一个桥段,在我理解来看,就是提示观众,还有别人谋杀的可能性。
否则我不知道这个桥段还有什么意义?
在情节上不多余吗?
开枪打死也不影响后面刑讯情节的展开啊,警察没有找到枪,一样需要刑讯两个嫌疑人,毕竟他们裤管上都沾着血。
所以,是开枪打死还是被铅笔捅死,影响的其实不是影片中警察的判断,而是观众的判断。
枪杀的话,观众知道一定是男主角杀的。
我理解的是,在一个物竞天择、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到底是谁杀的人,其实不重要,每个人都有可能下手。
这并不纯然是一个黑暗成长的中亚莉莉周故事,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孩子酝酿谋杀的心理发展全过程,但在看不到的画面之外,别人也可能在酝酿着一场谋杀。
如果坐实了凶手就是男主角,这个电影反而俗套了。
设计成枪杀,便能坐实男主角就是凶手。
但导演却告诉我们那是一颗空包弹,死者死于铅笔。
在一次体检中,13岁的小学生阿斯兰在同伴的面前丢了脸。
这件事,让阿斯兰潜在的人格障碍爆发了出来。
被自我怀疑所困扰的阿斯兰,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严加掌控。
阿斯兰和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子里。
阿斯拉不稳定的精神状况,使得他和祖母的生活更为困难。
阿斯拉憎恶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的同学都在被迫交给一个叫做博拉特的人保护费。
而这个博拉特恰恰就是常常折磨阿斯拉的人。
阿斯兰没有什么保护费可给博拉特,而博拉特只有一次有一次地蔑视并放逐阿斯兰以获得乐趣。
很喜欢电影里的色调和光影,看着心里很平静舒适,另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我对电影的总结,po几张自己喜欢的画面………………………………………………………………………………………………………………………………………………………………………………………………………………………………………………………
如果不是因为校园暴力,阿斯兰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内向,学习成绩好,会主动约女生,不一定多好,可是起码不会太差。
在别人眼里,他会是一个有自己的生活,只是没有充分blend in而已,但这也不是一种错。
可是校园暴力把他的另一面都挖掘出来了。
他开始有些强迫症,一天洗几次澡,总是摸胸口。
他抓虫子,绑在小小的电椅上,教训着:“不是说让你不要欺负弱小吗”。
他有心理阴影,看到杯子就会吐。
他开始自制手枪,要把校园恶霸弄死。
甚至到后来,他为了自保,把朋友的头撞成了脑出血,当场死亡。
他心狠手辣,连一直以来维护他的朋友也能下得了手。
他可怕吗?
我觉得可怕。
可是这也是他,大家平常看的不过是没有被挖掘过,没有被刺激过的他罢了。
我越来越相信人有很多面,可是不是为了在不同的社会身份间切换而导致的。
而是,人本身就有很阴暗的面,如果真实地展示出来,可能会吓到周围的人,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藏着,尽量不要叫醒它。
一旦外界给的刺激太大,精神世界摇摆不定,心智世界被攻城略地,就会给瓶子开了个口,把内心的怪兽放出来。
隐藏着这些阴暗面,没有把真实的自己放出来,并不是虚伪,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周围人。
毕竟,人最糟糕的一面不会代表他,可是,人们会用见过的最坏来定义一个人,哪怕他总是好。
总是好让人习以为常,可是一次的坏就让人印象深刻。
你看着别人总是嘻嘻哈哈的样子,却不知道在情绪崩溃的时候,会大喊大叫,到处捶打,哭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好像丧失理智一样。
你看着阿斯兰,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是阿斯兰的故事只是更极端而已,杀人,进了监狱,有了幻觉。
但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洪水猛兽,见到从来没见过的自己,却是你我在明天就有可能遇上的事。
在《和谐课程》里,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人性没有出口,他不被别人弄死,就得弄死别人《和谐课程》(Урокигармонии 2013)是一部有较强告诫意义的电影。
它的告诫意义在于:人性无出口,若不想被别人弄死,他就得弄死别人。
一般而言,与人“生死”最为相关的人性需要莫过于“生存”,一旦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性中的“恶”会激烈地暴发出来。
然而,无论这种“暴发”如何激烈和残酷,我们似乎无法对这种“恶”给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因为这种“恶”只关乎生存。
对于那些无关利害的人,站在公共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判一个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人,无论如何是没有多少正当性可言的。
有人认为“生存”是人的动物性本能,这是值得商榷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人的动物性本能只涉及到吃喝拉撒睡这些能有效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需要。
生存的需要,即使具有本能的意义,我们也不能认为它是纯粹动物性的体现;人的生存从来不像动物那样仅仅为了活着,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如果人仅为活着而生存,那么人类所谓的“恶”将会减少很多,事实上,人类有意作恶多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本义。
通过对本片的观察,有人可能会反驳道:男主角阿斯兰在杀死他的朋友米萨伊后,影片就展示了蜥蜴相残的画面,难道不明显暗示,为了生存,人也会像动物一样彼此相残吗?
的确,本片所展示动物,似乎都有隐喻,但隐喻并不代表编导们就将人等同于动物呀,要知道,蜥蜴的相残是为了活着,而人相残是为了生存,因为即使米萨伊对阿斯兰作了不利证言,作为未成年人,阿斯兰还是能够存活的。
所以,隐喻也仅仅是隐喻而已,编导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应当是要引导人们思考:导致人为生存而表现出的恶,其背后的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以及它们存在的不合理性。
那么,影片的批判意义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解释这点之前,我们应当先明确,从影片的结局来看,本片不是什么谋杀破案片,警察破案技术即使对于外行来说也是蹩脚的;本片亦不是什么校园暴力片,本片中的暴力校园只不过是外在暴力环境的一个缩影而已,因为那里的环境就不是一个法治的环境,允许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那里的环境就是动物世界,那个社会就绝对是个暴力社会。
只有在法治环境下的校园内的暴力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本片中的暴力虽出自校园,其实是外在暴力对校园的入侵而已;本片更不是什么“青春物语”,因为将影片中的孩子换成成年人,也不影响它的批判意义和警示意义。
在正常环境下,这样的暴力行为也不是青春期孩子应该有的,青春期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性萌动,他们可以有激烈的身体冲突,但决不是这种拉帮结派完全成人化的暴力。
本片批判意义就在于社会环境能将人逼入绝境。
阿斯兰是在校园内在暴力和社会外在暴力双重压迫下一步一步地陷入以暴易暴的状态中的。
内在暴力是以那个傻B女校长为代表。
如果校长是个管事的人,她的校园就不会有如此压迫学生的事情存在,正因为学生求告无门的情形下,外在暴力才有了可趋之机。
不仅如此,她甚至跟外在暴力还有勾结,至少是妥协的,否则她为什么要将博拉特这个坏孩子换到阿斯兰的班?
这种暴力环境直接导致阿斯兰想以暴易暴,消除掉这个影响他生存环境的博拉特。
马迪是唯一敢跟他说话的同学,从马迪嘴里他知道他被孤立的境况是博拉特造成的,从马迪母亲嘴里,他知道自己这个唯一朋友的新耐克鞋被博拉特抢走了,并被打伤住院,甚至有截肢的危险,这直接促使他寻求报复。
他偷了教学用的子弹,他私下配置火药使子弹具有杀伤力,并制作简易发射装置;当博拉特被安排到他心仪的女孩阿卡莎身旁时,女孩虽反对,但遭到校长的驳斥,这促使他想帮助女孩改变现状,加上唯一敢替他出头的转学来的同学米萨伊遭到博拉特的毒打,最终他动了杀机。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无论阿斯兰出于何种企图,他杀死博拉特的行为都是内外暴力双重压制的结果,只不过以内部暴力为主而已。
外部暴力以警察为主。
当阿斯兰和米萨伊以嫌疑人身份被抓进监狱后,警察分别对两人进行了刑讯逼供、诱供,甚至还伙同傻B校长共同对阿斯兰进行惨无人道地折磨。
当他发现警察给予他和米萨伊不同的待遇时,他敏感地意识到,警察已认定他是杀人犯,他也意识到米萨伊不可能抵制住警察诱惑而背叛他,所以,当他惨遭捆绑殴打后,米萨伊却安然归来时,为了免除牢狱之灾,他终于采取了极端方式,干掉曾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米萨伊为自己脱罪。
毫无疑问,他的极端行为是出于自保,是对警察暴力和不当执法的反应。
有人可能会认为,阿斯兰太过邪恶,不该对同类下手,其实,同类无威胁时,他是不会那样做的,当同类有威胁时,与其说他对同类下手,不如说这是他对邪恶环境的一种反抗。
然而,这种反抗带来什么改变呢?
影片结束时告诉了我们:生存环境似乎仍未改变。
同学上课依旧,学校黑帮仍在活动,警察仍可随意出入校园。
虽然他因羁押时效内证据不足而被释放,但悲剧已经造成。
无论最后一幕是不是阿斯兰的幻觉,他的余生都在罪恶感的伴随下度过。
影片的批判之外的警示意义可能就在此吧:下一个悲剧可能就是,如果人性仍无出口的话,他弄不死别人,就会弄死自己!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6月11日)
超现实影像。
9.5 经典之作!导演掌控力一流,教科书式的情节编排。前30分钟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殊不知完全为了后面的情节做情感上的铺垫。这个片子不拉片的话真的很难评论,各种呼应,信息量太大。
無關乎青春,無關乎成長,無關乎校園暴力,皆因世界的其中一種道理就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般,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剛好導演談論這一點,認同這一點,並去反擊這一點罷了,當中再添加了一些所謂社會的調味料。
还是应该五星推荐一下吧。我觉得剧情上的留白其实可以更多元地解释这个故事,真相未必是我们推理的那样。当然这也让导演的立场显得更加含糊。超现实场景的出现真的很妙,让我想起另一个中亚导演锡兰的电影,极度压抑后的一抹神性之光。镜头也很干净。人真的未必是男主角杀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各种在中国的限制级元素在这个片子里都能找到。。。。小孩儿,动物,成人三者之间互相残害带来的扭曲和异化
暴力下的残酷青春
符号化省略或放大的青春之殇,张扬的暴力,不安的滞缓,对应清晰,或者说刻意。
片子不错~但看完很闷很压抑~~~~
哈萨克斯坦的警察好厉害,不好好调查,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导演沉稳冷静的记录着从少年到成人的种种暴行。校园暴力也并未因此停止,新一批傻x小混混取代上一批,俨然扮演着“教父”的角色。开放结局耐人寻味,阿斯兰是否会踏过那条奈何桥,与杀掉的一敌一友相会?
1.前面处处可窥心机,隐喻穿插、刻意构图和情节设置。羊、蟑螂、蜥蜴,弱化环境,强调阿斯兰内心和暴力框架。2.直至审讯戏,才爆发导演功力;由个体延展到体制,从小暴力到集体囚笼。3.极简超现实开放式结尾,留存念想空间。
打着暴力的旗号,玩起了自补脑洞的小心机。每一帧的摄影镜头都精心编排,但也正是这种刻意,让本来还不错的剧本显得装逼刻意。画面色调偏白,以冷色调配上大量的留白和故意隐去关键情节,让整部片子的冷暴力显得有些压抑!
极少的配乐,优雅的红色滤镜摄影,化繁为简好评。
摄影方面还是略显粗糙。在冷峻的叙述下,那份张力始终崩着没有足够爆发,那慢慢升腾的杀戮就越发显得沉着。阿斯兰利落的杀羊,虐待蟑螂,蓄养蜥蜴,都一一对照着他自己的人格。暴力环环相扣,问题的根源仍没有解决。校园尚且如此,你无法想象那个社会是怎样的。相比之下,那河对岸倒显得美好许多了。
这部电影绝对完胜《少年的你》,把学校霸凌描写的无比真实。因为我小时候也参加过一些小霸凌,收过人家五块十块的,所以我知道那是什么心态,导演刻画的很真实。中国有句话叫:“不叫的狗更凶”,男主全程都是阴着脸,他并不是最后才黑化的,他的内心就是反社会人格,从前面不断虐杀小动物就可以看出。所以遇到压迫他要么不反应,一反应就直接把他搞死,而且还无比冷静,这种人是存在的,而且通常都智商超级高,查查《中国大案实录》,你会发现他们都是这种人。电影最让人唏嘘的是哈国的警察,找不到证据就严刑逼供,而且还事与愿违,简直就是饭桶,根本矛盾最后也还是存在,太让人唏嘘了。
瞧瞧人家的青年导演
霸凌就像蟑螂粪便,在校园中传播幽门杆菌,导致各种不适乃至癌症。
羊跃过水面
摄影构图大赞,哈国80后导演的处女作。弱肉强食从小到大层层剖析残酷至极,处在这个生物界的食物链中,谁也逃不了,只能找寻那片刻不真实的欢乐园。北影注目单元。
!
45/100 一直给蟑螂的特写镜头 真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