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冲着天才少女里面萌萌的小萝莉去的小萝莉演技确实是很好,但是这爸爸也太差了…我觉得小女孩变成这样子爸爸需要付全责。
没有任何亲情表现,发现问题之后试图跟女儿聊天,小孩子不配合,他就立马表现得不怎么耐烦,直接找家庭医生。。。
后来真的深谈爸爸逼艾玛承认的时候,他也态度很差对孩子吼叫。。
父母是引导小孩子成长的最主要的老师,他发现小朋友问题之后也没有想办法解决,没有跟人talk也没有及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疏导,直接搞安眠药。。。
最后还拿着枪追自己亲女儿,人干事。。。
对应最早女儿说到伤害第一个保姆的时候的事情,女儿说”她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应该照顾好自己不是吗“,在这种时候当父亲的也没有及时的指正这种想法。
成年人也是很脆弱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出问题。
然后最终成为了另一个被逼疯的成年人。
只能说,本片想表达的是小女孩继承了妈妈的好胜心,跟爸爸的消极为人处世态度吗。。。
讲真的她被爸爸追杀时候的表情我有点看不出是演的还是真的。
是害怕被杀的恐惧吗?
最后的笑容萝莉演技是真的超赞,只是感觉剧本烘托不到位,完全没有做到可以衬托这个微笑的细节和深度呢。
《坏种》获得了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南茜·凯利,这个演8岁的艾玛的小演员麦肯娜·格瑞丝有让人爱上她的魔力。
国内大部分演员其实比不上他的演技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国内有哪个演员黑化演的比较好,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国内具有超强演技同时具有国民知名度的演员其实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国内现在电影作品,同时具有超高演技,给人以震惊的程度的作品其实是比较少的。
可那grace其实是非常具有表演天赋的,她将艾玛几个形象塑造的很成功。
对着镜子练习完美的微笑弧度和a basket of kisses的完美语气语调那一幕带着恐怖片中反社会人格主角应该有的神经质,在自己房间穿衣打扮时看到窗外的死猫使得无动于衷和在与父亲一同在池塘边打捞死猫时的无动于衷,其实是有区别的。
前者淡泊毫无表情,后者却是带有一些无所谓。
在父亲看上他的时候的表情,假装的害怕中间带有一些无所谓的眼神实在是演技炸裂,越是没有表情的表演越是难表现。
同艾玛炸裂的演技相对的是父亲的表演者克里斯汀的表演,其实是有些令人失望,过于平淡,他塑造的是一个,是从意义上的好父亲,金女儿优越的生活条件,送她上下学,给她开家长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父亲形象。
但他却忽略了最本质最需要关心的地方,就是女儿的情感。
这个父亲应该是并不怎么关心女儿内心世界的父亲,甚至可以说,这个父亲克里斯汀在情感上基本上没有关心过女儿艾玛。
他不相信女儿,甚至拿出了一把枪用来防身。
从侧面反映出了克里斯丁内心其实是冷漠的,对艾玛是不信任的。
应该是在发现艾玛杀人之后,基本没有对艾玛进行深刻的教育和讨论。
这就说明了Christine这个形象应该同样也是有些病态的,冷漠的。
但是很显然,电影中的父亲太过平淡,尤其是在小女儿艾玛扮演者麦肯娜演技炸裂的对比一下。
我一直认为一部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他是否直击观众的内心,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最直接的办法和判断文学作品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你看完这部作品之后,你觉得你在深思一些东西。
在看完就不作品之后,突然会发现自己原来想的就是这个,我也有这个想法。
《坏种》就完美复合我心中的评判规则。
从圣贤争执不已的性恶论开始,谁不是心中深藏着一个小恶魔,或许是在梦中肆意破坏着梦中的一切,或许是在平淡不已的生活中突然冒出世界毁灭的念头,《坏种》里的小姑娘就像在梦中肆意破坏,随意宣泄负能量的自己一样,人的劣根性无法避免,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局面的时候,艾玛在遇到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题(对于年幼的艾玛来说,喜欢同学的手表自己却没有,原本唾手可得的奖牌失之交臂,错到了不如自己的同学身上。
这些对于小小的艾玛来说,的确算是不可逾越的人生难题。
)俺妈的解决办法是,既然自己没有手表,那就想办法把别人的手表变成自己的,原本属于自己的奖牌到了同学的手里,那就不顾一切的拿回来。
这种手段对于我们已经长大了理性的成年人来说,是违背理发的,是违背法律的。
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事情。
是这种解决念头在自己的事情发生一瞬间划过却死死的摁住这种念头。
在内心的小人冷静占据伤风之前的某一瞬间,谁又能说自己没有一瞬间想要崩溃的想,去他妈的,一起毁灭吧!
其实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是一个恐怖片,但当我看第二遍第三遍,尤其是为了写影评,主动去回忆剧情的时候,对着百科上麦肯纳 格瑞斯那张笑的宛如是天使的脸,我觉得我今晚要做噩梦了……
杀害麦洛,尸检可以判断出是从悬崖上海的还是在岸边坠海的,也可从悬崖周边寻找脚印来找到线索。
杀黑人女教师,搬蜂窝的时候蜜蜂就会炸窝了,就算放车上了,车一晃也早炸窝了,而且要让老师因为赶蜜蜂出车祸,还要致命,就需要太多运气了。
杀保姆,已经被发现是纵火了,离罪行暴露也不远了,调查纵火不会因为她是小孩而忽视她,反而由于小孩玩火引发的火灾太多,她会被“重点照顾”,杀保姆能成功是因为片中给保姆突然降智了,本还以为保姆和女主之间有一场恶斗,结果就这么烧死了。
为何她犯罪手法并不高明却总能成功杀人而且又能逃脱法律制裁?就当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我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所以即使片中没有交代太多女主之前的经历就这么直接黑化,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突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1397/ 这是女主看的书《The Outsiders》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42671/ 中文版叫《追逐金色的少年》镜头给了这本书特写,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从前有个女孩叫艾玛,8岁,头脑聪明,做事专注,成绩全优,喜欢热巧克力,从不惹麻烦,除了推同学坠崖,害老师车祸,烧死保姆,手刃亲爸。
当然是因为她爸老觉得她不对劲儿。
班上一同学坠崖,艾玛非但没表现出悲伤,还在隔天早晨大口嚼着麦片,说“希望今天不会下雨”。
老师发生车祸,她居然假装伤心,说“我深感遗憾”,之后开心地和她爸赛跑,讨论纸杯蛋糕。
没有任何生理痛点,委实太诡异了些。
弄死亲爸以后竟还能面无表情地问姑姑,“我回家能吃冰淇淋吗?
”姑姑以为她少不懂事,与之相拥安慰,她却将下巴搁在对方肩上,露出一个笑来。
©️[坏种](2018),小女主艾玛伏在姑姑肩上,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很诡秘的笑电影叫[坏种],翻拍自1956年的老版,英文名是“The Bad Seed”,取自《马太福音》——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
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
好种,就是天国之子。
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老版女主帕蒂·麦克马科也出现在了新版中,演一个精神科医生,俩人聊了半天出来,这医生说,“实际上,和她聊天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
”
©️在[坏种](2018)里,老版的女主帕蒂·麦克马科客串了一个医生,说出了两句类似彩蛋的台词她当然会想起小时候,她根本就是这样长大的。
老版[坏种]里,她演一个叫罗达的女孩,人前讲文明、懂礼貌,聪明又乖巧,人后把同学推进湖里,把房东推下楼梯,还活活烧死了家里的清理工。
清理工惨叫的时候,她居然在弹钢琴。
©️[坏种](1956),帕蒂·麦克马科饰演的小女孩罗达,一边捶沙发一边咆哮“所以我又打了他”,说出了自己推同学到湖里的真相也因为此,老版[坏种]成了所有恶童片的鼻祖,还在第29届奥斯卡拿了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最佳摄影三项提名。
自它之后,无数恶童片如雨后春笋般汹涌冒出,且有了一条专门的名词解释——CreepyKidsFilm,用以描述那些将儿童作为恐惧源头的恐怖电影。
这些儿童无论是恶魔之子,还是后天附身,抑或遗传基因,都有着超出一般现实的能力。
就说老版[坏种],小女孩罗达之所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是因为她有个犯下多起血案的亲姥姥。
7岁拿砒霜当白糖害死亲弟,同年又将妹妹推进井底,11岁就用打谷机解决了亲爹,长大后更是将家族里的旁系亲戚一一杀死,好继承全部家产。
原著作者叫威廉·马奇,他在1954年出版了这本小说,封面是个扎麻花辫、穿娃娃衫的少女,满面愁容。
在描绘罗达的姥姥贝西时,他这样写道——贝西的心脏简直是个小冰箱,脊梁骨乃是钢筋,大脑的精确和冷漠唯有键控计算机才能与之匹敌。
她如饥似渴地研究他们,在谋财害命的游戏中展露出精明、算计和冷酷的天分。
©️电影[坏种]的原著《The Bad Seed》于1954年4月8日在美国出版,共247页,图为初版封面如果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坏种]开了“萝莉杀人”的先河,那么1960年的[魔童村]就正式让“恶童”成为了无数惊悚片和恐怖片所探寻的主题。
与[坏种]不同,[魔童村]泛着一股灵异气息。
说有这么一处村庄,村民仅两千。
某天上午十点,这两千人突然集体陷入昏迷,醒来时,发现村子里的妇女都不约而同怀了身孕,包括chu女。
天长日久,肚子渐大,妇女们在同一天产下了孩子,谁知这些小孩长大后,竟都变成了拥有一头白发和超自然杀伤力量的恶魔之子,妄想侵占世界。
©️[魔童村]里的孩童生长速度奇快,幼年时便能以心灵感应传递信息,成熟期则能通过意念操控他人,致使村民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罗斯玛丽的婴儿]则是被魔鬼撒旦附了身。
他,或许我应该用“它”,虽没怎么在片中露面,但通过罗斯玛丽望向婴儿车的眼神和短暂的闪现,我们看到,它一双眼红得像血,生下来便没有瞳孔。
这时,罗斯玛丽才知,原来邻居和丈夫都是崇拜撒旦的邪教成员,而孩子是撒旦强jian她所致。
映后第二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买下贝弗利山庄的豪宅为妻子养胎。
不曾想一夜间豪宅变凶宅,怀孕8个月的妻子身中16刀,遭某邪教成员残忍剖腹杀害,后吊在起居室内,成波兰斯基终生梦魇。
©️上图是[罗斯玛丽的婴儿],下图为现场警察将波兰斯基妻子的尸体抬出豪宅。
当时,波兰斯基远在欧洲拍摄,躲过一劫。
有媒体称,[罗斯玛丽的婴儿]中笃信天主教的女主最终生下撒旦的儿子,是对上帝的公然冒犯,它启发了邪教领袖查尔斯·曼,间接造成了血案但因其没怎么在片中露面,使“恶童”虽可供人遐想,却失去了结结实实将恐惧传递给观众的力量。
好在,1973年的[驱魔人]和1976年的[凶兆]将“魔鬼附身”做实,可共同视作此类设定的升级版。
[驱魔人]中,少女身染恶灵,满口污言秽语,时而如蜘蛛爬行,时而将头颅旋转180度,手中还握着锐器,一下下毫不留情扎向自己,口里念叨着“fuck me jesus”,叫人喉咙缩紧,汗毛直立。
©️[驱魔人]的诞生使得一系列“恶魔附身儿童”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影片还拿了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音效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也是影史第一部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恐怖片。
据说,此片拍摄期间,有9名剧组人员先后死亡。
上映当日,亦有2名演员去世[凶兆]可看作是“罗斯玛丽的婴儿成长记”。
男童骨子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撒旦血脉,深谙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这一套,让养母和保姆为自己争风吃醋,前者几乎疯魔,后者为他殉情。
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养父大感疑惑,犹豫之下去求神父,神父说,“你的孩子,他母亲是兽,他是恶魔转生的。
”养父恍然大悟,却最终难逃一死。
结尾,不明真相的美国总统决定收养男童。
在影片最后的镜头里,男童回头,露出一丝诡异的笑。
©️[凶兆]最后一个镜头,男童露出诡异微笑,预示总统夫妇大难临头,邪恶最终战胜了正义像极了[坏种]新老两版中,女孩伏在亲人肩头嘴角上扬的那一幕。
也许真的是万变不离其宗,1979年的[灵婴],又回到了[坏种]中遗传基因的设定。
说是遗传基因也不准确。
王尔德说过,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显然不会做后两者,他镜头下的恶童其实是大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和症结突变而成,相当于肿瘤。
主角是个精神分析专家,他引导病人找到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而恶童就是这种痛苦的物化形象。
没有视网膜,没有肚脐,兔唇,舌头因为过厚而无法说话,只能发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怪音。
©️[灵婴],由人类的负面情绪突变而成的怪胎们一年后永垂影史的[闪灵]却恰恰相反。
死在走廊里的双胞胎女孩固然可怕,但作为主角的男童却极为善良和真诚,他拥有一种叫“闪灵”的遥感能力,可以预见未来即将要发生的事。
比如电梯门后汹涌扑来的血潮,比如要对父亲产生警惕,甚至意识到母亲会有危险,所以在父亲抡起斧头砍门那个经典镜头出现时,男童几乎是下意识操纵母亲完成了拿棒球棍击昏父亲的动作。
©️[闪灵],男童丹尼在与自己的闪灵“托尼”对话如同1999年的[第六感],奥蒙斯扮演的男童可以看见死人,并与之进行沟通。
但他并没有因此作恶,而是和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亡灵成了忘年之交,还充当信使,把死去的外婆留下的话转达给母亲,解开了母亲的心结。
©️[第六感],男童对亡灵说,我能看见死人,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到处走动,他们不知道自己死了可[闪灵]和[第六感]到底是恶童片里的特例,像这样的孩童在恐怖题材的剧本中少之又少,多数都是如[坏种]一般——天使面孔,却头顶恶魔犄角。
既能单薄到惹人怜爱,又能在一瞬间妩媚起来,甚至成熟到足够厌世,非得从娘胎里就以恶血喂养,才长得出这一身子随时准备杀戮的反骨头。
比如1984年的[镰刀梦魇]和[凶火]。
前者有个魔鬼化身的孩子王,带当地的孩子杀光了大人,建立社会,创造邪教。
后者则是个可以靠意念点燃任何东西的女童,凶狠之态堪比魔女嘉莉。
©️上图是[镰刀梦魇],下图是[凶火]千禧年以后,恶童片一分为二。
一派延续之前的神秘主义作风,要么与某种科幻挂钩,将恶童之恶归咎于魔鬼附身或超自然力量,如[咒怨]、[捉迷藏]、[寂静岭]、[小丑回魂]。
一派则追随1956年的[坏种],势如破竹,认定了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都是恶童父母或者恶童本身,如[水果硬糖]、[斯托克]、[寄宿学校]和[伊甸湖]。
特别是[伊甸湖]。
一群胡作非为的坏小孩,对男女主实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惨绝人寰到让人恨不能钻进银幕将他们一个个抽筋扒皮、生吞活煮。
也是从这里,恶童题材彻底立足于现实主义,因为太过现实,反而比魔鬼附身更加恐怖。
他们作恶,仅仅因为他们想。
最可气的是女主好容易逃脱,却撞见这帮恶童的父母,父母们将她拖进厕所,打算杀了替自己的孩子报仇,口中愤愤:“只是孩子,他们只是孩子!
”
©️[伊甸湖],女主撞进坏小孩的家里,被父母从背后扼住喉咙不,杂种的爹妈也是杂种,恶童的父母都是恶人。
否则不可能的,孩子不可能生下来就是臭傻逼的。
就算有可能——湖南12岁少年出于报复将尖刀tong进母亲身体;广西13岁少女嫉恨同学漂亮将其杀害zhi解;自贡13岁少女将邻居家的3岁女童扔进粪池致其窒息;重庆10岁女童摔打1岁男童后又将其抱至阳台扔下。
“只是孩子,他们只是孩子!
”全然忘了,孩子也是人。
是人,就会作恶,就会有恨。
这样想来,恶童题材之所以能成为恐怖片的金字招牌,且经久不衰,除了本该作为祖国花朵的小孩竟是惨无人道的杀人魔,这巨大的审美落差所带来的惊人刺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它扒开了你我都心知肚明但不敢宣之于口的事实,那就是无论年龄大小,人性就是人性。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某些罪恶的种子是出生前就被植下并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他天生的犯罪欲望,这就像那些天生失明的孩子,只不过一种是看不见善良,另一种是看不见世界。
影片整体感很强。
整部电影仅仅是在一座房子里拍摄的。
就连背景都是统一的,但是不显单调不显毛躁!
我阅读了威廉·马奇先生的原著小说。
黑暗、独特、骇人听闻,威廉·马奇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小说,是无可争辩、技法上炉火纯青的悬疑故事。
这部小说注定要引发强烈反响,要引起激烈辩论,注定不会轻易受到遗忘。
☆☆☆☆☆
麦肯娜真的太厉害了,这部影片所有合理性的基石都压在她一个人的演绎上,如果她演不出来,这个片子的逻辑性就成立不了。
我之前看小麦的《天才少女》也很喜欢,真的很感慨是多强的天赋才能让她在这样小的年纪演天才和反社会人格都得心应手。
真的是就应该让天才来演天才(好的坏的都算),这样观众们才不会出戏还看得爽。
虽然小麦好像现在也没满18,但是我觉得坏种和天才少女应该就是她的演技能够给人带来震撼最大的时候,不是演技退步或者伤仲永,而是她的儿童时期天赋和形象都太过于惊艳了,以至于自己都很难超越。
说回故事,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的节奏有点快,或者是很多地方描述的不是很清楚。
虽然经过了四个杀人案,但是感觉情绪没有堆上去,特别是父亲的演绎感觉不同时间点区别不是很明显。
而且我觉得观众的视角有一点模糊,我看的时候感觉在父亲和女儿的身份上来回跳跃。
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感觉都没有处理得很好,两边都没办法共情。
这可能也是情绪建立困难的原因之一吧。
这个片子不长,所以这么多的案子还是让人有一点点走马观花的意思。
因为着重要强调主角的塑造,所以削弱了剧情的细节补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整部影片女主角都像是有着另一种质感,这种质感被适宜地放大凸显出来,格外地迷人。
最后的结尾也算是合情合理,具有亮点。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主演特别加分。
首先,我们要确定小女主严重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的同理心,是否能够重新生长出来。
很多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白纸,然而刨除父母、学校与社会影响外,决定一个人还有自身因素,基因与基因表达。
而基因能决定的东西太多了,周所周知,一个普通孩子永远无法培养成爱因斯坦,任何人任何教育方法也不行。
同样,性格因素也影响巨大。
甚至还存在战士基因(犯罪基因)一类的东西,包括同性恋,恋童障碍,都是天生的。
生而如此,无法通过教育改变的基因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顽固呢?
可以参考最典型同性恋。
在宗教的阴影下,无数这样的人,个体与集体,几百年来与父母与教育与全体社会抗争。
或者没有感情痛苦的度过一生,或者隐蔽而提心吊胆发展恋情。
事实就是,无法教育真正的同性恋爱上异性,如果无法理解,可以想象一个标准异性恋,被父母,被社会要求他或她爱上或至少和一个同性结婚并长久生活。
现在,很多人应该能够理解那种荒谬。
同理,无法、至少是很难教育完全没有同理心的孩子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
当然,只要有一点同理心,还是能借此扩展,变成有丰富感受力的正常人。
而女主这种,对动物对人,对任何人,连养育她多年父亲的死亡都丝毫感受不到不对劲的状况,就只能当作精神疾病对待了。
那么,如果带入父亲,到底该怎么教育女主呢?
首先要确定的,本片中女主其实不可能逃脱,蜂巢遗留痕迹,保姆死亡时男主的不在场证明,男主与姑姑的通话,男主的遗言,男主体内药物残留,之前死亡的保姆,太多线索,任何一条都追查下去都能发现真相。
但是,小于12岁的女主,在法律上不具备刑责能力,连部分刑责能力也没有,此时小女主杀人则是监护人问题。
具体这方面美国法律不太了解,但基本原理一样。
当然,确诊精神疾病,监护人也没责任,所有死的都白死。
所以熊孩子们才如此作死。
像小女主这样的年龄,其实还没达到意识到自己作死的程度,所以没病就是监护人有病有责了。
女主这样的天才,教育的方式首先要进入对方的逻辑。
要坦诚,理性,客观,当作成年人对待,不能撒谎。
犯错会受惩罚,来自社会的法律的无法躲避的惩罚。
因为即便没有同理心,也能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为了避免自身的痛苦而不去伤害别人。
目的是打破小女主所坚持的逻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一,正常(普通)人,在看到或听到他人遭到伤害的时候会感到不适,这种不适随着关系亲密程度而递增。
你是不同的,你没有任何不适,虽然你尝试伪装。
第二,没错,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理论上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表面看起来为他人难过毫无道理,但人类能感受他人伤害而不适,实质上是一种学习,避免自我遭到类似伤害的过程。
第三,缺乏同理心到底是不是问题。
在大众看来,未伤害到别人不是,伤害到别人是问题,杀死他人是严重问题,杀死多人是恶魔。
在精神医生看来是病。
以自然选择的角度看待本质,具有同理心是遗传优势,同时符合群体选择理论与个体选择理论,缺乏同理心可以算作人类基因不断变异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试探,看看外界是否需要一个“冷酷的心”才能生存并遗传基因,类似地中海式贫血对抗疟疾。
在某些特别自然坏境或社会环境下,没有同理心反而会变成遗传优势。
第四,如蜜蜂一样反击确实有逻辑,有合理性,但动物世界没有法律,人类世界有,人类世界的逻辑与动物世界不同。
现代法律的法理基础就是权利与义务,只要还在社会中生存,无论什么国家,都无法逃脱。
第五,人类世界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何种伤害受到何种惩罚,何种反击不需要被惩罚。
第六,完美的杀人方式确实有非常大的几率逃脱惩罚,但第二次第三次杀人会立刻引来严重关注,那时候需要对抗的就是同样天才的高水平刑侦人员。
即便能逃脱一次两次,也无法全部逃脱。
而随着技术进步,严重暴力犯罪的风险会大到任何人都无法承受。
第七,年龄优势,法律上不用负责,但不代表道德上不需要,没有良心谴责,不代表别人不对你制造生活障碍。
法律上不负责,却会重点关注,有机会就反噬,比如辛普森杀妻。
第八,无论想要达到任何目标,都有多种方式。
纵观历史,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然最方便最有效。
然而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头痛医脸,面子上好看,头痛医嘴,叫不出来就当没病。
这一切,都会有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带来毁灭。
习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自我调整能力会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会严重下降。
第九,同样是获奖,看看提名奥斯卡影后获奖失败后是怎么保持风度的,那些女人比你更邪恶……第十,进军好莱坞吧,亲爱的。
(已经在了)经过以上教育,只要小女主还有正常智商,就会明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就会明白女权拉皮条不是骚操作而是正常操作,就会明白虚伪的伟大意义。
而当她明白此点后,如此天才的小女主,哪怕内在没有道德也会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成功甚至伟大的人,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是这是个邪童,是个怪物,父亲太仁慈,太可怜,这就是相信熊孩子的下场等等。
但我觉得任何人不是生来就会杀人,没有共情心的,导演在影片中埋藏许多细节。
影片一开始观众都能看出女主是有问题的,比如在水池中淹死的猫,一般小孩看到一定会尖叫,悲伤。
女主却平静的说外面有个死猫。
父亲看到这一幕丝毫没有一点质疑,还有女主明明一个朋友都没有,大家在玩的时候她从不合群,老师没有告诉过家长这一点,只看到了女主的聪明,冷漠,从没有想过解决不合群这个问题。
全片中出现了太多女主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连不熟悉的保姆都能看出来,而相处了好多年的父亲却迟迟没有注意。
从而可以看出父亲从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女儿,就算最后知道了真相,却因为恐惧和以爱为名要杀女主以外,从没有反思过为什么女主会变成这样,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等等。
所以比起说导演要表达的是反社会人格恐怖女童,不如说导演想表达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和大人自以为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是否有用。
有时候大人总是把一切都怪在了熊孩子的身上,殊不知,孩子有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倒影。
给小碧池配了一个大碧池,这是不错的亮点。
给萝莉这个角色丰满了不少羽翼。
增添几分无奈、来自高智商的无语,还有重复最多的台词:你好恶!!
😂感觉就像在说恶魔也会有无语的时候。
但小萝莉有点坏得太明显了。
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诡计多端。
看起来很像是小朋友为了引起关注,以及“天蝎座”的装b手法(自嘲),还有为了装高智商而注意展现出的人格。
比如冷漠(懂事)、乖巧、美丽、跟他人与众不同等等。
这是其一,很难不让人惹起怀疑,心机方面略显不足;其二,这种人格在现实中反而会相当受欢迎,而且是社会所期望的模样。
虽然说虚伪等等,但是貌似生活中流行这种性格。
倒是老外说的正常型人格(电影中所说的),似乎在中国更少见。
也许是我交际圈不够广泛吧。
我估计哪都很少见。
每个人心里都有点黑暗的地方,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比如好莱坞娈童。
我身边充满冷漠的人…感觉大家都在拼命装成这种人但小萝莉终究只是小萝莉目测应该有吸血鬼日记妮娜的演技(差不多…吧?
)不过还是保姆演得好一点。
虽然保姆这角色可惜只是一个炮灰,帮衬。
后面的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部电影看不下去,水平的确不怎么在线。
为什么同样是坏小孩,“隐秘的角落”的评价更好呢?
抛开隐秘涉及了多个社会问题外,朱朝阳本身的“人格魅力”要大于艾玛。
朱朝阳之所以为坏小孩,基因与后天环境所致的比例大概是2:8,很明显后天他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在校受到霸凌、目睹犯罪事实以及接触不良少年都一步步将他推向了深渊。
而艾玛正好相反,她显然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后天又因为母爱缺失、恋父情结,加重了“她的病情”。
因此,朱朝阳就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孩,当他犯罪的时候人们会感到震惊、惊恐、不可思议,一想到身边的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孩子有可能是个小恶魔就背后一身冷汗;而艾玛这样的孩子毕竟只在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里见过,想要亲眼见到一个还真不容易,自然也就没那么能引起共情了。
剧情一般,小女主的阴郁气质很特别,尤其是她将男同学推下悬崖后,不明真相的父亲和姑姑担心她会受到影响,而她却躲在暗处窥视那幕,令人印象深刻。看到有些评论竟然还为这个小恶魔的行为进行辩护,简直三观尽毁,就凭她对生命的漠视、甚至连父亲都不放过就是个坏种!人如果不能控制欲望,那和野兽有什么区别?影片中还有个隐藏的小彩蛋,就是大卫带着艾玛去见的心理医生,是1956年原版《坏种》里的小恶魔,这个联动再加上心理医师对大卫说的那句“我和她说,她让我想起了我的小时候”,这就很有内涵了。
猎奇恐怖片拍摄手法 父亲发现真相之后毫无反应 背景放出欢快的音乐 这段很奇怪 父亲选择自己承担来救女儿也需要提前跟女儿交代吧 哪有给人喝安眠药的做法 这个不怪女儿反杀亲爹了 自己的爹对女儿认知几乎没有 这种冷漠所以女儿也学成了个杀人犯 从邪恶爽片视角来看杀亲爹的小女孩是一种极端的邪恶 这种反社会人格是蛮有意思的话题 也许太独立太理性就会感觉不到痛感 也就失去同理心 别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都感受不到 对于死亡的认知方式是建立在防御视角上解决自己麻烦的态度 影片表现的方式比较通俗
小朋友演技可以拿奥斯卡了要是能苟到后期智商也发展成熟了可了不得
神奇少女的神奇完全是路人的衬托。
小女孩的恶意让人心头一凉。看评论说旧版《坏种》更好看,哪天找来看看。
小女孩不可限量。
好莱坞快不行了
4.5/10。麦麦在《天才少女》里还算有灵气,这部就太刻意了,深怕别人看不出片名叫坏种~
纯暗黑电影,小女孩真是从头坏到尾连原因都没有……现在的小孩电影越来越可怕了……
可怕又可爱。
大众看到的从来都不是真相。刺点是萝莉的反社会,奖牌是这片的麦格芬。坠崖,蜂巢,纵火,楼梯,煤气,打偏。
父爱如山!
天生坏种,超雄体。第一任保姆推下楼梯。夺奖牌小男同学推下山崖。泳池死猫。故意撞倒女同学偷手表。蜂窝塞车,老师车祸而死。工棚火烧新保姆。煤气泄露杀父亲。热巧克力调换,床头枪击父亲射偏了。报警,借他人手杀了父亲。结尾那个拥抱姑姑阴笑的表情,明明长的又可爱又乖巧,不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沉着聪慧,用在了害人上,让人喜欢不起来。像黄蜂一样,受到威胁才会攻击。
不寒而栗!小女孩真的是集可爱和邪恶于一身。。
这电影告诉我们演技差的演员是做不了好导演的。
演技派萝莉 戏里戏外都是
腹黑loli
胜在短吧
???无论是故事还是表演都太小儿科了吧你们都快去看《孤儿怨》好吗!不过小演员Mckenna Grace的气质还不错,就是今年演《鬼入侵》童年时期的Theo那个。另外老版《坏种》的女儿也来客串并且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做过同样的事”......也算是个彩蛋了。
萝莉演技牛逼,长大了了不得。而且很piu亮,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