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Don' t Expect Praises,ホメられないかも

主演:李书晨,王琛,卫永邵,毕东林,马有贯,赵俊艾,彭科浩,任粉环,潘学博,张语嫣,张银花,陈秀梅,王文明,杨栋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韩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年份:2012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热门推荐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2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3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4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5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6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3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4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5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6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7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8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9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20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情介绍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山西某地。城里孩子杨晋(李书晨 饰)小学毕业了,他天资聪颖,能清楚地背诵全省地名,自感已经长大,为庆祝自己的这一发现,他写信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奶奶家,真实的情况是他跑到了山里好朋友王小波(王琛 饰)家。王小波学习成绩平平,平日里调皮捣蛋,他即能炸黄河里的鱼,又能捉山里的螃蟹,是小伙伴中的“混世魔王”。杨晋的奶奶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她爱孙子胜过爱孙女,而常受爸爸批评的小波并没觉得自己做错什么,在俩孩子眼中,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只有他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世界。两个城乡不同环境长大的孩子,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夏天里,度过了一段无法无天的美好时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科学怪狗神探伽利略XX内海薰最后的案件愚弄生命清单一杆青空笔仙撞碟仙斗鸡侠甜心老爸异世界的圣机师物语心跳警之光第一季东京放置食堂水上飞行女学。~圣女斯克威尔学院~我们的世界Devidol!爱闪亮异能男友失爱招领营救徐九我的老大是卧底成为莱德伍德通往大河之路闹鬼旅馆阿里巴巴三根金发未成年滚蛋吧!肿瘤君假面女王狼牙棒天降横财心惊惊日不落酒店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长篇影评

 1 ) 因为你是你,我才喜欢你啊

换做以前,估计我是是不会愿意看这样的电影的,看得电影少,很多还是商业属性非常强的电影,华丽的道具,面容姣好的演员,各种浮夸绚烂的情节设置,鲜花浪漫,失忆车祸各种狗血剧情······着大概就是当时我看得最多的电影吧。

所以这样的电影,我当时感觉都不是电影。

可是以后慢慢看得多了,也开始愿意去耐心得去体会这样小众又真实的电影带来的感动······感觉很微妙。

我 觉得我记忆力跟这个最相近的就是岁月神偷了,不过岁月神偷还是没有这个那么真实自然。

说实话,其实片子的演员,感觉大家估计大部分就是当地的村民,因为表演都有点生硬。

最好的就是王小波了,真的很鬼马,很可爱······杨晋也确实能给人那种读书好,内向,但是还是好玩的感觉。

他陪小波去家里,去奶奶家,去舅舅家,都没有主动叫过人,也几乎不怎么释放孩子的玩性,但是去姐姐家就不一样的,还是个小孩子,碰到同辈的人,才敢放得开。

我其实一直都不懂为什么给电影叫这个名字,也不懂这部电影一开始要展示的是什么,不过两个小朋友一起玩闹的场景,让我也会为了一把自己的童年,去外婆老家抓鸡,跟哥哥们爬山去抓虫子,最泥堆里打仗······故事中穿插着的小动画也是很暖,是孩子加了幻想创造出来的事实,显得更加有趣。

就这样慢慢吞吞的把片子播完,我到最后上片尾的人名了,我才不可思议的意识到原来结束了。

刚看完还是一头雾水,到最后动画片的小人变成大人,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讲友谊的片子。

仔细回味才想起来,原来他们是两个毕业的朋友,显然以小波的成绩是可能没办法再和杨晋做同学了。

所以片头才有小波一直跟杨晋讲的那些故事,吸引杨晋放假和他回家,而且还在很多次杨晋提出要回家的时候故意拖延,用连哄带骗的方式把杨晋留在家里。

毕竟这是两个好朋友最后的相处时光。

虽然杨晋没有体验小波跟自己介绍的那些神奇的场景,也在好多次可以回家的机会,但是他最后都选择留下来陪小波。

彼此分享自己的心事,互相坦诚秘密。

杨晋告诉小波名字的秘密,小波也告诉杨晋他姐姐的秘密。

这个夏天,他们对即将的分别都没有言语,但是就是因为心知肚明,才急切的剩下不多的光阴,来陪伴彼此,因为真的可能没机会呢再见。

杨晋聪慧,知识渊博,成绩优异,大家赞美她的估计大部分还是和他成绩有关,可是小波喜欢他的并不是因为成绩。

就如杨晋喜欢小波跟成绩无关,他甚至可以拒绝班主任的提议。

姐姐说出了两个人心里的想法,那证明你俩好呗,两人脸上都有羞涩但是开心的笑容。

他们对彼此的喜欢跟谁聪明谁不聪明无关。

童年的友谊没有杂质,他不会因为你有钱,有个当官的爹就和你做朋友,他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你才是你。

因为是你,我愿意瞒着爸妈来到一个我不自在又陌生的地方,陪你走亲戚,陪你敲鱼。

因为是你,我才需要使出浑身解数留下你,逗你开心,哪怕假装发脾气让我爸揍我,这样就要不到一块钱,你就能在陪我一天。

因为我真的喜欢你啊,我即将分别的朋友。

片尾,杨晋站起来和小波道别,他们大声说着再见,是啊,就像平常上学一样,我们一定可以再见。

突然想到一个梗,片尾小波被一辆车接走了,我一开始还以为小波给坏人拐跑了,知道后来才知道那应该是杨晋的外婆。

外婆在杨晋的描述中感觉特别聪明,估计又想了什么法子让舅舅带她出来找杨晋。

最后他们要去的就是小波的村子。

大概外婆也知道了他们的优异,所以猜杨晋来小波家了。

杨晋说他会在外婆家呆20天,外婆接到了小波,我想他们见面的日子很快就来了。

杨晋,小波,谢谢你们给我的小感动。

 2 )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

现在的我说成长和告别童年显得很不合时宜,我已经太老太疲惫。

但我还是会为这部片子打动,片中小波一次一次地挽留小伙伴杨晋留下,让我想起小时我用各种小玩意央求表哥表姐陪我玩。

电影中他们两个玩水捉鱼在山路上一遍遍地走着拜访奶奶舅舅姐姐,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去河里泅水而不被父母发现。

童年的某个时刻成为此后人生中的一个锚点,也是刻舟求剑的划痕,前者是打开回忆的起点,后者也是无法找寻的无奈。

(人生真的是一场体验吧!

到底能留下什么抓住什么呢🤔……唉

 3 ) 重温童年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拍的挺真实,虽然有时候听不懂方言,就像让我来回忆我的童年,你也听不懂一样。

片子节奏不快,却没有拖沓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在过一个暑假,只是我在用看电影的时间,过暑假的一些片段。

童年真的挺好,还很单纯,就算有各种冲突,也就那么一下子就能够过得去。

随时随地都可以放空自己,边走边踢路上的石子,蹲在伞下看雨。

边看边想起更多的自己的童年假期。

噢,对了,他们上的是五年制小学,怪不得开始撕书,还一直说五年级毕业了呢。

可惜我的童年,都没有撕过书,后来也就一直没有过。

不过,童年假期的其他生活,还真是同片子里差不多呢,让我重温了一下自己的童年,感谢。

 4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一部看不到太多企图心的电影,影片以非常平实朴素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一段童年的小故事,鉴于影片主角和导演名音相近,大概可以推测这是一部作者本人的自传类电影,影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似乎是两人在对方身上的投射,或许都是来源于导演本身。

这部有着奇怪片名的童趣影片,躲避开了浮躁而又苦大仇深的纷纷杂杂,以贴近生活、贴近人物内心的真实态度,完成了一次质朴、纯真的叙事。

小成本的电影难以避免制作上的粗糙,这种粗糙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影片思想主体的完整性,《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粗糙的,但是主体上的完整性保持得较为优良,两娃和片中所有演员的演技可以忽略不计,影片节奏、摄影也粗粝的惊人,但除了影片本身贴近真实生活的“纪实美感”之外,影片中大量穿插的动画片段,挽救了这部童趣片在想象力上的视觉延伸,它不仅仅增强了影片叙事上的轻松、诙谐,也非常契合影片本身的童趣味道,孩子的纯真和天马行空的跳跃想象力得到了影像上比较自由的释放空间。

而影片对白使用的地方方言也给影片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性,在国内很多方言电影中,地方性的语言运用,带来的似乎不是隔阂,而是一种袒露的自然与真实,因为你不会向外人说自己的母语。

影片伪纪实的风格加上大多数人年幼时熟悉的许多段落、对白,应该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的共鸣和认同感,一个好孩子、一个野孩子的搭配,似乎总是可以产生点有趣的碰撞。

影片要是全部以真人的形式出现,那么很多儿童跳跃的思维和想象便得不到镜头上的延伸展现,而要是以全部动画的出现,恐怕便会丧失很多的真实感和纯真感,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以真人、动画2比1的比例搭配,算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影片的预算和叙事空间,而那几十分钟的动画算是一种画龙点睛,这种形式对于资金捉襟见肘的作者电影来说,或许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

但是影片镜头上的粗糙以及叙事上的松散也有点惨不忍睹,因为节奏、演技和摄影的问题,在观影的时候,我很多时间经常开小差产生错觉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说到纪实,影片中对现实、乡土的映射也有一些,大坝建设、煤矿挖采、地方上的妯娌亲疏、计划生育、方言语境下乡土归属感,这些都丰富的东西是对该地区人文乡土一种不错的影像记录,但是从电影的角度上来说,似乎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叙事力量,只是停留在捎带说了一下的地步,真是要平实朴素到底了。

如今的国产独立制作似乎在国外找到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此片参加了不少国际的影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许能弥补一下此片经济上的压力。

鉴于国内的童趣电影比较少,而这种商业色彩几乎没有的童趣片更是无迹可寻,《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以这种洒脱的姿态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反过来说也让人惋惜,不过就宛如这个奇怪的片名,或许这也不算是是坏事,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大抵也看不到这部片子,再多夸奖再多质疑似乎对这部片子也并无甚影响了。

  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童年,我们都能从《有人赞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片中俩孩子投射出的倒影,是无数人最真实的童年。

但是如今利益所主导的时代,童真童趣是可以明码实价贩卖的,大家显然更愿意花时间去意淫星二代农家乐的故事。

第四国际网站上一篇2013年全球电影的综述文章,其中写道:今年的商业电影显示出,娱乐企业的文化产品对百分之九十五世界人口的生活情况几乎没有兴趣。

(贾樟柯微博)  还是寡淡、平实一点的电影回味起来更有余味。

 5 )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小伙伴

很难用国内现下的语境来定义这部电影,它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故事,却亲切地让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不断翻飞过脑海的童年往事。

充满新意的乡土题材,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情感真挚的镜头语言,让这两个一起玩过的小伙伴,穿过重重岁月走到观众面前,鲜活呈现他们脸上的动人光彩,掀起每个人心中都无比美好的童年记忆。

基调明朗 幽默好玩的返乡之旅在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小路上,走着一个会背地名会背课文的好学生,一个调皮捣蛋爱骗人的坏学生。

杨晋和王小波是在县城里一起上学的两个小孩儿,是班里“一对一帮扶”的好学生和差学生。

小学毕业后,王小波要从县城姑姑家回到乡村老家,杨晋给爸爸妈妈留下信说要去山村里奶奶家,却跟着王小波跑到他家里一起玩。

满脑子都是炸鱼、游泳、清水河的杨晋,却遭遇了一点都不好玩的事情。

他手里抱着圆白菜,跟着王小波去奶奶家,去舅舅家,去姐姐家。

他见到了黄河,见到了窑洞,见到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引人入胜 一波三折的回家之路在发现小波家没有他说的好玩后,杨晋决定明天早上就去奶奶家。

他让小波给他要一块钱,他就能自己坐车去奶奶家,可兜里装着一块钱的小波,却想尽办法要不成这一块钱。

当杨晋打着大大的黑雨伞,蹲在瓢泼的大雨里,一直在说“要一块钱”的事情时,小波只好从他身边走开。

故事从这里开始渐生波澜,先是矿上打工的邻家哥哥,能顺路把他送回奶奶家;接着是渡口的三轮车司机,能免费把他拉到镇上;最后是奶奶带着大黑猫找过来,让他赶紧回家。

从不想回家,到一心想回家,到回不了家,到终于可以回家了,杨晋反倒又不想回家了,想留下和小波再玩几天。

谁的童年里,没有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死循环,没有过就想这样一起玩的小伙伴呢?

穿插动画 彰显童年怀旧味道电影开头简单的人物出场介绍后,就是一段“炸鱼”的动画,生动还原了小波口中的讲述。

怀旧风格的动画制作,与电影剧情交替穿插,很好地融合了这部电影的乡土气息,带出更多的童年怀旧味道。

炸鱼、大黑猫、小花狗等动画段落的设置,让现实部分的表演更加生动,甚至赋予现实表演更多意味。

在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杨晋跟奶奶说担心小波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候动画中的吉普车开出来,载着小波和一头爱吃苹果的大肥猪,让人不得不会心一笑。

在时光强有力的冲击下,童年记忆早已被我们深深藏起。

我们都知道,爱丽丝永远也不会掉进兔子洞里。

可我们却看见,爱吃苹果的大肥猪,从动画里走出来,成为小波童年最真切的记忆。

运镜娴熟 自然展现童真情怀在电影拍摄上,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自然衔接,行云流水般地铺陈开这一段童年往事。

没有采用快速组接的剪辑手法,而是依靠一个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在把握这部电影的节奏之后,自然展现出两个小孩子之间的童真情怀。

在一个移动拍摄的长镜头中,杨晋坐在三轮车上跟奶奶回家,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小波,再见”,小波在车后面边跑边喊“杨晋,再见”。

镜头跟着小波奔跑的身影不断晃动,直到小波停在原地不动,晃动的镜头才稳定下来,与小波一起“看着”杨晋坐在的三轮车开走。

主观视点的自然代入,让人深刻感受到两个小伙伴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句一句的“再见”喊进每个人的记忆深处,让我们想起那些年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再一次道别自己的童年岁月。

从电影放映后的导演见面活动中,得知这部电影由于经费问题,历时两年多的制作才完成,为这部电影找投资的监制都没拿自己的报酬。

导演对电影品质的坚持,以及“不考虑商业,只管拍好电影”的态度,让我想到侯孝贤那句“背对观众,面对自己”。

突然发现,中国不是没有好剧本,也不是没有好导演。

只是大部分时候,那些拿到投资的导演总在抱怨没有好剧本,而那些好剧本总是在等待投资的好导演手上。

蓝格子2013年10月13日 北京·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展映

 6 ) 童年与故乡

童年与故乡TT:小学六年级的那个暑假,我的一位表姐把我带回她的家乡住了一个多月。

那是个叫富竹的小村庄,有松树林,竹林,梯田和小溪流,那时还没有通电,夜里得用煤油灯照明。

表姐比我年长得多,并不是我的玩伴,我也没有在这里发现玩伴,有一次在小河边遇到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男孩,他朝我扔了个凶狠的表情,吓唬吓唬我就走了。

表姐家是个很宽敞的房子,进门是空荡荡的很高的厅,两边的厢房,一边是厨房,一边放着农具,放着刚收来的农产品,后墙向内的檐廊不放什么(有一回表舅进山见到一棵果实累累的杨梅树,他没带篮筐,把身上的背心扎成一个口袋摘了一满口袋回来,就放在檐廊下晾着,我不时去吃几颗)。

白天大人们总是干活去了,我就一个人在山间田间走走看看。

傍晚时在门槛边的石凳上乘乘凉时,有时邻居过来,问起我,表舅说:“是在县城的外甥女,放假了,来玩。

”邻居总是很吃惊:“她呆得住的啊?

”然后因为我的“呆得住”赞扬我几句。

真的是很无聊,但也真的“呆得住”——这年夏天是我最经常回想起的一个夏天,童年的许多夏天都在记忆中消失了踪影,但这个夏天却还是那么鲜明:明亮阳光下的山间小路,小路上一只可能吃了农药的死鸟,在地里劳动的姑娘们的白布帽子,煤油灯用来调光线亮度的小齿轮。

当我看《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时,一下子这个夏天就又整个地回到身边……以至于我怀疑导演杨瑾是不是也有过一段跟我相似的经历,所以才拍了这么个电影。

——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住在县城的男孩到同学乡下的老家去玩了几天的故事。

我是在“后窗放映•文艺之春”的放映活动中看到这个电影的,六一节,在一个VIP小厅,上座率挺好。

虽然是个儿童题材电影,观众中似乎只有一个小孩,每当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或对话出现时,放映厅里总响起文艺女青年们清脆悦耳的笑声。

——这个电影自然、淡定而不失幽默感,在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童年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乡时,它有一种难得的放松的心态。

我们这个时代太焦虑了,童年与故乡尤其是焦虑的重点。

孩子们,城市里的,奔波于一个培训班与另一个培训班之间,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中挣扎着找一个个落脚点,乡村里呢,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乏人监护,成长期留下了巨大的感情空洞。

而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土地,环境,文化与价值观——农业社会的“故乡”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这些是一个成年人在目睹时代的变迁中不能不得到的整体认识吧?

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是建构一种整体性以及追求深刻性的,导演杨瑾去发现的,是整体性中的缝隙,不是知识分子的思考,而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们的经验很微弱,但却更少先在的道德设定;他们的记忆很片面,但却在记忆里加入了更多的灵动想像。

他们缺乏对照的内容与能力,他们只是“领受”这一切,亲人,家,家乡,在无能为力的领受里,他们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建立起一种可信而美好的关系,像是长在石缝里的一棵小草,它特别美,特别稀罕,然而它依然是真实的。

电影讲的是小男孩,一个叫杨晋,一个叫小波,杨晋成绩很好,小波成绩很糟,但小波很会吹点小牛,他把他的老家说得特别好玩——抓螃蟹啦,炸鱼啦,于是杨晋就被忽悠了,他给家里留了个纸条说去奶奶家,其实是去了小波家。

两个孩子先坐中巴车,又坐三轮“出租”,又走了好长一段山路,终于回到了家。

爸爸妈妈和弟弟已经在吃晚饭了,爸爸急躁地说:“快进来快进来把帘子放下!

蚊子要进来了!

”好像蚊子进门这件事情比寄在县城姑姑家上学的儿子回家还要重要。

乡下孩子不是在温情泛滥的环境里长大的,父亲打儿子也是平常事,小波让杨晋多呆几天,因为“你在我爸不会打我。

”这里的生活没有想像中的好玩,抓螃触炸鱼都没有发生,他们每天领到的任务是带着圆白菜去走访亲戚,先是奶奶,然后舅舅,然后小时候被送了人的姐姐。

孩子们在山野间走着——观众发现的是:原来山西有这样的一面啊。

关于山西,首先想到的煤,如果是电影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贾樟柯,是《小武》——临汾被贾樟柯影像化了,并且成为转型期中国的代表视觉形像之一。

但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山西的运城平陆还是山清水秀的,拿把大锤子在石头上一砸,能把石头下藏着的鱼砸晕,捉回家去。

县城的孩子杨晋跟着他的朋友走,他不带判断地看到这些:煤矿里铲煤的工人,其中一个是他认识的;小波的重男轻女的奶奶,给他们买很多很多零食;小波的舅舅和舅妈在忙着种树——为了政府征地的被贴;还有小波好看的姐姐,大眼睛,黑辫子,杨晋注意到姐姐胸也很大。

在景物与人物之间,杨晋和小波的“回乡之旅”显得随波逐流,茫无目的,他们有小快乐,小争吵,但杨晋感到无聊了,想回家了,而小波拖拖拉拉地,不想让杨晋回家,不只是为了自己不挨打。

在儿童题材的电影里,好导演总能抓住一种“空茫”的感觉,世界与时间对他们来说都是无由地铺展开的,他们身不由己,无所事事,童年是“就这样过去的”。

杨瑾把这种感觉拍得颇为到位,他的着眼不在于拍“社会”,对照《小武》通过小武的爱情、友情、亲情来描述社会的结构与问题的抱负,《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中有一种与现实的游离关系。

现实问题也被描述,采煤,征地,抛弃女婴,但不是将它们作为质疑的对像,而仅仅是描述,当奶奶、舅舅这些人物出现的时候,这些问题是与个人的生活与性格,与整个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

杨晋的目光显然不会有一个批判的高度,但这是电影好的地方,它带来的是一种多义性和暧昧性,而不是试图去剖析与解决。

不那么直接针对社会问题,《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面对的是一个更有超越性的主题:童年与故乡。

导演让杨晋能记住山西所有的地区名、运城所有的县名、黄河流经的所有区域的名字,但故乡不止意味着这些,它是山路、河流、是人,是这样的一种空气与状态,最重要的是:你曾身处其间,你把你最纯净的目光和感受力给了这里,你在这里度过童年。

于是你才能无聊中又感到它的引力,那些不完美的人是你的亲戚,是爸爸、奶奶、舅舅,你不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轻巧位置去评判他们,你和他们是一起的。

对故乡的“爱”一件奇怪的事,是必然包含着对它的某种意义的反抗与厌烦的,小波对说到父亲打他时,说到奶奶逼着妈妈把姐姐给送人时,那种痛恨给了“故乡”真实的质感,而姐姐这个形像就太正面了,因为爱着这条河,她读水利学校,要在水务局工作——因为因果太简单,表达太明确,主旋律的感觉就上来了。

电影里的故乡是视觉的,但杨瑾在视觉的叙事里特别能保持感受的笼统与想像的可能,观众像杨晋一样,是去故乡几日游的,但这是没有目标与攻略的几日游,在失望与无聊里,故乡才能真正呈现,在虚度时光里,在胡乱的聊天里,回忆与想像才有空间。

孩子们不只是聪慧的或淘气的,不只是天真可爱的,他们不是大人设想的小孩,而是他们自己。

杨晋说自己是二郎神的那一段特别有意思,结尾同车的那个大人忽然睁开了第三只眼睛也很神——“神来之笔”像是要在一种特别无所用心的状态里产生,又自然,又有趣。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人的感觉就是极为自然的,有趣的地方都不是包袱,而是一个忽略的角度被发现了,一些忘怀的感觉被唤醒了。

这个电影不深刻,但是有诗意。

关于童年,关于故乡,诗意是在无目的的漫游、回忆和想像中产生的。

七七。

六月。

 7 ) 香土气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8 ) 有人赞美电影,有人则不

片名很奇怪,是一句话,但是很文艺,足够吸引眼球,也足够吸引文艺朋友。

但是内容没有配得上这个片名。

淳朴的方言让人觉得没那么亲切,因为方言味太重,以至于需要看字幕,在感受至诚的情感时反而觉得总是在被打断,饶有的兴趣也都在一次一次的被打散。

如果是给儿童看的,动画部分应该算是ok,大人看的话,反而觉得有些画蛇添足,或是不精致,甚至是敷衍。

最后没看完

 9 ) 关于童年的孤独和爱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想要在人群中有一席之地,总是拼命的在贫乏的记忆库里搜索着引人注意的故事,一个个讲给别人听,甚至没有时间去理会别人到底听了多少。

我有过。

也是在小学的时候。

不是为了赞美、崇拜、虚荣,仅仅是不说话让我觉得惶恐和孤独。

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是不停的讲着那些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可能我也不懂,可能我记得也不正确,但是我一直在讲,讲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

那是段孤独的童年,我读的书让我在生活中找不到现实去验证,找不到人去分享,找不到一个出口。

不知道那时候大家看我,是不是也像杨晋看王小波,怎么都是个喋喋不休。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情经历,想要和一个人多呆一会,期待的暑假的来临让人很兴奋,却有点失落,想找点事情找个理由再多呆一会。

于是,杨晋终于被王小波用他喋喋不休的神奇故事吸引同意去他家玩。

杨晋等着亲身去体验那些故事,王小波却被安排做着各种小事。

一个等着看平淡日子里所有的惊心动魄,一个却只能像从前一样生活。

当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下到河里,当王小波终于成功打晕了一条鱼,他们笑得很开心,一个是终于看到了故事在眼前验证,一个是终于证明自己不是个骗子。

印象深刻的还有三个孩子打着伞蹲在门口的场景。

杨晋想着去奶奶家,王小波想着各种方式留他。

想起曾在某年毕业的时候,我也这样的找过各种理由,结果也是在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恼羞成怒。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孤独又纯真的童年,可能没有那么尽如人意,但最终还是实现捉鱼和游泳的愿望,最终还是能和心爱的朋友多呆几天一个过个美好的夏天。

都是最好的时光。

当我们想要和一些人多呆一会,我们慢慢的有了友情;当我们想要和一个人呆一起,我们慢慢有了爱情。

感情,有时候就是为了陪伴,为了心的归属。

也许那时我们不懂,但不妨碍我们寻找和得到。

 10 ) 是一部适合大家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因为一个人看的话,可能会闷。

节奏比较慢,剧情也不算紧凑。

但一定是部有意思的片子,当大家坐在一起看的时候,细节里不经意的轻快很容易被发现。

一个人坐着看时很可能被忽略的笑点,在一屋子人的眼皮底下很轻松地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以也不会觉得过得太慢,乐乐呵呵地看着俩小孩儿逗趣,做着在他们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事,留住非常重要的朋友,拌嘴、和好,追车送别。

坐在电影院里,笑得非常开心,其实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

导演笑称在老家拍电影是因为特别省钱,其实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论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拍一部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片子,这样的熟悉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自信。

对于这片土地,导演一定有最想表现给观众看的地方,这种熟悉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他表现出来。

在影片结束后的主创交流中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对这部片子是胸有成竹的,甚至是有点得意的。

导演的精力集中在他做的片子上,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考虑过市场,导演也坦诚地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种得意真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是用自己的双手把生命中认为重要的人、事、地留在了胶片上,然后有点得意地站在观众面前。

世界需要这种无畏的理想主义。

坐在旁边的陌生人说,导演能把难拍的儿童拍得这么好,真不容易。

确实,两个小主角不加修饰的方言和表演为整部片子加分不少。

片后交流立刻有观众提议导演说这部片子可以给很多小孩子看。

然而导演说这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儿看的片子,他给这部片子的观众群的定位是80后,小孩儿坐不住,必须看那种蹦蹦跳跳的片子才行。

回家的路上我在回想这个提议和回答。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虽然不确定效果但是很值得尝试。

导演很干脆地回答说小孩子看不了这种节奏的片子,可是您面对当前这么凶险的市场环境尚且不曾畏惧和退缩,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何不考虑一下?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潜在观众群也许比导演所设想要广阔得多。

不要以为小孩子坐不住看不了这样的片子。

无论怎样的观众,看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寻找共鸣的过程。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与电影里的两个小主人公显然可以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处在一样的年龄段,对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同龄人,孩子们心底是存有天然的好奇的。

此外,与成年人观看这部影片的俯视角度相比,孩子的眼光是平视的。

成年人眼里,这些情节可能有欢笑、有怀旧、有感慨,但是孩子们眼里,这些情节的情绪会变得简单但更直接,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这种年纪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单凭这样强烈的好奇与共鸣,就足以支撑孩子们看下去。

面对这样一部有情结的影片,与看上去蹦蹦跳跳的小孩相比,我觉得可能会坐不住的,反而是大人。

因为有不少大人,可能已经无法把心静下来面对两个山西村子里的小男孩的世界里重要的朋友、家人、故事和黄河了。

也许其实就是不敢,因为如果真的认真看完以后,可能心底会遗憾、甚至伤感,所以干脆用“节奏太慢”、“没时间看那么慢的片子”等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或者吝惜心中的一点好评。

对于大人来说,“共鸣”可能变成了一种让他们害怕的东西。

而对于小孩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一份可以欣然接受的礼物。

那些奇奇怪怪的理由,也只有大人想得出来。

也只有奇怪的大人,会有“一个人看可能会闷”这样的担心。

在杨晋和王小波面前,我看到自己长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大人。

真遗憾。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短评

导演是个特朴实的人,为了纪念我们失去的各种东西,按照自己的经历为原型拍摄的一部电影,浓重的个人色彩,奇异的想象。制作三年,中间多次资金不足,为了导演的坚持,也要赞一个。全片流畅,故事饱满。唯一不足,画面抖动较多,容易产生眩晕。

6分钟前
  • 年华是无效信
  • 力荐

孩童视角的天真烂漫粗浅 只是最简单的有人赞美有人则不//因为过于可爱所以演技粗糙台词生硬也有了种特别的真挚质感//动画的穿插竟也不太奇怪还算合适 也由于动画能够表现的超现实场景而让片子所呈现的童趣越发真实//城里孩子到了乡野田间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王小波”不爱读书但很会生活//片尾的戛然而止像极了我们都可能体验过的“夏令营” 人生仅有这一点的时间交汇而已

11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淡得出鸟

15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还行

期待一下

18分钟前
  • 松果袋子
  • 较差

非专业演员的“朴实”时常让人出戏,但两个小家伙的表演不错。很多以杨晋为背影视角的画面,大量平移镜头配合平陆山水,风光这里独好。一起童年梦境交由动画天马行空,最后落脚“失去”,黑猫、伙伴、想象,人总要长大。没有生死哲学,非常平淡的故事。

19分钟前
  • Chicology
  • 还行

siff1有人赞美杨晋,有人则不(小波)。聪慧与否,不再背地名,而在去过的地方(一见黄河我渊博的知识就肤浅了);有人赞美男娃,有人则不(姐姐)。母亲河回家的河,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家”始终融汇贯通;有人赞美动画,有人则不(现实)。动画虽好过显现实,但插入段落并不严谨。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大陆片沉下心来好好拍,不是也很棒吗?

24分钟前
  • 我叫小翅膀膀膀
  • 推荐

告诉他们,我送圆白菜去了。那些年,我送过的圆白菜。好喜欢这两个孩子啊。影片在平淡的叙述中却不乏童真童趣,好几处忍不住笑出声来。

27分钟前
  • 花火
  • 力荐

品质比较低,像是半成品,能进院线公映有点出人意料。片子快结尾时店老板突然开天眼吓到我了,完全没有高能预警嘛!

30分钟前
  • 绿色🍇
  • 较差

演得太差

32分钟前
  • zitsunari
  • 较差

动画加的很奇怪啊。电影跟标题压根不符啊,标题很能吸引人但是真正看了电影之后觉得标题略坑

36分钟前
  • Shin
  • 还行

不造作但也没逃离平庸(催眠般的),显聪慧但也只是钻空子讨巧的能事,这当然不是孩子的视角,完全是成人借助回忆还原想象中的孩子的视角,而且还不是什么先例。

39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我给大家出一道数学思考题

40分钟前
  • arters'
  • 推荐

动画部分挺好玩的~

41分钟前
  • 北野文
  • 还行

近期看过最真挚的中国独立电影,镜头语言虽平实,动画和超现实部分很惊艳,但最厉害的是语言带出的心理细节很微妙。导演是呆萌系,萌得有笑点。开头看是本土化的《童年往事》,但中间部分偶尔有点今敏的影子。为了感谢赠票和旁边的笑声引导员...

45分钟前
  • P橙在烘焙
  • 推荐

北野武式人物儿童片。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场景颇多,但这么多年来这种形态的似曾相识的国产片也确实太多了,看晚了。

50分钟前
  • ┢落┦
  • 还行

地方气息很浓 有点感受无力

55分钟前
  • major
  • 还行

挺难得的儿童视角方言电影,虽然拍得没有很自然。

57分钟前
  • 贫血战士
  • 还行

此类接地气拼回忆的片子也算是中国难得柔和的一抹类型片,偶尔插入的动画有种孩童视角的温暖的天马行空,那个忽然就在小伙伴家住下的傍晚,那个一起讲了好多好多个故事的土路,那个不被奶奶喜爱的姐姐,那个永远粗糙温吞的黄河,那些个专属记忆与乡音,为心裹上茸茸的暖外套~~

59分钟前
  • 瞳°不乖
  • 推荐

看《天水围的日与夜》,希望她永远都这样炒菜心下去一样,我也希望这个电影不要结束,希望他们永远就这样抱着圆白菜走在山间的土路,看姐姐,看舅舅,看大伯,看大娘⋯⋯一直看下去。

60分钟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