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是冲着胡军去看的,这男人怎么看怎么帅。
姜武给我的感觉还是《洗澡》里面傻傻的样。
画面算漂亮。
剧情呢。。。
中间有些搞笑。
看完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临时性XX”事件。
故事由一个官兵看到女主,很突然的,很临时的起了斜念引起。
后面的事情很自然就是救人杀兵,惹下了祸根。
一个“兵”临时性XX了,他被两个强盗给河蟹拉,于是“兵的老大”“火长”(好象是这么叫的)出来了,要正法闹事者,当然他没搞定,所以更大的“老大”出来了,后面就不说了。
里面的一群愚民,就是村民拉,跟他们说又说不听,听又听不懂,都不知道怎么个沟通他们才能理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村里唯一会认字的“里正”(一个芝麻村官)还左右不分,按现在的话说,只抓别人的错,不理别人的好,说的好听是迂腐,不好听就是要讨好上面的。
他能眼看着自己的村民被欺负,装着听不见,看到这里,我就想用姜武的口气“呸”他一脸唾沫,不是个东西。
这话说远了,跑题拉。
哎,我也不想拉回来拉。
这个时代不需要大师,却依然需要电影。
在火车上看《南方周末》,文化版首页留给了杨树鹏的《我的唐朝兄弟》,毫无吝啬赞赏之词,某位影届强人甚至评价,说这是他感觉的中国电影里将黑泽明风格转化最好的一部。
于是我也跟风进了电影院,才发现它的好不是一般。
导演说,我特别希望告诉别人,我们也有过那种诗人遍地走的状态.他在竹林的夜晚与薛十三陈六一起喝酒的那幕,拍出了盛唐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中的潇洒与安宁,成为本片最美好最理想的场景。
电影里的荒诞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叙事的手法,可是整个电影的背景放在了唐朝,那么如今看来再荒诞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了。
唐朝文化是历史的朝代中文化混杂最剧烈最成功的一次,以至于影响到大半个亚洲乃至于世界,因为它的聚敛爆发都是如此肆意妄为,不屑一顾。
任何一种张扬跋扈都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
这就给两个强人提供了厚实的温床,所以连抢劫都可以说的理所当然。
再谈演员,需要将侠气和痞气融合到极致的人,胡军和姜武具备了条件。
胡军本身的北方男人气质,而实际依然像个大男孩,顽劣与骄傲在举手投足间都显露出来。
姜武的傻气、朴实、农民般的思想干净,从《洗澡》到《空镜子》,而《别了,温哥华》里,亦看出了其倔强隐忍。
这样的人儿,在对着李白所说的“卖诗为生”时,才有可能不假思索一句“卖身辛苦啊”的话来。
就如导演所说,中国人的本性都不坏。
即使是貌似十恶不赦面露凶相的官兵,都在临死前求饶“一家老小”啊!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养成的习惯解决问题,在没有任何掩饰的情况下的表露交流,在进化到现在的理智的我们看来,难免荒诞。
电影里的人性是中国所固有的,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官对民……即使存在在临界点,无法用好坏来定义,却依然赋予了厚重的情感。
一部电影的荒诞里没有晦涩,而充满了人性与情感,这就是《我的唐朝兄弟》
你说我尖酸刻薄也好,说我吹毛求疵也罢,之前看过《南方周末》强力推荐文章的我面对杨导的唐朝兄弟,仍然陷入了无奈的沉默。
据说这片子是要向黑泽明致敬:从整个故事上看,是在模仿《七武士》;从姜武刻意摆出的造型上看,是在模仿三船敏郎。
当然了,文化这玩意,你学了我我仿了你,还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事了。
日本蕞尔小岛,竟然精致了泱泱华夏的文化细节,饕餮了泰西欧美的电影知识,生生捧出个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这事实不但令华人牙酸,更令华人尴尬。
于是,不甘落后的中国导演们,开始奋起直追,开始向谁谁谁致敬,于是,有了《我的唐朝兄弟》。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胡军是北方汉子,喜欢在对白里说“炕”,于是他在片子里说的那个笑话,也有“上炕”这个动作描述。
可片子里这村子,浸在一片“方圆数百里”的竹海里,家家户户都是竹门竹窗,连那卧榻都是竹子的——真不知道那帮没见过“炕”的村民们,如何瞬间对胡军的北方笑话产生由衷的认同感,竟然能笑得死去活来。
看得出,导演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不过,跟大多数中国籍导演&编剧一样,他仍然是一个很不注意细节的人。
胡军、姜武们能顺着官道溜进村子,为啥就不懂得再顺着官道逃走,而偏要一头扎进“方圆数百里”的竹海,去自寻死路。
啊,我想了一会,有点明白了:因为不注意细节这毛病,不但是中国籍导演&编剧的通病,也是上下五千年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们从来没有改掉过的一个通病;于是,中国籍的强盗们根本不去研究逃走路线,偷到哪算哪,迷路了也无所谓;于是,中国籍的导演编剧们也根本不去研究剧本里的前后呼应,拍到哪算哪,穿帮了也不在乎;于是,中国籍的影评人&观众们也根本不去深究这电影里那些令人发指的大裂缝,看到哪算哪,看傻了也没关系。
我又注意到一个被某些影评人盛赞为亮点的细节:李白鬼魅一样的登场及离场。
他突然间来了,带着一个喜欢打瞌睡的童子;他突然间就跟两个强盗称兄道弟地一块喝酒了,也不问什么来龙去脉;他突然间就自娱自乐地吟了一首诗,还乐颠颠地向那两个文盲炫耀自己官宦商贾中的无耻境遇;他突然间又在喝到半醉的时候,拉上那个打瞌睡的童子,就在深更半夜里莫名奇妙地走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知道导演明不明白唐朝那当儿,人烟稀少的程度;不知道导演懂不懂,在人烟稀少的“方圆数百里”都是竹海的地界儿走夜路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杀行径;不知道导演晓不晓得,喝了那么多米酒之后,在微凉的夜里吹冷风走夜路,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当然,也许导演他自己根本就不喝酒,或者说不喝米酒。
他只是拿米酒这玩意当道具,当成个衬托强盗与诗人以及导演自己伟大形象的随手可扔的道具;反正我大概明白,米酒这玩意,喝少了没劲,喝多了,你非得睡一觉,天亮了再赶路,那才合乎逻辑。
所以我想说,如果您非得向谁致敬,干嘛不学得地道点,学得仔细点,把所有的细节都研究透了,再向观众聒噪?
像这样,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一部电影拍出来扔给人看,真替您说的那句向谁致敬脸红。
如若要向日本导演学习且致敬,先得学学人家对细节的变态追究。
想起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里面有个小细节:男孩帕苏要带着女孩西塔出远门,临走前,男孩想起要把笼子里的鸽子放出来,让它们自由觅食——其实这个细节可有可无,但导演想到了。
说句刻薄的话,中国籍的导演们恐怕顾及不到这样的细节。
他们只顾及名声和钞票。
我的唐朝兄弟逗逼神片,各种cult。
匪官有什么区别?
匪劫财,官劫色。
匪也就动动淫念酸一酸,官可是直接上去扒衣服干部。
匪心怯,俩官兵骑着高头大马,仗着官势,打得打抱不平的匪。
法大情大?
法没对错,人有苟且,危机情势呢?
法适应时代区域,情/人性是不变的?
村民,还不是里正爷说了算。
一村民先笑了两声,看没人笑,怯了。
然后周围人才笑起来。
隐喻讽刺好多啊。
里正/民意在官面前就是渣,揪来问话,管你先祖背景。
底层的无聊的村民,也就时不时抬一抬招来官兵也是先把村里妇女猥亵一番,摊派个勾结强盗,国产第一次见到这么逗比的片。
匪跑了,不忍看村民被官污蔑欺负,杀了官,结果村民就是看着,里正还忠心耿耿,怪匪。
因为怕背后更多的官。
只有年轻的被欺负的女的,才有心在官落势时打官,还被里正拦了。
村民不感恩就算了,还设计把俩匪捆了。
你们这都什么人啊。
几十年了,都是里正爷安排的,他不说话,我们都不知道干啥。
——村民交出自由。
匪跑了赶紧追啊,村民受不了没人领导。
愚昧苟活着的村民没良心,有良心的匪跑得远远的。
里正受重创后人云亦云。
荒诞。
诗人?
卖身多辛苦。
外面一世界的女人和财宝。
娶了鹦哥,生个娃儿,养几头牛。
罗娘,鹦哥,六,十三,里正偷报官,官来了直接先杀民,匪让民逃命去了,民呵呵…官来了也是抓你们。
官来了又是猥亵女的…女的如财产么,并且是村民最宝贝的东西了,吃拿卡要也一样一样的。
五百年的大屋子烧,官说村民与匪勾结,杀光所有男的。
小孩叫长寿,疯傻不吭声。
鹦哥,我把他们当猪。
里正,看四周火光,踩了一坑血水,民意代表啊,守不了老屋,保不了村民。
几百上千年的村子就这么没了。
大唐律法,突然就把十三捅死了,以为他妈的被官欺负得要反抗了。
我不是让你跑吗?
第一个杀人反抗的鹦哥。
老六怒了,就想过点小日子的人怒了,杀光了村民。
只留下他喜欢的女子和小孩,长寿。
没有财宝,匪拿光明前途和利益骗着,诱惑着想过小日子的人奋起反抗。
不然真没人跟,被压迫死看不到希望也只是死去。
结尾对开头,幸存的三个人老了。
又一波村民,原来是他妈轮回。
长寿是傻子,雨过天晴。
1 老村长最该死,全村人都该死。
2 别被女人困着。
3 没脑子的人最可怕。
死脑子的人更可怕。
4 该死的人迟早该死,那就别拖着,尽早杀。
5 弱智、死脑筋、懦弱的人,没有存在的价值。
他们活着,只能拖累身边的人。
6 永远别信官兵。
以上================本来想给5星,但是画面太差
1、作者究竟懂不懂什么是府兵制,尤其什么是唐朝府兵制。
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招募地方良家子,在军府就近屯田,而且要自备轻武器和干粮以及驮马,闲时屯田战时出征,而且要前往长安值戍。
而府兵仅在盛唐时期大兴,到了玄宗中期,因为财政压力过大、军田被侵占殆尽,不得已改了募兵制。
那么来说说,府兵在唐朝意味着什么,简单一句话,国家正规军。
军纪严格,战斗力极强,盛唐灭国无数的战绩都是府兵打下来的。
既然府兵作为正军,调动也有严格要求。
中书省、门下省掌控调发府兵的权利。
若要调动十人以上的府兵,便须用铜鱼符与敕书。
据《唐律》第十六卷《擅兴律》的疏议所载,“执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从发兵之事”。
“左者在内,右者付外”,即左符由门下省内的符宝郎保存,右符交与折冲府保存。
所以,导演先是把唐朝府兵污蔑为肆意打家劫舍的兵匪,又搞出为了抓强盗前后三波府兵出击的奇葩情节……唐朝负责地方治安的根本不是府兵好么!
因为府兵需要后备兵源,在各个州县(看清楚,是州县,有地方官员治理的地区!
)设置团结兵、州郡兵作为地方防御力量以及府兵预备役人员,更不用说州县本身就有抓捕贼盗的力量——衙役。
2、那么既然前面说过,地方州县本身就有军事力量和治安人员,抓捕强盗根本不可能上府兵。
那么我们做极端假设,真的有府兵肆意屠村,地方州县会是什么反应?
答案是县令绝对要死命上告!
科举制从隋朝时期就正式建立了,唐朝继续沿用并作出改革,唐朝在隋朝科举制基础上更进一步,规定参加科考不需要推荐资格,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而地方县令这一职务,就是只有科举会试成功后进士出身的人才可以直接授予,为古代官场百仞阶梯之始。
进士是什么人,唐朝全国360个州,1577个县,每届最终从全国十几万考生中最终脱颖而出的进士人数平均不超过25人。
走到这一步意味着你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接受儒学教育,熟读九经(唐代在五经基础上扩增,比如春秋被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娴熟策问、精通诗赋。
这就是唐朝地方县令的基本素质,而这样一个经受儒家熏陶的饱学之士,会坐视府兵屠村么?
更不用说唐朝对官员的考绩中,对于“人口增加”这一考核标准的重视了。
以前看书看到过一个唐朝地方县令,因为捣毁地方巫蛊淫祀,造成十余户村民逃离,在岁末考核时直接因为人口下降被评为中下等,仕途因此大受影响。
3、导演这片子,十足十是在模仿黑泽明,电影构图远远无法与之相比就算了,连黑泽明电影精髓的人性挖掘方面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黑泽明的《七武士》,除了描绘贫苦农民的懦弱愚昧狡诈,还揭露了时代的残酷,阶级的鸿沟以及武士文化的忠勇义(?
)。
而这部片子,除了成功描述村民的愚昧,也就只剩死亡、性、搞笑这些噱头了
昨天晚上看完了这部心心念念的电影,在中国能看到这么先锋的电影也是一种不容易啊!
两个强盗,一个叫薛十三,另一个叫陈六,到苦竹林村打劫,这是个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了。
而这个两个强盗的故事虽然小,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还清晰地记得这么一段。
当苦竹林的里正被十三揍傻后,真的,大家都傻了。
村民们好像没有了主心骨。
没有里正的日子里,百姓的生活真的是可以用不能自理来形容。
人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从来都是里正安排的生活没有了支撑。
以至于后来,当里正出卖了全村人的时候,长期被奴役惯得村民 们居然还被蒙在鼓里。
还有一段,当两个强盗在这个看似安宁却又不安宁的村里生活时,村里来了个诗人。
可笑的是,接待他的依然是刚刚开始接待马四。
可能真的是压抑的日子过惯了,连接待个过客也不敢自己来。
到了晚上,十三问李白:“先生, 你们这些诗人靠什么活着的呀,你们也不种地,也不经商,也不当兵,也不打劫。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
”六:“卖身太辛苦了”唐朝的百姓们,或者说封建时代的百姓们,你们除了经商,除了种地,除了打劫,除了当兵,真的是什么也不能做了吗?
虽然说现在是现代社会,但是人治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
看过蜗居的很多年轻人都明白,现在除了找关系,除了做小三,除了潜规则,我们还有什么出路。
我们就是电影中的诗人,当知识不在能改变命运,我们需要吗?
当我们每天研究这研究那的,到头来 你还不是和住在这个城市里市井小民一样,一样要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一样要为水费电费煤气费而烦恼!
而我们学到的知识,多少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所以我们与其做个清高的,苦于卖诗的诗人,还不如去种田,去当兵,去经商,去打劫!
我们肯定会比现在混的好!
最让我感慨的是,村长里正的震惊一戳!
到了最后,里正还是那么的忠于官军,说好只是去抓那两个军官们,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是大开杀戒。
自知是被军官们放了鸽子的里正,只能是有苦说不出!
他没有把气发在了军官身上,在烧的只剩下残木的屋子里,我们看不到里正多官军的抱怨,看不到里正的体恤自己的百姓,更是看不到对保护村民的十三和六的感谢,相反的是,是他断送了那十三的性命。
到死他都认为是他们两个强盗给了这个村不幸!
是他们剥夺了他在这个村里的威严,悲哀!
我的唐朝兄弟,我的末路前程,迷茫。。
这部《我的唐朝兄弟》一开始就号称高仿黑泽明,我就想看看他能模仿到什么程度,结果没想到,不光形似,还真有点黑泽明的神韵。
开始挺可乐的,后来笑不出来了,感觉导演是在想说些和所谓“江湖”“诗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而且根本就没唐朝什么事,平时我们说起唐明汉武,都说得如何如何辉煌,“强汉”“盛唐”什么的,可这部片子里有体现吗?
两强盗抢到黄金财宝依然横行霸道、当兵的一露脸不是强奸妇女,就是烧杀屠戮、那么大一个村村长不说话(电影里面不叫村长叫“里正”)全村人就不知道该干嘛了,不光蠢还没骨气,这哪里是唐朝盛世的感觉?
唯一的一个正面点的形象就是导演客串的李白,但是这个小插曲其实在我看来不是导演编剧心血来潮戏瘾来了加进去的,而是少了这段这电影就不完整了。
我看了下百度词条对这电影的介绍,看形式应该是官方宣传写的文案,不过这文案到底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写的啊,还是故意写得避开重点?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在过度联想穿凿附会,但是,要注意,对于一个野心要模仿黑泽明的导演来说,只是模仿个壳只会招来嘲笑,就比如张谋财的《英雄》。
要知道黑泽明最牛逼之处不在于画一般唯美的镜头(当然他的镜头也很牛逼就是了),而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说白了就是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要有尊严,当年张谋财就是看了李安靠《卧虎藏龙》拿奥斯卡了嫉妒了结果拍出来个《英雄》,结果成了说要大一统不怕牺牲点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种很东方化很集体主义的东西,恰恰是奥斯卡评委最痛恨的东西,傻子都不会给你奖啊。
扯远了……拍《唐朝兄弟》的导演杨树鹏要学黑泽明的皮肯定也要他的骨,所以我比较有把握这不是穿凿附会。
一开始陈六在院子里看到官兵就拉着罗娘往屋里跑,注意这里,陈六和十三是强盗,见到兵就躲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为什么要抓罗娘一起呢?
观众一般反应就是怕罗娘告发,但实际情况是罗娘出来后十三才和罗娘他爹马七说打劫的,罗娘不知道,而陈六又第一眼看到罗娘眼睛都直了,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陈六在外面粗闯荡江湖知道这些当兵的不是啥好东西(电影后来剧情也挑明了),他们是强盗名正言顺地抢劫,官兵那是更名正言顺地烧杀劫掠,老百姓那完全是肥肉。
然后是村民的蠢和村长的迂腐,村民完全是靠村长指挥干活的,没村长啥事也不会干,那个村长一副讨嫌样,自以为是的嘴脸,对强盗嘴里喊着“大唐律例”见到当兵的强奸却不敢放一个屁,这里村民和村长都表现出一个特点:没有独立人格。
电影最亮最点题的地方其实就是看似不着边际的李白出场,李白那段陈三问了一句话:“你们这些诗人不耕地,不打劫,靠什么为生?
” 李白回答:“卖诗为生,长安那些达官贵人,看到我的诗,觉得喜欢,就出钱买。
”(大意是这样)这里才是我们的大唐盛世,有显贵,有李白,有诗歌,这才是我们被灌输出来的大唐盛世的概念,可是这个场景,却说得明明白白,这些所谓达官贵人,这些文人知识分子,这些上层人士,已经和中国的下层社会完全脱节了,达官贵人不为民请命,知识分子不开启民智,社会上层在风花雪月,下层却要面对民贼官匪,这里才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那就是:所谓的盛世,已经和这些普通人完全没关系了!
另一个亮点是十三的结局,陈六为了罗娘要留下来,给马七做农活,实际上已经是村里人了,十三虽然不愿意,但也没对村民有敌意,在村长引来官兵的时候,陈六和十三知道这群当兵的不是好东西,着急地喊村民离开的时候,这两个土匪强盗其实已经把村民看做是自己人了。
等当兵的烧杀完之后,幸存的几个人围在火堆旁,村长的眼神都变了,我以为是他觉悟了,要反抗了,结果根本没想到,他居然趁其不备对十三下了毒手。
看到这,我想起一件事,在饭否这个网站上,有很多讨论政治的人,经常发表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当然也有更多的只是在上面拉家常的,在饭否上经常能看到这些拉家常的人对说政治的人的攻击,理由是为了不让饭否被和谐,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饭否至今还死着,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事谁的错呢?
难道是那些讨论不和谐话题的人的错?
把网站的被和谐归罪于那些讨论政治的人这个逻辑有个术语来形容很适合,那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样的逻辑不光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在中国现实中更多,现在看了《唐朝兄弟》,才知道原来唐朝时这种统治传统就已经源远流长了。
电影的开头与结局是一起的,都过了50年了,这村还是一个模样,甚至更落后,见到生人居然认为是妖怪。
欢迎来我的空间讨论:http://dakai.cz.cc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
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
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
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
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
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
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
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
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
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
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
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
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
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
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
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
《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
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
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
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
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
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
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冲三个老戏骨看的《我的唐朝兄弟》。
本着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的江湖道义,虽然是从网上看的盗版,可好电影还是应该帮着吆喝一下。
当然,电影的好坏向来淫者见淫,贱者见贱,豆瓣网上的评分是6.7分,朕就认为本片被严重低估了,也有不少人把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
话说回来,电影这东西和观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喝三鹿长大的孩子你要端给他杯雀巢,他也喝不惯啦。
反正朕对《我的唐朝兄弟》的调调是喜欢的不得了————贼比兵好的乱世,万物皆刍为狗。
打打劫,采采花,偶尔英雄救美,有什么职业比做贼更过瘾的?
抛开无聊的正义感,天大地大,爽字最大。
什么?
教坏小盆友?
麻烦跟我念一遍:【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看完电影你会懂,愚民真是害死人。
看到一半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无聊啊无聊,还不如台湾文艺片!
中国年轻导演往往为某一个自认为绝佳的创意而去为这个创意刻意填塞剧情,结果导致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走向总是为了完成导演的创意而生搬硬套缺乏逻辑性。所以优秀的导演很少有自己独立去完成剧本的。
这是一部制作极其认真的电影,六百万的低成本拍出了一千万的感觉,这才是中国未来工业商业片的标杆。但这片实在一般,玩天皇的东西是根本不能引起共鸣的,七武士已经是电影史的极致,无法超越了,你又不是七侠荡寇志。不过笑点的设置很好,和同年的麦田都属于野心十足后劲不足的类型,但值得鼓励。
不知所云啊~~~~
很不错,在北大看的首映,蛮有思想的一个导演,而且胡军和姜武演的也不错
即使官军对村民作恶,大唐的底级行政长官-村长-里正,还是坚定的捍卫着“大唐律法!”-“大唐律法啊!”,那么究竟是法大还是情大?答案明显,法大!可见我国远在大唐时期,已经是一个健全的法治(没写错字)社会了。老年,得了不育症的陈六回到苦竹林,回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感慨万千
有《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影子。2个纯真的匪~姜武表现不错哦~
两个强盗的故事,告诉我们法不可信,政府不可信,情比法大。否则全村覆灭。
很man的电影,喜欢胡军和姜武。
这部影片给我的惊喜远远大于我的期待,通篇黑色幽默的对白和镜头转换很是用心…发福的姜武的演技突然间有着质的飞跃,放得开…影片的情节让人很容易想起《七武士》,最惊奇的是佩刀和装束都很带日系风,连那个伙夫长都是泥轰酱演的…片头和片尾的呼应还有遗留的悬念都映象深刻,唐传奇很对俺胃口
电影还是不错的,问题在于营销宣传上不够专业,四颗星是对国产有诚意影片的鼓励。
我不知道豆瓣的评星是怎么给的,如此烂片,不知所云,卖弄电影技巧,对观众真是讽刺。很多地方转换的莫名其妙。你捉我捉,两个sb陪着一帮更大的sb玩捉迷藏.真是tmd一起好大啊。
欢乐官兵捉强盗。黑泽明+《鬼子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南方周末上剧组人等侃侃而谈,不过与其说募仿黑泽明,不如说是偷师《鬼子来了》,偷梁换柱手法的皮毛级表现。想从恶搞的泥沼中抽身,却依旧没有解决语境的问题,视角、台词、表演、镜头语言,很难说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使出浑身解数,想象力和技巧还是稍显匮乏。不过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点,三星激励
我在veryCD被封之前,抢救下来的电影,还不错,充满了喜感和张力
一流的题材和演员,三流的幕后团队
最近看过最烂的片子,没有之一
姜武好可爱,胡军好性感。对我来讲这部片是画面精致的B级片。
以后骂不过别人就呸呸呸呸呸的吐吐沫
09国产的意外惊喜,正面赞许绿林好汉。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