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工歌手冈德曼
Gundermann
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
主演:彼得·施耐德,比亚内·梅德尔,亚历山大·谢尔,米兰·佩舍尔,希尔玛·艾奇霍恩,安娜·乌特伯格,索斯藤·默滕,阿克西尔·普拉尔,克里斯蒂安·斯基宾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是关于前东德歌手格哈德•冈德曼动荡生平的传记电影。冈德曼白天在露天煤矿驾驶着挖土车,但晚上却作为歌手登上舞台,以自己创作的音乐感染他人。他以生活和生死为题材,却也涉及政治和社会批判主题。凭借其颇具个人化和真实感、既忧郁又富有诗意的作品,他成为八十年代东德地区的大众偶 像,但也时常遭遇同上级的冲突。甚至在两德统..详细 >
比蚂蚁森林偷能量还要无聊
是也乎,( ̄▽ ̄) 坚持了30分钟, 放弃...2小时....古典结构...将那时细节还原的很好, 工业化电影品质也在,但是, 真的没什么 calling for me.
既然曾经做过间谍,就应该付出代价,及时勇敢坦诚也不代表可以原谅。导演最后表现出的对歌手的同情真是让人遗憾。
影片中的演唱会很有感染力,很真实的场景。主人公生活里面有矛盾痛苦,也有开心愉快的日常。整体很自然。
东德最具影响力的工人艺术家格哈德•冈德曼的传记片。以他与国安局合作往事的揭开为界引出两条时间线索,一方面交代其感情生活和对行将远去的国家及其艺术与劳动环境的矛盾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其从排挤个人过往到直面过错的艰难尝试,最终刻画其作为有心无力地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和反遭监视的史塔西小丑等复杂形象,角色的内心挣扎反映着东德社会的分裂性。对区别于父辈的社会身份和对家庭角色的双重寻找所产生的张力中,影片更以记忆本身的逻辑为参考,往往通过联想式的叙述方式强调主观性和场景感。
音乐特别好听
每首歌曲都是一首诗。在那个76-84年代的东德,每个都是施暴者都是被虐者。
每一首歌曲都超赞,尤其在电影营造的氛围中
你怎么能确保自己永远在正确的那一方?——送给今人。
虽然影片涵盖了音乐家庭政治东西德斯塔西等各个方面 但看完后满脑子都是Krupp公司的那个斗轮挖掘机 不亏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 应该是bagger 293 电影中的几个镜头让这台挖掘机呈现出了极其巨大而又孤独的美感
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传记电影,整体质量不过不失。遵循古典主义叙事结构,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的内心与经历,但是语法上还是有些过于谨慎了。不过,将工人阶级式创作的迷人和平易的状态展现得较为出色。每次演出,镜头都扫过观众的脸,是刻画Gunderman的音乐与底层社会阶级产生共鸣的简单有效的手段。
告密文化当然是不可取的,会被对手当作道德污点来无限放大乃至摧毁整个事业的合法性。
三星到三星半之间,歌曲放送可以给到七分,冈德曼的作词太好了。比较平淡。乌特伯格太迷人。
天真的工人歌手,人们只会记得你为史塔西做过事,哪管你早就被他们开除出党。
歌很好听。挖煤机太酷了。
大场景的色调很喜欢。但剪辑真的对不了解这段历史和冈德曼的观众非常不友好。
Gundermann的歌写得真是好。相比之下电影显得平淡,但个人观感好过《气球》。导演有种不愿将前东德主题电影简化为资本主义政治宣传的警惕,为展示人的复杂性作了很大努力。可惜饿得听不动映后了…
不好看,但台词对学德语的还行,说话没有太快
说实话,我是看到中间偏后才看懂这电影是双线叙事。并不是没有发现不对劲,只觉得一些地方不符合逻辑,单纯以为是跳跃性的叙事,后来仔细想是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分割线”造成的,而且多数也只是平凡琐事,没有连续性也正常。这也是电影从4星降到3星的原因。涉及政治,政治立意却不明确,音乐非常好听,是加分项。说它打趴了《无主之作》,我不懂。
叙述有问题 时间线很混乱 我想这些经历 所有走过苏联模式的国家里的人民都经历过 事后 人们轻而易举的能指责别人 却忘记自己制造的苦难 为自己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