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少女日记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女孩爱爱日记(台),少女二三事

主演:蓓尔·波利,克里斯汀·韦格,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克里斯托弗·米洛尼,奥斯汀·利昂,玛德琳·沃特斯,玛格丽塔·列维耶娃,奎因·纳格,艾比·韦特,约翰·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少女日记》剧照

少女日记 剧照 NO.1少女日记 剧照 NO.2少女日记 剧照 NO.3少女日记 剧照 NO.4少女日记 剧照 NO.5少女日记 剧照 NO.6少女日记 剧照 NO.13少女日记 剧照 NO.14少女日记 剧照 NO.15少女日记 剧照 NO.16少女日记 剧照 NO.17少女日记 剧照 NO.18少女日记 剧照 NO.19少女日记 剧照 NO.20

《少女日记》长篇影评

 1 ) 十八岁后,不得不要走的路

似乎过了十八岁生日之后,生活就在对我说,欢迎你来到成人的世界,我的孩子。

我的心里始终觉得sex是可耻的,我唯恐避之不及。

但这个话题渐渐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我很迷茫。

我从前以为,爱情应该是纯粹的,干净的,两个人互相吸引。

原来还有欲望,人本能的欲望,这让我觉得羞耻。

还有害怕,我站在孩子的世界,我很害怕向前走。

还有身边的他们,纯粹的少年,我希望和我一起留在孩子的世界。

在《少女日记》中,我发现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惶恐不安和犹豫忐忑。

以前很轻易说喜欢一个人,想念一个人。

可能只是一个小孩儿很孤独了需要有人陪伴和温暖。

成长为少女的我,似乎开始畏惧这些。

爱一个人是会想要自己一个人占有他,我爱过一个人,分手后我想要变得更好。

新欢可以让人很快的忘掉失恋的痛苦。

我没有新欢,我正在变得更坚强。

他说,多看一些电影可以丰富你的内心,让你面对这个世界更加平静。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平静、从容的人。

现在开始懂了,真正让你强大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在看电影的这个过程中你的思考,我在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我讨厌QQ,喜欢短信,莫名的。

可能是感觉QQ上可以说很多很多的话,所以显得很廉价。

而此时此刻,我想要表达给你的心情,我不希望它很廉价。

真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2 ) Be a bitch. Rule the world.

小姑娘太他妈性感了。

然后很要。

和很多女孩子都很像。

这是一部多么诚实的电影啊。

不带一点玛丽苏,掺假和圣母。

要就是要。

人类都想要被触摸。

这一点太诚实,太真实。

女主电影开头的解读: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if nobody loves you? Nobody sees you. Nobody touches you. I wish I were older than I am. I’m so alone. I want someone to be so totally in love with me that they would feel like they would die if i were gone.I’m so warm all over. I want a body pressed up next to me so that I’m really here.是啊,谁不想被爱。

被抚摸。

被亲吻。

嘴上说不要的都是那么不诚实。

“But I don’t want it to stop. Maybe I should ignore everything. But I like sex. I want to get laid right now. I really like getting fucked. Does anyone think of fucking as much as I do?”是的。

她想要透了。

连她的一个男朋友都说:“You are just so passionate. I’ve just never experienced someone who has sex like that.”Passion.性爱的体验是极致的愉悦。

甚至超出了本身肉体能理解的范围。

让人感觉忘记了自己是谁,从而灵魂出窍。

这一刻,我是谁不重要。

我感受到什么才重要。

”This is incredible. I see everything.“可惜我觉得影片还是有点烂尾了。

到最后女主越走越过,又去搞拉拉,不知想怎样。

突然有一天收到偶像的来信则彻底觉悟了,要走事业女性道路了?

所以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在为讲这么个大道理铺垫吗?

所以有关性和初恋的东西都他妈是鬼吗?

首先一点,我不相信这个习惯做爱的小姑娘从此以后就从良了。

这些大道理给鬼去听吧。

女主是个十足的BITCH。

得到想要的之后,就不屑一顾的走开。

她或许根本不爱这个男人,只爱她自己。

她当然也不爱她妈。

她是个彻头彻尾的BITCH。

这一点,让我甚是佩服。

“But she thinks she needs a man to be happy.I don’t.So maybe nobody loves me.Maybe nobody will ever love me.But maybe it isn’t about being loved by somebody else.”潜台词就是爱自己,为自己活。

我发现这也是美国人一直一直一直以来给女孩灌输的价值观。

根深蒂固。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做个BITCH。

当你展现出Vulnerable和Weak的那一面,就等着被生吞了吧。

真心的。

狠心的。

再也不为男人流泪。

很喜欢一个豆友说的一句话“当男孩学会说谎的时候,女孩就应该学会伪装了。

”如果一定要总结一句话,那就是:Just admit it. We all want it. But remember, let nobody hurt you because of it.

 3 ) 和鱼缸的不同,就是最后找到了自我,独立清醒

女主演技真好,感染力强。

关于自我探索 在爱别人和被爱之前,更要爱自己,寻找自己要什么,什么可以使自己充实,这就是独立。

看到妈妈男朋友倒在自己怀里懦弱和脆弱的样子,就知道了即使成年了很久依然迷失和不独立纵然有女朋友,所以看到他放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瞬间,成长了,知道自己的方向了,她找到了自己。

有了觉醒的方向,这就是独立,还有自我意识。

在和任何人互动之前,先看看你所拥有的,如家人,还有可以把控的你自己。

只有爱自己,才能跟别人有爱的互动。

至少这个电影探讨出来什么了。

比鱼缸更进了一步探讨少女缺失爱的迷途,鱼缸那部就是惹人深思和惋惜。

还有就是跟phd继父去纽约说不定会更快觉醒,注意一个细节,小女儿见面不叫爸爸。

phd刻意强调爸爸,说明还是很希望和两个少女保持父女关系,给她们直接的父爱的。

这种即使不是亲生也要去做的责任感,和真正为孩子的健康心理环境考虑的真的也说明phd这个头衔即使是搞科学的,也是见多识广,不仅是头脑也是心灵,所以让自己各方面强大的一个是心灵一个是头脑,必有一个得在路上。

书籍和阅历,是多么重要,影响你的下一代。

when you are shaking hands:I‘m better than you. you son of a bitch!

 4 ) 《少女日记》:青春站在肿胀的性欲背后

从《BJ单身日记》(沙朗·马奎尔,2001)、《恋恋笔记本》(尼克·卡索维茨,2004)等直接落在纸面的日记,到《艺妓回忆录》(罗伯·马歇尔,2005)、《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1999)等为代表的回忆性叙事方式,再到《海街日记》(是枝裕和,2015)、《壁花少年》(斯蒂芬·切波斯基,2012)等日常生活的日记般记述,广义上的日记体电影在影像表现、文字书写、声音陈述之间灵活穿梭,对记忆、青春、情感和各种体验进行罐头式封装,以使每位观者观看之际都能体会到生命鲜活的质地并报以强烈的认同。

或许我们可以借由《少女日记》这部独立影片,在阐述形而上的青春困惑之前,先来探讨一下观看这类影片的心理机制。

《少女日记》虽然借用日记这种常见的叙事推进工具和人物内心外化方式,但使用了一种在电影表达中更为讨巧的方式——声音媒介。

与普通的纸质日记不同,录制声音日记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特殊的仪式感,另一方面影像摆脱了记录过程的乏味和观赏性不佳的通病。

仔细追述历史,文字媒介和声音媒介较之影像媒介有着更为浓郁的权力意味。

迄今为止历史上最早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被用楔形文字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中国古代权力象征玉玺以文字与物质载体的合一盖印在圣旨之上传达天子心意,被宣旨者恭敬奉读;现代人在法律文书、合同契约上寻找安全感和公正感;求职的简历,成绩证明的试卷,日常所用的教科书,我们首先通过文字来了解一个人,去获取对世界的认知;日渐式微的报纸媒体和广播媒体仍在充当着信息发布的权威身份,较之影视媒体有着令人信服的惯性,广播电台门外依旧有重兵把守。

以上陈述自然与各种信息方式出现的早晚历史有关,越是久远的神话似乎越是令人深信不疑。

而如今充斥在电视上和网络视频上的广告与娱乐节目,也在消解媒介权威性和严肃性上“贡献”颇多。

文字和声音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似乎正出于其可见的暧昧性。

我们看到的文字背后有无数的想象空间,且因人而异,越是具体的文字,越可以呈现不可僭越的抽象性思维和所指事物;我们无法看到声音发出者的样貌与表情,人们根据语音语调以及语言修辞去揣度信息背后的含义,这是一种持久不殆的神秘性。

当我们面临不可挑战的权威时,心理往往转为崇敬与信服。

这也许是日记的神圣所在,在一个巨大的隐私世界之中,夹杂了人们对于文字和声音的虔诚。

进而解释了日记体电影能够在具象的影像表达中不丧失活力与认同权威的心理机制之一,就是这种窥视欲之上对隐性权力的顺从。

我们观看《少女日记》,除了倾听15岁少女Minnie的青春困惑和成长历程外,还亲身参与并验证了一场文字、声音与影像的权力分配。

《少女日记》在呈现日记的方式上,体现了经历青春比印证青春更重要的观点。

Minnie在录制声音日记的同时,在创作漫画的同时,我们看到她对人生的迷惘,对爱情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

在私密的房间中,她睁大洋娃娃般的眼睛,去思考,去回味,去记录;在公交车上不顾他人的眼光,去描述自己爱的人,想要的性生活。

记录本身就是她青春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青春的见证和盖棺定论的那根封条。

观者有幸成为她青春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事过境迁后的聆听者。

几乎从未有一部电影如此直接细腻地完全从女性视角阐释了她们青春的困扰,包括性、家庭、爱情、梦想,在男性权威统治的电影世界中,在小妞电影符号化地浅显表达中,《少女日记》帮助人们真正深潜少女的内心,去理解女性情感丰富的背后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新奇想法与内心期待。

观看本片时笔者联想到另一部描述青春伤痛与成长的电影——格雷格·阿拉基的《神秘肌肤》(2004)。

《少女日记》充斥着青春的荷尔蒙,无法满足的性欲,男人的下体和女人的胸部都是肿胀的;《神秘肌肤》满载末日般的欲望冲动,在一次次性体验中追寻性启蒙时糖果漫天的错觉。

前者是女儿与母亲男朋友的不伦之恋,后者是恋童癖和同性游戏的沉溺,虽然都有伦理色彩和道德冲破,但依旧美好纯净,不因为性张力而显得色情与污秽。

如此想来,青春的迷人正来源它的混乱:模糊的性取向,无法安定的内心,对自我从怀疑到肯定,对家人从埋怨到体谅,对梦想从树立到破灭再到坚持。

性只是表征,所有的一切都肿胀了起来,带有莫名的悸动和勃勃生机,可能性蕴藏在一切不确定中。

性悸动后隐藏了青春的孤独和空虚,性高潮只是短暂的慰藉。

性是青春所有困难的承担,性充当了一个具有粘合作用的助推器,真正青春奥义都隐匿在性表征之内,肿胀的性欲背后,那是破裂与伤痛后的重生。

就像Minnie与Monroe吸食毒品后出现幻觉,Monroe表现出的孩童般的脆弱一样,长大成人依旧有无法解决的痛苦,金钱权利以及性都不起作用,这是伴随一生的症结。

青春不是要彻底解决这些症结,而是要看到这些症结。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看《我的少女时代》,用盛大的意淫去试图掩饰这种人生之痛时,《少女日记》已经用一个羽化飞翔的Minnie告诉世人,主体性的确立正是青春伤痛后的收获,而真正的人生之痛,才刚刚开始。

我们无所惧怕,我们依旧向前。

 5 ) Girls,我们不需要男人来让我们过得快乐

本片的主体就是一个懵懂初开的饥渴女孩上了自己老妈的男朋友,然后成为一个嗑药喝酒乱交的纠结体,最后取经成功,悟出真谛的故事。

看这个电影的原因只有一个,看我高中以来的男神。。。

可是看着看着居然被这电影吸进去了。

少女心大家都曾有过,有没有那么饥渴那另当别论。

可有谁能说自己曾经没有Minnie一样天真的想法呢:想要一个爱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男生,如果我消失了他们就会死;want a body pressed up next to me so that I can feel alive. 在Minnie身上感觉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fucked up,naive,insecure。

不过,不经历几个人渣怎么成长。

爱过了,哭过了,痛过了,疯过了,才会知道自己能做so much more and so much better。

所以最后当她偶遇Monroe的时候鄙视的想了句 I'm better than you. You son of a bitch. 每个人都同样脆弱过,做过自己后悔的事,被人利用过,不同的是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走的路是错的,Minnie在关键时刻,快被她所谓的gf "卖"给那个Drug dealer的时候醒悟了过来,迅速脱身。

这是机智的。

就像从小听老师在课上说的那样 做错不要紧 要紧的是你要订正啊!!

我并不把他当做一个女权主义电影来看。

片尾minnie说她不像她妈妈一样需要男人来让她快乐,很多人就说这是女权主义。

让我们快乐的事情有很多,爱情可以不是主要的,但肯定是其中一个,即使女权主义我也不觉得你们女权主义真的能做尼姑。

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成长,是让自己意识到要在考虑爱不爱别人 别人爱不爱你时候要首先爱自己。

 6 )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小事集(8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1. 漫画小说本片改编自同名漫画小说,作者Phoebe Gloekner(1960-),美国漫画家、插画家、小说家,像女主一样15、6岁开始画漫画,也就是本片的背景时间1976年。

当时她认识了一名漫画家(母亲男友),从此打开了美国地下漫画Underground Comix的大门,并深受Twisted Sisters等作品的影响。

本片中的女主Minnie就买了一本Twisted Sisters,封面是坐在马桶上的女人。

美国地下漫画多与sex、drug、暴力有关,不过Phoebe的女性视角画作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这部小说,勇敢、真实又柔软。

她的许多作品带有半自传性质,她15岁时就和自己母亲男友发生亲密关系,之后对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坦白了,结果对方过于震惊的反应让她沉默很久,直到2002年才以此为题材创作出来这本漫画小说。

她书的主题常引争议,在一些地区因为被认为与pedophilia相关而被禁。

不过导演非常喜欢这部小说,8年前就找到作者,希望能买下改编版权,被拒了好几次以后终于获得同意。

其实在她之前有三位导演都有过这个想法,但都被拒。

Phoebe还客串了本片,就在母亲发现Minnie的录音日记后,在酒吧让Monroe娶女儿,Minnie气得离开时,镜头里有位抽烟女性,就是她。

Phoebe表示本片的创作过程是导演Marielle Heller主导的。

2. 导演+编剧Marielle HellerMarielle Heller(1979-)曾是一名演员,和本片母亲演员Kristen Wiig共同出演过《百战天虫》(MacGruber, 2002),当时导演正是她后来的老公Jorma Taccone(The Lonely Island成员、前SNL编剧)。

Wiig姐也是她最早定下来的演员。

本片为她的导演处女作。

片中女主演演员Bel Powley今年23岁。

导演在采访中表示,她并非要通过电影肯定或否定Lolita或者pedophilia,而是想真实地反映一个少女初次探索sexuality和love时的感受,让其他人知道少女是怎么想的,让少女知道其实有人也是这么想的,而不是自己坏掉了、只有自己有这种奇怪的想法。

导演在读小说时(28岁),就在想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儿读到。

而且她认为很少有电影讲这个话题,《毕业生》《美国派》这些都是拍给少男的,而不是少女。

Minnie这个角色虽然好像在很多人看来不知羞耻,但她在导演心中是勇敢的女英雄形象。

而且更棒的是,经过一段迷惘后,Minnie在结尾终于明白了外界对她的需要并不一定是爱,自己的价值也不一定通过满足外界的需要来体现,以及自爱的重要性。

虽然wiig姐演的母亲是个配角,但导演认为Minnie和Monroe的关系,其实都是为了反映她和母亲的关系。

Minnie缺少母亲的关怀和爱抚,所以很缺爱和关注;不像其他青春期少女的哭闹,她反抗母亲的方式是去找Monroe。

电影在美国最终评级是R级(17岁以下在监护陪伴下观看),导演表示正合她意,之前非常担心定位NC-17(17岁及以下禁止观看)。

不过,在英国被定为18岁以下禁止观看,导演有些失望,希望英国少女们偷偷看。

3. Patty Hearst Trial除了日记变成录音形式以外,电影和原著的另一点区别在放大了Patty Hearst审判在电影中的作用。

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到这个现实中的事件。

1974年2月,一位19岁的富家千金Patty Hearst被美国左翼激进组织SLA绑架。

Hearst家族是报业巨头,现旗下有包括COSMO、嘉人、芭莎、Elle等多个品牌;Patty的祖父正是《公民凯恩》的原型。

SLA绑架Patty是为了博得广泛关注。

结果2个月之后,Patty持枪协助抢劫银行,公开支持SLA,并且成为后者宣传册上的代言人。

1975年9月FBI逮捕了她,在庭审上,她声称自己受到虐待和洗脑,一开始被判35年,但当时的卡特总统宣布减刑至不到两年。

后来2001年克林顿赦免了她的罪行。

出狱后,她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她现在的名媛女儿还是Gossip Girl里Queen S的原型。

本片中,Patty Hearst事件是用来类比主线剧情的。

比如Minnie一开始诧异:什么样的人会爱上绑架她的人?

但之后就与母亲男友、一个成年人Monroe发生不伦恋;母亲觉得Patty就是一个受害者,这和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从小富足,但后来离家,落差较大;而Monroe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确定(Patty是否是受害者)”。

导演自己的看法是:如果自己都不觉得是受害者,别人也不能直接认定她就是。

任何人都可能以各种方式经历这种情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最理智的决策。

另一方面,影片利用对Patty的审判,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到底是谁应该对Minnie负责——Minnie?

母亲?

还是Monroe?

现实中的Patty既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服了刑,又因SLA对她的操纵而获得了减刑。

4. Sundance Labs圣丹斯协会(Sundance Institute)是由知名奥斯卡获奖导演、演员Robert Redford于1981年创立的非盈利组织。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是最有名的独立电影节之一,许多新锐导演都将其视作进军好莱坞执导大制作的跳板。

而圣丹斯的Labs项目就类似短期培训项目,旨在帮助挑选出的独立电影创作者(Fellow)完成作品。

比如Screenwriters Lab只接受新人的申请,内容是为期5天的workshop;Directors Lab没有公开申请,只有通过邀请,而且每届只选8名Fellow。

导演Marielle Heller于2012年被选为Screenwriting和Directing的Fellow,带着本片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Lab,作为新人,她从中获得了许多帮助。

比如剧本的改善;她还提到当时对电影开场有过专题研讨,从《少女日记》的开头可以看得出她获得了不少启发。

5. 学校上课场景是在加州阿拉米达一所中学拍摄的。

其实鉴于本片表达的主题不被学校认可,剧组只能在没有学生的夜间进行拍摄,从窗外打光,照得像白天一样亮。

6. 歌曲由于本片设定,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热单,比如The Rose garden的《Next Plane to London》、Heart的《Dreamboat Annie》、T.Rex的《Precious Star》、The Stooges(海报上的Iggy Pop)的《Down On the Street》。

除此之外,还有两首新曲,都是导演的兄弟Nate Heller写的,包括好听的《Dreamsong》。

7. 洛基恐怖秀女主和闺蜜一起去看午夜场电影,在外面遇到两个Drag Queen,其中一个是旧金山电影人Joshua Grannell,当然本人现实中就是异装癖。

她们看的电影是《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刚放映时并没有那么轰动,在一年后(本片中的1976年)午夜场放映后,突然名声大噪,成为美国最有名的cult电影。

它的粉丝喜欢盛装前往,并跟随片中的台词和情节进行模仿和互动,整个影院非常热闹,直到现在都一直如此。

8. 真爱如血女主母亲男友的扮演者Alexander Skarsgård,和女主继父演员Christopher Meloni,都出演美剧《真爱如血》(True Blood)的吸血鬼。

E大Alexander Skarsgård的父亲也是一名演员,1973年主演过一部瑞典电影《Anita》,女主也是生活在70年代的16岁问题少女,而且据说电影有个别名《Anita:From a teenage girl's diary》。

SourceIMDB: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screenprism.com Q&Astamps.umich.edu Interviewtcj.com Interviewnpr.com Interviewinterviewmagazine.com Interviewslate.com InterviewNDNF Interviewsundance.org Introduction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2331525&idx=1&sn=c50cc3176fea49c78854bd44aa615f99#rd

 7 ) 真正的长大成人,从不去乞求爱开始

20岁之前,每次看这种美国teenage影片,都无法理解主角歇斯底里的生活方式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想宣泄什么。

同样是teenager,为什么外国人就这么爱作?

当然,电影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实际生活中的国外青少年大多数还是在平凡健康的环境中长大,国内也同样有不少不负责任的父母和支离破碎的家庭。

电影只是把每个人青春期都曾有过的叛逆与迷茫放大化,把“熊孩子们”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思用猎奇与重口味包装起来,送给那些安全度过青春期的adult,作为迟到的成人礼。

因此,青少年题材的电影,追忆也好,反思也罢,从来都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也只有长大成人后,才能体会到像Minnie一样的少女或少年在不停追寻“被爱”过程中的挣扎与苦痛。

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个体要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恋,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然而,青少年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独立”,就导致“孤独”情绪的产生。

Minnie以为尽快变成大人就能摆脱这种孤独感,就会有人来爱,就能得到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拥抱和亲吻,可以弥补她缺失的父爱以及母亲对她的疏远。

她总是张着小鹿斑比一样的大眼睛,仰视着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期望他们能低头施舍她一点温暖。

不管这个人是她妈妈的男友,还是酒吧角落里吸食大麻的拉拉,只要有人需要她,little Minnie就愿意投入她全部的热情。

她近乎疯狂地渴望触摸与性爱,用这种方式体会“被爱”。

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这些人和她一样脆弱。

帅气多金的同龄男孩,看似不羁,却被Minnie表现出来的热情吓坏。

Monroe纠结于一事无成的人生,在迷幻药的作用下躲在她的怀里痛哭,Minnie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听到了那句“I love you”,但却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狂喜。

她好像突然揭开了真实人生的一角,那短暂的一瞥,不知道为什么让她不再对大人的世界那么向往。

而当她转而去依赖温柔的同性,却发现这个人也不过是想利用她换些零花钱。

那些承诺屁都不是,Tabatha只不过是一个外表很酷、内里却早已腐败的瘾君子。

在Minnie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时,却意外收到了来自偶像的回信。

原来真正cool的大人并不屑于他人给予的爱,而是热衷于自己的世界与梦想,为自己活着。

最终,当Minnie意识到她一直想要成为的母亲事实上都不能照顾好自己,甚至离开男人就没法生存时——她真正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明确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到影片当初,Minnie 对着镜子里自己还没发育完全的裸体想着:“我想比现在年长,我感到非常孤独,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全心全意地爱我,爱到如果我死了他也活不下去的程度。

”我亲爱的少女,永远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人出现的。

从你出生开始,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朋友、爱人……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他们最终都会离你而去,顺便也带走他们当时给予你的那些爱。

而真正的长大成人,就是在失去这些爱之后,依然能够独自走下去。

因为,还有你,可以爱自己。

不想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因为影片中最让我感到共鸣的还是一个少女内心的成长历程。

当国人还在《我的少女时代》里追忆青春,看着屏幕里那些被编剧美化数倍的少男少女们的爱情故事,拿出纸巾拭去脸上自欺欺人的泪水时,美国的青春电影早就掀开观众结痂的伤口,让你正视血淋淋的成长之痛。

不讨喜,但真实。

不舒服,却有效。

傻笑少了,反思就多了。

 8 ) 七十年代美国青春期少女的懵懂与迷失

这部2015年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1976年美国性解放时期发生在一个15岁少女身上的故事。

因为是特殊历史时期,所以三观什么的也就无从说起。

电影以一名普通的15岁少女的视角铺开,对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开放和身心需求,并且没有任何伦理枷锁。

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在家庭生活中瘾君子母亲的疏离,父爱的缺失,让她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寻找爱。

于是,她缠绵于妈妈的情人,多金的同学,酒吧里的陌生人,离不开大麻的同性恋。

她辗转,迷失,困惑,直至她终于明白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在自己偶像的触动下,终于读懂了内心,完成了少女向成人的蜕变。

故事完成度很高,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台词。

事实上,七十年代末期已经是垮掉派的尾声,但她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奔放的Party,大麻,混乱的关系,仍然让今天的人们无法直视。

那个年代的西方人,不止年轻人,还有很多中年人,为人父母的人,他们都疯了。

在迷失中寻找迷失了的东西,只会更迷失吧。

影片用了好多象征手法,开心时就有花朵🌸画出来,和松子好像。

超喜欢这种表达。

综上,8.0。

 9 ) 成长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除了女主之外,两位大人颜值都很高很喜欢这部剧里面许多看起来略粗糙但很合眼缘的插画。

电影终究说的还是少女成长中的迷茫吧,中国的这类片,如《我的少女时代》,成长是认清何谓爱情,何谓暂时的狂热,但总缺了点什么,我也说不出来。

而这部片子,用了更聪明的做法,“(成长)不是被人爱着,不是被永远地爱着”,用了否定式去解答这个问题。

比如女主的妈妈,她认为身边有男人才能开心,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属于小女孩的想法,所以有些人是永远无法长大的。

女孩子啊,最后也要像个男人一样,用自己的两条腿支撑起所有,而不是依偎身边的那位发发嗲地过去呢。

最后,个人觉得,门罗还是爱着女主的,可是女主只是为了少女那份贪图刺激的情怀利用了他,有点,小遗憾啊~嗯我是个肤浅的人

 10 ) Youth and Taboo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I had sex today" 电影的画面很清新还有点复古 还有插画 给人很舒服温暖的感觉 虽然对于我来说70年代有些久远 我好像一直都比较喜欢看禁忌恋的东西我甚至有种这才是青春可以回忆的东西的感觉……我一直想不通米妮爱上门罗的原因是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 只是因为青春期对性的好奇而刚好门罗是她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异性。

我其实挺佩服米妮的 她喜欢一个人 能够在对方面前表现的如此开朗 甚至去对方家里找他…最后门罗终于说出我爱你米妮 并且愿意等她到18岁时 米妮却犹豫了 这是米妮一直以来所期望的 然而她却退缩了 她趁门罗洗澡时的逃跑是对的 也许他从未真正的爱过门罗 这段叛逆的青春期性之旅里 门罗只是她的性启蒙老师 门罗只是刚好出现在她青春期里的第一个男性这是一个青春期少女迷茫的故事 结局米妮回家 她妈妈先给了她一巴掌再拥抱她的时候 这才是真正的爱 家庭才是给你温暖的地方家才是你的避风港妈的 年轻真好 爱情真好 家人更好

《少女日记》短评

3分钟前
  • 较差

鱼缸女性瘾者结合体,因为自卑缺爱而渴望性与关爱,过于展示青春的迷乱而不真实,失了核心。不如鱼缸,无论故事还是拍摄手法。女主的脑内小剧场倒是有点意思,不过青春清新片儿都爱用这套,快没意思了。

5分钟前
  • 孤獨江湖虛名
  • 较差

令人作呕

9分钟前
  • -
  • 很差

如果妈妈的男朋友就长成Alexander Skarsgård那样,在故事中Minnie 15岁那样发育正常又心思细腻的年纪,很难不想入非非吧。这部电影的评分实在被低估了,叙事之流畅,影像之迷幻,和全员演技之精湛,对后来的伯德小姐、亢奋等A24系青春文艺影视都是题材和技术上的先驱之作。抛开国情文化差异,就算没有经历过美国70年代的嬉皮运动,任何人即使没有在青春期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也迟早会经历一次从身体到精神的磕磕碰碰的觉醒。因此,Minnie这个女孩看似离经叛道的青春期故事,其实是很多人没有机会经历、或被时代环境等因素强行推迟了的个人生命经验,它像镜子里的卡通连环画般,不失温柔却足够彪悍得摁着你的头,逼你诚实面对体内荷尔蒙的存在

10分钟前
  • K公子
  • 力荐

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都会因为在家庭中缺乏爱护和引导,以及对性的好奇和渴望,在青春期被不断放大成瘾,而误以为性的冲动就是爱的获取。噱头和槽点满满,三观和五官都不正的一部电影。在结局突然来了个360度觉醒,给观众灌鸡汤:我的青春疯狂过,你不要重蹈覆辙。给人感觉怎么说呢,日记你可以写,但你不能代表少女。

13分钟前
  • kyo_21
  • 还行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青春不操蛋。

16分钟前
  • 时坚
  • 推荐

嬉皮妈 嬉皮妈的人渣男友 无脑少女组成一台戏

18分钟前
  • Zoooe
  • 较差

3.5 和《鱼缸》类似的剧情 但比之更加温情 结局更圆满 中心思想也差不多一个道理 就是天将降大任于妹子也 必先搂过法鲨腰 扛过E大腿 只要抵挡了这两样杀器 那之后的大风大浪 都不是事儿

23分钟前
  • 昆廷马泰尔扑该
  • 推荐

a really embarassing film i had for friday flat movie night....not good for flat bounding...

25分钟前
  • Pirouette
  • 较差

having threesome with ur best friend and stepfather ,woowoww that doesn't happen much in ordinary girl's teenage hood.

28分钟前
  • Rose
  • 还行

小清新的重口味?或者重口味的小清新?就四个字,古灵精怪、才华横溢;离经叛道的狂放青春,大尺度是亮点。但片子真正的好,依然是视角:米妮的纵欲、迷茫直到最后的重新出发,一切的一切,都是米妮自己的选择,和其他任何人无关;对胃口的还有一点:青春期只要不犯罪,干出什么花儿来都不是个事儿。

33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每个人的少女时代都在花痴,性幻想,喝酒,吸烟,派对,离家出走…最后长大了。

36分钟前
  • malaimo
  • 较差

演妈妈的那个演员好像是个喜剧演员。青春期少女的性爱初体验,关于爱,关于成长,自我旁白,有漫画在穿插,一看就知道是女性导演,摄影的风格温柔细腻且随性,整个调调是很暖很昏迷。

40分钟前
  • Madchan
  • 力荐

莫名其妙

41分钟前
  • 子卿
  • 较差

主演太丑,内容也没意思。

44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E大留着胡子也算不上大叔,依然那么帅那么hot~女主的水桶腰omg 第一眼不咋地,裸了之后就觉得还挺水灵的……几个镜头也是美的,门罗抱在米妮怀里哭着说I love you!很感动。虽说睡继父threesome这种看多了也不觉得奇怪,可是在这片子里就是接受无能。fffuck完之后就成长了?不是每个少女都像slut一样啊

48分钟前
  • 尤里卡
  • 较差

真是少女情懷啊

49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恶心到我了!

54分钟前
  • 尤杜拉Eudora
  • 很差

不是很懂你们旧金山嬉皮士

57分钟前
  • BackToDecember
  • 较差

失望

59分钟前
  • Cor Cordium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