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管是剧情还是拍摄以及剪辑的角度来说这个电影还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毫无疑问,这还是一部绝对的经典电影,上帝之城后的又一优秀作品,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仰,有着优越的专业技能,有着让手下信服的领导气质,有着让上级放心的执行能力。。。。。
的娃娃兵领袖。
这是一个野蛮,无知,毫无人性,不知羞耻,血腥残暴。。。。。
的孩子。
当“我”用“杀人机器”“无知的野兽”“野蛮的屠夫”这样的词语去形容这样一个还是孩子的领袖;当“我”用“愤怒”“怜悯”“悲哀”这样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久经战火洗礼的“战士”;当“我”用“人性”“良知”“道德”去评价一个在荒芜世界挣扎生存的人的时候; “他”将以怎样的态度来评价“我”的评价。
“我”足够的公平吗。???
“我”能真实的去体味“他”那十多岁的年龄在经历那战火纷飞,毫无人性的五年中所得到的所有感悟吗?
“我”能了解一个孩子在到处充满屠杀,遍地死尸,生命无常,无亲无靠的环境中是如何学会那精湛的杀人技巧的吗?
“我”能对一个从懂事起就被灌输着战争信仰,面对一个强者为王,杀戮为乐的世界的孩子苛求“他”的人性道德吗?
当面对一桶香蕉这个错误---甚至于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否是一个谎言一个只有十岁不到左右的孩子在面对十来个随时能夺走自己生命的枪口时候,再怎样的紧张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毫不犹豫的开枪了。
我们需要在怎样的生存高压环境下,才会这样“果断”的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的错误?
在那幽暗摆满赤裸死尸的房间,应该是一种怎样腐败而阴森的气味充斥其中。
子弹毫无意义的带着四溅的血花击碎那白色的教徒的时候,“他”需要穿越多少冰冷,无助,恐怖的深渊噩梦,才能如此自然无谓的走上去把玩那晶亮的十字架?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要经历多少悲伤才能在静静一个人埋葬了唯一亲人--父亲---后,果断坚强的走上继续逃亡的道路?
当带着羊水的孩子,吹着嘹亮的生命号角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母亲要度过怎样的艰辛和绝望才会用如此冷漠,麻痹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
她甚至没有去看一眼那新生的孩子!
是谁造就并继续维持着这个荒蛮的世界?
谁是这个蛮荒世界真正的“贪婪者”?
“无知者”?
“野蛮者”?
是那些手拿AK47的到处抢劫孩子?
是那些举行着可笑仪式来迷惑孩子“刀枪不入”的大人?
是那些高喊“解放我们的人们,解放我们的国家”的军阀?
是那些广播着“自由民主”贪污腐败的执政者?
是那些到处鼓动着“解放”,“革命”的军火商?
是那些宣称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跨国公司?
是那些鼓吹“开放贸易”维护现有世界经贸条约的经济殖民国家?
是那些享受着掠夺经济成果“高雅”的站在“人文”高度来怜悯这“人类野蛮一角”的文明世界的人类?
有一个理论说:一个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桶的最短一块板。
那么用之于我们的人类文明,我们人类文明的标准取决于我们最低的一角的话:人类还是一个荒蛮的文明。
这里没有“他们”,只有荒蛮的我们。
当我们在自己的现代世界灯红酒绿而漠视同类如野兽般的挣扎生存的时候;当我们通过掠夺几近赤贫的同类来建立自己的富裕生活的时候;当我们利用同类的鲜血和生命来从中牟利的时候;这是一个荒蛮的文明,这是一个荒蛮的世界。
新政权建立都需要清洗。
我们恰恰没学过这段历史!
谁又不是乱党祸国呢!
只是成功后的粉饰罢了 历史都是胜利者用敌人的鲜血或者同胞的鲜血书写的!
大陆什么时候能拍出类似的电影那说明我们真的是自由了、强大了!
看看我们的老大哥前苏联走的路线。
虽然繁荣一时 但终将灭亡 有竞争才有进步。
才有互相监督 不然平民就是被收割的韭菜
ak-47和童年本是不应该交织在一起的,可这种事真实的的发生在非洲。
千万个强尼拿起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他第一次扣动扳机,射出第一颗子弹,打中第一个生命时强尼就没有回头的路了。
亲手射死了他的父亲,灵魂已经被烙上弑父的罪名,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战士”。
强尼既可恨又可悲更可怜。
想起“蓝波”说自己只是战争中的棋子,而强尼又是什么为呢?
也许连棋子都不是。
强尼是个魔鬼?
强尼是个混蛋?
强尼是条疯狗?
是的!
无恶不做、杀人如麻、冷血、残忍、愚昧...强尼是个孩子!
他有血有肉,他有爱!
给女孩穿上了婚纱,这是每一个青春的生命所渴望的。
他放过了那对姐弟,当女孩与强尼对视的的时候,抢你的眼睛里流出了什么。
很复杂,我有些看不懂。
当他的“妻子”死去的时候他也有愤怒,有悲伤。
强尼也怕死,带着各种护身符祈求神的庇护,但神会站在这一边吗?
强尼也曾思考他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思来想去只得出一个答案“战斗”。
只是为了什么而战斗呢?
他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是为了“自由”?
或者...或者...又有一个问题,自己到底是什么?
是个“战士”吧?
还是...还是...直到死强尼也许都没有得到答案.电影的结局强尼死了,死在了女孩的手里,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一个“战士”死了,一条疯狗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死了。
只是这个生命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受的东西。
忽然想起了ak-47的《川流不息》中的一句歌词:“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楚,像刀一样静静的划过他的两肋。
”战争中有强尼也有像小女孩一样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弟弟,失去了她该有的生活。
影片的最后女孩领养了一个孩子,和女孩一样也和强尼一样,他只是战争的受害者。
人们不会记住他们,战争也不会。
而这一切留给他们的只有战乱、贫穷、饥饿还有血泪与无尽的梦魇。
还有多少个强尼,正手握着ak-47,扣动扳机射出子弹。
而强尼又是谁?
前看了不少宣称反战的战争题材电影,可是总没想看懂这些电影反战的主题到底体现在哪里,看完后只是对一些火爆血腥的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记忆深刻,可对反战的主题依旧雾里看花不知所指,不知道为什么反战。
这些电影顶多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反战的高尚虚伪的嚼头讲一个与战争相关的故事。
我讨厌那些动不动就把战争片自诩成反战片的那些电影宣传口号,战争片就是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这类题材;反战片就是反战片,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可以归类于反战题材。
这是俩个截然不同的电影题材。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到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不禁感到一种可悲。
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史历史倒不如说五千年战争史,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书,为了帝王将相多少大小战役犹如繁星点点不计其数,可是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遭受战争创伤最深的群体,可竟然没有一部电影是反战的,不反战也罢,可是把战争当成炫耀的资本实在是中国战争题材的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看看《大决战》《地雷战》《地道战》……把这些战争当成我党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宣传工具,实在是可笑可悲,张导的《英雄》竟把战争美化成为了一家江山的正义之战,冯导的《集结号》充其量也就是个高赞人性和反战主题相去甚远。
在中国电影中,我实在是找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不过这也有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我实在讨厌那些虚伪的观影完毕后依旧不知为何反战的反战主题思想的电影,而《疯狗强尼》则是一部看完后让人绝对对战争深恶痛绝的影片,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如何体现反战主题的,单说它放映完毕的观影效果,就已经是反战主题的最好诠释和升华。
这部电影的叙事线索再清晰明了不过了,即一条主线,也是占整部影片大量篇幅的故事情节,一群非洲某国反政府叛军娃娃兵在绰号“疯狗”年仅15岁强尼的带领下,屠杀杜高族村民,烧杀抢夺,奸淫妇女……可谓是无恶不作,犹如一群丧失人性的混世魔王;另一条副线是13岁少女拉奥科蕾逃离残酷战乱,代表了非洲人民不畏强暴坚强勇敢的一面。
一主一副两天线索基本上互不干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只在在影片中间和结尾的一小部分发生交叉。
影片一开始就是这些娃娃兵们闯入一村庄猎杀村民的血腥场面,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混乱不堪战乱的非洲,显得讽刺的是导演别有匠心的让镜头是,一面是暴徒们手持机枪凶残的对付手无寸铁的平民,而另一面是一个暴徒在噪杂的枪声争吵中若无其事的在房间里试穿一件婚纱,洁白无暇的婚纱在被这肮脏血腥的世界所吞噬。
在其后的镜头展现中,真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大开眼见,这群十几岁的娃娃兵与成年人无异,进攻首府,袭击占领电视台,轮奸女主播,喊着政治色彩浓厚的口号,杀人时犹如捏死一只蚂蚁眼睛眨也不眨,娴熟的训练有素的狙击战术……我实在无法理解是什么让这些还是孩子们娃娃兵们这么疯狂凶暴,电影镜头毫无吝啬的一一展现。
当叛军和政府达成和解协议,战争结束了,强尼迷茫的问将军“我们接下来该干什么”,而将军毫不客气的将他抛弃。
我们不仅发问到底谁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发动了战争,但他们无非也是政客们之间利益争斗的利用品和牺牲品而已,世界上最肮脏的就是政客的嘴脸。
13岁少女拉奥科蕾的父亲因为战争失去双腿又被暴徒枪弹击中,拉奥科蕾为了救父亲不畏枪林弹雨用拉车拉着父亲奔走于医院,当父亲死了,她平静的把父亲的尸体埋在路边,然后继续坚持不懈的寻找失散的弟弟。
拉奥科蕾则代表了大多数的非洲人民,他们饱受战乱之苦,但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勇敢的和这个世界抗争。
晃动的镜头再现了战乱的场面,类似纪录片的风格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我们所不知道非洲面貌,特别是扮演这些娃娃兵们的演员们把这些娃娃兵的凶残演绎的形神兼备几乎可以乱假成真。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拖泥带水和赤裸裸毫不掩饰的镜头。
导演把反政府的叛军作为故事的叙事者,影片追随他们一路展现了非洲大地上的战乱和人民的水深火热,而对政府军的镜头几乎甚少涉及,这让我想起了这与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里把一个日本兵作为叙事主角有异工同曲之妙。
但遗憾的是影片有几处硬伤情节实在让我想不通,躲避叛军的拉奥科蕾与前来搜查的叛军强尼相遇,可强尼却放过了她,难道强尼良心发现对她有恻隐一心,强尼一个残暴的杀人如游戏的小头目为什么单单放过素未平生的她?
这明显说不通。
另外,另一个娃娃兵为何对抢来的一头猪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那么在乎,在这个被叛军控制的可以为所欲为的城市里,这狗屁不通,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影片结尾嘎然而止于拉奥科蕾用机关枪对准意欲对自己施暴的强尼,给观众留下一个强尼是生是死的悬念。
悬念的结局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留下的思考,假如社会真的变成没有约束人们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那么会有多少人们心中的恶之花开花结果,每个人都有邪恶之心,如果都变成了现实,那么世界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战争就是是政客们心中的那朵恶之花的现实版本。
作为反战电影,《疯狗强尼》做到了,我想,因为它的确让我们憎恶战争。
1.作为在和平的环境中安逸了这么多年的天朝子民看到这样的片子的时候的第一印象就是非洲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之相比,我们确实很幸福。
2.战争的受害者肯定是平民,他们肯定是无辜的!
战争的策动者常常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为了一己私利或者一个小团体利益的人。
很多时候,普通民众容易被他们自用,或者干脆被他们胁迫,这种行为和动机肯定是无耻至极,那个‘将军’就是如此,他们的幌子都是‘自由’,‘人民’。
可恨,可憎!
3.当然,本片中联合国维和部队也是被嘲讽的对象,保护难民一时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不合时宜的退出与暴军的行为我认为是一样的。
不应该夸大这部影片有什么现实的政治或者社会意涵,导演甚至没有在片中指出具体这是哪个非洲国家。
娃娃兵不仅非洲有,东南亚国家也有过,二战德国也曾将少年送上过战场。
对于未成年人持枪杀戮的道德意涵的观察与反思并不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其实也并非这部影片的重点。
这部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片,暴力是卖点,少年是噱头。
这位法国导演目前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片,2008年的《疯狗强尼》,2012年的《朋克》,2017年的《炼狱信使》,共同的特点都是暴力。
故事都发生在主流社会规则之外,主角都是边缘人群。
这样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给了影片呈现极度暴力的合理空间。
而导演在影片中努力追求的也是暴力的视听呈现。
所有商业元素都可以在《疯狗强尼》中看到,故事也是标准类型化的。
无恶不作的强尼一路杀伐,与善良勇敢的粉衣少女偶遇,迷惑人的感情线慢慢铺垫,最终的结局给所有浪漫期待一记猛拳。
杀戮队伍里穿着婚纱的女孩和带着一副翅膀的男孩并非有多大的隐喻,只是为这只杀戮队伍增加更加奇异的视觉效果。
这位导演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导演。
他的影片追求高度感官刺激,无疑是对法国作者电影传统的极端叛逆。
仅凭这几部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几乎是法国电影界的异类。
如果他是美国导演,随着这几部作品的试水,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大片商的青睐。
而身为法国导演,他仅只能获得及其低廉的制作资金,并在一个高度snob的市场上奋力拼杀。
成功的人总是偶然的生逢其时,不成功的人总是在错的时空努力挣扎。
强尼一个潘冬子式的少年英雄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打倒了杜高反动派的统治
饿过肚子的人才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
里面反应了孩子,人性,战争,真实的引人入胜,让人害怕。
里面有个孩子背着一头猪特别搞笑,一个带着蝴蝶翅膀,一个男人穿着婚纱裙,他把猪背了一路,领导说大家都饿了要吃了他,孩子觉得这猪是宠物,不给吃,再说了,我都背了一路了,你说吃就吃吗?
战争年代还养啥猪,周围又没啥吃的,领导一枪打死猪,烤熟后啃起了猪脸。
当“不死将军”把事先除掉弹药的子弹射向那些被挟持的孩子时,他利用自己的知识蒙蔽了战火中的孩子。
强尼应该知道这个秘密,他上过中学二年级,读过中学三年级的课本。
这群娃娃兵的一个口号是打死那些杜高人。
在这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娃娃兵和杜高人的冲突。
第一次是在强尼带领娃娃兵攻下电视台后,另一次是强尼领着娃娃兵到一位高中教师的家里抢劫。
在电视台里,强尼和“没有好建议”堵住了一个惊恐的女人。
片刻之后,强尼认出她是杜高人,就是在电视上批评他们乱杀群众的女新闻人——塔尼亚·托友。
他们强奸了她。
在高中教师家里那次,强尼用枪指着两位老人问他们什么职业,女主人说自己是高中教师。
她立即被认为是杜高人。
强尼很生气地说,只有你有知识吗,我上过中学二年级,读过中学三年级的课。
强尼挑衅说你要回答出两个问题,就给她和她丈夫活路。
第一个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第二个问题算出来十的立方。
她说出这两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却没有躲避到被侮辱的命运。
在影片的结尾,强尼却拿出一本书对他心仪的女孩说,你要去读书。
强尼这种矛盾的态度,很令人费解。
尤其是在他凌辱了两位接受过教育的女性之后。
这是一部冷静的影片,有着强烈的纪录片风格。
这部由法国与利比里亚合拍的影片《疯狗强尼》,导演让-斯蒂芬·萨瓦尔正是一位纪录片导演。
影片一开始,一派乱哄哄的气氛中,就有一种让你难以承受的沉重。
冷酷、凶残、狂热、杀人不眨眼,在血腥的场面里,在那股暴戾之气中,你感受着兽性的泛滥,人的生命与尊严的脆弱,你会惊恐,会厌恶,甚至会愤怒。
但看着那张张稚嫩而麻木的面孔,充满着迷茫的眼神,你的沉重之感会逐渐地加强,会为这群年轻的恶魔的命运担忧。
这是一群娃娃兵,这是发生在利比里亚内战时期的故事。
利比里亚在英文中的意思是自由,对于饱受战火蹂躏的这个国家来说,这个名字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这里,你只有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自由,你只有听从于别人枪口的自由,你只有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的自由,你只有在枪弹纷飞之中苟且偷生的自由。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也拥有着任意屠杀的自由,随意烧杀劫掠不受惩罚的自由。
部族之间的混战,政府军与叛军之间的血拼,都喊着正义与解放的口号,标举着和平与自由的旗帜,相互之间除了杀戮,带给这个国家的只有尸横遍野,一片凋蔽。
在这里,神已经远离,生命也变得毫无价值。
电影中的娃娃兵,是一群只有十几岁甚至不足十岁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也不知自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他们只是以“疯狗”、“蝴蝶”、“没好主意”等绰号互称,扛着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的枪,打扮得奇形怪状,身上带着翅膀,背着硕大的录音机,甚至穿着白色的婚纱,透露出他们还是淘气的孩子。
他们都是从各个村庄里被同伙抓来的,也许父母就死于自己的枪口之下。
在他们什么都不明白之时,被驱使着送上了战场。
小小的年纪,就已在地狱的边缘游走,在刀口之下舔血。
他们人类的情感已经封闭,只有原始的本能还存在,枪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已成为杀人的机器。
他们可以机敏而冷静地消灭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政府军,也可以残忍而面无表情地杀掉与他们同龄的孩子。
他们是冷酷的杀手,只有在庆贺胜利时会发出兽性的嚎叫;他们是群野兽,面对比他们大得多的女人也疯狂地发泄着自己的兽欲。
这也是一群没有未来的孩子,生于战乱之世,死于战火之中。
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会失去任何利用的价值,并将无法适应平静的生活。
就如疯狗强尼一样,被“不死将军”弃之如敝履。
整部影片的气氛很是让人压抑,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你一方面为那些死于乱枪之中的悲惨人们叹息,同时又不得为这些杀人如麻的娃娃兵的命运同情,这是一种让人矛盾的情感。
影片中其实也是兼杂着狂热与冷静、喧闹与安静两种气氛的。
娃娃兵呼喊口号时的迷狂简直让你疯狂,他们战斗时的清醒却又让你惊惧。
在枪炮隆隆之后,总是一段让人难以忍受的死一般的平静,没有任何的声音,只有恐惧在你心中不断地暗暗生长。
导演让这种镜头的强烈对比,很好地传达了所想表现的主旨。
为了不让整部影片给人太绝望的感觉,导演又在影片中安排了一抹亮色,就是那个13岁的小女孩。
她总是穿着粉红的衣服,像天使一般,在这神弃的土地上奔跑着,坚韧顽强,善良勇敢。
为了救助自己只有半截身体的父亲,她面对着炮火毫无畏惧;为了寻找走失的弟弟,她数次面对凶残的娃娃兵百折不挠。
她与疯狗强尼有过数次交集,最后她冷静地将想欺负她的强尼击溃杀死。
但在那样一种环境之中,这一抹粉色是如此的暗淡,她的行动是那么的无力,面对一群失去了人性之人,善良是无法起到任何作用的。
电影中也刻画了一些娃娃兵麻木情感中的人性因素。
如疯狗强尼与他的女人之间的爱情,虽然这很难说上爱,但毕竟是强尼可以倾诉的对象;“没好主意”在战斗中始终扛着一头猪,对于那头猪所产生的深厚感情;等等。
但这样的人性毕竟太微弱,微弱的人性也无法去扭转兽性的环境,它只能给绝望的人生带来一丝的安慰。
人们从电影中感受的只有沉重,一种难以承受的沉重,既对人类,也对我们自身。
“蝴蝶”在为死去的同伴唱灵歌《战士之歌》时,声音虽稚嫩,亦充满了苍凉之感。
四寂无声,只有他的声音在飘荡。
这是对一种麻木人生的悲叹,这是对于没有希望世界的无奈:我希望当我死去时,不要埋葬我,不要埋葬我,割下我的老二放在酒里,然后交给我的妻子。
如果她哭的话就让她哭,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以为她是谁,就让她对着我的老二吧。
会有男人给她忠告,会有男人给她安慰。
请把我的帽子和步枪,留给我的儿子,让他学会保卫或去战斗,为了他的祖国,为了他的同胞。
这就是我的愿望... http://hi.baidu.com/weltw/blog/item/f329c9471849952bcefca3b9.html
make love not war!
拍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
黑非洲的悲剧。战乱国家从没有什么安全感。有些人生下来就别带到了战场上,他们杀,他们抢,他们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而杀,不知道为什么而抢。他们就像被毒液浇灌生长的种子,最后只能开出恶毒的花。
80分。比《上帝之城》更残酷。战乱的地方,人不如那只猪。这群小演员演的好真实,甚至好像在看纪录片。
真实,粗粝,疯狂,我不喜欢。
meiyisi
让真的土匪来当演员,真难崩。
这样的电影看的多了~虽然没什么特别感觉~~可还是觉得烦的很他们生存在那样的世界 没有选择 如果是我 我也会选择自己手里有枪~此外经历了这么多事情~~ 用枪杀人 和用车杀人 我不觉得哪个更高尚一些
浪费时间。
也不怕走火
野蛮人相互屠杀,而吸血的文明社会完美隐身
非常震撼。
青春的荷尔蒙在战争中飞扬,用鲜血释放。可惜还是挫败在残酷的成人世界面前。两个少年的人生交锋。结尾赞一下。
好题材 烂导演 非常失望 同样是关注非洲 同样是反战 虽然切入点和关注点不同 和《卢旺达饭店》差距极大 除了暴力没有其他 反思很不到位 去掉片里那首插曲 基本上一无是处
人的悲哀
通篇大吼大叫,情节严重拖沓
戛纳补片19。像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科手术,导演脑中藏着一张演练过无数次的精密地狱图景。强悍的技术流和坚定的作者意志,导演必定是变态控制狂,西恩·潘甘愿被其掌控?
听说这是部获过奖的片子,那些评委是瞎了对吧.一部好好的烂片评什么奖.要说关注当地民生,看纪录片更实在.
献媚与猎奇,脏乱、煽动的口号,脱口而出。暴力也是精心设计,观影过程,何止一句疲惫?
不如去看纪录片,嘴太碎了,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