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白色上帝

Fehér isten,狗眼看人间(港),忠犬追杀令(台),白狗,White God

主演:索菲娅·普索塔,桑德尔·泽绍特,莉莉·霍瓦特,莉莉·莫罗利,盖尔利·班基,塔马斯·珀咖,埃丽卡·博德纳尔,Body,亚诺什·德尔日,Edit Frajt,玛丽娜·格拉,彼得·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德国,瑞典语言:匈牙利语,英语年份:2014

《白色上帝》剧照

白色上帝 剧照 NO.1白色上帝 剧照 NO.2白色上帝 剧照 NO.3白色上帝 剧照 NO.4白色上帝 剧照 NO.5白色上帝 剧照 NO.6白色上帝 剧照 NO.13白色上帝 剧照 NO.14白色上帝 剧照 NO.15白色上帝 剧照 NO.16白色上帝 剧照 NO.17白色上帝 剧照 NO.18白色上帝 剧照 NO.19白色上帝 剧照 NO.20

《白色上帝》剧情介绍

白色上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严父干涉之后,13岁女孩莉莉放生了爱犬哈根使之成为流浪狗。之后想重新找回爱犬的莉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白色上帝 White God》片名致敬了《白狗 White Dog》,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创纪录的274只狗,这些狗大多来自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白色上帝》首映于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该单元最高奖一种关注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坏蛋必须死找不着北这个男人来自地狱火神之力拳霸3之火云盗游戏房间给宝贝的最后笔记花满佟家峪蛮战第二季美女足球队暗后无脸走过爱的荒蛮僵尸之夜野狼与玛莉无眠之境命运之书怀旧者史诗尾巴琴场高手之灵魂暴走超能失控惊爆银色选战异形浩劫可怜天下男人心红棉袄奇门异人罗马假日燃烧的沙漠和气蔼蔼无序之主极速车魂

《白色上帝》长篇影评

 1 ) 对本片有意见的都看过来

从电影拍摄本身角度讲,导演的剧情安排是有点偏激了,狗群最后反抗,一部温情片成为一部惊悚片。

但是换个角度想,就算是这样,其实人类真的犯了不少错,比如斗狗的训练,比如收容所里给狗狗安乐死,人类本身都有原罪。

个人也是爱狗人士,初中还为家里的狗流过泪,一直大狗生了一窝小狗,只留了两只,长大后被我爸妈卖了,当时收狗的人把它们骗到厨房然后捉走了,个人有一个星期没理我爸妈,上课考试的时候想着就掉眼泪……再后来在大城市里,一直不敢养狗,前两年房东得了一只狗,她没空养,我和媳妇就要来了。

养了不到一个月,那天我们都不在家,房东的儿子把它关在阳台上,结果小狗从三楼掉下去摔了个半死,媳妇把它抱回来, 脖子摔断了,我们看着它死的,就几个月大的小狗。

一直不敢养狗,但我觉得这并不是给爱狗人士的发泄,狗是通人性的,它的不对跟主人甚至人类有关,有不少人养了一段时间不喜欢了就扔了,然后流浪狗就多了。。。。

回到电影本身,导演的主题有所偏颇,但本片依然感人,女孩运气好,在失落的那段时间比如在迪厅辛亏没出事,起因都是他爸爸扔了她的狗,而且从小女孩对狗狗说的,不会当宠物训练它,狗是她的朋友和家人。

即使狗群发狂了,还有主角的那只小花狗还在引导女孩找哈根,大家喷的导演也考虑到了,结尾都没说什么,毫无引文它们大部分都会死。

这是个尴尬的结局,所以养狗的,讨厌狗的看完了其实都有些思考,怎么和谐相处呢?

 2 ) 狗狗的复仇,谁是上帝?

狗是什么?

人类忠诚的朋友,可是你视他为朋友吗?

讲狗的电影很多,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忠义八公犬》,那条因为不懂主人的突然离世,在车站等待主人归来的柴犬,用坚持把自己等成了一座“望主石”。

可如果车站没有那么多人认识他,或者某一个时刻,这条狗遇到了一个狗贩子……这大概才是八公面对的现实问题。

点开《白色上帝》,其实我只是想找部电影,消磨点儿时光。

开篇是一个扎马尾的姑娘骑着自行车在空旷的城市里,四顾无人,只冰冷的建筑和寂然的汽车,突然有一群狗,5只,6只,10只,20只……一大群狂奔出来,跟在姑娘身后,我一下子就被这个画面所吸引,似乎世间只有这个坚毅孤独的小姑娘与这群狗。

故事其实很简单,正值青春期的小姑娘莉莉养了一条混血狗哈根,父母离异,她与母亲及母亲的男友生活在一起,狗是她最亲密的朋友。

母亲要去出差,于是她将与甚少见面的父亲一起生活三个月。

父亲是屠宰场的验检员,可也许工作并不顺利,有个小场景工友叫他教授,他说自己不再是教授。

(喜欢国外的小众剧情片,每处都是伏笔与细节)父女俩并不亲切,父亲准备的礼物还小孩子的玩具,显然他错过了女儿太多成长的时光,因而对女儿的狗并不友好,对于他,狗就是一个畜生。

父女间的陌生与隔阂因为狗而加深。

因为邻居的投诉,狗管理局上门收费……固执的父亲不愿为畜生付钱,女儿带着狗离家出走,基至在音乐课堂上与老师发生争执,中途离开……父女的矛盾因而加剧,狗被扔在高速公路上。

茫然的狗狗哈根四腿不抵四轮,流落在街头,在车轮中穿行,喝脏水,寻找食物,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茫然失措,至到遇见另一条流浪,让他见识了更多流浪狗的生活。

逃过收容所工人的抓补,却被一个伪善良的流浪汉卖给狗贩子,狗贩子又将他卖给一个斗狗之人,打药,挨打……哈根变成了Maxi,他在斗狗场上一战成名,可是在看着自己同类死亡的时候,他对人类的友好也悉数殆尽。

另一边小姑娘莉莉在坚持寻找着哈根,同时青春期的叛离也一直伴着他,也许是日日相处,与父亲的关系有了些缓和,父亲甚至提出去领养一只狗,但不是哈根,莉莉拒绝了。

没有哈根的莉莉还是站在了舞台上。

而哈根则利用斗狗人训练出来狠劲咬死了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带着群狗冲出了收容所开齐了自己的复仇之路,他们奔向大街,杀了狗贩子与斗狗人,包围了音乐厅……表演中断,莉莉冲向了大街,她惦记着她的哈根。

狗变成了复仇的上帝,Dog——God,孰之过?

全城戒严,警察荷枪弹时,许多狗死在枪子之下,可是变没有阻止Maxi的杀戮之路,以爆至恶,鲜血与死亡才是终点。

哈根流浪生活的朋友,他的死真心人难受所有的人都屋子里,只有莉莉在寻找着哈根,为这些出逃的狗命担心,她遇到哈根曾经的朋友,可是她救不了他的命。

(这条小狗的死真的让人伤心,在这群里狂奔的狗中,大概只有他还记着曾经的哈根,他的朋友)莉莉在去寻找父亲的路上终于遇到了哈根,哦,不!

是Maxi,Maxi不记得原来的主人莉莉,是呀,人类让他太伤心。

不过那曾经宽慰他孤独的小号声还是停留在记忆之中,那段与莉莉相处的日子应该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

哈根终于回来了……哈根以友好的姿势趴在水泥地上,群狗也放下敌意,平和地趴在地上,莉莉放下小号,趴在地上,以平等的视角看着哈根——她的朋友,同时趴下的还有她的父亲,这一刻他大概终于明白,狗并不仅仅是一个畜生。

此刻,我想如果父亲当初接纳了哈根,没有把哈根丢下,后面的伤害,举城的防备是不是就没有了?

剧终。

最后想说说莉莉这个小演员。

青春期女孩的孤独、叛离她表现的很凌厉,还有单亲家庭成长的那种与人的疏离感,同样也展现的很好,只有与哈根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在她身上看孩子的欢乐与纯真。

另外关于最后一个画面,有网友谈到视角的问题,做为大人,我们都习惯了与俯视的视角去看孩子和动物,而平等才是能让大家相互交流的基础。

这是电影带给大家的另一个感悟,好的电影总是能让你从多个角度思索问题。

 3 ) 导演你确定自己不是种族主义。。。?

纯属个人评价,没事发发牢骚而已,不喜勿喷。

如果说这个导演是素食主义者那我无话可说,首先片头杀牛的镜头想表达什么?

人类主宰动物的命运,人类高高在上?

人类play god?

那别吃肉了呗,感觉导演唯心主义太过强烈了,好吧我承认部分原因是当时在吃饭,内脏掉出来那段我快吐了好吗,但我相当反感这种简单粗暴表达蔑视的方法,人类确实自以为主宰一切,但不是吃牛肉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就是从片头开始导演就开始自我了,下一个故事是抓狗关进收容所,有错吗?

收容所养不起了安乐死身负重病的狗有错吗?

没人领养放在那里饿着?

如果想表达人类没有权利决定其他物种的生死,这种存在争议的问题好歹不要太过偏向哪一方啊,单纯得批判与狗对立的一方,未免也太幼稚了,如果导演想映射种族主义的黑暗面,那我真的没有觉得导演自己不是潜在的种族主义者。

先说人的各种恶行,各种虐狗,然后狗不爽了,所以狗要开始撕人了,那所以狗跟凶恶的人类的区别在哪?

只不过是先后顺序不一样罢了。

而我觉得真得能够深化主题的一点,导演并没有着重叙述。

小女孩在经历了种种不如意之后,做出了放弃继续寻找爱犬的决定,她告诉父亲,我不想要狗了,当然是因为发现自己的仍性给家人带来了痛苦。

那又有多少遗弃狗的人是以此为借口,因为影响到他人了,因为家人不高兴了,所以我不能在养着你了,你自生自灭吧。

这难道不是体现人类对狗的轻视以及扮演上帝角色最好的证明么,只是一个想法,可能终结一个生命。

我本期待这里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只是轻描淡写。

也许导演觉得与狗的复仇相比,不值得一提吧。

仔细想想这部片,几乎没有提到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本质原因,只是一味得叙述,叙述人类的残忍,高潮留给狗的杀戮,主题浮于表面,个人认为并没有深度。

但不得不说,最后一个镜头深得我心,镜头很美,小女孩匍匐在众狗的目光中,代表人类接受审判,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如果没有最后一个镜头,我会觉得这个导演很可怕。

 4 ) 一些想法

我看过的动物类电影不多,大部分都是治愈系或者是温情系的,例如《忠犬八公》,小八对主人感情深厚,主人死后仍坚持在车站等待,最终在大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还有近几年很火的《一条狗的使命》,剧情也很感人,但是,对于在现实中生活、又不能逃避现实的我来说,过于煽情了。

还有许许多多奇幻电影、动画电影,例如《精灵鼠小弟》、《爱宠大机密》等等,在这儿也就不多提了。

忘了是谁给我推荐的《白色上帝》,不过我记得把它放进片单里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

《WHITE GOD》,白色上帝。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代表着神圣、典雅、纯洁,而上帝本身就是西方文化里重要的崇拜形象,“白色”又给上帝叠了层BUFF,用这个做片名,导演似乎是相信世界上有非常美好的东西,并向他祈祷。

这是我看片之前的感想。

看完之后,去查了些资料,结合影片,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WHITE GOD,GOD反过来就是DOG,也就是白色的狗。

本片致敬了1982年塞缪尔·富勒导演的《WHITE DOG》(白狗),借“白狗”形象,抨击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种种问题。

《白色上帝》受到了《白狗》的影响,但是它想要讲述地更多。

影片的主人公莉莉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里,家庭环境令她无法得到足够的爱,只有狗狗哈根能一直陪着她。

母亲要出差三个月,把她和她的狗都托付给父亲照顾。

父亲生活不顺心,虽然很爱莉莉,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她相处。

他们居住的公寓明确规定,养哈根这样的杂种狗需要缴纳高额费用,父亲不愿意缴费,想把哈根送到收容所,莉莉不同意,两人因为哈根产生了矛盾。

莉莉害怕父亲把哈根送到收容所,所以带着哈根去音乐学校上课,引起课堂混乱。

父亲与莉莉爆发争吵,一怒之下把哈根丢在了半路经过的工地上。

至此,影片分为双线。。

——被抛弃的哈根四处寻找莉莉,在湍急的车流中走失,成为一只流浪狗。

他去了市场,并没有偷肉吃,却被愤怒的屠夫追逐,幸亏另一只小白狗突然出现,他才免死于屠夫刀下。

他跟着小白狗去了流浪狗聚集的废弃工地,遇到收容所成员来捕狗。

他好不容易逃走,被流浪汉抓住,卖给了狗场,之后又被狗场卖给了职业斗狗人。

冷漠的斗狗人残忍地把它训练成凶残的斗狗,让他在在斗狗场上跟同类厮杀。

哈根咬死了同类,趁着停电跑了出去,找到小白狗,回到了曾经的工地,然而没几天的功夫就被收容所的捕狗队找到了,被抓到了收容所。

在这里,哈根看着同类被安乐死。

领养人来审视它的时候,做出了令他误解的手势,哈根攻击了她。

哈根因此被宣判了死刑。

管理员将他拉到同样被宣判死刑的狗群之中,对人类彻底失望的哈根咬死了管理员,带着几百只流浪狗冲出了收容所。

——莉莉四处寻找哈根。

她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去了收容所,也没有得到哈根的消息。

当她失望的想要放弃的时候,一起学音乐的男同学开解了她,莉莉看着同学们在酒吧中肆意的样子,想用别的方式排解痛苦。

她想要抽烟,求着男同学带她去聚会喝酒,在闪烁的灯光下,在人群里,她却格格不入的睡着了。

聚会场所被举报,她作为疑似吸毒的参与者被带到了警局,父亲很内疚,以“我们去宠物收容所领养一只狗吧”向女儿寻求和解,莉莉看到了父亲的脆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两人和解。

学校的音乐会要开始了,父亲去看莉莉的表演。

双线交汇。

哈根带领狗群在城市肆虐,来到了莉莉的音乐会。

莉莉跑出去寻找哈根,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她看到了被狗群破坏的城市,以及被哈根杀死的屠夫和门房。

她无法理解哈根做出的事情,加快了寻找哈根的脚步。

一人一狗在屠宰场相遇。

哈根带领着庞大的狗群向曾经的主人逼近。

莉莉想用丢木棍和哈根互动,哈根无动于衷,最终,莉莉吹响了自己的小号,在熟悉的号声中,哈根得到了安抚,缓慢趴在了地上。

莉莉也趴在地上,镜头拉远,狗群安静的趴着,莉莉也安静的趴着,父亲走过来坐在她身边,等待黎明的到来。

影片涵盖了太多的元素:动物、家庭、剧情、惊悚、恐怖、复仇……现实中还带着点魔幻,很难定义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很多人称它为流浪狗版的《猩球崛起》。

以难以想象的“狗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人类因此感受到自己制造的危机。

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合适。

《白色上帝》故事说起来很魔幻,但是拍摄手法很写实,冷郁的色调,微微晃动的镜头,向观众们直接展示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冷肃。

另外,《白色上帝》故事的根本不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生命产生的矛盾,落点也不是复仇。

虽然我很不理解哈根为什么能率领整个狗群向所有人完成复仇(很明显是为了达到故事的叙述目的而加工的情节),但是也还可以接受。

毕竟这不是故事的重点。

电影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简单分析下。

1.匈牙利。

故事的表层矛盾,是因为养狗产生的矛盾。

匈牙利政府规定,养非本土纯血犬都要缴纳高额税金。

影片表现出来的匈牙利是阴郁的,冷森森的。

匈牙利拥有很复杂的历史,上个世界的二战,他是德国的帮凶。

我欧洲近代史学得一般,深层的分析不出来。

但是我知道战争会给大部分人带来的痛苦,且这种痛苦会绵延很多年。

每个国家在战争中的位置不同,痛苦的方式也不同,也因此形成了各个国家的气质氛围。

影片的风格和匈牙利的气质就非常契合,影片的最后,狗群在城市里狂奔时配得音乐就是充满激情和悲怆感的《匈牙利狂想曲》,观看的时候,瞧着狗群在匈牙利狂想曲的音调里狂奔,在有种凝视命运滚动的感觉。

导演兼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出生于匈牙利,他在拍摄的时候,应该也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悟融入其中了吧。

2.唐怀瑟。

十三岁的莉莉,青春期的莉莉,正经历世界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与父母失和,又失去了哈根,偏偏人生还在向前走。

找了好几天却一无所获的莉莉,在酒吧外面贴海报,遇上了班上的男同学,在得到对方的温柔安慰之后,她把哈根的海报撕了下来,又展开了,十分纠结。

在这个片段,莉莉与男同学讨论了老师让他们去看的歌剧《唐怀瑟》。

(13世纪初叶的杜林加,唐怀瑟离开爱情女神维纳斯的虚幻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华特堡山谷,与圣洁的伊莉莎白重逢。

两个世界的冲突在以爱情本质为主题的歌唱竞赛中达到高潮,唐怀瑟因为讴歌肉体的享乐与维纳斯,而不容于他所属的团体。

是伊莉莎让他领悟自己的罪过,并前往罗马朝圣。

教皇拒绝他的悔过,但上帝本身却愿意宽恕:意味着绝不改变的光滑木杖突然再次发芽,象征唐怀瑟的获救。

——摘自音乐学习网)莉莉和同学们很多都没去看,老师勃然大怒,把他们轰出了教室。

在此之前,他们也对唐怀瑟进行了猜测和解读,认为是讲述爱情故事的。

此时,13岁的莉莉无法从生活中得到足够的爱,又失去了哈根,孤独、空虚、茫然,她开始把感情寄托放在别的事情上,跟着男同学去参加所谓“成人”的party,想要喝酒抽烟,可是当她真正身处到这个环境里,根本找不到可以依托心灵的东西。

第二天被抓去警局,看到父亲对她流露出的感情,她才被治愈了一部分,乖乖的在家,乖乖的去参加音乐会。

其实没必要牵强的说莉莉和唐怀瑟的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唐怀瑟的故事里,唐怀瑟悔过之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宽恕,莉莉看到父亲的爱,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这是白色上帝亲情线舒展的地方。

爱是存在的,爱需要表达。

3.小白狗。

小白狗救了哈根两次。

一次是在肉场,小白狗帮他从屠夫的屠刀底下逃离。

另一次是在废弃工厂,小白狗带着他逃离收容所人员的追捕。

在哈根流浪的时间里,对他最好的就是小白狗。

哈根从斗狗人手里逃出来后,再度遇到小白狗,和小白狗一起被抓紧了收容所,哈根带着狗群袭击城市的时候,小白狗也跟着,它去找了莉莉,想把她带到哈根面前,最终死在特警的枪下。

有种解读说,哈根代表的是底层阶级,白狗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则是上层阶级。

一个白狗成为流浪狗,并救助流浪的哈根,最终死在特警枪下,联想一下小白狗和电影名字,以及各种引申的含义,会出现各种解读。

我不喜欢过度解读。

总结起来,简单的说,这世界上是有善意的。

善意是很美好的。

但是善意的效果有限。

善意也终将走向死亡。

4.屠宰场。

莉莉的父亲在屠宰场工作。

接莉莉回家的那天,他们开车回家,背景是几头被牵进了屠宰场的牛。

影片的最后,哈根报复完所有伤害他的人之后也来到了屠宰场,莉莉和父亲都在这里,面对着庞大的狗群,父亲准备与之对抗,莉莉吹响了往日用来安抚哈根的小号,成功安抚了狗群,展现了电影最经典的一幕。

庞大的狗群俯卧在地,人类少女也俯卧在地,人与狗平视,镜头拉远,露出令人震撼的和谐。

但是,此时的城市已经封锁,黎明到来以后,狗狗们依旧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

他们就像片子开头被牵进厂子的牛一样,在美好的沉眠之后,即将迎来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影片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举报哈根咬人的房客、抓狗的工作者、抓狗的流浪汉、斗狗人等等,都可以分析解读。

尤其是斗狗人和哈根的情节,但是我有点累了,就先写这么多吧。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狗狗演员,并出了符合规定的声明。

这个没办法证实,哈根的剧情作为主线,本来应该是自然天性的释放,但其实还是人类操控表演出来的东西,我知道这个剧情可以做到表达创作者的某些思想,但是我真的不喜欢。

总而言之,《白色上帝》这部影片想表述的东西是非常复杂。

“哈根”代表着弱者,“莉莉”代表着善良的优越种族。

在现在这个世界,不同物种、甚至是不同阶级、团体、立场的人,如果不能互相理解,矛盾只会日益加剧,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创作者给影片取名叫做《白色上帝》,是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对其抱有信心,但也明白悲剧才是人生的内核。

纯洁无瑕的“白色上帝”是不存在的。

悲观的说,“救赎”本身是输出行为,得不到结果才是正常的。

大概是导演塞了太多的东西,最终导致后半段节奏崩坏,剧情可以理解,但是与现实感的画风又有冲突,有点遗憾。

 5 )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说不是狗狗电影我不会看完,虽然我是爱狗人士,看到最后也会觉得处决是那些狗最好的结果了,影片意图适得其反。

镜头很慢,舒缓的电影前半段铺垫,自私的母亲,固执别扭的父亲,无措懵懂的少女。

能看出父亲很不适应女儿的到来,想要和女儿交流又不得其法,对哈根他可能是嫉妒的。

父亲胜利了,成功的把哈根丢掉,女儿开始寻找,叛逆,觉醒,父女感情开始修复。

前半段还可以,稍显拖拉,但可以理解为影片格调,刻意为之。

后半段荒诞,哈根被虐待,开始反击。

在大街上狂奔,一个个的找到杀死报仇。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前面后面分开看我会觉得是两个电影,两种风格场景衔接突兀,没有美感。

情节的不合理性就不说了,就算是纯荒诞电影也是有逻辑在里面的,感觉狗狗一下就有超能力似得。

结局匆忙,感觉像是应付观众的玻璃心吧,能去看这部电影的也是柔软的人【就比如被骗来的我😭】其实我想说,每一个生灵都值得被善待。

闲家里太安静,家里的大院子被闲置,以前在城里住楼不敢养狗,怕溜得少委屈狗狗,所以央求老妈带回家里两只小可爱。

狗狗是土狗,我们家从来就不执着狗狗的血统,两条狗狗很懂事,给我们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感情,也不能高估他的智慧,对他们多些耐心和理解。

 6 ) 小评一二

这部电影也是关于狗的题材,与以往我看的很多的治愈系一类的温情画风不同,这部电影的画风场面一度惊悚血腥,所以当我看完都久久不能缓和过来狗的本性其实和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我们都生而纯良,只是外界的太多残酷经历使得我们不得不作出改变以应对形势,其实也是为了生存。

人与狗的故事告诉我们因果报应,邪恶自私残忍的屠夫和斗犬者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狗肆意残杀虐待,屠夫们早已把宰杀狗类作为自己的生计所以他们丝毫不会有所害怕和愧疚,斗犬者们只为了赢得更多的金钱对狗进行惨无人道的“训练”和折磨,逼得狗引出了封印在体内的狼性本色,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你折磨了他,他幸运逃离回来找他们一个个寻仇后面对狗狗的刻画确实过于猛了,不过吸引到我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电影的特效,我不得不承认国外的特效制作真的比国内的好太多了,逼真自然,直到电影后头交代血腥暴力场面都是特效我才反应过来,我一直以为是真的画面,因为实在逼真了,结尾处的设计也不错,父女俩趴着身躯用手枕着下巴与群犬平视,这一幕是人对狗的愧疚,也是狗狗对小主人的信任和爱的回归,我以为导演会设计结尾处狗狗带领群犬寻仇,看到曾经的主人会直接停下脚步转变神色,然后并不是,而是眼中的仇恨和怒气直接袭来,直到女孩吹起了他熟悉的曲子才慢慢把恶性缓释,最后和解,这里设计的不错,后面的留白也很好,观众会自行去设想狗狗的结局,是被枪击还是好好被训化,这都取决于你的想象虽然电影有的镜头转切不够完美,有的地方用力也过猛,但是最好的一点是告诫人类,要好好善待狗🐶,善待地球上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也要懂得因果报应,希望有些人可以反省一下,虽然无法彻底改变屠夫们的做法和想法,但是作为爱狗人士来说,宰杀狗类真的很残忍,希望这个世界能少些屠夫,多些爱心人士

 7 ) white god

DOG AND GOD which is white?

I don’t know. Who can tell me? I’m missing ....I just want to know who is the GOD. I’m tired. I won’t get a chance that you tell me. Just let me alone! could you?

 8 ) 导演一个故事也没讲好

德国电影,之前上学时看过很多实现电影和先锋电影,记忆中很大一部分是德国的。

启用了300条左右的流浪狗拍摄,也是史无前例了。

这个故事讲得好似人猿星球,有点偷梁换柱的意思,而且没偷好。

对狗的情感和与主人那种联系设计得太脱离现实了,严父的形象也塑造的有些生硬,,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有些多余,是因为父亲与女儿的关系缓和点没有承接。

总之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值得坐下来品味的电影。

但也会想到,不论变成什么样子,受多少伤痛一定要回到家。

不过这片子还是有很大一个亮点,就是饰演女儿的女演员真的是纯欧洲美女,五官美得没话讲,而且还未成年,长大了演个皇后气势很足,可塑性非常强。

最后,如莫扎特所说音乐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不止是人类,是这个世界。

给评:6.0分,可看可不看。

 9 ) 《白色上帝》---愿所有狗狗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电影刚开场的时候,很多很多的狗狗追着同一个人,然后那个城市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空荡无存。

看到最后的场景我才知道,到底“白色上帝”是什么意思。

但是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残忍的电影,这些狗狗,因为遭到人类的迫害,所以报复人类,但是这些狗狗还是很分的清楚的,报复的时候只找那些欺负过他的人,而没有伤及无辜。

我一直在想,如果这只狗狗是一个男孩,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如果这只狗狗是一个大男孩,一定很帅气,很吸引人,一定受尽世间千般苦痛,然后还是有一丝美好尚存心间,还是有一点对于美好的希望。

我在想,如果有下一世,一定要让这条狗和这个人在一起,永远不分开;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很美好很美好的爱情故事。

我还在想,这个女主角实在是太漂亮了,这就是我理想的模样,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长成这个模样,做一世的混世魔王,敢爱敢恨,游戏人间。

可惜了,我没有,但是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情,还是值得我去努力,去奋斗。

看了这部电影,收获很多,之前看《一条狗的使命》《一条狗的回家路》《忠犬八公》....这些电影都没有让我有欲望养一条狗,但是现在这部电影让我有了这个想法,我,想要养一只狗狗,然后两个人此生不分离。

这只狗狗历经磨难,但是最后还是遇到了小女孩儿,还是良心未泯,各种心酸,不能与他人言。

最后,还是希望所有的狗狗都有一个很美好很美好的家庭,然后永远不要经历残忍。

 10 ) 一部让你学会“尊重”的作品

<图片1>本人写影评不是为了介绍影片,而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部作品的价值。

所以流水账式的剧情简介不要,矫情的渲染气氛不要。

首先这部影片能在戛纳获得关注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纵观欧洲几大电影节的参展名单不难发现,欧洲影评人对两层结构作品情有独钟,更何况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而且这部影片的拍摄难度着实不小,导演凯内尔为了提高影片的真实感,动用了225只货真价实的流浪狗,而不是专业的训练用狗。

男主哈根有大量的内心戏,而且情绪跨度很大,剧组为了拍好这个角色居然找来两只性格迥异的双胞胎狗狗,真是煞费苦心啊。

我们先放下累心的深层含义,来说说这部影片的表层内容。

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抱着看一部传统宠物电影的心态进入这部电影的,这些朋友必会目瞪口呆。

《白色上帝》应该算是影史上比较少有的完全摒弃人类价值观体系的宠物电影。

人们习以为常的宠物电影大多是以人类对宠物的价值判断来拍摄的,比如最典型的表现宠物的可爱之处,描写宠物如何帮助人类,刻画宠物对主人的忠诚等等,其实这都是取悦人类罢了。

而《白色上帝》第一次让我们了解到“狗”这个人类宠物的代表生物,它们是有个性的,它们是有复杂情感的,它们是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它们是独立而需要被尊重的。

不得不承认这种独特的视角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也引导着你去反思更多问题,尤其当冲突升级到顶点时,马琳和哈根纷纷平躺在地上,互相平视的时候,这种来自内心的强烈道德反思力量砰然而至,让人记忆犹新,也让你不得不重新思考与面对“尊重”这两个字的意义和这世界的现状。

再说说由“尊重“引出的影片隐含结构,最容易让人想到的世界问题:种族歧视、伊斯兰国家问题等,就好像影片中斗狗者为了一己私利去培养哈根的杀戮意识让哈根去战斗,利用哈根的杀戮来赢取暴利。

现在世界上很多让白色上帝们(自认为白种人高贵的人大有人在)不寒而栗深恶痛绝的恐怖组织,其实在当初只是武装部队的时候,就是由这些白色上帝出资金出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出来进行地区战斗的,战斗的目的就是为发达国家谋取地缘政治上的利益。

而恶之花只要下了种子谁都不能阻止其开放,就好像化身复仇王子的哈根一样。

说来确实可笑,但是这就是白色上帝创造的游戏规则。

影片最后的结局算是导演凯内尔对世界对人类的一种期许,虽然有些浪漫主义,但是确实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影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虽然有些群体它们存在于现有价值结构的底层,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学会尊重它们,平视它们。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立意新颖,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略有遗憾,就是影片后半程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隐含价值略为操之过急,使情节有些失控。

《白色上帝》短评

几年前看过,至今对小女孩吹奏小号时狗慢慢趴下的场景记忆犹新,感动到落泪。很想知道女孩子吹奏的是什么了。

6分钟前
  • 拧开瓶盖要喝水
  • 力荐

狗狗大反攻,放在当下尤为合适~

7分钟前
  • 拜见冥王
  • 还行

这片子为什么能上七分?只能说我确实审美不到位……善待动物,不能善待这种电影吧

11分钟前
  • 狼族再起
  • 较差

狗子在排练室听到的国际歌,用类型片的手法拍了狗的逃离,狗子流浪片段拍的真好,能把狗的情绪都带出来好棒。

13分钟前
  • 研究非人类物种
  • 推荐

科幻片又不像,瞎矫情,反人类。女主都什么时候还只顾找狗,最后还吹小号就让大群疯狗安静下来,无语。

18分钟前
  • dikseg
  • 较差

95%这是我曾经想过的事情。我真的有好多话想说,这大概是我所期望的未来的乌托邦吧。人类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最后的场景太震撼了,就peace and love

20分钟前
  • 无意义用户
  • 力荐

二刷

23分钟前
  • lunaticale
  • 推荐

??无逻辑 作天作地

28分钟前
  • 联盟路熬夜冠军
  • 较差

在影片之中,动物作为回归的压迫者,也是家庭(父女)关系的残余物,然而,《白色上帝》却是一部“欧洲制作的好莱坞影片”,可能比起《女人的碎片》更好莱坞,更加技术至上地依靠场面调度营造的宏大奇观,完成一个“爱可以战胜一切”的伪社会寓言———卡通,陈腐。尽管某些片段看上去似乎在致敬《群鸟》,但笨重的因果关系完全丢失了希区柯克的那种神秘感,更像是混合了《犬之岛》的《狗十三》。即便是这种拍摄动物的低机位,也在迪士尼电影中数见不鲜,更像是《木星之卫》的难民或19世纪的杰克·伦敦,而非对于城市空间的动物性装配,因为影片根本没有“动物”,只有拟人化修辞之下的主体。相反,穆德卢佐最好的生成—动物却是《弗兰肯斯坦计划》中走向兽化的影像。

3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较差

最好的結局是電影過後所有參演的流浪狗都被收養了。數百隻狗便能令一整個城市癱瘓,可見人類本身最引以為傲的科技建設其實都不堪一擊。

38分钟前
  • DullBoy
  • 推荐

电影的想法很不错,但却还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39分钟前
  • 陈轮
  • 还行

15.10.7 #百老汇欧盟影展# 略失望,并不比猩球崛起高明,可看程度更是差了一大截,两星半。女主角长大后必定倾城,加半颗星。

44分钟前
  • 延延
  • 还行

什么玩意儿!

47分钟前
  • 花开荼靡
  • 很差

狗的逆袭。道貌岸然地演出教养和文化有毛用,冷漠怯懦自私无法被粉饰。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其实是始作俑者。还不如狗直白率真得可爱。

50分钟前
  • LIAR
  • 推荐

相对于大陆文雅的译名感觉很多影片港台译名更能直接体现主题,就像这部开头很惊艳:大街上小女孩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突然街角出现一大群狗。初看误以为的萌宠片,到最后感觉有点像灾难片了。看点其实也就在开头和结尾,因为中间一大段女孩和狗分开以后两条线叙述,狗狗这条倒还可以,被流浪汉救护倒卖、被黑心商人虐待驯养。。。狗急跳墙,袭击防护员率领够兄弟们大闹人间,能让其诚服的也只有小女孩了。

53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嗯,就是犬族崛起。小女主挺不错的。电影拍得还可以,但镜头比较晃。

57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67th Cannes#一种关注大奖 用力过猛

60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夸张的真实。享受狗对人的爱和忠诚的同时,也给予它们爱和责任。配乐赞,结尾画面棒呆!

1小时前
  • MISS BELLA。B
  • 力荐

庄家的庄稼、调教的教条——稚序

1小时前
  • nearly
  • 推荐

虽然看起来像《复仇狗联盟》,但其实讲的是人的故事,看看片名,为什么叫“白色上帝”呢?

1小时前
  • 沉水
  • 还行